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实验中学史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面的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这里面提到了老红军黄镇的漫画。大致含义为黄镇在艰苦条件下仍然笔耕不辍。用手中的笔表现了红军战士生活战斗的情景。长征途中的风土人情、汹涌的大渡河、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泸定桥、寒冷的雪山、荒芜的大草地,都是他作画的素材。黄镇用几百幅漫画生动地记录这个他亲身经历过的伟大的历史事件。那么,黄镇在漫画中记录下来的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卡中所提到的“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吗?这么恶劣的环境,红军是如何克服的?红军长征胜利了,有什么意义?等等,我们学习完这一课后,就会弄懂上述问题的。

[板书]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开始

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学生提问:提问一: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应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提问二: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提问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吗?……

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

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教师提问:从刚才对前四次反“围剿”的讲述中,同学们能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吗?大家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得都正确。采用了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不守成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决策。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法消灭敌人。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诱敌深入,使其丧失警惕,抓住时机消灭敌人。……

教师过渡:同学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伟大发展,它不仅可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但就是这样有价值的思想,却被以王明为代表的中共临时中央废弃不用,而且受到攻击。那么,王明“左”倾路线在军事上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第五次反“围剿”的事例来看一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小字内容。了解“左”倾错误在军事上的表现。

教师引导:请大家把“左”倾错误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表现归纳一下。

学生归纳: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强行进攻,接着是死守广昌,伤亡惨重。广昌失陷后,又分兵把守,结果是节节抵御,节节挨打。一年也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转移。

教师讲述: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第五次反“围剿”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这一点,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长征刚开始时的“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合在一起,就成为“左”倾错误路线在军事上的三大特点。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小问题——红军长征的开始。

[板书]2.红军长征的开始

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第二段大字内容看一下,了解红军长征开始时的情况,然后复述。

学生复述:略

教师讲述: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的情况。1934年,红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指挥下,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以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和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兴国、宁都、石城等相继失陷,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完全丧失。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等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21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向红二、六军团所在地湘西进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界展开强大攻势,策应中央红军。

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怎样?这次会议后红军原有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改变?我们学习完下面的内容后就会明白的。

[板书]二、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 1935.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遵义会议的内容,概括其中的要点。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①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②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③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④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小结: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教师过渡:同学们,遵义会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首先表现在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取得的伟大胜利中。

[板书]2.长征的胜利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过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由湖南进入贵州,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是遵义会议后首次改变被动地位的行动。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行动,然后在云南渡过金沙江。彻底摆脱敌人的包围。接着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大雪山,进入草地。出草地后,进入甘肃,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写出板书:从江西、福建出发→渡过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关于飞夺泸定桥和过雪山、草地的描写,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红军长征的道路是艰难的,红军战士不仅受到敌人的阻截,而且有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个敌人。前进的道路可谓十分艰苦。

学生读图《红军长征示意图》。

同学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11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走了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教师过渡: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课本上只提了两句话:一是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二是红军长征的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大家看来,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还有哪些?请畅所欲言。

[板书]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一、长征粉碎了敌人“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同学们,长征胜利的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思考题:1、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我们经常说要发扬长征精神,基于你对长征的理解,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3、长征组歌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九课时 教学课题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阅读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问题:第 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 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 立自己的军队,红军的 力量逐步壮大起来。如 果你是蒋介石,你会怎 样做?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媒 体展示并且简要介绍国 民党五次围剿和红军反 围剿的概况。 导入新课。 B教授新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媒体展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 (3)、本课所述长征的部队是主要是哪支部队?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2、媒体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并能结合长征示意图讲述。

(2)、教师补充强调: 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四 渡赤水打乱敌人追缴计 划、毛泽东游击战术的 经典战例、、过乌江召开 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跳 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 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2、媒体播放遵义会议视 频,提出问题: (1)、长征初期党内暴 露出哪些严重的问题急 需解决?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 是长征中的转折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 括并媒体展示:红军长 征初期存在的问题是军 事上和组织上。如果这 两个问题不解决,危险 程度胜过强大的敌人, 对此党召开了具有转折 意义的遵义会议。补充, 这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 立自主的运动马克思主 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长征的胜利 1、学生阅读教材,媒体展示问题思考回答 (1)、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2)、红军会师共有几次?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及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会师有三次:井冈山会师、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胜利的原因是:正确领导、人民群众支持、红军坚定的意志、艰苦奋斗、发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的意义是:历史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现实意义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 2、媒体展示材料,教师介讲解红军长征中创造的奇迹: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华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经过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 3、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节选编辑片段,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众

【最新】红军长征评课-实用word文档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红军长征评课 篇一: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赵诗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龙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 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 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龙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 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龙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龙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龙 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 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初二历史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知识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 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言: 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 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生:(长征)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 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 长征

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2、经过 生: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非常流利,真像一位小导游。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来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到黑板前结合大屏幕中长征路线图,然后再讲桌上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贴到 黑板的相应问题上)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生讨论:长征中红军渡过了那些江、河,经历了那些省份,爬过了那些山? 师:那件事是红军长征中的转折?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和冲出重围的事件又分别是什么? 生:遵义会议 屏幕显示遵义会议的内容,同学们齐读。 师: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之时,毛泽东力挽狂澜,经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从遵义会议的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 别为14年,在这前后两个14年里有何不同? 生:讨论 师:在前14年里中央主要领导人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右倾错误或左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后14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遵义会议师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在长征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讲一讲你知道的长征中的故事,或有关长征的诗歌、文章等。 生:讲故事、读文章、朗诵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标导读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要点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考演练 ●长征的开始八上P59 识记 将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军长征②南昌起义③五四运动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②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③④⑤①② ●遵义会议八上P60 识记理解应用 1、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找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会选择的图片是() A.“一大”会址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遵义会议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收关的转折点。请问“这次会议”指()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4、有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遵义会议 D.挺进中原 ●长征的胜利八上P62 识记理解 1、下列毛泽东诗句中,描述图3历史事件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油画《飞夺泸定桥》(右图)所反映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A.国民革命军进攻武昌的战役中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 C.根据地红军反“围剿”斗争中 D.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 3、红军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是在()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 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

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知识链接: 红军四次反围剿 ①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②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③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三次反围剿我军三万余人战损六千,损失了五分之一,结局是主力无力追击敌人。 ④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导学过程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分两大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基础知识)、延伸的红色之路(对今天的影响) [导入语]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师: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讲述了怎样的情境? (这是一首夹杂着不少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过渡:人民为什么要送别亲人,红军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PPT1-2]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为什么要长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 [PPT3] 师:从PPT中,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总结前四次作战的特点吗? 生:灵活、机动、游击战、运动战、不是教条、死板、消极 师: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错误指挥) 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 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人口在不断的减少,红军主力告别他们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征拉开了序幕。 师:从中央根据地撤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 生:保存实力。 师:现在我们能清楚认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所以长征是红军为保存实力向西北地区的战略大转移。 过渡:书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语言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度概况了长征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军过后尽开颜”,那么参与长征的部队有哪些呢?

历史: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学案(鲁教版七年级上)

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班级: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讨论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二、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1.原因:红军失败,被迫进行。 2.开始:年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出发开始长征。 红①红军向湘西前进,冲破了敌人的,渡过湘江,损失过半。 ②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夺取。 军时间:年月, 2.经③遵义内容:解决了,取消了。 不会议肯定了 , 增选。 过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 怕这次会议挽救了。 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四渡,打乱了。 远⑤红军巧渡,跳出了。 ⑥红军强渡,飞夺。 征⑦红军又翻过大,通过,进入甘肃。 ①年月,党中央和方面军到达革命根据地的。 难 3.胜利②年月, 方面军和方面军,到达 ,同前来的 方面军会师.红三大主力回师,标志着。 4.长征的意义: , 。 三、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四、合作探究 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4周年,请回答有关长征的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2)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地点。 (3)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了什么会议? (4)红军长征两次会师的时间、地点、和主要部队。 (5)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个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历史依据是什么? (2)发展红色旅游,从发展经济角度看有何意义? (3)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今年是长征胜利多少周年,请你谈谈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五、当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他们应该去(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陕北吴起镇 D.甘肃会宁 2.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三湾改编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下面是我精选推荐的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一 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梦想。它拥有梦幻般的华美、纯洁和甜蜜;它是每个人心中最崇高的净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邀请了李连杰叔叔,李连杰叔叔演讲了《我的梦,中国梦》,李连杰叔叔有很多梦想,他有电影梦、武术梦和中国梦,在去年李连杰叔叔给台湾建了一所学校,他把太极推向全世界,两手托起中国梦。每个人都有梦想,陆士谔他有世博梦,孙中山有他的三峡梦,和她的强国梦,旦周,他是一位医生,他说他要让全世界健康无病。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看见了一位叫杨孟衡的哥哥,他被高压电电击双臂,失去双手,。 杨孟衡从小喜欢体育,但他失去了双手,有一次,杨孟衡知道可以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他就参加了,但是比赛排名是第九名,杨孟衡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放弃,他知道他不应该喜欢体育,所以他就用脚写字,今天,他做到了,他用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他的理想大学,他被中山大学录取,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但是他真的做到了。 看“开学第一课”,我觉得梦想要自己争取的,就像房祖名哥哥说的“成功是失败不放弃”。只要我们不放弃,每个人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位绝代佳人,她拥有幽深的眼眸,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她拥有甜美的声音,告诉我们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她拥有纤巧的双手,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她拥有博爱的心灵,永远含笑相伴你身旁。请你也寻到一位属于你的佳人,将她拥在怀中,在月色下回忆她的美妙,承诺对她的付出,在她的指引下走向成功。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像旦周一样,让全世界的人有健康无病,我要向我的梦想努力,不放弃,一定会成功的。为了我的梦想,我要好好学习,孝顺父母,做一个有用的人。 让我们一起向梦想努力吧! 初中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篇二 欧文曾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感动就是一种幸福。 幸福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但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清晨,旭日东升,温柔的阳光洒向人间,抚摸着我的脸,心,感觉暖暖的。这,就是幸福的征兆。 当我们在写作业时,一边写,一边贪婪地记下知识的结晶。这时,笔尖沙沙的响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走在小河边,两岸的杨柳随风摆动,鱼儿和鹅卵石正在编制着充满活力的动态画面。这时,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就是幸福的征兆。 幸福的感觉是美好的,幸福的味道是甜美的。只不过它比玫瑰更芬芳,比棒棒糖更甜蜜,比巧克力更浓郁,比咖啡更香醇……

【八年级】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格式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填图的能力,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意义,遵义会议学习难点:培养读图、填图的能力 学习过程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知识目标的内容并标记。 2、掌握长征的经过主要就是掌握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时可用箭头连起来。 3、掌握遵义会议的意义主要从一个核心、三个挽救、一个转折去记忆。一、课前检测:听写第12课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三、自主学习(边读、边写、边画、边记忆) (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6小题。) 1、____年____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____和___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____年___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进行战略转移。 4、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6、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它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阅读“长征的胜利”)一目,完成7—11小题。) 7、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路线是: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飞夺→翻过→通过→进入。 8、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9、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 10、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三支队伍。 1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使转危为安。 四、合作探究 1、思考讨论教材61页动脑筋的问题。 ▼2、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结合课后练一练和活动探究1,并完成该练习)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前郭县穆家中学王亚飞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2、加深对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理解长征精神,认识长征精神在根本上是一种追求解放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它既不能自然地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手段使它再现,更不可能去进行直接观察,因此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针对上述学生情况,根据大纲的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1、知识与能力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学习用绘画、绘图来表现历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熟悉搜寻历史资料的多种途径。 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学习编写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分组推荐代表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历史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新人教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掌握长征的路线、结果及意义。 3.握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 【基础梳理】 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长征的原因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 (1)时间:_______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_______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3)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_______。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高耸人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

进入甘肃。 2.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3.长征的胜利结束:_______年_______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_______,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_______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新知探究】 【探究问题1】长征精神? 【课堂小结】 要求:根据课堂老师讲解示范,自主完成梳理完成知识结构。 【当堂达标】 快速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当堂达标题,检测本课学习效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习题(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 A. 红军长征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 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哪里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A. 江西瑞金 B.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 渡过金沙江 B. 遵义会议 C. 吴起镇会师 D. 甘肃会宁会师 4.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②吴起镇③武汉④会宁。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该老师讲解的主题是() A.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 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7.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强渡大渡河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8.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 1933年10月,井冈山 B.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C. 1935年10月,陕北 D. 1936年10月,会宁 9.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深远。长征的历程说明() ①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②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制定革命路线必须从国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初中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七律•长征》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资料链接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这是___。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____________。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