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

.(《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

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

“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②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吸其群,持械圜斫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幸而出,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然.。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舍,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窜名:冒领空名。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

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烛:照

D且数十武武:步

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发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拿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被攻占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史记·屈原列传》)全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正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这样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连词然而其声呜呜然.。(《赤壁赋》)助词……的样子

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史记·韩长孺列传》)通假字通“燃”,燃烧

注:在意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根据语境,我们可以考虑是否有通假。

练习: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三总结

代入检验法、语境分析法、语法结构推断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学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四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08年高考江苏卷)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李龟年》)量词次数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名词标准、限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名词法度、制度

群成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刺客列传》)名词气度、风度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动词估计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A项:“听”是“准许”的意思,在李密《陈情表》(苏教版必修五)中学过,其句为“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可译为“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或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B项:“迫”是“逼近”的意思,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苏教版必修三)中学过,其句为“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可译为“当时元兵已逼近临安城外”。C项:“壁”是“营垒”的意思,在司马迁《项羽本纪》(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可译为“等到楚军攻打秦军,诸位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D项:“度”,一词多义,自然有“考虑”这一义项,但这里应该是名词“姿态”的意思,我们曾经在司马迁《刺客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中学过,其句为“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可译为“许多臣子都愕然,事情突然发生而没有料到,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

【简评】四个词语,都是常见的,在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使用依据,难度不大。“听”和“迫”在句中是动词,“壁”和“度”在句中是名词,考查了不同的词性,有代表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010年高考江苏卷)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

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

..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戴果丰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

专题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6)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 (1)西被于流沙《史记夏本纪》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右为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5)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4)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滑稽列传》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已,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8、病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如 ①遵从、依照。又,依旧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②往,到……去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 事如此,此必及我《苏武传》 ③像,如同 闻妻言如被冰雪/果如成言《促织》 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噌吰如钟鼓不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七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诸子喻山水》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仙之人兮列如麻/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曲二首》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训俭示康》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赋》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左忠毅公逸事》 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武传》 ④及,比得上。又,不如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不如自行搜觅/不如拚博一笑。《促织》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不如因善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连词,假如 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⑥连词,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⑦如----何对(把)---怎么办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⑧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⑨如恐。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⑩何如:如何,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⑾如今:现在。如:如今有谁堪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 ①像,如同 上善若水《诸子喻山水》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旁一蟆,若将跳舞/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视之,形若土狗/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黄州快哉亭记》 无若宋人然《孟子二章》 旌蔽日兮敌若云《国殇》 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训俭示康》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常见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常见文言实词归纳

传记文学中常见文言实词归类 一、官位升迁、任免 (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 (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 (1)害:嫉妒(2)短:说某人的坏话(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 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 五、要求辞官回家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 六、与政事相关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2)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七、时间 (1)表瞬间、一会、不久: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以后: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尝,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一)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单音节词语 俄:顷刻、片刻,一会儿。《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姑:暂且,姑且。《勾践灭吴》“请姑无庸战。” 且:暂时。《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聊:姑且、暂且。《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旋:不久,一会儿。《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 寻:不久。《虎丘记》“而病寻作,余既乞归……” 暂:暂时。《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2、双音节词语 刹那:一念之间,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愁恨憎衹长,欢荣刹那促。” 俄而、俄顷:不久、顷刻,一会儿。《咏雪》“俄而雪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既而:不久。《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于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来源:学科网] B. 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 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 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注意“在文中的含义”。任何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是表达一个意思,因此,考生可将选项的意思带入文中,看是否通顺、合理。D项中的“立”,固然有“订立”的意思,但是根据文意: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没有偿还能力的立即把债券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这里的“立”是“立刻,立即”的意思。 答案:D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指导解题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 .....的含义 ..文言实词在文中 ⑴常见: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实词,主要有两类: 1.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比如,觐:朝见 2.古今都常用但意义有区别的或有联系的词。比如,“让”现在还有“谦让”的意思,但“让”在文言文中还有“责备”的意思。 ⑵在文中:在语境中理解实词的含义 ⑶实词的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知识点。 二指导解题方法 (一)阅读以下文言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世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载。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遂通《五经》,贯.六艺贯:学习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仿照 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认为……奇 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动词连接 举酒属.客(《赤壁赋》)动词劝酒 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列传》)动词写作 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动词交付、委托 1

时为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隶属、归属 (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动词类似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类、辈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方法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一般从谓语的位置判断较多。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判断位置词语的词性、词义。 练习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方法三: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奇:认为……奇 词类活用的考查也比较常见 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 练习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使动,动作由宾语发出……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07年高考辽宁卷) 冉氏烹狗记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爱,ài 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2013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识记能力,又考查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论以后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 如何准确理解文言实词?首先是积累,同学们在读各篇文言课文时注意积累常见实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其次,还要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下面介绍几种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题)D 勒

石记之而还。勒:铭刻,可以联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解释为:刻。 二、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三、根据读音推测词义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再联系上下文,也能得出正确结论。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而“顿”并无“不锋利”的意思,此意应为“钝”的含义,“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同,因此推断“顿”通“钝”,含义是“不锋利”。 四、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一定要有化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的意识。如:文言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实词 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 一是“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 1、不要离开原文 2、不要离开课本 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四、文言实词考什么? 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 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 5、单音词和复音词 6、反训词 7、词类活用 七、逐类过关 (一)通假字: 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 (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 (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 (“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 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 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就可根据上下文定为通假字,通“才”,是“刚刚”的意思。 2)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读音相近(声母相同,或韵母相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④书籍 请:①请求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 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⑥败 立:①站立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廉) 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②交互:叶叶相交通(孔)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引退:引次江北(赤) 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②死③终于:卒相与欢(廉)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 将:①将领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①事情②侍奉:以地事秦(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爱语文网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课内文言文实词整理 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要点,或者说阅读文言文的门径,前人概括为简明扼要的四句话,即“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是很符合文言文阅读规律的,是便于操作的。下面则就这四点进行解说。 1.字训其义 这是指能正确理解、解释词义(“训”是指“解释词义”),由于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字”相当于词。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最主要是词汇上的差异,因此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指常见常用的文言词语,而很生僻的不包括在内)。文言词语有分为实词和虚词。 不管实词还是虚词,要达到“字训其义”,都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要记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要准确理解某个词义,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而句子的意思,又必须结合它所在的整篇............................................. 文章的内容来决定。 ......... 要做到“字训其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具有推知词语意义(或者”猜词义”)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为阅读时很难做到每个词义都曾经见过、学过更不用说掌握了,这就需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推知词义,而上下文语境乃至句意、文意都是推知词义的“已知条件”,2+X=5,X就是3,推知的道理是很明白的。需要注意的是所推知的词义一定符合上下文、句意乃至文意,所以需验合才行。推知词义的另一办法, 就是善于利用选择题的选项,它们具有“注解”的作用 ......................(有的故意注解错误)。 2.句贯其意 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理解这类句子和翻译时要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省略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理解、翻译时要补上省略的成分。尤其是要注意文字省略“介宾”和“兼语”的情况(这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翻译时要补上介宾:“为我打败沛公的军队”。又如“而民悦之,使为王”,翻译时应补上兼语:“使之为王”。此外,文言文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也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也要注意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好在词类活用的规律性较强,不难掌握。 在“句贯其意”时,一般可用这样的方法,即替、扩、袭、增、减、移。 “替”是指由于古今异义,用一个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文言文中的词,如“兔走触株”,用“跑”去代替“走”,用“撞”代替“触”,用“树桩”代替“株”。 “扩”是指由于一词多义等情况,在文言词上加一个字,使它成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折颈而死”的“折”扩为“折断”。采用“扩”的方式对译的文言词最多。 “袭”是沿用不变,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用名词不译而照用在现代汉语中。 “增”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增加一些东西,主要指文字省略而言,比如增加省略的主语、宾语、介宾、兼语等。 “减”是指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减掉一些东西,主要指有些语气词如“者、也、哉”之类或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可减掉不译。 “移”是指文言文一些倒装句,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位,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序。 一般来说,理解文言文句子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可以结合起来,在准确理解词义基础上,做到能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是次要的方法。直译就是将原文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意译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翻译,不必字字句句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3.文寻其脉 这是指在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的基础上,把握了文意,能找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即文章的脉络。这实际上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内容的分析,是对文言文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这方面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 (1)知人明事。弄清文章涉及了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中间又有三种情况。一是几个人围绕同一件事,表现各自的思想观点;二是通过叙述一个人的几件事来表现其思想品质;三是几个人所做的同一类性质的事情,表现某种思想品质。 (2)分析综合。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弄清某个问题的性质、某个思想观点的根据等。 总之,“文寻其脉”是在理解词句基础上应具备的较高层级的能力。 4.篇会其旨 这是指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属于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能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或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意 ..........,要避免以偏概全、偏离主旨、无中生有、主观臆断等错误。 以上所讲的四句话“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这些能力要点是相互联系的,互相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