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精品文档]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精品文档]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精品文档]
高中生物-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精品文档]

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临床进行广泛摘除淋巴结;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体液总量和组织间隙液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钠,99%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约1%从尿中排出。若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保持这个比例,就不致发生水、钠潴留,称为肾小球-肾小管平衡。但是,任何原因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率并未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没有明显变化而肾小管重吸收明显增强,再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同时出现,都会导致肾小球、肾小管平衡失调,从而引起水、钠排出减少,在体内积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和抗利尿素增多,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因此,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3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①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②营养不良引起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也就是说当摄

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二“不是疾病”的水肿

有一些水肿对人体健康并无影响,可以说是“不是疾病”的水肿。

①老年性水肿:老年人由于体内组织器官功能减退,新陈代谢的能力下降,使得具有结合组织中水分作用的皮下酸性黏液多糖类物质增多,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而产生水肿。此水肿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平卧或抬高下肢后水肿可明显减轻。一般不需治疗。

②睡眠性水肿:部分人在睡醒后发现双侧眼睑水肿,即所谓睡眠性水肿。其原因系由于人的眼睑相当疏松,而在睡眠状态下眼睑的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驱使液体离开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所致。这种水肿起床后即可逐渐消退。

③反应性水肿:有些人在炎热的夏季,下肢或小腿部可出现轻度水肿。这是因为高温会促使人的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小静脉怒张,引起血液瘀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滤过压升高而产生水肿。多见于身体较胖,平时不爱活动的人。每逢夏季后,天气转冷,水肿即会消退,可反复多年,一般不需治疗。

④旅游性水肿:长途旅游时,因长时间行走,下肢静脉回流受到阻碍,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而引起。多发于下肢,休息或平卧、改变体位后即可很快消退。⑤肥胖性水肿:多因皮下脂肪组织增多,机体对浅表静脉的支撑作用减弱,血管易于扩张,导致下肢血液瘀积,加上活动减少,静脉血管压力升高而引起。肥胖性水肿多以下肢为主,通过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方法,可使水肿减轻或消退。

三例题选析

例1. 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有()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不足

B、不太出汗情况下大量喝水

C、血糖含量过高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解析:营养不良,引起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渗,血液量减少,使组织液增多,引起水肿。不太出汗的情况下大量喝水,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排尿增多,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血糖含量过高,会引起体内胰岛素含量增高,使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水平。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再有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激素增多,使尿素减少,再有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渴觉后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很快会恢复正常。

答案:A

例2. 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1)组织发生水肿

(2)组织发生脱水

(3)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4)组织液中大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A. (1)(3)

B. (2)(4)

C. (1)(4)

D. (2)(3)

解析: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某一部分的毛细淋巴管阻塞后,使淋巴回流受阻,会引起所属区域的组织发生水肿,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数量增加。

答案:A

例3.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血浆在形成组织液时,有些小分子蛋白质渗出,这些蛋白质只能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通过淋巴循环运回血浆,保证血浆蛋白质含量不减少。若班氏丝虫寄生,则堵塞毛细淋巴管,大量的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使组织液的生成增多,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下肢肿胀。

答案:B

例4. 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A、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B、醛固酮增多症

C、组织蛋白浓度降低

D、钙离子浓度降低

解析: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造成浮肿。病理条件下醛固酮增多会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大量重吸收,钠是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继而吸收大量的水,钠与水在组织间隙大量潴留,造成水肿。钙离子浓度降低,人体会出现抽搐而不是水肿。

答案:A、B

四、训练

1.(多选)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B.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C.淋巴循环受阻D.血糖含量过高或过低

2.(多选)下列可造成人体组织水肿的原因有()

A.花粉过敏B.肾脏病变C.胰岛素分泌不足D.蛋白质供给不足

3.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4.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这时因为()

A.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B.淋巴生成率降低

C.淋巴循环受阻D.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5.严重缺血时,会造成脑组织水肿。产生这一现象的有关原因是()

A.脑组织中ATP合成增多B.脑组织中ATP合成减少

C.脑组织中K+ 离子浓度增高D.脑组织中Na+ 浓度增高

答案:1、BC2、ABD3、C4、D5、B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试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意义和现状。指出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涉及自然、人为及制度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生境丧失、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保护对策,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和制定自然保护区法、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与行动,以此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的说,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一)自然原因 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

浅谈生物多样性减少

浅谈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生存于地球这一庞大而纷繁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中,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均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稳定性越高,而目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1 生物多样性的概述 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即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全球水平上,其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包括:①能量转换,从阳光到植物,再通过食物网进行再分配;②有机物的贮存、释放和再分配;③养分循环;④水循环,净化和分配水资源;⑤氧分循环。这些功能构建的气候环境给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生存条件。 2 生物多样性减少现状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过去4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大约下降了30%。研究显示从1970至2008年,全球陆地物种减少了25%,其中热带陆地动物减少了45%,但温带陆地物种却增加了5%。全球海洋物种减少了20%,其中热带物种减少了60%,但温带海洋物种却增加了53%。 据统计,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我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原始森林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种~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形势十分严峻。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因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就目前而言,人类快速的社会化进程无疑是加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点教学教材

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 点

浅述各型水肿的原因及特点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水肿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 一.全身性水肿 1.肾源性水肿 各种肾小球疾病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肾脏病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其临床特点:水肿多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颜面、足踝部开始,以晨起时最明显,活动后逐渐减轻,而后逐步扩展致全身水肿;肾性水肿的性质是软而易移动,用手指按压局部皮肤可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凹陷性水肿。肾性水肿患者常同时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少尿等其他肾脏疾病表现。 2.心源性水肿 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均可引起全身性水肿,如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包疾病、冠心病、心肌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源性水肿是因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增高及毛细血管滤过压增加而引起水肿。心源性水肿的特点是先见于下肢,卧床病人常有腰、背及骶部等低垂部位明显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下午后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水肿常从下肢逐

渐遍及全身,严重时可出现腹水或胸水,水肿性质坚实,移动性较小。静脉压测定明显升高,常有心脏病病史和心脏病体征。 3肝源性水肿 主要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晚期肝癌等。肝病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肝功能障碍,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能力降低所致,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上肢常无水肿。水肿特点为凹陷性,常先出现踝部,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形成顽固性腹水。患者常伴有黄疸、肝脾肿大、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体征。 4.营养不良性水肿 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如长期腹泻既影响食欲,又妨碍蛋白质吸收的慢性痢疾、肠结核、婴儿幽门痉挛或梗阻、胰蛋白酶缺乏、脓胸、肺脓肿、严重弥漫性肝脏疾病、大量腹水、大量失血和外科伤口大量引流及重度烧伤等使体内蛋白质大量丢失致低蛋白血症等均可产生全身性水肿。水肿常从足部逐渐蔓延至全身。水肿出现前常有消瘦、肌肉松弛,贫血,面部、皮肤苍白,四肢无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动等症状。 5.药源性水肿 引起水肿的常见药物有:肾上腺皮质激素、速尿、睾丸酮、雌激素、胰岛素、萝芙木、大剂量甘草等。药源性水肿是药物引起体液平衡紊乱,细胞外液量增多,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或致血管内、外液

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临床进行广泛摘除淋巴结;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体液总量和组织间隙液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水、钠,99%以上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约1%从尿中排出。若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率保持这个比例,就不致发生水、钠潴留,称为肾小球-肾小管平衡。但是,任何原因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率并未减少,或肾小球滤过率没有明显变化而肾小管重吸收明显增强,再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增强同时出现,都会导致肾小球、肾小管平衡失调,从而引起水、钠排出减少,在体内积留。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强这是大多数全身性水肿引起水、钠积留的重要环节。造成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醛固酮和抗利尿素增多,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因此,当醛固酮增多时,就能引起钠积留。钠积留又使血液中晶体渗透压增高,反射性地刺激垂体后叶,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的重吸收,这样过多的水积留于体内。 3其他原因也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①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

生物必修2人教新课标7.2《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共同进化 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 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 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学生在搜集、讨论、交流过程中,面对触目惊心的画面、数据和素材,一定能产生情感的震撼与升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爱生命、自觉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的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高中生物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素材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其原因 (1)受威胁现状 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为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分布不均匀。近些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森林仍在减少,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中国有林地面积、天然林面积在1973~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分别为12186万hm2和9817万hm2,1977~1981年间分别下降为11527万hm2和9308万hm2。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点原始林区之一,1977~1981年调查期间天然林面积为1464万hm2,1984~1988年间降为1396万hm2。据估计,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数约4500种,濒危植物种比例为15%,高于世界平均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的比例10%。中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灭绝或濒于灭绝的森林植物有崖柏(Thuja sutchuanensi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eriana)、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桂滇桐(Craigia kwangsiensis)、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柔毛油杉(Ketleeria pubescens)、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爪耳木(Otophora umilocular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藤枣(Fleutharrhene macrocarpa)、华盖木(Manglietiastum sinicum)膝柄木(Bhesa siensis)、粗齿梭楞(Reevesia rotundifoli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金佛山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无喙兰(Archinecttia gandissarii)、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等,这些植物种现存植株大多不超过10株,而且仅分布于一处。中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或威胁状态,已经灭绝或在中国境内绝迹的动物有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马(Equus przewalskii)、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麋鹿(Elaphrus davidianus)等;濒临灭绝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台湾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ybulosa)、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雪豹(Panthera uncia)、长臂猿(Hylobates spp.)、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 fer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等。很明显,中国目前统计濒危和灭绝的物种绝大多数属于森林中的野生生物种,它们的分布区逐步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小和生产力下降。 (2)受威胁原因 a.森林过伐根据前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采伐量一直大于生长量。而且呈增长和居高不下的趋势。“五五”清查,森林资源消耗量约2.94亿m3,资源消耗率为3.19%,在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七八年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由384593万m3减少到262163万m3,共消耗掉1/3,年平均赤字17066万m3,年均净减率4.44%,下降幅度惊人。在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虽然森林资源消耗下降趋势减缓,但是森林资源超额采伐还时常发生,

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大纲 一、生物多样性的演化; 1.物种; 2.物种的形成;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因素; 1.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 2.生物进化(Bio-Evolution); 3.地球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 4.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 一、物种: 1、每一个物种由它不变的本质形成特征,并通过一个明显的非连续性与其他物种分开。 2、物种完全是人为的,是存在于生物学家脑子里的具有相同名称的生物集合体,不是自我组织及在自然界发生的真实实体。 3、具有不变性状的生物与其他具有非常相近结构的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物种(达尔文)。 4、生物学物种概念 A 、一个杂交集群,是有性生殖的(Poulton ); B 、靠血缘关系联接的个体在一个区域中形成一个单独的动物区系的单位; C 、物种是实际的或者潜在的杂交自然种群的类群(Mayr, 1942 ); D 、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集群(Mayr, 1982 );

3.1.1物种的特征 1、真实性; 2、非连续性; 3、生殖属性与形型属性; 3.1.2 隔离机制与物种形成 一、物种形成机制; 隔离机制:Dobzhansky (1987)创造了隔离机制,根据他的观点,有一套重要的分布和表型的生物性状,这些性状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物种,它们在生殖上相互隔离。 Mayr与Dobzhansky都认为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后者反过来导致两个新近分衍的物种之间一般表型分异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二、物种形成模型 A、异域物种形成:物种形成主要源于地理隔离的初始原动力; A…、同域物种形成:物种的形成主要源于生殖隔离,而生殖断裂产生于生物之间的常规接触部分。 B、跳跃模式:物种形成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B?、趋异模式:隔离阻障以一种连续的方式(不必很慢)进化,伴随着一些自然选择的形式,或者直接或间接作为导致生殖隔离的动力,即此物种形成模式因为自然选择而发生。 3.1.3 物种演化与生物多样性演化 一、物种暴发式形成 见幻灯 四、物种灭绝 3.2 Four Impact factors

内环境稳态—组织水肿及其发生机理(带例题)

内环境稳态—组织水肿及其发生机理 一.知识概述 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水肿不是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水肿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与某些疾病相伴随的病理过程。水肿可发生于局部,称局部水肿,如肺水肿、脑水肿;也可波及全身,称全身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与血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由两方面的力量所决定的:一种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渗透压;另一种是促使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这两种力量对比决定着液体的滤出和回流时的方向和速度。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据测定,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3.33kPa,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压平均为4kPa,毛细血管静脉端的血压平均为1.6kP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2kPa,组织液静水压为 1.3kPa。因此,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4+2-[3.33+1.3]=1.37kPa,由于其滤出的力量大于回流的力量,液体自毛细血管滤出;毛细血管静脉端相反,有效滤过压为1.6+2-[3.33+1.3]=-1.03kPa,由于回流力量大于滤出力量,大部分组织液又回流入毛细血管内,另一小部分则通过淋巴管回流入大静脉。这样,血管内外液体就保持了平衡。当然,淋巴回流具有强大的代偿性,对防止组织液在组织间隙内积聚具有重要意义。如组织液静水压由-0.86kPa至0kPa时,淋巴回流量可增20~25倍,从而保证组织间隙液的恒定.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尤其是白蛋白含量。因为白蛋白量多,分子小,吸水力强,对渗透压影响极大,所以当血浆蛋白总量低于5g/100ml(正常为 6.7~7.9g/100ml)或白蛋白含量低于 2.5g/100ml(正常为 3.8~4.8g/100ml)时,即可发生水肿,消化道疾病时消化吸收障碍,蛋白质摄取不足;肝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肾病综合症时的丧失过多等,都会引起水肿;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

组织水肿

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 微循环单位是循环系统中最基层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内液与血管内液。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因此,微循环是关系到气体营养的转运以及代谢废物排泄的管道系统,从这个观点来看,又可将其认为是一个“交换系统”。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为此,各脏器必须具有一个正常的微血流循环,并且保持一种正常的灌注状态。 血液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供应氧气营养、二是代谢废气废物。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据测定,每毫升血液中就有大约450万~500万个红细胞 但是微循环障碍时: 一、回心血量减小,各组织供血不足 毛细血管闭塞,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局部的血液灌注减少,灌注压减少,回心血量减少,由心脏泵入全身的血量减少,造成各组织供血不足。 二、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内皮细胞受损,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大:一些蛋白质大分子通过,生成蛋白尿 2.毛细血管硬化可供交换的毛细血管数量减少,造成组织缺氧,营养物质缺乏,脏器细胞 坏死,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肝脏细胞坏死,生成白蛋白减少,细胞内运输和释放发生障碍,引起血清内白蛋白减少,白蛋白减少到3克%以下时,大多数患者出现或将要出现腹水,白蛋白减少是肝硬化的特征;神经细胞坏死可引起肌肉的萎缩,由于神经细胞

不可再生,当脑神经细胞大量坏死后,则其脑功能会受损甚至破坏,可引起偏痰。人类的语言、书写、理解等能力也由相应部位的脑细胞执行,如果损伤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三、影响组织液的生成(水肿) 1.毛细血管硬化,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2.当血浆蛋白减少,如长期饥饿,肝病而使血浆蛋白减少或肾病引起蛋白尿(血浆蛋白丢失过多),都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过多、回流减少而造成组织水肿。 3.由于约10%组织液是经淋巴管回流入血,故当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因素),则受阻部位远端组织发生水肿。 4.若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异常增加,致使部分血浆蛋白漏出血管,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其结果,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局部水肿 四、血流动力学改变 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会发生舒缩活动,这与局部的代谢物质有关。当代谢物质聚集的时候,可引起毛细血管的开放,局部组织的代谢产物被血流清除后,毛细血管会关闭。但是当发生微循环障碍的时候,毛细血管的舒缩活动会受到影响,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清除,可造成组织持续缺氧,加快坏死。 总之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象块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 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 1.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3.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4.当肾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5.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6.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原始森林在经历了人类长期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一系列行径之后,正以惊人的速度每年递减,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严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丧失,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物种或受威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仅仅中国就占四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是十分严峻的。本文将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组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几方面入手,使大家清楚的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从而呼吁更多的人共同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队伍中来。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丧失、危害、防治对策 正文: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部分组成。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非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和资源的不充分合理利用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 1.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在这个进程中,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过度的垦荒、恳殖、超载放牧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日趋萎缩,兴修水利和建闸筑坝造成湖泊、江河的隔断,鱼类洄游通道与种群交流呗隔断。铁路公路建设使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破碎化,种群繁衍面临直接威胁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大量施用,破坏了生物钟及其栖息环境,导致许多种类绝迹或种群数量减少。 2.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野生动植物进行过度大乃至掠夺式开发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虽然人工林或次生林面积近期大幅增加,但由于历史上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大量野生生物栖息地消失。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现象任十分突出,导致鱼类资源急速下降和优势鱼种快速小型化。 3.种植和养殖品种单一化,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栽

(完整版)组织水肿的例子

引发组织水肿的因素例析 组织水肿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从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组织水肿,又称浮肿。组织水肿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局部水肿和全身性水肿。高中生物内容所涉及的只是局部水肿里的一部分,引发局部组织水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水肿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者,在生物体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营养不足,且蛋白质严重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含量过少,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使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这时因为() A.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B.淋巴生成的速率降低 C.淋巴循环受阻 D.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率降低 解析: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答案:A 2 过敏反应引发组织水肿 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使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过多的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例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增加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解析:人体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的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生成多,回流少,较多的水分滞留在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增加,局部肿大,表现出过敏反应。由于组织液回流少,所以血浆量减少。组织液增加,导致淋巴代偿性回流,所以淋巴增多。答案:B 3 淋巴回流受阻造成组织水肿 正常情况下由血浆生成的组织液,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的静脉端又回流到血浆中,小部分则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淋巴循环回流入血,从而维持了组织液的相对稳定。当淋巴管阻塞(如丝虫寄生),淋巴循环受阻时,将导致组织液不能及时顺利形成淋巴而积聚于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加;另外,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淋巴及时运走,而在组织液中滞留,致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水分增加,最终引起组织水肿。 例3: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浅析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

浅析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 发表时间:2019-12-27T14:36:18.6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石媛媛[导读] 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作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研究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以及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对 策,以便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的现实和保(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摘要:环境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时代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作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及其对策研究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将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以及防止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对策,以便更好地了解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的现实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呼吁每个人都要照顾生物和保护生物。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策 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生态多样性和复杂性和生物环境的可变性之间的生物,通常揭示构成这些部件中可以看到所有的生物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外来物种的入侵。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一个生态系统,在原有的生态平衡,当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这种不平衡一旦造成,就会带来极大的危害。1859年,一位澳大利亚农民从别处引进了几只兔子,以求生存。对兔子来说,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不仅食物丰富,而且没有天敌。它们繁殖期短,数量急剧上升,使当地的农作物破坏,生态失衡。即使后来人们进行了杀兔的行动,效果也很小。到20世纪50年代时,兔子的数量增加到了5亿只。澳大利亚大部分草地和农作物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 过度使用生物资源。据联合国说,每年砍伐近1300万公顷的森林,相当于希腊或尼加拉瓜的国土面积。鲸鱼,鲨鱼,捕鱼和其他人类活动是一系列在利用生物资源的行动; 人口的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的影响增加,需求增加,对自然的需求增加。但是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是有限的,这导致许多动物和植物灭绝;人类的生产生活改变植被、大气成分和结构,导致了空气污染的。气候变暖也是人类活动的后果之一。未来气候变化对生物体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说,气候变暖加速了物种的减少。在很短的时间,而较大的强度的变化,一些能够适应物种,某些种类可灭绝; 偷猎和走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甚至灭绝。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华盛顿公约》秘书处目前的出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至少有2.2万头非洲象被偷猎,2013年偷猎数量基本维持这个数字;城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居环境过度开发,造成森林面积锐减,绿地面积不足。甚至形成"城市热岛",使脆弱的环境更加脆弱。如此循环,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环境密切关联。同时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也是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会对人类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类的生存的危害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和呼吸有关。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某些植物可以用作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紫杉醇作为一种著名的抗癌植物,在治疗癌症方面非常有效,被誉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正是由于紫杉醇的有效性,大量的人砍伐,导致大量的红豆杉树种减少; 大多数植物是生产者,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出氧气。与氧的吸收,二氧化碳呼出的人互补。因此,当生物多样性降低时,对人类呼吸有一定的影响。对动植物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生物的进化和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导致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简化。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与之相反的是越简单的食物链,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抵抗力弱。当生物多样性降低时,食物网变得简单,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四、预防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对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政策和法制确定国家的濒危、易危等动植物,制定或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如,在外来物种引进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评估和审批,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或者建立有关的基金条约或制度。若有人违反相关的法律惩法规,作出严肃处理。教育宣传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育人民群众,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观念。同时,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宣传时,可以采用贴海报,贴宣传标语,广告宣传等方式。若是在学校里面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可采用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原因及保护对策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的方法. 1.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 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 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

组织水肿-小专题

组织水肿原因分析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的。在通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蛋白质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 水肿可发生于局部,称局部水肿,如肺水肿、脑水肿;也可波及全身,称全身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心性水肿、肾病或肾炎时的肾性水肿、肝脏疾病时的肝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时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另外还有的全身性水肿至今原因不明,称“特发性水肿”。 水肿发生的部位虽然各有差别,但其发生机理是基本相同的。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的量是相对恒定的。这种恒定的维持,是有赖于血管的内外液体和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发生就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这两方面的平衡障碍所造成。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情况下,组织间隙液体与血液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由两方面的力量所决定的:一种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渗透压;另一种是促使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的力量,即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这两种力量对比决定着液体的滤出和回流时的方向和速度。 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由于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使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而又阻碍液体回流入毛细血管,这样就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当其超过淋巴的代偿回流时,就出现水肿。如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全身性水肿;肝硬变时引起的腹水,以及局部静脉受阻时引起的局部水肿等,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所致。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是使组织液回流到毛细血管的一种力量,因此,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常为全身性的。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 、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④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或临床进行广泛摘除淋巴结;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 2、体内外液体交换障碍 正常人体主要通过肾的滤过和重吸收来调节水和钠盐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动态平衡,从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