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文学资料

日本文学资料

日本文学资料
日本文学资料

岛崎藤村与早期创造社自我意识探微

一、

社会环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动荡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像潮水一般涌向东方,动摇了古老东方闭关锁国的封建文学的基磐,日本和中国等东方国家开始注意西方世界发生的变化。日本先于中国一步发生了1868年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批先进分子率先将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引入日本,促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自16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文化通过传教士逐渐传入国内,但由于封建文化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并没有积极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到来,而是采取一种鄙夷和排斥的态度。日本和中国相比,从国情和文化背景上虽然没有更加有利于吸收西方文明的条件,但从统治阶级和整个国民的心理倾向上,却对西方文化采取了摄取模仿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当时的日本社会正处于对外侵略扩张、大力吸收欧美科技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时期。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他们能够更加自由、能动地关注自我的欲求,于是,“为自我”、“为个人”的主张开始成为时髦的话语。

长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统治的日本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首先意识到了自我的束缚。因此,他们极力要求还回自我的权利,争取自我的解放。

当时的日本作为一个具有传统东方生活模式的文明古国,家庭、家族始终是国民生活的中心,社会的主要基础部分。一切对国家、政治及对生活、人生的观念和思想,都会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日本自然主义试图摆脱精神压抑和束缚,在作品中更多地以“家”、“家族”生活的真实展示,来反封建道德、反家族制度、反因袭观念,从而体现出日本知识分子在集权主义、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压下,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追求和向往。

明治维新在造就日本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封建传统的以家为核心的日本,追求平等、自由等的思想与日本的家族主义思想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自我的近代性以某种社会纽带联结的场所首先是家庭,这种家庭保留着相当多的日本封建道德制的残余,成为在新时代里压抑自我觉醒的最大障碍”(长谷川泉:《近代日本文学思潮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第28页。)。在日俄战争之后,国家主义和家族主义的结合对个人的压制更是变本加厉,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愈发突出。对于作家来说,“家族制度与个人主义的问题,家庭和个人的对立与矛盾问题成了最重大的问题,也成了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新文学的中心内容”。因此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自我的确立问题。

用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话概括就是“明治时代的作家,把对人生和国家的责任视为己任,进入大正之后这种意识转变成了把对文学或对艺术的责任视为己任。”(伊藤虎丸:《创造社研究·创造社资料别卷》日本,亚洲出版社,1979年,第68页。)作家的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

五四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开放与封闭、光明与黑暗、革新与守旧,空前激烈地撞击着、撕裂着,这就使一代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意识不断发展,并与民族独立意识、社会改造意识日益结

合。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中国数千年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的内在格局,使一批经历西方民主主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冲破封建笼罩,发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确立了自我肯定的信念,具有现代性特征。

在这新旧交替、价值转换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对现实而迷惘,因欲望不得满足而焦虑,因理想追求无果而败北,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骚动、满怀理想的青年男女的内心因社会的浮躁而无法得到安宁。他们乘时代新风而不停地探求,寻找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图景,结果个个碰得遍体鳞伤,收到的是内心无法治愈的伤痛。

创造社的成员在日本留学近十年,亲身体验了东西文化碰撞的疾风暴雨。

他们尽情地不受任何限制地阅读和学习,正是大正时期特殊的文化氛围促生出来的一个产物。

创造社早期成员留学时的日本正是其“近代化”的黄金时期——大正年间(1912——1926)。经过40多年的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风潮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同时,连续的对外战争的生理,使得在日本社会各阶层中,确立自我的这一意识逐渐强化。

前期创造社同仁留学日本,是在“大正”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文化活动中……文学和哲学领域内的动向都同时显示了新时代的开始”。(周佳荣:《近代日本文化与思想》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5年版,第100页。)

郁达夫认为“五四运动,在文学上促生的新意义,是自我的发见”(《郁达夫全集》第6卷,第89页)

中国“自我发见”虽然比欧美各国晚了半个世纪,但由于它从一开始就受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而带有新的特点,即更加重视对“自我”内面世界的情绪表现,将文学看作生命的表现,注重表现“自我”的内心欲望和灵肉冲突,具有更深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

郭沫若主张“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我的一切事由自我的完成出发”。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重新解释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并将其纳入自我扩张论之中。例如,《女神》中的每一篇里都表现了作者“我”的愤怒,“我”的呐喊。《天狗》也尽在扬我,把自我的价值夸张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表现了现代个性的自我觉醒和唤醒民众的使命感

人的个性从外在的封建伦理中脱离出来,凝结成一个单个的、独立的自我和精神实体,“我”成为惟一的至尊。

日本自然主义

日本自然主义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主张作家排除一切理想,客观主义地按实物原样去写“真实”。

20世纪初,自然主义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艺思潮。从岛崎藤村发表《破戒》(1906)起,日本自然主义渐至鼎盛,1909年后开始回落,1912年日本文坛打破自然主义的一统局面,走向多样化,至1920年衰退。

日本自然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真。

日本自然主义理论家提倡为“原原本本”地“逼近自然”而求“真”,主张“破理显实”,倡导一种“无理想、无目的、无解决”的文学论,认为只要一味描写自己身边的事最能达到“真”。这一思想倾向最终导致了“私小说”这一特殊文体的出现。

日本自然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人的“真”,即强调人的本性的“自然性”。小说的构思和框架通常直接表达人的“本能冲动”,尤其是男性的欲望,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实的表现自我的感觉、心理和情欲等,忠实于内面的真实。

日本自然主义以主观的自我为对象,即将自己的问题深深楔入主观对象之中,追求的不是外表写实,而是“内面写实”,即个人感情的真实。

田山花袋在《太平洋》杂志撰文指出;“自我的内心也是一个自然。正如外部的宇宙也是自然一样,自我也是一个自然。”

1906年(明治36年),岛崎藤村自费出版了长篇小说《破戒》。这部作品描绘了诸多社会问题,抒写了主人公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激烈反抗,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宣告自然主义文学确立的象征性作品。

日本自然主义主张排除创作中的技巧,客观如实地描写和表现现实。他们将目光转向自己周边的事实,关注人的内部的“自然”,努力从生理和肉体的角度发掘人生的真实。他们的凝视周边现实、排除假构性以及真挚诚实的自我告白的姿态,打破了封建道德(尤其是在“情欲”和“性”的方面)的桎梏,唤起了通过现实感受真实的喜悦和兴趣,促进了人们的意识(人生观和审美意识)摆脱那种传统的游戏空想的世界,特别是凸显了近代自我的最日常的束缚——“家”和“家族制度”的存在,表达了渴求近代个人确立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自然主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先天”的缺陷,那就是过分地封闭和执着于自己周边的狭小的生活意识中,过分尊崇客观,过分拘泥于“事实”;缺乏理想、缺乏积极的进取的姿态,总是流露出一种旁观的态度,导致作品思想性社会性不足。稍后,自然主义很快成为“私小说”的母体的原因正在这里。

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们把尊崇客观和周边的生活事实、把淋漓地披露自己的种种心理奉为了终极目标,他们甘心情愿地放弃了文学通向社会、烛照人类心灵的责任和理想,滑落为平庸卑小软弱的纯粹“写实”“写我”主义。

在日本一般的文学史中,把自然主义的这一特征称之为“无理想无解决的旁观态度”,批评它“缺乏思想性和社会性”。

日本自然主义提出文学的使命是真实地表现人生,这就使近代文学有别于古代的传统文学,摒弃了江户文学中脱离人生,单纯追求市民趣味的庸俗倾向,提高了文学的历史地位,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日本自然主义的特性似乎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日本文学和文化的一个内在品行,自然主义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很快衍生出了“私小说”。

日本的自然主义是在对抗封建专制的基础上产生的。1868年明治维新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仍旧维持着天皇制极权主义;在思想上,极权主义思想限制个人主义精神的发扬,家族主义束缚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民主、自由理想幻灭了。他们摒弃了旧的理想与信仰,又未能建立新的理想与信仰,丧失了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于是无所适从,怀疑一切,在虚无和绝望之中,企图寻求一种方式来暴露这种“幻灭的悲哀”和现实的痛苦。

日本自然主义没有继承左拉的科学主义,而是发展成专门注意自己周围的生活事实,重视人的“自然属性”,试图从人的肉体的、生理的侧面来把握人生的真实。首先,他们强调“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论”,认为文艺与理想无关,探索人生的最初目的和终极理想都是没有必要和毫无意义的,因而文艺只要如实地表现自我的感觉就够了。其次,日本自然主义者们特别强调“迫近自然”,追求一个“真”字。他们认为作家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原原本本地再现现实生活,忠实地描写自然界,放弃自我的主观,服从客观的面貌,对现实采取完全中立和旁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态度。

日本自然主义作家以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出发点,追求个性,具有强烈的自然意识。他们的作品大多只谈自我,只谈家庭,很少涉及社会,乃至严重地脱离社会现实,渲染了个人和社会意识的绝对奋力,将对自我的诚实和对社会的诚实绝对对立。这种单纯写自我延长和自我扩张的结果,往往导致只注重自我的苦恼、烦闷以及卑小的自我之中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个人的孤独感。

日本自然主义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自暴自弃、耽溺肉欲、堕落沉沦;或消极厌世、孤独绝望、忧郁死亡,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

以岛崎藤村的《家》为例,《家》讲述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导致的个人悲剧。这本是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题材,但作者却用更多的笔墨来描写家庭内部的生活纠葛,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人公只是咀嚼着人生的苦恼和内心的痛楚,在谋求建立新家庭的努力失败后,就采取了对社会冷眼旁观的态度。作品过分渲染了爱欲的冲突,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观绝望和宿命的情绪。岛崎藤村的《家》在描写封建家族没落的历程中,社会的作用、环境的因素都被淡化和隐退了,作品只是叙述生活中的细微琐碎之事,不厌其烦地描写达雄、正太和艺妓的关系,人物细腻而苦痛的心境,甚至人物的几种发型等,都被重复加以细致描写。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家们凝视自己周边的现实,排除虚构,真挚而诚实地告白,期待着用这些获得自我的尊严自由,打破封建秩序,确立近代意义上的自我,然而,过分地执着于自己周边的狭小生活,过分尊崇客观,为事实所拘泥,其结果便孕育出了后来的私小说这一文学样式。

另外,日本自然主义作家着意渲染动物性和肉欲的本能,许多作品都取材于兽性、丑恶、猥

亵和堕落,企图通过情欲的描写和遗传性的分析,来探求造成社会罪恶的根源。但这种目的是永远无法达到的,而且走到极端,很快就同满足性欲和伤风败俗结合起来。由此看来,日本现代文坛出现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的发展,与自然主义文学这些消极因素的恶性膨胀是不无关系的。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所描写的家,只仅仅局限于家的内部,不再拓展到家之外,作品津津乐道的是个人的小“家”。时代的专制生活氛围,使得日本自然主义作家在观察社会、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发展自我的时候,只看到束缚自我个性发展的封建羁绊及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家。他们往往一味地专致于家庭内的琐屑事务与个人情感纠葛,把生活的视野收缩在家庭的狭小圈子里。

小说《破戒》描写的是部落民出身的青年教师丑松在新时代民主思想的熏染下,内心深处的自我主体意识终于觉醒,但是由于出身地下,而受到黑暗社会的歧视。在社会的重压之下,丑松终于打破了“无论如何也要隐瞒住自己真实身份”这条父亲生前的戒规。他破戒了,却受到了社会严厉制裁,带着无限的愤慨与恐惧去往德克萨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作家越是极力忠实地挖掘自我内心世界,就越是缺乏对社会的探求。因而作品的题材就局限在对自我坦白、自我忏悔录和个人生活的记录上。小说家们渐渐地对自我的现实丑恶感到厌烦,结果导致自然主义文学渐渐陷入黑暗的绝望中,与当初确立自我的主张背道而驰,甚至逃遁到禅宗的“无念无想”的境界中去。

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总体氛围中始终缠绕着一种忧郁、悲哀的情绪,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流露出一种迷惘、悲观的主观情调。

以自我为绝对,拥有思想行动的主体性等都是作为近代市民社会的一员的最基本条件。通过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耳朵来听,“不拘泥于道德,以自我的羞耻为标准”(国木田独步),不受习惯约束,一切都以忠实于自我的内面为标准,这才是一个自由的人的态度。排除一切既定规范、标准等自我以外的存在,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才是自然主义的根本精神。这也是自然主义一直以来的真实观。

日本自然主义追求个人和自由的精神,通过告白自我的真实来追求和实现作为现代人的自由,这是文学的趋势也是时代的趋势。立足于日本国内的现实情况,并以身处其中的个人生活为对象,反省自我,正视自我,通过接近现实生活来实现自我理想,这才是对自我真实的最深刻的探讨,也是近代思想,近代文学能够扎根立足的根本原因。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明显忽视环境与社会的因素,一味强调只要个人,不要环境,文学内容远离社会生活,渲染个人生活与社会环境的严重脱节,张扬人物内心丑陋的“公开告白”,对个人道德堕落的“忏悔”。

创造社

前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成仿吾等,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留日学生。

郭沫若在《桌子的跳舞》中作了更加精辟的论述:“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创造社的主要作家都是日本留学生,语丝派的也是一样。此外,有些从欧美回来的彗星和国

内奋起的新人,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建树,总还没有前两派实力的浩大,而且多是受了前两派的影响。就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桌子的跳舞》,《沫若文集》第10卷,第333页。)

1921年7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东京本乡的郁达夫寓所,郭沫若等几位青年留学生汇集一堂,计划成立一个文学团体,并发行纯文学杂志《创造》,这便是“创造社”的起始。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新文学社团。其重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陶晶孙、郑伯奇等均为留日学生。创造社极力标榜文艺必须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郭沫若说:“我们的主义,我们的思想,并不相同,也不必强求相同。我们所同的,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罢了。”(郭沫若:《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三期《编辑余谈》)……正是这种书写或表现作家“自我内心要求”的文学主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指导着前期创造社的创作时间,从而孕育出了重自我表现,重主观抒情的自我小说流派。

创造社是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在文学创作和文艺观上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前期创造社在文学主张上,倾向浪漫主义,注重张扬个性,主张表现自我,强调内心刻画和主观情感的抒发,重视文学本身独立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没有完全放弃文学的社会使命和时代使命。

五四

李大钊说,新文学要敢于“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李大钊《<晨钟>之使命》)

创造社的作家们在日本时,就深受个性解放、自我扩张等社会思潮影响。郁达夫说过:“自我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我,个性强烈的我们的现代青年,哪一个没有自我扩张的信念?”(Maxstirner的生涯及其哲学)郭沫若则在诗作中歌唱:“我赞美我自己!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郭沫若:《女神·梅花树下醉歌》)这些思想与当时国内新文化运动中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一脉相通的。

郭沫若的诗歌中:“上帝,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上做起”(《创造工程之第七日》)自我意识的强化。

郭沫若宣告“我效法造化的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湘累》)

郁达夫信奉“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自我狂者须的儿纳》)

前期创造社的小说家发展了“五四”“人的文学”精神。他们把“文学革命”时期空泛的“人”的觉醒深化为具体的“自我”的觉醒,将“文学革命”时期笼统的“个人的发现”落实到“灵与肉”冲突的内心世界的发现。

他们立足于创作主体看文学,认为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产物。应“把内心的要求作一切文学上创作的原动力”。他们所理解的真、善、美都服从于主观和个性。

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审美经验的肯定。

前期创造社的“自叙传”小说观念是以“真”为核心,郁达夫在他写的《小说论》中说:“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郁达夫:《小说论》,《郁达夫文集》,第5卷,广州:

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他们以“真”为“美”,以“真”为“善”。他们认为最“真”的东西就是最“美”的和最“善”的。反过来说,最不“真”的东西就是最“丑”和最“恶”的。他们的小说主要表现了两大内容,一时展示人性的“真”,二是批判束缚人性的“假”。

创造社前期的小说家在创作中无意于构制混元自足的故事,也不太注重作品中的时间、地点、时间、环境等叙述要素,甚至对人物典型化等问题都不关心。他们着力展示主人公的心态,大胆地袒露创作者的灵魂,甚至热衷于对自己青春期的性心理做露骨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创造社“自叙传”小说叙述重点不是在外在世界,而是内在世界。其小说情节主要是以主体心理的变化为线索,作品中的背景、环境以及气氛,无不被烙上人物心态的主观印记。所以,创造社的“自叙传”小说并不像小说,而像自我告白的日记、自我剖析的忏悔录、真情诉说的通信。他们不是给别人讲故事,而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宣泄的说话方式。

对自我文学的塑造与情感抒发,与郭沫若创作中包容万汇、气魄恢弘的“自我”不同,郁达夫的“自我”总是从外面的世界向内退走,被社会抛弃的多余人、零余者。

前期创造社的小说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自叙传”创作倾向:作家的自我生活、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以保持较大现实性和真实性的形态,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过程,成为小说艺术表现的主要或部分题材,进而呈现和反射出作家的主观心灵世界。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小说的主人公“他”,就是一个自我形象。“他”是一位留日的青年学生,出身于浙江富春江畔的一个小城,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去国前就因学校“专制的弊风”的压抑,种下了“忧郁病的根苗”。随长兄到日本后,又因作为“弱国子民”所受的民族歧视,使他精神受到严重压抑。他渴求真诚的友谊与纯洁的爱情而不得,忧郁病遂愈演愈烈,致使他对爱情的正常渴求,一变而为“性”的苦闷。在“色”的方面不断“犯罪”,又在不断的自责悔恨中恐惧而精神衰弱,乃至颓废。他终于走进妓院毁掉纯洁的情操,随后又顾影自怜,在疾呼“祖国快快富强”后跳海自杀。

郁达夫在描写自我形象时,有一个特点,即总是选取自己身边的某些经历或细小事件,从而生发开去。

以零余者面貌出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方面接受现代意识的洗礼,反叛了封建专制及其道德,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忧虑民族的前途。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个性解放尚未与整个社会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而腐恶的现实又严重地压抑和阻碍着他们个性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使他们承受着社会、经济乃至精神上的重重压力,处于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困境。由此而生的对现实的不满,又驱使他们时而愤世嫉俗,时而悲哀伤感,时而悲观失望,直至颓废沉沦,对旧社会种种无可奈何的反抗,从而构成了这些自我形象内在的“向善的焦躁与贪恶的苦闷”(《茫茫夜》)这种深刻的矛盾。郁达夫小说中自我形象的情感内涵,实在是一个个性主义者在黑暗社会重压下的痛苦呻吟。因而,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对旧社会沉痛控诉的积极意义和某种程度消极颓废的副作用,是同时并存的。

对“自我”的张扬与关注,必然使身体进入文学的视野,肉体的欲望随之也就成为难以回避的话题。

从精神的自我到肉体的自我,关心重心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文学创作的巨大差异:郭沫若最热衷于表现的,是自我的精神;张资平溺于其中难以自拔的,是自我的肉体欲望;郁达夫恋恋不舍的,是灵与肉的徘徊与冲突。

局限

当精神自我失去了深厚的现实基础,就容易流于虚幻,流弊所致,即标语口号式的文学创作。建国后假大空的文学创作,大跃进时代极度夸大自我主观能力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等等,都是这种偏颇泛滥的畸形儿。当肉体自我失去了必要的引导,淹没在欲望与嗜好的无节制放荡中,就会走向色情,将肉体作为商品进行展示。

在日本,来自西方的“自然”这一概念,在明治二十年代,对于文学家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与“人工”相对立的概念,它还是一个与世俗的社会现状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当时最早发现并努力加以使用这一概念的是北村透谷。

“自然”这一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反世俗的含义,而且在日本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还是一个提倡解放人性,强调个性觉醒的概念。这一切都成为日本明治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基调。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日本文学史-现代

現代文学 キーワード:プロレタリア文学戦争に関する文学 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こばやしたきじ、1903年10月13日 - 1933年2月20日)は、日本の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代表的な作家?小説家である。秋田県北秋田郡下川沿村(現大館市)生まれ。 蟹工船(かにこうせん)は、1929年に全日本無産者芸術連盟の機関誌である雑誌『戦旗』(せんき)で発表された小林多喜二の小説である。いわゆる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の代表作とされ、国際的評価も高く、いくつかの言語に翻訳されて出版されている。 著者小林多喜二(-1933年2月20日)没後50年が経過しており、著作権による制限にかからないため、青空文庫などで全文を読むことができる。 この小説には特定の为人公がおらず、蟹工船にて酷使される貧しい労働者達が群像として描かれている点が特徴的である。蟹工船「博光丸」のモデルになった船は元病院船の博愛丸である。 あらすじ カムチャツカ(堪察加半岛)の沖で蟹を獲り、それを缶詰にまで加工する蟹工船「博光丸」。それは、様々な出稼ぎ労働者を安い賃金で酷使し、高価な蟹の缶詰を生産する海上の閉鎖空間であり、彼らは自分達の労働の結果、高価な製品を生み出しているにも関わらず、蟹工船の持ち为である大会社の資本家達に不当に搾取されていた。 情け知らずの監督者である浅川は、労働者たちを人間扱いせず、务悪な環境の中で彼らは懲罰という名の暴力や虐待、過労と病気(脚気)で次々と倒れてゆく。初めのうちは仕方

がないとあきらめる者や現状に慣らされた者もあったが、やがて労働者らは、人間的な待遇を求めて指導者のもと団結してストライキに踏み切る。 しかし、経営者側にある浅川たちがこの事態を容認するはずもなく、海軍が介入して指導者達は検挙される。国民を守ってくれるものと信じていた軍が資本家の側についた事で、目覚めた労働者たちは再び闘争に立ち上がった。 プロレタリア文学とは、日本文学では、大正時代末期から昭和時代初期にかけて、個人为義的な文学を否定し、社会为義、共産为義思想と結びついた文学である。 横光利一(よこみつりいち)、1898年3月17日 - 1947年12月30日)は、日本の小説家?俳人である。菊池寛(きくちかん)に師事し、川端康成と共に新感覚派として活躍した。本名は横光利一(としかず)。 横光の名を冠したものとして、父の故郷の大分県宇佐市(おおいたけんうさし)でおこなわれる横光利一俳句大会があるが、これは横光が松尾芭蕉の家系を引くことや(その後の調査で血縁関係はないことが判明)、また本人も数多くの句を作ったところよりきている。 太宰治(だざいおさむ、1909年6月19日 - 1948年6月13日)は、昭和を代表する日本の小説家。本名は津島修治(つしましゅうじ)。 ?1933年より小説の発表を始め、1935年に「逆行」が第1回芥川賞候補となる。为な作品に『走れメロス』『津軽』(つがる)『お伽草紙』『斜陽』(しゃよう)『人間 失格』』(にんげんしっかく)など。諧謔的、破滅的な作風で、坂口安吾、石川淳 などともに新戯作派、無頼派とも称された。大学時代より自殺未遂、心中未遂を 繰り返し、1948年(昭和23年)玉川上水にて山崎富栄とともに入水した。 ?女生徒(1939年、砂子屋書房) ?思ひ出(1940年、人文書院) ?走れメロス(1940年)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优推内容)

芥川龙之介《鼻子》赏析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号“澄江堂主人”,俳号“我鬼”,日本小说家。本姓新原,幼年即过继于其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超过150篇小说。他的极短篇小说篇幅很短,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以冷峻的文字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让读者深深感觉到其丑恶性,这使得他的小说即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其代表作品如《罗生门》和《竹林中》、《蜘蛛之丝》等已然成为经典之作,甚至翻译为汉语,选入台湾的高中国文课文。 《鼻子》是他的初期创作的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于1916年《新思潮》创刊号上。其冷峻的言语,细腻的心理刻画,深刻的人性批判为人惊叹。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了日本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认可,他认为“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而这的确得到了验证,芥川后来成为了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鼻子》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禅智内供的和尚为异乎常人的鼻子所苦的故事。内供的鼻子长五六寸,从上唇挂到了下巴。这种奇特的鼻子不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他人异样的目光及嘲笑,因而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内供表面装作毫不在意,私底下却尝试众多方法意图让鼻子变短。然而不论是揣摩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或是在现实及佛典中寻找有同样鼻子的人,还是运用各种奇特药方进行医治,内供的现状都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 后来,一个因事上京的弟子得到了一个秘方。内供的鼻子经热水烫,脚踏,抽油脂等步骤终于变短,内供感到十分愉悦。然而人们对于从不幸中解脱的内供抱有明显的敌意,他们比原先更刻薄地嘲笑他。因而,内供又陷入了烦恼中。 一天夜里,因鼻子充满了水气,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样。于是内供又恢复了神清气爽的心情:“这下,一定再没有人笑了。” 《鼻子》通过内供的心理变化来展开,一开始就直述了鼻子的奇特外形,表明了内供的苦恼。内供是个地位高贵的僧人,他曾花费几年时间抄写《法华经》。他要会见来访池尾的侍者,教导前来承教的下法师,并希望成为“一心渴仰着将来的净土的和尚”。然而这样一个本应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僧却也在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这种对立具有强烈的讽刺,它暗示着即便是具有宗教意识的佛门弟子,也具有最为普遍的人性弱点。 在恢复损毁的自尊心方面,内供采用了消极与积极的方法。对着镜子揣摩使鼻子看上去比实际短的方法以及在现实,佛典中找寻拥有同样鼻子的人都非常贴近现实。前者是希望通过揣摩给自己心理暗示,让内心得到平静。后者则是在社会群体中寻求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人,减弱强烈的孤独自卑感。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当然内供也采取了积极地治疗方法,但一切都没有奏效。芥川在安排这段材料时,对消极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描绘,而对积极的方法则一笔带过。这种详略的安排十分有效地表现了内供自尊的脆弱,也使得文章更为紧凑。 对鼻子的治疗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内供有了更强烈的情绪起伏,文章也暴露出了更多人性的丑陋面。在得知弟子有治疗鼻子秘方之时,内供装作毫不在意,却暗示弟子劝说他试用此方法。内供的好面子,虚荣在此展露无疑。在治疗时,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 的交流 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日本文学简史

日本文学简史 奈良时期(8世纪) 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前两部著作追记了日本国史,后一部则记载了日本各地自然状况、风土人情。两者均收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古歌谣。稍后出现的汉诗集《怀风藻》标志着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而和歌集《万叶集》的编撰成功则代表着日本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平安时期(8~12世纪)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大量汉诗文集相继问世,汉文学热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敕撰诗集《古今和歌集》恢复了日本民族诗歌的地位。与此同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开辟了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条道路,《宇津保物语》开长篇物语的先河,这就为物语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源氏物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女作家紫式部之手。作者以沉郁、凄婉的笔调抒写了源氏苦乐掺半的一生及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人生无常的佛学观和以哀为极至的美学观。除紫式部外,许多女作家的作品都于此时脱颖而出,如《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这些日记成为日本后世文学中私小说的滥觞。女性散文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清少纳言的随笔《枕草子》,作者观察之敏锐细腻,用笔之纤柔清丽,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此期散文创作的最后收获是佛教说话集《今昔物语》和历史物语《大镜物语》。这些物语一改王朝物语的纤弱文风,拓展了物语文学表现的范围。 镰仓室町时期(12~16世纪) 随着武士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贵族和歌文学走向衰落。1205年完成的《新古今和歌集》虽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毕竟是强弩之末,取而代之的是连歌和俳谐的兴起。二条良基、山崎宗鉴等人确立了连歌、俳谐的文学地位。散文方面也出现了描写新兴武士生活的军记物语和抒发隐遁者之情的僧人随笔。军记物语中臻于成熟的经典之作是记述平、源两大武士集团兴衰始末的《平家物语》。小说刻画了平清盛等骁勇善战的武士英雄形象,再现了他们自信向上的精神风貌,客观上反映了贵族社会向武士社会转变的时代本质。僧人随笔中的传世之作是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篇随笔各具特色,被誉为随笔文学的双璧。该时期诞生的能与狂言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为主,体现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世阿弥(1363~1443)在能乐的表演艺术和创作理论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江户时期(17~19世纪) 商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町人阶级(市民阶层)作为社会的主体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适应他们的审美要求松尾芭蕉在贞门、谈林俳谐的基础上,推出了世俗化的蕉风俳谐,井原西鹤铺写了町人的商业生活和享乐生活,丰富了浮世草子(风俗小说)的创作内容。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琉璃(木偶戏)更广泛地表现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这种以俗为美的美学追求,导致轻文学(戏作文学)的产生,给后世文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明治时期(1868~1911) 1868年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神髓》的发表,具有近代文学启蒙的性质。二叶亭四迷写出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浮云》,森鸥外相继发表近代最早的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确立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砚友社作家群的代表尾崎红叶(1867~1903)的名作《金色夜叉》是19世纪末最畅销的小说。20世纪初,受西方影响,自然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家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田山花袋的小说《棉被》却不乏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受到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日本文学概论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每小 题2分,本大题共60分) 1.()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籍。 A.《日本书纪》B.《风土记》 C.《古事记》D.《宪法十七条》 2.用尖锐的批判精神描写藤原道长权势的历史物语是()。 A.《今镜》B.《水镜》 C.《増镜》D.《大镜》 3.被称为日本“物语文学”始祖的是()。 A.《竹取物语》B.《伊势物语》 C.《源氏物语》D.《平家物语》 4.假名序由纪贯之执笔同时又是日本最早的根据敕命编撰的和歌集是()。 A.《万叶集》B.《古今和歌集》 C.《新古今和歌集》D.《今槐和歌集》 5.主人公是两个町人的后期读本是()。 A.《春色梅儿誉美》B.《南总里见八犬传》 C.《东海道中膝栗毛》D.《浮世风吕》 6.日本近世俳句“天明调”的代表人物是()。 A.松永贞德B.西山宗因 C.小林一茶D.与谢无村 7.《伊势物语》描写了()一生的恋爱以及旅途风情与自然景色。 A.小野小町B.僧正遍昭 C.在原业平D.文屋康秀 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列为“世界伟人”。 A.纪贯之B.紫式部 C.松尾芭蕉D.清少纳言 9.《古事记》全书共分()卷。 A.2 B.3 C.4 D.5 10.“近世”是指()时代。 A.奈良B.平安 C.镰仓D.江户 11.日本最古老的书籍《古事记》成书于()年。 A.710 B.711 C.712 D.713 12.《万叶集》第三期的代表歌人是()。 A.笠女郎B.山上忆良 C.大津皇子D.舒明天皇

13.由菅原孝标女所写的从少女时代到老年时期的回想录是()。 A.《土佐日记》B.《蜻蛉日记》 C.《和泉式部日记》D.《更级日记》 14.日本最古老的佛教说话集是()。 A.《怀风藻》B.《今昔物语》 C.《日本灵异记》D.《大镜》 15.与《今昔物语》共同构成说话文学“双壁”的是()。 A.《古今著闻集》B.《宇治拾遗物语》 C.《发心集》D.《太平记》 16.描写平家一门盛衰的军记物语的最高杰作是()。 A.《增镜》B.《太平记》 C.《平家物语》D.《大镜》 17.由藤原定家所著的歌论书是()。 A.《近代秀歌》B.《筑波问答》 C.《万叶代匠记》D.《愚管抄》 18.以下不是出于井原西鹤之手的作品是()。 A.《日本永代藏》B.《世间胸算用》 C.《好色一代男》D.《国姓爷合战》 19.以下属于本居宣长的作品是()。 A.《万叶代匠记》B.《古事记传》 C.《春雨物语》D.《花月草纸》 20.近松门左卫门所写的描写与德兵卫初恋悲情的净琉璃脚本是()。 A.《俳风柳多留》B.《玉胜间》 C.《曾根崎心中》D.《新花抄》 21.()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用汉文书写的以天皇为中心的史书。 A.《荣华物语》B.《日本书纪》 C.《古事记》D.《风土记》 22.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是()。 A.《闲吟集》B.《出云风土记》 C.《怀风藻》D.《文华秀丽集》 23.从平安时代起一直被尊为“歌圣”的万叶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歌人是()。 A.大津皇子B.柿本人麻吕 C.持统天皇D.雄略天皇 24.《古今和歌集》的真名序由()完成的。 A.纪贯之B.纪淑望 C.纪友则D.醍醐天皇 25.与《源氏物语》一道被称为平安文学“双壁”的是()。 A.《土佐日记》B.《紫式部日记》 C.《竹取物语》D.《枕草子》 26.大约成书于1008年,描述了主人公缠绵、奔放的恋爱经历的是()。 A.《更级日记》B.《和泉式部日记》 C.《紫式部日记》D.《蜻蛉日记》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浅谈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摘要] 新感觉派是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派别。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开始。与之相对,大正十三年,由一些既厌倦了当时的文坛,又没有加入无产阶级的新进作家在日本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并给以后的文学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最后代表性的作家。该文以横光利一的创作为中心,对新感觉派文学以及该时期的文学特征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说明。 [关键词] 新感觉派日本横光利一文学 从大正末期到昭和时代初期,日本社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恐慌、关东大地震、劳资阶级的对立等原因,人心发生了猛烈的动摇。作为打开这一窒息状态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文学确立了在文坛的支配地位。出于反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在西方前卫文学的影响下,以追求艺术感和表现形式变革为目标的新感觉派登场了。在关东大地震后,共同创办《文艺时代》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岸田国土等人就是当时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 一、新感觉派文学的特征 所谓“新感觉”的特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象,进入事物本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感觉即是存在,是联结生命与现实的惟一通道,通过主观感觉向客观世界的延伸,可以把客观物体的性状、色彩等等植入感性的世界。二者合而为一。因此,新感觉派大胆尝试拟人、比喻、隐喻、象征、逆说等手法,捕捉人物瞬间的纤细微妙的感觉心理,传达出几近美术和音乐般的感受。 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理论和作品 在新感觉派中,居于理论领导者位置的是横光利一。 横光利一(1981—1947),新感觉派有名的小说家。生于福岛县东山温泉,原籍大分县宇佐郡长峰村。其父是土木工程师,被派赴朝鲜工作期间,横光在母亲的家乡三重县阿山郡度过童年。他初期的习作,大多写这一带的田园风光。1916年入早稻田大学预科,未毕业即离校,同友人创办《十月》、《街》等杂志。1923年参加菊池宽创办的《文艺春秋》,发表了《蝇》和《太阳》,引起文学界的注目。1924年,横光同川端康成等人创办《文艺时代》,发起了“新感觉派”运动。他的短篇小说《头与腹》和长篇小说《上海》(1931)被认为具有新感觉派风格的作品。1930年发表《机械》,开始转向新心理主义。主要作品还有《家徽》(1934)、《旅愁》(1946)等。1947年12月30日,因胃溃疡去世。

(完整word版)日本小说赤茧及解析

高中生经典阅读训练 赤之茧(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兄弟,休息吧!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 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没错,就是这样。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啊?你是谁?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我是谁?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我有点自暴自弃了。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可,这是我的家啊!那又怎样?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那么,公园的长椅呢?当然很棒。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喂,起来!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我不停地往前走。 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啊!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这玩艺真奇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 最后,我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茧内,时光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笔记讲解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 复习笔记摘要

目录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 一、日本历史分期 (1) 1.早期历史 (1) 2.封建社会 (1) 3.近代社会 (1) 4.战后社会 (1)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 1.上古文学 (1) 2.中古文学 (2) 3.中世纪文学 (2) 4.近世文学 (2) 5.近代文学 (2) 第一章上古文学 (3) 一、散文 (3) 1. 神话等 (3) 2.祭祀文学 (3) 二、韵文 (3) 1.记纪歌谣 (3) 2.《万叶集》 (3) 3.汉诗文 (3) 第二章中古文学 (4) 一、散文 (4) 1.物语文学 (4)

2.说话 (4) 3.日记文学 (4) 4.随笔 (4) 二、韵文 (5) 1.汉诗 (5) 2.和歌 (5) 3.歌谣 (5) 三、艺能 (5) 1.雅乐 (5) 2.田乐 (5) 3.猿乐 (5) 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 一、散文 (6) 1.物语文学 (6) 2.说话 (6) 3.随笔 (6) 4.日记.纪行(游记) (6) 二、韵文 (7) 1.和歌 (7) 2.连歌 (7) 3.歌谣 (7) 4.汉诗文 (7) 第四章近世文学 (8) 一、诗歌 (8) 1.俳谐 (8) 2.狂歌 (8) 3.川柳 (8)

4.和歌 (8) 5.国学 (8) 二、戏曲 (8) 1.净琉璃 (8) 2.歌舞伎 (8) 三、小说 (8) 1.假名草子 (8) 2.浮世草子 (8) 3.读本 (9) 4.洒落本 (9) 5.人情本 (9) 6.滑稽本 (9)

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一、日本历史分期 1.早期历史 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古坟时代(300——600) 2.封建社会 飞鸟时代(600——710) 奈良时代(710——794) 平安时代(794——1190) 镰仓时代(1190——1334) 南北朝时代(1334——1392) 室町时代(1392——1573)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 江户时代(1603——1868) 3.近代社会 明治时代(1868——1912) 大正时代(1912——1926)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4.战后社会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平成时代(1988——今) 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上古文学 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1室町时代末期和安土桃山时代合称“战国时代”。

日语文学作品赏析《鼻》

日语文学作品赏析《鼻》 难度:适中作者:芥川龍之介来源:青空文库划词:关闭划词收藏 禅智内供(ぜんちないぐ)の鼻と云えば、池(いけ)の尾(お)で知らない者はない。長さは亓六寸あって上唇(うわくちびる)の上から顋(あご)の下まで下っている。形は元も先も同じように太い。云わば細長い腸詰(ちょうづ)めのような物が、ぶらりと顔のまん中からぶら下っているのである。 亓十歳を越えた内供は、沙弥(しゃみ)の昔から、内道場供奉(ないどうじょうぐぶ)の職に陞(のぼ)った今日(こんにち)まで、内心では始終この鼻を苦に病んで来た。勿論(もちろん)表面では、今でもさほど気にならないような顔をしてすましている。これは専念に当来(とうらい)の浄土(じょうど)を渇仰(かつぎょう)すべき僧侶(そうりょ)の身で、鼻の心配をするのが悪いと思ったからばかりではない。それよりむしろ、自分で鼻を気にしていると云う事を、人に知られるのが嫌だったからである。内供は日常の談話の中に、鼻と云う語が出て来るのを何よりも惧(おそ)れていた。 内供が鼻を持てあました理由は二つある。――一つは実際的に、鼻の長いのが不便だったからである。第一飯を食う時にも独りでは食えない。独りで食えば、鼻の先が鋺(かなまり)の中の飯へとどいてしまう。そこで内供は弟子の一人を膳の向うへ坐らせて、飯を食う間中、広さ一寸長さ二尺ばかりの板で、鼻を持上げていて貰う事にした。しかしこうして飯を食うと云う事は、持上げている弟子にとっても、持上げられている内供にとっても、決して容易な事ではない。一度この弟子の代りをした中童子(ちゅうどうじ)が、嚏(くさめ)をした拍子に手がふるえて、鼻を粥(かゆ)の中へ落した話は、当時京都まで喧伝(けんでん)された。――けれどもこれは内供にとって、決して鼻を苦に病んだ重(おも)な理由ではない。内供は実にこの鼻によって傷つけられる自尊心のために苦しんだのである。 池の尾の町の者は、こう云う鼻をしている禅智内供のために、内供の俗でない事を仕合せだと云った。あの鼻では誰も妻になる女があるまいと思ったからである。中にはまた、あの鼻だから出家(しゅっけ)したのだろうと批評する者さえあった。しかし内供は、自分が僧であるために、幾分でもこの鼻に煩(わずらわ)される事が少くなったと思っていない。内供の自尊心は、妻帯と云うような結果的な事実に左右されるためには、余りにデリケイトに出来ていたのである。そこで内供は、積極的にも消極的にも、この自尊心の毀損(きそん)を恢復(かいふく)しようと試みた。 第一に内供の考えたのは、この長い鼻を実際以上に短く見せる方法である。これは人のいない時に、鏡へ向って、いろいろな角度から顔を映しながら、熱心に工夫

日本文学

课程名称:《汉语写作》 读 书 报 告 我的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核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共_____页(封面之后)

关于日本文学的读书报告 ——粗读《当我跑步时我谈学些什么》、《我的晃荡的青春》《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的散文随笔集。在我还没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对这本书有所耳闻。逛书店时经过书架,瞥见这本书,恰好这本书的译者是我们日语系主任施小炜,出于好奇就买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点像是村上春树一个人关于跑步的日志,一个人的碎碎念。我突然就想到一个万众期待得诺奖的作者,告诉我们他最钟爱的事情是跑步,而我的重点似乎放错了,是跑步之后集中注意力写作这件事情。看的途中我甚至会想这样子的东西真的有必要写成一本书啊?但是结束观看后,我想,真的是有必要的。你会慢慢的被村上春树的执着所打动,我后来甚至开始慢慢反思,如果是我,我能不能坚持一件事情到极致,能不能有这么执着的之后心。 这是村上春树的随笔集,我们很容易能看出村上春树的一些态度,村上大概也想通过这本书回应某些议论。村上大叔就像住在你家隔壁的一个大叔,看起来平淡无奇,只知道默默地干自己的事情。大叔其实也是一个不停尝试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一个人,他也孤独但是也快乐,他很谦虚也时常有点逗比。。。他对事物有着强大的自持力,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快乐就高兴地不行,一直谦卑地跑步与写作,有时候再刷。他磨磨唧唧的但是村上这个人的性格却跃然纸上自己喜欢跑步,关于跑步的感受也是不能再认同了,我最近看书效率也是高,忙碌间隙竟然一下子就看完了。他关于写作的部分的经验大致可以总结成这样几条:写作是一场持久战,体力很重要;将灵感保留到下一次,保持住写作的状态;才华当首,才华不够坚持来凑;以及作重要的“我没拿到诺奖,可是这对一个小说家而言并不重要。”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看成他的随和,坚定态度的宣言。他不会因为多次提名诺贝尔奖却没获奖而迷失,就像他说“跑步是我日常生活的一个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写作也应是如此。我们不会因为每天坚持跑步却没有获奖而失落,去能因为每天坚持跑步快乐。跑步给村上带来的还有一种淡然。而且能有意志力跑完全程马拉松以及完成铁人三项的村上,大约也不屑诺贝尔吧!成绩也好,名次也好,外观也好,别人如何评论也好,都不过是次要的问题。对于我这样的跑者,最重要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让自己无怨无悔,应当尽的力我都尽了,应当忍耐的事我都忍耐了。从那些失败和喜悦之中,具体地(如何琐细都没关系)不断汲取教训,最终到达一个自己完全接受的境界。村上春树,我看着真的像位最不像跑者的跑者。但他是真诚且一丝不苟的对待跑步,不是一种事业。不是一种为了健康而强迫自己跑步的,我特别喜欢他的生活理念:我爱着跑步,并且会坚持到跑不下去。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心底的那隐秘的幸福感,以及日益持续下来的安定。 人还是要保持执着和新鲜感啊,这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