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真核生物细胞内有两种类型的遗传系统:起主导作用的核基因组和半自主性的核外基因组(细胞器基因组)。在高等植物中,细胞器基因组包括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目前研究发现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是所有生物中最大、最复杂的,并且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这种重要的性状与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化联系密切,因此研究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了解核质互作、植物进化等有意义的科学问题,而获得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对这些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年来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情况、组织结构、基因组成、RNA编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1.1 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的高等植物

1.1.1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对于植物线粒体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基因组“主环”目前仍有争议,但通过基因组步移和鸟枪法测序(shotgun)策略所获得的一个大环状DNA分子的全部核酸序列仍然可以代表一种植物线粒体的全部遗传信息。1997年,拟南芥(Arabidopsis)线粒体基因组第一个完成全测序(Unseld, et al., 1997),截止到2010年4月1日,共报道有20种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完成全测序。其中包括8种双子叶植物(Unseld, et al., 1997; Kubo, et al., 2000; Sugiyama, et al., 2005; Handa, 2003; Goremykin, et al., 2009; Andrew, et al., 2010; Satoh, et al., 2004)、11种单子叶植物(Ogihara, et al., 2005; Clifton, et al., 2004; Notsu, et al., 2002; Allen, et al., 2006; Allen, et al., 2007)和1种裸子植物(Chaw, et al., 2008)。完成全测序的部分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见表 1.1。不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虽然大小相差悬殊,但基因数目(52-60)和内含子数目(20-24)差别不大。在整个线粒体基因组中,编码序列所占比例为3.9%(西葫芦)-17.3%(油菜);内含子所占比例为3.9%(葡萄)-12.9%(油菜);叶绿体序列所占比例为1.1%(拟南芥)-11.5%(西葫芦);核序列所占比例为0.1%(玉米)-13.4%(水稻);重复序列所占比例为6.8%(拟南芥)-58.3%(水稻)。

这些完成全测序的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从大小来看:最小的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221,853 bp),最大的是西葫芦(Cucurbita pepo)(982,833 bp),同样是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却相差4倍;拟南芥和油菜这两种十字花科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偏小。小麦、玉米、水稻这三种单子叶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顺序是:玉米>水稻>小麦;籼稻比粳稻大995 bp;野生玉米和野生水稻的线粒体基因组都比各自的栽培种要大。

表1.1 完成测序的部分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

Table 1.1 Key features of some sequenced high plant mitochondrial genomes

a

不考虑拷贝数;N D :无具体数据。 a Not considering the copy number; ND: no data.

1.1.2 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方法

目前已完成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的拟南芥、甜菜、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烟草、葡萄、西瓜和西葫芦这10种高等植物的测序方法各不相同,但也有共性。

(1)植物材料的选取。10种植物中水稻、玉米、小麦、西瓜、西葫芦选用了黄化苗,甜菜选取了主根,其余4种选取了绿叶组织。这说明不必为了排除叶绿体基因组的干扰而硬性选择黄化材料,绿色组织也可以。

(2)mtDNA 纯化方法。高纯度的mtDNA 对文库的构建及全测序的完成至关重要。CsCl 梯度法是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上述10种mtDNA 的制备几乎都是采用CsCl 梯度法。

(3)mtDNA 的片段化方法。在以上10种植物中,其中6种选用酶切法(Sau3AI 、Bam HI 等限制性内切酶)进行mtDNA 的片段化,另外4种选用物理剪切法(HydroShear DNA 剪切仪)。2008年以后所完成的几项测序工作均使用物理剪切法。

(4)载体的选择。早期测序多选用Cosmid 、Fosmid 等载体结合鸟枪法(shotgun )进行测序,但近年来测序工作中载体有简单化的趋势,如西瓜和西葫芦只选用pUC18这一简单的克隆载体。

(5)插入片段的大小。早期测序主要是大插入片段结合小插入片段文库进行测序,近几年是直接建立2-3 kb 插入片段文库,简化了测序步骤。

(6)测序覆盖倍数。在10种植物中,覆盖倍数从4倍(甜菜)到60倍(葡萄)不等,多数在10倍。

1.2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上的基因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主要包括复合体I 基因(nad1、nad2、nad3、nad4、nad4L 、nad5、nad6、nad7和nad9)、复合体II 基因(sdh3和sdh4)、复合体III 基因(cob )、复合体IV 基因(cox1、植物

种类

线粒体基因组大小(bp) 基因 数目a 编码序列比例(%) 顺式 内含子数 反式 内含子数 内含子序列比例(%) 叶绿体DNA 序列比例(%) 核序列比例(%) 重复序列 比例(%) 拟南芥

366,924 55 10.6 18 5 8.0 1.1 4.0 6.8 甜菜

368,801 52 10.3 14 6 5.6 2.1 3.3 8.8 烟草

430,597 60 9.9 17 6 6.5 2.5 ND 8.0 油菜

221,853 53 17.3 19 5 12.9 3.6 ND ND 小麦

452,528 55 9.5 16 6 6.4 5.8 0.2 15.2 玉米

569,630 52 7.4 15 7 4.3 4.4 0.1 23.0 水稻

490,520 56 11.1 17 6 7.2 6.2 13.4 58.3 葡萄

773,279 53 5.9 ND ND 3.9 8.8 ND 6.8 西瓜

379,236 58 10.3 19 5 8.6 6.0 6.4 10.0 西葫芦

982,833 53 3.9 19 5 3.1 11.5 2.1 37.7

cox2和cox3)、复合体V基因(atp1、atp4、atp6、atp8和atp9)、Cytochrome c生物合成基因(ccmB、ccmC、ccmFC和ccmFN)、核糖体蛋白基因(rps1、rps2A、rps2B、rps3、rps4、rps7、rps10、rps12、rps13、rps14、rps19、rpl2、rpl5和rpl16)、核糖体RNA基因(rrn5、rrn18和rrn26)、tRNA基因(trnN、trnD、trnC、trnE、trnQ、trnH、trnI、trnK、trnM、trnfM、trnF、trnP、trnS、trnW和trnY)以及matR基因(编码类成熟酶)、mttB基因(编码转运子)等。复合体I、III、IV和V中的基因、核糖体RNA基因、蛋白转位子和内含子成熟酶基因的数目在线粒体基因组之间是保守的;而其他种类的基因数目是变化的。

表1.1的10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都缺乏一套完整的、足够阅读所有密码子的tRNA 基因。它们普遍缺少Ala、Arg、Leu、Thr、Val所对应的tRNA。有的植物缺少的更多,比如,在拟南芥(Unseld,et al.,1997)中,除了上述5种tRNA外,Phe、eMet、Trp的tRNA 也是丢失或失活的(Duchene and Marechal, 2001; Marienfeld, et al., 1999)。所以,相应的tRNA 分子需要从细胞核或胞质中输入。

被子植物中所有的线粒体基因使用通用遗传密码,并且第三密码子倾向于A或T (Sugiyama, et al., 2005)。典型的翻译起始密码是ATG,但是在油菜rpl16(Handa, 2003),月见草mttB(Sunkel, et al., 1994),玉米matR(Thomson, et al., 1994)基因中,可能有另外的起始密码子:A TA,TTG。

1.3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特点

1.3.1 结构复杂

电子显微镜和凝胶电泳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基因组中包括几种不同类型(环状、线性、大环、小环)的DNA分子,并且,通过染色体步移方法获得的图谱也是非常复杂的。小麦(Ogihara, et al., 2005)和玉米(Clifton, et al., 2004)的线粒体基因组是由主环分子和多个亚环分子组成。亚环分子通常是由大同向重复(large direct repeat)序列介导的重组产生的。小麦430kb的线粒体基因组主环上至少有10对重复序列;玉米主环分子含有一组特有的重复序列,重复序列间的同源重组导致出现不同大小的多个亚环分子。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Unseld, et al., 1997)中含有的两个重复序列(6.5 kb和4.2 kb)参与了重组,导致产生两个同向的大小分别是233 kb和134 kb的亚环分子。油菜(Handa, 2003)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一段2427 bp的重复序列,该序列介导的重组产生了125 kb和97 kb两个亚环分子(Handa, 2003)。

除了同向重复序列,一些线粒体基因组也含有反向重复序列。这种情况下,不会产生小亚环,但产生了等尺寸的环(与母环不同,含有片段插入)(Kitazaki and Kubo, 2010)。

由于存在这些亚环和等尺寸的环,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被认为含有多种结构分子。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不同结构分子不是异质的,因为等尺寸环和亚环是主环的衍生形式。高等植物线粒体的异质性是由sublimons引起的,它们以低的化学计量学形式存在,与主环或任何其他亚环间没有共线性关系(Kitazaki and Kubo, 2010)。

对十字花科的油菜(Handa, 2003)和拟南芥(Unseld, et al., 1997)这两种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油菜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1/3和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2/3没有同源关系。这说明物种分化之后,两种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修饰、序列插入或丢失,这些序列达到了拟南芥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2/3。在这个水平上,序列转移、插入或丢失被

认为是进化中比基因组内部重排更重要的一个因子。这些非同源的序列中有的起源于叶绿体或细胞核基因组,但大多数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都没有同源性。另外,油菜、拟南芥和甜菜这三种双子叶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之间的共有序列只存在于编码序列和内含子中(Unseld, et al., 1997; Kubo, et al., 2000; Handa, 2003)。这说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间隔序列高度变化,流动性很强。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排列顺序比较保守,例如水稻(Hiratsuka, et al., 1989)、玉米(Maier, et al., 1995)和小麦(Ogihara, et al., 2002)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但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排列顺序差别却很大。比如,在水稻中,atpA基因5’上游和3’下游相邻基因分别是rpl5和rps4;但在小麦中是trnW和atp9;在玉米中是cox3和rps2;在烟草中是sdh4和trnM。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复杂性。

1.3.2 基因密度低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最明显的特征是:相对于全基因组的大小来说,它含有的基因太少。可以说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是基因密度最小的线粒体基因组,其基因编码区只占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10%左右,基因密度最低的是西葫芦(Andrew, et al., 2010),它的线粒体基因组只有3.9%是基因编码序列。这一比例相比较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来说也很低,在水稻和小麦叶绿体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比例分别是58.8%(Hiratsuka, et al., 1989)和60.4%(Ogihara, et al., 2002),而在线粒体基因组中这个比例只有18.0%(Notsu, et al., 2002)和15.9%(Ogihara, et al., 2005),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密度很低。

从表1.1可以看出,编码序列最短的是甜菜(Kubo, et al., 2000),34.5kb,最大的是小麦(Ogihara, et al., 2005),43.1 kb,最大和最小只相差8.6 kb,这个差别主要是由于某些基因的拷贝数不同,例如,小麦编码序列最长是因为它的线粒体基因组中rrn18有三个拷贝(每个拷贝1955 bp),rrn26有两个拷贝(每个拷贝3467 bp),atp6有两个拷贝(每个拷贝1161 bp)。内含子最短的是甜菜(Kubo, et al., 2000),18.7 kb,最长的是西瓜(Andrew, et al., 2010),32.5 kb。基因数目相对保守,在52-60之间,该数字的差别主要是由于tRNA基因的数目不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DNA的A+T含量较高,这也与其基因密度低相符(Kubo and Mikami, 2007)。

尽管基因组大小范围很广(已测序的基因组大小范围是222-983 kb),但基因数目(52-60)没有明显变化。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含有的基因数目比人类(Anderson, et al., 1981)(16.6 kb,37个基因)多,但比地钱(Oda, et al., 1992)(184 kb,66个基因)少。裸子植物苏铁(Chaw, et al., 2008)线粒体基因组415 kb,含64个基因,比被子植物的稍多。对陆地植物的分析说明,一些基因从高等植物中丢失,但基因组大小却没有相应变小。丢失的基因有些似乎是转移到了细胞核中,然后其翻译产物转运到线粒体中;或者线粒体的基因丢失通过细胞核中的同种异型基因进行补偿。例如,拟南芥线粒体中不存在rps13,在细胞核中也没有迁移的拷贝,但是,细胞核中有一个来自于叶绿体的rps13拷贝,它编码一个线粒体RPS13多肽。tRNA Leu和tRNA Arg在裸子植物苏铁(Chaw, et al., 2008)线粒体中存在,但在被子植物中,这两个tRNA分子丢失,需要从胞质中输入。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有一些基因还没有被发现和鉴定。例如,rpl10近来被发现存在于烟草、葡萄线粒体基因组中,但

在拟南芥、小麦、玉米和甜菜中并不存在(Kubo, et al., 2010)。

在已测序的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和内含子的核酸序列总长范围是:53-72 kb;这个数值与整个基因组大小相比是相当稳定的。这说明剩余的、占整个线粒体基因组69%-93%的基因间隔区,是导致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差异的主要区域。

1.3.3 含有来自于叶绿体和细胞核的序列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它含有与叶绿体和细胞核DNA同源的序列,这是高等植物线粒体所特有的。

来自于叶绿体的基因片段在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并且占据较高的比例(表1.1)。但其中共有的序列只有转运Asn、eMet和Trp的tRNAs序列。葡萄(Goremykin, et al., 2009)线粒体基因组中含有30个来自于叶绿体的片段,共68237 bp,占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8.8%,占其整个叶绿体基因组的42.4%,在所有已测序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这个数值是最大的。这些片段中只有9个与其他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有同源性,其余都是葡萄线粒体基因组所特有的。水稻(Notsu, et al., 2002)线粒体基因组中有17段叶绿体来源的DNA片段,大小为32-6653 bp,相似性为61%-100%,共22593 bp,占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6.3%。这22593 bp 中,有1140处碱基替换、45处缺失、23处插入,由于序列的多处改变和RNA编辑的缺失,导致其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往往是无功能的。但叶绿体来源的7个tRNA基因很可能有功能,因为有6种氨基酸的tRNA在线粒体中是不存在的,而来自叶绿体的tRNA基因很可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低等植物地钱(Oda, et al., 1992)的线粒体基因组中,有27种tRNA,但其中没有叶绿体来源的,这说明叶绿体基因序列向线粒体转移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在开花植物进化过程中,线粒体与细胞核之间、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很可能存在频繁的tRNA基因转移。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不仅存在着叶绿体来源的序列,也存在着来自于细胞核的序列,这些序列主要是与反转座子序列同源,并且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占的比例较大(表1.1)。在甜菜(Kubo, et al., 2000)中,最短的序列是25 bp,最长的序列是2827 bp,它们与Gypsy 型反转座子、(R)-mandelonitrile lyase基因、At5g13390(也称作nef1)等基因有同源性。在水稻(Notsu, et al., 2002)中,来源于细胞核的序列与rps10、rps11和rps14等基因有同源性,并且包含6个tRNA基因序列。在这些序列中,没有序列在任意两种植物间是共有的,这说明它们是独立整合的。叶绿体DNA向线粒体基因组中迁移是单向的,但细胞核DNA与线粒体DNA的迁移是双向的(Stupar, et al.,2001)。

高等植物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例如,在水稻(Notsu, et al., 2002)中,有6段序列(I-VI)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中都存在,其中所包含的基因及序列长度分别是rpl2(序列I,1207 bp),rpl2(序列II,1468 bp),rpoB 和rpoC1(序列III,901 bp),ndhK(序列IV,229 bp),atpH(序列V,142 bp),rpl14(序列VI,216 bp)。这6段序列很可能是来源于叶绿体,其中I、II、III片段是直接独立地从叶绿体转移到了其他基因组,而IV、V、VI片段是先从叶绿体转移到线粒体,再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核。

1.3.4 存在C-U RNA编辑

1989年,来自加拿大(Covello and Gray,1989)、法国(Gualberto, et al., 1989)、德国(Hiesel, et al., 1989)的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独立报道了植物线粒体RNA中C-U编辑这一现象。后来的研究发现,RNA编辑在高等植物线粒体中广泛存在,它是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表达的必需步骤之一(Gray, 2003)。RNA编辑属于转录后修饰范畴,其化学本质是脱氨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特异位点的胞嘧啶(C)被改变成尿嘧啶(U)。这种C-U RNA 编辑事件倾向于出现在第二个密码子位置,并且大多数都是完全编辑,通过编辑,提高了不同物种之间线粒体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Gray, 2009)。RNA编辑位点中92%会改变氨基酸序列,通常是将亲水性氨基酸转变成疏水性氨基酸,使蛋白质能更好地折叠并发挥功能(Kubo, et al., 2010)。RNA编辑还可以产生在基因组序列中所不存在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而通常产生新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后,其编码的蛋白质更加保守,与其他物种相应蛋白质的同源性更高,因此使线粒体中的基因可以更好地进行表达。如植物线粒体atp9基因的终止密码子,在60%的植物中都是通过RNA编辑产生的(Handa, 1993)。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几乎每一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中都存在RNA编辑位点。在拟南芥(Giegé and Brennicke, 1999) 36个基因中检测到了441个RNA编辑位点;在油菜(Handa, 2003)34个基因中检测到了427个;在水稻(Notsu, et al., 2002)34个基因中检测到了491个。将拟南芥和油菜这两种十字花科植物的编辑位点进行比较发现,油菜的427个编辑位点中84%与拟南芥相同,另外的16%(69个)是物种特异的(Handa, 2003)。

不同基因RNA编辑位点的数目相差很大。一般来说核糖体蛋白基因RNA编辑位点较少,而mttB,ccmB,ccmFN等基因较多,编辑位点最多的基因是ccmC。水稻ccmC基因有36个位点,而rps12基因中没有编辑位点(Notsu, et al., 2002)。另外核糖体RNA基因(rrn26、rrn18和rrn5)中通常没有RNA编辑位点(Notsu, et al., 2002)。RNA编辑位点不仅出现在基因编码区,也可能出现在基因间隔区或UTR区,比如拟南芥线粒体不仅在编码区存在441个RNA编辑位点,在非编码区也发现了15个,但非编码区的编辑位点通常是部分编辑(Kubo and Arimura, 2010)。

同一基因在不同植物中的编辑效率也相差很大。例如,ccmFc、cob、matR和mttB在西葫芦(Andrew, et al., 2010)中完全编辑,在西瓜(Andrew, et al., 2010)中却是部分编辑,特别是mttB,在西葫芦中20个非同义编辑位点中有18个完全编辑,但在西瓜中,18个非同义编辑位点中只有3个完全编辑。反过来,nad9和rps4基因中的非同义编辑位点在西瓜中完全编辑,在西葫芦中部分编辑。

拟南芥和油菜(Handa, 2003)这两种十字花科植物的编辑位点的一致性为84%,与二者基因编码序列的平均一致性高达99%相比,这说明核基因在不同物种RNA编辑差异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拟南芥不同生态型之间线粒体ccmB基因RNA编辑存在差异也反映了这个问题(Bentolila, et al., 2005)。研究表明,在细胞核中,存在一个细胞器靶向的RNA-结合蛋白家族,该家族是陆地植物所特有,具有35个氨基酸串联重复序列,称为PPR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Small and Peeters, 2000)。遗传与生化研究表明,PPR蛋白在植物细胞器RNA代谢加工的很广泛的范围中起作用,不仅包括RNA编辑,还包括RNA的转录剪接、稳定和翻译(Saha, 2007)。一种假说认为,PPR蛋白直接与目标转录本上的一个特异位点互作,同时,PPR蛋白负责征募RNA编辑所需的酶类。第一个特异编辑因子是从陆

地植物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鉴定出来的。研究证明这些特异因子是一类PPR蛋白:并且它们都是一个特异家族-PLS家族的成员,PLS具有特异的P(35氨基酸),L(长,通常是36氨基酸),S(短,通常是31氨基酸)模体的三联子重复,和一个扩展的C末端结构域(Rudinger, et al., 2008)。

1.3.5 含有II型内含子和I型内含子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cox1(Clifton, et al., 2004)、cox2、nad1、nad2、nad4、nad5、nad7、rps3、ccmC、trnA(Goremykin, et al., 2009)、ccmFC、rps10、rpl2和ccb438(Kubo, et al., 2000)等基因中存在内含子。根据内含子结构特点、保守序列以及独特的二级结构特征,可以分成两类:I型内含子和II型内含子。I型内含子主要分布在原核生物、噬菌体、细胞器和细胞核基因组中;II型内含子存在于真菌和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以及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Ohyama and Takemura, 2008)。

在已测序的被子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内含子的数目是20-24个,除了西瓜cox1基因中存在I型内含子(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来自于真菌)外,其他都是II型内含子(Andrew, et al., 2010)。II型内含子已经在十几个线粒体基因中发现。在含有II型内含子的基因中,nad1、nad2和nad5显示反式剪接,外显子单独转录,然后剪接成成熟转录本(Kubo and Mikami, 2007)。

内含子含量和剪接模式的多样性已在nad1、nad4、nad7、cox2和rps3中发现,这主要包括内含子的丢失、顺式剪接方式往反式剪接方式的转换(Qiu and Palmer, 2004)。

1.3.6 基因编码序列变化慢,但基因间隔序列变化快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基因编码序列很保守,不同植物间基因序列同源性通常在95%以上。Tian等(Tian, et al., 2006)比较了籼稻和粳稻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现这两个亚种之间共存在96个SNPs,25个indels,即SNPs出现的几率是0.02%,indels出现的几率是0.006%,这两个几率分别比两者叶绿体基因组之间的几率低2.5倍和3倍,比两者核基因组之间的几率低21倍和38倍,比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几率低40-100倍。低突变率为线粒体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的积累提供了方便,进而方便了整个基因组序列的扩展。“突变压力学说”认为,基因组大小与突变率呈负相关。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之所以在所有生物中最大,可能要部分归功于它的低突变率(Tian, et al., 2006)。

但是,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化很快,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重排率比叶绿体基因组和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要高很多(Goremykin, et al., 2009)。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间存在明显的分子内和分子间重组,导致不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差别非常大,甚至不同亚种之间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也差别很大。由于结构变化大,因此不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上的基因排列顺序差别很大,几乎找不到同源性,只能找到一些排列顺序相对保守的基因簇,比如rrn18-rrn5、nad3-rps12和rps3-rpl16(Ogihara, et al., 2005)。

对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任意两种植物之间,绝大多数基因间隔序列是不保守的,甚至在两种紧密相关的物种,比如拟南芥和油菜之间,或者任意两种禾本科植物之间也是如此。例如,尽管油菜线粒体基因组只有222 kb,但当它与拟南芥进行比较时,其特有序列达78.7 kb,占整个基因组的1/3。油菜特异序列的组成是:13.2%为线粒体起源

(这些序列可以在非拟南芥的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现),5.9%为叶绿体来源,0.3%为细胞核起源,其余部分起源未知(Handa, 2003)。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K81-MS中总共有68 kb(大约占总基因组的13.6%)序列在正常甜菜品种TK81-O中是不存在的(Satoh, et al., 2006)。在这68 kb序列中,线粒体起源、核起源、叶绿体起源、线粒体-episome起源的序列分别占7.6%、17.9%、0.1%和4.6%,而其余69.8%的起源是未知的。这说明,物种特异线粒体序列的获得和丢失在进化层面上是非常快速的过程,并且序列迁移并不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因素,未知起源序列的产生很可能存在其他的机制。进一步分析推测,大多数物种特异线粒体序列可能来自于已存在的序列,这些序列发生广泛的重排,导致线粒体基因组的“混乱”(Lilly and Harvey, 2001; Satoh, et al., 2006)。

拟南芥核基因组几乎是陆地植物中最小的,但其线粒体基因组是中等大小,比同是十字花科的油菜(Handa, 2003)大了将近一倍,这说明线粒体基因组是独立进化的。

1.3.7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含有较多的重复序列

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分布着大量的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从几bp到几十kb不等,占整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比例为6.84%-58.34%。不同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上的重复序列没有同源性,这说明它们在高等植物进化过程中由每个物种独立获得。

这些重复序列包括长重复序列和短重复序列。长重复序列又包括同向重复和反向重复,其中同向重复占多数。位于长重复序列上的基因便成为多拷贝基因。比如小麦(Ogihara, et al., 2005)中的rrn26-trnQ-trnK、rrn5-rrn18-trnfM、atp6、atp8、trnD和trnP;玉米(Clifton, et al., 2004)中的atp1、nad1、rps3和nad2;拟南芥(Unseld, et al., 1997)中的atp6;甜菜(Kubo, et al., 2000)中的rrn26-trnfM;油菜(Handa, 2003)中的cox2;西瓜(Andrew, et al., 2010)中的sdh3、trnQ和trnG等。

除了长重复序列外,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上还分布着大量的短重复序列,这些序列的长度在几十bp至几百bp。短重复序列对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非常重要,包括组织结构和基因组总长度的变化。西葫芦(Andrew, et al., 2010)是目前所测线粒体基因组中最大的,其原因就是它含有总长达371kb的短重复序列。虽然重复序列总长度很大,但单个最大的重复片段只有621 bp,这在几种已测序的植物中却是最小的。这些短重复片段大多位于基因间隔区域,只有2%的重复序列发生在基因编码区和内含子区,同时它们又可分成几十个不同的家族。需要指出的是,西葫芦(Andrew, et al., 2010)线粒体基因组重复序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叶绿体起源的区域重叠的。

这些重复序列在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重组中非常活跃。表1.1所示的10种植物中,除了葡萄和西葫芦,线粒体基因组可能都通过长重复序列进行了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重组,导致产生了亚基因组分子或异构体形式。而短重复序列在介导线粒体基因组重排方面非常活跃,它们频繁的加倍、“跳跃”,是导致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1.4展望

模式植物和重要农作物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的完成,丰富了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拓展了对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认识。如果将已测序的基因组中大小相近、基因结构相似的占多数的几种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典型”的线粒体基因组,会发现在其他植物中存

在“非典型”基因组。比如,香瓜(citrullus melo L.)具有超大的线粒体基因组(Lilly and Harvey, 2001);牻牛儿苗科植物(Geraniaceae)的线粒体基因组与较近物种相比核酸替换率明显高(Parkinson, et al.,2005);互叶梅(Amborella trichopoda)(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中存在频繁的水平转移(Bergthorsson, et al., 2004)。这些“非典型”的线粒体基因组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机制的线索。这些尚未探明的进化机制包括:线粒体基因组中未知起源的序列是如何出现的;与叶绿体基因组相比为何线粒体的核酸替换率特别低;核酸序列是如何通过平行转移的方式获得的。利用与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完整性或基因组分布有关的突变体,比如拟南芥chm突变体(Abdelnoor, et al., 2003)和玉米P2系统(Kuzmin, et al., 2005)可以研究以上问题。研究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目标之一,是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人工修饰或线粒体转化。特别是线粒体转化,目前尚未成功。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被测定,这将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功能,并有助于研究高等植物核-质互作,而CMS等与线粒体基因组突变有关性状的机理也将被揭示得越来越清晰。

基础工程

第一章绪论 1.地基:承担建筑物的全部荷载的那部分地层,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基础:建筑物的像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2.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强度要求、变形要求、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 3.基础工程设计:基础设计(基础形式的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基底面积大小,基础内力和断面计算,如果地下部分是多层的结构还应包括地下结构的计算) 地基设计(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变形计算,地基稳定性计算) 第二章浅基础 1.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内容: (1)选择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 (2)确定地基城池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3)确定地基承载力 (4)确定基础的地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计算 (5)进行基础结构设计 (6)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 2.连续基础包括: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3.荷载取值的规定: (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因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在确定基础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5)有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值可采取标准组合值的1.35倍。 4.三合土:由石灰、沙和骨料加水混合而成的。 5.柱下条形基础:优点:抗弯刚度较大,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能将所承受的集中柱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基地面积上。适用:软弱地基上框架或排架结构的一种基础形式 6.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基础埋置深度之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1)与建筑物有关的条件(2)工程地质条件: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3)水文地质条件 (4)地基冻融条件 (5)场地环境条件 7.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 (1)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①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a.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公式:fa=Pu/k b.规范推荐的理论公式 ②按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试验、以及螺旋板载荷试验 ③按规范提供的承载力表确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米或埋置深度大于0.5米,应进行修正。 fa=fak+ηbγ(b-3)+ηbγm(d-0.5) ④在土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参照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经验确定。 8.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可分为四种: (1)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幢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 (2)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量之差 (3)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4)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严重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9.地基变形用什么验算? (1)砌体承重结构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很敏感的其损坏主要由于墙体挠曲引起局部出现斜裂缝,故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变形有局部倾斜控制。 (2)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主要因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使构件受扭曲而损坏,因此其地基变形由沉降差控制。 (3)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整体高度很大,可近似视为刚性结构,其地基变形应由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控制,必要时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10.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一)轴心荷载作用: ①Pk≤fa ②Pk=(Fk+Gk)/A ③Gk=γG A d一γwAh w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绪论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下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示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护理_学基础第一章绪论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绪论及第一章 教育

绪论及第一章教育(自测题)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学就是研究,的科学。 2、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为中心,相应的教学方法是。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______为主要内容.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代表,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为主要内容。 4、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5、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 6、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 7、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以及教育等教育。 8、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的功能和的功能。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9、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论,二是 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10、传统教育模式即是以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11、学校教育产生于社会。我国奴隶社会已有的学校名称为_____________四种。教育内容是 “”,具体是指。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____________,其中以<< >>和<< >>最为影响大。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3、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的战略地位,以为重点,抓住 这个中心环节。 14、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作用。 15、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 16、杜威强调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1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和。 18、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是。 19、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面向,面 向。” 20、在中国,教育学是泊来品,20世纪初从________(国家)引进的教育思想属于___________(教育家)的 _______________(教育流派)的范畴。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判断改错题 1-1-1 铸铁结构由于没有屈服阶段,所以在静载作用时可以不考虑其应力集中的影响。 ( × ) 应考虑其应力集中的影响。 因铸铁属脆性材料,因此构件在静载作用时,在尺寸突变处,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来缓和应力的增加,应力集中使该处的应力远大于其它各处的应力,构件首先从该处破坏,所以静载作用时应该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1-1-2 构件内力的大小不但与外力大小有关,还与材料的截面形状有关。 ( × )。静定构件内力的大小只与外力大小有关,与材料的截面无关。 1-1-3 钢筋混凝土柱中,钢筋与混凝土柱高度相同,受压后,钢筋与混凝土柱的压缩量相同,所以二者所受的内力也相同。 ( × ) 它们的内力大小不一定相同。 钢筋混凝土柱受压后,由于钢筋的弹性模量E 1不等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2,钢筋横截面积A 1 也不等于混凝土的横截面积A 2,所以有 , 2 2112122 1112 12 2221 111,,,2 A E A E N N A E N A E N l l A E l N l A E l N l ==?=?= ?= ? 故在E 1 A 1=E 2 A 2 时,才有N 1=N 2 。否则21N N ≠。 1-1-4 杆件的某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则该截面上的轴力为零。 ( √) 1-1-5 只要构件的强度得到保证,则该构件就能正常的工作。 ( × )。只有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都得到满足,构件才能正常工作。 1-1-6 两根材料、长度l 都相同的等直柱子,一根的横截面面积为A 1,另一根为A 2,且A 2>A 1. 如图所示。两杆都受自重作用。则两杆的最大压应力相等,最大压缩量也相等。 ( √ )。自重作用时,最大压应力在两杆底端,即 l A Al A N ννσ=== max max 也就是说,最大应力与面积无关,只与杆长有关。所以两者的最大压应力相等。 最大压缩量为E l EA l Al l 222 max νν= ?=? 即最大压缩量与面积无关,只与杆长有关。所以两杆的最大压缩量也相等。 (a) A 1 A 2 (b) 题1-1-6图 题1-1-7图

基础工程课件第一章

绪论 0.1地基和基础 一、地基和基础的概念(插图) 1地基:受建(构)筑物荷重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2基础:支撑上部结构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层中地基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3直接支撑基础的地基称为持力层,在持力层下方的地层称为下卧层。4基础分类: 埋深不大于5cm或埋深与基础底面宽度之比小于1、只需简单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埋深较深,且需要特殊方法施工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如桩基础、墩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筏板带桩基础、箱基带桩基础等。 5地基分类: 地层包括岩层和土层,因此地基有岩石地基和土质地基之分。由于人们对选定场地的土质条件无法选择,只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处理。 对于开挖基坑后就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对那些

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二、地基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为了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1地基的强度条件:要求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地基不发生整体强度破坏;地基的土(岩)体必须稳定,保证在建(构)筑物使用期间,不发生开裂、滑动和坍塌等有害现象。 【沉降量、沉降差】 2地基的变形条件:控制基础的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容许变形值,保证建(构)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损坏过影响其正常使用。【倾斜、局部倾斜】在荷载作用下,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上部分互相制约、共同工作。对于特定的建筑物,采用何种类型的地基、配合何种形式的基础,是建筑物设计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当地施工水平及场地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的地基基础方案。 0.2基础工程的作用 一、基础工程的学科地位: 基础工程是以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为专业基础,研究在各种可能荷载及其组合作用及一定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地基基础受力、变形稳定新装的变化规律及各种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与维护的专门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的

绪论及第一章 级的工作原理 课程练习题

绪论及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 一、问答题: 1.按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特性、蒸汽流动方向、新蒸汽参数等对汽轮机进行分类,汽轮机可分为哪些类型?按新蒸汽参数分类时,相应类型汽轮机的新汽压力等级是什么? 2.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3.根据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说明下列汽轮机的型号提供了汽轮机设备的哪些基本特征? (1)CB25-8.82/0.98/0.118 (2)CC25-8.82/0.98/0.118-1 (3)CB25-8.83/1.47/0.49 (4)N300-16.7/537/537 4.简述蒸汽在汽轮机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5.蒸汽对动叶片冲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6.蒸汽对动叶片反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7.根据蒸汽在汽轮机内能量转换的特点,如何划分汽轮机级的类型?各种类型级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是动叶的速度三角形? 二、名词解释 1.汽轮机的级; 2.反动度;

3.滞止参数; 4.轮周效率; 5.轮轴功率; 6.级的相对内效率; 三、单项选择 1.电厂常用汽轮机属于下列那种类型? A. 离心式 B. 轴流式 C. 辐流式 D. 周流式 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主要任务是: A. 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B. 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C. 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3.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在喷嘴中膨胀时。 A. 压力下降,速度下降 B. 压力上升,速度下降 C. 压力下降,速度上升 D. 压力上升,速度上升4.级的反动度是: A.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B.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理想焓降之比。 C.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D.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基础工程思考题(12年)剖析

《基础工程》思考题和习题 绪论 1.地基和基础。 2.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3.深基础和浅基础 4.地基基础设计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5.基础工程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章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 1.基础的含义。 2.三种设计状况是什么? 3.基础工程的设计任务是什么? 4.极限状态分哪两类?哪一个要求更严格? 5.地基基础设计需要资料有哪些? 6.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有哪些? 7.什么是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它们的工程性质如何? 8.浅基础有哪些主要形式? 9.深基础有哪些主要形式? 10.什么是桩基础?它的适用条件如何? 11.何为柔性结构?敏感结构?刚性结构? 12.线性变形体的地基计算模型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刚性基础与扩展基础 1.刚性基础的含义?刚性角的概念?刚性基础主要材料有哪些?刚性基础的优缺点? 2.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含义?宽基浅埋的含义?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构造的有哪些主要要求? 3.基础埋置深度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地基承载力确定要满足什么要求?确定地基承载力有哪些方法? 5.如何进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 6.如何进行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7.基础和地基稳定性验算包括哪些方面? 8.如何进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结构设计? 9.为何要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其内容如何? 10.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1.习题2.1:某独立基础的受力情况及地基条件示于下页图中,验算地基是否满足要求。 第三章连续基础 1.连续基础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2.连续基础的计算与刚性和扩展基础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弹性地基上梁的微分方程要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绪论及第一章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加工设备的基本的一些分类、结构、作用方式和作用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问题。 橡胶、塑料和化学纤维都是高分子材料,其成型加工设备有相似之处,有一些设备是通用的,如密炼机、压延机;但也有一些设备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挤出机、注射机等。 课程进程安排 绪论2学时 聚合反应器2学时 化纤机械10学时 塑料加工设备8学时 橡胶加工设备6学时 课程复习2学时 答疑2学时共32学时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概述 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所需设备一般可分为两种,传递过程设备(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等物理过程设备)和化学反应过程设备。完成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成为聚合反应器。

1、聚合反应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聚合物反应特点: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聚合反应机理复杂,且随反应进行,系统的粘度急剧上升,因此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具有特殊性。 典型的聚合反应器包括: 釜式反应器:多设有搅拌装置,称搅拌釜反应器。它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广,既可用于间歇操作,亦可用于连续操作。主要用于乙烯、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丙烯腈的聚合,也可用于丁苯橡胶、氯化橡胶和顺丁橡胶的反应。 管式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多用于粘度较高的均相反应物料,它属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部物料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返混程度不大。主要通过控制加料速度来控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也可以按照工艺要求分段控制反应温度。典型的反应体系有:乙烯高压聚合、苯乙烯本体聚合、己内酰胺的开环聚合等。 特殊反应器: 对于高粘度体系,如本体聚合或缩聚反应聚合后期,反应物体系粘度可达 500-5000 Pa.S, 为此需要特殊反应器。如尼龙的后缩聚反应可采用双螺杆型反应器,聚酯生产中的后缩聚采用的表面更新型反应器。 2、化纤生产设备 化纤设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 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 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参考教材P4—P6第1段) ●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 ★●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 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 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 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 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 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 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又叫做“马克思的两大

第1章 绪论第2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什么是遗传,什么是生理成熟,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掌握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3、了解著名的格赛尔所作的双生子的爬楼梯实验。 二、教学重点 1、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概念、划分和实质; 2、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学难点 心理现象 四、授课时数:1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思考导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 教育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六、教学过程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人的祖先的生物特 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头发和神经系 统等的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遗传特性 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正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好比一粒要生根发芽的种子,如果这粒种子是坏的,那么,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发芽和生长。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离开遗传的条件。有研究表明,即使具有优越的环境,先天生理障碍,也会使孩子智力发展迟缓。如一个天生失明的儿童,想要训练他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是很难做到的。 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因为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 研究表明,黑猩猩在最好的训练和精心照顾下,其心理水平仍然很低级,因为它只有动物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而没有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心理水平永远也达不到人的心理活动水平。由此也可以证明,正常的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第一章 绪论1

北京化工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服装服饰设计》 ——主讲教师:陈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服饰的分类 第三章服装的结构与型 第四章服装制作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男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六章女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七章儿童服装服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服装服饰的基本概念一、服装服饰起源和相互间的关系(一)服装服饰起源的理论 保护说: 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 适应气候环境(主要是适应 寒冷)或为了身体不受外界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和包裹身体。沙漠居民防晒装束

装饰说: 服装的起因来自于人们 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想创 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心理冲动。 羞耻说: 人类之所以穿用衣物, 用各种方式来整改身体,是 出自于羞耻心。这种学说从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篇的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可以得到考 证。 刚果妇女臀部装饰的“耐葛比”

性差说 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把性的特征装饰得特别突出。 护符说 原始人由于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对醒时的感觉和梦中的幻觉不能正确区分,以致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而存在。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的是善灵,带来疾病和灾难的是恶灵。为了获得善灵的保护,常将一些视为能起避邪作用的东西带在身上。

二、服装与服饰的关系 服饰从属于服装。服饰的风格、材料、数量的确定取决于服装的风格,使用得当将起到一定的烘托、补充作用。

三、服装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地位: 服装服饰设计是从事人物形象设计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技术基础(化妆基础、发型设计基础、服装服饰设计基础)之一,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服装服饰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物形象设计的要求,运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能够使整体形象设计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 不经挑选,调整与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就是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V) 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X )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X )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就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X) 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X ) 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V 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就是倍数系列。 ( X) ) ) ) (绝对、相对测量:就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产品的经济性就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X 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V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x 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V )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使 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x )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就是一样的。( V 用多次测 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某仪器单项 测量的标准偏差为b (x 1-6 等,0-k 级 ) ( x ) =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0.006mm ) 。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xx 误差=X —X。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x ) 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与灵敏度。( x ) 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V ) 二、选择题( 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D __________ A、测量误差3往往未知,残余误差丫可知。E、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与应趋于零。 D、当| 丫|>3 b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 应该就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 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 度的目的出发, 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 ____________________ A、直接测量 E、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 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测量器具零位不对准时,其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数值计算方法第一章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以误差为主线,介绍了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并概略描述了与算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如收敛性、稳定性,其次给出了误差的度量方法以及误差的传播规律,最后,结合数值实验指出了算法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1 引 言 计算方法以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为求解对象,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利用有限的计算工具计算出模型的有效解答。 由于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是各种各样的、复杂的. 复杂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求解系统的规模很大,多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耦合,海量的数据处理等等,这样就使得在其它课程中学到的分析求解方法因计算量庞大而不能得到计算结果,且更多的复杂数学模型没有分析求解方法. 这门课程则是针对从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中抽象出或转化出的典型问题,介绍有效的串行求解算法,它们包括 (1) 非线性方程的近似求解方法; (2)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3) 函数的插值近似和数据的拟合近似; (4) 积分和微分的近似计算方法; (5)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6) 优化问题的近似解法;等等 从如上内容可以看出,计算方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近似”. 之所以要进行近似计算,这与我们使用的工具、追求的目标、以及参与计算的数据来源等因素有关. 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数据,只能区分、存储有限信息,而实数包含有无穷多个数据,这样,当把原始数据、中间数据、以及最终计算结果用机器数表示时就不可避免的引入了误差,称之为舍入误差.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得到运算结果,就需要将无穷的计算过程截断, 从而产生截断误差. 如 +++=! 21 !111e 的计算是无穷过程,当用 ! 1 !21!111n e n ++++= 作为e 的近似时,则需要进行有限过程的计算,但产生了 截断误差e e n -.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重点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地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天然地基:未经人工处理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 (3)人工地基:若地基软弱、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4)基础:将结构承受的各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第二章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1)土体的三相体系: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和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2)粒度:土粒的大小。 (3)界限粒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 (4)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5)土的颗粒级配曲线。 (6)土中的水和气(p9) (7)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 不均匀系数u C 反映了大小不同粒组的分布情况,曲率系数c C 描述了级配曲线分布整体形态。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1.对于级配连续的土:5>u C ,级配良好:5

2.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见图曲线C ),采用单一指标u C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同时需满足5>u C 和3~1=c C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土中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土的颗粒分析实验。对于粒径大于的粗粒土,可用筛分法。对于粒径小于的细粒土,则可用沉降分析法(水分法)。 (7)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三个基本实验指标 1.土的天然密度ρ 土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土的密度(单位为33//m t cm g 或),即V m =ρ。 () 2.土的含水量w 土中的水的质量与土粒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含水量, 即%100?=s w m m w 。 () 3.土粒相对密度s d 土的固体颗粒质量与同体积4℃时纯水的质量之比,称为土粒相对密度,即 1 11w s w S s s V m d ρρρ== () 反映土单位体积质量(或重力)的指标 1.土的干密度d ρ 土单位体积中固体颗粒部分的质量,称为土的干密度,并以d ρ表示:V m s d = ρ。 () 2.土的饱和密度sat ρ 土孔隙中充满水的单位体积质量,称为土的饱和密度sat ρ, 即V V m w V s sat ρρ+=, () 式中w ρ为水的密度,近似取3/1cm g w =ρ 3.土的有效密度(或浮密度)ρ' 在地下水位以下,单位体积中土粒的质量扣除同体积水的质量后,即为单位土体积中土粒的有效质量,称为土的有效密度ρ',即V V m w s s ρρ-= '. () 反映土的空隙特征、含水程度的指标 1.土的孔隙比e 土中空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称为土的孔隙比e ,即s V V V e =。 ()

第一章绪论 2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小波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数学分支,由于其数学的完美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其在科学应用上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小波分析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信号处理、图象处理]、理论物理、模式识别、音乐与语言的人工合成、医学成像与诊断、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机械的故障诊断等方面。其中,在数学上,小波分析己用于数值分析、构造快速数值算法、曲线曲面构造、微分方程的求解等;在信号处理方面,小波分析己用于信号滤波、去噪、压缩、特征提取等;在图象处理方面,小波分析己用于图象压缩、分类、识别、去噪等。小波分析是当今泛函分析、调和分析、时一频分析、数值分析、逼近论和广义函数论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后最完美的结晶。 小波变换的概念是由法国地质物理学家J.Morlet在 1974年首先提出的,他通过物理的直观和信号处理的实际需要建立了反演公式,但在当时他的努力未能得到数学家的认可。正如1807年法国的热学工程师Fourier提出的任一函数都能展开成三角函数的无穷项级数的创新概念未能得到著名数学家Lagrange,Laplace以及Legendre的认可一样。早在20世纪70年代,A.calderon表示定理的发现空间的原子分解仪和无条件基的深入研究为小波变换理论的诞生做了理论上的准备。1984年,Morlet和Grossman在对地质信号的分解中提出了伸缩、平移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wavelets’’一词。 1985年,Meyer证明了一维小波基的存在性侧],并显示构造了小波函数,YMayer和S.Mallet合作建立了构造小波基的多尺度分析之后,小波分析才开始在国际上成为了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小波变换与Fourier 变换、窗口Fourie:变换相比,这是一个时间和频率的局域变换,因而能有效的从信号中提取信息,通过小波母函数的伸缩和平移对原始信号函数进行多尺度分析,解决了Fourier 变换不能解决的许多困难,从而小波变换被誉为“数学显微镜”,它是调和分析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进展。伴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信号处理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部分,实际应用中信号处理的目的就是:准确的分析原始信号或图象、编码压缩和量化、快速传递或存储、精确地重构信号或图象。从数学的角度考虑,图象可以看作是二维信号,信号与图象处理可以统一看作是信号处理,信号通常分为稳定的与非稳定的。如果一个信号的性质随时间是稳定不变的,则称这个信号是稳定的。稳定信号能够出现不期望的事件,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事件的先验概率,这些是由统计推断的未知事件。对稳定信号,因其性质随时间是稳定不变的,我们可将稳定信号分解为正弦波的线性组合,因此,Fourier分析对稳定信号的处理是有效可行的。但实际应用中的信号大多是非稳定的,非稳定信号其中的瞬间事件是不能事先知道的,随着小波分析理论的深入发展,利用小波分析对非稳定信号进行处理是有效可行的。信号去噪是信号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随着小波分析理论的不断发展,利用小波方法给信号去噪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同时,小波理论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也推动了小波理论的不断发展,小波包分析是比小波分析更为精细的多尺度分析,小波包分析的出现也给信号去噪方法带来了新的活力,利用小波包分析给信号去噪也成为了信号处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1.2信号去噪方法的研究状况 伴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信号处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往往都要获得大量的原始信号,由于各种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实际中获得的原始信号都不可避免的含有噪声,噪声的存在必然会给我们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实验研究结果的误差,在对原始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之前,对信号去噪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Fourier变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护理体检 一、护理体检的准备工作和基本检查方法 基本方法 1.视诊: 方法:通过视觉进行观察和了解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病变特征的一种检查方法。 视诊要求:有温暖的环境和适当的自然光线。灯光下不能正确地辨别黄疸、皮疹和出血点。 2.触诊: 方法:通过手的触摸对病人的某些器官或组织的物理特征进行判断的一种检查方法。 意义:它可以补充视诊的某些不足,和进一步明确视诊所不能肯定的体征, 注意:护士的手不宜过凉、指甲不可过长、压力适当、由浅人深、先触诊健侧后触诊病侧。 3.叩诊: 方法:用手指叩击病人身体某部的表面,使之产生振动而发出音响。根据振动和音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 4.听诊: 方法: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听取病人体内有关脏器活动时所产生的微弱声音,根据其变化来推断脏器病变情况 要求:听诊时,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听诊前应注意听诊器的耳件方向是否正确,管腔是否通畅;体件要紧贴于被检查部位,避免与皮肤摩擦而产生影响听诊的附加音。 5.嗅诊:方法是护士用手将病人散发的气味扇向自己的鼻部,以便认真判断气味的性质。 二、一般状态检查 (一)全身一般状况 1.体温(T) 体温高于37.2℃称为发热,见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无菌性组织坏死、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病人等。 体温低于35.0℃称体温过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极度衰弱、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急性大出血等。 2.脉搏(P) 常见的脉搏异常有: (1)速脉:每分钟超过10O次,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心肌炎等病人。 (2)缓脉:每分钟低于60次,见于颅内压增高、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人。 (3)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脉压增大的疾病。检查水冲脉时,应将病人的手臂抬高过头,触诊其桡动脉,可感到脉搏的急促有力的冲击。 (4)交替脉: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但节律正常,这是由于心室收缩力强弱不均所致,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病人等。交替脉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5)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病人。 (6)不整脉:脉搏不规则的搏动,称不整脉,见于心律失常病人。如脉率少于心率,称为脉搏短绌,见于心房颤动病人。计数脉搏的时间至少需要1分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