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上)

2012-04-09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与教育、住房以及医疗等支出之间的不确定性呈负相关关系,这些不确定性日益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社会保险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则存在着不明显的正向关系。其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较晚,水平较低,尚存在诸多体制上的问题。因此,只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增加居民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关键词:社会保险,居民消费,不确定性

一、引言

居民消费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居民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及消费储蓄行为具有深远影响。在传统国家一企业保障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较大影响。关于社会保险与居民消费乃至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具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政策效应的重要论题。

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用世代交替模型和收益贴现模型对社会保险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Ayse Imrohoro,Selahattin Imrohoro & Douglas H.Joines(1995)使用了跨度为65年的世代交替模型,同时考虑了个人面临的收入风险和道德风险,研究结论是:社会保险通过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上的消费选择,而这些对于居民来说既有正效用又有负效用;Akira Sadahiroa &Manabu Shimasawa(2003)把个人生命分为时间间隔相等的三个时期,并且假定:第一个时期为受教育时期,时间是O~20岁,在此期间内不得生产,只能消费;第二时期是从20岁以后,直到60岁退休;第三期从退休后到生命结束,人们预期死亡后不留遗产,也不负债,且人们在生命各期非预料死亡留下的遗产由处于生命一期的人继承等,在这些假定之下,探讨各变量对于消费的影响。

国内学者在研究此问题时也采用OLG模型框架,同样将个人生命划分为三个时间间隔相等的时期,但是,并不认为存在一个受教育期,而是假定在前两期工作,最后一期退休。

其他假定与Akira Sadahiroa & Manabu Shimasawa相同(贺菊煌,2002);在模型分析上侧重观察居民风险偏好、改革开放后面临的不确定性这两因素对于边际消费的影响,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我国个人保险的消费效用(王立平,2007);通过构建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型,得到了关于社会保险、居民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张士斌,2009);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个人在其生命周期中消费—储蓄—保险的安排,强调保险在个人最大化其终生效应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王棋、王寒,2009)。

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分析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和住房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于消费需求形成的影响,以及社会保险对于消费需求贡献不足等特点,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得到我国当前社会保险与消费水平函数关系式,进而研究社会保险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传导机制及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社会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

一般假定认为,居民消费目的在于获得效用,消费最终目的在于使人获得满足。在微观经济学中,通常用效用函数描述这种满足程度。与一般假设不同,本文考虑到储蓄对于消费与社会保险的关系和对保险的作用,给出下列假设:

(1)居民在每期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为U i,i∈[1,N],N为生存年限。

(2)U i由当期消费决定,即U i=U(C i)。其中,假定t=1时,居民已经拥有工作能力。

(3)贴现率为r,即市场无风险利率。

(4)居民在初始阶段没有进行遗产积累,在工作期间进行的储蓄仅为了在退休后使用,即不留遗产给子孙后代。

(5)不考虑物价变动等因素。

2、研究模型设定

(1)居民在退休后所获得的收入。假定居民在第n年退休。退休后,居民仅获得社会保险支付的养老保险金。根据政府制度安排,居民养老保险金支付金额为θr。则居民在退休后的可支配收入值为:W i=θr。

(2)居民在工作期间,如果没有发生伤残或者失业时的收入。居民在工作期间内,政府要征收社会保险费,设征收比例设为μ。则该阶段获得的可支配收入值为:W i=(1-μ)×Y i。

(3)居民在工作期间,发生伤残或者失业时的收入。居民在工作期间发生伤残或者失业,则居民丧失工作能力,仅靠社会保险生存。假设社会保险的赔偿金额为θu。则此时居民可支配收入值为:W i=θu。

(4)居民收入预算约束函数为:Σ[S i/(1+r)i+C i/(1+r)i]≤Σ[W i/(1+r)i]。其中,S i指居民储蓄;r指贴现率;S i/(1+r)i指居民生命周期中各期储蓄额的现值;C i指居民消费;C i/(1+r)i指居民生命周期中各期消费支出的现值,W i指居民财富,W i/(1+r)i指居民生命周期中各期财富额的现值。当i≤n,居民不发生伤残或失业时,居民财富额为工资减去上缴的社会保险费,即:W i=(1-μ)×Y i;i≤n,屠民发生伤残或失业时,居民财富额为工资减去上缴的社会保险费,加上医疗或失业保险支付额,即:W i=(1-μ)×Y i+θu;当i>n,居民在工作期间内不发生伤残或者失业时,居民财富额为工资减去上缴的社会保险费,加上养老保险支付额,即:W i=(1-μ)×Y i+θr;当i>n,居民在工作期间内发生伤残或者失业时,居民财富额为工资减去上缴的社会保险费,加上养老、医疗或失业保险支付额,即:W i=(1-μ)×Y i+θr+θu。

(5)居民目标函数。由于居民消费的目标是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则其目标函数可以设为:Σ[U(C i)/(1+r)i]。其中,U(C i)为由当期消费决定的效用值;U(C i)/(1+r)i指居民生命周期中各期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值的现值。

(6)储蓄S。根据传统凯恩斯消费函数,居民消费与储蓄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同时,社会保险与储蓄之间存在着某种替代关系,在目前中国特殊历史时期,居民储蓄相当大的部分是为了应对日后不确定性。因此,在此模型中有必要考虑储蓄这个因素。

(7)约束条件:Σ[S i/(1+r)i+C i/(1+r)i]≤Σ[W i/(1+r)i]。

(8)建立拉格朗日函数:Σ[U(C i)/(1+r)i]+λ{Σ[W i/(1+r)i]·Σ[S i/(1+r)i+C i/(1+r)i]}。当W i

取不同数值时,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不同。设P(x)为概率函数,当P(x)= P0时,此时为居民在工作期间内发生伤残;当P(x)=1-P0时,此时居民在工作期间内不发生伤残。概率P可以视为对于居民获得收入不确定性的描述。边际消费倾向减少的幅度受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大。如果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使得该国居民实际收入没有出现大规模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上可以不变。反之,则边际消费倾向出现明显变化。此外,θu和θr,均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因此,可以在公式中使用INS=θu+θr。描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C i=f(INS,S i,μ,P(x))。也就是说,居民通过消费获得效用与保险金的支付额、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比例、储蓄额以及收入的不确定性有关。而这也基本可以看作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3、研究变量

(1)收入的不确定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劳动用工合同制度,职工失业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收入增长的波动性越大,人们就越会降低收入预期。当收入较快增长时,人们会怀疑是否伴有通货膨胀;当收入下降时,人们则意识到其收入是不稳定的,如果没有相_砬的社会保险机制,消费变得更加谨慎。本文设收入增长额的标准差为σ0。此外,通货膨胀使用CPI来进行衡量。

(2)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之后,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其他教育支出均要个人支付。随着高等教育费用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导致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日渐增大。以教育支出增长额的标准差作为考察教育支出不确定性的指标,设为σedu。

(3)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我国虽然进行了医疗制度改革,但由于制度仍然不完善,地区、行业、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医疗保障水平差距明显,加之医疗费用不断提高,许多人感到医疗支出压力较大。本文以医疗卫生支出增长额的标准差作为考察此类支出不确定性的指标,设为σmed。

(4)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由原有福利分房制度逐步转变为货币购房制度,

加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资金不断涌入房地产业,造成了城市房价不合理上涨,购房按揭支出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以住房支出增长额的标准差作为考察此类支出不确定性的指标,设为σhom。

(5)以INS来衡量社会保险的支出额,以S衡量居民储蓄额。

4、模型构建

将社会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模型设定为:

其中,C是指居民消费;σ0为收入的不确定性;σedu为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σhom为住房支出的不确定性;σmed为医疗卫生支出的不确定性;INS为社保基金支付额;CPI为物价指数;S为储蓄额;α0、α1、α2、β、γ、δ均为变量的系数;Residual为误差项。

三、转型期中国社会保险对消费需求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l、转型期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开始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险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就。首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确立了企业、个人、国家三方共同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金,采用基金积累式筹集方式;其次,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上,确立了基本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再次,我国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另外,我国还对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做出了修改与完善。

但是,我国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险金支出相对滞后,社会保险制度在保障民生及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尤其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关系全民基本福利的社会保险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养老保险金账户存在空账运行。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需要支付巨额养老保险金,但新制度中没有这部分资金积累,造成了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且资金缺口日益增大,严重阻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

(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效率较低,问题较多。与旧体制的医疗保险缺乏监督机制而导致公共医疗资源浪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的医疗保险体制片面强调个人责任,导致了公共医疗资源不足。

(4)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社会保险立法还不够完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司法监管缺位。在实践中,存在社会保险费被拖欠、挪用的现象。

2、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1)数据收集。本文收集从1990~2009年的居民收入以及各项支出数据,采用一阶差分的方式计算出其增长额之后,使用上一年度为基期,计算其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标准差以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基点,取前四年数据,以五年为期计算而得。居民收入、教育、住房、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居民收入、教育、住房、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1991~2010》。

(2)数据分析。使用OLS方法,对于以上变量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拟合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以上变量能够很好地拟合为一个方程。但是,模型本身存在着自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储蓄与社会保险之间互为替代关系,并且存在滞后影响而造成的。当剔除S 变量后,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剔除S变量后的拟合结果

可以看到,D-W统计量为2.163157,消除了模型本身的自相关性。在此方程中,σedu、σhom以及σmed三者的系数皆为负值,证实了当今转轨体制下,教育、住房和医疗卫生三项的支出不确定性日益成为了阻碍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σ0的系数为2.121585,表示收入的不确定性对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我国居民工资处于一个不断上升过程中,这期间货币幻觉效应对于促进居民消费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调整前的方程中,储蓄与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系数较小。同时,社会保险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极其不显著的正向关系。可以说,社会保险与储蓄之间尚存在着某种水平的替代关系。我国居民传统思想上的储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加之在经济转型期间,各种不确定性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储蓄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手段。基于此,储蓄与消费存在微弱正相关关系,是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形。在调整之后的方程中,社会保险支出与消费支出有明显正相关关系,且P值为0。这说明如果抛开储蓄,社会保险将是居民分散各种风险,减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大额支出和负担,从而有利于提高现期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手段。

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这与我国物价水平不稳定有关。一方面,居民已经形成了物价不稳定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物价波动多从上游向下游传导,个人生活必需品、工业原料的波动较为剧烈,而这些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其需求额受物价变动影响小。因此,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产生一定阻碍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显著。

收入不确定性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T值足够大,但是系数较小。这与通货

膨胀的货币幻觉效应有关。近20年间,居民工资不断上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这20年间,我国居民面临的劳动纠纷、伤残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因素导致的收入不确定性日益增加,从而压抑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特定转型条件下,住房、医疗、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成为阻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在此期间旧的影响没有消除,新的制度尚在探索之中。因此,建立水平适度、覆盖广泛、完善的社会保险体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加大公共医疗投入力度,提高医疗保险中国家所承担部分的比例

由实证分析得知,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之中,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于消费的阻碍影响最为明显。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主要问题在于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对于报销药品、适用病症等都有较严格规定,加之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因此,提高国家负担比例、降低门槛成为了当务之急。

2、做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由实证分析得知,储蓄对于消费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中,一个主要的动机是生命周期储蓄动机,居民在工作期间选择将个人收入用于储蓄,以保证其在年老之后的消费,增加储蓄意味着增加居民在退休之后的消费,从而体现出储蓄对于消费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反映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满足退休职工需要的事实。我国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但由于历史债务、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账管理等原因,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存在空账运行问题。因此,有必要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同时保证个人账户基金投资收益率高于工资增长率,从而保证我国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

3、平衡发展各项社会保险制度

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动态调整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待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降低

由物价、教育支出和住房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在前文分析中可以得知,除医疗支出对于居民消费的阻碍程度最大以外,教育、住房等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也具有比较大的负作用,这就需要综合各种社会保险政策才能消除其影响。因此,平衡发展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缩小差距,在居民遭遇不确定事件时,提高其应对能力,也是提高社会保险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逐步增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支出,使得各个收入阶层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一致的利益,使每一个居民都能生有所食,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4、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和运营机制

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持续稳定的支付,对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稳健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要有多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还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制,一个能够在市场经济中稳健投资和运作的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制。

参考文献:

[1] Akira Sadahiroa, Manabu Shimasawa The Computable Overlapping Cenerations Model with an Endogenous Growth Mechanism[J]. Economic Modelling, 2003, (20):1-24.

[2] Ayse Imrohoro, Selahattin Imrohoro and Douglas H.Joines.A Life Cycle Analysis of Social Security[J]. Economic Theory,1995.(6):83-114.

[3]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

[4]刘占友,易鹏,对传统消费函数模型的比较研究[J].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5]王立平.我国个人保险消费效应研究[J].南宁:改革与战略,2007,(5).

[6]王琪,王寒,个人保险、消费和储蓄决策[J].北京:保险研究,2009,(5).

[7]杨明基,陶君道,蒋润祥,景文宏.基于收入、价格、资产、利率和不确定性的城镇居民消费分析研究——以甘肃为例[J].北京:金融研究,2008,(7).

[8]杨汝岱,陈斌开,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J].北京:经济研究,2009,(8).

[9]张士斌.年龄结构、社会保险与城镇居民储蓄——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3).

作者简介:胡颖(1968—),女,河南许昌人。副教授,金融学博士,研究领域是金融机构与金融风险管理、保险学。E-mail:hy369@ https://www.doczj.com/doc/5a3575087.html,;谢君来(1986—),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是金融机构与金融风险管理。E-mail: xiejunlai@ https://www.doczj.com/doc/5a3575087.html,。

作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胡颖谢君来来源:《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号08050133班级08金融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 2008 级金融学院 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08050133 专业金融学班级1班 2010年 6 月8日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8050133 08金融一班庄梦琦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

一、引言 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3%。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在保持合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充分释放居民储蓄的巨大购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综合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 “平安计划”是我国面向高危行业的农民工推出的工伤保障计划。 ()2. 只有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失业后才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 住房公积金最终归职工个人所有。 ()4. 实施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5. 医疗社会保险是与其它保险项目关联性最强的保险项目。 ()6. 失业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机构介绍工作的,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7.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9. 社会保障管理必须坚持政、事分开。

()10.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特点。 ()1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1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基础医疗保险金和个人账户构成。 ()13.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上市交易的政府拥有优先回购权。 ()14. 医疗社会保险项目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也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15.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做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16.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 ()17. 德国的义务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18. 住房公积金的根本功能是住房保障。 ()19. 我国的失业保险金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按年发放。

()20.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 ()21. 周期性失业是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中,由社会需求下降、经济萧条引起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产生的失业。 ()22. 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23. 工伤保险实行“无过失补偿”的原则。 ()24.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职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性融资渠道。 二、单选题 1. 失业社会保险中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因素。 A、自然 B、非自然 C、自然和非自然 D、各种综合因素 2.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分配和再分配,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需要的社会安全制度。 A、基本生活

2017年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与消费行为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与消费行为专题调研分析报告 本调研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主要包含欧立信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年报,国家相关统计部门以及第三方研究机构等。

目录 第一节家庭资产配置偏好 (6) 一、家庭资产构成 (6) 二、家庭资产配置四大趋势 (7) 1、趋势一:基础资产占比降低,增值资产占比提升 (7) 2、趋势二:实物资产占比下降,金融资产占比提升 (8) 3、趋势三:房地产占比下降 (9) 4、趋势四:居民部门负债率提升,国际比较中仍处低位 (9) 第二节居民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变迁 (11) 一、家庭资产配置四大趋势 (11) 二、观念决定行为:60后到90后消费观念变迁 (13) 1、趋势一:从注重节俭、实用性到追求时尚和品牌 (13) 2、趋势二:80后消费信心最高、超前消费意识最强 (14) 三、消费结构升级 (16) 1、趋势一: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迁移 (16) 2、趋势二:由生产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迁移 (17) 3、趋势三:互联化、移动化成为新的风向标 (18) 4、趋势四: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理念深入 (20) 第三节资产配置优化及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受益行业 (22) 一、医疗保健 (22) 1、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现状 (22) 2、新人口结构+新健康观念打开医疗需求 (23) (1)哑铃型人口结构下的医疗需求 (23) (2)“无病强身”:全民健康意识待提升保健需求 (25) 二、教育 (26) 1、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现状 (26) 2、家庭结构及人口结构下的教育需求及市场空间 (27) (1)家庭教育观念及新生儿增加带来的教育支出 (27) (2)人口结构倒逼下的成人教育市场空间 (29) (3)“留学潮”下的商机 (30) 三、金融保险 (32) 1、理财需求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32) 2、养老、健康问题打开商业寿险空间 (33) 四、休闲旅游 (36) 1、我国休闲旅游市场现状 (36) 2、休闲旅游消费市场空间 (36) (1)收入水平提升及政策支持刺激旅游消费需求 (36) (2)在线旅游引领新风尚 (37) 五、体育与文化传媒 (38) 1、“全民健身”浪潮下的体育产业 (38) (1)体育产业 (38) (2)政策也给予体育产业大力扶持 (39) (3)体育用品 (40)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居民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与促进居民消费 买方的形成,标志着我国以短缺和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原来的资源约束和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和结构升级的障碍。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的这种转变,意味着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变得相对狭窄,并迫切要求对有支付能力的最终消费需求进行引导。特别是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和亚洲危机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影响逐步显现的情况下,为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必须拓宽居民消费领域,启动居民潜在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通过居民消费引导投资。这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居民前期和当期的收入,也受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影响。 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是国民收入社会化消费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通过立法,以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社会成员在特殊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两个方面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延期消费。它是指将目前取得的消费基金推迟到一定时期以后再使用;二是均衡消费。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收入在更长的时间内平均使用。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调剂,使收入与消费在时间上衔接起来,使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个终生比较稳定的收入。其二是均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贫富差别,使低收入者获得基本的生活消费。总之,通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即期消费,但它却营造了一个让劳动者消除后顾之忧的社会消费,减少了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不用担心年老、生病、失业等问题,可以在现有的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基础上放心地去消费。 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给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则更为直接。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给付具有选择性,主要获得者是老年人、失业者、伤病者、低收入者和其他救济、优抚对象。它会立即用于消费,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扶、灾有所救、贫有所帮,从而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尚在改革探索之中,致使社会保障在促进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 1、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加大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最近一些社会机构对居民储蓄动机的调查

《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 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篇一:中国高端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中国高端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一消费人群的确定 中国高端人群主要指拥有相当财富、身份和地位,处于财富 金字塔上层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或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或占据 独特的知识资源,再或是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为 己所用,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 还拥有特质化的价值取向、生活背景、居住习惯和文化品位,对 居住品质、生活环境有着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 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前瞻性的生活理 念及功能多元化等,体现在对健康、人文内涵、生态环境、私密性、服务等方面的特别关注。此外,高端人群对于社交、商务、 时尚、休闲、娱乐等上层生活的需求也有较高的要求。 二高端人群的分类 根据高端人群的情感偏好以及他们特殊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在此将高端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尊贵型、享受型、标签型和理 财型。尊贵型人群大多事业有成,拥有多套住宅及一辆以上名车,重视“尊贵身份”的概念;享受型人群则更多注重生活质量的提

升,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标签型人群大多属于 高消费,热衷于品牌消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理财型的人群则更加注重投资理财,他们拥有丰富的投资经历和 经验,当然这类人群本身就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且有境内外旅 游和豪宅居住经历,对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均比较高。不 同价值观的高端人群对生活方式的要求和理解不同,同时,他们 对产品的消费取向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四种价值观的 高端人群作相应分析 (1)尊贵型——追求自然、闲适 高端奢侈消费体验对尊贵型人群来说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如 高端豪宅、别墅则是释放工作压力获得独立自由的私密空间和独 享心灵宁静的场所,也是体现他们生活品味、情趣、情调的地方。 (2)享受型——注重服务、细节 享受型高端人群更多的是享受生活的场所和氛围,同时也很 注重产品消费能否体现自身品味及身份,其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 消费档次,例如住宅对其而言更多的则是享受生活的场所。此类 人群多为各类企业的高层领导,归国华侨、外籍人士等。 (3)标签型——注重身份认同 标签型高端人群典型的消费心理特征则是更注重身份和财富 地位的体现,其大多为私营业主,多数人是凭着自身的能力白手 起家的;同时这类人群还包含那些本身就是从富豪家庭出生的年 轻一代。因而这类人群在年龄分布上比较分散,中年、中青年人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完成时间:年 6 月7 日答辩时间:年 6 月9 日专业:经济管理 班级:07经济管理2班 姓名:苗晓伟 学号: 指导教师:杜美丽 - I -

摘要 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然而如果居民储蓄存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居民存款出现了“超储蓄”现象。 本文从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入手,描述了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居民储蓄的“超储蓄”现象,分析了“超储蓄”的消极效应,并进一步对“超储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超储蓄”产生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严重失衡;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总需求受到抑制;金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建议与对策,应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超储蓄”现象。 关键词:居民储蓄行为超储蓄 - II -

目录 摘要 (1) 1 前言 (1) 1.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 2 储蓄基本理论概念 (1) 2.1 储蓄的含义 (1) 2.2 储蓄理论 (2) 3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分析 (2) 3.1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 (2) 3.2 “超储蓄”的消极效应 (3) 4 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原因分析 (4) 4.1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尊定基础 (4) 4.2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 (4) 5 坚决我国居民“超储蓄”行为的对策 (5) 5.1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 (5) 5.2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6) 5.3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关系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 III -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实证分析 一、前言 纵观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社会保障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更不是一元的,而且是多元的,总体趋势制度不断完善,体系不断优化,观念不断深入。且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差异。因此,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合于本国国情,这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正在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旨在揭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依据。1.研究背景。安徽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二者开始趋向于平稳。下面将具体介绍两者在安徽省的发展现状。(1)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国际上通常采用社会保障支出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具体测度社会保障水平,该方式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用于居民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的经济社会资源有多少。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创建与调整阶段,停滞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安徽省的社会保障在起步阶段仅覆盖了国有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经过安徽社会保障部门的不懈努力,才逐渐覆盖到企业单位,甚至安徽省全体居民。如表1所示,自

2004年以后,安徽省社会保障支出是逐步增加的,占安徽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是下降的。在2004年和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仅为133.32与157.88亿元,相对来说支出数额比较少,这与当时安徽省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而从整体上看,安徽省社会保障事业正迎来一个美好的时代。自2000年开始,安徽省社会保障总的来说上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009年,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出现了小幅度倒退的现象。2011年安徽省社会保障水平为2.86%,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82%,由此得知,安徽省比全国低0.96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差距。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安徽省经济增速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增速低,其与全国平均社会保障水平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2)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现状。由表1得知,安徽省居民消费水平自2004年~2010年是不断增长的,在这期间,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都有所增长,农村人均消费水平增加了2.21倍,城镇人均消费水平增加了2.12倍。总体上,消费水平增加了2.06倍,但是农村消费水平与城镇消费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比例一直维持在3倍左右。2016年第一季度,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27亿元,增长幅度达12%,在全国排名第四位、中部地区排名第一位,增长幅度比全国多了1.7个百分点。2016年3月末,安徽省金融机构外币存储余额大幅度的增加。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也在平稳增长。2.研究意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法律,并且

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学号:112010303000328 姓名:魏云凤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 魏云凤 (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 112010303000328)摘要:中国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对目标消 费者行为的认识和理解是营销活动的基础。本文是通过消费函数来对消 费者行为进行研究的。通过构建分析理论模型依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 生命周期假说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城镇居民1991 年~1998 年间名义 货币收入与名义消费支出月度数据,从而得出结论进而提出了政策性建 议。 关键词: 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 1.问题的提出 进入90 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态势。消费占GDP 的比重,由80 年代的52 %降低到现在的46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鼓励个人信贷消费、提高中低层居民收入等一系列举措,然而居民消费并没有摆脱低迷状态,1998 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增长618 % ,比1990~1997 的年均增长低1415 个百分点。 与居民低消费率相对应,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之一。居民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和转移支付后的余额,包括实物性储蓄和金融性储蓄。在我国的居民储蓄中,金融性储蓄约占75 % ,是居民储蓄的主要部分。金融性储蓄又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外币储蓄和手持现金等,其中银行存款约占60%~70 %。1990 年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为703412 亿元,到1999 年末为59622 亿元,十年间增长8148 倍,年均增长2318 % ,呈超常增长的特征;同期我国GDP 年均增长9175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是其2144 倍。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 年5 月以来,中央银行连续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公共社会保险体系皆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政府强制性收取的社会保险费组织建立形成养老基金,在劳动者失去基本劳动力以后,发放退休金,从而可以保证该离职人员的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已经在全国普及流行的实施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在1935 年时颁布了《社会保障法案》,建立起养老、遗属及残障保险制度(简称OASDI),这便意味着美国保险制度的确立。几十年以来,通过自身不断地完善与调整已经形成了以三大支柱为基本点的完善社会保险体制。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的体制的发展和调整可提供更好的样本。因此,接下来会对中美两国的保险制度的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从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上进行讨论,美国对于退休时间的提供了宽泛的年龄范围,从大体上来讲,个体工作人员可以选择正常、提前亦或者延迟退休年龄。而在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形势起伏较大的现代社会,正常的退休年龄会同社会发展现状平行变化,当然很大比例上,美国职工会选择在正常年龄退休,对于提前退休的年

龄界限美国给出了62岁的规定,而推迟退休,则可以相应的获取更多的退休金补偿,这就表明了美国政府鼓励延迟退休,美国将延迟退休的年龄上限设置为了70岁。而中国的退休年龄则普遍在60岁左右。但随着中国经济现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矛盾也显现出来。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目前劳动人口数量却在逐渐减少,缴费的人减少了而需要养老金的人却增加了,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出现巨大缺口。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状,目前政府放开二孩政策,并延迟退休,这些改革都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措施。其次问题出现在中国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偏早。中国现在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退休年龄仍然执行的是之前的鼓励提早退休的政策,所以现实与政策之间出现了落差。 因此提出了一下可行的有效改革的办法。总体来说就是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与延长缴费年限。首先渐进式延迟退休。规定一个特定时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延长几个月,这样经过几年的又或者长期的发展达到从整体上延迟退休年龄的目的。已现如今的我国状况为例,可从2017年开始规定每隔三年退休年龄向后推迟,循序渐进,最终达到65岁退休的效果。其次,对于不同行业的退休年龄,做出具体的规定,已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用最大化。比如教师以及文职公务员可能在60岁之后的工作效益会比之前更高,而同时体力也是跟得上的,则可以选择将其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往后,而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的人员就不适合这种退休改革,总之是面对不同的工作人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国商02级2班第10研究小组 明晓丽40202025 刘兴华40202080 杜海波40202072 陈文犀40202083 吴旭晖40202033 指导老师:庞皓鲁万波 时间2004年9月---12月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经济理论: 三、关于研究方法: 四、模型的数据: 五模型的具体形式和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多重共线性的修正(逐步回归法)(二)异方差性检验 (三)自相关性检验与修正 1、自相关的检验 2、自相关性的修正(迭代法) 3、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分析 4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 六、模型的经济解释 七、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储蓄余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 [摘要]本文旨在对影响我国储蓄余额的多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中选出影响较大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因素,建立储蓄模型,以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储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我们选择了可能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几个因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以及经济意义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随后,我们收集了从1985到2003年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和检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最后,对这个结论从宏观的经济意义上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解释,并针对如今在储蓄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相应研究,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居民储蓄是现代社会总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广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剩余部分,是城乡居民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之和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根据“鲁滨逊.克鲁索经济”假定投资等于储蓄,消费和储蓄决策是完全一样的,给定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一旦选定了消费,那么储蓄也就决定了,所以我们可利用各种消费收入理论来间接分析对储蓄的影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森贝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

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背景研究 第1节:中国消费革命(1)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中国的消费在这段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分别增长到2002年的7702.8元和2475.6元,增长了21.5倍和17.5倍。同时,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也从1978年的311.16元和116.06元增长到了2002年的6029.88元和1834.31元,分别增长18.4倍和14.8倍。 中国消费革命的基础是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购买力的飞跃,为了以事实描述中国消费革命,本章先从宏观角度以数据具体体现人均收入和购买力的巨大增长,再从微观角度以数据反映中国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基本消费(如住房)的快速成长,并以可折射出消费升级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消费类别(如汽车、旅游、保险)的跳跃增长变化加以论证。 一中国人均GDP地图 图表1-1 中国东中西部人均GDP和相对比例的变化单位:元/人,当年价格人均 GDP1980199020002002东部59822401133414363中部391133859827047西部308115646875536中部/东部(%)65605349西部/东部(%)53524139 资料来源: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1999,2001,2003)。说明:将人均GDP水平分为4个层次,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2002年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以及港澳台的人均GDP超过人民币20000元,居第一层;沿海地区人均GDP在10000~20000元之间,居第二层;最为普遍的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另外加上海南省,人均GDP从5000~10000元不等;而甘肃和贵州最低,人均GDP在5000元以下。二购买力的飞跃1.家庭年收入持续成倍增长从图表1-2可以看出,1990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其后,人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且一直保持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态势。1中国消费革命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特别是1990年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从增长速度来看,2002年以后这个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图表1-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表及人均年收入飞跃路线图单位:元年份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份农村居民家庭 人均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133.6343.419951577.74283.01980191.3477.620002253.46280.01985397.6739.120012 366.46859.61990686.31510.220022475.67702.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 2.社会零售总额稳步成倍增长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力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和行为分析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一、居民储蓄概述 (1)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1) 三、影响居民高储蓄的因素分析 (2)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2) (三)利率 (3) (四)消费信贷制度及消费观念 (5) (五)居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和心态 (6) (六)社会保障制度 (6) 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6)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8) 五、关于改善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建议 (8)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8) (二)改善投融资市场环境 (9) (三)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 (9)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是迅猛增长,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是资金的后备力量和保证。据此可以看出国民生活水平、国家稳定状态、城乡发展差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储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例如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给投资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GDP总额、消费信贷水平、利率和文化性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并针对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字:高储蓄;经济发展;利率;投资

15消费与社会保障-消费经济学(各章问题解答)

第十五章消费与社会保障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涵义? 社会保障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每个人及其家庭,出于健康与幸福的需要,有权得到衣、食、住、医疗及其他必需的社会服务设施供给的保障,因此,完全的社会保障应该把全体社会成员列为保障的对象。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承担社会保障是政府理所当然的责任。当然,在一些国家,企业和社会团体也承担了一些社会保障的重要责任。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社会保障通过济贫、防贫,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通过生活福利保障安定社会成员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与质量,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第四,社会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 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社会保障项目、保障措施等构成的整体,就是社会保障体系。 2、如何理解医疗消费的特点? (1)医疗消费的强制性。健康和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一旦人们的健康受到病痛的困扰,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胁,就需要进行医疗消费。即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很小,甚至可以看成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医疗消费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2)医疗消费的被动性。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高专业性和高技术性的特征,消费者往往缺乏信息,在医疗服务的消费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自主选择性相对较小,对医疗消费品的价格水平也缺乏了解,在消费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通常在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许多医疗服务的使用由医生进行决策,出现医疗消费“供给诱导需求”(Evans,1974)现象,导致医生所提供的服务没有满足病患的最大利益,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超过其实际需求量。 (3)医疗消费的不确定性。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疾病的类型、患病时间和严重程度是难以准确预测到的。也就是说,由于受患者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生理特征等的影响,同一类型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同一患者在不同患病时期患同样疾病的症状具有差异,疾病的表现复杂多样。所以,医疗消费需求的类型和数量是不可预知性的,具有不确定性。医疗消费需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医疗消费的不可逆性。即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后,进行的手术不可能再恢复,吃下去的药也不可能吐出来,治疗后果不管是什么,自己都必须承担。医疗消费过程不同于其它商品的消费过程。由于消费者信息不完全,对医疗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缺乏准确的判断,医疗消费的效果又往往具有滞后性。消费者在支付费用时并不知道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当消费者发现就诊后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时,他们并不能将消费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等进行退换。尽管人们可以选择另外的医院和医生就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得到医院一定程度的赔

2020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建设现状分析精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建设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设已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从1951年国务院(当时称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我国已制定了多部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它们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到现在为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仍然较为缓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管理混乱,立法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留下空白多 新中国成立自改革开放初,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都是国家财政包干的,属于单位社保,之后逐步实现单位社保向社会保障过渡。从1984年起,我国在全民、大集体企业开始逐步恢复养老社会保险社会统筹。全民企业养老保险由劳动部门经办,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又规定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除煤炭、电力、银行、邮电、铁路等11个部门为行业统筹、行业管理外,逐步由劳动部门进行统筹和管理。同时,又把劳动部门管理的自收自支单位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划归人事部门管理。另外,民政部门还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会系统实施了城镇职工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有关业务。保险公司缩小了对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的范围,但仍然从事一定的社会保险业务。在医疗保险方面,一些城市实行由卫生部门经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一些城市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医疗保险统一由劳动部门或社会保障部门经办。至于城镇职工的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基本由劳动部门或社会保障部门经办。这种保险实际上是由各个部门对社会保险项目分而治之。到1998年3月,九届人大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管理分散在原劳动部、人事部、卫生部及各部门统筹的社会保险事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在其他部门。 过于分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导致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难以做到统一、规范、并形成体系,没有长远的规划,使得不同法规之间、不同制度之间缺少必要衔接,适用范围不一致,存在冲突和许多立法空白地带,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许多问题无法可依。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不统一,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和不稳定。 二、立法起步早,但人大立法少,行政法规多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新中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开始,是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的。从第一部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到现在,已经历了1949-1957年的创建时期、1957-1966年的发展调整时期、1966-1977年的挫折时期、1978年以来的恢复发展和改革重建等四个时期,至今已50多年的历史。但是,经过全国人大通过的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仅有几部,且并不是独立的,大多是与其他内容互相交织,并非全部适用于社会保障领域。而由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以文件的形式下发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规章则相对太多,至少在100个以上。这种行政立法就像运动场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一样,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立法主体多元化,立法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一直是多个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管理,立法的主体多元化,所以出现了政出多门的现象。各个部门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制定出的法律、法规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不具备对整个社会的全面指导作用。如民政部制定的就只涉及社会养老保险和救灾、救济方面;卫生部门就只涉及医疗卫生方面;人事、劳动部门只涉及劳动就业、失业等方面。总之,这种方式制定出的法律、法规调整的范围较小,一旦涉及到多部门的问题,就只能采取多部门联合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如1994年4月14日就由当时的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按常规,行政法规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而中国至今仍没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行政法规却一个接一个的发文,有时一年要发若干个。一些本可以由国务院颁行的法规却变成了由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致使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缺乏,而属于某一子系统的个别领域却有了法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