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船位理论

第五章 船位理论

第五章  船位理论
第五章  船位理论

第五章 船位理论

第一节 推算船位的误差分析

一、无风流时 1、推算航向的误差 主要由如下因素影响

读取航向的均方误差M 0、ΔC 的均方误差M C ?、操舵不稳的均方误差M K 、绘图精度M D 等。

则:推算航向均方误差: 2

2

2

2

0D K C C M M M M M +++±=? 此时,船应在M 1M 2线上。

船位偏差:3

.5721

L C S M BM B M ?=

=≈60L

C S M ?± 一般情况下: 1±=C M ° 因此:L S B M 745.11≈% 2、推算航程的误差 主要由如下原因引起:

计程仪读数的均方误差L M 、计程仪改正率的均方误差L M ?、海图作业的均方误

差'

D M 。

其中: L M 和'D M 比较小

则:推算航程的均方误差: 2

'22

)(D L L L S M M S M M +?+±=?

当L M 和'D M 不计,L M ?有误差,则船在be 线上。

bB = Be = L M ?L S ?

一般情况下L M ?<1.0%,取。L M ? = 'L M ? %

则: bB = Be = 100

'L

L S M ?? 。

在一般情况下 Bb = 1%L S ? 。 3、当航向、航程同时存在误差时 推算船位的均方误差圆半径: ρ = 2

'222136100600

L C L M M S Be B M ?+=

+ 取:1±=C M ° , 1'

±=?L M

则: ρL S 2≈%

一般顺利情况下,ρ等于 2% S L 。

以为ρ半径作均方误差圆,推算船位在此圆内的概率为63 –68 %。 以2ρ作圆,概率为96.5% 以3ρ作圆,概率为99.8%

由于L S B M %7.11±=,而L S Bb %1±=, 准确的说,船应在均方误差椭圆内, a = L L M S ?? , b = 3.57/L C S M ? , 船在此误差椭圆内的概率为39.4%。

船位误差椭圆最适合于评定推算船位的精度,它能显示出在什么地方有较大的船位误差。但是不方便,航海上常用误差圆来评定船位精度。 在多航向航行中:ρ = ρ1+ρ2

3

+ ……

二、有风无流时

CA = TC + α

2

2

αM M M TC CA +±=

ρ’2

'236100600

L CA L M M S ?+±

= 一般情况下 5.1±=αM °,则:8.1±=CA M °、1±=?L M 代入上式。 ρ’ = 3.2%L S

所以:一般情况下,有风无流时,ρ’为航程的3.2%。 三、有流无风时

除了取决于C M 和'

L M ?外,还取决于流的精确度。

设:流向存在P M 均方误差。流速中存在VC M 均方误差。 L C V P V /sin sin ?=β P V V V C L cos cos ?+?=β

当β较小时: 3

.57sin

ββ≈

1cos ≈β

∴ CA = TC + β = TC + 57.3L C V P V /sin ? S = )cos (P V V t t V C L +=? ∴ )sin cos ()2.57(

2

222222

Vc P C L

C CA M P M P V V M M ?+???+±= 2

22

2

2

sin sin Vc P C Vl S M P M P V M t M ?+??+±= 2

2)3

.57(

"S CA M M S +?=ρ 设: S L S ≈ , L L Vl M V M ??≈ 则: 2

2"C ρρρ+= 2

2)3

.5(

SL C L M M S +=ρ 2

2

2

VC P C C M M V t +?=ρ

一般情况下,流向的均方误差20±=P M °、流速的均方误差2.0±=VC M Kn 。

则:L S )%74("--≈ρ 四、有风有流时

在一般情况下ρ为5—8%S L 。 五、或然航迹区

在下述情况下应当画或然航迹区。

1、远航归来、接近海岸、海峡、危险物、禁区时。

2、能见度不良,船舶航行的危险物附近时。

作图方法:

在推算船位B 处画出推算船位的均方误差圆,并画出此圆在航行中的轨迹;在其两侧再画出由于推算航向误差而引起的偏差范围。实际船位在或然航迹区内的概率为2/3。

第二节 观测船位的误差分析

一、位置线的梯度

用来表示观测值变化量与位置线变化量比值的向量。 模: n

u g ??=

其中:u ?观测值变化量, n ?位置线变化量。

梯度的方向:在位置线法线的方向上,并且指向观测值增加的方向。 1、方位位置线梯度

由图所示:

3

57.

B D n ??=?

海里度/(357.D n u g =??=)=D

1

(弧度/海里)

梯度方向: 90-=B τ° 2、距离位置线梯度

由图所示:

D n ?=? D

D

n u g ??=

??=

= 1 180±=TB τ° TB :物标的真方位 3、方位差位置线的梯度

两个函数代数和的梯度等于这两个函数梯度的代数和。

设:在船位处划出的目标1M 和2M 的位置线梯度分别为1g 和2g 。

即:12g g g -=α 111D g =

, 2

21D g = 因为: ααcos 2212

22

1?-+=g g g g g

αcos 21212

2212

1D D D D D D -+=

2

1D D D

=

又因为: 1sin sin D D β

α

=

所以: h

D g α

βαsin sin sin 12=

?=

21ατ+=TB , 2

2cos D h

=α 4、距离差位置线梯度

12g g g D

-=?

已知: 112==g g 所以: 2

sin

=?D g

γ:基线对测者所张的夹角。 90)(2

1

12±+=

TB TB τ° 二、系统误差影响下船位精度的分析 证明方法见课本85页。

得: θεεεεθ

δcos 2

)(

)(

sin 12

12

122

2

21

1

g g g g ±+=

θ> 90° 时用“+”, θ< 90°时用“-”。

其中:1ε、2ε:为观测值系统误差。 δ:为观测船位与真船位之间的距离。

如果同时测三条位置线,则消除系统误差后的船位点F 到船位误差三角形三边的距离应当分别等于其位置线系统误差 1E 、2E 和3E 。 1

1

1g E ε=

、 2

2

2g E ε=

、 3

3

3g E ε=

如果三条位置线的系统误差都相等,

即: E E E E ===321

则船位在误差三角形的内心和旁心上。

三、偶然误差影响下船位精度的分析 1、求观测值的均方误差

设观测值为a ,观测次数为n 次(n 一般在10次左右)。 Δ:为每次观测误差, '?:为每次观测的近似误差。

则: n

m n 2

2

22

1?++?+?±=

但由于真值不知道,Δ不易求得

则利用白塞尔公式: 1

2

12

'22

'1-?++?+?±=n m n

L a -=?' , n

a a a L n

+++=

21

数学证明偶然误差在m ±范围内的概率为:68.3%; 在m 2±范围内的概率为:95.5%; 在m 3±范围内的概率为:99.4%。

通常取3m 作为极限误差。准确性要求较低时,也可以取2m 作为极限误差。 2、求位置线的均方误差 g

m E =

3,评定船位精度的方法 (1)、均方误差四边形

如图:

111g m E =

, 2

22g m E = 由船位点F 分别作两条位置线E ±的平行线,得到均方误差四边形。 真实船位在以E 作的四边形中的概率为:46.6%; (68.3%×68.3%) 真实船位在以2E 作的四边形中的概率为:91.1%; (95.5%×95.5%) 真实船位在以3E 作的四边形中的概率为:99.4%. (99.7%×99.7%) (二个独立事件的积的概率等于这两个事件的概率的乘积。)

在位置线交角很小时,1E 与2E 相差很大时,用误差四边形来评定船位的精度。 (2)、均方误差椭圆

数学证明:真船位分布概率相等的点连起来应当是椭圆,用椭圆来表示船位误差范围比较准确。

A 、作图方法求近似椭圆的方法

a:先按均方误差四边形的作法作出四边形;

b:两条方位线与四边形的四个交点为椭圆的四个内切点。

c:将四边形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距离约 7 :3的位置为椭圆a 、b 的末点。 d:将八个点圆滑地连结成的椭圆即为均方误差椭圆。 B 、计算法求误差椭圆

由图可见: θsin 11E V =

, θ

sin 22E V =

θsin 2212

221?++=+V V V V b a θsin 2212

22

1?-+=-V V V V b a θθα2cos )(2sin 222

1+=

V V

tg

由以上公式可求出: 1V 、2V 、a 、b 、α,可定出八个点,做出误差椭圆。 以a 、b 作椭圆,船位存在的概率为:39.4% 以2a 、2b 作椭圆,船位存在的概率为:86.5% 以3a 、3b 作极限椭圆,船位存在的概率为:98.9%

当θ较小,1E 、2E 相差较大时应当作椭圆。 (3)、均方误差圆

用误差椭圆表示船位准确度时,其精确度较高,但是作图复杂,航海上常用均方误差圆来评定观测船位精度。尤其当θ接近90°时,1E ≈2E 时,椭圆就接近于圆。 均方误差圆半径: θ

sin 2

22

1E E M +=

(二条位置线定位)

以M 作图,船位在误差椭圆中出现的概率在63.2—68.3%内。

(概率受b a /的影响。)

以2M 作圆,概率为%2.985.95--。

三条位置线定位时,误差圆半径:

β

βαα2

2

12

2

22

2

321

232322221sin )(sin sin E E E E E E E E E M +++++=

在偶然误差产生的船位误差三角形中,若三条位置线在等精度下测得,则最或是船位点应当位于船位偶然误差三角形反中线的交点上。上式为以F 为圆心的误差圆半径公式。

(见课本上册89页。) 四、求均方误差圆半径的步骤 (1)、求每次观测值的变化量

1

'

1'

--=n a a K n

(2)、将各观测值进行修正,消除系统误差 1'1)1(a n K a =-+

2'

2

)2(a n K a =-+ ………………

n n

a a ='

(3)、求算术平均值 n

a a a L n

+++=

21

(4)、求观测值的近似误差'? '? L a -= (5)、求观测值的均方误差m

1

2

'2'22'1-?++?+?±=n m n

(6)、求位置线的均方误差E g

m

E =

(7)、求均方误差圆半径M θ

sin 2

22

1E E M +=

(8)、作图,以观测船位为圆心,以2M 为半径画圆。

例题:航行中用磁罗径对某物标连续观测,每5秒钟观测一次,共11次。

观测结果顺序如下:

148.0° 148.5° 149.0° 149.0° 149.0° 150.5° 151.5° 152.0° 152.0° 152.5° 153.0° 某次定位中测A 物标 CB A =057°、测B 物标 CB B =147° 求:均方误差圆半径。

解:先用两标方位定位,然后在海图上量出: M D A 10= 、M D B 15= 、90=θ° (1)、求变化量: 5.010

148

153=-=

K ° (2)、修正各观测值得到:

153 153 153 152.5 152 153 153.5 153.5 153 153 153 (3)、求L : 11

153

153153+++=

L

(4)、求Δ': 0。05° 0。05° 0。05° -0。45° -0。95° 0.05° 0。55° 0。55° 0。05° 0。05° 0。05° 。

(5)、 10

2

'11

2'22'1?++?+?±= m 42.0±=°

(6)、 M g m E 073.0103.5742.0111===

M g m E 11.0153.5742

.0222=== (7)、 M E E M 13.090sin 11.0073.0sin 2

22

22

1=+=

+=

θ

(8)、以2M=0.26 n mile 作误差圆半径。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28499357.html, 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分析 作者:柯晓蓉林映春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5期 摘要:作为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的经典之作《理论之后》,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抨击,作者严谨的构局,准确的文字,独特的批判风格,一度被誉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最有影响力的小说”,至今在世界文化理论界都备受推崇。特里·伊格尔顿对于传统文化理论、政治格局的阐述一直被不断的注解,笔者结合自己对特里·伊格尔顿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文化理论的认识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的思想进行分析。 关键词:伊格尔顿;理论之后;思想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5-0105-05 《理论之后》是一部极富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的著作,相较于目前市场上诸多受欢迎的 著作,它没有极富感染力的大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内容,但就是凭借其对文化理论的剖析和对自身批判的表达,对每一个文化理论者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理论之后》是由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基于现有正统的文化理论不能解决很多尖锐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现有政治格局的前提下提出的驳斥。作者一方面渴望该书为对现有文化理论存在质疑的学生提供一个必要储备,另一方面希望《理论之后》能够给文化理论方面注入新的活力。正如伊格尔顿一直以来坚持的立场,他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观察和思考。 一、伊格尔顿与《理论之后》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文化理论发展 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剑桥到牛津,从讲师到正教授,他一直沉醉在对学术体制的抨击,并一度被认为是后生可畏。由于在英国的大学中,欧洲结构主义的狭隘性和左翼思想的促使,他只能接受后结构主义的片面方面,却从根本上否定另外一方面的存在,他对对经典结构主义的形式主义产生了怀疑,对结构主义存在严重的误解却可以接受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批判。这就造成了自身能力与外界知识素养的矛盾。 看到伊格尔顿的新书《理论之后》,很多人不禁对伊格尔顿宣告理论终结失望的时候, 我们不妨去源头本身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其说《理论之后》是一本伊格尔顿关于文化理论存在与否的考证,不如说它是作为伊格尔顿两个层面的交流与探讨,一个是作为理论实践者的伊格尔顿,一个是作为理论良知者的伊格尔顿。在两种不同身份中不停的发生着质点转换的伊格尔顿的个人对于文化理论的思索,出于自身坦率正直的性格,他对文化理论是深信不疑的,但是作为自己骨子里对于文化理论的固执,他抛弃了自身的文化理论责任感,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去对文化理论进行说理[1]。所以,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是两种人格的争论,但是随着后来“外行的说教者”占据的力度增大,在他的论述中批判性的思想越来越占据正统,甚至在自己书

第五章 留数(答案)

复变函数练习题 第五章 留数 系 专业 班 姓名 学号 §1 孤立奇点 孤立奇点类型的判别法 1、洛朗展开法 f(z)在点a 处的洛朗展式中, 若无负幂项,则点a 为可去奇点; 若负幂项最高次数为m ,则点a 为m 阶极点; 若负幂项为无穷多个,则点a 为本性奇点。 2、极限法 lim ()z a f z → 存在且有限,则点a 为可去奇点; 等于无穷,则 a 为极点(无法判断阶数); 不存在且不等于无穷,则a 为本性奇点。 3、判断极点的方法 1 ()()()m f z g z z a = -,g(z)在点a 解析且g(a)不等于零; 1()()lim ()lim()()() m m z a z a f z g z g z z a f z z a →→= =--,存在且有限; 1 ()()() m z a h z f z =-, h(z)在点a 解析且h(a)不等于零 一、选择题 1.函数 cot 23 z z π-在||2z i -=内奇点的个数为 [ D ] (A )1 (B )2 (C )3 (D )4 cot cos 3 (23)sin 0,()23(23)sin 2 z z z z z k k z z z ππππ=-=?=∈--Z ,

2.设()f z 与()g z 分别以z a =为可去奇点和m 级极点,则z a =为()()f z g z +的 [ C ] (A )可去奇点 (B )本性奇点 (C )m 级极点 (D )小于m 级的极点 (对f(z)和g(z)分别进行洛朗展开并求和) 3.0z =为函数2 41sin z e z z -的m 级极点,那么m = [ C ] (A )5 (B )2 (C )3 (D ) 4 224 2 2455 32 01112!3.3=(1)sin sin sin sin 2!lim (1)1sin 2!z z z z z e z e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 ?--?=?=?++ ? ? ?++= ?? ? L L L 利用方法, 4.z =∞是函数3 2 32z z z ++的 [ B ] (A )可去奇点 (B )一级极点 (C )二级极点 (D )本性奇点 32 22 32321=32=0z z z z z z ζζζζ??++++=++ ??? 以为一阶极点 5.1z =是函数1 (1)sin 1 z z --的 [ D ] (A )可去奇点 (B )一级极点 (C )一级零点 (D )本性奇点 (将函数在z=1洛朗展开,含无穷多个负幂项) 二、填空题 1.设0z =为函数3 3 sin z z -的m 级零点,那么m = 9 。 () () 3 5 3391563 3 3 3 91sin ()()3!5!3!5!3!5! z z z z z z z z z z -=--++=-+=-+L L L 2.设0z =为函数3sin z z 的n 级极点,那么n = 2 。 三、解答题 1.下列函数在有限点处有些什么奇点如果是极点,指出它的级:

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激励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

第五章 留数(答案)教学内容

第五章留数(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变函数练习题 第五章 留 数 系 专业 班 姓名 学号 §1 孤立奇点 孤立奇点类型的判别法 1、洛朗展开法 f(z)在点a 处的洛朗展式中, 若无负幂项,则点a 为可去奇点; 若负幂项最高次数为m ,则点a 为m 阶极点; 若负幂项为无穷多个,则点a 为本性奇点。 2、极限法 lim ()z a f z → 存在且有限,则点a 为可去奇点; 等于无穷,则 a 为极点(无法判断阶数); 不存在且不等于无穷,则a 为本性奇点。 3、判断极点的方法 3.11 ()()() m f z g z z a =-,g(z)在点a 解析且g(a)不等于零; 3.21 ()()lim ()lim()()() m m z a z a f z g z g z z a f z z a →→==--,存在且有限; 3.3 1 ()()() m z a h z f z =-, h(z)在点a 解析且h(a)不等于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函数cot 23 z z π-在||2z i -=内奇点的个数为 [ D ] (A )1 (B )2 (C )3 (D )4 cot cos 3 (23)sin 0,()23(23)sin 2 z z z z z k k z z z ππππ=-=?=∈--, 2.设()f z 与()g z 分别以z a =为可去奇点和m 级极点,则z a =为 ()()f z g z +的 [ C ] (A )可去奇点 (B )本性奇点 (C )m 级极点 (D )小于m 级的极点 (对f(z)和g(z)分别进行洛朗展开并求和) 3.0z =为函数2 4 1sin z e z z -的m 级极点,那么m = [ C ] (A )5 (B )2 (C )3 (D ) 4 224 22 4 553 2 01112!3.3=(1)sin sin sin sin 2! lim (1)1sin 2!z z z z z e z e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z →?? ++ ?--?=?= ?++ ? ? ?++= ?? ? 利用方法,

第五章留数定理习题及其解答

第五章 留数定理习题及其解答 5.1设有Λ ΛΛΛ++++++++=+-1212221111)(n n n n z z z z z z f ,能否说0=z 为) (z f 本性奇点?为什么? 答:这个级数由两部分组成:即∑∑∞ =∞ =+-+1 012n n n n n z z 。第一个级数当1 1z 时收敛,第二个级数当1 2()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示无z 的正幂项,即 120a a ===L 。 故0()f z a ≡(常数); 当∞为()f z 的m 级极点?()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示中只含有限个z 的正幂 项,且最高正幂为m 次(0m a ≠)。 1011() (0),0,()m m m m m n f z a a z a z a z a a n m --=++++≠=>L 即()f z 为m 次多项式; 除去上述两种情况, ∞为()f z 的本性奇点?()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开式中 含有无限多个正幂项, 因此在 () z n n n f z a z ∞ ==<+∞ ∑中,有无限多个项的系数不为0。 注 (1). 对本题的结论,一定要注意成立的条件为()f z 在全面解析,否则结论不成 立。例: 1()f z z = 在0z <<+∞内解析(与全平面解析仅差一个点!),且以∞为可去奇点,

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发展理论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中,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自特质-因素理论之后,重要的生涯理论突破。这项理论使职业咨询从关心当前的职业适应,发展为着眼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从此,职业咨询从就业指导走向生涯规划辅导。其代表人物舒伯,便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历史上自帕森斯之后又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 一、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形成概况 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施恩、加里?德斯勒等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人们生命周期中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假设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任务,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与对策。然而,舒伯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美国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 二、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舒伯关于职业生涯的核心观点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们对我是谁以及我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包括: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他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就是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人有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将理解到的自己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实践自我。他观点总结为14项: 1.人们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和自我概念等个人

特质上存在差异。 2.具有独特本质的个体,适合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范畴。 3.每种职业对应相应的一组个人特质;职业和个体之间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4.个体特质(职业偏好、能力、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职业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个体的职业生涯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几个人生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之间的转换经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不确定的转换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影响职业生涯类型(包括所有任职水平、谋职的次序、频率、持续时间)的因素有: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特质(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机遇。 2.主要任务:缩减工作投入,发展非职业角色,为退休做准备,做一直期望做的事。 3.阶段分期: ①衰减期(65-70岁)。按照自身能力的下降,减缓工作节奏,转移责任,以兼职代替全职。 ②退休期(71岁以后)。完全退休或转为部分时间工作、义工或休闲活动。 职业规划理论的阶段模型认为,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重叠,

评说经典游戏理论

经典游戏理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做“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1)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愈多,游戏就愈多。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戏。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在席勒的《美育教育书简》一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了享受……毫无疑义,在这种运动中是有自由的,但这不是摆脱了一般需要的自由,而只是摆脱了某种外在需求的自由。当缺乏是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时,动物是在工作.当精力的充沛是它活动的推动力,盈余的生命力在刺激它活动时,动物就是在游戏.甚至在没有灵魂的自然界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力量的浪费和使命的松弛,就其物质意义来说也可以叫作游戏斯宾塞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对游戏的几种形式做了质的区分。 他将游戏分为以下4种:①感知运动器官的剩余精力活动;②艺术审美性的游戏;③具有较高协调能力的游戏;④模仿。他所提出的每一种形式的游戏与巴特勒以及皮亚杰所提出的感知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以及模仿相对应。这些不同形式的游戏似乎可以通过各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得以说明。有人指出它仅仅得到了经验性的支持而缺乏实证性的支持。也有人指出,它虽然从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似乎有与进化论相矛盾的地方。如该学说声称机体的剩余精力使得有机体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常常伴有划的行为,并减少了机体的警惕性,而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只有那些对种系的发展有利的机体行为才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并加以进化。所以,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这似乎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二)娱乐论(松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其主要观点是: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Z理论

Z理论强调: 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 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调,以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和更广泛的了解。 员工的升迁是缓慢而按部就班的。 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 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 2.4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2.4.1Z理论美国JJⅡ 'J'14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在对美Et两 国各12家典型企业作了广泛深入地调查之后,于1981年 出版了《Z理论》一书,书中他将典型的美国企业模式称为 A型组织,将典型的日本企业模式称为J型组织。大内教授 根据美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吸收糅合了日本企业成 功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兼容美日企业之长的新型管理模式,将它称之为Z理论或Z型组织。它们的内容由七个要素或 特征所构成,见表2—1所示。 表2一 A型组织、J型组织和z型组织特征对比 特征┃A型组织┃J型组织┃Z型组织┃ 雇佣期┃短期雇佣┃终身雇佣┃长期或终身雇佣┃ 评价与提升┃对员工评价快、提升快┃对员工评价慢、提升慢┃对员工长期考核逐步提升 决策方式┃个人决策┃自下而上的集体决策┃集体研究、个人决策 责任制┃个人负责┃集体负责,一旦出现问题不归咎 于个人┃个人负责┃

控制机制┃明确而正规的控制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 机制┃含蓄暗示的控制机制┃ 职业发展途径┃个人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不完全 按专业化职业发展┃个人适当地按专业化职业发展 对职工关心程度┃对职工部分关心┃对职工全面关心 ┃对职工(包括家属)全面关心 Z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 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企业在经济萧条及经营不佳的状况下,一般也不采取解雇职工的办法,而是动员大家?节衣缩食?共渡难关。这样,就可使职工感到职业有保障而积极地关 心企业的利益和前途。 (2)准备评价与稳步提拔。强调对职工进行长期而全面 的考察,不以?一时一事?为根据对职工表现下结论。‘ (3)上下结合制定决策。企业要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 理工作,从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到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 决策,都启发、支持职工进行参与。 (4)实行个人负责制。 (5)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6)对职工的职业发展途径按一定的专业化方向进行。 企业注重对员工进行?一专多能式?的培训,这有利于培 养专业化与多面手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如果要提拔一位计 划科长担任经营副经理,就要使他在具有担任财务科长、 生产科长的能力之后,再选拔到经营副经理的位臵上。 (7)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企业管理者要处处显示对 职工的全面关心,使职工心情舒畅、愉快。 ?复杂人?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提出的假设, 这是由于长期的研究证明,无论是?经济人?,?社会 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各有其合理性的

XX理论心得800到1000字

XX理论心得800到1000字 军事理论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军事理论课程结束了,在上军事理论课之前,我对军事方面的事真的一无所知。但学完军事理论之后,我懂得了一些国防和军事知识,并感受到了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保卫祖国,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和职责。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对广大青年学生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有云:“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由此可以看出,少年对国家兴亡昌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祖国需要人才,自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坚信,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 __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下是我学习军事理论后的心得与体会: 一、什么是国防? 在军事理论学习之后,我懂得了国防的真正含义,即国家的防务.是指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自古以

来,有国就有防,国无防而不立.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国防是否巩固,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兴亡. 二、国防的重要性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当今世界这样一个和平大背景下,种种战争的阴影仍如同鬼魅一般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不管是领土争端,经济利益争端, __,或是民族歧视,种种无疑给世界布上阴影.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军事高技术日益被世界各国采用,一方面能提高整个军事领域的改革,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从而使以后的战争具有高科技性质,使一些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因为一旦战争爆发,这样造成无法弥补,无法想象,甚至能使整个人类毁灭的后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国独自垄断一些高技术,酒会自视强大,会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鉴于以上原因,我国为了更好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更好的发展其他各项工作,必须作好国防工作.虽然,由于目前世界局势仍以和平为主,但我们应警惕战争,特别是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世界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会迎接到更多的挑战,一些西方大国 __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恐惧,向世界宣扬 __,目的使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中国国防势力一旦下降,中国所受到的威胁将是空前强大的.另外,台湾问题仍市中国的一块心病,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是,由于外部势力插手,致使台湾问题变的复杂,成为中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安全问题.虽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流派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一、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该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课程并非固定不变的跑道,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因此,应重视学习中的对话和反思,以解决现有课程与生活脱离的弊病[2]。 三、典型的理论流派 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试图从不同视角理解课程,提出了多元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了风格不同、见解各异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流派,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 (一)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后结构主义基于对结构主义弊端的批判而产生,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力量。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车里霍尔姆斯是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杰出代表。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的后结构观"。1988年,他出版《权力与批判:教育的后结构研究》,堪称后结构主义课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课程的后结构观"建立在对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结构主义"和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的批判基础上。车里霍尔姆斯极力反对传统课程研究中存在的"结构主义",将其归结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他也批判这些课程理论中把"非线性结构"化约为"线性结构"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不存在绝对静态的两极对立。他提出,课程并非是一个孤立、自主的领域,没有内在的中心或结构,也没有普遍的真

第五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 C )。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2、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D )。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 C.如何衡量 D.A和C 3、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 D )。 A 选择关键点 B拟定标准 C.选择控制技术 D.建立控制系统 4、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 A )。 A建立控制标准 B分析偏差原因 C采取矫正措施 D明确问题性质 5、"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究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A A前馈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直接控制 6、控制过程的第一步是( D ) A进行预测B科学决策C分析判断D确定标准 7、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C ) A 维持现状 B 打破现状 C 激励现状 D 突破现状 8、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B灵活、及时和适度C客观、精确和具体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9、控制工作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 A)的系统: A 相对封闭 B 绝对封闭 C 相对开放 D 绝对开放 10、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四种说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11.能够有效地监督组织各项计划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发现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这一管理环节是( C )。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协调 12.以下列举了现场控制必备的条件,除了( D )项。 A.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B.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C.适当的授权 D.部门的明确划分 13.即时控制通常又被称作( D)。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C.作业控 制 D.现场控制 14.在集中控制中,信息处理、偏差检测、纠偏措施的拟定等都是由( A)统一完成的。 A.控制中心B.最高决策层 C.中级管理 层 D.监督机构 15.将组织管理系统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独立地实施内部直接控制,这就是( B)。 A.分散控制B.分层控制C.集中控 制 D.内部控制 16.控制活动过程中,管理人员所在的部门、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实施控制的主要任务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 A)主要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A.高层管理人员B.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C.重点部门管理人员D.科研部门管理人员 17.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构成控制的( B)。 A.目的 B.客体 C.媒体 D.主体 18.控制系统是指由(D )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载体B.控制实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C.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目的 D.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 19.控制应当从实际目标出发,采用各种控制方式达到控制目的,不能过分依赖正规的控制方式,也要采用一些能随机应变的控制方式和方法。这就是控制的(B )。 A.随机性原则B.灵活性原则C.多变性原 则D.弹性原则

_理论之后_的理论与文学理论

2009年第1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2009 (总第191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91“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Ξ 阎 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20世纪后半期出现的“理论高峰”,结束了追求“纯粹性”和“绝对性”的封闭型的理论形态,产生了各种追求跨越学科边界的“宏大理论”。在这一“理论高峰”之后,出现了多元化的理 论形态。考察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是对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关注。由此可以发现,不断剧 烈变化着的语境导致了源源不断以反叛和挑战姿态出现的激进理论思潮。这种思潮不仅终结了 封闭型的理论形态,而且也造成了理论跨越学科边界的境况和各种理论形态并存的现状。理论形 态多元并存的“马赛克”景观,成了“理论高峰”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总体面貌。 关键词:“理论之后”;文学理论;多元并存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1-0032-07 一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近著《理论之后》中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正处在“理论高峰”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理论高峰”,是指大约从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间,一些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或理念。如果要罗列这些理论家的名录,包括了一大批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雷蒙德?威廉斯、路西?伊里加雷、皮埃尔?布尔迪厄、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于尔根?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爱德华?萨义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路易?阿尔都塞、雅克?拉康。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意味着对引导我们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假设进行理性的系统反思,上述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如今,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他们的各种理论的阴影之中,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这些理论家的洞见有了日益丰富的理解,对他们的原创性理论加以运用、发展并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某些方面偏离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试图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寻找到新的思想方向。可是,伊格尔顿认为,我们目前尚未寻找到理论的新方向,尽管时代和语境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们却只能暂且仰仗“理论高峰”的那些大师们的鼻息。这些基本判断和预言,显然出自他对理论自身的性质与使命、剧烈变化着的国际语境、如何实现对理论的超越等重要问题的某些深刻的洞察和焦虑。他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Ξ收稿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阎嘉,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学习完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后,请全面分析这种理论。

《政治自由主义》的一个核心论点,也是作为该书基础的一些前期版本的讲演和文章的一个核心论点认为,如果自由主义思想可以不需要形而上学的基础,则其雄心就必须受到限制。罗尔斯论辩道,“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现代性不可克服的多元性,并且认识到道德和宗教观的多元性存在于公共理性的限度之内,那么,我们将只能证成一种有限形式的自由主义。关于善的广包观念的分歧将是不可克服的。只有在政治的领域内,一种版本的自由主义才能对所有理性的他人是可证成的。”更准确地说,所有对于理性的他人可证成的主张都是关于正义原则和一个正义社会的基本结构的主张,因为“多元性……是在持久的自由体制下人的理性活动的自然结果”。因此,关于文化、道德和传统的问题都包含在对正义的合乎理性的说明中;自由的政治思想只需要接受现代世界特别是其自由政体中不可消除的多元性。 罗尔斯的观点是,政治原则和制度对于那些在基本道德和形而上学观上存在分歧的人们来说,只有当这些原则和制度会聚于可能的重叠共识时,而且只有当这些观点分歧的人们都拥有合理性和理性的能力时,才是可证成的。因此,存在深度分歧的人们若要发现共享一种正义观的各种理由,则取决于他们可以获得的合理性和理性的形式。正是对理性的和合理的说明将“构成实践理性中正当和正义原则的基础”。 罗尔斯对于合理性并未提出任何很新颖的主张。他解释道,合理性是内在地不完全,并且只能导向以寻求目的(例如所欲求的目的)为前提的那些结论:休谟关于作为激情的奴隶的理性观念和康德的假言命令是当代合理观的先驱者。然而,鉴于现代性的多元性从而是现代行动者的多元性,合理性本身不足以为这些目的不同的追求者提供即便是在一种正义观基础上的趋同。罗尔斯宣称,对于正义原则的任何广泛共享的证成,必须不只是诉诸合理的,而且诉诸理性的。然而,他的理性观念并不容易辨别清楚。 罗尔斯认为,理性与合理性的概念是互补的,但又有所区别。其中的一个看起来不能从另一个那里推导出来,但两者都是需要的。在罗尔斯看来,只有合理的人才会缺少任何正义感,因为他们将不会认识到他人的要求,另外也只有理性的人才不会借助(公平)合作的手段来促进其自身的目的。对论题的这种否定形式的陈述表明,他认为这两个概念包含比合理的或理性的慎思之形式结构更多的内容。合理性不只是遵循手段一目的和构成一合成推理的能力,而是寻求、从而拥有一个人自身的目的的论题。理性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而是让对一个人自身目的的追求受制于这样的程序,即可以向他人证明这是些公正的程序。理性的证成不能诉诸广包的善观念,因为这些观念不是所有人共享的。合乎理性,就是“愿意提出并尊重合作的公平条款,认识到判断的负担并接受其结果”。 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罗尔斯论证的核心。它也是更大困惑的来源,部分是因为他提出了一系列并不对等的阐述。其核心定义强调的是愿意支持其他人将接受为理性之特性的那些原则和标准:“当……人们准备提出作为合作的公平条款的原则和标准,并且在能够确保他人也会遵守的前提下而遵守它们时,他们就是理性的。” 按此说法,合乎理性显然并不是不偏不倚:理性的人仍然会受到自身的目的而不是任何一般善的观念所激励。同样的,这也不是追求相互利益的事情:人们甚至有可能在自己的愿

第六章激励理论与组织管理

6.1 激励的一般概念 6.1.1 激励的一般概念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 激励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如果将图6-1改画成为下述形式(见图6-2),那么,这就是一张典型的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图6-1动机激发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三类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三类变量是指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与下面内容建立连接) 刺激变量是指对有机体的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可以变化与控制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 机体变量是指有机体对反应有影响的特性,这些都是被试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上述二图中的需要和动机都是属于机体变量,行为是属于反应变量,外界的目标实际上是刺激变量。 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往复、延续不断。

6.1.2 激励的意义 1、激励是生产力的促进剂、推动剂 2、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主要管理职能 6.1.3 激励的特征 (括弧里的内容与前面的要点建立连接) 激励是有方向性的。(积极性的方向表现为努力完成一件事,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集体、国家。当然,也可以是国家、集体,个人都得到利益。) 激励是有选择性的。(人的积极性有时是捉摸不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气质,性格,爱好,兴趣,感情等,来决定对事物的积极性的选择。) 激励是有时效性的。(积极性不可能持续高涨,而是起伏不定的。如发奖金时,职工的积极性会高涨,过后积极性也下落。) 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人类的动机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一方面为了多增加收益而想加班加点,但另一方面却考虑应留些时间能同家人团聚。) 6.1.4 激励的理论 激励的理论可分为 (一)早期的动机激发理论 (二)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老行为主义激励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修正激励论) (三)综合激励论(勒温的场动力论与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四)认知派激励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阿德佛) 成就需要论(麦克利兰等) 双因素理论(赫芝伯格) 2、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五章 留数定理习题及其解答

第五章 留数定理习题及其解答 5.1设有 ++++++++=+-1212221111)(n n n n z z z z z z f ,能否说0=z 为) (z f 本性奇点?为什么? 答:这个级数由两部分组成:即 ∑∑∞ =∞ =+-+1 012n n n n n z z 。第一个级数当1 1z 时收敛,第二个级数当1 2()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示无z 的正幂项,即 120a a === 。 故0()f z a ≡(常数); 当∞为()f z 的m 级极点?()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示中只含有限个z 的正幂 项,且最高正幂为m 次(0m a ≠)。 1011() (0),0,()m m m m m n f z a a z a z a z a a n m --=++++≠=> 即()f z 为m 次多项式; 除去上述两种情况, ∞为()f z 的本性奇点?()f z 在∞去心邻域内Laurent 展开式中 含有无限多个正幂项, 因此在 () z n n n f z a z ∞ ==<+∞ ∑中,有无限多个项的系数不为0。 注 (1). 对本题的结论,一定要注意成立的条件为()f z 在全面解析,否则结论不成 立。例: 1()f z z = 在0z <<+∞内解析(与全平面解析仅差一个点!),且以∞为可去奇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