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2011

4 管廊的布置

4.1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内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4.2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他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范第

5.3.6条、第5.5.3条、第5.9.7条和第5.9.8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2012

8 管线综合布置

8.1 一般规定

8.1.1 管线综合布置应与工业企业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相结合,统

一规划。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等之间在平面及竖向上,应相互协调、紧凑合理、节约集约用地有利厂容用地、有利厂容。

8.1.2 管线敷设方式,应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工艺和材质要求、生产安全、

交通运输、施工检修和厂区条件等因素,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毒性及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应采用地上敷设;

2 在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有毒性气体的场所,不应采用管沟敷设;必须采用管沟敷设时,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施。

8.1.3 管线综合布置,应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集约用地。当条

件允许、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采用共架、共沟布置。

8.1.4 管线综合布置时,宜将管线布置在规划的管线通道内,管线通道应与道路、

建筑红线平行布置。

8.1.5 管线综合布置,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交叉。当管线与铁路、道路交叉时,应力求正交,在困难条件下,其交叉角不宜小于45。

8.1.6 山区建厂,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应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

质的危害。

8.1.7 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有毒性介质的管道,不应穿越与其无关的建

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辅助生产及仓储设施、贮罐区等。

8.1.8 分期建设的工业企业,管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远近结合。近期

管线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

8.1.9 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或支管较多的一侧,也可将管线

分类布置在管线通道内。管线综合布置宜按下列顺序,自建筑红线向道路方向布置:

1 电信电缆;

2 电力电缆;

3 热力管道;

4 各种工艺管道及压缩空气、氧气、氮气、乙炔气、煤气等管道、管廊或管架;

5 生产及生活给水管道;

6 工业废水(生产废水及生产6 工业废水(生产废水及生产

7 生活污水管道;

8 消防水管道;

9 雨水排水管道;

10 照明及电信杆柱。

8.1.10 改建、扩建工程中的管线综合布置,不应妨碍现有管线的正常使用。当

管线间距不能满足本规范表8.2.10~表8.2.12 的规定时,可在采取有效措施适

当缩小,但应保证生产安全,并应满足施工及检修要求。

8.1.11 矿区管线的布置,应在开采塌落(错动)界限以外,并留有必要的安全

距离;直接进入采矿场的管线,并应避开正面爆破方向。

8.2 地下管线

8.2.1 类别相同和埋深相近的地下管线、管沟,应集中平行布置,但不应平行重叠敷设。

8.2.2 地下管线和管沟不应布置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压力影响范围内,并应避免管线、管沟在施工和检修开挖时影响对建筑物、构筑物基础。

8.2.3 地下管线和管沟不应平行敷设在铁路下面,并不宜平行敷设在道路下面,在确有困难必须铺设时,可将检修少或检修时对路面损坏小的管线敷设在路面下,并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

8.2.4 地下管线综合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压力管应让自流管;

2 管径小的应让管径大的;

3 易弯曲的应让不宜弯曲的;

4 临时性的应让永久性的;

5 工程量小的应让工程量大的;

6 新建的应让现有的;

7 施工、检修方便的或次数少的应让施工检修不方便的或次数多的。

8.2.5 地下管线交叉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给水管道应在排水管道上面;

2 可燃气体管道应在除热力管道外的其他管道上面;

3 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4 氧气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5 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及碱性、酸性介质的排水管道,应在其他管道下面;

6 热力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及给水管道上面。

8.2.6 地下管线(沟)穿越铁路、道路时,管顶或沟盖板顶覆土厚度,应根据其上面荷载的大小及分布、管材强度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顶或沟盖板顶至铁路轨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1.2m;

2 管顶至道路路面结构层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

3 当不能满足本条第1、2 款的要求时,应加防护套管或设管沟。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套管或管沟两端应伸出下列界线以外至少 1.0m:

1) 铁路路肩或路堤坡脚线;

2) 城市型道路路面、公路型道路路肩或路堤坡脚线;

3) 铁路或道路的路边排水沟沟边。

8.2.7 地下管线不应敷设在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下面,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管线距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边界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

2 应避免布置在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地下水的下游,当不可避免时,其距离不应小于4m。

8.2.8 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信电缆和物料压力管道共沟;

2 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腐蚀性介质管道上面;

3 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 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5 凡有可能产生相互有害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8.2.9 地下管沟沟外壁距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基础的水平距离,应满足施工要求,

距树木的距离,应避免树木的根系损坏沟壁。其最小间距,大乔木不宜小于5m,

小乔木不宜小于3m,灌木不宜小于2m。

8.2.10 地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宜符合表8.2.10 的规定,并应满足管线和相邻设施的安全生产、施工和检修的要求。其中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的管线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关工程设计的规定。

8.2.11 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宜符合表8.2.11 的规定;其中地下燃气

管线、电力电缆、乙炔和氧气管与其它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

8.2.11 的规定。

8.2.12 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间距,宜符合表8.2.12 的规定;其中地下燃气

管线、电力电缆、乙炔和氧气管与其它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间距,应符合表

8.2.12 的规定。

8.2.13 埋地的输油、输气管线与埋地的通信电缆及其他用途的埋地管道平行铺

设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控制工程设计规范》

SY00007-99 的有关规定。

8.3 地上管线

8.3.1 地上管线的敷设,可采用管架、低架、管墩及建筑物、构筑物支撑方式。

敷设方式应根据生产安全、介质性质、生产操作、维修管理、交通运输和厂容等

因素,经比较后确定。

8.3.2 管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架的净空高度及基础位置,不得影响交通运输、消防及检修;

2 不应妨碍建筑物的自然采光与通风;

3 应有利厂容。

8.3.3 有甲、乙、丙类火灾危险性、腐蚀性及毒性介质的管道,除使用该管线的

建筑物、构筑物外,均不得采用建筑物、构筑物支撑式敷设。

8.3.4 架空电力线路的敷设,不应跨越用可燃材料建造的屋顶及火灾危险性属于

甲、乙类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贮罐区。其布置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 和《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 5092 的有关规定。

8.3.5 通信架空线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 42

的有关规定。

8.3.6 引入厂区的35KV 及以上的架空高压输电线路,应减少在厂区内的长度,

并应沿厂区边缘布置。

8.3.7 地上管线与铁路平行敷设时,其突出部分与铁路的水平净距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6 2 的有关规定。

8.3.8 地上管线与道路平行敷设时,不应敷设在公路型道路路肩范围内;照明电

杆、消火栓、跨越道路的地上管线的支架,可敷设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但应满

足交通运输和安全的需要。

8.3.9 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8.3.9 的规定。

表8.3.9 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

注:1 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架从最外边线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

2 本表不适用于低架、管墩及建筑物支撑方式;

3 液化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介质的管线、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

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设计标准的规定。

8.3.10 架空管线、管架跨越厂内铁路、厂区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应符合表

8.3.10 的规定。

表8.3.10 架空管线、管架跨越厂内铁路、厂区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m)

注1 表中净空高度除注明者外管线从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低部分算起;

2 表中铁路一栏的最小净空高度,不适用于由电力牵引机车的线路及有特殊运输要求的线路及有特殊运输要求的线路;

3 有大件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时有大型起吊设备,以及有大型消防车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其净空高度。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 50489-2009

7 管线综合布置

7.1 一般规定

7.1.1 管线综合布置应与工厂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相结合,并应统一规划。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之间在平面及竖向上应相互协调、紧凑合理、有力广容。

7.1.2 管线敷设方式,可根据管道内介质的性质、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毒性及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应采用地上敷设。

2 有条件的管线宜采用共架或共沟敷设。

3 在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有毒性气体的场所,不宜采用管沟敷设,否则应采取防止气体积聚和沿沟扩散的措施。

7.1.3 管线综合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满足生产、安全、施工和检修的要求。

2 管线应敷设在规划的管线带内,管线带应平行于相邻的道路布置。

3 宜减少管线与道路交叉。必须交叉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

4 地下干管应布置在其用户较多的道路一侧,也可将干管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

5 装置内部管廊及地下管线的布置,应与主管廊及地下干管在平面及竖向上合理连接,并应有效利用装置内管廊下方的空间,布置有关设施。

7.1.4 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毒性介质的管道,不应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辅助生产及仓储设施等。

7.1.5 分期建设的工厂,管线带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管线集中、远近期结合、近期管线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妨碍远期用地的使用。

新建厂区的管线带内,应预留中远期管线的用地,余量宜为10%~20%。

7.1.6 山区建厂时,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应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的危害。

7.1.7 管线宜按下列顺序,自建筑红线向道路综合布置:

1 电信电缆。

2 电力电缆。

3 热力管道。

4 各种工艺管道及压缩空气、氧气、氮气、乙炔气、煤气等管道、管廊或管架。

5 生产及生活给水管道。

6 消防水管道。

7 工业废水(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管道。

8 生活污水管道。

9 雨水排水管道。

10 照明电缆及杆柱。

7.1.8 改建、扩建工程中的管线综合布置,不应妨碍现有管线的正常使用。当管线间距不能满足本规范表7.2.7和表7.2.8的规定时,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可适当缩小,但必须保证生产安全,并应满足施工及检修要求。

7.2 地下管线

7.2.1 地下管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管线的埋深,自建筑红线向道路由浅至深布置。

2 管线和管沟不应布置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压力影响范围内。

3 道路路面下面可将可将检修少或检修时对路面损坏小的管线敷设在路面下,给水管道可敷设在人行道下面。

5 直埋式地下管线不得平行重叠敷设。

7.2.2 地下管线综合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力管让自流管。

2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3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4 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5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6 新建的让现有的。

7 检修方便的或次数少的让检修不方便的或次数多的。

7.2.3 地下管线交叉布置时,其竖向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给水管道应在排水管道上面。

2 可燃气体管道应在除热力管道外的其他管道上面。

3 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4 氧气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5 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及碱性、酸性介质的排水管道,应在其他管道下面。

6 热力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及给水管道上面。

7.2.4 地下管线(沟)穿越道路时,管顶或沟盖板顶覆土厚度应更具其上面荷载的大小及分布、管材强度及土壤冻结深度等条件确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管顶至道路路面结构层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护套管或设管沟。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管套或管沟两端应伸出下列界线以外至少1.0m:

1 城市型道路路面、公路型道路路肩或路堤坡脚线;

2 道路的路边排水沟沟边。

7.2.5 地下管线不应敷设在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下面,且距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边界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地下管线应避免布置在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的地下水下游方向,当无法避免时,其距离不应小于4m。

7.2.6 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 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其上面。

3 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 凡有可能产生相互有害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5 共沟敷设的地下管沟外壁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基础的水平距离,应满足施工要求;与乔木的最小水平距离宜为3m,与灌木的最小水平距离宜为2m。

7.2.7 地下管线之间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表7.2.7的规定。

注:1表中间距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

2当热力沟(管)与电力电缆间距不能满足本表规定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3局部地段电力电缆穿管保护或加隔板后与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压缩空气管道的间距可减少到0.5m,与穿管通信电缆的间距可减少到0.1m。

4表中数据系按给水管在污水管上方制定的。生活饮用水给水管与污水管之间的间距应按本表数据增加50%;生产废水管与雨水沟(渠)和给水管之间的间距可减少20%,和通信电缆、电力电缆之间的间距可减少20%,但不得小于0.5m。

5当给水管与排水管共同埋设的土壤为砂土类,且给水管的材质为非金属或非合成塑料时,给水管与排水管间距不应小于l.5m。

6仅供采暖用的热力沟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及电缆沟之间的间距可减少20‰,但不得小于0.5m。

7 110kV的电力电缆与本表中各类管线的闯距,可按35kV数据增加50%。电力电缆排管(即电力电缆管道)间距要求与电缆沟同。

8氧气管与同一使用目的的乙炔管道同一水平敷设时,其间距可减至0.25m,但管道上部0.3m高度范围内,应用砂类土、松散土填实后再回填。

9煤气管与生产废水管及雨水管的间距系指非满流管;满流管时可减少l0%,与盖板式排水沟(渠)的间距宜增加l0%。

10天然气管与本表各类管线的间距与煤气管间距相同。

11管径指公称直径。

12表中间距未作规定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3其他燃气管道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规定执行。

7.2.8 地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不宜小于表7.2.8的规定。

注:1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线均自管壁、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

2当排水管道为压力管时,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应按表列数据增加1倍。

3给水管道至铁路路堤坡脚的间距,不宜小于路堤高度,并不得小于5.0m;至铁路路堑坡顶的间距,不宜小于路堑高度,并不得小于10m;排水管道至铁路路堤坡脚或路堑坡顶的间距,不宜小于路堤或路堑高度,并不得小于5.0m。

4乙炔管道,距有地下室及生产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外缘和通行沟道的外缘的间距为3.0m;距无地下室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外缘的间距为2.0m。

5氧气管道,距有她下室的建筑物的基础外缘和通行沟遭的外缘的水平间距为:氧气压力小于等于l.6MPa时,采用3.Om;氧气压力大于1.6MPa时,采用5.Om;距无地下室的建筑物基础外缘净距为;氧气压力小于等于l.6MPa 时,采用l.5m;氧气压力大于1.6MPa时,采用2.5m。

6 液化气管[1级p>4.0MPa(表压)(25米)、Ⅱ级1.6≤p≤4.0MPa(15米)、Ⅲ级p(1.6MPa](10米)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分别为25m,15m.10m;与国家铁路干线间距25m,支线10m;与厂外高速公路、I、Ⅱ级公路的间距为10m。

7通信电缆管道距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应为1.2m;电力电缆排管(即电力电缆管道)间距要求与电缆沟同。

8表中埋地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均是指埋地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在同一标高或其以上时,当埋地管道深度大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深度时,应按土壤性质计算确定,但不得小于表列数值。

9高压电力杆柱或铁塔(基础外边缘)距本表中各类管线间距,应按表列照明及通信杆柱闻距增加50%。

10当为双柱式管架分别设基础时,在满足本表要求时,可在管架基础之间敷设管线。

11管径指公称直径。

12其他燃气管道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规定执行。

13在七度以上地震区、多年冻土区、严寒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胀土地区,理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与建筑物之间的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3 地上管线

7.3.1 地上管线的敷设,可采用管架、低架、管墩、建筑物支撑式及地面式。敷设方式应根据生产安全、介质性质、生产操作、维修管理、交通运输和厂容等因素综合确定。

7.3.2 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腐蚀性及毒性介质的管道,除使用该管线的建筑物、构筑物外,均不得采用建筑物支撑式敷设。

7.3.3管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架的净空高度及基础位置,不得影响交通运输、消防及检修。

2不应妨碍建筑物的自然采光与通风。

3 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管道,不得穿越或跨越与其无关的化工生产单元或设施。

7.3.4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宜符合表7.3.4的规定。

注:1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架从最外边线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边缘算起;为公路型时,自路肩边缘算起。

2本表不适用于低架式、管墩、建筑物支撑式。

3可燃液体、可燃气体与液化石油气、液化烃介质管道的管架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3.8架空管线、管架跨越铁路、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应符合表7.3.8的规定。

注:1表中净空高度除注明者外,管线从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低部分算起。

2表中铁路一栏的最小净空高度,不适用于由电力机车牵引的线路。

3有大件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时有大型起吊设备以及有大型消防车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其净空高度。

第六章管道布置设计资料讲解

第六章管道布置设计 第一节化工车间管道布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一、化工车间管道布置设计的任务 (1)确定车间中各个设备的管口方位和与之相连接的管段的接口位置。 (2)确定管道的安装连接和铺设、支承方式。 (3)确定各管段(包括管道、管件、阀门及控制仪表)在空间的位置。 (4)画出管道布置图,表示出车间中所有管道在平面、立面的空间位置,作为管道安装的依据。 (5)编制管道综合材料表,包括管道、管件、阀门、型钢等的材质、规格和数量。 二、化工车间管道布置设计的要求化工车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并能满足生产要求; (2)便于操作管理,并能保证安全生产; (3)便于管道的安装和维护; (4 )要求整齐美观,并尽量节约材料和投资。化工车间管道布置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仔细考虑下列问 题。 1. 物料因素 (1)输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腐蚀性的物料管道不得铺设在生活间、楼梯、走廊和门等处,这些管道上还应设置安全阀、防爆膜、阻火器和水封等防火防爆装置,并应将放空管引至指定地点或高过屋面2m以上。 (2)有腐蚀性物料的管道,不得铺设在通道上空和并列管线的上方或内侧。 (3)管道铺设时应有一定的坡度,坡度方向一般是沿物流的方向,坡度一般为1/100 - 5/1000 。粘度小的液体物料管道可取5/1000 左右,含固体的物料管道可取1/100 左右。 (4)真空管线应尽量短,尽量减少弯头和阀门,以降低阻力,达到更高的真空度。2.考虑施工、操作及维修 (1)管道应尽量集中布置在公用管架上,平行走直线,少拐弯,少交叉,不妨碍门窗开启和设备、阀门及管件的安装维修,并列管道的阀门应尽量错开排列。 (2)支管多的管道应布置在并行管线的外侧,引出支管时,气体管道应从上方引出,液体管道应从下方引出,管道应尽量避免出现“气袋”、“口袋”和“盲肠”。 (3)管道应尽量沿墙面铺设,或布置在固定在墙上的管架上,管道与墙面之间的距离以能容纳管件、阀门及

revit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

目前各安装方议定的安装层次主要要求: 1、动力电缆桥架贴大梁的梁底安装 2、照明桥架在最下层 3、风管贴大梁梁底安装 4、给排水管与风管属于同一标高范围安装层面区域 5、消火栓主管贴大梁梁底安装 6、在保证净空高的情况下喷淋管于风管下方安装,若满足不了,只能提高喷淋管标高,局部翻弯。 管线综合布置的实施 原则 总体原则 尽量利用梁内空间。绝大部分管道在安装时均为贴梁底走管,梁与梁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当梁高很大时。在管道十字交叉时,这些梁内空间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在满足弯曲半径条件下,空调风管和有压水管均可以通过翻转到梁内空间的方法,避免与其他管道冲突,保持路由通畅,满足层高要求。 避让原则 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无压管道内介质仅受重力作用由高处往低处流,其主要特征是有坡度要求、管道杂质多、易堵塞,所以无压管道要保持直线,满足坡度,尽量避免过多转弯,以保证排水顺畅以及满足空间高度。有压管道是在压力作用下克服沿程阻力沿一定方向流动。一般来说,改变管道走向,交叉排布,绕道走管不会对其供水效

果产生影响。因此,当有压管道与无压管道相碰撞时,应首先考虑更改有压管道的路由。 小管道避让大管道。通常来说,大管道由于造价高、尺寸重量大等原因,一般不会做过多的翻转和移动。应先确定大管道的位置,后布置小管道的位置。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调整小管道,因为小管道造价低且所占空间小,易于更改路由和移动安装。 冷水管道避让热水管道。热水管道需要保温,造价较高,且保温后的管径较大。另外,热水管道翻转过于频繁会导致集气。因此在两者相遇时,一般调整冷水管道。 附件少的管道避让附件多的管道。安装多附件管道时要注意管道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需考虑法兰、阀门等附件所占的位置),这样有利于施工操作以及今后的检修、更换管件。 临时管道避让永久管道。新建管道避让原有管道;低压管道避让高压管道;空气管道避让水管道。 垂直面排列管道原则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介质管道在下;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离墙壁的距离,最小有100mm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构造墙需要90度拐弯风道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现场施工规范要求。 考虑机电末端空间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2011 4 管廊的布置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内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他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第条、第条和第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市政管线的布置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 场地设计可能涉及的工程管线包括了城市公用设施的各个方面。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场地中的管线布局,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管线要与城市管网相衔接;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的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干管相关。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场地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n.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人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图8—1)。

6.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 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图8—1)。 f.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d.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P.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f.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口)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6)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9.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h.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i.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2)地上和架空管线敷设原则: a.地上和架空管线应不影响交通运输及人行安全。 b.应不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 c.无干扰的管线,尽可能集中在同一支架上。 (3)管线敷设发生矛盾时的处理原则。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

机电管线综合图实施细则 1设计依据 机电综合图应参照以下内容进行综合: 1.1建筑、结构、装修、机电各专业施工图纸以及相关的技术变更 1.2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图集 2机电管线综合要求 2.1综合排布目的: 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2综合排布内容: (1)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由,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2)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弥补原设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3)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3机电综合图工作流程 通 过

4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4.1总体原则: 风管布置在上方(当有重力排水时,通风必须让重力排水管道),电管、桥架和水管在同一高度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电管、桥架在上,水管在下进行布置。综合协调,利用可用的空间。 4.2避让原则: ⑴有压管让无压管,水管让风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施工时:先安装 大管,后安装小管;先施工无压管,后施工有压管;先施工上层电管、桥架,后安装下层水管。 4.3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墙的距离,最小有100mm 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结构墙需90度拐弯风管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施工规范要求(见附表)。 4.4考虑机电末端空间 整个管线的布置过程中考虑到以后灯具、烟感探头、喷洒头等的安装,电气桥架安装后放线的操作空间及以后的维修空间,电缆布置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倍。 4.5垂直面排列管道: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 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性介质管道在下 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 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 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 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上述为管线布置基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便于安装、检修为原则。

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

31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 一、(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 (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 (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 二、(1)大口径管道应尽量靠近管廊柱子布置或布置在管廊柱子上方,以使管架的横梁承受较小的弯矩。 (2)比较经济合理的设备平面布置都是在管廊两侧按工艺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因而顺理成章地与管廊左侧设备联系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左侧而与右侧设备联系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右侧。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管廊中间,易于向两侧引出。 (3)对于双层管廊,通常气体管道、热的管道宜布置在上层;液体的、冷的、液化烃、化学药剂及其他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宜布置在下层。因此,公用工程管道中的蒸汽、压缩空气、氮气、氧气及其他工艺气体管道宜布置在上层;新鲜水、循环水等液体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下层或上层。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联系的设备嘴子的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以便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 (4)管廊在进出装置处通常有较多的阀门,应设置操作平台,平台宜位于管道上方。对于双层管廊,在装置边界处应尽可能将双层合并成单层以便布置平台。必要时沿管廊走向也应设操作检修通道。有孔板的管道宜布置在管廊上方靠近走台处或靠近管廊的柱、架以便设平台和梯子。 (5)敷设在管廊上的电缆槽架不允许布置在热管道附近或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一般仪表管缆槽架敷设在管廊柱子的外侧。甲类气体、高温气体、氧气、低闪点介质管道应尽可能远离电缆仪表管缆的槽架。为防止电磁感应。电缆、仪表管缆的槽架不宜相邻布置,必要时两槽架的净距不应小于1m。 (6)需要热补偿的管道不能局限于在管廊范围内考虑其补偿方式,应当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对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合理的补偿方案。补偿器应高出管廊上其他管道 500-700mm。把高温、口径大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外侧。当管廊宽度较大时,这些需要补偿的管道位置需适中,以免弯管伸出的臂长过长。因为弯管的臂通常是支承在管廊的侧梁上的。 (7)个别大直径管道进入管廊改变标高有困难时可以平拐进入管廊的边缘或沿管廊柱外侧布置。管廊上的管道改变管径时应采用偏心大小头以保持管低标高不变。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模板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 规范 1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范SH3011- 4 管廊的布置 4.1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内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4.2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它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范第 5.3.6条、第5.5.3条、第5.9.7条和第5.9.8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能够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管线综合布置指南

一、地面管线综合设计指导 1.管线综合等景观平面图确定后以景观平面图为底图布置; 2.室外各种管线排布顺序从建筑物算起依次为:排水、燃气、雨水、弱电、给水、电力、 弱电; 3.室外各种管线间距1.2米; 4.给水管线不能长距离敷设在机动车道的正下方; 5.综合管线应该尽可能避免雨水干管与污水干管的交叉,尤其不能在车库顶板上交叉; 6.综合管线的各种井盖及雨水口宜按实际尺寸布置在总图上;各种井盖尽量避免布置在入 户门厅等主要人员密集进出入口; 7.各种井盖应避免半边在铺装上半边在绿地上; 8.布置在车库顶板上的污水管,1.5米覆土车库顶板,污水管不宜超过200米长;1.2米覆 土车库顶板,污水管不宜超过100米长; 9.考虑各种管线埋深时,要考虑地库顶板的找平层,构造层及施工误差; 10.其它未尽事宜参照各种规范及计算结果。 二、地下车库顶板各类管线布置设计指导 1.车库主梁下净高应该不小于 2.9米,其中设备层0.7米,车库净高2.2米; 2.车库风管一般净高不宜大于0.4米; 3.车库梁底净高小于2.9米及风管厚度大于0.4米的要特别注明,做专门处理; 4.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200mm空间为喷淋专属空间;以下空间提到的空间均为主梁下 的距离; 5.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200mm到600mm为风管及给排水,电力,弱电,热力管线布置 空间;其中,风管占用全部200mm到600mm空间,电力、弱电占用200mm到400mm 空间,给排水、热力管线占用400mm到600mm空间; 6.井字梁及十字梁主梁下600mm到700mm为风管支架和增设喷头的空间; 7.除喷淋管线外,其它管线遇风管均向上绕过风管;电气管线之间的交叉、水暖管线之间 的交叉,均采用向上绕过的原则; 8.风管及其它管线布置距主梁不宜小于400mm,以防影响别的管线向上翻绕; 9.单向板布置则应该把X轴方向电气、水暖管线布置在同一标高把Y轴方向的水暖,电气 管线布置在另一个标高,以便充分利用X方向和Y方向的主梁的高差; 10.水暖及电气管成排布置时,总宽度不宜大于1.2米;成排布置的管线宜使用综合支架; 11.电气及水暖管线穿越防火卷帘时,梁底净高不应小于3米 12.各类管线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开防火卷帘、人防房间、设备用房(配电房)等区域。

给水排水管道布置设计规范【最新版】

给水排水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建筑给排水管道布局设计标准 一、建筑给排水管道的平面图及竖向布局应依据工厂地貌、厂区建筑平面图、设备(单元)的需水量和排放量、冻土层深层、水文地质状况和管道材质明确。 二、生产制造与生活给水管网布局应考虑供水安全、经济发展有效等要求,可选用枝状给水管网、环状给水管网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消防给水管网布局应合乎现行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要求。 三、厂区内生产制造、日常生活建筑给排水主干管,宜挨近需水量及排放量很大的设备(单元)布局。 四、户外建筑给排水管道宜埋地敷设;运输易堆积物质、有危害物质及其腐蚀物质的管道不适合埋地敷设,当不可以防止埋地时,应采用防腐蚀、防渗对策。建筑给排水管道不可与运输易燃性、易燃或有危害的液体或气体的管道同管沟敷设。 五、建筑给排水管道不适合在车行道下纵向敷设,宜各自相对性

集中化布局在道路一边或两边人行横道下和绿化带下;带有易燃液体的生产制造污水干管不可纵向敷设于车行道下和加工工艺管廊下。 六、消防给水管道及雨水管道宜挨近道路布局。 七、户外埋地建筑给排水管道与别的管道、管线、建(构)筑物的最少净距应考虑管道工程施工、安装、维修的要求,并宜合乎表1和表2的要求。 表1给水管道与别的管道、管线、建(构)物的最少净距(m) 八、埋地管道接口法兰、卡箍及紧固件应安装在检查井或管沟内,当直埋在土壤层中时应做防腐蚀解决。 九、日常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或运输有危害液体管道交叉敷设时,日常生活给水管道应敷设在上面,且在交接处3m范畴内不可有管道接头。当日常生活给水管道布局在下面时,应采用防污染对策。 十、重力流管道由缓坡变成陡坡处,其管径可依据水力计算减少,但不可超出2级,并不可低于相对物质的最少管径。 十一、管道的埋设深层,应依据管材特性、外界载荷、冰冻状况

管线综合布置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应用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涉及到建筑机电工程中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气、智能化控制等专业的管线安装。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根据工程实际将各专业管线设备在图纸上通过计算机进行图纸上的预装配,将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将返工率降低到零点的技术,被建设部列为“建筑业10项新技术”小项技术之一。 采用管线综合平衡技术施工,能更好的落实和调整工程建设方、监理方及设计方的各项要求,尽可能全面发现施工图纸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在施工准备阶段全部解决。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的推行与应用,可以缩短施工工期,避免各专业管路(线)交叉重叠、衔接不当而造成的返工浪费,提高工程质量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技术特点如下: ①能较快完善节点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 ②在保证功能情况下,解决管线设备的标高和位置问题,避免交叉时产生冲突,同时还要配合并满足结构及装修的各个位置要求。 ③在排列各种管道(线)时要考虑施工顺序对不同管线的要求及运行管理维修的需要,要考虑先施工的管道(线)不要影响后续施工的管(线),还要考虑对于需要维修和二次施工管道(线)的安排。 ④能主动进行成本控制。如采用综合支吊架可减少施工后的拆改工作量;排布好管线可减少窝工损失、降低人工费用等。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适用于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近几年应用也较为广泛。该技术不仅降低施工成本(和传统的施工相比,应用此项

技术施工成本可以降低2/3),减少施工中因各种原因带来的返工损失,同时还大大减少了事故隐患,提高施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保证施工工期,使社会综合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双赢。 1、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概述 本工程机房、走道等管线密集处均应用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是施工管理技术,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电子版的应用,为施工过程控制以及竣工资料整理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更好地落实和调整工程建设方、监理及设计的各项要求,合理分布机电工程各专业管线的位置,在设计交底和综合审图阶段,采用机电管线综合平衡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实现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衔接,为有效协调各机电专业分包方的施工提供技术支持,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2、绘制综合管线协调施工图 1.综合管线平面布置图 将机电各系统进行专业核对后,在项目深化设计组的组织下同其他各专业承包商绘制综合机电平面布置图,将各专业分不同图层、不同颜色绘制在同一图纸中,用于查找设计冲突。 2.综合管线剖面图 在综合机电平面图中管路密集的地方,当平面图无法准确表现设计意图的时候,绘制综合机电剖面图。 3、各专业间的协调要求 综合管线图绘制过程中应与装饰、消防、弱电等及其它专业承包商紧密配合,相互协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风风管布置在最上方,空调水管和桥架在同一高度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桥架在上,空调水管在下进行布置。与其他专业的管线发生冲突时的避让原则是: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容易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以上为与其他各专业管线布置一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 2.各专业每个区域最终出图时,剖面图、平面图所表现的位置、

市政工程管线一般布置原则

管线的常用布置原则: 1.1给水工程管线 给水管道一般布置在城市道路的东南侧(也有设置在道路东北侧的,此为地方做法)的人行道下面,距人行道路缘石0.5-0.8米,给水管管顶覆土深度大于当地冻土深度并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覆土深度,在人行道下覆土深度不小于0.6米,在车行道下不小于0.7米,一般埋深在1.5~2.0米。 1.2污水工程管线 污水管道一般布置在道路西北侧(也有设置在道路西南侧的,此为地方做法)的非机动车道和车行道下,在人行道下覆土深度不小于0.6米,在车行道下不小于0.7米,一般埋深控制在2.5~5.0米,不宜超过7米,超过7米时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 1.3雨水工程管线 雨水管道一般布置在道路中央,雨水管道沿道路布置。雨水管道起始端覆土深度不小于0.7米,终端埋设深度不大于3.5米。雨水排放口内顶尽量控制在常水位以上,尽量减少淹没

出流。 1.4电力工程管线 电力线路的布置尽量沿公路和区内道路,为减少占地和投资,配电线路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以减少交叉、跨越和对电信线路的干扰。 1.5电信工程管线(弱电) 电信布置于道路的西北侧非机动道下或人行道下。 1.6燃气工程管线 燃气干管沿区内主要道路布置,主要燃气管道连成环网,保证供气安全。 中压燃气管通常布置在道路西侧、北侧慢车道、人行道或绿化带中;覆土深度在机动车道下不小于0.8米,在非机动车道下不小于0.6米,若与其它管道交叉时可作适当调整。

地方做法 莆田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峤村庄规划 根据莆田市习惯做法,电力电缆设在道路的西(北)侧人行道上,并靠后道路红线;电信线和燃气管远离电力线设在道路的东(南)侧,电信线敷设于慢车道下,以利于机械化施工,而燃气管尽量安排在人行道下。污水管远离燃气管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给水管远离污水管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雨水管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 给水、污水等管线一般布置在道路路面下;电信、煤气等管线一般布置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其中电信管线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北侧和西侧;电力等管线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南侧和东侧。

管线管廊布置设计规范标准[详]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SH3011-2011 4 管廊的布置 4.1 管廊的形式和位置 4.1.1 管廊的形式宜根据设备平面布置的要求,按下列原则确定; a)设备较少的装置可采用一端式或直通式管廊; b)设备较多的装置可根据需要采用“L”型、“T”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c)联合装置可采用主管廊和支管廊组合的结构形式。 4.1.2 装置管廊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按材料可分为混凝土管廊、钢管管廊和组合管廊。 4.1.3 管廊在装置中应处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 4.1.4 管廊应布置在装置的适中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 4.1.5 管廊的布置应缩短管廊的长度,且有效利用管廊空间。 4.1.6 管廊的布置应满足道路和消防的需要,以及地下管道、电缆沟、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间距要求,并应避开设备的检修场地。 4.2 管廊的布置要求 4.2.1 管廊上方可布置空气冷却器(以下简称“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或泵房)、换热器或其他小型设备,但应符合本规第 5.3.6条、第5.5.3条、第5.9.7条和第5.9.8条的规定。 4.2.2 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管廊至地面的最小净高不应小于4.5m。 4.2.3管廊可以布置成单层或多层,最下一层的净空应按管廊下设备高度、设备连接管道的高度和操作、检修通道要求的高度确定。 4.2.4 当管廊有桁架时,管廊的净高应按桁架底高计算。 4.2.5 管廊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的数量、管径及其间距: b) 架空敷设的仪表电缆和电气电缆的槽架所需的宽度; c) 预留管道所需的宽度; d) 管廊上布置空冷器时,空冷器构架支柱的尺寸; e) 管廊下布置泵时,泵底盘尺寸及泵所需要操作和检验通道的宽度。 4.2.6管廊的柱距应满足大多数管道的跨距要求,宜为6m~9m。 4.2.7 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应根据管径大小和管廊结构确定,上下层间距宜为1.2m~2.4m;对于大型装置上下层间距可为2.5m~3m。当管廊改变方向或两管廊成直角相交时,管廊应错层布置,错层的高差宜为0.6m~1.2m;对于大型装置可为1.25m~1.5m。 4.2.8 混凝土管廊的梁顶应设通长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SH/T35的要求。

市政综合管线设计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 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1.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人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 2.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3.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4.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5.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6.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a)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b)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d)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e)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f)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2)地上和架空管线敷设原则: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一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一般规定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 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 做到施工、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 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的装置(单元)、道路、建 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者管墩上; 9.在管架或者管墩上(包含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 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0.全厂性管架或者管墩上(包含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 并考虑其荷重;装置主管廊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 道的布置,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 则》SHJ39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结构的安装、检修和消防 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 对设备、机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撑点设置;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 达到自行补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地支撑,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撑件脱离、 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否则 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放净;管道布置应减少“盲肠”;

管线布置原则

管线的布置原则相关标签:管线的布置 场地设计可能涉及的工程管线包括了城市公用设施的各个方面。一般有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热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等。其中,给水、燃气、热力管道是有压力的,排水管道是无压力自流的。场地中的管线布局,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管线要与城市管网相衔接;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的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于管相关。在进行管线综合布置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场地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一)需注意的问题 场地中管线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地下敷设,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各种管线的敷设不应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并且应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振动、荷载等影响而损坏。 (2)管线应根据其不同特性和要求综合布置,对安全、卫生、防干扰等有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或靠近敷设。 (3)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形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与道路平行的管线不宜设于车道下,不可避免时应尽量将埋深较大、翻修较少的管线布置在车道下。 (二)管线布置的一般原则

(1)地下管线布置原则: a.地下管线的合理安排顺序,应是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道路中心。由浅入深的安排下列管道、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热力管(沟)、压缩空气管、煤气管、氧气管、乙炔管、给水管、雨水管,最后是污水管。 b.地下管线的基本布置次序,从建筑物基础外缘向外,离建筑物由近及远的水平排序宜为:电力管线或电信管线、燃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c.地下管线一般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的地段,特殊困难时才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后将检修较少的给水管和排水管布置在车行道下。 d.饮用水管应避免与排水管及其他含酸碱腐蚀、有毒物料管线共沟敷设。避免将直流电力电缆与其他金属管线靠近敷设。 e.尽可能将性质类似、埋深接近的管线并排列在一起,有条件的可共沟敷设。 f.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下列条件要求: a)将煤气、易燃可燃液体管道,布置在其他管道上面; b)给水管应在污水管上面; c)电力电缆应在热力管和电讯电缆的下边,并在其他管线的上面。 g.互相干扰、影响的管道不能共沟。 h.地下管线可敷设在绿化带下,但不宜布置在乔木下。 i.地下管线重叠时,应将检修量多的、管径小的放在上面,将有污染的放在下面。

管道布置规范

3.5 管道布置和敷设 3.5.1 小区的室外给水管网,宜布置成环状网,或与城镇给水管连接成环状网。环状给水管网与城镇给水管的连接管不宜少于两条。

3.5.2 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应沿区内道路敷设,宜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在人行道、慢车道或草地下;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 1m ,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 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乔木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B 的规定。 3.5.2A 室外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上面,且接口不应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设置钢套管,钢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3.5.3 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 0.15m ,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不宜小于 0.70m 。 3.5.4 室外给水管道上的阀门,宜设置阀门井或阀门套筒。 3.5.5 敷设在室外综合管廊 ( 沟 ) 内的给水管道,宜在热水、热力管道下方,冷冻管和排水管的上方。给水管道与各种管道之间的净距,应满足安装操作的需要,且不宜小于 0.3m 。 室内冷、热水管上、下平行敷设时,冷水管应在热水管下方。卫生器具的冷水连接管,应在热水连接管的右侧。 生活给水管道不宜与输送易燃、可燃或有害的液体或气体的管道同管廊 ( 沟 ) 敷设。 3.5.6 室内生活给水管道宜布置成枝状管网,单向供水。 3.5.7 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电梯机房、通信机房、大中型计算机房、计算机网络中心、音像库房等遇水会损坏设备和引发事故的房间,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上方通过。

管道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编号:SM-ZD-58977 管道布置的原则和方法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管道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管道布置设计的主要原则 由于化工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操作条件不一,输送介质性质复杂。因此,管道布置与安装应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操作条件、输送物料的性质、管径大小等,并结合设备布置、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使管道能充分满足生产要求,保证安全生产,便于操作维修,而且还要整齐美观。 (一) 物料因素 输送有毒或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不得在人行道上空设置阀体、伸缩器、法兰等,若与其他管道并列时应在外侧或下方安装。 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不应敷设在生活间、楼梯和走廊等处,一般应配置安全阀、防爆膜、阻火器、水封等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并应采取可靠的接地措施;易燃易爆及有毒介质的放空管应引至室外指定地点或高出层面2m以上。 管道敷设应有坡度,以免管内或设备内积液,坡度方向

管道避让原则

管线交叉布置原则: 一、管道交叉处理的原则 1、排水管道施工时若与其他管道交叉,采用的处理方法须征得权属单位和其他单位同意。 2.管道交叉处理中应当尽量保证满足其最小净距,且有压管道让无压管、支管避让干线管、小口径管避让大口径管。 管道交叉处理的方法 在施工排水管道时,为了保证下面的管道安全又便于检修、上面的管道不致下沉破坏,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排水圆管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上面管道已建,进行下面排水圆管施工时,采用在槽底砌砖墩的处理方法。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且当钢管或铸铁管道的内径不大于400mm时,宜在混凝土管道两侧砌筑砖墩支承。 2.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排水圆管(直径<600mm)在下,铸铁管,钢管在上,高程有冲突,必须压低下面排水圆管断面时,将下面排水圆管改为双排铸铁管、加固管或方沟。 3.混合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矩形管渠与其上方钢管道或铸铁管道交叉,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在70mm及以上时,可在侧墙上砌筑砖墩支承管道。当顶板至其下方管道底部的净空小于70mm时,可在顶板与管道之间采用低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实,其荷载不应超过顶板的允许承载力,且其支承角不应小于900。 4.圆形或矩形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在铸铁管、钢管外加套管或管廊。 5.排水管道在上,铸铁管、钢管在下,埋深较大挖到槽底有困难,进行上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上面排水管道基础在跨越下面管道的原开槽断面处加强。 6.当排水管道与其上方电缆管块交叉时,宜在电缆管块基础以下的沟槽中回填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石灰土或砌砖。排水管道与电缆管块同时施工时,可在回填材料上铺一层中砂或粗砂。电缆管块已建时,回填至电缆管块基础底部的材料为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回填材料与电缆管块基础间不得有空隙。 7.一条排水管道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管沟在上,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或上面已建,进行下面排水管道施工)时,下面排水管道强度加大,满槽砌砖或回填C8混凝土、填砂。 8.排水方沟在下,另一排水管道或热力方沟在上,高程冲突,上下管道同时施工时,增强上面管道基础,位于下面排水方沟的顶板或根据情况,压扁排水方沟断面,但不应减小过水断面。 9.预应力混凝土管与已建热力管沟高程冲突,必须从其下面穿过施工时,先用钢管或钢筋混凝土套管过热力沟,再穿钢管代替预应力混凝土管。 10.预应力混凝土管在上,其他管道在下,上面管道已建,进行下面管道施工时,一般在下面槽底或方沟盖板上砌支墩。 二、机电安装工程管线综合排布策划

(完整版)机电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机电管线布置的重要性 机电专业中,管线布置包括:给排水管道、消防喷淋管、消防气体管、空调送排风管、空调冷冻水管、冷却水管、电缆桥架、线槽、工艺管线等的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机电管线布置在设计图纸中都是分专业、分系统进行管线绘制,专业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加上管线复杂、交叉繁多,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空间合理分配,当在现场施工中必定会造成管线布置方面的冲突,导致安装高度过低,为日后维修带来相当大困难和存在着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具有现场第一手资料,根据现场情况,结合自身解决施工技术方面经验,投入足够专业技术的技术人员,通过施工前绘制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图及相关的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设备、管道、电缆桥架等在空间的排列走向各专业管线,保证施工的可行性、美观性及生产使用中的实用性。 机电管线深化设计的必要性 (1)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径,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3)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4)确定管线和预留洞的精确定位,减少对结构施工的影响 (5)弥补原设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6)核对各种设备的性能参数,提出完善的设备清单,通过供货商或厂家核定各种设备的订货技术要求,尽快将数据传达给设计以检查设备基础、支架是否符合要,协助结构设计绘制大型设备基础图。 (7)合理布置各专业机房的设备位置,保证设备的运行维修、安装等工作有足够的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 (8)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1、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