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文化变迁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社会文化变迁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社会文化变迁与档案管理范式的转型

作者:徐礼祥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4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两次国际档案大会主要议题的对比与分析,力求从学科范式的角度阐明档案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词]档案;档案管理;范式

[作者简介]徐礼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工程师,安徽合肥,230031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4-0168-0002

一、社会的发展与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

历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坐标,同时也是对近期研究趋势的把握。通过梳理历届档案大会主题价值取向变化的脉络,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档案学理论研究及其管理实践变化的态势。

对比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制度的变迁以及高新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对档案学及其管理制度的影响。第十四届的主题是“新千年与信息社会中的档案”,相比以前的提法,更加明确了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信息”在经济与文化

建设中的作用。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个主题首先提出一个“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一般是指以信息及其技术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和动力,其社会竞争也是围绕物质和能源展开的;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凭借其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优越性,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以信息及其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活动迅速扩张,成为经济社会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信息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支柱。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把握与认同。

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题是“档案、记忆和知识”。从“社会文化信息”到“记忆、知识”的转变,表明了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从把档案看成“利剑”、“国家的珍宝”,到把档案看作“信息”,再到把档案看成是“记忆、知识”、文明的载体,这种转变是深刻的,同时也是对档案价值的一次重新认识、定位:档案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载体,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载体。也就是说,档案不仅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而存在的,同时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是传承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社会记忆”。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作为一次回顾与展望,总结了过去档案工作的得与失,并对未来做出了规划。第十四届、第十五届两次大会的主题,从两个不同的侧面肯定了档案在现代社会生

产、生活中的作用。第十五届是对第十四届的深化和补充。这两次大会与第十三届及以前的大会相对比,就主题而言,可以清楚地看到档案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的轨迹:从就“档案”而研究档案到把“档案”放到社会历史文化中去研究档案的转变。档案已不是过去死气沉沉的一堆史料,而是成为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记忆。档案管理已不再是档案机构一个部门的事了,它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与历史的传承。鉴于此,档案管理必然要和现代社会接轨、挂钩,同时更注重它的社会效用和文化功能。衡量档案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再是只看保管得是否完整,而是要看是否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即是否发挥了档案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作用和作为社会记忆的功能。

二、学科范式的转变深化了档案管理理论

档案学学科范式建立的初期,由于其经验、材料的不足,学科系统初期更加关注具体的、实际的应用层面,逐渐形成了档案实体管理范式。其特点是既表现出对于史学的依附性,同时又呈现出注重实用的功利性。在学科范式构建初期,档案学学科系统表现出一种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状态,不断地寻求与相关学科的分离,如逐渐与图书馆学、史学分离,并发展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学科理论。在学科内的研究中,又体现出思维收敛性。思维的收敛性在学科范式构建初期是十分必要的,是学科范式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收敛性思维在学科范式构建过程中,在价值取向的宏观指引下,逐渐形成了范式内在结构的硬核。硬核即范式的理论支点,具有顽强抵抗外来信息干扰的性质。档案实体管理范式的理论硬核即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

在传统档案管理思维框架中,信息即档案信息利用者的种种需求是衡量档案价值及其效用的主要方面,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等反馈信息形成了传统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档案管理的思维框架中,档案管理是服务于社会制度,而不是服务于社会本身。

当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这一概念时,我们的思维框架或者说价值取向便开始发生了转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制度的变迁、档案管理实践的需求及其理论自身的发展都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条件。档案既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信息,更是社会的“记忆”,这是对档案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化。“信息”相对于“记录”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最大的进步在于“共享”。对权限范围内档案信息的共享是现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而通过“档案”实现对“社会记忆”的重构和“社会文明”的传承则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最终价值取向。

三、学科范式的转变拓展了档案管理实践

档案学从原始的、简单的史料整理、文献管理到今天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既不断地呈现出自身学科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又日益不断地表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不断交叉、不断融合的趋势。这种变化既是学科系统自我发展的结果,又是其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的结果。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研究路径和核心概念,把不同时期档案管理模式分为“档案史料保管”、“档案实体管理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并主张据此以构建相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