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

第一部分概述

一、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

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病毒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因此防治病毒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响面最大的一类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呼吸道病

毒性疾病的防治存在诸多局限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有10-20%的人感染流感。其中2009年爆发的H1N1甲型流感造成全球至少20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对流感的防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主,但以达菲为代表的抗流感药物多存在治疗局限性、耐药性、不良反应等问题,疫苗也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病毒类型有防御作用,对发生变异的病毒无预防作用。目前,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代表的离子通道阻断剂;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由于现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对这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更是存在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

和神经毒性等缺陷。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的病源,也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专门针对RSV感染的治疗药物。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由RSV导致3亿多2岁以下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中约250万病人死亡。早产儿、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感染率高达50-70%。免疫缺陷病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对RSV感染与高龄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免疫低下病人)死亡的相关性也逐年得到重视。RSV感染也是我们国家散发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2000年-2002年间北京1402例婴幼儿患者中,有66.1%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该病毒引起的,浙江、广州、山西、北京以及河北和天津等地也发生过RSV大规模爆发流行。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是唯一可应用于RSV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由于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疗效不显著和毒副作用等问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有限,而抗体药物RSV中和抗体起不到治疗作用,仅可以用于预防,很难普及应用。

由于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面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症状,糖皮质激素得到大量的应用。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面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难题,也是国家的

重大需求。

二、中医药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和意义。

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体系后,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中医传染病学;贺英俊、方甘霖、贺良臣等历代中医温病学家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建国以来,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临床,在对流感、天花、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流行性出

血热、艾滋病等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属于不同理论体系。中医温病学在与瘟疫类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的疾病观往往不是建立在病原学基础上,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应用温病学经方防治病毒性疾病有

以下优点:

(1)辨证论治治疗上优势:中医治疗温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辨证论治。温病学以卫气营血、三焦作为辨证纲领,阐述温病过程中的发病机理,说明温病各阶段的传变,可以通过审证求因,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发病,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2)整体观念—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优势: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患者大多正气不足,少阴素虚或年少纯阳火多,阴气未长,恢复期和迁延期也多有正虚邪实表现,倘若纯用西药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削弱人体正气。但是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既可驱邪,又可以护卫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即将对抗病邪与机体保护

相结合,发挥整体抗病毒作用。

(3)不同时期温病用药,可抑制和清除病毒:温病在不同证候期,分别选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清热凉血,清心开窍,滋阴熄风等方药,具有中医宏观整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优势。而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单味中药和经方具有直接抑杀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如贯众、连翘、黄芪、黄芩及桑菊饮、银翘散、玉屏风散、升降散等对流行性感冒均有防治作

用。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

一、病毒概论

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

(一)病毒的特点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

核酸组成。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主要特点是:

(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

衣原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在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许多其他组成成分一起参与生长、增殖过程,并常以二分裂或

类似的方式进行;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编码的蛋白,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可以这样认为,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

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4)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因干扰微生物的这些

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5)某些RNA病毒(反转录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

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增殖,这就是所谓的DNA前病毒。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7)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二)病毒的分类: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

毒、朊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

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例如HIV)、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

(三)病毒形态结构

病毒形态是指电子显微镜下见到的病毒的大小、形状和结构。掌握病毒的形态知识,对于认识病毒和发现病毒以及研究病毒与细胞的关系乃至病毒学诊断,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子显微镜(电镜)技术的改进,特别是以磷钨酸为染料的阴性染色法(即负染法)以及X 光衍射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的认识。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则可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研究。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物。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径达200nm以上,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但是绝大多数病毒是超显微镜的。某些病毒,如小RNA病毒,体积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如血蓝蛋白相仿。因此只在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之后,才使病毒成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为了便于

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介绍一些有关的术语如下:

蛋白亚单位(protein subunit):指一条特殊折叠的多肽链,例如分子量为35kDa 的脊髓灰

质炎病毒VP1蛋白。

结构单位(structure unit):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组件,例如小RNA病毒的VP1、VP2、VP3和VP4,又称原体。

聚合单位(assembly unit):指一组亚单位或结构单位,是形成更大结构(例如多瘤病毒和SV40病毒中的VP1五聚体)的重要中间体或亚聚合物。

形态单位(morphological unit),又称壳粒(capsomer):是指在电镜下见到的病毒表面明显的团块,大致上相当于蛋白亚单位的突出部分。必须指出,壳粒只是形态学上的结构。

衣壳(capsid):是指已经或即将与核酸进行组装的蛋白外壳,在电镜下由许多球形或管状亚单位即壳粒按一定的对称规律构成。某些病毒,如呼肠孤病毒,具有双层衣壳。

核衣壳(nucleocapsid):是指病毒的蛋白核酸复合体,特别是在有囊膜的病毒,例如披膜病毒的核心以及流感病毒N蛋白和RNA的丝状复合体等。

囊膜(envelope):在比较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即囊

膜。

病毒粒子(virion):是在形态学上成熟的病毒个体。在有囊膜的病毒,是指核衣壳获得囊膜后的全体结构;而在无囊膜的病毒,则是成熟的核酸与衣壳的复合体。病毒粒子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形式。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由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但在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则在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亦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壳之间还有一层病毒特异的内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宿主细胞,大多是核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细胞表面“出芽”时由细胞获得的。但囊膜内也含有特异的病毒蛋白单位,细胞膜双层磷脂中原有的细胞源性蛋白被病毒源性蛋白完全地或者部分地替

代。

病毒衣壳是由蛋白亚单位按物理学基本原理构造的规律性几何堆积。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容量,亦即分子量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病毒,病毒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不足以生产各种不同的蛋白以形成衣壳。因此,病毒衣壳往往由一种或少数几种蛋白重复构建而成。病毒衣壳的形成实际上是蛋白亚单位的组合和装配过程。蛋白亚单位首先形成结构单位,然后再由结构单位装配成病毒衣壳。结构单位在立体构型上是不对称的,而由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单位构建稳定和对称的衣壳,从理论上讲只有两种选择,也就是封闭式构型和螺旋式构型。事实上病毒衣壳的确只有这两种构型:二十面体衣壳和螺旋式衣壳,

(四)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病毒,特别是动物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

常含有脂质、糖类和少量的其他成分;例如流感病毒除RNA和蛋白质外,还含有 5~9%的多糖类、11%的磷脂和6%的胆固醇。病毒不含氨基糖酸,这是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又一明显区别。

1.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迄今发现的各种病毒,均只含有一类核酸,或者是DNA,或者是RNA。与其他生物的核酸构型相似,DNA是双链的,RNA是单链的。但有若干例外:反转录病毒的RNA可在复制过程中反转录成DNA,因此出现RNA和DNA两种核酸形式,呼肠孤病毒和双RNA病毒具有双链的RNA,细小病毒具有单链的DNA。双链核酸颇长,由呼肠孤病毒中仔细提取的双链RNA,可能长达几个μm。RNA病毒和类病毒是生物界中以RNA携带全部遗

传信息的仅有的例子。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病毒粒子核酸以外的又一重要组成成分。大多数病毒含有大量蛋白质,约占病毒粒子总重的70%以上。少数病毒,如沙粒病毒,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约30~40%。病毒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对病毒核酸形成保护性外壳;二是参与病毒粒子对细胞受体的吸附。病毒粒子表面的蛋白对于敏感细胞表面相补的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是某些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前提。此外,病毒蛋白具有抗原性,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例如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但在与病毒粒子的蛋白结合后,常可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病毒蛋白具有较高的毒性作用,是使动物机体发生各种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例如发热、血压下

降、血细胞改变和其他全身性症状等。

3.酶类

酶是蛋白质或主要是蛋白质,因其具有不同于其他结构蛋白的独特作用,所以单独叙述。病毒增殖时,大量地合成着核酸和蛋白质。尽管病毒可以利用细胞内原有的复杂酶系统,但是病毒增殖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是病毒特有的,其所需要的酶类,如反转录酶,细胞无法提供,只能由病毒本身合成。在核酸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中,核酸碱基的裂离、核苷酸的连结以及氨基酸的活化和定向排列等,也都需要酶的参与。我们固然不能设想在病毒粒子这样的简单结构中能有复杂、完整的酶系统存在,但是生物合成是离不开酶的。某些动物病毒,特别是许多较大型病毒和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都含有酶的成分。这些酶是病毒粒子的固有部分,不同于虽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不结合入病毒粒子的酶。

4.脂质

病毒粒子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中。痘病毒的结构较特殊,除囊膜脂质外,内部结构中也含有脂质成分。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于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故脂质在化学组成上类似于细胞脂质,即含约50~60%磷脂、20~30%胆固醇以及少量甘油三酸酯、脂肪酸等。流感病毒的囊膜成分可与针对未感染细胞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说明囊膜的某些脂蛋白来源于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合成的磷脂,占当时增殖的病毒粒子的脂质的极大部分。但对流感病毒感染细胞中磷脂的分布区所作的分析结果证明,流感病毒的脂质大部分来源于感染前就已存在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只有小部分病毒磷脂来源于感染细胞新合成的脂质,而且也并不是在病毒指导下合成的。痘病毒的脂质似乎具有一定的病毒特异性,除痘病毒外,脂质似乎只见于病毒囊膜中。以脂质为基架形成的病

毒囊膜在病毒复制中,如病毒的吸附、侵入和释放占有重要地位。除基架作用外,脂质是否还有其他功能,有待阐明。根据病毒粒子中有无维持病毒结构所必要的外围脂质,可将动物病毒分为两类。一类病毒没有囊膜,不含脂质,核酸和蛋白质是其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组成成分。这类病毒,例如细小病毒、小RNA病毒、呼肠孤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等,在用乙醚处理后并不丧失感染性。另一类病毒具有囊膜,脂质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应用乙醚等有机溶剂除去脂质,将使这类病毒粒子变性而丧失感染性。这是因为病毒粒子主要依靠表面结构进行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而丢失了脂质的病毒粒子也就不再具有吸附和侵入能力。披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白血病病毒、弹状病毒和疱疹病毒都是含有囊膜脂质,因而易被乙醚等脂溶剂灭活的病毒。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分别约占50~60%和20~30%),

有时还有少量的甘油三酸酯(中性脂肪)。

(五)病毒的增殖过程

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附与侵入、脱壳、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等4个

主要阶段。

1.吸附和侵入

病毒吸附分两步进行。首先,病毒与细胞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这种吸附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在细胞表面任何部位吸附,不具有任何选择性。非细胞颗粒物质,甚至玻璃或金属器皿表面也都可吸附病毒。这种吸附是可逆的,单纯的稀释或冲洗以及应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浓度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都可使病毒从吸附物上重新解脱出来。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呈不可逆性结合。此时,病毒蛋白(抗受体)与细胞膜表面特定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

侵入与吸附是一个连续过程。不过,侵入是一个依靠能量的过程。目前发现病毒侵入细胞有3种方式:①病毒直接转入胞浆;②细胞吞饮病毒;③病毒囊膜同细胞膜融合。无囊膜病毒以前二种方式侵入,囊膜病毒常以第三种方式进入。小RNA病毒是以第一种方式侵入细

胞的典型。

2.脱壳

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过程。在囊膜病毒(除痘病毒外),脱囊膜的过程就是上述侵入的过程。在没有囊膜的病毒,则只有脱衣壳的过程。病毒核衣壳的进一步裂解,也就是衣壳的脱落和核酸的逸出,主要发生在细胞浆内。吞饮泡和溶酶体可能起着将完整核衣壳

送入这些部位的作用。

3.病毒成分的合成

实验观察证明,吸附于细胞上的病毒通常迅速消失。这一事实说明,吸附病毒很快侵入细胞,并且迅速裂解。从种入的病毒粒子消失开始,到新的子代病毒粒子出现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隐蔽期”(晦暗期)。“隐蔽期”实际上是病毒增殖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此时,病毒的遗传信息向细胞传达,细胞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各种组成成份及其所需的酶类,包括病毒核酸转录或复制时所需的聚合酶。最后是由新合成的病毒成分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可以人为地分成下列几个连续阶段:

(1) mRNA的转录:这是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第一个主要步骤。所谓转录,在DNA病毒来说,

就是将侵入病毒(或称母病毒)的一条DNA链上的碱基顺序抄下来,形成一条互补的信息核糖核酸,即mRNA。双链RNA病毒和部分单链RNA病毒也呈现这种转录方式。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分别为DNA、双链RNA或与mRNA互补的RNA。某些单链RNA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RNA可以直接转化为mRNA或者是病毒RNA直接呈现mRNA的作用。

(2) mRNA的译制:上述由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录的mRNA或者由RNA病毒的RNA直接转化的mRNA,于胞浆的聚核糖体上译制出具有病毒信息的酶(包括DNA或RNA聚合酶)以及其他早期蛋白质。这种早期蛋白质主要用于抑制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这些蛋白质主要通过对细胞RNA聚合酶的抑制(尤其是对聚合酶Ⅱ的抑制),以及对细胞特异性蛋白系统的关闭,抑制细

胞本身的生物合成。

(3) 病毒核酸的复制:当感染细胞内出现上述早期病毒蛋白,尤其是病毒特异性酶类后,病毒核酸的大量合成就有了条件。病毒的核酸复制与细菌或其他动植物细胞的核酸复制不同。细菌和其他动植物细胞随核酸复制而发生二分裂,病毒则缺乏将其核酸复制限制为一个周期的控制机制,通常是形成一个连续合成的阶段。DNA病毒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Watson-Crick模式即碱基配对的方式进行核酸复制:先是两螺旋分离,然后形成新的互补螺旋,从

而构成两个完整的新DNA分子。

(4) mRNA的再度转录:在新合成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由母代病毒和子代病毒的DNA进一

步转录出第二批mRNA。某些RNA病毒则仍由RNA直接转化。

(5) mRNA的再度译制:mRNA在聚核糖体上进一步译制出“晚期”蛋白,包括病毒衣壳蛋白以

及病毒编码的其他蛋白,后者主要用于调节病毒自身成分的合成程序。

4.装配和释放

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在感染细胞内逐步成熟。所谓成熟,是指核酸进一步被修饰,病毒蛋白亚单位以最佳物理方式形成衣壳。病毒的装配效率甚低,常因核酸不能与衣壳有机地结合,形成缺乏感染性的空壳病毒。一般认为,由于细胞的生物合成被病毒阻断,细胞发生变性及死亡,细胞自身的溶解就将病毒释放出来。某些不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的释放

方式,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二、常见呼吸道病毒介绍

(一)鼻病毒

鼻病毒(HRV)是指一些与人类普通感冒有关的病毒,是二十面立体对称的小圆形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0~30nm,没有囊膜。病毒粒子实际上就是内含RNA和外包衣壳蛋白的核衣壳。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40~145g/ml。核酸占病毒粒子总重的31.5%,高于肠道病毒。RNA为正链,具有mRNA性质,单股,长约7 000核苷酸,其5 末端具有多个AUG暗码,但只有一个能够作为起始密码。病毒RNA进入胞浆后,可以直接翻译病毒蛋白并进行RNA复制。鼻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5环境中迅速灭活,这是与肠道病毒的重要区别。鼻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5~15分钟即可完全灭活。室温放置几小

时,将有50%的病毒灭活。

人鼻病毒(HRV)感染后常表现为感冒症状,所引起的症状包括:咽喉痛,流涕,鼻塞,打喷

嚏和咳嗽;另外一些患者同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疲劳,乏力,头痛,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大约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HRV感染引起,而婴幼儿感冒有15%~30%是由HRV致病。HRV是感染具有自限性,但是有时会引起诸如哮喘、充血性心衰、支气管扩张,包囊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并且HRV多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童和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易感群体,HRV感染后还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病毒抗原性复杂,有100多个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间很少交叉保护,因而人可多次患感冒。对普通感冒尚无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腺病毒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35000 bp,两端各有长约100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100余个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49种,分为A、B、C、D、E和F六个亚群(subgroup)。腺病毒对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等均可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包括以下4

种不同的综合征。

1.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由C组病毒引起,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这些表现难以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轻型呼吸道感染鉴别。

2.咽结膜热症状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如游泳池结膜炎,多由B组腺病毒3和7型所致,愈后尚好,一般无后遗症。

3.急性呼吸道疾病这一综合征由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此感染多由腺病毒4、7型引起,也可见于3型。

4.肺炎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在青年人腺病毒肺

炎的病死率为8%~10%。

(三)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动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动物,但是猪比较例外。猪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们主要感染的还是猪流感病毒。少数动物流感病毒适应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1.结构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

核心: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流感病毒的

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

基质蛋白: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病毒核

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

包膜:包膜是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膜,这层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将宿主的细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脱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目标。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类蛋白突出病毒体外,长度约为10至40纳米,被称作刺突。一般一个流感病毒表面会分布有500个血凝素刺突和100个神经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化,这是区分病毒毒株亚型的依据。

2.分类

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如H1N1、H5N1、H7N1、H3N2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3.变异性

变异性是流感多次大规模流行的主要因素。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温度敏感性变异、宿主范围以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变异,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是表面抗原HA和NA易变异。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流感规模。若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漂移,产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称为抗原性转变,形成新的亚型,此时人群普遍缺乏对它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两种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1978年前苏联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与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时感染人则分离出H3N1亚型,这说明自然流行情况下可发生这样的变异。过去一直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的交替是迅速的,一旦新亚型出现,旧亚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虽再度出现,却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两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抗原发生了变异,武汉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们对新株没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

行。

这些疫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H5N1、H7N9等亚型。

4.主要症状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

染。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IgA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

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流感病毒侵袭的目标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则会引起胃肠型流

感。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

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一般为1~4天。起病后患者有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的1~2天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较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天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复期延长。流感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发细菌性感染所致。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

(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为RNA病毒,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最近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有二个亚型。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

合胞病毒引起。

RSV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热,最高可至41℃,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高热时间多数为1~4天,少数为5~8天。约1/3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1~4天。多数病例的热程为4~10天。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多有细小或粗、中罗音,叩诊一般无浊音,少数有过清音。X线检查:多数有小点片状阴影,大片状者极为罕见。约1/3病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15)×109/L(5000~15000/mm3)之间,多数在10×109/L(10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

多在70%以下。

三、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中医治疗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本部分将分别介绍

具有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

金银花

【来源】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药理作用】

1.抗菌金银花对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水浸剂较煎剂好。

2.抗病毒李永梅等研究了金银花的抗腺病毒作用, 证明金银花提取物能显著增强体外细胞抗腺病毒感染的能力。阎明等发现复方金银花醇提取物具有抗Ⅰ性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董杰德等发现金银花水提取物具有细胞外抑制柯萨奇及埃坷病毒的作用肌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药依据。

3.解热、抗炎、免疫作用对金银花解热,抗炎,免疫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其提取物对发热有退热作用,对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还能明显提高下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从而推断其清热解毒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用法用量】6~15g。

【常用方剂】

1.金贝痰咳清颗粒清肺止咳,化痰平喘。适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粘稠,喘

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2.金银花露清热解毒。用于暑热内犯肺胃所致的中暑、痱疹,疖肿,症见发热口渴、

咽喉肿痛、痱疹鲜红、头部疖肿。

3.金蒲胶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症。

黄芩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又名元芩、枯芩。

【炮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杆菌、肺炎双球菌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清热解毒作用的实质就是对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原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也有抑制作用。通过细胞培养发现它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 H IV-1RT )的活性。此外,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2.抗炎作用

黄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运动,其中的黄芩素可通过抑制 NF-KB 结合位的活

性。

3.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黄芩苷的酚羟基数量较黄芩中其它的有效成分为多,且A环中含有邻二酚结构,因而具

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

4.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通过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证实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形成的促进作用是该药对红细胞膜上的相应位点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影响红细胞膜

上的CR1受体结构改变所引起。

5.对细菌内毒素的抑制作用

王毅选用了黄芩苷和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芩苷虽不能清除所致的内皮细胞脱落现象的发生,但能在大程度上保护内皮细胞间的细胞连接,减轻所致的胞浆

疏松,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

【常用方剂】

1. 黄芩汤

清热止痢, 和中止痛,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脘痛、痹证、黄疸、

白带、崩漏等病。

2. 葛根芩连汤外解表邪, 内清里热, 以达表解里和。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痢。

3. 黄连解毒汤清热燥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一切高烧、烦躁及疔疮等证。

4. 黄芩正气胶囊

具有化湿健脾,宽胸消胀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湿盛引起的不思饮食,胃寒腹痛,肮腹胀

满,恶心呕吐,吞酸暖气等症。

夏枯草【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

瘤,乳痈,乳癖,乳房胀痛。

【炮制加工】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

夏枯草多糖具有抗疱疹病毒1和疱疹病毒2作用。夏枯草提纯物还可抑制HIV-1在淋巴细胞MT-4、单核细胞U937、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的复制。研究发现,夏枯草提取物对HIV逆转录过

程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

夏枯草水煎剂有广谱抗菌活性,有轻微抗淋球菌作用,对耐药金葡菌敏感,其作用优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醇提物中的水溶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

菌、青霉和黑曲霉均有抗菌抑菌作用。

3.降血糖

夏枯草醇提物可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对抗肾上腺素升高血糖

作用,并可改善糖耐量、增加肝糖元合成。

4.抗炎作用

夏枯草对早期炎症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效应与肾上腺皮质中糖皮质激素合成分泌的加强有密切关系,对免疫器官影响研究证实,夏枯草除了能抑制炎症反应这样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外,对特异性免疫机能也表现了相当强的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大剂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适量,煎水

洗或捣敷。

【常用方剂】

1.夏枯草口服液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

核,乳腺增生症,高血压症。

2.夏枯草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甲状腺肿大

3.夏枯草胶囊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高血压症及瘿瘤,瘰疬,乳痈肿

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

大青叶

【来源】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十字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入药用其叶。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抢水洗,切碎,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大青叶对等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

2.抗菌作用大青叶类药材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大青叶水煎剂在体外对分别有不同程度的

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为明显。

3.抗内毒素活性大青叶性味苦寒,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现代医学关于清热解毒功

效的阐释目前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二是抗病原

微生物作用,尤其是抗内毒素活性为该类中药的重要特征。

4.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大青叶水煎剂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具有上调作用,同时大青叶与 ConA.LPS协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促进作用,并且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推断大青叶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可能在于调动机体内的其他抗感染功能。大青叶水煎剂通过促进淋巴细胞IL-2 的分泌可以上调小鼠免疫功能,同时对巨噬细胞分泌TNF 致炎效应和免疫病理损

伤无明显影响。

【用法用量】9~15g。

【常用方剂】

1.新复方大青叶片

功能主治:清瘟,消炎,解热。用于伤风感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骨节酸痛。

2.清火片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通便。用于咽喉肿痛,牙痛,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目赤,大便

不通。

3.小儿退热口服液

功能主治:清热透表,解毒利咽。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发热恶风,或表里俱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痄腮,喉痹,舌质红,苔薄或黄,脉浮数或数等病症。其他感染引起的发热亦可配合使用此药。

4.金莲清热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生津,止咳祛痰。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口

渴,咽干,咽痛,咳嗽,痰稠。

5.复方大青叶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用于风热感冒及流感、腮腺炎。

6.治疗手足口病

大青叶10g,紫草8g,石膏15g,板蓝根10g,野菊花6g,萆薢6g,甘草5g,珍珠粉3g,)治疗,总有效率96.67%,治疗手足口病有较好的疗效,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预防传

变。

7.治疗流行性感冒

大青叶15g,配以柴胡15~30g,葛根15g,黄芩10g,白芍10g,羌活8g,白芷8g,板蓝根15g,石膏2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治疗流行性感

冒总有效率为94.12%。

8.治疗小儿上感发热

大青叶12g,柴胡、金银花、太子参各10g,青蒿6g,竹叶6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06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其中服药1剂退热者38例,2剂退热者52例,3剂退热者

16例。

连翘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炮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用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人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连翘提取物对呼吸系统病毒如合胞病毒、腺病毒7型

(Ad7)、柯萨奇B3型、流感病毒甲3亚型以及淡出疱疹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连翘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等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四环素,抗菌作用效果显著。

3. 抗炎作用:连翘不同提取物对二甲苯或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具有

明显影响,对内毒素具有中和作用,效果显著。

【常用方剂】

1. 连翘败毒丸

清热解毒,散风消肿。用于脏腑积热,风热湿毒引起的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憎寒发热,风

湿疙瘩,遍身刺痒,大便秘结。

2. 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板蓝根

【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

干。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

炎、菌痢,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对柯萨奇B3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

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增殖作用。

2.抑菌作用:水浸液能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

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及钩端螺旋体等。

3.抗内毒素作用:板蓝根氯仿提取物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使内毒素结构被破

坏、失活,试剂与内毒素之间的凝聚反应受到抑制。

4.免疫增强作用:腹腔注射板蓝根多糖可显著促进小鼠免疫功能。

5.抗炎作用:板蓝根70%乙醇提取液经实验证实有抗炎作用,表现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人鼠足跖肿、人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及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抑

制作用。

【用法用量】9~15g。

【常用方剂】

1.上呼吸道感染板蓝根及以其为主药的多种制剂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感染。本品配伍羌活、防风、黄芩、甘草、夏枯草治疗感冒;配伍羌活、柴胡、黄芩治疗外感发热;配伍金银花、连翘、黄芩治疗流行性感冒;配伍金银花、大青叶、连翘、甘草治疗小儿

腮腺炎。

2.以板蓝根为原料的中成药制剂有板蓝根颗粒剂、板蓝根注射液、板蓝根片、板蓝根干糖浆、抗病毒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等。这些制剂都是采用板蓝根中的水溶性成分制成。功效均为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

者。

鱼腥草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蕨菜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因其全草具有浓厚的鱼腥气味,

故名鱼腥草。

【炮制加工】鲜鱼腥草除去杂质;干鱼腥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断,干燥。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咳喘,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

1. 抗病毒作用:鱼腥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其挥发油,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病毒包膜而杀灭流感病毒。鱼腥草能保护宿主细胞,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调亡。鱼腥草能明显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降低肺指数和抑制病毒肺内增值作用。

2.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鱼腥草煎剂与癸酰乙醛(鱼腥草素)均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合成鱼腥草素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观察到它能提高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给药4日后与给

药前比较,患者血清备解素量成倍增长。

3. 解热抗炎:鱼腥草注射液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及促进腹中隔区AVP的释放而发挥解热作用,并存在量效关系。鱼腥草素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炎症因子TNF-A、IL-

1B、IL-6的浓度,提高抗炎因子IL-10的浓度。

4. 抗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分枝杆菌、孢子丝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鱼腥草素与

TMP配伍还有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显著增强。

【用法与用量】15-25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服或煎汤

熏洗患处。

【常用方剂】

1. 鱼腥草注射液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

2. 复方鱼腥草合剂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风热证候者。

麻黄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炮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蜜麻

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提高老龄小鼠低下的抗体产生能力,在流感病毒感染初期激活机体防御系统。另外,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能促进

IgM抗体生成】。

2.镇咳作用:实验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能够促进Th2细胞的凋亡,并抑制Th2型细胞因子

的分泌,进而恢复Th1/Th2平衡来发挥抑制哮喘发病的作用。

3.免疫功能作用。用麻黄制剂治疗纯系昆明种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发现,其可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以麻黄不同提取物研究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发现所分离的成分能减轻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使胸腺萎缩,调整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血液中CD4/CD8的失调等,证实麻黄对小鼠的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2~10g。

【常用方剂】

1.肺炎合剂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

2.千柏鼻炎片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宣肺通窍。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凝滞气血所致的伤风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流涕黄稠,或持续鼻塞,嗅觉迟钝,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桂枝

【来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为樟科樟属常绿乔木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

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桂枝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解痉作用,与作用于大脑感觉中枢,提高痛阈有关。

2.抗菌作用:桂枝对多种菌如霉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醇提物在体外能较好抑制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明显。采用琼脂稀法药敏敏感试验,测定桂皮醛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

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均具有抗菌活性。

3.抗病毒作用:桂枝煎剂对亚甲型流感病毒和孤儿病毒均有显著抑制效果。

4.抗炎、抗过敏作用:有研究发现桂枝提取物具有很高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桂枝中强过敏组分为缩合类单宁,桂枝对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桂枝挥发油对急性、慢性和免疫损伤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炎症介质生成及抗氧化等有关,并有抑制补体活性和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同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

足趾炎性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3~10g。

【常用方剂】

1.桂龙咳喘宁颗粒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

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风寒感冒

本品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可使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常与麻黄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有汗,当与白芍同用;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可与黄芪、附子、细辛等配伍。

荆芥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炮制加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烘1小时,切段,干燥。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荆芥挥发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显著的

抑制作用,。

2抗病毒作用:荆芥油和荆芥穗总提取物对小鼠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解热镇痛作用:张丽等将荆芥内酯制备成荆芥内酯聚乳酸乙醇酸纳米粒(SCH-PLGA-NP)冻干粉末,用于醋酸致痛和酵母致热小鼠模型,结果发现SCH-PLGA-NP具有较好的镇痛和解热作

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且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cold)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

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教学内容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预防措施 1、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 2、办公室、居室多通风换气。

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4、不要总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5、别老坐着不活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 6、多吃维生素E和C。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所以那些不爱吃肉、吃油的人摄入得少。他们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E类的食品。维生素C有减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别过量。 7、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有充足的睡眠,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 8、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防止出现并发症。 麻疹、风疹 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但也有成年人及大学生发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案上课讲义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教 案

精品文档 四年级体育健康课:预防“传染病”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2.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具有预防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做律动来引入课程。 1.生跟老师做律动。 2.师生谈话:同学们,看看老师怎么了,猜一猜?(教师带上着口罩) (找3名同学回答。) 师:是啊,我被别人传染的感冒了,好难受,其实呼吸道的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防“传染病”。(师板书课题:预防“传染病”) 二、介绍几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1.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吗?(找学生答,然后师介绍) (出幻灯片)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生回答,(师出示课件): a.流行性感冒 b.流行性脑膜炎 c.流行性腮腺炎 d.风疹 3.说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症状? 师:谁来说说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症状?(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总结了一下,一起来看看吧:(可以找同学来读) a.流行性感冒:发烧、头痛、身痛、全身无力、咳嗽等; b.流行性脑膜炎:发烧、头痛、呕吐、皮肤黏膜有出血点、颈项僵直; c.流行性腮腺炎:发烧、疲倦、肌肉酸痛等; d.风疹:轻度发烧、眼球充血、打喷嚏等。 三、介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谈谈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给健康人的? 师:刚才的这些疾病都具有传染性,你们知道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吗? 找同学回答(咳嗽、说话、打喷嚏),教师总结。(幻灯片) 2.师:哪些同学患过呼吸道传染病?有什么样的表现?找4名同学回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主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但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知识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该病潜伏期短,一般1~3日,最短数小时,最长4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临床症状为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呼吸道症状较轻。显著头痛、身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病人有鼻阻、流涕、干咳等。查体可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及咽部充血。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发热多于1~2日内达高峰,3~4日内退热,其他症状随之缓解,但上呼吸道症状常持续1~2周后才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亦较慢。 预防措施 1、常洗手。病毒可以在患者手摸过的地方存活3个小时,所以你应经常洗手。 2、办公室、居室多通风换气。 3、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将病毒从你身上冲走,并防止脱水症的发生,而脱水症则是感冒的并发症之一。

4、不要总揉你的鼻子。揉鼻子容易把手上的病毒直接揉在你身上这个最易被传染上的地方。 5、别老坐着不活动。每天进行30—45分钟的有氧锻炼。如散步、骑车、跳舞,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你抵御感冒的能力。 6、多吃维生素E和C。维生素E在人的免疫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和植物油当中,所以那些不爱吃肉、吃油的人摄入得少。他们需要补充一些维生素E类的食品。维生素C有减轻感冒症状及程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口服一些,但别过量。 7、保持营养均衡和避免过度劳累,要有充足的睡眠,这是预防流感的基础措施。 8、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发病后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时给予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防止出现并发症。 麻疹、风疹 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但也有成年人及大学生发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麻疹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 范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 一、概述 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临床常见有普通感冒、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二、典型病史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以鼻烟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出现流泪,咽痛。全身症状轻,低热、轻微头痛等。 2.细菌性咽-扁桃体炎: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度以上。 三、典型体征 1.普通感冒: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四、常规检查 1.血常规 2.病毒抗体检查 3.鼻咽部分泌物、渗出物病原菌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 4.胸部X线检查:除外肺部炎症性疾病 五、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鼻咽部的症状体征,血常规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六、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明显流行性,鼻咽分泌物可查到流感病毒。 2.过敏性鼻炎:发病有明显的诱因,鼻腔黏膜苍白,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这些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和流行区密切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 七、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足够热量。 2.对症治疗: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 3.抗菌药物治疗:经验用药常选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细菌培养有结果根据药敏选择。 4.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中成药成分可选用。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1、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以呼吸道传染病常见。它们分别是: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 2、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什么? 传染源:大多为发病期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即患者讲话、咳嗽、喷嚏时的唾液飞沫)传染。 3、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以上传染病都是疫苗可预防的,及时接种相应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传染病高发季节,避免前往空气不流通、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发病期患者。 (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勤晒被褥,保持环境卫生。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共用私人物品。不随地吐痰。 (5)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 4、在春季出现哪些症状需警惕传染病的发生? 发热或不发热、伴无诱因的皮疹出现,即应警惕传染病的发生。发病后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 5、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麻疹属乙类传染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凡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潜伏期为10天左右,最长可达21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眼结膜炎、咳嗽和皮肤斑丘疹。疫苗为一类疫苗。 流脑属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易感人群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1-7日,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临床分为普通型、暴发型二种类型,暴发型病死率极高。 风疹属丙类传染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 流行性腮腺炎属丙类传染病,又名“撑耳黄”,好发于一侧或二侧腮部,以肿胀、发热、不化脓、易传染为其特征。常见于冬春季节。以4至15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

秋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知识001

秋冬季常见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知识目前季节已进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增加,大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阻止呼吸道疾病对机体的侵袭。 防护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居室通风,减少和抑制病菌繁殖;第二,提高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第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均衡饮食;第四,注意自我防护,尽量少去“高危场所”,少去一些人口密集的场所;第五,雾霾天气少开窗,外出戴口罩。下面介绍呼吸科几种最常见疾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一、感冒。感冒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也叫伤风;另一种是流行性感冒,后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还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预防感冒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注意通风等。 二、哮喘。季节交替,极易引起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从而导致哮喘发作。预防哮喘发作应注意以下几点: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格外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是防止哮喘发作的主要方法之一;适当增加锻炼,可选择打太极拳、散步、呼吸训练等;在衣料的选择上,内衣以纯棉织品为宜,且要求面料光滑、柔软平整;有效调控情绪;保证远离过敏原;饮食应清淡又富有营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品;要少食多餐,不吃过甜、过咸的食物;不要在污染的空气中长期生活;规律用药。 三、肺炎。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较大,使呼吸道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加上干燥的空气,导致上皮细胞清除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退,因此是肺炎的好发季节。老年肺炎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症状,容易被忽视。较常见的症状是呼吸频率增快或呼吸困难。有效的预防措施有:适量锻炼身体,防寒保暖,防止感冒;加强营养,选择优质

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1)

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降低时,呼吸道病原的病毒、细菌更容易存活,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加之人的鼻黏膜受到冷空气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在两方面作用下,容易诱发或加重多种呼吸道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感冒是最常见的流行病。不能将病毒致病能力强、流行范围广的流行性感冒和仅有上呼吸道症状(喷嚏、咳嗽、流眼泪、流鼻涕)的一般感冒混为一谈。两种性质不同的感冒应分别对待,对一般感冒,只需要充分休息,服用对症药物,主要是抗过敏,三至五天也就过去了。重症流行性感冒,来势凶猛,高烧,全身症状严重,尤其是老人和小孩要当大病来看待,应迅速就医。值得重视的是由感冒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例如,风湿病、心肌炎、肾炎、肺炎等常常感冒是先导,继发疾病比感冒更严重。如果“感冒”经常发作应该格外注意,可能不是感冒,而是其他疾病的早期症状,外科手术后病人,“感冒”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常常是手术后并发症的一种表现,值得警惕。市面上流行的声称有预防感冒作用的保健品和补品,大都无实际效果。 以下措施有利于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1)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和清新,并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2)注意营养均衡,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及时增添衣物;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劳,特别是晚上工作过度。 (3)早发现,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时,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距离至少在2米以上,防止传染他人。(4)、针对性有疫苗可以预防的呼吸道传染病,应主动开展接种疫苗,像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制 呼吸道疾病一直是困扰猪场的一类重要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病原多样,流行性广,防治困难,给猪场带来很大损失。影响猪呼吸道系统的主要病原有: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呼吸道疾病的控制应从猪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和防疫,疫苗免疫,药物预防等方面综合控制。 1.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发病特点及诊断防治: 猪瘟病毒(CSFV): 猪瘟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急性型,慢性型和迟发型。急性猪瘟病猪体温高至℃,呈稽留热,畏寒打堆,腹泻后便秘,病猪鼻端,耳尖,四肢内侧,腹下,外阴等处出现出血变化。母猪可见流产,产死胎等症状。慢性猪瘟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体温时高时低,生长发育不良,常常成为僵猪。猪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引起呼吸道的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引起免疫抑制并继发其它疾病感染。猪瘟病毒的血清型单一,绝大多数猪场进行了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使得典型的猪瘟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猪瘟主要表现出非典型性,温和性和散发性,使得猪瘟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由于各个猪场疾病控制手段存在差异,猪瘟免疫也存在免疫耐受,抗体整齐度和滴度的不一致等,猪瘟的防控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 猪瘟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有:肾脏表面出血;脾脏边缘出现出血性梗死;回肠和盲肠粘膜上有纽扣状溃疡。确诊还须借助实验室诊断,包括:免疫荧光试验、ELISA、反向间接血凝等,RT-PCR是借助于分子诊断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

快速诊断的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目前猪瘟防控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检测各阶段猪群的抗体水平,对免疫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又名蓝耳病毒,传播迅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是目前造成猪场生产不稳定的重要病原,蓝耳病毒属于动脉炎科,是一种RNA病毒,由于病原核酸存在变异性并在不同的毒株间存在抗原漂移,使得本病的防控存在很大难度。PRRSV有两个基因型,欧洲型(LV)和美洲型(VR2332)。在我国主要流行美洲型毒株。PRRSV主要通过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内增殖而感染机体,引起各阶段猪群呼吸障碍,肌肉震颤,共济失调,腹式呼吸,耳部及四肢末端发紫等病症,并能引发严重的免疫抑制。在母猪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儿,或弱仔等。 本病的原发性感染只造成轻微的肺损害,而大部分呼吸症状和病变是由原发性感染后的继发感染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卡他性肺炎区。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SN);ELISA检测抗体;病毒分离鉴定;RT-PCR方法等。防制主要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措施,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待检测结果表明不携带病毒时方可引入基础群。目前,国内外对控制PRRS也研制出了相应的疫苗,但灭活苗激起不了机体免疫应答,弱毒苗又存在的散毒的危险,并且有事实已证明,由于病毒本身的变异性使得疫苗在防控蓝耳病所起的作用上存在很多疑问,专家学者争论不已。但至少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是绝无坏处的。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依据和检查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依据和检查方法 根据鼻咽部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X 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但须与初期表现为感冒样症状的其他疾病鉴别。 (一)过敏性鼻炎 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瞒虫、灰尘、动物毛皮、低温等刺激引起。如脱离过敏原,数分钟至1-2小时内症状即消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一般感冒都是打几个喷嚏就停住了,而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喷嚏一个接一个,没有停止的趋势,这点可以区分是感冒还是过敏性鼻炎。再者,感冒可能还伴有发热,而过敏性鼻炎没有发热。 (二)流行性感冒 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近来已有快速血清PCR方法检查病毒,可供鉴别。 (三)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 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X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四)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很多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类似,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等病。患病初期可有鼻塞,头痛等类似症状,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五)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教案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主讲人:突泉县中医医院医师—赵国宏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临床表现: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分为若干亚型,如甲0、甲1、甲2、甲3……。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但其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的毒性作用,临床上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与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传染源: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流感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对同型的免疫力可维持较久,对同一亚型的变种间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流感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季多见。隔离病人是减少传播的有效途径,隔离期为1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公共集会,室内注意通风。流感可通过疫苗预防,常用的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每年应加强免疫一次,用于体弱、老幼、多病者。 【麻疹】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问答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问答 1、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3、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 主要有病蠹、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蠹、麻疹病蠹、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4、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5、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痈及全身酸痈等明显的全身中蠹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 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痈、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耳垂后)急性肿胀、疼痈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痈、呼吸困难等。 6、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修订)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疗常规(修订) 中医院儿科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 的感染性疾病。一般病势不重,但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风湿病等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发作等。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四型。 中医属“伤风”、“感冒”范畴。该病发生是由于六淫及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但以风邪为主,又随四时之气杂合为病,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时行感冒等。其中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致病因素取决于人的卫气强弱,如果将息失宜,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或素体阳虚者,易为外邪所客,内外因相互影响而发病。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1 临床主症 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咳嗽、便秘或腹泻等。 2 诊断要点 2.1查体见鼻腔粘膜、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等。 2.2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

象。 2.3 X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正常或肺纹理增强。 2.4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检测,视需要用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类型。 2.5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对选择有效抗生素有意义。 3 治疗 3.1中医 3.1.1内服药物(1)风寒感冒:鼻寒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各12g,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各10g,甘草6g)。(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辛凉解表,清热祛风。主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板蓝根各30g,连翘15g,牛蒡子、荆芥、竹叶、甘草各10g,薄荷6g,豆豉8g,桔梗12g)。(3)暴湿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肢体酸痛,头重胀,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胸闷泛恶,小便短赤,大便质稀,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味(香蕾、蕾香、佩兰、厚朴、扁豆花各12g,金银花、连翘各15g、薏苡仁、六一散各30g)。(4)体虚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汗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法:益气解表。主方:参苏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教育-(1)

常见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知识 一、概述 呼吸道传染病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同,常伴发热、头痛、肌痛、乏力、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并发症或死亡。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每年的冬春季节,好发于学校和集体单位等人群密集场所。我国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感、腺病毒感染、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二、基本简介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 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公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防治讲课教案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 其防治

为什么老年人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它包括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甚。呼吸系统疾病之所以为常见病,这与呼吸系统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有关。 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各级支气管及肺泡组成。鼻粘膜分泌液体,使吸入的空气湿润,并可包裹吸入的异物,通过咳嗽或鼻涕排出。鼻腔、鼻咽部及鼻前庭的鼻毛,可阻挡灰尘和外来的异物通过。咽喉部如扁桃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对细菌和病毒有防御屏障作用,但也可形成病灶。气管与支气管具有大量的腺体分泌粘液,细支气管有纤毛柱状上皮,纤毛不断地向咽部方向摆动,以排除分泌物或异物,因此它具有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腺体分泌和免疫等生理功能。肺泡内有巨噬细胞,它对细菌等病原起到吞噬消灭作用。然而,呼吸系统暴露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自然界中又存在各种细菌、病毒、粉尘等物质。正常人每天大约有1万立升的外界空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上述物质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气中的细菌及过敏源随呼吸进入肺内毛细血管网,损伤肺小血管导致疾病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外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内在机体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组织代谢机能减退,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纤维网减少,因而对呼吸道的清洁能力降低,而容易发生感染。另外由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免疫功能减退,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如吞咽功能减低,异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损于呼吸道的通畅;心、肺、脑、肝和肾脏功能减退,都使机体的内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而导致感染的发生。由于上述原因,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转为肺炎.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以有低热、轻咳、呼吸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糜,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胸片肺内多为小片状阴影。 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受凉,按时起居,避免劳累过度。保证饮食营养,增强机体素质。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及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减低被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已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更应抓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常规的消炎、止咳、祛痰及平喘治序外,应加强支持疗法,即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及有营养的物质,给予静脉补液。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排痰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O%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O%-30 %的上感为细菌引起,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粘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

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豁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愕、愕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病 哮喘病英文: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俗称"吼病",祖国医学称"哮证",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根据权威机构济南哮喘病医院哮喘病可分类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老年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哮喘、运动性哮喘、儿童性哮喘等十几类。 气管炎 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

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本病为中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几十年临床数据表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在中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主要为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风疹病毒等。较常见的细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沙门氏菌属和白喉杆菌等。此外气温突变、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能引起支气管炎。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又分慢性支气管炎和急性支气管炎两种。急性支气管炎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并有咽声音嘶哑、喉痛、轻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粘性,以后变为脓性。烟尘和冷空气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嗽加重。如果继发感染则发热、怕冷、咳脓痰。临床数据表明冬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一种不可逆的慢性肺部疾病,包括两类: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及肺气肿(emphysema)。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