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UnitWhatDoYouWanttoBeintheFuture教学设计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UnitWhatDoYouWanttoBeintheFuture教学设计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UnitWhatDoYouWanttoBeintheFuture教学设计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UnitWhatDoYouWanttoBeintheFuture教学设计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U n i t W h a t D o Y o u W a n t t o B e i n t h e F u t u r e教学设计新世纪版五年级下

册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世纪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Unit 1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这学期的第一单元,这学期又是学生小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因

此让学生展望未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通过学习

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be….来谈谈自己

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四会本单元单词:start, future, vacation, IT engineer, enough, artist, enjoy, astronaut,并学会组词造句。

2.能四会本课时的句子,会运用I want to be …. in the future.句型表达自

己的理想。好的同学能结合上课主题整合一段话。

3.结合学生原来学过的职业的单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适时归类。

I like winter vacation becaus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winter vacation. I was happy during the winter holidays. But the winter vacation is too short. Now we are back to school again. Our morning classes start at 8:15AM, and our afternoon class begins at 1:00 PM. I enjoy our school life, and I enjoy drawing very much. Xu Beihong is my favourite artist. He was good at drawing horses. So I want to be an artist in the future.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走进作者,知识备查,字词积累 掌握议论文相关知识 三、合作探究 1.给课文梳理一下结构 2.目标导学一:(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2).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上述两点概括文章的论点。 四、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开头部分,思考:本文怎样开头? 2.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4-12自然段,思考: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4.阅读结尾,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5.目标导学二:把握论证方法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2).作者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赏析! 6.目标导学三: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所有的设问句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学以致用,激发创造激情 1.你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列举创新科技实例,激发学生为国创新的激情。 五、随堂测验 六、课后作业 积累文中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做感悟和思考。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1)(1)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发生在小木偶身上的什么故事; 2.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在积累课文的表情词的基础上,掌握表情词; 3.尝试续编故事。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即生活中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它充满酸甜苦辣,多姿多彩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这位能说会跳的小木偶身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今天,我们就要走进第十二课《小木偶的故事》,去了解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揭题,读题 2.介绍作者:吕丽娜 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思考:小木偶和谁发生了故事? (2)想一想:小木偶为什么会这样惨呢? 2.默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3.汇报交流:小木偶和谁发生了故事呢? 小木偶与老木匠、小木偶与小红狐、小木偶与小兔子、小木偶与老婆婆、小木偶与小女巫 四、演一演,品味童话语言 1.表演内容: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打算把小木偶因为只会笑而受尽委屈的故事制作成五集动画片,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出示课件)相关的段落和内容都在这里了。我们今天就来个现场真人版的小木偶的故事,你们就是动画片的主角,有信心把它演好吗? 2.为了使同学们表演得更精彩,老师把第一集的内容变了变(媒体出示)同

学们看看和课文内容什么不同? 第一集:老木匠与小木偶 老木匠:今天好无聊哦!不如,把做个小木偶吧!(假装在一边做) 老木匠:嘿嘿!我的手可真灵巧啊,做的木偶多可爱。(左看看右看看)可这孩子好象缺点什么,我怎么觉得看着不太顺眼。(对着小木偶说)孩子,你知道吗? 小木偶(板着脸):我不知道。 老木匠(深吸一口气,摸摸脑袋):哦,我知道了,原来你缺少的是笑容啊。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没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帮木偶裂开嘴)老木匠:孩子,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你背着它到外边去学点东西。(帮小木偶背上书包)走吧,孩子!外面的世界可大着呢! 3.小组合作表演:接下来的故事请你们自由选择一个和同学一起演一演吧!该跑就跑,该叫就叫吧! 4.表演、评议:选择你喜欢的部分上台来表演吧! 重点说一说演得不够的地方 5.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小木偶有什么问题吗?(只会笑) 四、理解“只有笑是远远不够的。” 1.我们的小演员演得真不错,他们的表演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小木偶的悲惨遭遇:红背包被抢,熊警察不相信;脑袋疼得厉害,小兔子和老婆婆也不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 2.笑重要吗?为什么? 出示句子:笑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笑能使我们感受生活的快乐,但是,只有笑行吗? 出示句子: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3.说一说: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仅有快乐的日子,还有()的日子,记得有一次()所以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4.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愁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难过的时候就要哭出来,生气时就要表现出愤怒,这要才能让别人理解你,认识你,体谅你,关心你。 五、课外延伸 1.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童话? 2.同学们,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有两篇姊妹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我喜欢做我自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读读吧!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二、探究新知:】 ,1、如果老师现在 给你一个数(12), 你能很快找出它 的因数吗 2、照这样的方法, 你能很快说出18 的全部因数吗 { 哪几个数既是12 的因数又是18的 因数 3、在这些公因数 里面,哪个数最 大? 这就是我们这节 课要学习的内容 ———找最大公因 数(师板书课题) 1、学生当裁判, 玩游戏: 2、学习集合图: (课件出示) ! 两个集合圈交叉 重合的部分表示 什么填什么数 (2)师:那圈里 的左边、右边填什 么数 3、得出结论:1、 2、3、6既是12 的因数又是18的 因数,它们是12 生回答师板书: 12的因数有:1、2、3、4、6、12 生回答师板书: 18的因数有:1、2、3、6、9、12 ¥ 生回答师板书: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生回答师板书: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 - 1、请学号是12因数的同学到前面来。 (左) 2、请学号是18因数的同学到前面来。 (右) (个别同学站位出现问题,请全体同学 做裁判,1、2、3、6号应该站在什么位 置为什么) 让1、2、3、6号站在中间。因为1、2、 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 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可以用集合圈 来表示。 填公因数 课前通过小活动唤醒学生对 以往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以 便于更好地过度和接受新的 知识。 ! 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地带 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 疑,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 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 境,一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 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 生去交流、探索,更利于培 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 就融入到课堂中浓厚的学习 气氛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这样既激发了 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 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 习的目标。

19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的 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3、形近字 蒂(dì)根深蒂固di 喻(yù)不言而喻汲(jí)汲取谛(dì)真谛谛听渝(yú)忠贞不渝吸(x )吸取

4、重点词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那么,要做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汲取知识——基础活用知识——关键坚持尝试——根基 3、作者是如何来证明要创新必须扼要具备这些要素的呢? 举例论证 4、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例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五、课外积累 创新思维名人名言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12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教学 设计 四年级语文高玉仙 课型:略读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运用文中形容表情的词语复述、续编故事。 3、知道生活中,光会笑是远远不够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续编故事。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内心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木偶的资料,了解什么是木偶。 教学时间:1 课时 表演导入 1、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 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目瞪口呆、愁眉苦脸,, ) 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师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

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 ,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 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 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一、出示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运用文中形容表情的词语复述、续编故事。 3、知道生活中,光会笑是远远不够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 1、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木偶是什么? 2、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⑴出示词语,指名读。 ⑵开火车读课文。 师过渡:看来,大家已经把字词方面的“拦路虎”扫除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研读课文。 三、梳理疑惑 1、自读课文,思考: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读了课文以后, 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只会笑(画笑脸)、被抢、熊警察不相信、头疼、小兔子、老婆婆说他撒谎(不信) 3、重点指导:课文最后一句“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 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

五年级上册数学《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 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本册一单元,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用乘法算式、集合等方式列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用列举法找最大公因数没有困难。而利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不易发现这两个数具有这些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出12和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在练习1、2中引出了用因数关系、互质数关系找最大公因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方法并会运用。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

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出示3×4=12,()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除了3和4是12的因数,12的因数还有哪些?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板书 12的因数有:1、2、3、4、6、12。 师:要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需要注意什么?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 质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约分和通分的依据,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课本第75-76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第77页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圆形纸片、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预设时间:5分钟) 1、 20÷5 = ( 20-3 )÷(5-3 ) = ( 20 ÷2 )÷(5 ÷2 ) = 我是根据:________ 规律。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________或者________相 同的数(0除外), ________不变。 2、7÷19= =( )÷( ) ( )÷8= 我是根据: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子可以看成________, 分数线可以看成________,分母可以看成________,分数值相当 于除法中的________。 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完成,预设时间:15分钟)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

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异质疑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 __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

小学数学五年级《最大公因数》优秀教学设计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公因数概念的过程。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印有长方形的纸,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打好铺垫 师:咱们已经见过面了,通过与你们聊天我还知道你们已经学过因数与倍数的知识,那谁来说说12的因数有哪些?16的因数呢?谁是所有自然数都含有的因数?并且它还是最……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和倍数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上我要看看谁最会学习,能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出示问题,明确要求。 师:现在咱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几乎家家室内的地面上都铺上了地砖,连咱们多媒体教室也不例外,铺上地砖以后显得非常的整洁和美观,王叔叔家的贮藏室也要铺地砖了,可选择什么样的地砖让他挺伤脑筋,能帮帮他吗?我们来看看他的要求。(师放课件) 师:再仔细看看,王叔叔对于地砖有什么要求? 当学生提到一些重点要求,例如:整块,整分米时,教师利用课件使这些重点要求下面出现下划线。 师:整分米是什么意思?整块呢?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教师可以稍作引导。 师:在铺地时有时剩余的部分放不下一块地砖时,我们就要把地砖进行切割,那么这样做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吗? (课件演示) 2、初步感知 师:王叔叔家贮藏室的地面是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整块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你们猜猜吧。 生回答。 师:到底哪种方砖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呢?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三、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汇报,揭示概念 师:通过亲自动手铺,找到符合要求的地砖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学生汇报。 师:边长一分米的方砖沿着长边和宽边各铺几块?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演示课件。 师:边长2分米和4分米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演示课件。 师:看来边长1分米2分米4分米的方砖确实符合要求,那你们为什么不选择边长3分米和5分米的地砖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孩子说出由于3只是12的因数而不是16的因数,5既不是12的因数也不是16的因数。 师追问:也就是要满足用整块方砖铺满地面的要求地砖的边长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生回答。可以多找几个孩子回答,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 师:你们说的都对,它必须是12和16共同的公有的因数,12和16公有的因数有哪些? 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 师:我们就把1、2、4叫做12和16的公因数。(师板书) 师:谁还能完整地说一说?(多找几个孩子说以深化概念)

【强烈推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应店中心小学阳建林【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相等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算式快速得出结果。 15 ÷ 3= 150 ÷ 30= 1500÷ 300= 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谁能说说这就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什么性质?(商不变性质)

2.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二、新授课 1.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师:老师这里有3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这里,我们将它们平均分,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你能用分数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自己拿出学具(三张小正方形纸和彩笔)试一试。 学生自己完成任务。 师:看看这三个图,你发现了什么?(涂色的面积一样大)通过图上看起来,这三个分数是什么关系?(相等的)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分数,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关系,让学生自己说出其中的变化。)师:刚才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却一样,那么,分子分母发生怎样变化的时候,它的大小不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结一下,好吗?

师总结:像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 2.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什么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就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生讨论后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的书上也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不加行不行?我们前面学过什么定律也有这个“零除外”?(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讨论,为什么加“零除外”。) 0,教师小结:(1)因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0,则分数成为 在分数里分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2)又因为在除法里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三、应用 1.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又什么用呢?老师告诉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就能把一个分数变成多个跟它大小一样,分子分母却不同的新分数。下面就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2.学生练习课本例题2,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3.学生自己小结方法。

浅谈创造性思维(转)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详案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详案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丁双梅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7——78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出12和18的因数为例,安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先找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再找它们相同的因数,明白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最后通过集合图让学生理解12和18的公因数。这一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下一节学习约分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的知识,能够较准确的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及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带有数字(1——30)的磁性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在第三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那我们现在玩个游戏---“找因数”。 我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1——40),每个人代表一个数。 1.请12的因数站起来。 2.请18的因数站起来。 (让学生说一说找因数的方法,并且说出怎样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设计意图】为本课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提前梳理找因数的方法,在课堂上也能节约时间。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你们真聪明!丁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聪明的你们来帮忙。请看大屏幕: 1.出示情景,引发思考 王叔叔是切割工,他需要把长12厘米和18厘米的木棍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根不许有剩余,那么每根木棍最长截多少厘米? 2.说说你从题中发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信息。 3.你认为这个长度要符合什么要求? (生:这个数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而且是12和18相同因数中最大的。) (师:你的分析很到位!同学们,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2和18相同的因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学解读: 课文是美国著名的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在本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话题,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旁批自读全文,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根据观点选择恰当的材料。 3.通过游戏互动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学生根据课文旁批自读全文,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根据观点选择恰当的材料。 教法与学法: 结合自读课和议论文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游戏导入法、朗读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并在教学中创设游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上展示以上图片,提问学生在这张图片上看见的是少女还是巫婆? 通过本环节可以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导入课题的目的。 教师小结:一张图片有的同学回答是少女,有的同学回答是巫婆。两个答案完全不同,但又都正确,从这我们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答案不止一个。 教师引导:“是的,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原题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二、整体感知 本环节分“初读,找论点”“再读,理思路”“三读,明关系”三个活动进行。 1.初读,找论点。 本环节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旁批思考:全文围绕“创造性思维”谈了哪些方面的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完成探究后推举一人作代表发言。 旁批一:思考的问题不同,答案也会不同,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 明确: 思考的角度不同,正确的答案就不止一个。 旁批二:为什么说这一点很重要? 明确: 因为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发现,有新的创造,新进步。 旁批三:知识和创造力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知识是产生新创意的素材,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可以拥有创造力。 旁批四:用两个疑问句将议论引向深入。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12*小木偶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童话以“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为笑嘻嘻而受冤枉,遭误解,被怀疑;直到女巫出现,赋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让他真正获得了快乐。童话构思巧妙,让我们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时,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乐的真谛。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一样,也属拟人体童话,而且文中对话也比较多。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去年的树》的方法阅读本文,在阅读中进一步感受这类童话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文中6个生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角色互换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告诉我们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内容及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四、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简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模拟表演,导入新课 1、今天我请大家当一回演员,看看谁能表演出这些词语表示的表情。 眉开眼笑、垂头丧气、火冒三丈、大吃一惊?2、你怎么看待这些表情?你最喜欢哪种表情? 3.师小结: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节课,魔法森林邀请我们进入大森林,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出示课题:12*小木偶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大家扮演小演员模仿表演,充分调动学生,使其积极参与,根据自主的选择,自然的引出课题,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通课文。 2、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1)我会读:拽住毛茸茸魔杖一副表情小女巫厉害(读准字音) (2)我会认: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 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 读读这些词语,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我会读,掌握课后生字,然后对我会认进行检查,层层递进是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请你说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说说主要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9-8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⑵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格子纸;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小正方形;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学号的因数。 2、游戏:看谁反应快。 第一组: (1)学号只有两个因数的同学起立。点拨:这样的数叫质数。 (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 (3)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 第二组: 学号是20(1、2、4、5、10、20等6人)的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是16(1、2、4、8、16等5人)的同学起立,1、2、4号同学为什么起立两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三、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 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 ②交流汇报。 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展示学生作品,教师评价,课件出示对应的幻灯片,演示铺地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为什么只选择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19谈创造性思维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三、课时类型: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爱护环境 激趣导入 题西林壁故事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含义的理解。 自主学习 作者介绍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文体知识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证、论据 3.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字词积累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 锲而不舍模式驾驭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后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 合作探究 1. 快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首先告诉了我们什么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 2.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 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9—12)

4.怎样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13) 合作探究 1.本文怎样开头? 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2.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A唯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唯一一个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精讲解疑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有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达标测评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册1-3题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被美国《Inc.》杂志赞誉为“他的创意活力无限”的罗迦·费·因格,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该公司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企业包括可口可乐、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苹果电脑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他对于创意的思考。 自主学习 1.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人:没有拥有创造力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合作探究 1.快速朗读课文,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精讲解疑 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明确: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明确: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所举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游戏导入)鲁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游戏 导入)鲁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龇、咧、巫、魔”4个生字。 2、.抓住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第三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三个童话故事,分别是《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木偶的故事》。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做个游戏。 一、课前游戏,看词语,表情演示。 板着脸、亲热、愤怒、温柔、龇牙咧嘴、嘟嘟嚷嚷、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着急、生气、委屈、伤心、笑嘻嘻 1、师:同桌合作,一个读词语,一个做出相应的表情,反过来再做一次。 2、师:“龇牙咧嘴”挺难读的。老师查过字典这个词有两个意思:①形容凶狠的样子; ②形容疼痛难忍的样子。谁能分别把这两种不同的意思表现出来? 3、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游戏,我们的表情很丰富,可是小木偶却只有“笑嘻嘻”的表情,他可遇到了不少麻烦。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你预习了《小木偶的故事》,现在老师想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们读得是否准确。(请两个小组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指名说。(木偶、我知道课文中有很多表示表情的词语、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紧扣文眼,感悟小木偶的内心世界。 1、我们知道小木偶一开始只有“笑嘻嘻”的表情,“笑嘻嘻”在故事出现了几次?请画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详案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丁双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7——78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找出12和18的因数为例,安排了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先找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再找它们相同的因数,明白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最后通过集合图让学生理解12和18的公因数。这一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下一节学习约分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的知识,能够较准确的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因数及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带有数字(1——30)的磁性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在第三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那我们现在玩个游戏---“找因数”。 我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1——40),每个人代表一个数。 1.请12的因数站起来。 2.请18的因数站起来。 (让学生说一说找因数的方法,并且说出怎样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设计意图】为本课知识做铺垫,让学生提前梳理找因数的方法,在课堂上也能节约时间。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师:你们真聪明!丁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聪明的你们来帮忙。请看大屏幕: 1.出示情景,引发思考 王叔叔是切割工,他需要把长12厘米和18厘米的木棍截成同样长的小段,每根不许有剩余,那么每根木棍最长截多少厘米? 2.说说你从题中发现了那些重要的数学信息。 3.你认为这个长度要符合什么要求?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人教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材第75、76页。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 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3.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2至3分钟) 1、12÷4 = ( 12×3 )÷(4 ×3 ) = ( 12 ÷2 )÷(4 ÷2 ) = 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 )或者( )相同的数 (0除外),( )不变。

2、9÷17= ()/() 7/16=()÷()()÷8= 5/8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子可以看成(),分数线可以看成(),分母可以看成),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3、引入课题: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那分数有什么基本性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是的基本性质) 二、展标: 先来看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1、通过刚才商不变性质,及其分数和除法关系的复习,谁能完成我们第一个教学目标呢?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 1/4=( )/8 10/25=( )/5 1/6=6/( ) 3/( )=12/28 四、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练习 1/2 2/4 4/8 经过观察会发现,涂色部分的面积(),所以1/2=()=() 2、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 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为什么“0除外”? 3、和 4/5大小相同而分母不同的分数有: 4、回顾结论,提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