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E架构搭建与拆除的会计问题

VIE架构搭建与拆除的会计问题

VIE架构搭建与拆除的会计问题
VIE架构搭建与拆除的会计问题

会计提示第83号:VIE架构搭建与拆除的会计问题

一、协议控制(VIE模式)搭建时的会计问题 (1)

(一)协议控制(VIE模式)简介 (1)

(二)针对VIE模式的控制评估 (2)

(三)控制方合并VIE的会计处理 (8)

(四)VIE控制评估分析示例 (9)

(五)VIE搭建中的股份支付 (15)

二、VIE架构拆除时的会计问题 (17)

(一)VIE架构拆除是否构成企业合并 (17)

(二)VIE架构拆除过程中的一揽子交易 (24)

(三)VIE架构拆除中股份支付问题 (27)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27)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35)

以现金结算被购买方的股权激励计划 (35)

一、协议控制(VIE模式)搭建时的会计问题

(一)协议控制(VIE模式)简介

所谓协议控制(VIE模式)红筹架构,是指境外SPV或其在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多为WFOE)与境内运营实体及其股东,签署一系列旨在达到完全控制境内运营实体经营活动和利润的协议。协议控制(VIE模式)下,公司不通过股权方式取得协议控制主体相应的经营决策权力,而是通过签署协议的形式如:直接签署经营管理托管协议、股权托管、向协议控制主体派驻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成员授予集团公司(通常为架构中的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决策权力;相应,公司享有的回报与承担的投资风险与股权比例也不存在关联性。

1、协议控制(VIE模式)背景

VIE模式始见于新浪美国上市,因而也称之为新浪模式。在实务中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由于海外直接上市财务门槛较高,将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互联网类企业排除在上市大门之外,同时,直接上市企业将面临境内外法律、公司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不同要求,因此,很多企业采用了VIE模式,实现间接上市。

另外,由于国内某些行业对外资投资的控制,以及商务部10号文《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有关并购审批的要求,外资企业大量采用VIE模式实现对中国创新产业的投资,如互联网、清洁技术、生物医药、教育培训等。有关法律问题详见《审计提示第52号—红筹回归及VIE架构拆除介绍》

2、典型的VIE模式

典型的VIE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典型的VIE模式

3、常见协议架构

VIE模式下,公司并不直接收购境内经营实体的股权,而是通过境内单独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与境内经营实体签订一系列合同或协议,典型的合同包括排他性的技术支持合同、战略咨询服务合同、有形资产租赁合同、商标、技术等无形资产许可合同以及贷款合同、投票权代理协议、购买期权协议、财务支持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等。在这一揽子合同或协议安排下,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为境内经营实体提供垄断性咨询、管理和技术支持等服务,从而以“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境内经营实体的大部分经济利益。同时,还通过合同或协议安排,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取得境内经营实体全部股权的优先购买权、抵押权和投票表决权、经营控制权。

(二)针对VIE模式的控制评估

对单一控制模型的解读,请详见《会计提示第82号—单一控制模型的运用》,

本提示仅对VIE模式下的控制进行解读。

通常VIE模式下,实际控制人通过与VIE模式经营主体通过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取得相应的控制权,并享有可变利益。对被投资方的权力、相关活动、以及享有的可变回报更多的取决于VIE模式架构设计中的合同安排,而这些合同安排往往存在于多项协议之中,这使得我们在判断控制时,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2、设立目的和设计

当评估对被投资者的控制时,投资者应考虑被投资者的目标及设计,以明确哪些是相关活动,如何对相关活动进行决策,谁拥有现时能力主导这些活动,以及谁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回报。

对于企业集团之所以采用VIE模式,是出于实现某种特定的投资或经营目的,如:

(1)因海外直接上市财务门槛较高,且直接上市企业将面临境内外不同的法律监管,不同的公司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要求,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互联网类企业通过VIE模式将境内经营主体纳入境外上市公司合并范围,或者是将VIE模式经营主体部分或全部利润纳入境外上市公司;

(2)国内对于一些产业、业务限制外资进入,外资公司为打破行业准入的限制,取得如创新产业或特定业务的经营自主权。

因此,VIE模式一般是无法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收购或投资目的时采用的变通做法,集团公司在设计VIE模式架构时,将最大限度的实现其设定的目标。

2、决策机制

VIE模式下,公司取得经营决策权力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签署经营管理托管协议、股权托管、向VIE模式主体派驻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成员授予集团公司(通

常为架构中的境内外商投资企业)。

(1)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主体的经营决策权力转入集团架构中的外商投资企业,这种协议委托关系,使得控制判断集中在探讨外商投资企业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身份的问题上,有关“委托人、代理人”可参见下述“(二)5、罢免权”、(二)6、决策者的薪酬和其他利益“的有关内容。

(2)代为行使部分股东权利、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成员的提名权—除需要确认其委托人还是代理人身份外,还需进一步考虑是否拥有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质性权利,包括自身享有的以及其他方享有的实质性权利。

评估权利是否是实质性的,应考虑:

●行使权利是否存在(经济方面或者法律方面等)障碍;

●权利行使需要多方参与时,权利行使的机制;

●权利持有方是否可从行权中获利。

(3)取得VIE模式公司部分业务的经营决策权—对VIE模式公司拥有部分权力,只参与部分相关活动,识别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集团公司所主导的这部分相关活动是否是对VIE模式主体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此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设计;

●影响被投资方利润率、收入和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

●每一投资方有关上述因素的决策职权范围及其对被投资方回报的影响程度;

●投资方承担可变回报风险的大小。

示例:对于民营传媒公司,由于政府不向民营企业授出出版许可证、刊号,所以民营资本一般都是通过某些特殊方式,变相介入进去的。比如,民营资本和国有

的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合资设立传媒公司,由传媒公司获得报社、杂志社的独家广告经营权,而采编、发行仍然控制在国有出版单位手中(即由政府授出的出版许可证、刊号等,必须由国有单位持有)。

此时,随着时间的变化,经营主体的相关活动会否也在同时变化?市场的引导、公司的经营战略下,致使公司业务的转型;又或者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的成功带来新的盈利点。

对于控制三要素中的权力,准则强调“投资方当前是否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能力。”同时,准则给出“相关活动”的定义,相关活动是指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活动。这一最重大影从响的活动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VIE模式经营主体所处的环境或情况发生变化时,对控制进行持续评估是必要的。

3、其他合同安排

准则的应用指南指出当投资方持有被投资方半数或半数以下表决权时,应考虑其他合同安排产生的权利。投资方可能通过持有的表决权和其他决策权相结合的方式使其当前能够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但是,在不存在其他权利时,仅仅是被投资方对投资方的经济依赖(如供应商和其主要客户的关系)不会导致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拥有权力。

在VIE模式协议架构的设计中,集团公司通过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取得VIE模式经营主体的权利及各种形式的回报,比如签署如下系列协议:

集团公司出于确保自身在经营主体中的权利和利益,对协议框架进行设计,以最大程度实现其设计目的。因此,集团公司的一些特定的权利很可能体现在这些合同安排之中,同时,对其他投资方的权利也做出了特别的限制。

4、特殊关系

VIE模式大部分是因为投资方无法以直接收购股权的方式达到其经营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投资模式,因此,在投资前,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就已经存在特殊关系。在评价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适当考虑这种特殊关系的影响,这种特殊关系可能为投资方享有权力提供了证据。

特殊关系通常包括:

●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是投资方的现任或前任职工;

●被投资方的经营活动依赖于投资方(例如,被投资方依赖于投资方提供经

营活动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投资方为被投资方的大部分债务提供了担保,

被投资方在关键服务、技术、供应或原材料方面依赖于投资方,投资方掌

握了诸如专利权、商标等对被投资方经营而言至关重要的资产,被投资方

依赖于投资方为其提供具备与被投资方经营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等的关键管

理人员等);

●被投资方活动的大部分有投资方参与其中或者是以投资方的名义进行;

●投资方自被投资方承担可变回报的风险(或享有可变回报的收益)的程度

远超过其持有的表决权或其他类似权利的比例(例如,投资方承担或有权

获得被投资方回报的比例为70%,但仅持有不到半数的表决权)等。

5、罢免权

VIE模式下,集团公司以协议授权取得对经营主体的权利,其他投资方是否享有实质性罢免权?

评估其他方拥有的罢免权是否为实质性罢免权;其他方持有实质性罢免权时,还要考虑持有罢免权的其他方的数量以及他们享有的经济利益(即薪酬和其他利益)的比重和可变动性;如果存在单独一方拥有实质性罢免权并能够无理由罢免决策者的事实,则足以表明决策者是代理人。

6、决策者的薪酬和其他利益

不同于一般的股权收购,集团公司除取得其相应的管理薪酬外,其主要的经济利益以提供服务、管理咨询等交易形式取得。这种其他利益可能表现为:

●向决策制定者支付费用的合约或协议;

●VIE模式中的风险权益投资;

●VIE模式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担保;

●以固定价格出售主体拥有资产的远期合约;

●其他非决策制定者的服务合约;

●取得VIE模式排他性的资产收购权。

VIE模式,除取得管理薪酬、以提供服务的方式取得经营主体的利润外,还可能是一些技术、特有的权利等,其他权益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在确定决策者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时,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及设计,辨别投资者在整个框架协议下可取得的各种形式的可变回报,并评价回报总额的量级和可变动性。

(三)控制方合并VIE的会计处理

控制方合并VIE时,合并财务报表处理原则:

1、资产、负债、损益是相同项目相加,涉及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的予以抵消;

2、VIE的权益类项目,应区分归属控制方的权益份额和归属其他方(如该企业的名义股东方)的权益份额。归属控制方的权益份额增加到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应项目中;归属其他人的权益视情况列报为少数股东权益或负债。

(四)VIE控制评估分析示例

1、背景

A公司为境外公司,其股东包括创始人和多支美元基金。A公司的主要经营业务为在中国境内进行客户端网络游戏、网页游戏以及移动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A 公司直接持有境内的外商独资企业(以下简称“WFOE”)100%股权。A公司创始人通过其控股的境内B公司直接持有境内运营公司(以下简称“VIE”公司) 100%的股权,该VIE公司持有业务运营所必须资质和牌照。创始人是境外A公司以及境内B 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WFOE与VIE签订一系列协议:(1)签订表决权委托协议,约定B公司不可撤销的将对VIE章程项下的所有股东表决权无限期委托WFOE行使。

(2)签订独家转股期权协议,约定B公司不可撤销并无附加条件授予WFOE 独家转股期权,根据该等转股期权,WFOE有权在中国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要求B 公司以零对价向WFOE和/或其指定的任何其他实体或个人转让所持有的VIE公司的股权。

(3)签订独家咨询与服务协议,约定由WFOE为VIE独家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服务,对履行服务协议而产生的任何权利、所有权、权益和所有知识产权,无论是由WFOE或是由VIE开发的,WFOE均享有独占的和排他的权利和利益,VIE 不得向WFOE主张上述权利、所有权、权益和知识产权。服务费设为基本服务费和浮动服务费,浮动费用基于WFOE实际服务复杂程度、时间以及VIE的营业收入

金额。该协议的目的为,将VIE实现的净利润全部通过服务费的形式转移给WFOE。

(4)签订股权质押及借款协议,约定WFOE向B公司提供质押借款,质押物为B公司持有的VIE全部股权,借款金额等于VIE的实收资本金额,借款用途只能用于VIE日常经营,且WFOE可随时要求B公司还款,未经WFOE事先书面同意,VIE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派发股息。

2、问题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WFOE是否控制VIE,从而应将VIE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如WFOE需要合并VIE,如何合并以体现VIE的业绩?

3、分析

(1)分析WFOE和B公司是否存在实质代理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VIE法律上的直接股东为B公司,一般而言,公司股东依法享

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然而,如背景所述,B公司与WFOE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有必要先仔细梳理上述协议,以分析WFOE和B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代理关系,从而影响对控制的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主体能够主导某一方代表其行动时,被主导方为主体的实质代理人。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应将其实质代理人的决策权以及通过实质代理人而间接承担(或享有)的可变回报风险(或权利)与其自身的权利一并考虑。根据各方的关系,表明一方可能是主体的实质代理人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综上,B公司通过表决权委托协议将决策权转移给了WFOE,WFOE通过独

家信息服务协议获取VIE运营期间所有可能的潜在收益,又通过借款、股权质押协议、独家转股期权协议完全限制住B公司对VIE的处置权,WFOE在实质上掌控了VIE的相关活动并承担可变回报。VIE法律层面的股东,即创始人控股的B公司仅仅是WFOE实质代理人。因此,在判断WFOE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应将B公司的决策权以及通过B公司而间接承担(或享有)的可变回报风险(或权利)与其自身的权利一并考虑。

(2)具体分析WFOE是否控制VIE

控制,是指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因此,对于控制的判断应基于被投资单位设立目的和设计,结合权力、可变回报以及权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三个要素来分析。

(3)结论

综上所述,上述案例中,VIE的名义股东实质上为WFOE的代理人,WFOE 拥有对VIE的权力,通过参与VIE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并且有能力运用对

VIE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从而具有对VIE的控制权,应将VIE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结论的前提是基于WFOE和VIE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协议均具备法律上的执行力。然而,由于VIE设立和签订一系列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上述合同是否具备法律上执行力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司法解释。但是基于目前近10多年的操作,尚未出现法院判例证明上述协议缺乏法律上的执行力,因此尽管未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实际操作中难以忽略上述协议对控制的判断影响。

(4)合并报表的处理

WFOE合并财务报表处理原则:(1)资产、负债、损益是相同项目相加,涉及内部往来和内部交易的予以抵消。(2)VIE权益类项目,由于WFOE名义上并未持有VIE的权益,因此,应将名义股东的权益列报为少数股东权益,如根据协议安排,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满足负债的定义,则应列示为负债。

(五)VIE搭建中的股份支付

在VIE的搭建过程中,还可能涉及为激励在境内VIE公司(境内运营实体公司)员工授予其(拟)境外上市主体权益工具。(拟)境外上市主体控制WFOE,而WFOE 通过协议控制了境内VIE公司。在此情形下,我们认为,通过VIE模式和通过股权控制在判断是否属于集团内股份支付的范围上并不存在差异,如果WFOE通过VIE 模式VIE,则VIE公司作为接受服务方应当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因此,尽管WFOE 通过协议控制而非通过股权直接或间接控制VIE公司,但并未改变(拟)境外上市主体、WFOE、VIE公司构成集团的实质,属于集团内股份支付,VIE公司作为接受服务方应当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具体会计处理详见《审计指引第41(1)号—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