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

我的教育教学微案例

——有理数运算应用1.案例简述

案例:“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

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实际上是“东施效颦”,形式上的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仅仅是教师用了自己在生活实践经验体会去审视数学问题。教师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教师的讲述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些在教师眼里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3.案例中学生数学“视界”的困惑

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教师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教师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的26元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

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4.案例启示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深入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本案例中,学生到底需多长时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数学抽象思维境地?教师“操之过急”会使多少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课堂是活的,在深入研究本班学生的基础上,面对有思想的学生,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思路,教师不能以我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不能忽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一个分析、理解和吸收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才能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2)关注学法,重学习过程

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体验,让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及共同的发展。本案例可以策划一个“股票交易中的数学问题”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搜索、分析和处理有关股票买进卖出信息,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差异,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交流、总结等,形成有效的信息通道相,掌握感悟相应的方法和经验,营造一个学生乐于探索交流和相互

学习的良好氛围,这远比课堂上教师机械的“一问一答”效果好。

(3)关注教法,培育学习共同体

整个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存在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数学学习共同体需要交流、多向互动、有效调控。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本案例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教师没有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没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验交流彼此的想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使分析透彻、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真正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数学教学思想。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是课堂教学,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如何树立课程意识?课堂上学生的一声:“老师,我听不懂!”,给我们一线教师敲响了警钟,唤醒老师们课堂上没有垄断者!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把问题留给学生,把数学思维冲突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寻求答案,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真正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数学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创造和发现的乐趣,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现在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新课程改革中,在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教学行为都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直接关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真正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构建有效教学的新

途径,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 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 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灵宝市阳平镇程村中学蔡凯红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教学模式研究,我校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已初步获得成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实验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时,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通过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训练量也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就保证高效了。而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践,猜想与假设、推理、讨论等活动。 近期,市、镇、校各级高效课堂达标课、能手课、标兵课听了许多,收获颇丰。但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大家观点不一,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或者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也少了,学生训练量也上去了,掌握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学成绩也有保证了就是高效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 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用函数的观点看一 元二次方程》 者海二中傅锜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

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 6x+9=0; (3) x2-x+1=0; (4) x2-2x-

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 经验基础之上"。①在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行动教育中,我们通过 设计折纸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丰富了学生 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对数学教与学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一、设计折纸活动的背景。 "三角形的中位线"一直是各种版本的初中几何教材中的经典内容,很多公开课都选了这个内容。但在大量的听课与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是一个教学难点,只有少数优秀学生 能在课上独立完成,大多数学生在证明中面临困难。如何有效地解 决这个教学难点是我们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众所周知,用"操作"、" 观察"、"猜想"、"分析"的手段去感悟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学习几何的 重要方法。由此,我们想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基础出发,重新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研究"折纸中 的图形性质"探索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并加以说明。 一方面,折纸活动本身能唤起学生很多美好的回忆,如折纸飞机、纸帆船、千纸鹤、宝葫芦等。另一方面,折纸活动又是一种有效的 操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悟图形的几何性质,运 用图形运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且折纸活动本身也承载着许 多重要的几 何问题,可以提炼出更一般的几何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有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折纸的情境中,能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线段垂线的性质及与三角形、四边形相关的一些性质和判定。 2.建立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活动(剪纸与折纸游戏)与几何世界的多种联系,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3.建立几何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联系,培养数学的思考方式(联想、类比、直觉思维)。 4.经历数学学习过程:观察一探索一猜想一验证,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折纸游戏吗?折纸飞机、纸船、纸葫芦、 纸鹤等都很有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纸张是长方形的, 如把这样一张纸折起一个角,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演示),那么怎样用长方形的纸片折出等腰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折一下。 (学生联想以往的折纸方式折纸。) 2.提出问题。 (1)导入问题--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纸片能折出直角三角形。现在考虑反方向的问题,即直角三角形纸片能否折成长方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尝试、讨论折纸,探索折法, 表达自己的发现。) 师:(实物投影)我们展开纸片,画出折痕,并标上字母(如图1)。回想折纸过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注意图中线段的位置与 长度的关系,图中是否有等腰三角形?哪些三角形全等?) A BGC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集锦范文

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了训练学生领会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我在完成课本内容之后,我又着重安排三个训练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题型,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 例1:当x为何值时,不等式x2+5x6>0 成立 先让学生自己解,多数学生试图类比解方程的方法去解解不等式,得出错误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之后,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与我们正在学习的二次函数有什么联系能否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个问题 仅这一句话,就让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点评:此题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先求出抛物线y= x2+5x6与x轴的两个交点,画出抛物线草图,很易在图像上观察出当x<-6或x>1时不等式成立。 例2:已知二次函数 y= x2+2mx+m-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判断关于x的方程1/4x2+(m+1)x+m2+5=0的根情况。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想到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由y= x2+2mx+m-7判断m的范围,但是怎样求m 的范围成了难点。个别学生想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因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所以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由此得知m必须满足不等式(x1-1)(x2-1)<0.由此解不等式可求m的范围,虽说能求,但是确实不易想到,并且还要用到许多方程的知识。 教师提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抛物线y= x2+2mx+m-7的草图,再结合图象去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结合图象发现,y= x2+2mx+m-7的开口向上,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说明x=1时y<0,即1+2m+m-7<0,则m<2。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m+1)2-(m2+5)=2(m-2) <0,方程无实根。 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感兴趣。我又给出第三题。 例3:判断方程–x2+5x-2=2/x的正根的个数 这时,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很快得出结论:如果按一般的方法去分母,将会出现一元三次方程,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运用函数的思想,把它们看作是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利用函数图象解就非常轻松了。 把左边的二次函数y=–x2+5x-2,可知顶点在第一象限,右边看做反比例函数y=2/x图象也在第一、三象限,并且两个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所以方程有两个正根。 感悟: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一定训练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15 通过例题引申培养探究能力 文登二中毕建永 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月历中的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原题如下:在某张月历上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如果三个数的和是60,请说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思考: (1)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75,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2)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21,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哪些 “数学是学科之王。”数学教师在讲授这门“王”牌学科中是否得心应手呢?不管是否得心应手,一起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吧。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

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有效课堂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让课堂上每一个人的每一分钟都 高度集中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着成功的快乐、体会着学习的幸福。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 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 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 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 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 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 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 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 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 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 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桃子”之感;而且要使问题富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 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 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 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 了诸如 -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我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 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 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个有理数。学生 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 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 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生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 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 动的主动性。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者海二中傅锜 一、案例实施背景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二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三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 摘要: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得强化教学环节,这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精心设计例题和练习,多种方法和手段并用进行教学,让课堂真正担当起发展和完善人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本文从六个方面入手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引导。 关键词:有效;引导;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96-01 一、引导学生重视概念的学习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的前提。”每一个概念都是对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概括。它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是进行推理判断证明的依据,建立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是清晰学生思路的保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新的形势,我们绝不可以淡化概念的教学。我们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变记忆为理解,然后运用,主张活学活用,重理解透,消化掉。 二、引导学生学会因果联想

学习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学会因果联想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之一。因果联想即由条件想到结果,实际上,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事实上,由什么因想到什么果,在更多的时候是一定的。 三、引导学生善思、敢说、勤问、精炼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如何有效的来利用课堂?首先,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精心的设计习题、问题去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其次,应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开放环境,大胆放手、多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多冷静多思考,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让学生充分的去说,哪怕学生说的一点都不对,我们也应该为她的勇气、动脑思考而鼓掌喝彩。跟着别人说对了,不如自己说错了。试想:还有什么比学生动脑更值得肯定?2003年我参加县优质课评选,课前2分钟时,我跟同学们说,课堂是你们的,希望大家在课堂上放开心、大胆些、说你想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相信你自己,预祝我们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合作愉快,结果效果十分的好。 四、引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恰到好处的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课前总要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妥善处理课程中的突发事件。 (一)事件回放: 记得是在七年级的一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新授课上,有一道是关于日历中的数学问题,在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连续自然数这一知识点后,这道题对学生来说,真是小菜一碟,无非是温故一下。却想不到其间出现了两次意外。 问题如下:小阳的爸爸跟旅行社外出旅游5天,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五天日期相加的和是90,小阳的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不少学生都设中间这天为x号,则其余四天可分别表示为(x-2),(x-1),(x+1),(x+2)号,则可得方程(x-2)+(x-1)+x+(x+1)+(x+2)=90,求得x=18,进而可求得5天日期分别为16,17,18,19,20号,所以可给出答案:小阳爸爸回家这天是20号。 到这里我想应该是可以让这一道题过去的时候了,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课堂的节奏。“老师,我觉得小阳的爸爸应该是21号回家的。”我示意他站起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21号回家的。 “因为外出旅行5天,所以回来应该是第6天,”我一愣,但随即回想以往跟团外出旅游时,第5天就是回家之日,所以我向学生解释这一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印象,我心想,幸好跟团出去旅行过,要不然,就要“卡壳”了。 正在暗自庆幸时,又一个意外冒了出来,另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这5天会不会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呢?”我一怔,是啊,也有这种可能性啊!连续的这五天,但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平常我们老师在出这类题时都是基于连续的自然数考虑的,怎么办呢?权衡一下,我决定请同学们讨论讨论,于是说:“你真会动脑,发现了一个老师们都没注意到的问题,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一起合作解决一下。” …… 没有学生能解决。 “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变成连续的自然数?”例如:28、29、30、1、2.。反应快的学生兴奋起来。“把1、2加上30就行了。”“现在5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就是150”“所以,小阳的爸爸是2号那天回家的。” 我接着问:“5天中一定是上月底3天,下月底2天吗?……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讨论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我们已经学过用一元一次方程 来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记得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生:审题、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最后答题.师:同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一样,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作为反映某些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节我们就讨论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 法各有什么特点? 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 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 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 活动方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分别按问题(3)中所列的 方程来解答,选代表展示解答过程,并讲解解题过程和应注意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传播问题,验证多种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解题过程的对比,体会对已知数量关系的适当变形对解题的影响,丰富解题经验。 (三).当堂训练及分析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如果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 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2=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随之起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 的主体性突显出来,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机会也相应增多,老师则以引导和鼓励为主。因此,在素质教 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改革教育方法,探索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是每位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深刻研究的课题。 实施开放式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会使每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极的学习状态去主 动地探求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变“苦学”、“厌学”为“愿意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一种愉快地学习,变解数学题的枯燥感为“苦中有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不 断发现,不断探求,不断创新的其乐无穷的思维过程,从学习中获取乐趣,实现成功,从成功中树立信心, 又回过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取得理想的数学成绩,培养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是 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迅速使学生进入“角色”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形 势下学校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我们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 良好的氛围,是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同时能迅速高效地提 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目前,中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形成各种兴趣的最佳年龄阶段,我们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个时 期的教育。然而,如今的数学教学状况令人堪忧,只有少部分学生数学讯息能力教强,或有强烈的学习愿 望;半数左右的学生把数学当成考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强迫自己去学、去背、去记,这部分学生把数 学学的枯燥乏味,学的身心疲惫,把数学当成苦任务去完成;其中,20%左右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实在太差,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学”,甚至“弃学”。另外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数学无用直接放弃他,而不 是底子差,对这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难题,也是我们目前旺清门中 学八年级学生的一个现状,也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已破在眉睫。 (1)高效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效发展的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提高与改革。因此,高效的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2)高效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节省时间,多办事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高效的课堂教育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必须。 (3)高效是珍惜课堂时间,珍惜学生的生命必然体现。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珍惜课堂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珍惜学生的每一分钟时间,用最小 的投入获取最大回报。高效的上课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教师与学生分别有效地 支配教和学的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其课堂能量才能高效的被释放。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于高效发展的社会环境,从初中数学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 针对本学校的教育现状,引进?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初中数 学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 数学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数学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数学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在高效率的课堂中用数学,学数学,让学生喜欢了数学,知道数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