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地缘政治19】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云石

云石:尼泊尔为什么敢“心向中国”【地缘政治19】2015-10-11 18:29

从地缘的角度看,尼泊尔似乎天然是印度的附庸。但在现实中,这个山地之国却与中国保持了极为亲密的关系,甚至屡次惹恼印度也在所不惜。在印度视中国为最大博弈对手的背景下,一个地缘上受印度钳制,自身又毫无反抗之力的国家,为什么有胆子和中国眉来眼去,印度又为什么始终不能将其制服?我们接下来便做个解读。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北与西藏隔山相望;东西南三面则被印度包围。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万。从地形上看,国家由北到南,依次为山脉、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场,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小国。虽然同时与中印毗邻,但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存在,形成了坚实的地缘屏障,而尼泊尔又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北印度平原连为一体,所以在地缘属性上,它理所当然的属于南亚的一部分。既然是南亚,那印度的影响力就不可阻挡。鉴于尼印间不成比例的体量和实力差距,尼泊尔完全没有理由独立成国。事实上,在古代,尼泊尔也确实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佛祖释迦牟尼,

便出生在尼泊尔境内。但文明体系上归属印度,并不代表尼泊尔在政治上也归印度所有。古印度文明的分裂属性,使其本身很难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连本土核心区都统一不了,尼泊尔这种边缘山区,自然更不会听印度本部的号令。相反,由于尼泊尔虽然多为贫瘠山地,但却与富庶的恒河平原紧密相连,所以生活在这片贫穷土地上的民族,天然地将洗劫恒河平原当成致富法宝,并因此养成了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后来英属时期闻名世界的廓尔喀骑兵,便是尼泊尔人组成(廓尔喀是尼泊尔的古代代称之一)。不过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形势逐渐发生变化。个人的武勇不再是军事优势的保证;热兵器成为战场致胜的法宝。热兵器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而水资源丰富的低地平原,是发展机器化大工业的基本条件。这种情况下,北印度平原的地缘实力大幅提升,对南亚次大陆的其他部分形成了不可逆的地缘优势,工业文明的先进性,也使印度本部有了融合边缘落后地区的本钱。地缘格局的变化,使尼泊尔再想凭保持独立,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不过好在尼泊尔还有其他条件可以倚持:首先是地缘条件的独立性。尼泊尔全境为山地地貌,与恒河平原截然不同,虽然现代文明条件下,山地在维持地缘独立性上的作用已被大幅削弱,但多少还是存在的。而人种上,尼泊尔由于毗邻西藏,所以原住民是属于汉藏一系的黄种人;虽然千百年来,雅利安人种的印度移

民不断进入,但主要聚居在南部平原,北部山地,仍是黄种人居多。大量黄种人的存在,使尼泊尔与印度在人种上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当然,仅就这两个内部因素,还是不足以让尼泊尔维持独立的。随着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其民族沙文主义思潮日趋泛滥,并极力寻求对南亚次大陆的主导权。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不可避免的沦为印度的后院,内政外交都受被印度控制。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尼泊尔当然不甘心接受这种附庸地位。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不得不受印度摆布——直到中国的出现。其实自打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中尼两国就已经是邻居。清代乾隆时期,清军还曾两度大举征伐廓尔喀,成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不过在限于农耕时代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原王朝哪怕是对西藏的统治,也是极其脆弱的,再想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那更是极端困难——两征廓尔喀的虎头蛇尾,证明即便农耕文明发展到最高阶段,中国也没有在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这种邻居关系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对尼泊尔的内政外交几乎毫无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局面才逐渐发生变化。此时人类已经进入现代文明阶段。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步,使中国第一次有能力将青藏高原纳入直接管理;甚至有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投射地缘影响力的技术可能。而中印边境战争,则成为尼泊尔开始“亲华”的拐点。在中印战争中,印度以精

锐主力对阵中国边防军,却不料大败亏输。虽然地缘的限制,迫使中国在战场上得胜后仍不得退出藏南。但军事上的大胜,仍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而尼泊尔也从中国的胜利中,发现了自己摆脱印度控制的契机:由于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的地缘隔离作用已被削弱,中国已经具备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的适当亲华,可以有效的对冲印度对自己的压力。而对中国而言,虽然边境战争已告一段落,但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地缘矛盾却无法消除。虽然西藏的存在,使自己有了在地缘压制印度的能力,但如果能更发展与尼泊尔的关系,则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喜马拉雅南麓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印度的遏制。你情我愿之下,中尼关系极速升温,并迅速反应到现实中:趁着印度大败亏输,政治动荡之机,中尼公路于1963年7月破土动工,并于1967年宣告建成。

英军中的廓尔喀雇佣兵

中尼公路的贯通,意味着中国获得了进入南亚的现代化通道,其对尼泊尔、乃至南亚的影响力大大增加。当然,地缘格局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有控制尼泊尔的企图和能力——也正是因为明白这点,尼泊尔才会放心大胆的和中国合作。但中尼战略通道的建成,使尼泊尔再面对印度的压迫时,有了讨价还价的本钱。很快,在1969年,尼泊尔要求印度撤走自1953年以来就派驻加德满都陆军总部的印度军

事代表团和北部边境哨所的印度军事人员——这在中尼公

路建成以前,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与尼印之间紧密的地缘联系相比,一条公路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扭转尼泊尔受印钳制的格局。而在经济上,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被激怒的印度随即发动经济制裁——1970年,印尼贸易与过境条约到期,印度却拒绝续约。在随后的岁月中,经济制裁更成为印度制约尼泊尔的有效手段。作为一个内陆山地国家,尼泊尔的对外交通必须经过中印两国。虽然中国实力远超印度,但与尼泊尔接壤的却是最为边缘、经济价值最低、交通也最不发达的西藏高原。这种限制,决定了中尼公路的作用更多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具体到经济,中尼公路对尼泊尔的作用十分有限。经济上的受制于人,再加上中尼公路毕竟只是一条通道,在连接彼此上的作用远不能印尼之间的天然地缘联系相比,所以尼泊尔依然无法摆脱印度控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又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尼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论证中的中尼铁路如果付诸现实,尼泊尔的真正独立有了实现的可能。一旦建成,对尼泊尔的影响将极为深远:首先,他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南亚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虽然尼泊尔不可能允许中国军事力量进入,但只要这条通道存在,尼泊尔在与印度的政治博弈中就更有底气——如果印度还敢逼迫过甚,尼泊尔大可以引中为援。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自然投鼠忌器,尼泊尔政治独立性会更有保障。而经济上,中尼铁路的贯通,更会大幅改变尼泊尔对印度的依赖程度。相对于公路,铁路运输效率更高、物流成本更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更小;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远非20世纪60年代可比。基于这两点因素。这条新的中尼战略通道,其经济价值将远高于原先的公路:首先,尼泊尔的部分高价值自然资源可以经铁路运往中国内地;其次,随铁路而来的中国游客,也会较以往大幅增长(2014年中国赴尼旅游人数已突破10万,铁路的畅通,更将使该数字乘数级增加),对尼泊尔这种人均GDP不过七百美元的内陆小国来说,中国游客的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这些日趋紧密双边经济活动,意味着印度对尼泊尔的经贸垄断地位会被进一步打破。当然,世界屋脊的存在,决定了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不可能使中尼联系达到尼印之间那样的高度。但它们依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使尼泊尔的附庸地位大为改观。再考虑到中国远强过印度的国力,这不仅可以在经济交往中弥补中尼地缘疏离带来的局限(中尼地缘关系虽不如尼印,但中国的经济能量却比印度强大的多),也决定了中国有能力在政治上对尼泊尔提供超越地缘限制

的支撑。综合多方面因素,只要中国能保持对印度的巨大规模优势,那它对尼泊尔的影响力有可能会达到逼近印度的地步——换句话说,中印在该区域可能会形成均势。

一旦这种均势形成,尼泊尔本身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的政治态度,将可以决定该国的走向和归属(在印度一家独大时,尼泊尔是没有能力决定自身命运的)。当然,如果不想因地缘冲突而引火烧身,尼泊尔是不可能一边倒的。秉持中立的前提下,在该区域内部助弱制强,维持均势的存在,最符合尼泊尔的利益。由于尼泊尔本就是南亚国家,地缘的限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对它实现掌控。能让尼泊尔从印度附庸,变为中印之间的战略缓冲,这已经是力所能及条件下的最好结果,中国对此当然乐见其成。但印度就比较倒霉了。好好的自家后院,变成了两家人之间的市政园林,这换谁都得憋屈死。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印度的大规模工业化不能见效,其与中国的国力差距将不断拉大。这种差距悬殊到一定程度,中印在尼泊尔的均势状态将不可避免。届时,纵然印度心有不满,亦只有徒唤奈何。尼泊尔长期以来建立中立和平国的努力,也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作者:阿什瓦尼〃塞思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绩效制度根源 内容提要:60年前,中国与印度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非常接近,但在文化凝聚力、体制灵活性和政治定位上,两国则相去甚远。1978年,中国开始了体制改革,随后印度也开始了改革。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中国就已经在竞赛中遥遥领先了。文章试图解释两国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的不同绩效,特别是在改革前的农业部门有诸多不同之处,并强调中国全民动员转型模式的力量与印度长期体制僵化和障碍之间的强烈对比。改革之后,在消极的社会功能中出现的一种融合进程,似乎正在取代传统的社会聚合而成为主导。 一、发展竞赛 自从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主权,1949年中国获得解放后,对亚洲两个大国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中国展示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式的社会主义,而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的社会主义模式”,标榜议会民主。两者之中谁会胜出呢?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场竞赛。两个大国自己也在观察。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3年的亚洲之行后,发表了他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竞赛,来验证自由方式和警察国家方式到底哪一个能实现更好的社会进程。长

远来说,竞赛的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我们自己。”(Bowles,1954:229)。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4年也同样直率地写道:“现在我最感兴趣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我们实际上却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将会证明,哪个国家、哪种治理模式将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Frankel,1978:120) 半个世纪后,印度总理辛格在独立日讲话中,回答了尼赫鲁关于未来的提问:“从独立到现在已经大约60年了。60年只是古老的文明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却是漫长的。在这60年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帝国消失了。新的力量在亚洲出现。看看日本的今昔。看看中国的今昔。当看他们的时候,我在怀疑我们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所有潜能。”(辛格,2006) 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协议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致论调之下,中印两国在地区和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竞争不断升级。两国都希望实现制度现代化和兼顾公平的长期发展。但是,印度更多的是和自己的过去对比,用殖民时代的苦难和凋敝对比新生的独立国家的成就。第二个尺度是与自己通过的计划目标做比较——虽然这些目标制定了,但是通常没有实现。而中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到世界性的高度,如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口号。 两个经济体始于相似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其后的发展发生了分化,中国在各项发展指标上全面领先。在过去十年里,印度的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 政体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印度国大党。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曾长期执政,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论文

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当前大国关系 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任课教师: 班级:机制094 学号:0910020125 姓名:郭庆勇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局势也变得甚为微妙,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的深广变化,也使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同多边合作,才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 关键词:国际形势金融危机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数年,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总体出现正增长,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但世界经济依然延续调整态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呈两极分化。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仅此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形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更使中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矛盾的焦点。 而几年来,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仅希腊一国就需上千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另一边却是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如今的国际化安全态势,使我们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多元化和多层性。应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可以说是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面临安全矛盾最为复杂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矛盾种类多,矛盾式样新,矛盾区域广,矛盾烈度大。我们既面临着传统安全矛盾,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矛盾;既面临着以“台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又面临着以“东突独”为代表的境外分裂势力的

解析中国资源及环境现状及问题

解析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解析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摘要:代际和谐要施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代际和谐必须实现“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代际和谐;科学发展观 人类的需世代延续、无限上升的,而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 境质量却是稀缺而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在满足自己无限需求 的理由下毫无节制地消耗世代累积的资源和环境,而不对其进行 有效合理的代际分配,那么人类生活质量将一代不如一代,人类 无限上升的需求将终难满足,资源和环境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进 一步衰退,从而使未来几代人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一个不关心 后代利益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如果每代人都只顾自己的 需求和最大享受而不关注后代,则人类注定要完蛋。”因此,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在资源和环境的配置上进行代际协调,这就 意味着当代和后代所有成员进行假设性协商,根据某些准则来决

定资源和环境的代际间分配。在后代人作为主体缺位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可持续性标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20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跃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质量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如何保持资源和环境质量上的代际利益协调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资源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资源问题中,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均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对外依存度增大,自主回旋余地受到一定限制。 1、土地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 平的40%。其中,、、天津、、、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 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资源缺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40%,每年流失的土壤在50亿吨以上,中国荒漠化面积已 占国土面积的1/3。2006年全国耕地净减少460.2万亩。

浅析中国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形势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侧,太平洋西侧,其海陆兼备的地缘特点使其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着海洋和陆地两方面的压力,是海上力量和陆上力量争夺和冲突的要冲。由于中国处于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此是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变化或存在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与周边缘海国家的安全形势日显突出甚至严峻。为此,笔者特从以下方面探析当前我国与周边缘海国家的安全形势 1,中美关系 -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追求的是单极的世界格局,是绝对的霸权和绝对的领导地位,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被美国认为未来最有潜力在经济、政治、安全方面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战略竞争对手。目前。美国已经完成了全球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洲的转移。它精心构筑了一条由日本列岛、韩国、琉球群岛、台澎列岛、 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太平洋锁链”并继续保持和强化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在中亚、南亚建立军事基地,并且调整、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力图围堵中国,压缩中国的生存空间。可以说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地区大国,中国近年经济能力、国际影响力都在大幅提升,在当今诸多国际事务的解决中不可或缺,比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朝核危机、伊朗问题及经贸问题,特别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美国处于衰退,美国不得不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所以在地缘战略上,总体来说,美国对中国采取了“遏制+接触”的政策,“接触”政策是其利益驱使或不得不为之,而“遏制”政策乃为其长期的战略考虑。 对于中美关系,我们应该很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尚无实力对美国提出挑战,中国应该有条件地承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作用或霸权地位,但美国也应该尊重中国的特定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2,台湾问题 所谓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其实质是台湾的统独问题和美国的干涉问题。台湾地处东海和南海之间,西太平洋航线的要冲。它在西太平洋地区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被视为中国防范他国的门户和屏障,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战略生命线,都处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方向,可以说台湾问题是涉及中国崛起全局的战略问题,远超出一般的国土安全和国统概念。台湾问题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和最敏感的外交课题。 目前,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出现了积极回暖趋势,出现了有望和平统一的新局面,但绝不排除台独势力越线进行挑衅和美国强力阻“统”的可能性。 3,中日关系 日本的民族特性和岛国心态曾使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一度激化,造成中日关系冷淡甚至一度紧张。再之,日美之间保持一种特殊关系,日本被美国视为“亚洲的英国”,被美国视为其在亚太霸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妄图利用日本牵制中国,遏制或延阻中国的崛起,防范中国填补东亚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日本为实现“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的战略,竭力附和美国,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就目前来讲,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是中日争端的热点问题,不排除争端升级的可能性但中日同为经济大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恶浪下,中日之间更需要广泛合作和加深信任。 所以对于中日关系,合作中要有充分的警惕和防范。 4,南海问题 在南沙群岛,提出所谓主权要求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提出海域分割要求的有印度尼西亚。目前,除中国大陆控制的六个礁岛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沙群岛共有44个岛礁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一、印度的基本情况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国土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主要信奉印度教;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新德里,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2010年GDP 总计1.537万亿美元,人均1265美元。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二、印度的政治 1、政治体制 印度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政党主要有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共产党。 2、外交战略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 印度的外交战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为印度在国际上获得大国地位而努力。印度积极推行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在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

形势与政策--世界外交现状和发展趋势

.广州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张勇 学号201306104117 专业物联网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王轻纱

一、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前大国关系的态势是:美国力量相对衰弱,这是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前提,但美国目前仍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将欧洲作为其战略利益核心,并把与欧、日关系作为其国际关系的基础的态势尚未改变,美对俄,对华关系的基础尚未确定,仍在不断调整中。欧共体联合进程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当中逐步发展,并在经济上已形成与美、日三分天下的局面。统一的德国和法、英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而且已不满足于欧洲的发展空间。俄罗斯仍然是西欧在地缘政治上的主要对手。 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发展,开始对美国说“不”,并力争在亚洲的主导权。 中国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美、日、俄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大国关系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俄罗斯依仗军事实力这一仅存的本钱,“财不大气犹粗”,力图重整大国形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开距离,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东西兼顾”。 上述态势反映出新形势下的大国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大国关系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体稳定”保持。大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更富弹性,主要大国间直接对抗的可能性较小。大国关系的战略矛盾不会因为相互间有合作而消失,也不会因相互间的斗争改变彼此合作的基本态势,但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美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成为引领大国关系新一轮互动的关键,中美间又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态势成为影响大国关系全局的一条主线。 二、“因时谋势”多变。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关切并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不同的集团,中美印、中美日、美欧俄、中美俄等多组战略三角关系复杂互动,一些传统三角关系趋于活跃。美欧与俄结构性矛盾的一面渐趋明朗,俄对美欧关系处于守势。美欧关系走出伊战阴影,重趋协调与合作;美俄关系复杂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 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学生姓名:xx 所在院系:xxx 所在年级:xxx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

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

印度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印度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印度共和国宪法 1.宪法产生历程(按时间顺序) 2.宪法的内容及特点 (1) 内容:共分18个部分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和民主的共和国;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2) 特点:①突出柔性(显著); ②兼具宪法和普通法的功能. 第二节国家机构(行政、立法、司法)

1.行政机构 补充: (1)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时,总统有权宣布在全国或邦实行紧急状态: ①战争、武装叛乱或外来侵略对印度或印度的部分领土安全构成威胁时;②某 邦政府已不能按宪法规定履行其职能时;③联邦或某邦的财政稳定与信用受到威胁时。 (2)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副总统可代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总统职 位未到换届选举时的空缺,副总统可继任总统,但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代理总统的副总统因辞职、死亡等再次造成职位空缺时,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代任总统。 (3)总统有权对死刑案件、一切违反联邦法律而被判刑的案件和一切由军 事法庭判决的案件作出赦免、减刑或缓刑的决定。 (4)部长会议中所有部长分为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其权利职责 范围依次递减。 (5)内阁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一个较小的最有权利的决策机构。 (6)内阁重要常设委员会包括:政治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内政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议会与法律事务委员会等。

2.立法机构 补充:(1)如果总统认为人民院(下院)中缺乏足以代表英裔印度人利益的代表,总统有权任命不超过两名英裔印度人为议员。 (2)联邦院(上院)是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六年,但每两年届满后尽可能有接近1/3的议员离职。空缺的席位,由两年一次的补缺选举续补。 (3)虽然规定议长和副议长由人民院(下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人民院(下院)中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往往由总理亲自出面提名。 3.司法机构 补充: (1)印度联邦设最高法院,它是印度最高司法机关,它的裁决和指导全国所有法院都必须遵照执行。 (2)印度各邦设高等法院,但议会可以通过法律对一些较小的邦两个或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语文网 中国的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万亿人民币。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我国在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的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将营造一个各国间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也将为中国构建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安全的大格局。 中国北疆与俄罗斯之间没有高山或海洋阻隔,因此,在以往的几百年里,我国与俄罗斯之间有着异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现阶段的中俄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中亚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破碎地带”、“缓冲地带”。今天,中俄两国共同维系了中亚地区的稳定。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政治利益及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对那里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但中亚五国对我国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并不大。经济上的互相依赖是地缘关系的“稳定装置”。所以,如何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

亚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课题。 未来我国在印度洋将同时面对美国和印度两个大国。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印度的GDP为我国的20.3%,但其全国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工业生产设备陈旧,农村严重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在这些方面,我国却具有较大的经济技术优势。然而,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商品、资本和产业难于进入印度。中印之间未来的经济合作前景主要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中印在国际多边事务中的密切合作。 中华民族在以往上千年时间里,与中东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起源于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到达埃及的商贸走廊,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优质遗产,需要将其变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巨大财富。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同时发展、保持了与阿拉伯各国及以色列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经贸往来迅速增加。我国进口原油的60%来源于中东阿拉伯国家。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商品出口和投资,涉及到铁路、公路、电讯等基础设施、资源勘探开发、水利工程、城市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深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赞扬。今后,通过经济走廊的建设,中阿经济合作可能大幅度增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整体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非洲各国在历史上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二战后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非洲一些国家曾经接受过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附带条件的援助,而

中国地缘政治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地缘政治的优势和劣势 上篇文说到,中国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对中国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及目前仍明显存在的劣势对中国今后发展的影响。今天来着重阐述一下,历史文化对中国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老样子,还是从优势说起:中国文化和历史一语概之:上善若水,源远流长。第一:信仰现在许多人张口闭口,说的都是中国人缺失信仰。甚至许多人简单粗暴地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信仰,动辄就说,西方人信仰上帝耶稣,中东有伊斯兰教,信仰穆罕默德,甚至连我们整日嘲讽的印度阿三,都有佛教。中国有什么?没有信仰导致了中国失德失道,所以现在社会的丑恶现象频生。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中国人的信仰就两点:一曰祖,二曰己。我们的信仰,从来不是那些虚构的先知先能,那些依托于神迹的上帝佛祖。我们的信仰只有两个,祖先和自己。信仰祖先,我们普通人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过年的回乡祭祖。远方游子,不论身处何处,过年总要回家,拖家带口,跋涉千里,也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为逝去的祖先敬上一柱清香。垂垂暮年,任何一个中国老人,最大的心愿也是落叶归根。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祖先信仰。祖先信仰意味着什么?说白了就是家,国,天下。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神,以祖训为传承的华夏魂。一代名相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下了

千古传颂的名篇《出师表》,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道尽了为人臣子最高风亮节的一面,即使未能如愿,但孔明先生以切身行动,为自己“尽人事,听天命”的坦然,“报先帝,慰苍生”的承诺,作出了最完美的注解。武侯一生,心鉴日月,也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九百年后的南宋,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的字,以及岳飞自己在南阳武侯祠,手录两篇《出师表》,二者共同铸就了武穆的心志,那就是“精忠报国”。月夜下,风波亭,武侯武穆,一起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乃至后来的文天祥,在神州陆沉,华夏板荡之际,以一人之力,撑起了这个民族最孤傲的气节。正气歌中唱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道出了和武侯诸葛,武穆岳飞一样的心志。只因于岳双少保,从此人间重西湖。西湖美景,人杰地灵。除了美丽的风景,更是因为著名的西湖三杰而青史垂名。岳飞,于谦,张煌言,三位先贤灿若星辰,照耀着西湖的满池碧波。于谦唱出“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的壮歌,完成了岳飞未竟的遗愿,张煌言立下“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的豪言,以身殉国,完成了对二位先贤的许诺。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煌煌西湖三杰,万古流芳。什么是信仰?这就是信仰!!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祖先信仰。还有信仰自己。天地混沌未化,便自己用斧子劈开;不周山倾倒,苍穹破裂,便自己架锅炼石,动手补天;洪水来了,不靠先知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随着冷战结束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战略的又一重心。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