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平面几何145个知识点及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初中平面几何145个知识点及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初中平面几何145个知识点及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初中平面几何145个知识点及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

初中平面几何145个知识点

几何要想取得好成绩,几何公式一定要烂熟于胸。几何公式是做好几何题的根基,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几何公式上多下功夫。

线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初中几何公式: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三角形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b=c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有关系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初中几何公式:四边形

48 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 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初中几何公式:矩形

60 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 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 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 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初中几何公式:菱形

64 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 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 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 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 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初中几何公式:正方形

69 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 正方形性质定理2 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 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 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

这一点对称

初中几何公式:等腰梯形

74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初中几何公式:等分

78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

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

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

应成比例

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

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 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初中几何公式:圆

10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 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 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 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 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条直线

110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 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 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 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 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 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 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19 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 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 和⊙O 相交d<r ②直线L 和⊙O 相切d=r ③直线L 和⊙O 相离d>r

122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 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 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 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 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 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 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2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 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 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7 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 边形⑵经过各

分点作圆的切线, 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 n 边形

138 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 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 正 n 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 /n

140 定理 正 n 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 n 边形分成 2n 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 正 n 边形的面积 Sn=pnrn/2 p 表示正 n 边形的周长

142 正三角形面积√ 3a/4 a 表示边长

143 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 k 个正 n 边形的角, 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 , 因此 k ×

(n-2)180° /n=360° 化为(n-2)(k-2)=4

144 弧长计算公式: L=n ∏R/180

145 扇形面积公式: S 扇形=n ∏R/360=LR/2 146 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初中几何证明练习题

1.如图,在△ABC 中,BF ⊥AC ,CG ⊥AD ,F 、G 是垂足,D 、E 分别是BC 、FG 的中点,求证:DE ⊥FG

证明:连接DG 、DF

∵∠BGC=90°,BD=CD

∴DG=

2

1BC 同理DF=21BC ∴DG=DF

又GE=FE

∴DE ⊥FG

2.如图,AE ∥BC,D 是BC 的中点,ED 交AC 于Q ,ED 的延长线交AB 的延长线于P ,求证:PD·QE=PE·QD

证明:∵AE ∥BC

∴△CDQ ∽△AEQ

∴AE

CD QE QD = ∵BD ∥AE

△PBD ∽△PAE

∴PE

PD AE BD = ∵BD=CD ∴PE

PD QE QD = ∴PD·QE=PE·QD

∴PE PD AE CD = 3.如图,已知点P 是圆O 的直径AB 上任一点,∠APC=∠BPD ,其中C ,D 为圆上的点,求证:△PAC ∽△PDB

证明:过点D 作直径AB 的垂线交AB 于E ,交圆O 于F

连接PF 、BF ∵AB ⊥DF ∴⌒BD =⌒BF ,DE=FE ∴BD=BF 又∠BED=∠BEF=90° ∴△BED ≌△BEF ∴∠DBE=∠FBE 又BD=BF,BP=BP ∴△PBD ≌△PBF

∴∠BPD=∠BPF ,∠PDB=∠PFB

∵∠APC=∠BPD

∴∠APC=∠BPF

∵∠APC+∠CPD+∠BPD=180°

∴∠BPF+∠CPD+∠BPD=180°

4.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求证:ABC AEG S S =△△

证明:BAC sin AC AB 2

1ABC ∠??=△S GAE sin AE AG 2

1AEG ∠??=△S 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BAG+∠CAE=180°,AB=AG ,AC=AE

∴∠BAC+∠GAE=180°

∴∠BAC=180°-∠GAE

Sin ∠BAC=sin (180°-∠GAE )=sin ∠GAE

∴ABC AEG S S =△△

5.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证明:连接BD ,取BD 的中点G ,连接GM 、GN

∵DN=CN ,DG=BG

∴NG ∥BF ,NG=12

BC ∴∠GNM=∠F , 即∠CPF=180° ∴C 、P 、F 三点共线 ∵C 、A 、F 、B 四点

共圆 ∴∠CAB=∠CFB 又∠CFB=∠PDB ∴∠CAB=∠PDB 又∠APC=∠BPD ∴△PAC ∽△PDB G

同理MG ∥AE ,MG=12

AD ∴∠GMN=∠DEN

又BC=AD

∴NG=MG

∴∠GNM=∠GMN

∴∠DEN=∠F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

证明:作点E 关于AG 的对称点F ,连接FC 、FA 、FQ

∵AG 是圆O 的对称轴

∴AE=AF ∴∠AFE=∠AEF

∵EF ⊥AG ,PQ ⊥AG

∴EF ∥PQ ∴∠AFE=∠FAP

∵C 、D 、E 、F 四点共圆

∴∠AEF+∠FCD=180°

又∠FAP+∠FAQ=180°

∴∠FCD=∠FAQ

∴A 、C 、F 、Q 四点共圆

∴∠ACQ=∠AFQ

又∠ACQ=∠BED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

证明:过点O 作OF ⊥CD 于F ,过点O 作OG ⊥BE 于G

连接OP 、OA 、OQ 、AF 、AG

∵AM=AN ∴OA ⊥MN

又OF ⊥CD ∴A 、O 、F 、P 四点共圆

∴∠AFP=∠AOP

又∠OAQ=∠OGQ=90°

∴A 、O 、G 、Q 四点共圆

∴∠AGQ=∠AOQ 又∠D=∠B ,∠C=∠E

∴△ACD ∽△AEB ∴GB

FD GB 2FD 2EB CD AB AD === 又∠D=∠B

∴△AFD ∽△AGB

∴∠AFD=∠AGB

又∠AFD+∠AFP=180°

∠AGB+∠AGQ=180°

∴∠AFP=∠AGQ

∴∠AFQ=∠BED ∵AE=AF ,AG ⊥EF ∴∠EAG=∠FAG 又∠PAG=∠QAG ∴∠PAE=∠QAF 在△PAE 和△QAF 中 ∠PEA=∠QFA AE=AF ∠PAE=∠QAF ∴△PAE ≌△QAF ∴AP=AQ

O M ∴∠AOP=∠AOQ

又OA=OA ,

∠OAP=∠OAQ

∴△AOP ≌△AOQ

∴AP=AQ

8如图,⊙O 中弦AC ,BD 交于F ,过F 点作EF ∥AB ,交DC 延 长线于E ,过E 点作⊙O 切线EG ,G 为切点,求证:EF=EG

证明:∵AB ∥EF

∴∠A=∠EFC

又∠A=∠D

∴∠EFC=∠D

又∠CEF=∠FED

∴△CEF ∽△FED ∴EF EC ED EF = ∴ED EC EF 2?=

又EG 是⊙O 的切线

∴ED EC EG 2

?= ∴EF=EG

10.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BE ,CG 求证:

(1)BE =CG

(2)BE ⊥CG

证明:∵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AB=AG ,AE=AC ,

∠BAG=∠CAE

∴∠BAG+∠BAC=∠CAE+∠BAC 即∠EAB=∠CAG

∴△ABE ≌△AGC ∴∠AGC=∠ABE ,BE=CG

∵∠AGC+∠AMG=90°

∴∠ABE+∠AMG=90°

又∠AMG=∠BMC

∴∠ABE+∠BMC=90°

∴∠BOM=90°

∴BE ⊥CG

11.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CE ,BG 、GE M 、N 、P 、Q 分别是EG 、GB 、BC 、CE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 是正方形

O

H

J

证明:连接BE 、CG 相较于H ,CG 与AB 相交于O ∵ABFG 和ACDE 都是正方形

∴AB=AG ,AE=AC ,∠BAG=∠CAE=90° ∴∠BAG+∠BAC=∠CAE+∠BAC

即∠EAB=∠CAG

∴△ABE ≌△AGC

∴∠AGC=∠ABE ,BE=CG

∵∠AGC+∠AOG=90°

∴∠ABE+∠AOG=90°

又∠AOG=∠BOC

∴∠ABE+∠BMC=90°

∴∠BOM=90°∴BE ⊥CG

∵NG=NB ,PB=PC

∴PN ∥CG ,PN=12 CG

同理MQ ∥CG ,MQ=12 CG

MN ∥BE ,MN=12 BE

PQ ∥BE ,PQ=12 BE

又∵BE=CG

∴PN=MQ=MN=PQ ∴MNPQ 是菱形 ∵MN ∥BE ,BE ⊥CG ∴MN ⊥CG 同理PN ⊥BE ∴NIHJ 是矩形 ∴∠MNP=90° ∴MNPQ 是正方形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许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青AB=AC ,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 ,连接FE 交BC 于D 。求证:FD=DE 。 分析:本题有好多种证明方法,由于新课标主 要用对称、旋转方法证明,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等都是证题的好方法,我在这里向初中三年级同学面对中考需对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证明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提高。 下边我将自己证明这道题的方法给各位爱好者作以介绍,希望各位有所收获,仔细体会每 中方法的异同和要点,从中能得到提高。我是一位数学业余爱好者,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如有错误,请批评指证。信箱: wangsj629@https://www.doczj.com/doc/5315498628.html, . 证法一 ∧≌∠⊥∥△□° 证明:过E 点作EM ∥AB 交DC 延长线于M 点,则∠M=∠B ,又因为∠ACB=∠B ∠ACB=∠ECM=∠M ,所以CE=EM , 又EC=BF 从而EM=BF ,∠BFD=∠DEM 则△DBF ≌△DME ,故 FD=DE ; 证法二 证明:过F 点作FM ∥AE ,交BD 于点M , 则∠1=∠2 = ∠B 所以BF=FM , 又 ∠4=∠3 ∠5=∠E 所以△DMF ≌△DCE ,故 FD=DE 。 证法三 以BC 为对称轴作△BDF 的对称△BDN ,连接NE ,则△DBF ≌△DBN ,DF=DN ,BN=BF , NF ⊥BD ,∠FBD=∠NBD ,又因为∠C=∠FBD 所以∠NBD=∠C 。 BN ∥CE ,CE=BF=BN ,所以四边形BNCE 为平行四边形。故NF ∥BC , 所以NF ⊥NE ,因FN 衩BD 垂直平分,故D 是FE 的中点,所以FD=DE 。(也可证明D 是直角△NEF 斜边的中点)。 证法四: F C A E N E

初中几何常见的基本图形及证明

初中几何基本图形及证明 说明:本资料中所有虚线为证明用的辅助线一:与角平分线有关的基本图形基本图形1 结论:如图,若P点是B和C 的平分线的交点,则P和A的数量关系 1为: P 90 A 2 基本图形2 结论:如图,若P点是FBC的平分线和ECB 的平分线的交点,则P与 A 的数量关系为:P 1 90 A 2 基本图形3 如图,若P是ABC 的角平分线和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与A 的数量关系为:P 1 A 2

二: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其共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基本图形 4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D 点与C 点分别在 AB 两侧,且 AD BD , 基本图形 5 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中,点 D 与C 在 AB 同侧,且 AD BD ,形 三:线段和最短与轴对称 基本图形 6 两定点一动点 如图,A ,B 为直线l 同侧两定点, P 为直线l 上一动点, A 和A 1关于l 成轴对 形成共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结论: AD BD 2CD 延长 DA 使 EA BD ) AD BD 2CD B (截取 AE BD ) E B 成共斜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结 论:

称,连接A1B交直线l于P点。结论:PA PB最短 A1 基本图形7 一定点两动点 如图P为AOB内一点,点P1与P关于OB成轴对称,P2与P关于OA成轴 对称,连接P1P2交OB于E点,交OA于F 点。结论:△ PEF 的周长最短 P2 基本图形8 两定点两动点 如图,A ,B为直角坐标系中的两定点,A1与A关于y轴对称,B1与B关于x 轴对称,连接A1B1分别交x轴、y轴于C、D两点,连A,B,C,D 结论:

初中平面几何训练题(较难)

初中平面几何训练题(较难) 中考平面几何训练题较难 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上的高CE与AC上的高BD相交于点H,以DE为直径的圆分别交AB、AC于F、G两点,FG与AH相交于点K,已知BC,25,BD=20,BE,7,求AK的长。 B。所作割线交圆于C、D两点,2过圆外一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点为A、 C在PD之间,要统CD上取一点Q,使?DAQ=?PBC,求证:?DBQ=?PAC( 3.如图,在,ABC中,,A,60:,AB,AC,点O是外心。两条高BE、CF交于H 点,点M、 MH,NH N分别在线段BH、HF上,且满足BM,CN,求的值。OH

4.如图,,ABC中,O为外心,三条高AD、BE、 CF交于点H,直线ED和AB交于点M, FD和AC交于点N。求证:(1)OB,DF,OC,DE;(2)OH,MN; 5.如图,在锐角,ABC的BC边上有两点E、F,满足,BAE,,CAF,作 FM,AB,FN,AC (M、N是垂足),延长AE交,ABC的外接圆于D点,证明四边形AMDN 与,ABC的面积相等;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平分,BAD,在CD上取一点E,BE与AC 相交于F,延长DF交BC于G,求证:,GAC,,EAC

如图,已知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O和圆O相交于M、N两点,且圆O、圆O分别 与圆O7.1212 内切于S、T两点,求证:OM,MN的充分必要条件是S、N、T三点共线; 参考答案

1. 2.

证:如图:连结AB,在,ADQ与,ABC中,,ADQ,,ABC,,DAQ,,PBC,,CAB ?,ADQ,,ABC BCDQ 从而有,,BC,AD,AB,DQABAD 又由切割线关系可知:,PCA,,PAD PCAC?,PAAD PCBC同理:由,PCB,,PBD得:,PBBD 又?PA,PB ACBC?,,AC,BD,BC,AD,AB,DQADBD 又?关于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托勒密定理有:AC,BD,BC,AD,AB,CD 1于是:AB,CD,2AB,DQ,DQ,CD,CQ,DQ 2 ADDQCQ在,CBQ与,ABD中:,,,,BCQ,,BADABBCBC?,CBQ,,ABD ?,CBQ,,ABD ?,DBQ,,ABC,,PAC 3. 解:如图在BE上取BK,CH,连结OB、OC、OK由三角形的外心的性质可知:,BOC,2,,A,120:由三角形的垂心的性质可知:,BHC,180:,,A,120:

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点汇总一

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点汇 总一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平面几何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一相交线和平行线 1.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知识点二三角形 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c>a,c+a>b. 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a-c, c>b-a. 注意:判定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看两条较短的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 四、三角形的内角 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在△ABC中,∠A+∠B+∠C=180°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 如:在△ABC中,∠C=180°-(∠A+∠B) 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 如:△ABC中,已知∠A:∠B:∠C=2:3:4,求∠A、∠B、∠C的度数. 五、三角形的外角 1.意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性质: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 六、多边形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技巧资料讲解

辅助线的添加 一、添辅助线有二种情况: 1.按定义添辅助线: 如:证明二直线垂直可延长使它们,相交后证交角为90°;证线段倍半关系可倍线段取中点或半线段加倍;证角的倍半关系也可类似添辅助线。 2.按基本图形添辅助线: 每个几何定理都有与它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基本图形,添辅助线往往是具有基本图形的性质,但基本图形不完整时。因此“添线”应该叫做“补图”!这样可防止乱添线 也有规律可循。 (1)平行线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中出现平行线时,添辅助线的关键是:添与二条平行线都相交的第三条直线 (2)等腰三角形是个基本图形: 当几何问题中出现一点发出的二条相等线段时,往往要补全完整的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是个重要的基本图形: 出现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添底边上的中线;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基本图形 出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往往添斜边上的中线。 (5)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几何问题中出现多个中点时,往往添加三角形中位线基本图形 (6)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有平行线型(带平行线的相似三角形),相交线型,旋转型;当出现相比线段重叠在一直线上时,(中点可看成比为1)可添加平行线得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 (8)特殊角直角三角形 当出现30,45,60,135,150度特殊角时可添加特殊角直角三角形,利用45角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 1:1:√2;30度角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为1:2:√3 (9)半圆上的圆周角 出现直径与半圆上的点,添90度的圆周角;出现90度的圆周角则添它所对弦---直径; 二、基本图形的辅助线的画法 1.三角形问题添加辅助线方法 方法1:有关三角形中线的题目,常将中线加倍。含有中点的题目,常常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通过这种方法,把要证的结论恰当的转移,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 方法2:含有平分线的题目,常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和题中的条件,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方法3:结论是两线段相等的题目常画辅助线构成全等三角形,或利用关于平分线段的一些定理。 方法4:结论是一条线段与另一条线段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这类题目,常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法就是把第三条线段分成两部分,证其中的一部分等于第一条线段,而另一部分等于第二条线段2.平行四边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 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的两组对边、对角和对角线都具有某些相同性质,所以在添辅助线方法上也有共同之处,目的都是造就线段的平行、垂直,构成三角形的全等、相似,把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成常见的三角形、正方形等问题处理 (1)连对角线或平移对角线 (2)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3)连接对角线交点与一边中点,或过对角线交点作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线段平行或中位线

初中几何证明知识

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四)、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五)、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考点一、线段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垂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考点二、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考点三、三角形 1、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全国各地中考平面几何题目汇编

ABC ABC V :V 2017中考平面几何题目 (北京)28.在等腰直角ABC ?中,090ACB ∠=,P 是线段BC 上一动点 (与点B C 、不重合),连接AP ,延长BC 至点Q ,使得CQ CP =,过点Q 作QH AP ⊥于点H ,交AB 于点M . (1)若PAC α∠=,求AMQ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2)用等式表示线段MB 与PQ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CP =) (成都)20. 如图,在ABC ?中,AB AC =,以AB 为直径作圆O ,分别交BC 于点D ,交CA 的延长线于点E ,过点D 作DH AC ⊥于点H ,连接DE 交线段OA 于点F . (1)求证:DH 是圆O 的切线; (2)若A 为EH 的中点,求EF FD 的值; 23 EF FD = (3)若1EA EF ==,求圆O 的半 径.( 1,,EA EF OD OF r BD BE BF ====== )1,,1,1EA FD r BF r AF r ===+=- 111EA AF r BF FD r r -=?=+ ,r = (安徽)23.已知正方形ABCD ,点M 为边AB 的中点. (1)如图1,点G 为线段CM 上的一点,且90AGB ∠=?,延长AG ,BG 分别与边BC ,CD 交于点E ,F . ② 证:BE CF =; ②求证:2BE BC CE =?.(,CEG CGB CG FC BE ==V :V ) (2)如图2,在边BC 上取一点E ,满足2BE BC CE =?,连接AE 交CM 于点G ,

连接BG延长交CD于点F,求tan CBF ∠的值. ( 51 tan 2 CBF - ∠=) H (CH=BE,CH/AM=CG/GM=FC/MB,FC=CH=BE,设BC=1,BE=x,得 51 x 2 -=,) (福州)24.(12分)如图,矩形ABCD中,AD=8,AB=6,P,Q分为线段AC、BC上一点,且四边形PDRQ是矩形, (1)若PDC V为等腰三角形,求AP;(三种情况,PD=DC时,取PC的中垂线较好。) (2)若AP=2,求线段RC的长。(△PND∽△QMP→△PQR∽△ABC∽△PMC,→PRCQ共圆,∠PCR=90°,△KRC∽△PMC,三边符合3:4:5,算 出RC=3 2 4 ) N K M (白银)27.如图,AN是M e的直径,// NB x轴,AB交M e于点C. (1)若点()()0 0,6,0,2,30 A N ABN ∠=,求点B的坐标;(3,2) (2)若D为线段NB的中点,求证:直线CD是M e的切线. (天水) (BC=62) (广东)25.如题25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ABCD是矩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证明题的思路 很多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往往是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 例如: 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证明题要用到哪些原理?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方法总结)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归纳总结: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一. 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 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

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补

AE=BD,连结CE、DE。

求证:BC=AC+AD 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 设M为BC的中点。求证:MP=MQ

八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证明之令狐采学创编

八年级数学(上)几何证明练习题 令狐采学 1、已知:在⊿ABC中,∠A=90度,AB=AC,在BC上任取一点P,作PQ∥AB交AC于Q,作PR∥CA交BA于R,D是BC的中点,求证:⊿RD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已知:在⊿ABC中,∠A=900,AB=AC,D是AC的中点,AE⊥BD,AE延长线交BC于F,求证: ∠ADB=∠FDC。 3、已知:在⊿ABC中BD、CE是高,在BD、CE或其延长线上分别截取BM=AC、CN=AB,求证:MA⊥NA。 4、已知:如图(1),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A BC和∠ACB,DE过点P交AB于D,交AC于E,且DE∥BC.求证:DE-DB=EC. 5、在Rt△ABC中,AB=AC,∠BAC=90°,O为BC的中点。 (1)写出点O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大小关系(不要求证明); (2)如果点M、N分别在线段AB、A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AN=BM,请判断△O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6、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AE=BD,连结EC、ED,求证:CE=DE 7、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90°,BD平

分∠ABC,DE⊥BC且BC=10,求△DCE的周长。 例1(6分题):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若连接AM,则AM是否平分∠BAD?请你证明你的结论。 (2)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 (3)求证:AD=AB+CD 练2(6分题):如图,AB∥CD,DE平分∠ADC,AE平分∠BAD,求证:AD=AB+CD 例3(6分题):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求证:AD=AB+CD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小妙招几何证明题入门难,证明题难做,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讨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要审题。很多学生在把一个题目读完后,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二要记。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但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能够把题目复述出来。 三要引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能够得到哪些结论(就像电脑一下,你一点击开始立刻弹出对应的菜单),然后在

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四要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也就是要逆向推理,从题目要你证明的结论出发往回推理。看看结论是要证明角相等,还是边相等,等等,如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1.对顶角相等2.平行线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3.余角、补角定理4.角平分线定义5.等腰三角形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等等方法。然后结合题意选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然后再考虑用这种方法证明还缺少哪些条件,把题目转换成证明其他的结论,通常缺少的条件会在第三步引申出的条件和题目中出现,这时再把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很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 五要归纳总结。很多同学把一个题做出来,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去做其他的,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应该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回过头来找找所用的定理、公理、定义,重新审视这个题,总结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往后出现同样类型的题该怎样入手。 以上是常见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当然有一些的题设计的很巧妙,往往需要我们在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的思路。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能够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使用逆向思维解题,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简述

平面几何证明题的一般思路及方法简述 【摘要】惠特霍斯曾说过,“一般地,解题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选择一种最适宜的方法。”灵活、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是求解平面几何问题的良好途径。解决任何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都要应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而选择哪一种方法,就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解题思路。本文试对平面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几种解题思路及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平面几何证明题思路方法 平面几何难学,是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的共识,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而学习不得法,没有适当的解题思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波利亚曾说过,“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思路的选择,要靠从可以接近它的方向去攻击堡垒。为了辨别哪一条思路正确,哪一个方向可接近它,就要试探各种方向和思路。”由此可见,掌握证明题的一般思路、探索证题过程中的数学思维、总结证题的基本规律是求解几何证明题的关键。常见的证题思路有直接式思路和间接式思路。 一、直接式思路 证题时,首先应仔细审查题意,细心观察题目,分清条件和结论,并尽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一些解题信息,以在缜密审题的基础上,根据定义、公式、定理进行一系列正面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命题的证明,这种证题的思路被称为直接式思路。由于思维方式的逆顺,在证题时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1.分析法。分析法是从命题的结论入手,先承认它是正确的,执果索因,寻求结论正确的条件,这样一步一步逆而推之,直到与题设会合,于是就得出了由题设通往结论的思维过程。在由结论向已知条件的寻求追溯过程中,则由于题设条件的不同,或已知条件之间关系的隐含程度不同等,寻求追溯的形式会有一定差异,因而常把分析法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选择型分析法。选择型分析法解题,首先要从题目要求解的结论A出发,逐步把问题转化为分析要得出结论A需要哪些充分条件。假设有条件B,就有结论A,那么B就成为选择找到的使A成立的充分条件,然后再分析在什么条件下能选择得到B……最终追溯到命题中的某一题设条件。 (2)可逆型分析法。如果再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推求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这种分析法又叫可逆型分析法,因而,可逆型分析法是选择型分析法的特殊情形。用可逆型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用选择型分析法一定能证明,反之用选择型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用可逆型分析不一定能证明。 (3)构造型分析法。如果在从结论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在寻找新的充分条件的转化“三岔口”处,需采取相应的构造型措施:如构造一些条件,作某些辅助图等,进行探讨、推导,才能追溯到原命题的已知条件的分析法叫做构造型分析法。 (4)设想型分析法。在向已知条件追溯的过程中,借助于有根据的设想、假定,形成“言之成理”的新构思,再进行“持之有据”的验证,逐步地找出正确途径的分析法称为设想型分析法。 2.综合法。综合法则是由命题的题设条件入手,由因导果,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逐步靠近目标,最终获得结论。再从已知条件着手,根据已知的定义、公式、定理,逐步推导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思考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综合法常分为四种类型: (1)分析型综合法。我们把分析法解题的叙述倒过来,稍加整理而得到的解法称为分析型综合法。 (2)奠基型综合法。当由已知条件着手较难,或没有熟悉的模式可供归纳推导,就可转而寻找简单的模式,然后再将一般情形化归到这个简单的模式中来,这样的综合法称为奠基型综合法。 (3)媒介型综合法。当问题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且看不出与所求结论的直接联系时,或条

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经典题(含答案)

初中几何证明题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PAD=∠PDA=150. 求证:△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OEG,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得证。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B

几何证明Ⅰ:基本图形专题C(教师版)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级:科目:数学课时数: 课题几何证明 教学目的能够结合基本图形及常见图形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例题讲解】 题型一:基本图形 【例1】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证明】略 基本图形一: (在初三学习三角形一边平行线定理时用于构造“X”型,此处让学生知道有“过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这一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即可.) 题型二:基本图形 【说明】此处设计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基本图形及其变形.在之后学完四边形和中位线后,经常会运用此基本图形进行证明.

【例2】已知:如图,AC、BD相交于点O,AC BD =∠DBC=∠ACB.求证:OA OD =. 【答案】略 【提示】证明△ABC≌△DCB 题型三: A B C E D A B C D E F G 【例3】已知:等边△ABC和等边△CDE,联接AE、BD.求证AE=BD A B C E D 【答案】略 A B C D D

题型四: “角平分线+平行”图中通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 【例6】已知: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GE∥AD.求证:△AFG是等腰三角形. 【提示】图中标出的四个角相等. 【借题发挥】 .求证:△AEF是1.已知: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的一点,F是CB延长线上的一点,DE BF 等腰直角三角形. 【提示】证明全等即可. 2.已知: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E是AB边上的一点,AE=AC,EF∥BC交AC于点F.求证:∠DEC=∠FEC.

【提示】AD 是等腰△AEC 的“三线”,通过全等证得△DEC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平行证得∠DEC =∠DCE =∠FEC 3.已知:如图,AB AD =,CB CD =.求证:∠ABC =∠ADC . 【答案】略 【提示】联接AC 证全等. 4.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AC 于点D ,CE ⊥AB 于点E ,BD 、CE 相交于点O . 求证:OA 平分∠BAC

初中平面几何证明题及答案

九年级数学练习题 1.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求证:ABC AEG S S △△ 2.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若O 为EG 的中点 求证:EG=2AO 3. 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AB 、AC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 和ACDE ,连接EG ,若O 为EG 的中点,OA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H 求证:OH ⊥BC

4.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EG,若AH⊥BC,HA的延长线交EG于点O 求证:O为EG的中点 5.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FG和ACDE,连接CE,BG、GE M、N、P、Q分别是EG、GB、BC、CE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答案: 1.作CM⊥AB于点M,EN⊥GA,交GA的一次性于点N ∵∠MAN=∠CAE=90° ∴∠CAM=∠EAN ∵∠ANE=∠CMA=90°,AC=AE ∴△ACM≌△AEN ∴CM=EN ∵S△ABC=1/2*AB *CM,S△AGE=1/2*AG*EN 又∵AG=AB,CM=EN ∴S△ABC=S△AEG 2.证明: 延长AO到点M,使OM=OA,连接MG、ME 则四边形AEMG是平行四边形 ∴GM=AE=AC,MG‖AE

∴∠MGA+∠GAE=180° ∵∠BAG+∠CAE=180° ∴∠BAC+∠GAE=180° ∴∠BAC=∠AGM ∵AC=AB ∴△AGM≌△BAC ∴BC=AM=2AO 3. OA与OH共线,所以向量AO与向量BC的数量积为0即可证出AH⊥BC 我用AB表示向量AB,即此时字母AB都有方向性,下边的都是如此, 2AO=AG+GE 过A作直线BC的平行线交FG于M,交DE于N, 2AO*BC =(AG+AE)*BC =AG*BC+AE*BC =-|AG||BC|cos∠GAM+|AE||BC|cos∠EAN =|BC|*(-|AB|*sin∠MAB+|AC|*sin∠NAC) =|BC|*(-|AB|sin∠ABC+|AC|sin∠ACB) 设BC上的高长为h, 上式=|BC|(-h+h)=0 所以AO与BC垂直,即AH⊥BC 5.连结BE、CG, ∵PQ是△BEC的中位线, ∴PQ//BE,且PQ=BE/2, 同理MN//BC,MN=BE/2, ∴MN=PQ,且MN//PQ, ∴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 同理MQ=PN=CG/2, 在△BAE和△GAC中, BA=GA, AC=AE, ∵〈BAG=〈CAE=90°, 〈BAG+〈BAC=〈CAE+〈BAC, ∴〈BAE=〈GAC, ∴△BAE≌△GAC,(SAS), ∴BE=CG, ∴BE/2=CG/2,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一.四点共圆 很有用的定理,下面的定理证明中部分会用到这个,这也是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的原因。 这个定理根据区域的不同,在中考有的地方能直接用,有的不能,据笔者所知,北京中考是可以直接用的。其余的还是问问老师比较好。起码在选择题是大有用处的。 二.三角形三垂线交于一点 四点共圆的一次运用。很多人都知道三垂线交于一点,在这里给出证明 三.三角形垂心是连接三垂直所得到新三角新的内心 由三角形的三垂线可得多组四点共圆,一般有垂心的题都离不开四点共圆。 估计这个结论在中考是不能直接用的,如果地区允许四点共圆的话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四.圆幂定理(在这里只是一部分) ·为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于相交弦定理的总称。 这个应该是很多地方都允许用的,如果不能用的话也是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五.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 什么也不说了,初中几何里应该是比较常用的。目测考试随便用 六.三角形切线长公式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可求内切圆切点到顶点距离 可能是做的题比较少吧,很少见有这样的中考题。推导也是很简单的。 七.广勾股定理 估计中考允许用的地方不多,除非你那允许“引理”这货 八.弦切角定理 很简单,估计每个地方都允许的。就算不把它当定理,自己也能发现这个结论

九.燕尾定理(共边比例定理) 面积法思想,出现中点时可以用来证线段相等(例如下一个,重心),另外用于比例也是挺好使的。 中考的时候,直接用的话估计老师会认为你跳跃度太大,考虑的时候想到这个,证明的时候用面积法就行了。 十.海伦公式 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其面积,可用余弦定理和正弦求面积公式推导,但余弦定理是高中知识(在后面会放出来)所以不用在这里。另外公式里带根号,若三边中有根号的配凑一下应该可以开根。这里是海伦公式的一个探讨,推广至n边形面积。在第五页有海伦公式的各种变形,其中变形⑤的个边带有平方,可以解决边长带根号的问题,缺点是过于冗繁。吧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探讨。 中考嘛,一直不是很喜欢,过多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公式就不推荐考试的时候用了。

(完整word版)初中平面几何经典练习题

初中平面几何经典练习题 1如图,在⊙O 中,弦CD 垂直于直径AB ,M 是OC 的中点,AM 的延长线交⊙O 于点E ,DE 与BC 交于点N.求证:BN=CN. 2.如图,直角梯形OABC 中,AB ∥OC ,O 为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正半轴上,点C 在x 轴正半轴 上,点B 坐标为(2,2 3),∠BCO = 60°,BC OH ⊥于点H .动点P 从点H 出发,沿线段HO 向点O 运动,动点Q 从点O 出发,沿线段OA 向点A 运动,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求OH 的长; (2) 若OPQ ?的面积为S (平方单位).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 为何值时,OPQ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 设PQ 与OB 交于点M .①当△OPM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2)中S 的值. ②探究线段OM 长度的最大值是多少?(直接写出答案).

3.已知实数x 、y 、z 满足4=+y x 及42+=z xy ,求z y x 32++的值。6 4. 已知半径为R 的⊙O ′经过半径为r 的⊙O 的圆心,⊙O 与⊙O?′交于E 、F 两点. (1)如图甲,连结OO ′交于⊙O 于点C ,并延长交⊙O ′于点D ,过点C 作⊙O?的切线交⊙O ′于A 、B 两点,求OA ·OB 的值; (2)若点C 为⊙O 上一动点.. , ①当点C 运动到⊙O ′内时,如图乙,过点C 作⊙O ′的切线交⊙O 于A 、B 两点,则OA ·OB 的值与(1)中的结论相比较有无变化?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C 运动到⊙O ′外时,过点C 作⊙O 的切线,若能交⊙O ′于A 、B 两点,如图丙,则OA ·OB 的值与(1)中的结论相比较有无变化?请说明理由. 5.(1)在正方形ABCD 中,∠MAN=45°,∠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如果∠MAN 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有BM+DN=MN 成立(不必证明).请问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