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西方心理学史知识点总结

内容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建立

一、科学背景

约翰内斯?缪勒、赫尔姆霍茨、海林在感官生理心理学方面的重大成果,韦伯、费希那

在心理物理学方面用实验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冯特进一步建立实验心理学给以重要的启迪、借鉴和推动。有人比喻,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哲学是母亲,生理学是父亲,而生物学是媒人。

人差方程、脑机能的研究、神经心理学、感觉心理学、

二、冯特心理学的体系

内容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客观测量,反应时和词语联想,心理产品分析法。

四、心理学的任务

1. 心理元素的分析感觉和情感,情感三维说,意志。

2. 经验的结合心理复合体:由心理元素结合成,由感觉组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观念,由感情组

成的心理复合体称为情绪,情绪导致意志。

联想的四种形式:融合、同化、合并、相继联想。统觉: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心理复合的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德国的其他内容心理学家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研究对记忆做了定量研究。

创造了无意义音节来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用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对记忆保持和遗忘规律的发现;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对联想开展了实验研究。

创造了填充测验。对社会心理学也有论述

二、格奥尔格?缪勒

研究内容对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做了修订与补充。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整体学习比部分学习效果更好;提出了印象法;指出决心和心向对记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

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用复合说对抗完形心理学的理论

三、缪勒的学生

舒曼——与缪勒一起发明了记忆鼓;视觉的空间知觉;用注意解释完形现象。乔斯特——用无误的联想法得出Jost' s law。

卡茨——用经验来解释色觉的恒常性;提出三种颜色模式。鲁宾——把视觉结构分为图形和背景,设计了著名的两可图形。杨施——首先发现遗觉象,并且认为可以把它用来作为研究人格类型的一种方法。

意动心理学

一、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1. 研究对象:以意动为内容,指意识的活动。内容属物理现象,意动才是心理现象。三种意动:表象的意动;判断的意动;爱憎的意动。

2. 研究方法

反省法:直接观察、审视和体验自己的意识领域,从呈现在意识领域内的现象中排除那些感性的、偶然的或虚假的东西,从而把握心理活动本质的东西,并用适当的表述将它们描述出来。

观察法,实验法。

二、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支持意动)

1. 研究对象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均为直接经验,分为四种:现象是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机能如知觉活动、组合活动等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之间的各种关系;内在的客观结构。所谓心理机能指包括着作用、状态、体验的一种名称。一方面包含着认识和情绪的机能,一方面还认为具有从未分化的机能到分化的机能的各种阶段。

机能和现象是不可分的而又各自独立存在于经验中。(心理机能具有整体性)

2. 音乐心理学和音学说:两个同时发生的音融合是一种整体的关系,是单一性的感觉现象。音融合既与注意、练习无关,也与声音本身无关,是高一级的神经特殊能力,称为特殊协力。

三、形质学派厄棱费尔、麦农

将意动心理学具体运用到形、形质问题的研究上,其形成依赖于意动,对格式塔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在知觉理论上,是元素主义向格式塔过渡的桥梁

四、二重心理学

1、产生背景首先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峙有关。屈尔佩为了解决这种对峙,便主张将意动和内容结合起来;其次,和胡塞尔的影响有直接关系。胡认为,要认识寓于主体意识内的对象,主体必须发挥意动的作用,把意识的内容用括弧划出,进行现象学的还原。

2. 屈尔佩二重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项:一为内容,一为机能,两者同属心理现象,但有明显的区别:⑴内容和机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⑵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⑶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内容稳定,易于实验分析;机能则变动不居,只能用经验反省进行研究;⑷内容和机能都有性质和强度两种属性,但它们彼此间无内在联系;⑸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构造心理学

一、心理学背景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冯特内容心理学与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对立更加明显,在美国出现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争论的情况下形成的。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作为相互对立的名称,是铁钦纳于1898 年在《构造心理学的基本公设》一文中利用詹姆斯的用语而提出来的。主张实验心理学应以分析心理的构造或结构为主要目的。他认为机能心理学虽然有用,但是它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上,好比生物科学的生理学要建立在形态学的基础上一样。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

三、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不应该研究其意义或功用。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

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四、心理和生理的关系

心理过程和神经过程完全对应,但两者不互相干涉。神经过程不是心理过程产生的原因,而是心理过程发生的条件。

五、心理学的方法

采用实验内省法:向内的对意识经验的观察。与冯特的区别:在应用范围上推广到高级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想象等;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上,对内省法规定了种种限制;反对冯特那种客观量化测量的方法。

六、心理学的任务

分析和说明心理过程构成的元素以及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规律。

在心理学任务上与冯特的区别:在心理元素的数量上,主张有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在心理元素的属性上,除性质和强度外,还有持久性、清晰性和广延性;在感情的向度上,认为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类别;在注意和统觉上,用注意代替统觉,认为注意是一种

心理状态;在心理复合体的构成上,认为知觉和观念是两种不同的复杂经验。知觉的心理元素是感觉,观念的心理元素是意象。

七、对机能心理学的评论

首先,认为机能心理学是新的经验心理学;其次,他认为机能心理学把意识现象和神经

系统视为彼此相应的机能系统是困难的;再次,他认为机能心理学是属于目的论心理学范畴;

最后,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不过是哲学的导言。

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资料。

创建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派。

从负面启发了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和完形主义,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反作用力量。

机能心理学

欧洲:

达尔文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1. 把心理看作是生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技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从而为机能心理学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

2. 强调从动物到人类心理进化与发展的连续性,从而直接促进了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

研究的开展。

3. 将个体变异作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从而促进了儿童与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以及个体差异心

理学的研究。

美国

一、科学背景

达尔文的进化论

首先,强调有机体适应生活环境过程中心理的演化及心理的适应机能等问题;

其次,从“人猿同祖论”出发,承认人与动物在心理上具有连续性;

最后,非常重视个体发展的研究,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个别差异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Galt on的个别差异研究

开创个别差异心理学;首创智力理论;创造一种数学统计的方法。

二、詹姆斯机能心理学思想

1. 心理适应观

主张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科学。心理是生物进化赋予人对环境

适应的一种机能,并与外部世界同步发展和相互作用。意识的功用是指引有机体达到生存所

必须的目的。心理学的定义最好界说为关于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乃是指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包括关于它们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的研究。

2. 意识流说

意识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静止的状态,而是整体的经验和川流不息的历程。具有五个特点:意识是属于私人的;意识是常变的;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而意识又具有对这些对象认识的功能;意识是有选择性的。

3. 研究方法

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

4.

本能论本能是一种趋向一定目的的、自动的、不学自会的动作能力或冲动行为。一切心

理起因都归结为本能冲动。

习惯论一一本能冲动因重复养成的习惯会发生偏爱,这种偏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存在有积极

作用。

5?记忆理论

双重记忆理论;记忆的原因:保持能力是大脑构造的一般特性,除了依赖于个人脑的构

造外,还取决于特定的脑神经通路的运用。

6. 情绪理论

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做出某种先天的或反射性的适应,而构成情绪的正是对这些变化的感知。

促进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大量研究和行为主义的产生

7. 自我理论

自我分为客体自我与主体自我;客体自我指一切一个人要呼之为我的或我的东西的总和也可叫被动的我,包括:物质的自我,社群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体自我指一个知晓一切的那个东西,具体就是一个人暂现的当事思想;自我情感、人格恒同之感等。

三、霍尔

1. 美国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

正常心理的发展是一系列的进化阶段,并以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身体的成长和青春期心

理与其身体变化之间的关系

2. 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提出复演论:人类个体自幼稚到成熟的成长历程,正反映人类自原始到现代整个进化阶段的

重演。“未成熟期”是一个带有沿着某些方向发展的心理倾向的可塑时期,教育的有效作用就要看是否能充分利用这一可塑性,促进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

3. 是精神分析在美国传播的有力支持者。

四、芝加哥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1. 杜威对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建树

(1) 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1896年《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是芝加哥学派诞生的标志。反对把心理分析为各个元素,

反对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和反应,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射弧也是一个连续的

整合的活动。

(2)把完整动作的机能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意识不是副现象,能使有机体进行适当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可使有机体生存和进步。

(3)认为人的活动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对人进行研究。

我们不能把行为和意识分解为两部分或元素,我们必须根据它们在使有机体适应环境方面的

作用来理解它们。

2?安吉尔

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但不只研究意识内容,主要研究心理操作,即心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2)认为心理学有两项研究任务:一为描述,二为解释

(3)认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生物科学

(4)认为心理学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两种: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

明确地提出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三点区别p186

3?卡尔

(1)把心理活动如记忆、知觉、情感、想象、判断和意志等过程,确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得、确定、保持和评估经验,并利用经验来指导行为。这种以心理活动来指导的行为,就是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包括三部分:动机性刺激,指机体需要;激发刺激指环境;做出的反应。

(2 )把心理活动看作是一种心理物理过程。因为它们不仅能被经验到,而且也是肉体有机体的一种反应,即直接同感官、肌肉和神经这样一些构造有关的动作。

(3)主张心理学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内省法,客观观察法,实验法,活动产品研究法。

五、哥伦比亚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他们都没有树立鲜明的机能主义学派的旗帜,有着比较广泛和自由的研究方向,但是他们都

有美国机能主义的共同特点,因此也被称为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1?卡特尔

(1)关于反应时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感知过程进行速度测定发现,刺激越强,反应时间就越短。

(2)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个别差异的研究是其他所有研究的中心。反应时、联想、知觉、阅读和等级排列法最后都归结到个别差异上来。首创了等级排列法。

(3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用平均误差的大小来代替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4 )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5 )关于联想的研究,证明控制联想快于自由联想

在测验时只是着重于测定能力及其变异的表现,而不去探究这些个别差异所涉及的意识内容或生理原因,为机能主义过渡到行为主义创造了条件

2?桑代克

(1 )首先用实验法取代自然观察来研究动物心理,为动物心理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偶然获得成功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学习。

(2)创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

学习是联结的形成与巩固。行为的基本单元是联结,联结有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

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即习惯。单纯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动物联结

形成中观念的作用。

(3)创建教育心理学。

他认为,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进行的,不同个体的学习又是有差异的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后

天习得的联结,与武德沃斯共同研究学习迁移,提出了相同因素说,

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提供重要前提。

3?武德沃斯

(1)把人的全部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意识和行为

(2 )提出动力心理学,强调动机和内驱力是人与动物行为决定因素的心理学。人的活动包括内驱力和机制。提出新的行为公式:SO-R。这对以后新行为主义产生明显的影响。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背景

1. 自然科学背景

(1)生理学为行为主义提供了自然科学根据。

(2)俄国“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根据新的反射图式提出把心理学改造成为客观科学的纲领。

(3)巴甫洛夫创立了以条件反射为核心思想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4)别赫切列夫针对主观心理学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

2. 心理学背景

(1)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动物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了限制和否定对动物行为给以主观解释的客观主义研究取向。

(2)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形成一种只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而否定认识机能,贬低意识作用的倾向。

(3)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早期行为主义

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包括第一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梅耶、魏斯、霍尔特、亨特、拉施里等。主张放弃意识改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1. 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

自然科学。要想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放弃研究主观的心理或意识,把观察到的客观行为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1)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

(2)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而一定的反应,也必然来自一定的刺激。刺激指弓I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无论引发行为的原因多么复杂,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3)研究心理学的目的就是确定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以便预测行为和控制行为。(4)比较复杂的刺激称为情境,比较复杂的反应称为动作。反应有四类: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

(5)神经系统,连中枢在内,只不过在感觉器官与反应器官之间起联络、传导作用而已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反对使用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法观察法:无帮助的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即实验法。

条件反射法:用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和用来获得运动反射的方法。口头报告法:报告身体组织的变化。

测验法:主张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3. 主要理论

(1)感觉理论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2)本能理论完全否认遗传和本能主张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3)情绪理论情绪是遗传的原始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亲爱。它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及其典型表现。用条件反射研究情绪变化得出结论:人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步形成的;由条件反射形成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在适应的条件下,又可形成分化条件情绪反应,不良的条件情绪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方法如重新条件作用或接触条件作用加以消除。(4)思维理论思维也是感觉运动的行为。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即思维,一种

是外显的语言习惯即言语。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构成内隐的言语的肌肉运动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

(5)人格理论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但各个习惯系统所占的地位

不同,对人格的分类和对个别人的人格的判断,是以占优势的习惯系统为根据的。

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改变人格的唯一方法就是改变一个人的环境,使之在改变的新环境中不得不去养成新的习惯系统,人格也就得到改造。

二、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

1. 梅耶的生理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只有采用与物理学相似的客观方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主张要发现神经活动的规律和模式,来解释意识经验和行为的事实。强调自己是方法论的行为主义,不必去否定心灵、意识的存在。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公开的资料。当意识在公开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研究。

2. 魏斯的社会生物行为主义

(1)主张心理学必须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科学,坚决排斥意识和内省法。

(2)人的行为、意识及人格最后都能分解为物理、化学等要素,还原为质子和电子的运动。这样就不存在那种超物理的意识的或心理的实体,而心理学也就不再以非物理实体的意识为自己的对象,心理学成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3)人的行为是随着有机体的成熟和发展,并在社会影响和人们互动作用下形成的改变着的。但是个体无论受到怎样的影响,其行为都能照旧还原为物理的要素。

3. 霍尔特的非正统的行为主义

(1)坚持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主张神经系统只有传递功能而没有任何加工作用的外周论。(2)行为包括意识。意识是人的特定反应所规定的环境事物,人所意识到的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方面。

(3)人的行为模式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基本途径是学习;其次是通过成年时代对

童年时代行为模式的保持。学习动机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又有内部驱力如饥、渴等。

(4)应该把反应看成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

4?亨特的人类行为学

(1 )心理学应当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外显行为。心理学应改为人类行为学,意识应称为刺激与反应。

(2)坚信新实在论的观点,极力否认心物之间的根本差异。

(3)用客观方法研究动物的符号过程,并对动物和儿童做了延迟反应实验。

4. 拉施里的大脑机制论

(1)否认客观事物与主观印象、心理活动与身体活动的区别。行为分为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两种,它们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2 )通过对白鼠及其他动物脑切除的实验,提出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两条原则:整体活动

原则和等功原则

(3)大脑皮层并不存在具有确定定位点的感觉装置与运动装置之间的联结,因而脑的作用也并非仅仅把内导的感觉神经冲动转换为外导的运动神经冲动。在学习中脑的作用比这复杂

和积极得多

5. 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

(1)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内在目的所驱策的,又称目的心理学。

(2)强调行为的目的性,行为有七个标志:活动的自发性;活动的坚持性;活动方向的变异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机体反应的整体性。

(3)行为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本能。本能不是单个或成串的机械反射,是一种遗传的冲动倾

向、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受纳、意志行动及介乎这两者之间的情绪等三个层面。情绪是本能的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