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认识复习课

圆的认识复习课

圆的认识复习课
圆的认识复习课

《圆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圆的知识复习内容包括①圆的认识、圆的周长、面积。②在圆的认识里,包括圆心、半径、直径、按要求画圆;③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④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及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周长、面积的意义;

②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③能正确地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并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我评价;

④能运用所学圆周长、面积等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顾圆周长、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

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有关圆的知识,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和公式,圆面积的意义和公式,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复习。

1、谈话: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圆是一切平面图形里最美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复习圆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复习大家加深对圆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老师也希望今天的复习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回顾知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小组交流

提问:在这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忘记的可以翻翻书。

为了使知识点总结得更加清晰,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并记录,比一比哪一组总结的更全面。

(生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

1、全班交流

(1) 画圆的方法、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及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师:那位同学先把你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相互间的关系、圆的特征,整理的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有不同认识的可以补充发言。

(预设学生发言):①先在平面确定圆心的位置,同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以针尖为定点,两脚间距离为定长(半径)旋转一周围成的图形;②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③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④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半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⑤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所在的位置是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对

称轴;⑥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2、学生质疑,同学解答。

(三)重现过程,重点把关

教师出示问题

问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组织交流:

(1)指名回答。

①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我们发现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通常用字母()表示,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小结: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应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即化曲为直。(板书)

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大家共同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学生闭目思考)。

我们采用把圆等分、剪拼法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的发言、汇报,教师完成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S =

小结:在研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三、双基梳理、形成能力

(一)基础知识梳理

1.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_____,一般用字母___表示。

2.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_____,一般用字母r 表示。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_____,一般用字母

d 表示。

4. 一个圆内有_____条直径,_____条半径。并且__条直径等于2 条半径。

5. 圆是_______图形,有_____条对称轴。

6.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作为_____。

7、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圆的两条直径的交点是圆的————。

(二)、基本技能训练

求下列圆的周长和面积

四、联系生活,强化提高。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本单元的掌握还是比较熟练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找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出示课件:马吃草的数学问题

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跟圆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这匹马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皮?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不仅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下面老师也提一个问题考考你们,问题:如果绳长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那么马的能吃到草的面积也是原来的两倍对吗?

全班交流。

(二)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

出示课件:时钟上的数学问题

一个时钟的时针长4厘米,

它的尖端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

这个时针的尖端转动一昼夜所走的路程是( )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小猴子骑独轮车走钢丝,轮子的直径2分米,走62.8分米长的铁丝,车轮要转多少周?

2、一根绳子长12.56米,绕一棵树干10周,树干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

3、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

3、全班交流。

(四)、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课件:在400米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全班交流。

出示:你知道吗?

标准跑道全长400米,跑道的弯道是半圆形,而且最内圈的半径是36米,每条跑道宽1.2米,直道的长是87米,因此每条跑道的实际长度是不同的,所以运动员起跑时应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问题:你能利用上面的知识,计算出第一跑道的运动员和第二跑道的运动员起跑时,应相距多远吗?

学生完成,全班交流。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1. 回忆复习过程,积累复习方法

2. 谈谈复习收获,交流复习情感

3. 师总结谈话:运用复习方法,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提高教学反思:

一、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体现复习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知识梳理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进行再现,然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给学生相互学习提供一个机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圆周长的一半转化成长方形的长,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宽这一教学环节,恰当的运用课件演示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而且学生通过观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分层练习,照顾全面学生,体现教学的优势。每个班级中都由优中差的学生,如何照顾到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难题。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我既注意到了知识的分层,又注意到了学生的分层。大的层次我

分了基础题、应用题、提高题和拓展题,整个练习题的设计,前面的基础题,每组中的题目我都是由易到难,而且这几组题目也是由易到难,大层里面还有小层。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较理想,后进的同学,能够完成每一组里面较简单的题目,中等的同学,通过动脑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基本能够解决全部题目,对于优秀的同学我则设计了提高题和拓展题。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积极的教学行为,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灵活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备课理念、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流程科学、丰富、生动活泼、努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反思、研究的习惯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

第四单元 1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87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 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圆的认识(一)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教案 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圆。认识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理解圆的特征。 学具:圆规、图钉、线绳、铅笔剪刀等。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套圈游戏比赛开始了,出示图一,一些小朋友像图中这样站立进行套圈比赛,比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的方式你有什么想法? 2.站的近点是比较容易套中,看来这样不公平。那么站成正方形呢?出示图2 3.站成正方形还是不能解决游戏的公平问题。要使比赛公平,你能帮助他们设计一个方案吗? 4.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看来圆里面藏着其它图形没有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圆的一些奥秘。 二探索新知

1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的?(学生举例) 2你会画圆吗?用你喜欢的工具画一个漂亮的圆,再剪下来,用手摸一摸它的边缘。 3说一说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吗?哪不一样? 4说一说你感觉到圆是一个什么图形?(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5自学数学书第三页:圆心、半径、直径。 (1)圆心就是圆中心的一点。 你怎样找出手中这个圆的圆心呢?(或怎样验证圆心呢?) (动手把圆对折、再对折,打开,折痕相交的这一点就是圆心。)(2)请给你的圆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母。 问:a、半径是一条什么线?(直线、射线、线段) b、是连接了这个圆哪儿到哪儿的线段?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c、你能在这个圆内画多少条半径?(得出:圆有无数条半径) d、这么多半经哪条长哪条短呢?(学生动手量得出:同圆里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请给你的圆画两条直径并标上字母。你能你的理解描述一下什么是直径吗?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猜一猜直径有半径那样的特点吗? 6小结:我们通过画圆、剪圆、摸圆、自学等活动学到圆的哪些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1、利用工具画圆;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非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用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 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确凿又便当,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敏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六年级上册数学 5 圆 教案 1.圆的认识 第1课时 圆的认识(1)(教案)

5 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理解圆周率“π”,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会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教学指导】 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里安排了很多活动让学生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故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探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画好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折,从而导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再通过测量来发现半径、直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探究圆的周长时,则可让学生采用围一围、滚一滚的方法先测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探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书中的附页或备好的工具,引导学生动手剪切、拼贴,从而“化圆为方”,得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教学时,教师不应把学生的动手操作简单地作为活动目的,而应合理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和发现圆的有关特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体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故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应用转化思想,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来研究。如在研究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主要采用了割补、拼组等方法,将多边形的面积转化成更熟悉和更简单的图形来解决,那么,这里是否也可以仿此思路把圆的面积采用割补等方式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呢? 教学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日常问题以及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就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未知转化为已知、抽象转化为具体等方式来处理的。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9课时: 1.圆的认识.................................................2课时 2.圆的周长.................................................2课时 3.圆的面积.................................................2课时 4.扇形.....................................................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确定起跑线.................................................1课时 1.圆的认识 第1课时圆的认识(1) 【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6.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understanding of circle (1) "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尝试中学会用圆规画圆。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设想 对于一节课的设计,最关键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决定整节课的展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一体的。而“双

基”目标的落实是整体目标实现的立足点。因此,现在新课程改 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反璞归真,其实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双基”在 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但对于“落实双基”的理解绝对不能仅仅停 留在传统中。例如掌握规范化概念、快书准确运算等等。而是要 与时俱进,让学生经历探究、合作、实践等过程中充分体验,抽 象总结概括出规律。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作如下思考: 1、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 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 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学生通过操作、合作,在讨论探究中发现圆的特征。首 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 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 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 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 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 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公开课教案:圆的认识

课题: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直尺、带圆孔的三角板、硬币等圆形物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寻宝创“圆” ⑴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那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⑵学生尝试 ⑶展示作品

⑷师:还有不同的位置吗?这些位置如果都表示出来将会形成什么?(课件演示出圆) 2.谁来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圆? 3.欣赏生活中的圆(课件出示) 4.揭题: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经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课件出示)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㈠概念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想一想:圆和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前的平面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圆呢?(课件出示) (学生可能说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边是直的,它们是由线段围成的,都有角,而圆的边是弯的,圆没有角,它是由曲线围成的) 2.体验:请拿起桌上的圆片,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圆的形状。 ㈡画圆 1.师:同学们!你会画圆吗?你能怎样画圆?请试着在纸上画圆。 2.交流汇报:你采用哪个工具画圆?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作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评课人:余小红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设问、设疑,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在观察中仔细比较,从而总结概括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郭集学校谢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85~87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和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线、珠子、圆规、白纸、某个面是圆的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例1中的五幅图:请同学指一指这些物体上的圆。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3、师: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圆。小结:古希腊数学家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4、圆与以前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加强认识 1、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老师只给你一支粉笔,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指名学生上黑板画。 像一个圆吗?单凭一支粉笔是不成的,还要借助一定的工具。 2、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会用它们画一个圆吗?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板书:两脚分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3、刚才,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 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 下面我们大家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4、同学们完成得真快。 展示同一小组的同学画的圆,比一比,然后说一句评价的话,好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1)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 (2)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 (3)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06~108页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硬币、钟面、圆桌面、CD唱片等,这些物体形状是不是直线形?(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直线图形(教师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逐一出示。)与老师手上的圆有什么不同呢?(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1)找圆心。 请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与直径。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黑板的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

五年级数学下册六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教案苏教版

第1课时圆的认识 教材第85~8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 思想。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学会画圆。 难点: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含义,认识圆的特征。 课件、圆规、直尺。 游戏:摸图形。 师:同学们,想做游戏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袋子(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摸,其他人说。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圆吗?其实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板书课题) 1.教学画圆。 师: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老师只给你一支粉笔,你能画一个圆吗?课前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工具,你会用它们画一个圆吗? 师:刚才,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的圆,你觉得用什么工具画圆最方便、最标准呢? 生:圆规。

师:下面我们就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各自画圆。 师:下面请同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画的圆放在一起,比一比,然后说一句评价的话,好吗? 展示学生画的圆,一起来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 (1)师: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 (2)师:同学们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 (3)师:我也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圆的注意点。 教师示范画圆,并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你们想不想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圆?别着急,能想个办法,使我们班每个人画的圆都一样大吗?(用尺量出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使之相等) 师:怎样定? 教师示范。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定为4厘米。 学生画圆,画好后剪下来。 2.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如果有人让你介绍这个圆?你怎么说呢? 学生汇报。 (1)师:那什么是圆的圆心呢?(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标出。 (2)师:什么是半径呢?(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呢?你能找一找吗?请到黑板上找。(注意让学生区分圆内、圆外) 师:你会画半径吗? 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其余学生下面画,并用r表示。 (3)师:什么是直径呢?(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你会画吗? 让学生画,直径用字母d表示,请学生标出。 3.认识圆的特征。 师:我们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大家想不想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圆呢?单就圆心、半径、直径里面就蕴藏了很多知识,你想研究吗? 师:我们可以用手头的材料,用圆片、直尺、圆规等作为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可以是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等。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填写下来。 学生活动后汇报发现,教师小结。 1.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1题。 (1)出示三个图形,指名说说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师:为什么其他的线段不是半径或直径? 2.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指名说说画圆的过程。 3.教材第89页“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填表。

圆的认识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 )复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2)画图工具、自制圆片、硬币等。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生人人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二者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其它画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圆的认识”是一节几何内容的课,是平面几何从直线平面图形到曲线平面图形的突破,无论从内容的本身或是研究方法,都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圆规,圆形纸片。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最后,引用借鉴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又使学生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今天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以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圆,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说到圆,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你能说出你平时见到的物品中,哪些是圆形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 今天听了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刘老师教态自然,非常沉稳,基本功扎实。课堂上她讲的少,学生说的多,与学生互动很多真正做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刘老师从孟子的“一周通常也”引出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刘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上《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 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 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人教版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圆的认识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例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折圆纸片、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圆的一些特征。这样的组织教学,使整节课充满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 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课例的教学设计还着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P5558页的内容。 本单元教材教学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在低年级直观认识圆的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