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中国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文本图纸)

(送审稿)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06年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3)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第二节城镇发展方针和战略 (4)

第三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目标 (5)

第三章城镇发展的总体结构与规划 (5)

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 (5)

第二节等级规模结构 (6)

第三节城镇职能分工 (6)

第四章关中地区城镇发展 (7)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7)

第二节关中城镇群 (8)

第三节西安都市圈 (8)

第四节其它城镇 (10)

第五节重点镇 (11)

第五章陕北地区城镇发展 (12)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12)

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12)

第三节其它城镇 (13)

第四节重点镇 (13)

第六章陕南地区城镇发展 (13)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13)

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14)

第三节其它城镇 (14)

第四节重点镇 (15)

第七章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

第一节城镇建设用地 (15)

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5)

第八章水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16)

第一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16)

第二节水资源供需平衡 (16)

第三节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17)

第四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 (17)

第五节城镇节水措施及地下水保护 (19)

第九章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 (20)

第一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方针和目标 (20)

第二节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20)

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23)

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3)

第二节邮政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25)

第三节能源与电力 (27)

第四节城市防灾 (29)

第五节城市警务和消防建设 (31)

第十一章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1)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 (31)

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32)

第十二章区域管制规划 (34)

第一节管制区域划分 (34)

第二节有条件开发地区 (35)

第三节严格保护地区 (35)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 (3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 (37)

第一节规划实施的政策 (37)

第二节实施措施 (38)

第十五章附则 (38)

附表1 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0)

附表2 陕西省城镇规模发展一览表 (40)

附表3 规划期内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小城镇(重点镇) (41)

附表4 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42)

附表5 陕西省2006-2020年铁路建设 (45)

附表6 陕西省2006-2020年公路建设 (46)

附表7 规划期内陕西省民用机场建设 (46)

附表8 陕西省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4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协调全省城市和区域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省域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城镇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全省实际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引导和调控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省域内城镇发展与布局、区域与城市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等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规划同时指导省域内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及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等。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本规划本着近中期较详细,远期简略的原则进行编制。

第四条本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辖区。重大问题的论证和重要设施的布局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协调。

第二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五条发展目标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的,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产业、旅游业、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全省城镇化的发展,把陕西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并在15年里达到国内中等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长11%左右,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人均达到16000元。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人均达到4500美元。

“十一五”期末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到60%,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等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显著提高。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60%、35%。实施信息化、科教兴陕、工业强省、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条发展战略

信息化战略: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保持全省信息化水平与全国同步,为城镇建设的高起点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科教兴陕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环境,建立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优势产业项目的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参与陕西发展。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依托高新科技,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加速科技产业化,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劳动就业市场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力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认真解决区域和城市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重点搞好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以非农化和城镇化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城镇发展方针和战略

第七条发展方针

以发展为主题,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并举,推动基础设施和各类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镇发展的软硬环境,形成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八条战略目标

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工业、旅游、交通、商贸等优势明显,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社会功能较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划期末,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要有明显提高,城镇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镇管理体制。

第三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目标

第九条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830万以内,城镇人口达到172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其中,关中达到52%,陕南32%,陕北36%;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100万以内,城镇人口达到2214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4%,其中,关中达到62%,陕南39%,陕北44%。

到规划期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便捷可靠的全省城市间交通通信网络;区域及城镇土地、水、旅游、矿产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达到或高于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城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附表1)。

第三章城镇发展的总体结构与规划

第一节城镇空间组织

第十条规划期内城镇空间发展将呈现主从型核心―边缘式加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全省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框架是:“‘一线两带’,一核多中心,带动南北两翼城镇发展”。

“一线”是指关中地区的陇海铁路陕西段及GZ45号公路宝潼段;“两带”是

指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一核”是指西安都市圈,多中心是指省域内西安都市圈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大中型)。未来的关中地区在“一线两带”和“一核”的作用下将形成城镇群。以关中城镇群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向周边的辐射和扩散,带动陕南、陕北两翼地区产业与城镇发展。

第十一条全省城镇规模体系基本呈序列-规模分布,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等级规模有序结构。

第十二条关中城镇群初步形成,在陕北长城沿线及陕南汉江沿线形成一批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区域中心城市。

第二节等级规模结构

第十三条全省城市划分为4个等级

一级,西北地区中心城市——西安。

二级,省域中心城市——全省除西安以外10个市(区),即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区)等。

三级,县域中心城市(包括城关镇)——全省有83个(华阴、韩城、兴平等市和县城关镇)。

四级,一般建制镇——县城以下所有建制镇。

第十四条全省城镇规模分布趋于合理。到2020年,全省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数量之比为2∶6∶8∶27∶850;人口规模之比为2.27∶1.80∶1.0∶1.41∶4.1。

以人口规模计,规划期内,西安、宝鸡建成特大城市;咸阳、渭南、铜川、榆林、汉中、安康等6城市建成大城市;延安、兴平、韩城、商洛、神木、华阴、蒲城、杨凌等8个建设成中等城市(区)。同时,重点建设好其他小城市和县城关镇,以及100个重点镇(见附表2和附表3)。

第三节城镇职能分工

第十五条西安,陕西省省会,我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咸阳,西安的辅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医药、化工等工业和商贸发达的大城市。

宝鸡,关中西部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国防工业、轻工业、交通和商贸业为主的特大城市。

渭南,关中东部中心城市,以机械、化工、商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大城市。

铜川,关中北部中心城市,发展以矿产和能源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延安,陕北南部中心城市,以旅游和化工、轻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榆林,陕北北部中心城市,以能源及其关联产业、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汉中,陕南地区中心城市,以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旅游业和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安康,交通枢纽城市,以生物和矿产资源开发、旅游业、商贸业为主的大城市。

商洛,陕南东部中心城市,依托西安,以中医药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中等城市。

杨凌(区),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高新农业开发区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提升。

第十六条其他城市主要依托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小城镇建设以县城为重点,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关中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第十七条以加快“一线两带”建设为契机,构筑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有机协调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结

构科学、城市功能互补、城镇发展有序、城市(镇)发展环境良好、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关中城镇群。

第十八条到2010年,关中人口控制在2405万人以内,城镇总人口达到1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2545万人以内,城镇人口达到157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2%。

第二节关中城镇群

第十九条关中城镇群以“一轴”为骨架,轴线上的核心是西安都市圈,在东西两个方向轴线上加快建设渭南、杨凌、宝鸡、华阴、岐山、大荔、凤翔、陇县等8个大中小城市(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星火产业为龙头的综合产业。建设好一批县城、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形成关中城镇密集区。

第二十条关中广域分布的城镇在轴和核的带动辐射下形成较快发展的格局。这些城镇应主动接纳发展从轴带和核心区域置换出的传统产业,亦要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形成以煤炭、建材、电力、机械、冶金、食品、轻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比较现代化的农业,建成一批迅速发展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第二十一条关中城镇群空间组织框架:核―轴―面型结构。即:以西安都市圈为核,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GZ45号公路宝潼段沿线为轴,以整个地区城镇的广域分布为面组成叠加的垂直型城镇群结构。

第二十二条关中城镇群以西安为中心,通过由铁路和干线公路组成的“米”字形交通网络强化区域空间联系,并以此构成城镇群空间结构的基础。

第三节西安都市圈

第二十三条西安都市圈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属的9区4县和咸阳市行政辖属的2区1市4县,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地域。到规划期末,成为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中上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大规模聚集,充满创新活力、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地区。

第二十四条西安都市圈由多层次城镇构成“主辅两城、指向分布”的城镇总体空间结构,都市圈的主城为西安中心城市,辅城为咸阳中心城市,城镇沿国

道线呈指向放射状分布。

第二十五条到2020年,西安都市圈人口达到1200万,约占全省人口29%,占关中城镇群人口46%,GDP占全省GDP总量的50%左右。西安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00万左右,咸阳城市人口达到80万,兴平城市人口达到30万,三原城市人口达到15万,礼泉城市人口达到15万,乾县城市人口达到17万,建成34个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力强的重点镇(包括县城关镇)。

第二十六条西安市

到2020年,发展成为有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在切实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综合服务功能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和通信信息等现代产业,加强同国内外大城市的联系和合作,建成初步现代化的、人居环境比较优美的西部现代化大都市。

城内6区是高新技术、新型制造业、现代化的服务业的最大综合中心。阎良以航空航天为主,临潼以旅游、交通、居住为主,长安以高新技术、科技教育、旅游为主,户县以新型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他郊县以旅游、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为主。

第二十七条咸阳市

到2020年,咸阳市城市人口达到80万,成为关中城镇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咸阳中心城市的制造业应以电子、食品、医药、机械工业为主。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批发中心和物流中心,成为省域内大型商贸业中心城市。

第二十八条西安都市圈的其它城镇

兴平:到2020年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发展具有高新技术性质的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星火产业。

三原:以星火产业和食品、轻工和商贸业为主。

礼泉:以果业、星火产业和旅游业为主。

乾县:以旅游、商贸业为主。

发展一批具有特色产业的经济强镇,即引镇、洪庆、相桥、新丰、汤峪(东)、

太乙宫、郭杜、滦镇、秦渡、草滩、六村堡、三桥、终南、楼观、底张、店张、韦曲、周原、王村、烟霞、哑柏、马庄、永乐、大程、骊山、余下、马召、厚镇、耿镇、子午等。

第四节其它城镇

第二十九条宝鸡市

到2020年,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工业强市和商贸中心,西部交通枢纽。

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以南山、北塬为依托,渭河水系为开敞空间,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区间绿地为间隔,外围组团相对独立,“山、塬、水、林、城”融为一体的带状发展格局。处理好内外交通线路的组织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结合环境保护、渭河防洪、退耕还林、组团间绿地等建成山水园林城市。

宝鸡市域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是:以陇海铁路为主轴,宝鸡中心市区为中心,岐山为副中心,宝中、宝成铁路为次轴,凤翔、陇县、凤县为支撑点,以重点镇为依托,形成“Y”字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岐山为加工制造业城镇,凤翔为轻工食品城市,陇县为地方小工业和商贸型城市,凤县为装备工业城市。县城关镇和其余15个重点镇以地方小工业和星火产业为主。

第三十条渭南市

渭南市:到2020年,建成西安都市圈以东的大型综合产业城市。

城市空间布局呈“一主一副”(临渭区和华县)两大片区的结构。建设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城市用水;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按百年一遇建设渭河防洪工程设施。

渭南市域空间结构:发展“一主一副”城镇轴,一主为关中陇海线沿线城镇群主轴,一副为以能源、旅游、果品产业为主的渭北城镇发展副轴。

韩城:按“一城三片”结构发展。居中的新城为居住、行政、商贸区;南片旧城区应保护历史古城的完整,为居住、旅游、商贸区;北片下峪口为工业区。处理好旅游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蒲城、大荔、富平:蒲城建成以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大荔为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城市;富平为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业城市。

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白水、澄城、合阳、潼关等4个县城和15个建制镇。

第三十一条铜川市

建成关中北部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产业型大城市,成为关中辐射和带动陕北的桥梁。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城两区”(即由王益、印台组成的老城区和下高埝、耀县县城等组成的新区)的双城空间结构;以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资源型产业提升转型为主,积极发展中医药、旅游和果业,建成关中北部特色产业和重工业基地。

铜川市市域重点镇有黄堡和董家河,两镇的产业发展重点为商贸业和地方工业。规划期内,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城镇内外基础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第三十二条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要强化农业科技的产业转化,使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尽快实现市场化,提升经济实力,建成西部地区大型高新农业类试验示范推广基地。

杨凌示范区的建设除中心区外宜采用低密度、分散组团式的建设方式,给农业科技开发、推广留出大面积空间。进一步完善中心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科技城的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第三十三条咸阳市域北五县城镇

咸阳市域北五县包括彬县、长武、永寿、淳化、旬邑等。规划期内应加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加工业;开发煤炭资源,发展煤电工业。把彬县县城建成以煤炭、商贸业为主的城市,建设好其余4个县城。

第五节重点镇

第三十四条关中重点发展62个镇,即:郭杜、引镇、太乙宫、秦渡、草堂、余下、蒋村、泾渭、涝峪、终南、哑柏、新丰、相桥、华胥、关山、常兴、汤峪、县功、阳平、陈村、柳林、蔡家坡、五丈原、法门、绛帐、凤州、底张、正阳、渭滨、五泉、钓台、云阳、店张、大程、土桥、张洪、新民、方里、临平、峰阳、董家河、孙塬、庙湾、广阳、五里、龙门、庄里、美原、下吉、固市、许

庄、西固、东陈、荆姚、韦庄、冯原、路井、黄堡、桑树坪、莲花寺、永乐、楼观。

到2020年,重点镇的规模应达到5万人左右,其中位于城市近郊的镇应达到10万人左右。城镇工业(特别是工业类城镇)集中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污染集中处理,实现工业污染物全部稳定达标排放。

第五章陕北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第三十五条加快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城镇建设与发展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榆林和延安的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完善和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引导乡镇企业集中布局,建设农贸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完善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通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乡镇企业、农村商贸、服务设施等向县城和重点城镇集中。鼓励和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创业,形成城镇化和工业化齐头并进,产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第三十六条榆林市

组成“一城四区”的空间结构,中心城市为政治、经济和商贸中心,金鸡滩为能源、电力工业区,鱼河为精细化工区,镇川为商贸和乡镇工业区,成为晋、陕、蒙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重点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榆溪河保护和美化、城市环境治理。

第三十七条延安市

建成陕北商贸、旅游、工业为主的综合性中心城市。规划期内寻找更可靠的城市水源地以适应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需求,同时尽快建成并运营城市污水处理厂。治理城市大气污染。解决过境交通。加快城市周边山地绿化,使中心市区森

林覆盖率达到40%。加强延安革命文物遗址及古城保护。

第三节其它城镇

第三十八条神木:发展以煤炭为主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能源化工产业,保护历史名城(省级),搞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

第三十九条靖边、府谷、定边:发展资源型经济,即煤炭、天然气、石油、盐的开发利用、加工,发展电力、化工产业,注意解决城市供水和环境保护问题。

第四十条子长、志丹、黄陵、洛川、绥德:子长为煤炭、电力、石油开采业城镇;志丹为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城镇;黄陵为煤炭、旅游业城镇;洛川为果品生产和加工、商贸业城镇;绥德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业、地方小工业城镇。

第四节重点镇

第四十一条重点发展20个镇,其中高石崖、店塔、锦界、大柳塔、尔林兔、瑶镇、安边、永坪、交口河、店头以矿业及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镇川、义合以商贸业为主,壶口以旅游业为主。到2020年,上述重点镇的发展规模应达到3万人左右,其中锦界、店塔、瑶镇、交口河、店头等镇的人口规模应达到4-8万人。以工矿业为主的镇应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和建设,所有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全部稳定达标排放,绿化、供水和防灾工程设施逐步健全。

第六章陕南地区城镇发展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第四十二条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形成以汉中、安康、商洛为中心,汉江干流和大交通为骨架,农村集镇为网点,商贸流通为脉络,以生物和水力资源开发,旅游和林特加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园林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县城和部、省、市级试点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多功能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十三条汉中市

建成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大型中心城市,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汉中中心城市以“一江两岸”开发建设为重点。加强开发区新型产业发展力度。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加快水源地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完成城区的防洪工程。实施城市燃气工程,加快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四十四条安康市

成为集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商品集散、特色产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型中心城市。城区结构形态为“一江两岸、四桥相连、外围组团、环道串联、绿色绕城、环境清秀”。围绕绿色食品、生物制药、丝绸、矿产、旅游、水电等产业,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群。利用大型交通枢纽建设的有利时机,发展商贸、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加快解决市区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以组团方式拓展城市用地。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建成环境优美的城市。

第四十五条商洛市

空间形态为“一心、五区、一圈一带”。城市景观轴沿丹江展开。省域东南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商贸、旅游、资源加工业为主的中等城市。建设重点是城市路网和环保设施。

第三节其它城镇

第四十六条城固、勉县,区域性副中心城镇,以装备工业、生物资源加工业、旅游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成为汉中市域内东、西两部分的节点城市。

第四十七条洋县、西乡、略阳为地方性小城镇,以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为主。

第四十八条石泉、旬阳,安康市域东、西两半部的节点型副中心城镇。石泉以水电、建材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旬阳以水电、地方土特产品加工为主。

第四十九条洛南、丹凤,商洛市域节点型小城镇,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主。

第四节重点镇

第五十条重点发展18个镇,其中铺镇、恒口、广货街等以地方小型加工业和商贸业为主,阳平关为交通性城镇,武侯以旅游业为主,漫川为商贸业小城镇,蜀河为水电能源型小城镇。重点镇的规模到2020年达到3-5万人,经济发展条件优越的镇达到5-8万人。解决城镇的对外交通,形成与干线公路和铁路的便捷联系。

第七章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镇建设用地

第五十一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在2005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1360平方公里的现状基础上,到2020年,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810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城镇建设用地450平方公里。

第五十二条保护土地资源

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按国家建设用地标准控制,节约用地,合理高效地利用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小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保证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整备土地的基本平衡。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尽可能利用未利用或难以利用土地的引导机制。通过推动农村城镇化和撤乡并镇等政策措施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区(工业园)的规模,不得擅自设立开发区和增加开发区面积。

第二节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第五十三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以城镇为依托,逐步调整资源型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建立综合产业结构。

第五十四条矿产资源开发与城镇发展

铜川、韩城、蒲城、彬县、神木、府谷、黄陵、子长等城镇,随着煤炭开发

规模扩大,必须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包括矿区土地复垦、尾矿处理、矿区绿化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等。

靖边、定边、安塞、志丹、吴旗等城镇的石油加工冶炼要不断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油品质量;继续抓好油污染防治和油井、气井周边的绿化,减少水土流失。

华县、潼关、太白、凤县、略阳、柞水、旬阳、洛南等城镇的有色金属矿井建设与矿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有效落实环境治理措施。引进多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选矿和粗炼厂应集中设置于重要城镇的下游、下风向处,便于管理和污染集中处理。

第八章水资源开发与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五十五条指导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并重,把节约用水、治理水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合理配置,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生态用水;合理利用当地水与跨区域调水相结合;严格保护水源地,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第五十六条总体目标:建立与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相适应的供水保障体系,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近期新增供水能力17.9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26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远期增加供水能力22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48亿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

第二节水资源供需平衡

第五十七条在现状水平年全省需水115亿立方米,而实际可供水量在75%代表年份总供水能力为97亿立方米的基础上,按照《陕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提出的各项措施,逐步改善各个规划水平年的水供需状况。

第五十八条实施综合性措施保证城镇发展用水

积极开辟包括当地水资源和调水工程在内的新水源,加大城乡节水力度,抑制水需求的过快增长,强化用水管理,推进供用水和水价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第五十九条关中地区2010年以前建设引红济石、引汉济渭一期调水工程,开工建设洛惠渠加坝工程。建设长武黑河亭口水库、蓝田辋川李家河水库、泾河东庄水库工程。

2011~2020年,实施建设洛河引干入支及大峪河水库工程、千河段家峡水库加坝工程,争取国家西线调水入陕。

第六十条到2010年,陕北地区争取建设下列工程项目:黄陵葫芦河南沟门水库工程、榆溪河李家梁水库-红石峡水库-中营盘水库联合向榆林市区供水工程、神木秃尾河瑶镇水库-采兔沟水库供水工程、窟野河朱盖沟水库供水工程、横山无定河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

2011~2020年,建设黄河大柳树陕西引水工程。

第六十一条到2010年,陕南地区争取建设下列工程项目:城固胥水河焦岩水库供水工程、安康付家河黄石滩水库供水工程、汉阴洞河水库供水工程、洛南张坪水库供水工程、南郑云河水库供水工程。

2011~2020年,争取建设褒河界牌关水库-石门水库联合供水工程、黄洋河水库供水工程、汉江干流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

第四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

第六十二条规划期各时段全省城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定额为:2010年,大城市200(升/人·日)、中等城市195(升/人·日)、小城市和建制镇180(升/人·日),全省城镇平均188(升/人·日);2020年,大城市210(升/人·日)、中等城市200(升/人·日)、小城市和建制镇190(升/人·日),全省城镇平均195(升/人·日)。

第六十三条西安市,2010年以前建设黑河金盆水库工程,新增地表水供水量3.76亿立方米,同时关闭市区企事业单位自备水井,净增供水量达到2.5亿立方米,使全市可供水量达到7.23亿立方米。2010~2020年期间,强化水源

联调和污水回用,争取建设引汉(江)济渭和引乾(乾佑河)济石(石砭峪)工程,向西安调水。

第六十四条铜川市,建设龙潭水库与马栏引水、桃曲坡水库联合供水工程,并适当开采岩溶水,新增可供水量3600万立方米。中远期由泾河供水。

第六十五条宝鸡市,2010年以前适当扩大冯家山水库供水能力,新建高泉水库、清姜河银洞峡水库和八鱼、蟠溪2个地下水水源工程,净增供水 1.1亿立方米,使供水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远期建设石头河水库和小水河水库供水工程。

第六十六条咸阳市,到2010年,建成石头河供水、泔河水库供水工程和咸阳热电厂、陈阳寨2个地下水水源供水工程,续建市第二水厂。远期建设引汉济渭供水工程,增加供水。

第六十七条渭南市,到2010年新建零河口至赤河口区间2处渭河傍河水源地,改建尤河水库,新建清峪水库,联合供水;新建西涧峪水库。远期争取建设引汉济渭供水工程,增加供水。

第六十八条杨凌区,2010年以前建设石头河向示范区供水工程。

第六十九条关中地区县级市供水工程

兴平, 2010年以前由渭河傍河地下水解决供水,2010年以后争取建设引汉济渭工程解决市区供水。

华阴,2010年以前建设仙峪水库供水工程和渭河傍河地下水供水工程,2010年以后,建设罗敷水库供水工程。

韩城,扩大薛峰水库供水规模,在总量控制基础上逐步开发黄河河漫滩阶地地下水,建设盘河、错开河供水工程。

第七十条榆林市,2010年以前建设圪求河李家梁水库,与现有的中营盘、红石峡、尤家峁三库联合供水,同时建设芹河引水工程和色草后湾引泉工程。2010年以后,建设无定河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

第七十一条延安市,2010年以前由王瑶水库并配套红庄水库供水,2010年以后开采洛河地下水。

第七十二条汉中市, 2010年以前建设褒河界牌关水库供水工程。

第七十三条安康市, 2010年以前建设黄洋河水库一期供水工程;2010年以后建成黄洋河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同时从黄石滩水库引水供江北区用水。

第七十四条商洛市,以二龙山水库和南秦河水库为城市主要水源地,2010年以前完成一期工程,2010年以后完成二期工程。

第七十五条到2010年各县城建立完善的供水系统,使供水普及率达到98%。2010年以前规划新建、扩建城镇供水工程1013处,其中县城80处、镇930处,使县城供水能力达到300万吨/日,其中新增供水能力200万吨/日。

第五节城镇节水措施及地下水保护

第七十六条工业节水重点要以调整产业布局和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重点,在缺水地区限制高耗水企业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70%和85%,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分别降至50 立方米和30 立方米。实行计划用水,调整水价和水资源收费制度。

第七十七条城镇节水重点是降低管网输水损失,推广节水器具,提高中水回用量。近期,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水降到10%以下;全面加强计划供水、杜绝浪费、调整水价;推广节水器具,各类用水大户节水器具推广率达到60%以上,到2010年,全省城市居民和公共事业单位供水器具全部为节水器具;推广分系统供水,宾馆、饭店及有条件的城市小区要建设“中水道”和污水回用系统;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

第七十八条积极推进农业节水。节水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在2010年达到80%以上,2020年达到100%。节水标准符合水利部颁发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的要求。通过工程措施(渠系工程改造、田间工程改造和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节灌技术等)及非工程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水资源统一调控和管好灌区用水)达到节水目标。

第七十九条水资源开发利用要本着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解决生活用水、后为生产供水的原则。结合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山川秀美工程,加快开发陕北、关中的区域地表水资源,争取在规划的中远期规划和建设省域内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在地下水超采区,利用政策、价格机制减少抽采量。凡地表水资源丰富和通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作者简介:徐东(1966- ),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清华大学在读MP A 硕士,长期从事区域发 展和规划方面的实际工作。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0期 关于中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思考 徐 东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明650041) 摘 要: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历史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对于政府履行职责,推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规划体系,剖析了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的结构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美国;日本;德国;规划;体系;改革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规划的思想源远流长。《周礼?考工记》记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应该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布及山陵丘谷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1] 。中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对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经验借鉴 不同国家,因其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差异性,规划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主要选取美国、日本、德国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进行介绍,为完善中国规划体系提供借鉴。 (一)国外规划体系的概况 11美国。美国虽然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但并 不是一个没有规划的国家,其规划体系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在土地规划方面,联邦政府决定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使用,州政府也通常运用特别的法规而将除了州所有的土地之外的土地使用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规定土地所有 者如何使用或开发土地的条件。美国城市和区域的规划由地方政府作出决定而无需州和国家机构进行复审,绝大多数具体的发展规划都是地方政府的职责。美国各个州规划审批过程是不同的,在大多数的州,综合规划是不必经立法机构审批的,而是由规划委员会来承担这一职能。在州的授权法中一般都规定了规划委员会审批综合规划的过程和程序,如在审批之前必须进行公共听证会,审批时规划委员会的投票数等 [2] 。美国联邦政府为州际高速公路、国土安全、保 护环境、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地方项目要得到联邦资助,必须要有一个被批准的符合联邦原则的建设和投资项目的规划。规划实施方面,美国一些州有他们自己的规划法,这些法律和法规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区划而制定的。 21日本。日本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是国土综 合开发规划国,其规划分为国、都道府县和市(区)町村三级结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国土建设指导方针的综合性和基本性计划,先后制定了五次,在引导政府资金投放和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62年,日本制定了第一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以促进国土的均衡发展,防止大城市过于庞大,缩小地区差距为目标。1965年日本出台了第二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内容包括:构筑交通通讯新网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新信息网);产业开发项目(大规模工业基地、农业基地、流通基地、观光基地);环保项目。提出广域生活圈构想,加强核心地方城市的建设,建立连接其与圈内各区域的交 1 81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01 “三线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三线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体系 导读 本文以南京市的相关工作为例,回顾从开发边界划定“两线两空间”、“四规合一”协调“一张蓝图”、“多规合一”协同审批,到空间规划“三线”管控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分享经验,提出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1 空间规划体系相关政策及背景 1.1 宏观背景与政策 近年来,中国进入趋势性转变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特别强调“要把‘多规合一’放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此之后的一系列相关会议、文件,从各个角度细化对“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提出具体进度安排:在2013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探索能够实现‘多规合一’的方式、方法,‘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2015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规划水平,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2017 年 1 月《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提出“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至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在此期间,各部委、各地区相继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深化认识,逐步明确开发边界、“多规合一” 等各项工作的目的,使其更接近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实质。 2016 年3 月22 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海南“多规合一”工作并总结经验:“多规合一”说到底是简政放权,各部门职能有序协调,解决规划打架问题,是简政;“一张蓝图”绘好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按规划去做,不再需要层层审批,是放权;政府管理要更多地体现在事中、事后,是监管。归结到底,“多规合一”就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效率。 1.2 划与管的困惑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荷兰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土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结构中农地占60%,水域占18%,建成区占12%。荷兰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欧洲农业强国。同时在城市快速发展中仍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因此其空间规划享有国际声誉。分析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对构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 空间规划体系通常由法律、行政区划和运行体系构成。荷兰国家空间规划运行体系与三级行政建制一致:国家和省级编制结构远景规划,属于战略性非法定规划;市级编制两层规划,上层是结构远景规划,一个市或几个市联合编制;下层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总体看,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过程主要有3个阶段: 源于住宅需求的空间规划体系雏形(1941年~1965年)。荷兰历经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上大型基础建设加速了城镇空间的集聚,导致城市中心住宅环境简陋,而富裕阶层搬迁至城市外围带来城市蔓延。因此,1901年制定了《住宅法》,提出了发展公共住宅与城市规划的框架。规定人口1万以上或过去5年中人口增加了20%及以上的城市需要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旨在规范私人的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规划扩展到乡村领域。在此基础上,1941年成立重建与公共住房部国家规划局,开始尝试空间规划编制。1956年《空间规划法》草案送交国会,1965年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荷兰空间规划迈入新阶段。 集权主导的垂直型等级体系(1965年~2008年)。1965年的《空间规划法》奠定了荷兰规划体系制度基础。按照这一体系,中央政府编制了第2次~第5次国家空间政策,分别是1966年“组团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73年“新城式分散”理念的政策文件、1988年“紧凑城市”为理念的国家结构规划、1996年~2006年“城市网络”理念下,实现竞争力、活力、安全和保护为目标的国家规划战略。 分权主导的平行型层级体系(2008年以来)。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欧盟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气候变化等新形势,需要调整规划思路。荷兰对1965年以来《空间规划法》实施进行评估表明,规划存在过于被动、导向不清和法律效力不够等问题。为此,2008年通过了旨在简化程序、明确职责、权力下放的新《空间规划法》,2010年机构也调整为基础设施与环境部。在规划效力方面,国家、省和市编制空间远景规划取代国家的关键规划决策、省级区域规划和市级结构规划。空间规划政策及实施内容尽可能落实到市级规划,市级规划有法律效力,市政府可以设置相应的条例。在内容方面,国家编制《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愿景》,重点关注改善交通可达性等国家利益。省政府编制省级空间愿景,关注景观管理、城市化和保护绿色空间等省级利益。市政府编制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建设区位、类型、规模以及可能的用途。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有 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演变及启示 ◎ 蔡玉梅 高延利 张丽佳 -33-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2014-04-18-终稿

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4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部分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3) 第一章总体要求 (3) 第二章主要内容 (3) 第三章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8) 第三部分村庄建设规划 (9) 第一章总体要求 (9) 第二章主要内容 (10) 第三章规划主要成果及技术要求 (18) 第四章附则 (19) 附表:村庄规划相关统计表 (20) 附件:术语 (22)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推进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科学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特制定《陕西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第2条村庄规划包括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3条本《导则》适用于陕西省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和管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资源保护范围内及其它有特殊要求区域内的村庄规划编制,应同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城市(镇)规划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编制应符合城市(镇)规划的相关要求。 第4条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5条村庄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应在村庄内予以公布。 第6条编制村庄规划应当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7条各地应结合村镇撤并整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相关政策和村庄发展实际情况,修编完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应在村庄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 1

《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2009年3月26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 次会议通过)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告 〔十一届〕第十二号《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09年3月26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3月26日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的规模、步骤和标准,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改善人居环境,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乡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

4第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

第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 4.1 城市规划体系概述30 就整体而言,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型。4.1.1 以英国为代表的规划体系 第一种类型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在国家规划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法律地位,规划的内容相对比较原则性,对具体开发建设的规定需要通过许可过程进行。 英国的城市规划统称为发展规划,其编制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内容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各项指导政策。在非大都市地区,法定发展规划包括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二个层面。 结构规划由非大都会地区的郡政府编制,上报环境与交通部审批。结构规划的作用是为未来15年或以上的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性的规划框架,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确保地区发展与国家和区域政策相符合。结构规划的任务是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和计划,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为地方规划提供指导框架。 地方规划由区政府编制,不需要上报环境与交通部,但必须与结构规划的发展政策相符合。地方规划的任务是制定未来10年详细发展政策和建议,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方面,为开发控制提供依据。 除此之外,英国的规划体系中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补充性规划手段,主要有:设计导则(Design Guides)和发展要点(Development Briefs),更为具体地阐述对于一些特定类型(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和特定地区(以发展要点的方式)的开发政策和建议。尽管设计导则和发展概要不是法定规划,但仍然是开发控制中要考 30、主要参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编课题组,中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孙施文,2003

关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 冷继顺 作者简介: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注册都市规划师 1 咨询题的引出 2000年广州第一开展编制都市进展战略规划(也称概念规划)。在方案编制时期,邀请中规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规划院等五家单位在三、四个月内各自提出规划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之后,又用了一年时刻编制深化方案,并预备报请审批。随后,杭州、合肥等都市效仿广州先后编制了都市进展战略规划。但由于该类规划不是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我国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此类规划未能认同,都市进展战略规划处境较为尴尬。此外,对都市进展战略规划或称概念规划,是研究依旧规划在理论界也引起争辩。这些咨询题与概念规划存在的客观性对我国都市规划体系提出了一个咨询题。 2 几个概念的辨析 2.1“概念”的含义 “概”即要略、总括,“念”即考虑、方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一样到抽象的过程,而把差不多形成的概念落实到实际对象中,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规划、研究到具体实施确实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概念性到具体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概念分解的过程。从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来看,差不多要通过这几个时期:咨询题的提出———差不多构想(尚未通过严格论证)———分析研究(论证过程)———规划部署(综合选择过程)———规划的政策化过程(法定过程)———规划实施(操作过程),那个过程中,前几个时期以概念性为主,并逐步分解,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建设中。 2.2“规划”与“研究” “规划”即谋划、策划,“研究”即钻研、推究。规划是确定性,是对以后的安排,需要在以后进展过程中许多可能变化中作出选择,其规划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樊森 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龙头,规划体系是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的集合和系统。我国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层级、类型体系各不相同,随着空间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部成立,机构改革加快完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主要空间类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空间类规划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各规划在其职能范围及法规约束下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城乡规划主要分为国家、省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包含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七类规划。其中:国家、省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镇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村编制建设规划为主。国土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包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试点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编制。 从我国现行空间类规划体系可以看出,各类规划层级和类型自成体系,也就意味着各类空间规划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及技术路线、

法规标准等各不相同,在唯一的国土空间内,各类规划的体系不同是导致规划矛盾差异的成因之一。同时,要加快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同时,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可以看出,空间规划首先是要在手段方式上实现多类空间性规划合一编制一本规划,而不是加一,其次是按“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路线相互衔接,在管理上实现三级管理,全国统一一张蓝图管理。 三、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及体系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最新精选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工作计划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工作计划范文 1、深化和完善城镇规划体系 依据上级部门制定的城乡统筹规划标准,研究制定我市城乡统筹规划标准体系,抓紧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工作。 2、抓好“一心、三线、五点”城乡空间规划 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一是抓好城市核心区内搞好城市重点项目规划。二是围绕国道线、省道线和长城旅游公路沿线,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三是围绕旅游项目建设,自然风景区以及农业旅游观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设规划。 3、切实做好旧区(城中村)改造和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时完成旧区(城中村)和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住房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合理安排旧区(城中村)改造进程。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住房项目建设比例、规模和布局,重点规划和发展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4、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 抓紧完成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和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加快消防、市场、环境卫生、中小学布局、居委会布局、商业网点布局、抗震、防洪规划编制步伐,认真开展燃气、电力、电信、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利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运营的安全性。 5、突出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市控规编制计划,加快编制工作进度,突出抓好重点开发建设地段,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严格依据依法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6、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塑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 深入研究我市的自然景观,准确把握特征,精心构思市区形象,使项目布局、街区设计和重要建筑设计融合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突出抓好城市总体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规划,新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综合服务中心及周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汽车客运南站、第四中学和第四实验小学的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设计。

国际空间规划体系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蔡玉梅:国际空间规划体系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2012-12-22 23:23:57) 空间规划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解决空间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工具。各类各级不同类型的空间规划构成国家空间规划体系。1999年会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空间展望》,对推动欧洲各成员国空间规划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带来如何衔接模式各异的各国空间规划体系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尽管基于我国目前空间规划呈现多规并存(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正在编制的国土规划)的现实,这幅蓝图的有效实施尚有待时日。或者说,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在构建之中,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借鉴国际空间规划体系经验,可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提供路径,为确定国土空间规划定位提供参考。 一、三种空间规划体系同中存异 从不同空间规划类型之间的关系出发,空间规划体系分为垂直型(比如德国)、网络型(比如日本)和自由型(比如美国)三种。 (一)垂直型空间规划体系典型:德国 德国《宪法》规定空间规划是联邦和州共同管理的领域。联邦以及各州的《空间规划法》和《空间规划条例》等为相关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与政权组织形式对应,联邦空间规划分为联邦、州、区域和地方四级(图1)。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具有自上而下分工明确,层级关系联系紧密但职能清晰的特点。各级规划的编制都遵循对流原则和辅助原则,构成具有垂直连贯性的体系。同时,各个层面的空间规划既能从整体区域的角度进行考虑,又可与部门规划以及公共机构相互衔接和反馈,形成有主有次、完整灵活的空间规划体系。(二)网络型空间规划体系典型:日本 日本空间规划的法律基础是《国土形成规划法》、《国土利用计划法》《城市规划法》等。与行政体系对应,日本的空间规划分为国家、区域和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四级。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三规”并存的特点,规划类型较多,总体表现为网络型(图2)。 (三)自由型的空间规划体系典型:美国 美国从来没有过全国性的空间规划,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美国州以下政府通常分市政府、县政府、镇及乡村政府。与此相对对应,具有代表性的是区域规划(跨洲/跨市)、州综合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县域综合规划、镇村规划(图3)。各州的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西安为例

区域与城镇体系规划评价 --------以西安为例

目录: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1. 中心城市 2. 次中心城市 3. 重点镇 4. 组团结构 5. 评析 第二章:对空间发展战略的评析 1. 依托主城 2. 协调发展 3. 点辐射式 4. 评价 第三章:对区域基础设施体系的分析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规划 1.1 水资源规划及评析 1.2 电力规划及评析 1.3 燃气供热规划 1.4 排水规划 2.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评价 2.1 铁路规划及评析 2.2 机场规划及评析 2.3 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网规划及评析 2.4 城市公共交通及评析 第一章:对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的评析 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四个层

次等级结构。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1个,即中心城区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雁塔区、未央区、 灞桥区、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九区,人口规模500万。 2.次中心城区 次中心城区3个,阎良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临潼区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户县区人口达到3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3.重点镇 重点镇60个,人口规模3—5万。 4.组团结构 组团五个,即高陵组团、洪庆组团、蓝田组团、常宁组团、周至组团, 人口规模超过10万。 5.评价: (1)明确主城区规划格局 坚持超前科学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北跨渭河,使渭河 成为城中河;南至潏河,使城市和秦岭相融合;西连咸阳,实现西咸一体化; 东接临潼,拓展城市空间”的格局。主城区要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 功能标准,发展和培育城市的主导功能。发展和强化商务商贸、研发创新、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第一篇规划背景 (3) 第一章发展基础 (3) 第二章存在问题 (5) 第三章发展环境 (6) 第二篇总体要求 (9) 第四章指导思想 (9) 第五章基本原则 (9) 第六章发展目标 (10) 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4) 第七章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14) 第八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14) 第九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17)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9) 第十章合理引导城镇体系发展 (19) 第十一章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3) 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26) 第十二章增强城市产业支撑能力 (26) 第十三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28) 第十四章加强住房体系建设 (32) 第十五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 (34) 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7) 第十六章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7) 第十七章加快农业现代化 (38) 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41) 第十八章改革人口管理制度 (41) 第十九章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42) 第二十章改革完善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 (43) 第二十一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44) 第二十二章推进行政区划管理创新 (46) 第八篇规划实施 (48) 第二十三章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48) 第二十四章推进国际国内合作 (48) 第二十五章开展试点示范 (49) 第二十六章健全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49)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和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旨在进一步明确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是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

宝鸡新城市规划2008-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节市域空间管制 第三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 第五节城乡建设标准 第六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第七节产业布局规划 第八节综合交通规划 第九节旅游规划 第十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第十一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第十二节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建议第十三节市域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建议 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 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九章中心城区城市景观与特色规划 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第七节供热工程规划 第八节环卫设施规划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一节抗震工程规划 第二节防洪工程规划 第三节消防工程规划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第十七章附则 附表1: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附表2: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附表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附表4: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5: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附表6: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宝鸡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宝鸡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SXSZF批准,宝鸡市人民政府对《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进行修订,编制《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1999)31号)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3]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145号) 5、《SXSZF关于宝鸡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陕政函[2008]175号) 6、《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7、《关中城市群建设规划(2007-2020)》 8、《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地方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3、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4、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的作用。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8年-2020年,其中: 近期:2008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五条规划区 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层次 本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陕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资料

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1.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化的经济效应进一步显现 2. 非农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城镇化的产业和就业推动效应明显 3. 城镇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4. 县域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5. 城镇化的政策引导不断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成绩斐然 (二)存在问题 1. 城镇化水平仍显落后,城镇规模总体偏小 2. 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特色产业基础薄弱 3. 城镇特色不鲜明,城镇设施水平偏低 4.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5. 城镇管理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6.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制约凸显,城镇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我省已进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2. 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形成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外在推力 3. 新时期农民进城发展的强烈需求构成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4.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5. 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明晰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导向和机遇 (二)面临挑战 1.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使城镇化发展面临考验 2. 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给城镇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3. 村庄人口的持续减少提出了重构城乡居民点体系的要求 4. 两型社会和安全城镇的建设给城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1. 新型城镇化战略 2. 统筹城乡战略 3. 低碳、环保、安全战略 4. 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战略 (三)发展目标 1. 城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2.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3. 县城和重点镇建设达到新水准 4. 城镇体系呈现新格局 四“十二五”城镇化发展重点 (一)打造核心,全力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 1. 构筑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骨架 2. 加快推进西咸新区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