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天长市的历史沿革概况

1、天长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属越。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认俊)。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于石梁侨置沛郡及沛县(今石梁街)。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今石梁镇附近)。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公元 748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清设天长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安徽省。中华民国27年(1938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1940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1943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1946年)6月29日和民国37年(1948)12月18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1960年1月5日,炳辉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3月29日起由滁州市代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0个乡);2007年4月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合并为14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金集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以及城东新区、大圹圩农场);2007年11月行政村区划调整,共有63个社区、121个村,4190个村(居)小组。

天长县地图1991-8

安乐高庙

铜城

龙岗

平安大通坝田乔田龙集

湖滨

张铺便益杨村桥湾

大圹圩农场

永丰

釜山汊涧石梁十八集天长万寿

城南

于洼新街芦龙界牌

王店郑集关塘仁和新华

金集秦楠

长兴

谕兴官桥

2、战事:在秦陈婴的东阳起义天长盱眙一带(当时皆东阳地),两万之众汇入义军的洪流;唐朝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曾在天长辗转战争;南宋抗金英雄名将韩世忠在天长挥戈抗击于鸦口(今桥湾乡丫口)大战金兵,金兵从此不敢南犯;明朝在天长的抗击倭寇很出名的沃田之战是成功的,后来成为明朝的一代抗击英豪;我梁氏高祖曾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军人,跟随毛兵辗转南北励精图治,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天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石梁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设在龙王庙,梁姓不少人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14名为革命献出生命,如梁明伦、梁秀章、梁柏成、梁文度、梁文桂、梁文锦、梁玉昌、梁金玉、梁明高、梁志龙、梁寿之、梁寿元、梁春元、梁化农,为当时社会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

3、天长基本概况:天长市位于华东腹地,安徽省最东部,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高邮湖西侧),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东北隔高邮湖与江苏省扬州市的高邮市、东与江苏省扬州市的邗江区、东南、南与江苏省仪征市相依, 西南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接壤,北、西北与江苏淮安市的金湖县,盱眙县毗邻,为江苏省所环抱,仅西部少部分与本省来安县一线相连,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

天长地处江淮丘陵向苏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丘陵起伏,东北部多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成簸形倾向高邮湖,属高洼起伏、岗圩交错的丘陵地带。丘陵区高度多在100米以内,占土地总面积0.8 %,岗区分布于丘陵与平原之间,相对高度一般为20-50米,占土地总面积30%,平原区海拔高度在4-4.5米之间,占土地总面积69%。土壤分5个土类,主要为水稻土,占92.64%。境内有白塔河、杨村河、铜龙河、川桥河、秦楠河等7条主要河流,有高邮湖(70平方公里权属)、沂湖、洋湖等6个天然湖泊,有釜山、时湾、川桥、大通等9座大型中水库,塘坝沟渠星罗棋布。

天长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便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天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19.3天,降雨量1041.1毫米,雨量适中,日照时数2191.3小时,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天长境内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商品油料基地县,年粮食产量达6亿公斤。无公害蔬菜(百合、芦蒿、榨菜等)畜禽和特种水产品而著名。生猪饲养量68万头,水产品总量5万吨以上。高邮湖大闸蟹、牧马湖野鸭被誉为“绿色珍品”。地下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优质矿泉水、铁矿石、花岗岩、白云石、陶土等,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其中420

型优质矿泉万吨的石油储量,经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的含锶、偏硅酸、游离CO

2

水储量在1亿吨以上,居全省之首,是从事饮料、酿造业最理想的地区之一。200多种中药材更是遍布全市乡镇。

天长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27′27″~32°57′36″与东经118°39′

19″~119°13′23″之间。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56公里,总面积177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27%。耕地面积约130万亩,总人口63万(2009年),其中农业人口50万。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39300。代码:341181。区号:0550。天长市人民政府驻天长街道。

天长是中国孝子之乡、中国仪表电缆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组件生产基地、中国玩具生产基地、石油产区、中国商品粮基地、中国百合之乡……外贸进出口连续5年保持安徽省县级第一;综合实力连续9年位居安徽十强县(市)行列。自2000年来一直综合实力居安徽省县(市)首位,现仍在三甲之列。2008年经济社会管理扩权试点县,2010年“中国产业百强县排行榜”,安徽省有天长市与无为县入榜。本地方言基本为扬州话。天长在文化上属于淮扬文化圈,经济上属于南京都市圈的范围之内天长市三面与江苏省接壤,历史上也长期在以扬州为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内。1942年,天长籍的艺术家何仿从家乡搜集了民歌《茉莉花》整理,1959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团带到维也纳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如今更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流传。

天长市地位: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全国中部百强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市)、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依法治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国家商品粮基地。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2017年我国港口发展回顾及2018年展望 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 0 引言 2017年,我国港口行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6.2亿吨,同比增长7%,较上年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快于沿海,内贸增速快于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2亿TEU,同比增长8.7%,其中内河港口增速大幅快于沿海港口。进入2018年,初步预计,影响港口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总体将持续改善,港口行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并将进入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阶段。 1 港口生产形势分析 1.1 港口集装箱码头运行分析 2017年以来,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总体向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达到8.7%,高于上年近5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外贸干线枢纽港表现尤为突出,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广州港增速分别达到8.2%、14.3%、8.3%、9.1%。多个港口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例如上海港集装箱总量达到4000万TEU,广州港首次突破2000万TEU,厦门港则达到1000万TEU。内贸集装箱业务发展较快。在当前国内水路运输通道不断优化的情况下,包括长江、珠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内河支线运能提升、内贸集装箱多式联运组织效率不断提高、散改

集及件改集、环境保护等因素的促进下,内贸货物水路运输占比不断提升,以陆水联运为代表内贸集装箱运输业务加快发展,成为港口集装箱业务的重要增长点。 进入2018年,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形势持续向好,为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注入动力。据IMF发布的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达到3.7%,快于上年,国际市场需求温和复苏。外贸出口方面,预计我国经济总体仍将保持平稳回升态势,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振兴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货物贸易出口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外贸进口方面,在国内经济结构以及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下,进口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进口增速超过20%。在进口加快的同时,一些政策变化值得关注,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自2018年开始,每年约4500万吨的洋垃圾将限制入境,有相关业务的港口需引起注意。全年来看,随着经济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计亦将保持较好增长态势。集装箱多式联运将加快推进,并要实现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长15%以上的目标。 1.2 港口煤炭码头运行情况 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1.5亿吨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运行质量大

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简介(附英文).pdf

中国传统节日Traditional Chinese holiday 中国的传统节庆膳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伴侣。例如,我国的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日子。那一天,人们通常要赛龙舟、 吃粽子(zongzi)。中秋节是观赏满月的日子。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圆满,象征着家 庭团聚。因此,中秋节(TheMid-autumnFestival)的特制食品是一种圆形的月饼。 ,除了常见的家禽和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s holiday) 肉类之外,人们还要按各自的地方习俗烹制传统食物,如饺子和年糕。 端午节The Duanwu Festival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一位忠诚和受人 敬仰的大臣,他给国家带来了和平和繁荣。但最后因为受到诽谤(vilify)而最终 投河自尽。人们撑船到他自尽的地方,抛下粽子,希望鱼儿吃粽子,不要吃屈 原的身躯。几千年来,端午节的特色在于吃粽子(glutinous dumplings)和赛龙舟,尤其是在一些河湖密布的南方省份。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在我国,一年有很多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这不仅因为它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更因为它是新一年的开始,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也因 为它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刻。不管身在何方,人们总会在春节前回到家里准备 过节。通常,我们会在除夕夜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家人团座一起,分享一 年以来的生活以及新年计划。有的人则会玩游戏或者出去玩。 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早起,会与见到的人说吉祥话。孩子们会得到压岁 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人们会带上新年祝福互相串门拜年。总之,春节是一 个欢聚一堂、供人享乐的日子。 元旦New Year's Day -day holiday, so I can go out have fun Today is the New Year’s Day. I have a three or stay at hometo have a good rest. Today, my parents take me out. We go to the mall. Many things are cheap somy mother buys many. I have a new cloth and a pair

陕西省省情省貌试题分析

1. 陕北民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ABC) A 信天游 B 小调 C 榆林小曲 D 山歌 2.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它(ABCD) A 篇幅短小 B 即兴创作 C 一般为两句体结构 D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3.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ABCD) A 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B 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C 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D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黄土高原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ABCD) A 扭秧歌 B 闹秧歌 C 闹阳歌 D 闹社火、闹红火 5.凤翔彩绘泥塑主要有三大类型:(ABC) A 泥玩具 B 挂片 C 立人(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人物造像) D 日常生活用品 6.商洛花鼓(ABCD) A 唱腔音乐结构形式单一 B 表演得最突出特点是“跳”和“舞” C 传统剧《夫妻观灯》被拍成电影,发行全国 D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陕南民歌是陕南秦巴山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ABCD)

A 紫阳民歌是其代表 B “情歌”占有绝大部分 C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 D 适于表演动作、表达情节和反映人物复杂感情 8. 新时期以来,陕西省影视制作实力逐步增强,先后推出了在全国反映强烈的热播电视剧(ABC)。 A 《激情燃烧的岁月》 B 《西安事变》 C 《保卫延安》 D 《亮剑》 9.陕西从元代设行省起,治所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西安(AC) A 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 B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 C 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D 常住人口500多万 1. 2008年陕西省自然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变化,其中(ABCD) A 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51个 B 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0个 C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全部超过300天 D 10个地级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平均达到321.4天 2.陕西省确立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是(BCD) A 轻纺、餐饮 B 旅游、果业 C 能源化工、国防科技 D 高新技术、畜牧业 3. “一线两带”是指(ABC) A 以西安为中心 B 以陇海铁路线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 C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

延吉市朝鲜族民俗村的文化保护规划与发展现状概况研究

延吉市朝鲜族民俗村的文化保护规划与发展现状概况研究 摘要:以延吉市朝鲜族村规划为例,分析村庄建设现状,确定发展定位、发展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突出民俗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民俗特色旅游,体现民俗文化风情、民族传统建筑风貌等方面,构建现代田园村庄,进而对民俗风情特色村规划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文化;发展 Abstract: Take Korean villages in yanji city for example, with the analyz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tus, defining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inciple,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emphasizing local fork specialty , protecting rural ecology, carrying out fork tourism , reflecting fork culture feature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haracter, building modern rural villages,the article tries to assess the planning on the fork feature village Key Words: Korean fork culture, development 一、延吉市朝鲜民俗村发展背景及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十八世纪初,朝鲜贫苦边民不堪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榨与灾荒饥饿之苦,便不断冒禁越江潜入我国,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大批潜入。并在与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东北边疆,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村,特点:区域内程点状分布、生活方式相似。。。。其中,延吉市及其行政区内的朝鲜族村落是较为典型的区域,延吉市近几年充分依托首府城市的特有优势,牢牢把握“中国朝鲜族第一家园,长白山下边陲第一城”这一主题,突出山水风情、边疆特色、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四大旅游特色,着力把延吉打造成为以白山圣水观光游为主题的山水名城,以边疆之旅异域游为主题的边陲名城,以民俗文化体验游为主题的风情名城,以休闲度假娱乐游为主题的休闲名城。但在发展中过于对硬设施进行建设,忽略了朝鲜族民俗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行政区内原本特色鲜明的民俗村,也随着大量的快节奏的开发建设,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民俗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民俗风情特色村规划中要处理好村庄建设与民俗风情特色保护的关系,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村庄的传统空间布局,遵循村庄的内在发展规律,保持独特的地域特征,加强民居保护,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民俗如同不可再生资源一样,一旦破坏,恢复起来会非常的困难,所以,制定民俗村的文化保护规划对于保护好朝鲜族民俗村的特色,以及在以后的城乡建设中,如何对民俗文化方面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在开发建设中尽可能保留朝鲜族本身的韵味,如何进行保护、控制、改造、开发之间的协调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doc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 原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 始︱四川巫山人、安徽繁昌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 北 氏︱京人、山顶洞人等等。 族︱ 社︱ 会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半 坡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山东龙 山文化等等。 奴夏约前2070~前1600年 隶︱ 社商前1600~1046年 会︱ 西周前1046~前771年 ︱ ︱——春秋时期前770~前403年 东周前770~前256年 ︱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年 封︱ 秦前221年~前207年 建︱ 西汉前206~8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此前4年为楚汉相争)社︱ 新8~25年 会︱ 东汉25~220年 ︱ 三国时期:魏蜀吴 220~265年221~263年222~280年︱ 西晋265~316年 ︱‵ [南方] [北方] 东晋317~420年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此时由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 ︱羯、氐、羌)先后建立了16个王 朝 ︱︱ [南朝] [北朝] 宋420~479年北魏386~534年,439年统一 ︱︱北方

齐479~502年′‵ ︱西魏东魏 梁502~557年535~557年 534~550年 ︱︱︱ ︱北周北齐 ︱557~581年550~577年 ︱ 陈557~589年隋 581~618年 ︱ 唐618~907年 ︱ 五代十国时期 907~960年 [南方] [北方] 先后出现十个王朝,后梁907~923年 979年被北宋统一。︱辽916~1125 年 后唐923~936年被金所灭 ︱ 后晋 936~946年 ︱ 后汉 947~950年 ︱ 后周 951~960年 ′ 北宋 960~1127年 ︱ ︱西夏 1038~1227年 ︱被蒙古所灭 ︱ ︱金 1115~1234年 南宋 1127~1279年被蒙古所灭 ︱ 元 1271~1368年 ︱ 明 1368~1644年 ︱ 清 1636~1911年 ︱ 中华民国 1912~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甘肃省省情概况(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省省情概况 地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 度31 分-42 度57 分、东经92 度13 分-108 度46 分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4 个地、市、州,87 个县(市、区),省会兰州。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ft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ft地和高原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ft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ft地、北ftft地。 甘肃是个多ft的省份,地形以ft地、高原为主。主要ft脉有祁连ft、陇ft(即六盘ft、岷ft、阿尔金ft、马鬃ft、龙首ft、西倾ft、子午岭等)。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ft 区,大多数河流都从这些ft脉发源。 气候: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ft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ft、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ft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ft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 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 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 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 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 天,沙尘暴日数为1~37 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口: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603.34 万人,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 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 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 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一.景区简介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有索道连接西山龙门,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风景区的旅游环路。近来为发展旅游,先后建起了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它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 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二.景区现状 云南民族村当时作为云南省重点投入的第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在开局头年便创造了600多万游客的年接待量,日均达1.7万人次。从1993年~1997年,年均游客人数300多万,日均8000多人次。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成功举办之后,云南民族村的影响和在云南旅游业中的重点景点地位明显下降,之后更逐年迅速下滑,从2000年~2003年,游客接待量分别从l16万降至62.3万人次。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下半年,虽经多方努力,日均游客量为1000人次以下,2004年虽有起色,但平均游客量不到1200人次。不久前昆明市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了《云南民族村产权转让公告》,公告称,云南民族村整体资产将进行公开拍卖,挂牌转让价3.773亿元。公告表示,此次产权转让行为已经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经市政府同意。公告指出,云南民族资产评估备案值为:资产总额59471.45万元,负债总额3346.99万元,净资产总额56124.46万元。 三.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的主题公园,只有10%的公园赢利,70%亏损,20%持平。云南民族村虽然跻身于10%的赢利企业行列,但与浙江横店、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主题公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机制不畅。过去只有12个村的时候门票为70元,如今增加到25个村,门票仍然为70元,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民族村的总收入却没有增加。而且一村一个村长,25个村就有25个村长,整个民族村有29个部门。繁琐的机构给民族村增加了成本负担。此外,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产品结构老化,发展方式落后,多年来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完成改造和发展。

中国民俗

吉林财经大学 《中国民俗风情作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姓名: 学号: 教学班学生序号: 任课教师:

中国民俗之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习俗简称妈祖信俗,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而当代闽台妈祖文化交流,则又有更大的发展。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妈祖文化成为一宗丰富多彩的供我们享用不尽的文化遗产。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使中国首个信俗类非遗项目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一、妈祖文化的起源 那妈祖文化,也是妈祖信仰,而妈祖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1、妈祖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妈祖信仰从北宋初期在莆田民间形成后,借助水上交通幅射传播,由福建传遍全国,传遍世界,现在,凡有水埠港口之地,几乎都有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到各地的妈祖庙宇达5000多座。清代进士钱俊元有诗写道:“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这高度概括了妈祖信仰的传播缘由和海洋文化特征。 2、妈祖简介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关于她的生平,据史料较多的宋代记载,林默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渔村——贤良港。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教人防疫消灾。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3、妈祖地位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 妈祖信俗在民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不仅由民众自发推动,还受到各个时代的国家机构不断推崇,也受到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三一教的竞相认同,显示出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核心精神的征服性、包容性和广适性。从宋至清,朝廷对妈祖共达次褒封赐号,妈祖信仰从宋代起一直受到各种宗教的普遍倡导,分别以不同理念阐释其“天国形态”。如道教有《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佛教有《观世音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儒教推崇其“护国庇民”、摩尼教宣扬妈祖“通灵变化”等等。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力量可以达到这般精神境界,可以占有这社会空间。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

陕西省情+地情市情

综合介绍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 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

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比上年增加人口14万人,其中男性1933.9万人,占51.41%;女性人口1828.1万人,占48.59%,性别比为105.79(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8.64万人,出生率为10.29‰;死亡人口23.32万人,死亡率为6.21‰。城镇人口1583.8万人,占42.1%;乡村人口2178.2万人,占57.9%。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75%,15-64岁人口占7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8.97%。 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自然增长率为4.08‰。 【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印象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印象 中华小记者风轮小学杨雨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看到这句诗大家是不是不由得想起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想到了她悲惨的结局呢?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市西。马嵬地处关中腹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商贸流通活跃,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秦蜀古道的重要驿站。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56年)6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赐杨贵妃自缢,马嵬坡因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就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这里。刚一到马嵬驿,我就立刻被这里古色古香的气息所感染。路边黄色的旗子迎风招展,上面都写着“唐·马嵬驿”几个大字。走几步,路两边都是2米多高的方形石柱,这个叫拴马桩,顶部雕刻有瑞兽狮子、猴子吃桃、胡人骑狮子等艺术造型,个个惟妙惟肖。沿着主干道,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雄伟的城楼,门额刻有“马嵬驿”三个大字。城门口蹲着两只巨大的石刻吸水神兽,十分威武。我快步登上城头,站在城墙垛口上挥舞着手臂,大声喊着让妈妈给我照相。 接着我们来到广场上,正前方是一座戏台,有几位民间艺人正在唱戏。右边是一面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成的石墙,左边是一排休闲长廊,还有一个茶馆,里面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铜茶壶,只见茶馆老板头戴瓜皮帽,脖子上插着一根长长的烟袋杆,戴着一副圆圆的金丝边墨镜,身穿黑色的粗布衣裤,看上去滑稽可笑。 再往里走,来到西门,沿着小路走,里面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石像,它们个个栩栩如生,石像下面还有每个属相的简介,它们分别代表着十二个时辰。我赶紧寻找我的属相未羊,并在它的身边留了个影。 在马嵬民居遗址——窑洞里,我们先来到了关中民俗雕塑馆,展览有陕西八大怪、传统节日活动、农事场景等人生礼仪,还有民间观念、婚丧嫁娶、宗教等民俗活动。下一个是马嵬历史雕塑馆,集中体现马嵬筑城、唐中宗送金城公主、

2019年中国港口码头行业现状及其前景预测分析共10页

、港口码头行业定义与分类 (一)港口的定义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由于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 港口由陆域与水域两大部分组成。港口陆域用于构筑码头、设置装卸机械、布置库场和港区道路,以及港口有关管理与服务设施等。码头是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水域则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 (二)港口码头的分类 1、港口的分类 港口由于规模、位置、用途及本身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类型。 按属性基本运价表现定班轮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挂靠的港口。大多数为位于中心的较港大口岸,港口设备条件比较好,货载多而稳定 图表1:港口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码头的分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港口码头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港口行业管理体制 1、行业管理体制沿革 中国港口的管理体制的沿革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以及现行的港口管理体制。 上世纪80 年代,即改革开放前的港口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通过计划,组织企业运输生产的体制,基本格局是中央政府管大企业,地方政府管小企业;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 年代末,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形成的过渡性体制。基本的变革是,沿海大的港口企业下放地方,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体制。秦皇岛作为能源港口,由中央直接管理,长江同时实行港航分管。 经过将近20 年的发展," 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的港口管理体制又作出了重大调整。2019 年11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交通部等部门《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9191 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将现由中央管理和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港口下放后实行政企分开;改革港口现行的计划、财务 管理体制,港口资产无偿划转地方管理,财务管理由"以港养港、以收抵支" 改为"收支两条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说说中国古代史演变的积极线索 2012-07-22 ——对中华文明史的学习体会 在对古代史的认识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物——摩尔根和斯大林——占据着显要位置。摩尔根对史前文明演进做出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论解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就是本着摩尔根的结论展开的),还特别强调存在着普遍的群婚制以及由此划分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而斯大林时期苏联史学界发展出来的五阶段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史学界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导地位。 摩尔根是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三大鼻祖之一(其他两位名家是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考古学家柴尔德),他是人类学学科初始阶段最有原创性和想象力的学者,他的学说得到马克思的重视和恩格斯的推广,被翻译成9国文字,在全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摩尔根作为律师,本人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有联系,还算不上一个从经验研究上升的人类学家。摩尔根那一代学者非常具有想象力,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关于摩尔根的得失,北大教授王铭铭有专书《裂隙中的桥》讨论。人类学走向调查路线则是起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则是从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的导师)开始的,从这个马先生开始(他的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就是研究太平洋岛屿上部落的作品),人类学研究中间“田野调查” 才成为最重要的研究路径。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美国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镇,有关人类史前史的研究在“文化人类学”这个学科之间有着充分的讨论,并形成重要的共识。 在摩尔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新进化论学派”诞生,并在史前史解释领域取得重要地位。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有莱斯利·怀特、斯图亚特·戈尔德、埃尔曼·塞维斯、马歇尔、萨林斯等人。其中塞维斯提出一个史前史演化的四阶段论——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张光直(台籍学者后任职于哈佛大学)1983年首次把这个四阶段论引入中国史前史的解释中间来,受到中国考古学、人类学学界的高度重视。与原先摩尔根的学说相比,新的进化论学派最重要的进步在于:把历史演化过程中间的“人类组织”和“权力类型”作为主要的历史线索,而生产力方面或者经济活动不再作为唯一的线索,特别是在人类历史早期技术和工具演进很缓慢的时段,最活跃的、变化幅度最大的组织和权力维度得到了重视。其实,先秦儒家提到的一些最重要的概念如大同、小康、王道、霸道,都是与人类的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演变和权力的类型紧密相关的,这些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史演化的积极线索有密切关系。

中国主要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文化传统 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山 西 省 情 概 况

山西省情概况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史

中国港口发展史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建设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 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中国历史朝代沿革年表doc

原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前~1万年前始︱四川巫山人、安徽繁昌人、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 氏︱京人、山顶洞人等等。 族︱ 社︱ 会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半 坡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及良渚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等。 奴夏约前2070~前1600年 隶︱ 社商前1600~1046年 会︱ 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时期前770~前403年东周前770~前256年︱︱——战国时期前403~前221年封︱ 秦前221年~前207年 建︱ 西汉前206~8年(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此前4年为楚汉相争)社︱新8~25年 会︱ 东汉25~220年︱xx时期: 魏蜀吴220~265年221~263年222~280年︱

西晋265~316年 ︱‵ [南方][北方] 东晋317~420年十六国时期304~439年︱此时由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先后建立了16个王朝 ︱︱ [南朝][北朝] 宋420~479年北魏386~534年,439年统一︱西魏东魏 梁502~557年535~557年534~550年 ︱︱︱ ︱北周xx ︱557~581年550~577年︱ 陈557~589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南方] [ 先后出现十个xx, 979年被北宋统一。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 北方] 后xx907~923年 ︱辽916~1125年后唐923~936年被金所灭︱ 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北宋960~1127年︱︱西夏1038~1227年︱被蒙古所灭︱ ︱金1115~1234年南宋1127~1279年被蒙古所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