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_平台_模块_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收稿日期:2004-04-06

作者简介:李秀娟(1965-),女,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制冷系制冷本科专业,获工学学士,1994毕业于天津大学高等教育

管理专业,获教育学学士。现为天津商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从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专业建设等教学管理工作。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李秀娟

(天津商学院教务处,天津 300134)

摘要:入校后二次选择专业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本文结合天津商学院教学实际,在分析按大类招生的背景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对按大类招生的实施原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探讨。

关键词:大类招生;自主选择专业;培养模式;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G 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4)06-0106-03

一、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为规范专业设置,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综合化的需求,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本科专业由原来的504个减少为249个,并规定了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旨在改变以往专业口径过窄、人才素质单一的弊端。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一系列专业主干课程,均已完成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编纂和出版工作,这些教材对稳定并规范主干课教学体系及内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将产生持久的作用。但相应地也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专业目录的修订规范了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和基本要求,但专业特色如何体现?优秀教材的选用稳定和规范了课程体系和内容,但是否会出现“千校同腔、千人一面”的教学现象?试想,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学校的相同专业,不仅课程相同、教材也相同、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也是相同的,那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专业优势和人才的特色何以体现呢?这是否会造成各个学校教学个性特征的淡化与削弱、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淡化与消失呢?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此种形势,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就成为高校面临的课题。

长期以来,高考后学生填报专业志愿,高校按专业录取,入学后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

培养的固定模式。目前,这种模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入校后二次选择专业已成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培养模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偏激与片面。另外,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学的多是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并寻找自身的兴趣特长。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在对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天津商学院针对自身培养“适应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全国一般院校中率先实施了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招生时不分专业,学生入学后进行通识基础教育,两年后根据选择专业的标准及要求,按学生成绩和志愿,以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天津商学院这一改革举措是适应人才培养和学科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理性选择,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实施原则

11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

的原则,打破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专业互动性。

2004年第6期总第12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 o.62004

serial.N o.122

21打破计划教育的模式,允许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也更理智地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31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整体优势,逐步实现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并行的两部分,通识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是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知识的高级人才。

41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学院教育资源的整合。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打通培养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发挥高校各学科的整体优势,使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三、存在问题

11学校内专业布局尚欠科学、规范,在师资、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缺乏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配置的闲置与浪费,教师间由于研究领域和研究经费的局限,缺乏学科间的互通和交流,制约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1教学计划缺乏弹性。现行的教学计划,其知识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课程的内容和需求而定,学生过早介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不宽厚,相近学科的知识渗透不够,选修课比例偏低,学生没有多大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计划千人一样,教学方法过死。

31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是一个班一个教室、一套课表、一套教师,自成一体,相对封闭地独立运转,在教学安排上整齐划一、在学籍管理上简便易行。要实行按大类招生,要求学校改变以往刚性教学管理制度下的管理方式,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即要有弹性的学制、弹性的计划、弹性的课程、弹性的管理、弹性的教学内容等。

41学校内部的惰性实难改变。实行按大类招生,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的自由,就要推行以学分、绩点成绩为计算学生学习工作量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而学分制的前提又是选课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设多门课程的能力,这就必然对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带来冲击。多年来,受传统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校的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习惯于校园的稳定和自成一体,习惯于教学上的轻车熟路、甚至是照本宣科,习惯于对分数、证书、升学率的追求。虽然大家对按大类招生及学分制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有所认识,但由于对自身素质及教学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部分教师在改革进程中产生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

四、改革方案

11科学构建专业框架及招生口径。实施招生不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首先应明确学校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学校的专业布局、分析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同时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切合实际地构建招生口径,按一级学科内部、一级学科之间、大文大理逐步打通或分级打通培养。如果无视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盲目扩大招生口径,将会出现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割裂的现象,并最终影响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天津商学院面对国内、国际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将天商定位为“全国本科名校、教学型大学”、培养“适应型、复合型人才”,依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布局,在全校五个二级学院中的四个学院实施按大类招生,涉及全校30个专业中的20个专业,并将这20个专业划分为5个大类:

按类招生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经贸学院(经济学类)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计算机学院(电气信息类)

电子商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通信工程

自动化

工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食品工程类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

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学习校共同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平台课程,第四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第三学年开始进入专业学习。

21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重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大学生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构建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开展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并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之中。先进的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尽力实现课程体系的

701

第6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现代化、基础化和整体优化,并贯穿于课程设置的各个层面,使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系列课程的构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并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终目标。

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我院根据自身地方性、财经类多科性大学的特点,基于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总体方案设想,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由共同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3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专业方向模块和全院任选课模块构成选修课,“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原则,“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65-70%)

共同基础课平台

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两课)

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

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

(夯实数学、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知识)学科基础课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主干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实践性教学环节

选修课(30-35%)

专业方向模块————模块1\模块2\模块3……

(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由选修)

全院选修课模块(在各个模块中选够规定学分)

社会科学类

文化素质类

科学素质类

体育艺术类

经济管理类

(1)建立学校平台课程,打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为目的。我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教学水平,前两学年按学科大类通开共同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对英语、计算机、法律、数学等基础教学按大类要求分设不同课程模块,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教学搭建好基础课程平台,新教学计划中总学分的40%为学校平台课程,3个层次的平台课程共占总学分的65%。

(2)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在学校、学科、专业基础3个平台课程之上,以模块的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若干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体现知识的高度细化及社会对人才专门知识的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学生在宽、厚的基础上达到专、尖的水平,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3)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套餐式”的课程模块中自主选择,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利用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五、配套措施

11完善以学分制为手段的各项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计划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性要求,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统一组织,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不尽相同的,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只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学习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灵活的管理、多样化的模式来有效地实现。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教学及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正逐步成为现实,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学习个性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21严格终端控制,确保教学质量。随着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呈多样化的趋势,应严格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性教学工作“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信箱、教学周报表、教学例会等多方位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同时以评估为手段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张 健1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努力开创高校人才培养新局面[J]1中国大学教学,2002,(4):10~121

〔2〕黄爱华,别敦荣1论学习自由与弹性教学管理[J]1高教探索,2001,(4):54~581

〔责任编辑:西广明〕

801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 o.62004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14T11:16:02.3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郭栋梁[导读] 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邯郸供电分公司摘要:创新努力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起来,并引入新的生产体系。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撑和引领。而作为应用型地方性高校应结合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布署,在推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对策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还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积极培养创业型人才。本文重点分析了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当前培养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教育活动;而创业教育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简单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的创造者,是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相通,创业是在创新上建立新组织,是创业的载体和实现形式,而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与创业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的功能效用是相同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创业教育使创新教育融入了创新素质的要求。 “创新人才”是指:在一定的行业领域内,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业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企业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人才”是指:指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并有较强意愿和实践能力突破市场或者组织边界,进行成功创业和商业化经营,甚至是进行颠覆性创造,创新商务模式,重塑商业生态和产业环境的各种人才。因此,创新创业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该类人才层次包括基础性人才、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高校学子应成为此类人群中的基础性人才。 2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普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各科课程的教育都处于封闭状态,加上很多高校的专业教育模式都大同小异,导致高校的教育失去特色和优势。因此,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也千篇一律,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类型大同小异,无法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2.2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了大量的理论教学,比如,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都是开设的理论课程,主要为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直到大四才开设一些实践课和实习活动。这样无法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导致学无所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符。 2.3缺乏健全的培养机制 美国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发展成熟,实行企业、政府和高校合作模式,建立了健全的培养机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并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创业教育属于社会性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但需要利用课本知识实现,同时还需对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安排以及实践等多方面加以优化。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没有达到美国的创业教育水平,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切实需求,制约了创业型企业人才的培养。 2.4缺乏良好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具有较强的隐性力量,对创业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创业氛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尚未形成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本应充满创业激情,但是如果每天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将会使他们安于现状,创业激情逐渐被磨灭。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校园文化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和合作精神,这将会给创业型企业人才教育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3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措施 3.1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引荐国外优秀的创业教育方式,将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体系当中,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创业教育水平。首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隔离安排课程。比如,在大一阶段,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设相关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在大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大三和大四阶段,重点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对此,学校可设置创业基地平台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创业教育校园氛围 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将校园文化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掀起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技能钻研的热潮;组织开展相应的创业专业活动,比如“挑战杯”等,实施高规格的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果;将创业文化引入校园当中,可利用宣传栏、报纸或者论坛等载体进行各类文化的宣传,使校园形成强烈的创业氛围,创业成为学生茶余饭后积极探讨的话题;构建“包容兼蓄、多元共生”的文化环境,尊重当代学生的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强项,使其具备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将创业型企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3.3以学生为本的校内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初步设计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初步设计 作者:周凌宇余文华舒铁时间:2016-01-27 浏览:218 话题:教育学习知识经济社会实践商业计划书课程 [摘要]近年来,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尚缺乏基础的分析与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在开展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分析,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出发,进一步阐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特征、思路及技术。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系统 [作者简介]周凌宇(1961- ),男,浙江海宁人,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创造教育及创新研究。(江苏南京2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校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化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zkt09300)[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80-02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创新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

而我国的创新教育要到大学,使得我国大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时间比较短,同时我国创新教育过程中实践的缺乏也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足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的阶段。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实事求是地分析人才的特征,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本位,切实构建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思索的问题。 一、系统分析 课程体系即课程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围绕特定目的而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为了明确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笔者借用系统论中的相关原理来加以阐述。主要从系统的目的性、结构与功能三方面进行探讨。 1.目的性。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并行或形成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子系统及要素共同服务于系统的目的。从研究范围上来看,课程体系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而言。首先我们要在宏观层面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进行目的性分析,区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区分重点院校和非重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区分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等不同教育层次及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导致 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等。 2.结构特征。实现创新体系的目标必须通过相应的系统结构来实现。创新体系作为系统,要求其课程体系的结构为非机械的、弹性的、开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软件体系结构

课程名称:软件体系结构 课程编号:C304 课程学分:2 适用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 软件体系结构 Software Architecture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开设选修课。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开发设计的高级课程,对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研究生今后从事大型软件开发工作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在概念上建立从体系结构看待软件系统的观念,理解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劣对软件系统质量的影响;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评价与检测的方法,能够应用上述方法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质量。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2、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ADL简介 2、时序逻辑描述语言LOTOS简介 3、实例研究:流媒体信道调度模型及描述

第三章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检测(2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 2、软件体系结构一致性测试算法 3、实例研究1-三层C/S结构一致性检测 第四章软件体系结构评价(4学时) 1、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模型 2、软件体系结构性能评价 3、软件体系结构可靠性评价 4、实例研究基于C/S结构的视频点播系统性能研究 第五章软件体系结构案例分析(16学时) 1、COBAR体系结构简介 2、P2P体系结构简介 3、网格体系结构简介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及《分布式数据库》,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大型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体会到软件开发中体系结构的重要性。 五、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结合本研究室的研究课题,评价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能。 六、本课程课外练习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建立软件体系结构的性能模型和可靠性模型,以实际系统为被背景评价软件体系的性能。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三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课程类型的制约。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探究每一对课程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确立理想的课程结构的基本前提。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thesubjectcurriculum),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迄今为止,已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科目本位课程”(snbject-basedcurriculum)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subjects)所组成的课程。这是最传统的学科课程。春秋时期,孔子通过“删诗书、定礼乐”,确立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六艺”。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即所谓“七艺”,包括“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大概是科目本位课程最早的形态。 若从课程思想的角度看,西方的科目本位课程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思想形态。 第一,“要素(essential)课程”说。这个学说认为,“一个真正的自由普通教育的内容应当由少数经过仔细选择的学科组成”。该学说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实践中,以“七艺”为典型代表。自古希腊时期至文艺复兴前,该学说支配了欧洲学校教育课程实践长达1500余年。 第二,“泛智课程”说。该学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由夸美纽斯创立。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泛智论”(Pansophism)。“泛智论”的理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因此,“泛智论”就是使人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由此发展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母育学校”(接收从出生至6岁的儿童),夸美纽斯就开设了20种科目——形而上学基础、物理学基础、光学初步、天文学入门、地理学初步、编年史基础、历史入门、算术初步观念、几何学初步、静力学入门、机械学入门、辩证法初步、文法学、修辞学入门、文学、音乐初步、经济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伦理学基础、宗教。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中所应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身上”。这种“泛智课程”说后来在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课程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主义”(Herbartianism)的创始人赫尔巴特是最早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他的课程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鹄的。为了培养“善的意志”,他认为应当培养人的“六种兴趣”,根据这“六种兴趣”设置相应的课程。第一种兴趣是“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这种兴趣引导人去观察和亲身经验。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科目旨在使学生获得自然的知识。第二种兴趣是“思辨的兴趣”,即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数学、逻辑学、文法等,这些科目指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种兴趣是“审美的兴趣”,即对各种事物、大自然、艺术品、“善行”的体验和美的评价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图画、音乐、文学等,这些科目指向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感。第四种兴趣是“同情的兴趣”,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国语、外国语等,这些科目旨在培养友爱、谅解精神。第五种兴趣是“社会的兴趣”,即在交往中建立广泛联系的兴趣。适应这种兴趣的科目有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这些科目旨在培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结构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分析 1、本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电影动画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一般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国际互联网,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的推出,使得计算机的各种行业以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最大的一部分。 2、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并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智、体、技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和调试、动漫平面广告制作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施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

门型人才。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一定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3、本专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管理、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动漫及平面广告制作、计算机及网络的组装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并要求学生具有如下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 (1)、文化基础知识 具有所学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美育等基础知识。 (2)、专业知识 ①.掌握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系统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②.掌握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动漫设计的基础知识 ③.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8-01-24T16:54:3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作者:李帅方华[导读]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 李帅方华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提倡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关键词:交叉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交叉学科是指有两门或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渗透,或者在其母体学科边缘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国务院曾于2015年就提出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说明了高校要想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就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专业,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这对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相互紧密联系起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非常孤立,并没有与其他课程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虽然有的也积极结合但是却不够深入。很多高校由专业任课教师对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知识讲解,但是这些专任教师却没有很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与实践教育环节严重脱节。基于此,使得基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在解决该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比较困难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因为资金短缺而导致难以转化。例如,某些大学生为了获取创业资金而陷入了非法的校园借贷而导致自身债务缠身,给自己和家庭都带来了许多麻烦;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无人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实际问题。只有政府、企业与高校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几率。此外政府也应号召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给予高校创新大赛中具有潜力的创业项目以达到资金上的支持。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放眼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就会有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分专业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实践课程几大部分组成。这个模式对我国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创业基础、创业融资以及产品发布等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设立创业工作室并开设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新创的企业中进行实习,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体验。设立创业中心,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以及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为学生们提出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让学生们向这些比较成功的人士介绍自己的想法,从而让他们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将创新想法转换成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公选课进行开.设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形成由校外专家以及校内教师进行搭建的创业训练导师团,创业专业课以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的讲授可以由校内专业老师完成;而由校外创业指导专家和创业培训讲师以及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对创业实践课程的讲授,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双导师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及就业形势等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水平,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积极参与指导。 (二)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努力构建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机制,以此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与企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运营过程互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与未来职业标准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比如,在开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鼓励同学们开设各类淘宝店铺,利用行业协会或企业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货源。 (三)大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机构,高校科技园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向创业实践转化。可以将科技园大力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医学、现代生物科技、现代电子商务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科技孵化器基地。在这个基地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科研项目将医学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种植等成果转化形式,从而形成特有的科研人员联合创新、大学生联合创业等的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创新创意转化为生产力。 (四)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立体平台 现阶段,我国政府已加大力度保障高校创意创业的资金需求。此外,还可以整合政府财政预算与社会资金进行募集,从而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校内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同时为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现阶段鼓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我国如今正处于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只有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才能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可以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仅给传统商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掌握丰富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新创业者带来了更多机会。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有必要实时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发掘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为广大电商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措施

人才培养方案及推进措施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符合岗位要求的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 二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1, 学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资源,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并组织实施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 共同组织招生培训宣传、考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安置就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三教学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过程安排标准和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我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大胆尝试,收获了不是很成熟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我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 由学校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在重要专业方面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我校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 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类别: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裴潇 郑军 孟魁 覃发兵 陈承 李洪文 李成标 刘新卫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裴 潇 教授 长江大学 420 项目全面运行与管理 郑 军 教授 长江大学 24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孟 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60 项目组织与实施 覃发兵 讲师 长江大学 480 云平台的开放共享 陈 承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10 “四创”活动开展 李洪文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20 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李成标 教授 长江大学 408 创新创业中心管理和运行 刘新卫 教授 长江大学 316 创新创业平台管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确立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新理念。成果提出了“四创协同”和“开 放共享”两大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创协同”是“创新、创意、 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协同,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纵向发展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开放共享”则着眼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横向整合多元化异质性资源的 需要。这一新理念通过纵向递进和横向互补形成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体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2.形成了“1+4”星型协同培养新机制。依据“云”技术“有限空间、无限应用”的特点,结合两大理念,学校围绕“四创”能力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形成了基于“云”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简称为“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 建过程之中,形成了“云中四创课堂”、“云中实验室”、“云中创意实训”、“云中模 拟创业”等特色化协同培养体系。 3.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创意转化新平台。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智库中心,通过智库火花 征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调研课题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 意潜力的培养,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相关12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22项省级教改项目研究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于2013年9月正式加盟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自主探索科技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相整合的途径,搭建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IDM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集团胜任力模型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转换。关键点一,按照职位和层级的划分,整理和分析每个层级每类人员应具备的能力项目和行为要点形成课程名称,关键点二,同一岗位不同层级之间的课程要具有衔接性和递进性。 6、以职位族为主线,按照培训梯次,将培训课程进行排列,构建一个符合员工职业生涯成长的成长地图。 三、适用范围 集团本部及所属公司 四、培训课程体系 (一)本部人员职位划分示意图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研究(doc 7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架构的探讨 傅平董丽花 摘要:分析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就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改革创新,它是由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三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随着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的六个独立要求,各独立学院逐步从母体分离自主办学。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同时,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既能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但是,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架构、设计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这里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简单化。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只是简单的降低各项要求,从而影响学生培养质量;二是类同化。把对本一、本二的教学体系,尤其是母体高校的照搬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上,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最终也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笔者结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独立学院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的架构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1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突出问题 1.1 缺乏独立且完善的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生产物,目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但大多数独立学院成立时间还不是很长,各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成熟,在教学、

管理等方面大都会借鉴甚至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作为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发展初期,一般都会照搬母体高校一致的课程体系。这和独立学院的“独立”极不协调,更不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问题或矛盾在所难免。举例来说,由于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学生本身的差距,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难以完成与母体学校一致的教学内容,于是往往采取简单的删减课程内容,生硬的拼接教学体系等方法,以应付教学常规的需要。很明显,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基础课程的科学性、基础性与严密性,结果是学生基础课程学得不扎实,真的要用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会应用,也给后继的专业课学习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又因为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各专业教学而编写的合适教材,独立学院大都采用和母体高校一致的教材。这样做不仅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得一些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更增加了畏惧和排斥的心理。 1.2 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强调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的严密性,这不仅不能适应适应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需要,而且也超出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工作者们对数理课程的教学做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与尝试。但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经典较多、现代不足,分析推导较多、数值计算较不足,运算技巧较多、数学思想不足。目前,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一般也只是对教学内容机械性的删减和增加,即删去一些较为复杂、难懂的内容,增加一些习题的练习。比如,独立学院的高等数学教学中一些定理的证明都被删去不讲,只教给学生定理结论和其简单应用,这样做看似降低了学习难度,实际上治标不治本,反而使学生陷入模仿和死记的深渊,更本谈不上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数学的思维方法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2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不够独立、不够完善,也没有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难以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高等数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其构建的原则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2.1 坚持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原则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教育,具体到高等数学课程,则是以培养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试论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彭广林 摘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大任务。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并不缺失,但一直游离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外,教学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当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障碍(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观念障碍第一、课程体系科学化。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既然教育管理者们不能清楚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课程要么完全缺失,要么零星点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通常以讲量的价值与作用,这必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对象对创新创业教育造成误座形式完成,这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科解。第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非核心教育,只是与学的课程体系,根据相应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第少数有创业志向的学生有关,所以他们对相关知识学习采取应付了事的态二、课程结构层次化。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置相应的课程,度。第二、他们过分的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结果,创造商业价值成让不同的课程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根本上改变以往笼而统之的教学传为了他们从事创新创业学习的唯一理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违背了创新创统,确保课程教学既符合教学进程,也符合教学目标。第三、课程内容专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业化。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不仅缺少系统性,而且缺少专业性,(二)制度障碍没有学科知识色彩。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语境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主容应该吸收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内容,构建真正的要以专业教学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化和依附性的状态,通常以10 创新创业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专业化。 个课时以内的创业讲座来实现。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为进入学科建设发展(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 规划。创新创业学科并未建立,相关课程极为紧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具第一、建立专门的、专门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利用校内外资源,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未全面纳入教组建一支理论充足、经验丰富、热情奔放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学生课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在很多学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属于共同性项程学习、项目训练和创业实践提供优秀的指导教师。第二、编写优质的创目,完成几个讲座学习视同合格,而课程学习或讲座学习之外的创新创业新创业教育教材。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编写一套创新创业教成绩仍未纳入学分评价体系,并不能在学分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另一方育教材,保证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第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创新面,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和指导成果虽然纳入了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但仍然创业教育最终还要落实到学生实践能力层面,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属于加分项目,而不是必需项目,未纳入常规教学考核体系当中。因此,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除了一般化的创新性项目训练和参与学科专业竞赛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层面,都会影响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积极性。之外,应该建立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创新技能工作室和创业孵化基地,使得(三)资源障碍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战中应用知识和积累经验。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我第一、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在传统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国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资源。 通常以讲座的形式出现,而讲座教师通常两个来源,一个是本学校从事学(四)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 生工作或者就业指导工作的学生辅导员和就业专干;另一个是相关企业负一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也责人和创业优秀人物。这些教师教学安排都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建立稳定是如此。制度保障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的、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第二、教材资源较为短缺。因为没有建立创新因。因此,在当前语境下,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相关课程教材极为紧缺,仅有的一些教创业教育保障制度。第一、把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纳入学分评价体系,允材基本上都缺少学科系统性、严谨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学要许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和成绩或相应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求。第三、教学平台供不应求。创新创业教育既有理论层面,也有实践层性。第二、把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和成绩纳入教师常规教学考评体系,作为面,而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资源平台作为支撑,而很多学校因为主客观条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性和主动件的限制,没有真正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教学方式只能停留在性。通过相关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规范、有序、高校运行,在“理论论英雄”的层面,教学效果能得到体现和检验。根本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路径参考文献: (一)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具有高度模糊性的概念,到底何谓创新创业教高等教育,2010(12):10. 育,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5):31. 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和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2JSUJGA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