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窦娥冤》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2.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

二、教学重点

1.分析窦娥形象

2掌握元杂剧常识

三、教学难点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情节结构,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意

义。

五、课时安排

四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元杂剧

1、元曲的分类:套数、散曲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三)关汉卿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初步感知

1、朗读:范读与生读

2、口语、衬字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3、读准难字难音

第二课时

(五)理清情节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提示: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学生讨论,小组统一意见,教师明确。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六)第一场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本环节采用问答的形式来进行。另外,学生背诵。

第三课时

(七)第二场

1、学生朗读“倘绣才”

提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明确: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明确: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4、这场戏中运用几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四课时

(八)第三场

1、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3、学生自读以下两桩誓愿。

明确:

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九)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三桩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教后记:

《雷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二、教学重点

1.理出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

2.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讨论、探究

五、课时安排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有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他给沉闷的中国剧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那部戏剧就是他的处女作《雷雨》。茅盾形容为“当年海上惊雷雨”。可见《雷雨》的影响有多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雷雨》。

(二)资料链接

1.介绍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2.《雷雨》简介

《雷雨》通过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反映了从光绪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后约达30年的复杂社会生活和冲突。故事写某矿董事长周朴园,年轻时遗弃了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侍萍携次子投河遇救,离乡远走。周误以为她已死。后周家亦北迁,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鲁家父女皆在周家为仆,次子大海在矿上做工,周妻繁漪与长子周萍有私情,后知周萍爱鲁女四凤,繁漪欲遣去四凤乃召来侍萍,两家关系始被揭开。周萍与四凤知为异父同母兄妹,双双自杀。繁漪之子周冲为救护四凤也触电身亡。大海为罢工代表在周家受辱被殴,逃奔而去。侍萍与繁漪不堪重压,一呆一疯,只剩下周朴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戏剧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三)初步感知

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

2、梳理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合作,共同完成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场面,有周朴园软硬兼施的伪善和冷酷,也有侍萍血泪斑斑的控诉和鞭挞。情节在表面“平静”中展开,实际上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人物内心都交织着极其复杂的感情。

第二个场面,有周朴园色厉内荏的欺骗和威胁,有鲁大海义愤填膺的揭露和抗争,情节以剑拔弩张的剧烈的外部冲突方式展开,形成高潮。

3、分析矛盾冲突

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五)具体研习

第一场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3、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想矛盾吗?

4、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

5、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6、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

7、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8、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第三课时

第二场

分角色朗读

1、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周朴园态度怎样?

2、鲁大海和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六)分析人物

学生讨论、总结

1、周朴园

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3 、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 。同时在斗争中又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

点。

第四课时

(七)分析结构

学生讨论分析

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方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以鲁大海的控诉,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八)鉴赏人物语言

要求学生用剧中的例子说说戏剧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九)探究舞台说明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2、人物的服装:

3、人物动作:( 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很自然地”,“慢慢地”。

4、表情:( 周朴园) “汗涔涔”显出一副狼狈相;( 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

5、人物的上下场

(十)完成思考和练习

《哈姆莱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2、体会戏剧冲突、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的心理。

2、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情感目标

1、把握悲愤忧郁的基调。

2、理解戏剧的悲剧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品的主题。

2、体会人物的感情,分析人物的心理。

三、教学难点

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分析与鉴赏结合

2、文本与视频结合

3、浅析与探究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相关链接:

1、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2、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背景介绍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三)剧情介绍

丹麦王驾崩,但幽魂不散,将被害真情告于哈姆莱特王子。王子叔父克劳迪斯服丧未满二个月,即霸占先王后并继承王位。丞相波罗尼斯依附奸贼,强迫女儿奥菲利娅与王子绝交,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亦从中作梗。王子装疯卖傻骗过所有的人,为证实幽魂所言真假,导演一场老王被毒杀无言短剧,请新王和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皇后与王子对话,丞相躲在幕后偷听,为王子所误杀。奥菲利娅难忍情人发疯及失父之痛投河自尽,引起雷欧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斯共谋陷害王子。比剑时在剑锋放毒,并在赏酒时下剧毒,皇后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背后攻击王子,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一切皆为新王所设计,王子报了仇,死前托咐友人霍拉旭将真相告白于天下。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讲的是哈姆莱特通过导演一出“戏中戏”来证明叔父的罪行,决心复仇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情节结构。

2、完成课后练习二,进一步把握剧情。

明确:哈姆莱特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的死状相似的戏,并让好朋友霍拉旭从旁观察叔父的表情。他导演这场“戏中戏”的目的是想试探国王和王后,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

3、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②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说的话有何特点?为什么?

③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④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①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②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莉娅身边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③国王先问“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说明他心照不宣,内心已明白哈姆莱特的用意,同时担心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④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第三课时

(五)分析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六)归纳主旨

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七)鉴赏艺术特色

学生探究

1、《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多情节、多线索的结构特征。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

2、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3、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后记: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明确议论文结构的横向模式

能力目标

训练写作的技能,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

德育目标

提高其认真组织文章的学习品质,养成作文前编写议论文提纲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议论文结构的横向模式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学生进行横向发散性思维训练

四、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对材料的揣摩,初步掌握方法的运用

五、教学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直刺青天,美!连绵的山岭横亘千里,气势磅礴,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汝若问我意如何,横看成岭气更雄!”山有横之美,文章也有横之美。

(二)了解议论文常见结构

1、横向并列结构

2、纵向递进结构

3、正反对比结构

例:说“思”

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

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例:谈意气

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情感)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行动)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意志不衰(意志)

(三)读美文,初步体会“横”的魅力

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