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惯性大小的理解

惯性大小的理解

惯性大小的理解
惯性大小的理解

惯性大小的理解

物体受过外力,外力又消失后,物体具有保持外力消失后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也是惯性。力的作用不是改变物体的惯性,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惯性没有消失或改变。

物体受力加速(或减速)运动时,惯性表现是什么?物体受外力,外力又消失后,匀速直线运动;又受到力,加速运动;外力暂时消失,变为另一速度的匀速直线运动;受力时,加速运动;外力暂时消失时,变为又一受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受力时,加速运动。当外力消失非常短时,我们可以认为物体一直受力。物体受力时,物体依然具有惯性,受力过程中,由于物体具有受力的性质,力改变物体的速度,物体的惯性表现为物体把力改变物体的速度也保持下来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速度是一个变值,随着时间的增长,受到改变,外力消失时,保持此时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外力消失时,物体静止就保持静止状态。

物体受力时,物体一边保持惯性一边受力,在物体原来运动状态上,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由此可以知道,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必定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加速度,所以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除了跟外力有关,还跟物体有关。物体具有抗性,抗拒性。抗性有大小。质量的大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抗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抗性小。质量是抗性大小的量度。由于物体具有抗性,相同的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效果不同。物体受力时在力的作用下,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当物体的质量增多,变大时,力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变小,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变小,好像力变小了;当物体的质量减少,变小时,力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变大,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变大,好像力变大了。物体的抗性产生的效果,好像一种力。抗性抗拒的是外力,质量越大抗性越大,抗拒外力的作用越显著,外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越小,产生的加速度越小。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好像物体的抗性变小了。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力时产生力;所以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对外产生力。

力是什么?力就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对另一物体的作用,使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有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产生力。

受力时,物体的抗性表现出来。物体产生力时,在受力时物体表现出的抗性越大,在此时物体产生的力越大。如果认为在受力时,物体表现出的性质为抗性,站在力的对立面的话,那么产生力时,物体表现出的性质就站在力的这一面,(暂时称)为助性,质量越大,产生的力越大,质量越小,产生的力越小。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那么产生的力(f)为ma=f。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那么加速度和力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物体所受的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存在着什么关系呢?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总结上面的结果我们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a=f/m.

受力时,物体表现出抗性(这里的抗性就是以前我们所说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中

的惯性。与‘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相区别)受力时,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我们说它的抗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我们说它的抗性小。可见,一定质量的物体对应一定的抗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m=f/a.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认为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联想到物体的质量与物体抗性的关系,如果用k表示物体的抗性,m表示质量那么k=xm.f/a的比值越大就表示物体的抗性越大,比值越小表示物体的抗性越小,抗性越小,表示物体的质量越小。如果选择适当的单位,是否可以认为k=f/a?

我们通过参照系描述另一个物体运动的时候,描述的是两物体间的运动状态差值。参照系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起力的作用,只是保持两物体间运动状态差距的一样性。例如:a看b静止,b看a静止;a看b匀速直线运动,b看a匀速直线运动(就算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也一样);a看b加速运动,b看a加速运动(就算a静止,b加速运动也一样)。

参照系的选择,不影响物体惯性的存在。

惯性的解释

自由落体系就是很好的惯性系---理解

自由落体系是我们所找的惯性系的同时,本身是一个非惯性系。一个处在引力场中的非惯性系。

一定条件下,引力场中的非惯性系与惯性系(绝对)等效。

一个受引力作用的惯性系与一个不受引力作用的加速系等效;一定条件下,引力场中的非惯性系与惯性系(绝对)等效。

(自由落体系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在自由落体系看来是不受力的,在惯性系看来就不同了。我们不能把另一参照系中的惯性状态带入这一参照系中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受力的是不对的。-

两类惯性系问题

我们对惯性系是如何定义的呢?通常我们说一个物体是惯性系是指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成立的参照系。

对惯性系的认识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在惯性系中‘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说的是在这里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照系是惯性系,不成立的参照系是非惯性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惯性系中‘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他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说的不是牛顿第一定律。说的是在牛顿第一定律普适的前提下,即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力时处于变速运动状态,在另一受力的物体(参照系)看来有可能‘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这里的(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的。(惯性独特视角)

一种观点认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是绝对的。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成立,非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另一种观点认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在惯性系中,物体由于惯性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在非惯性系中此物体就受到一个惯性力反向变速运动

惯性与参照系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另外的物体作为标准。描写物体的运动,可以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任意选择参照系。在某参照系看来,物体具有惯性,保持惯性运动,在另一参照系看来物体却在加速运动。那么相对于某参照系,物体以一定的加速度加速运动时,相对于另一参照系看来,物体有可能具有惯性,在保持惯性运动。

物体具有惯性,在加速系(非惯性系)看来,物体以一定的加速度加速运动。在非惯性系看来,以一定的加速度加速运动的物体,在惯性系看来,物体具有惯性。

在惯性系中加速运动的物体,在非惯性系看来,物体具有惯性。例如自由落体运动在自由落体系看来处于惯性状态。

物体相对于参照系表现为惯性时,相对于另一参照系(有可能)表现为不是惯性。相对于另一参照系,物体表现为不是惯性时;相对于参照系(有可能)表现为惯性。。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表现为惯性时,把此时的参照系叫为惯性系,相对于另一参照系(有可能)表现为不是惯性时的参照系叫为非惯性系;,那么在惯性系中物体具有惯性,在非惯性系看来(加速系)物体受到惯性力加速运动;那么在非惯性系(加速系)看来物体具有惯性时,在惯性系中,物体受到力加速运动。在非惯性系中物体具有惯性指的是什么呢?原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系所说的惯性有可能不同。在广义相对性原理独特视角中,指出惯性力与力抵消时,物体具有惯性。例如在引力场中自由降落的参考系中,物体受到的惯性力与引力相抵消(就是物体受力产生的加速度与加速系的加速度相同时在加速系看来物体不受力),物体处于惯性状态(看不出物体受到惯性力,看不出物体受到引力,在自由落体系看来物体对系统不产生力,没有处于有加速度的运动状态,在自由落体系看来物体不受力,处于惯性状态)。在这个自由落体系中,惯性定律很好地成立,一个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将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这一非惯性系实在是很好的惯性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受力物体就有施力物体。物体受力可以分为两种:一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相接处;二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相接触。

在加速系中物体没受力,在惯性系中物体受力(例如自由落体系),物体没受力与受力感觉一样;那么,在惯性系中物体受力(加速运动)与加速系中没受力一样吗?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相接触时,例如引力,在惯性系看来物体受到力,产生加速度;在加速系自由落体系看来物体不受力,对外不产生力,物体保持惯性状态。那么,物体受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相接处时,又如何?在惯性系看来,物体受力产生的加速度与加速系的加速度相同时,在加速系看来,物体受力吗?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不受力时,对外不产生力。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加速度运动时,是受力的一种表现。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处于加速系(非惯性系)中(例如上面的飞船中),由于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相接触,两者处于同一运动状态。受力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在加速系看来,施力物体对加速系(例如飞船地板)不产生力,施力物体没有处于有加速度的运动状态,施力物体不受力。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产生力吗?如果产生力,那么受力物体加速运动,在加速系看来受力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虽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相接处,但在加速系看来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不产生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都处于惯性状态。在惯性系看来,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产生力,受力物体产生加速度。

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如果其中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相对于参照系而言,那么相对于某参照系表现为惯性时,相对于另一参照系有可能表现为不是惯性;相对于另一参照系表现为惯性时,相对于某参照系有可能表现为不是惯性。《惯性与参照系》的补丁——选择不同的参照系,所说的惯性有可能不同。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我们的理解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的性质;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受到外力时,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产生加速度;外力消失时,物体保持此时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力与万有引力

惯性

任何物体,都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时),除非施加外力迫使其改变这种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外力消失时,物体保持此时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力使物体静止下来,外力消失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附)

超重与失重

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受到的力----引力+惯性力。

引力+惯性力=惯性力时,我们无法区分引力场中的加速系与加速系。

失重时,物体受到的力----引力—惯性力。

引力—惯性力=惯性力时,我们无法区分引力场中的加速系与加速系。

自由落体系(自,属于非惯性系)

引力—惯性力=零时,惯性力与引力相抵消时,我们无法区分参照系是惯性系与非惯性系。这时,我们就无法区分非惯性系是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此时的非惯性系就是很好的惯性系)

浅谈对惯性的理解

浅谈对惯性的理解 摘要: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中职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对中职生而言,无论是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还是他们的认知能力,都很容易导致概念上的混乱,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 关键词: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质量速度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中职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完全按照课本编排的教法,对中职生而言,无论是他们的物理基础知识,还是他们的认知能力,都很容易导致概念上的混乱,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时就容易出错。下面就结合学生的特点,谈谈对惯性的理解。 一、惯性的意义 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由于我们把物体总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课本上仅这些描述,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造成混乱。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性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 二、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与“第一定律”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两者完全不同。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旧表现出来。 三、惯性与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惯性不会消失。我们知道,地面附近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大小成正比,质量越大的物体重力越大。有的同学认为: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也可以说成物体的重力越大惯性越大,因而推出:物体重量越小惯性越小,重力为零惯性消失。其实这是一种错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惯性定律是如何建立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惯性定律 是如何建立的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他所著的《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有推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是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方法得到结论的,他没想到用实验来验证,在他的思想中对惯性没有任何认识。 在随后的XX多年中,许多哲学家提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观点,如比亚里士多德稍晚的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2~前270)、古罗马原子论者卢克莱修(Lucretius,前99~前55)、15世纪的罗马教会主教尼古拉斯·德·库萨(Nicholasdecusa)等等。他们的看法都是从一定哲理出发的猜测和推理,缺乏实验根据,但他们都曾先后冲击着亚里士多德的断言。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就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记·辀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

这显然是在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1632年,伽利略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中,通过萨尔瓦蒂(伽利略的代言人)和辛普利邱(亚里士多德的代言人)的一段对话,对惯性作了真正令人们信服的阐述。 萨:“……假想有一光滑如镜的平面是用钢那样坚硬的材料制成的,该平面同地平线不平行,而是略微倾斜,如果在它上面放上一个钢那样的又硬又重的材料制成的滚圆的球,你认为在松开手之后这个圆球会怎样呢?……如果把同一个可运动的物体放在一个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倾斜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辛:“如果只是把它放在这个平面上不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物体一点也不动。但是如果沿某个特定方向已经给了它一个初始冲力,那么就再不会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 萨:“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没有引起圆球减速的原因,就更不会有使它停住不动的原因了,那么你说这个球会继续运动到多远?” 萨:“如果这个空间是无限长的,那么在这个空间中的运动也同样会是无限的吗?也就是说,是永恒的吗?” 辛:“我看是这样。” 在这段对话中,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使亚里士多德的代言人不得不承认,一种非天然运动竟不需要外力,也能继

牛顿第一定律叫惯性定律的原因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再认识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在学界应用力学规律。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定律的阐释却不尽完美,甚至有给学生的正确认识造成误导之虞。牛顿力学三定律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定律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然后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而得出物体在不受力时所表现出的运动规律,最后说明这一定律首先由牛顿发现所以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学生理解好这一定律后,通过定律中物体表现出的运动规律得出“惯性”的概念及其物理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那么,这种认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呢?下面,本人就自己的认识略谈一二,不尽正确只期与好事同行商榷。 1、给定律正名;“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真名就叫“惯性定律”。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如果交代不清,那么学生便会造成主与次真和假颠倒的错误认识,给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产生误导。 2、改变教材结构;改变教材旧有的编排结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惯性”的物理

含义、名称的由来等,然后深入认识生活里的典型的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及“惯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探究结合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如此,便可科学合理、逻辑严密、顺理成章。 3、定律的内容再充实一点;将原定律内容扩充为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此改动,就会使这一定律中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成立的条件、发生的原因叙述得一清二楚了,而这一定律之所以被叫做“惯性定律”的也就不言而喻了。至于“惯性定律”又被称作“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则仅仅是为了纪念牛顿而已,并无实际的物理意义。

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两者中惯性的区别

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两者中惯性的区别 材料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又叫惯性定律。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 材料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对所有的参考系都适用。不过我们总能找到那样的参考系,使牛顿第一定律适用。这样的参考系被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 分析: 根据以前的认识,我们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那么我们得出,惯性系中物体不受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为什么物体不受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为物体的惯性,因为物体具有惯性。这样我们得出惯性系中的惯性就是惯性定律中的惯性。没有必要把一种惯性区分为两种。 对于惯性定律我们是这样认识的,任何物体都和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既然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在惯性系中,有不受外力的物体吗? 根据任何物体都和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在惯性系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惯性系中却是,有不受外力的物体。此时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这样一个得出结论是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与参考系无关,与惯性系无关;另一个得出的结论是在惯性系中有不受外力的物体。这是两个矛盾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2】这个要从我们对运动的认识和对空间,时间的认识说起。 首先,运动是相对于静止的,那么所有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谁说的? 当所有的物体都静止的时候,物体的静止变为绝对静止。静止就是绝对静止,所有的物体都是绝对静止。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受力后才会运动起来。因此物体的运动是相对于自身的静止说的,当所有的物体都静止的时候,物体的静止就是绝对静止,物体的运动就是相对于此时的静止说的。就是说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绝对静止说的。【1】 其次,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由于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绝对静止系说的,那么所有物体的运动就有一个统一的描述,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或说相同的起点,有一个描述的标准。相对于绝对静止来说,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但绝对静止不存在呀,那么就不能说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了?不是的。如果绝对静止存在,那么所有物体的运动都可以通过绝对静止来描述,这样描述出的物体的速度或加速度是物体的绝对速度或加速度,与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我们称之绝对运动。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的运动。由于绝对静止不存在,所以不能把绝对运动描述出来。物体的运动只能通过另一运动的物体来描述,这样描述出来的速度或加速度,通常我们也称之为一个物体的速度或加速度,其实是两个物体或说物体与参考系的速度差或说加速度差。我们把这类描述称之为相对运动。就是说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每个物体都是绝对运动,但我们对绝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1】 再次,绝对空间是存在的,绝对空间的描述是相对的。 物体是静止在空间中的,当物体运动起来的时候,运动就是相对于这种静止说的,物体的运动就是在空间的运动。 空间是通过物体描述的,物体描述的空间是以物体作为空间的定点来描述的。空间可以用绝对静止的物体来描述,绝对静止系描述的空间可以叫做绝对空间。绝对空间是不动的。或者说,所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绝对空间说的,都是在绝对空间中的运动。绝对空间的运动与否,与此没有影响。由于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所以所有的物体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惯性及其现象解释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认识惯性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两部分内容。惯性现象很多,但惯性是一 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要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和有趣的实验,使学生领悟惯性的内涵, 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对惯性的理解。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讨 论,并对由于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引起关注。 。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一个阶段的物理,已渐渐习惯了物理的一些学习方法。不喜欢老师 枯燥的讲述,参杂一些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参与,学生往往会兴趣较浓,分 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屏幕展示:“生活中的现象” 现象(1):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车仍然会向前滑行一段距离。 现象(2):从手中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地面上。 现象(3):飞机投炸弹,不会在目标上空投放,往往会提前投掷。 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教师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然后引出课题。

2、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出课题后,屏幕展示两种现象: (1)纸条抽出,书不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斧头和斧头柄向下运动,斧头柄停下来了,斧头仍然向下运动,因此套紧在斧头 柄上。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将以上两结论整合从而得出惯性概念。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我做了以下强调:惯性不是力,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关注惯性现象,重视知识应用 用屏幕展示两种惯性现象,并引导学生解释: (1)硬纸板被敲走,鸡蛋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落入杯中。 (2)斧头柄碰到树桩由运动变为静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因此能紧套在把柄上。 然后归纳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研究对象的初状态。 (3)、弄清是什么原因使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状态发生了变化。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另外,为了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且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要求学生用我事先提供的一辆小车,一方木块,设计实验验证木块具有惯性,并用惯性知识解释。 活动结束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列举惯性现象,另一组用惯性知识解释,轮流进行。此时教师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参与其中,并适时给予指导。 举例10分钟后,教师评论:同学们的表现很好,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有时 它为我们的生活增色,有时它也会阻碍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不便。并问:刚才的举例中,哪些是有用的惯性?哪些是不利的惯性?学生踊跃回答后,我又问“惯性有大小之分吗?”然后利用屏幕展示战斗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 六、回顾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力学知识,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即“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理解此定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的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之一,任何物体不论它所在的地理位置如何、运动状态如何,它都具有惯性。物体不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物体的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不能认为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例如,乒乓球的速度再大,你也会很容易让它停下来,但是火车速度再小,却不容易让它停下来。而运动速度相同的火车和乒乓球,要使它们都停下来时,显然使乒乓球停下来比使火车停下来容易得多,这就是因为火车的质量远大于乒乓球质量,火车的惯性比乒乓球大的多的原因。另外,也不能认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惯性有关,一个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与地理位置有关,而惯性大小与地理位置无关。 例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惯性;受外力作用时,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就无惯性 D、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有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等于物体惯性的改变。“克服惯性”、“惯性消失”等说法均是错误的,不管物体是否受外力作用,其惯性是不能被改变的。物体惯性由物体本身决定,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无关。所以正确选项为D。 例2、有些同学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理由是物体运动快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容易停下来。你怎样看等这一错误观点? 解析: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惯性大小理解为把物体从运动改变为静止的难易程度。事实上,在受到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的减小量是相同的,这就是说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相同,即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 二、牛顿第一定律确定了力的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的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它完善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定义,使力的含义更加丰富、丰满。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一定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的缘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三、牛顿第一定律提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物体如果受到了力,但外力的合力为零,则根据合力与外力的效果相同的原理,则可以知道此种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精)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惯性是物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物理学最早遇到的概念之一。这一极为普通和平凡的概念曾经引导许多物理学家深入思考和剖析,促进物理学重大进展,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思想和丰富的物理学的教益,是培养学生地思考的能力非常有效的素材。一、惯性概念的肇始和牛顿的综合惯性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人们对于惯性这一认识有赖于惯性定律的建立,而它则依赖于对于力的认识以及区分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认识,这一点在人类认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人类思想史上,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无疑地起过广泛的,然而他关于物理学的论述,许多都是错误的。他把物体的运动分为运动和强制运动。他认为圆周是完善的几何图形,圆周运动对于所有星体都是天然的,因而是自然运动;另外,地球上的物体都具有其天然位置,重物趋于向下,轻物趋于向上,如果没有其他物体阻碍,物体力图回到天然位置的运动也是自然运动;其他所有形式的运动则都是强制运动。他还进而指出,关于物体的强制运动,只有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才能发生;当外力的作用停止时,运动也立即停止。从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两点:一,自然运动不涉及曳力的问题,只有强制运动才存在力的问题;二、力是物体强制运动的原因。从今天来看,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它束缚了人们近两千年。从这种把物体的运动归结为外力作用的观念,可以提取出静止物体具有惯性的概念。开普勒在他1609年发表的著作《新天文学》和1619年发表的著作《宇宙谐和论》中写道;“天体有留在天空中任何地方的性质,除非它被拖曳着。”“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这大概是关于物体惯性的最早陈述。可以看出开普勒所说的惯性是指静止物体的惯性,甚至他已经认识到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质量有关,然而他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缚,不可能思考运动物体是否具有惯性的问题。伽利略开创了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并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粗糙的日常观察、抽象的猜测玄想和想当然的思辨推理十分不满,他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到许多正确的结果,在他的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8年)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如下。假设沿斜面AB落下的物体,以B点得到的速度沿另一斜面BC向上运动,则物体不受BC倾斜的影响仍将达到与A点相同的高度,只是需要的时间不同;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既不上升,亦不下降的水平面时,物体将一直以已获得的速度永远向前运动。伽利略的思想无疑地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他认识到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物体可以永恒地运动,这已经很接近惯性定律,但是伽利略还没有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所说的水平面是和地球同心的球面,也就是说,那种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的永恒运动是圆周运动,因此我们还不能说伽略发现了惯性定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用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课本P129请用水杯、硬纸片及硬币,做一个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纸片被弹走,硬币落入杯中。 原因:纸片受到手的弹力作用,原来静止状态被改变,所以被弹走。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2、[2012福州中考]将扑克牌盖在玻璃杯上,再把1元硬 币放在牌上,用手迅速将扑克牌水平弹出,硬币会怎样请 你用学过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硬币落入杯中。硬币原是和扑克牌一起静止的,当扑克牌受到外力 弹出时,而硬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 在重力作用后下,落入杯中。 3、课本P129: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衣服原来和灰尘一起静止,当拍打衣服时,衣服由于外力发生运动,灰尘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静止状态,仍然留在原处,在重力作用后下,落了下来。 4、(一中单元考)在反映古代战争的电视连续剧中,经常 可以看到使用绊马索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的场面,试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马原本处于向前运动,当遇到绊马索阻挡,马腿处于静止状态,而马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被绊倒。 5、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马上 停下来,而是先做减速运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没有动力,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向前运动,由于受到摩擦力作用,速度逐渐减少,最后停止。 6、(外国语中学单元考)小王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解释说:“在乘坐公交车时,司机紧急刹车,我和另两位乘客由于突然失去惯性,向前急冲受伤,耽误了时间”.老师提醒他:“今后上车后要扶好站稳”. (1)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小王为何会受伤;(1)小王和原本的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司机紧急刹车后,腿处于静止状态,而上身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运动而导致受伤。 (2)小王说的“突然失去惯性”说法是错误的. (3)“扶好站稳”后,当公交车的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手和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惯性概念的认识及其影响 惯性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人们对于惯性这一认识有赖于惯性定律的建立,而它则依赖于对于力的认识以及区分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认识,这一点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在人类思想史上,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无疑地起过广泛的影响,然而他关于物理学的论述,许多都是错误的。他把物体的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制运动。他认为圆周是完善的几何图形,圆周运动对于所有星体都是天然的,因而是自然运动;另外,地球上的物体都具有其天然位置,重物趋于向下,轻物趋于向上,如果没有其他物体阻碍,物体力图回到天然位置的运动也是自然运动;其他所有形式的运动则都是强制运动。他还进而指出,关于物体的强制运动,只有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才能发生;当外力的作用停止时,运动也立即停止。从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两点:一,自然运动不涉及曳力的问题,只有强制运动才存在力的问题;二、力是物体强制运动的原因。从今天来看,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它束缚了人们近两千年。 从这种把物体的运动归结为外力作用的观念,可以提取出静止物体具有惯性的概念。开普勒在他1609年发表的着作《新天文学》和1619年发表的着作《宇宙谐和论》中写道;“天体有留在天空中任何地方的性质,除非它被拖曳着。”“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这大概是关于物体惯性的最早陈述。可以看出开普勒所说的惯性是指静止物体的惯性,甚至他已经认识到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质量有关,然而他显然受到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束缚,不可能思考运动物体是否具有惯性的问题。 伽利略开创了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近代物理研究方法,并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粗糙的日常观察、抽象的猜测玄想和想当然的思辨推理十分不满,他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到许多正确的结果,总结在他的着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和《关于力学和运动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8年)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有关惯性惯性现象的例题 【例1】我国规定,小汽车前排必须装有保险带,它是用来防止汽车的 [ ] A.高速行驶. B.快速起动. C.紧急刹车. D.上述各项都能防止. 【分析】保险带是系于前排驾驶员或乘客胸前的弹性带.当行驶汽车急刹车时,汽车迅速停止,人由于惯性将保持向前运动.保险带作用可以保护驾驶员或乘客不致过猛前冲被撞. 【解答】C. 【例2】行走的人被石块绊一下会向前跌倒,下述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人的上半身有惯性,下半身没有惯性. B.由于石块作用而改变了人的运动. C.人由于惯性保持向前,石块作用脚时,使脚运动变慢.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分析】人以一定速度前进,当脚绊到石块时,脚受力改变运动状态,突然停止.由于人有惯性,他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人的上身继续向前运动,致使向前跌倒. 【解答】C. 【说明】学生初学用物理原理分析说明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其实是没有形成技能,根据技能形成规律,应先做“分解动作”明确步骤,再通过顺序练习渐达熟练. 引导学生探出解答惯性现象的步骤: ①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②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③找出物体或物体的哪部分在突发过程中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例3】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向左急转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 【解答】汽车向左急转弯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右倾倒.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车上的乘客与汽车相对静止,也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向左转弯,汽车的地板给乘客的脚一个摩擦力,使脚跟着偏离原来向前的方向,也向左转弯.但乘客的头部和身体,没有受到使它改变运动状态的力,由于本身的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乘客的头部和脚就不保持在一条竖直线上,脚在左侧,头在右侧,所以乘客感觉是向右倾倒. 【说明】这是一个运用物理概念解答和说明物理现象的问题,而且在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上都比较复杂.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将实际物理过程弄清楚.这包括有物理课学习过的内容,也有的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要平时注意观察,遇到有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回忆实际发生的过程.类似的过程有,原来静止的汽车,突然启动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后倒;原来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的时候,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倒;原来行驶的汽车,向某一侧急转弯,车上的乘客会向相反的方向倾倒. 对于物体惯性的问题,下面给出的“经验”说法都是不恰当的. ①“汽车向左转变,车上的乘客就受到向右的推力,将乘客向右推倒.” 这是停留在“运动必须有力推动”的错误认识.同样的错误会认为,行驶着的汽车突然刹车,有一个力把乘客向前推倒. 怎么认识清楚没有这样的力?可以根据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讲一个力,一定有受力者,还必须有施力者.乘客的脚穿着鞋,鞋底与车接触,车向左了,鞋底与车之间就是“要发生运动”,摩擦力阻碍要发生的相对运动,使脚跟着向左转弯.这里的力有受力者,也有施力者. ②“……乘客由于惯性的作用……” 这个答案里,“作用”两个字使用不当,反映对惯性的理解不够清楚.惯性是物质自己的性质,讲“作用”就容易误解惯性是别的物体给出的,实际上是把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施力者给出的“作用”力混淆了. ③“……乘客由于受到惯性……” 这个答案里,用“受到”两个字,毛病跟上面的说法类似.讲“受到”惯性,还是没有明确惯性是物质自身所具有的性质. 【例4】在一列匀速前进的火车上,一乘客跳起来,发现自己仍落回原处,原因是哪一个? [ ]

心理的惯性定律

心理的惯性定律 小车往前行驶,当刹车时,车辆还会向前滑行,这在物理学中叫惯性。人的心理活动也有惯性现象,当一个人说“不”时,他会一直“不”下去;当一个人说的“是”越多,就越会答应某一件事。可以说,一个善于借助心理惯性来灵活交际的人,必定是个优秀的社会活动家。 人的心理活动的惯性主要存在于交际情感、取向、态度、认知等四个方面。善于借助心理惯性,就是要擅长“四借”。 一是借助交际情感的惯性 交际活动中,人们会随着所处环境、所历事件的不同,而产生愉快、恐惧、悲哀、厌恶、憎恨、愤怒或者忧伤等等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以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情感的惯性。利用这种惯性,大有文章可做。譬如说,说一句赞美的话,无疑会使对方喜滋滋的,因为惯性,这种愉快心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说出批评之类让他心里难过的话语,由于惯性在起作用,他会依旧保持着美好心情,而不会因为你的批评受到刺激。在某省一次体育运动会上,有位技术水平高超的乒乓球运动员,可能是因为过于自信的缘故吧,在比赛前夕,沉醉在一些娱乐活动中,不去好好备战。为此,教练员对他说:“你是一名靠刻苦训练、用心钻研成长起来的运动员,凭你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也是第一流的,将来前途肯定无量。”运动员听后,心里非常激动。接着,教练员又说:“在这关键时刻,你是不是应该注意调整休息、养精蓄锐呢?”不用说,运动员愉快地接受了批评。在第二天的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在这个事例中,如果批评不当,定会影响第二天的比赛。该教练员批评有方,不但使运动员改掉不是,而且激发了干劲。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赏后,再听到对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这是因为惯性——喜悦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起作用。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感受,由于惯性的作用,它不但会影响交际双方在当前事情上的处理,而且还会影响到在下一件事情上的处理。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要善于提倡、引导有益交际活动发展的情感,并且善于调节、疏导阻碍交际活动发展的情感,如此,才能使得交际活动灵活自如,并且充满真情。 二是借助交际取向的惯性 奥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既然说出了口,就要坚持下去。”这种现象就是交际取向的惯性在起作用的结果。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给予赞许后,对紧接着的下一件事也很有可能给予赞许;两个人对某一件事达成一致意见后,对紧接着的下一件事也很有可能达到一致意见,这都是因为交际取向的惯性。 一个人如果想说服另一个人,在提到正题以前,一定要避免在其他问题上同其争论、抬杠,而是应该同他保持一致。某公司原来考虑买一辆4吨卡车,后来为了节省开支,打算改买别家工厂的2吨卡车。生产4吨卡车的汽车厂闻讯,立即派员找到买方,说:“你们需要运输的货物平均重量是多少?”买方说:“2吨左右吧。”厂方说:“有时多,有时少,是吧?”买方回答:“是。”厂方接着说:

初中物理惯性与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解释全国通用

惯性与惯性定律及惯性现象解释 惯性是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体的性质,即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里“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即包括静止的物体,也包括运动的物体。“都有”是说没有例外,这就点明了共性。“或”是指如果物体最初是静止的,它就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如果最初是运动的,它就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所以课本上给惯性的定义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不可避免,不可克服,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与受力与否、受力大小、处于何种状态、状态如何改变等均无关。好比一口缸,装满水时可容纳水1米3,说明这缸有这样大的容纳的本领,还是这口缸,不装水时,同样还具有容纳1米3水的本领,并不因为不装水就没有容纳水的本领。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把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的种种认识,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认识,人们得到这样的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惯性定律,也称牛顿第一定律。它是物理规律,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一切物体”指所有物体。“总”是说没有例外和从始至终,这就点明了规律性。“没有受到外力”是指明惯性定律成立的条件。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提示了物体一定条件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反映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惯性是物理概念,惯性定律是物理规律,二者有严格的区别,凡是一个定律都揭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因此定律内容的构成总包含有两部分,条件及结论。惯性定律的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结论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为突出物体仅在惯性支配下运动,故称惯性定律。“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与“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当物体不受外力时,表现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受到外力时,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难易之别。 还必须注意的是,不可将力和惯性混为一谈,不能将惯性认为是力。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速度(状态)不变的性质,力是改变速度(即产生速度变化)的原因,前者要“保持不变”,后者要“迫使改变”,前者是“物体固有”,后者是“施力者外加的”。物体有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但没有保持状态改变的性质,因为前者“不受力作用”,后者必须有力的作用才可使状态改变,物体可以不受力或所受外力和为零,但物体的惯性却永远不会为零,力改变运动状态,而不是产生运动和保持运动的原因。 理解惯性时,一些同学对实际中的惯性现象难于解释,常发生一些错误。例如,一些同学根据“汽车速度越快,刹车后停下来所用时间越长”的现象,误认为物体速度大则惯性大,这是把速度和惯性错误联系起来了。必须明确,惯性大小是由物体质量来量度的,质量不变,惯性大小就不变。质量一定,且制动阻力一定时,速度减小的快慢是一定的,即加速度一定,这反应物体保持状态本领一定。只是因为速度大,减小为零所用时间长,制动所用时间就越长。同时从静

区分惯性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有妙招

区分惯性.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有妙招 在初二的物理学习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惯性.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时,总是混淆不清,出现知识的偏差,下面就这些知识来说说一些招数。 第一招:从内容方面入手,弄清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密切相连,一脉相通的。惯性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它可以理解为物体在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惯性。惯性是在惯性定律的基础上揭示了物体具有的性质:一切物体不管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因而,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密切相连,一脉相通的。 第二招:从条件和影响因素入手,弄清惯性和惯性现象的内在区别。 惯性是反映物体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惰性”,不管物体是大是小,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受力的还是不受力的,它不需要任何外加条件,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任何物体所固有的一种性质。 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自身的因素即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这是因为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例如:我们拉一辆空车时,很容易让它从静止运动起来,而拉

一辆满载货物的车,启动它却很困难。所以空车的惯性小,满载车的惯性大。 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规律,因而,它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它反映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一普遍规律,它同时也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它施加外力的作用,因而,它是强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三招:从现象入手,弄清惯性现象是惯性的外在表现。 惯性是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一种性质。我们要认识它,往往是根据它的现象来认识它。因而,惯性现象是惯性的外在表现。 总之,通过上面这些招数,我们不难区分它们。

惯性和惯性现象

惯性和惯性现象 教学目标 199知识目标 199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能解释简单惯性现象的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现象,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和预防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了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物体都有惯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一想”的讨论。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教学法建议 1。重视实验教学,突出

惯性现象。由于实验相对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有些实验可以采用手拉手操作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提高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让学生用他们的钥匙和一张纸在桌子的边缘做惯性实验。一些演示实验允许学生在舞台上表演。 2。通过教学培养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作为惯性车演示实验的例子,让学生解释木块前后下落的原因,并训练如何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照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哪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找出研究对象最初所处的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一个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应该保持其原始运动状态,那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也指典型示例中的一些内容) 3。下面的错误想法很容易发生,应该注意改正。 (1)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2)惯性是力,也就是说,惯性力 (3)有没有力的惯性,没有力的惯性 (4)在静止时有惯性,没有运动的惯性 (1)如图9-2-1所示,把一个纸板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纸板上鸡蛋很快撞到鸡蛋下面的纸板上,鸡蛋垂直落入杯子,没

该如何理解惯性定理和牛顿定律

第五章:探索从来不拒绝微小和无知 前几天幻想和爱因斯坦他们聊过,他们建议我既然认为引力是惯性的源泉。那为什么不重新定义惯性呢?这样他们认为会和我继续谈,否则游戏结束。现在想想,他们的建议是如此的正确。那么接下来要重新定义惯性。 新的惯性定义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根据新的惯性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应该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为后续定律准备了概念并定性阐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特别地,第一定律中所述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和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合力为零)这一运动状态不同,不能把第一定律当成第 二定律在时的特殊情况,因为肯定导出加速度,但的运动 只能由第一定律本身彻底阐明其为惯性运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一定律是完全独立的基本定律,用其解决的问题,别的任何规律都无法解决,第二、第三定律根本不能取代第一定律。 在这里要这样说明,不然大家会迷糊。 首先惯性是时刻存在的,那么惯性运动就是时刻存在的。惯性运动和参考系没有关系。来看看关键词:引力场,保持,运动状态。 在此惯性定义中,凸显引力场的作用,不关乎参考系。也就是说惯性系和非惯性系都是符合的。都有保持当下的运动状态的性质。 但惯性定律需要考虑参考系。惯性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这样我们就可以脱离的经典力学的“循环论证”问题。不需要去寻找理想中的不受力的情况。 但是这和牛顿的惯性定义是相通的。只是我把引力场强调了出来,并且找到了新的“根基”。 那么惯性系这时候该如何定义呢?我们先来看看经典力学中的两个定义。 一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 二是:在有些参考系中,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时间是均匀流逝的,空间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在这样的参考系内,描述运动的方程有着最简单的形式,此参考系就是惯性参考系。 你会发现两种说法其实是等价的。牛顿第一次定律成立的参考系叫惯性系。本身这句话不具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可是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当你去找这样的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时,就为难了,就陷入到循环论证里了。 牛顿第一定律定义为:在引力场中,物体所受外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运动,叫惯性定律。 我把这个定义简称为:新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专题01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重难讲练 1.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种力. (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或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 (3)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切勿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4)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 2.惯性的两种表现形式 (1)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2)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提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质上是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即原来运动的保持其速度不变,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但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与不受外力在效果上是等效的,这就使牛顿第一定律具有了实际意义. 4.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技巧 (1)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际问题时,要把生活感受和理论问题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克服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直观印象,建立正确的思维习惯。 (2)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然受到不为零的合外力作用。因此,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以及如何改变,应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典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的位置受到的重力是不同的,但它的惯性却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C.一个小球竖直上抛,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了向上的推力 D.物体的惯性大小只与本身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典例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奔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跟踪训练】 1. 我国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因刹车时汽车会很快停下来,而人还要继续向前运动,此时安全带对人施加向后的拉力,保障人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 A.人和汽车都具有惯性 B.人和汽车都没有惯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