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
醴陵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

第十二章附则17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3

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3

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3

第三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4

第四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4

第五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5

第六节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6

第七节市域重大市政设施规划6

第八节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7

第九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7

第十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

第十一节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8

第四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9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9

第二节城市规模9

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9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10

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10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10

第三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11

第四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1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12

第八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13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13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14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14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14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15

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15

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15

第十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16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1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醴陵市的实际情况制定。

第2条规划依据

1、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国家、湖南省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务院,1996年18号文件)

《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设部)

3、湖南省、醴陵市关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规划、计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株洲市“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醴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一2020》(醴陵市人民政府)

《醴陵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

第3条规划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努力实现城市

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对接长株潭,促进区域一体化。注重统筹兼顾,促进醴陵与周边中心城市的

经济社会联系,达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3、突出醴陵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建设,强化醴陵

在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的核心竞争力。

4、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修编,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延

续性,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

5、充分吸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等研究成果,与省市“十一五”规

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醴陵市各部门、行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为2010—2030年。

近期为2010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30年;2030年以后为规划远景。第5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由醴陵城区(含阳三、西山、黄泥坳、来龙门4个街道办事处)和板杉乡、孙家湾乡、东堡乡、东富乡、王仙镇的全部行政辖区组成,总面积为557.65 km2。在规划区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6条规划层次

1、市域范围:是指醴陵市所辖行政区用地范围,面积是2157.2 km2。

2、中心城区:是指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范围,由醴陵现状建成区

和板杉乡、孙家湾乡、东堡乡、东富乡、王仙镇的部分用地组成,面积为323.32 km2。

3、城市规划区:由醴陵现状建成区和板杉乡、孙家湾乡、东堡乡、东富乡、王

仙镇的全部行政辖区组成,面积为557.65 km2。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7条城市发展目标

在规划期内,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促进醴陵“两型社会”的建设;积极发挥醴陵市作为长株潭城市群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的作用;将醴陵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良、科教进步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8条城市发展策略

1、优化传统产业,引入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陶瓷和烟花两大传统产业,引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先进制造配套、

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多层次复合化的两型产业

结构。

2、保护山水环境,建设低碳城市

保持醴陵现有的山水格局,塑造醴陵山水园林城市风貌,促进城乡土地的集约利

用,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交通方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3、对接长沙株洲,融入区域分工

加强与长株潭核心城市的互动与交流,积极融入长株潭区域分工当中,提升醴陵

在区域中的地位。

4、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强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商务、商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公共

设施建设,扩大醴陵在长株潭外围东部地区的辐射及吸引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9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引领市域城乡发展

整合资源要素,打造精品城市,形成整个市域的增长极核与驱动中心。加强重点

镇的建设,在市域范围内形成若干增长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工哺农、以

城带乡,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

进步。

2、分区统筹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创新发展区、小城镇优化发展区、小城镇

促进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等五大片区。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采取不同的政策进

行引导,以实现特色集聚和优势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特色优势互补。

3、民生设施均衡布局,城乡一体保障公平

通过民生设施的城乡均衡布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建设,缩小当前城乡生

活设施配置水平的差异,逐步实现交通、市政、基本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

面覆盖城乡。

4、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切实保护山水资源,处理好城市规模扩张与自然山水格局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

产业两型化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维持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第10条城镇化战略

醴陵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强化中心,培育集核,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形成城

镇体系完善、空间分布合理、经济全面发展、城镇功能健全、资源优化配置、生

态环境宜居、人口转移顺畅、公共服务共享的市域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11条乡村发展战略

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鼓

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扶持农业生产服务业发

展,同时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合理发展。

2、通过基础设施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

农民适当集中居住,节约农村建设用地,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的现代农

村居民点。

3、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多元化,稳定提高农民非农产

业收入,改善乡村生活水平。

4、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制定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制度

和建立健全有关机构,保障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二节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2条市域人口规模

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110万;2030年市域总人口123万。

第13条市域城镇化水平

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48%,城镇人口为53万;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70%,城镇人口为86万。

第三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4条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城一带两廊五区”

1、“一城”指的是醴陵中心城区。规划对现有的城市功能进行优化,促进城市产

业两型发展,保持传统山水格局,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为带动区域“两

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

2、“一带”指的是东部城镇密集发展带。规划促进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

素在106国道沿线的集聚与整合,加强小城镇的建设,注重培育小城镇的城乡服

务职能,优化发展传统产业。

3、“两廊”指的是渌江创新发展走廊和交通综合发展走廊。

渌江创新发展走廊以渌江为依托,规划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服务

等创新产业,构建城乡一体的两型产业体系,切实保护渌江水体及两岸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空间廊道。

交通综合发展走廊以上瑞高速公路、320国道为依托,规划发展现代物流、生产

性服务业、休闲旅游等产业,通过对现有产业和城镇的整合与重构,构建沿交通

线延伸并向两翼辐射的综合空间走廊。

4、“五区”指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创新发展区、小城镇优化发展区、小城镇

促进发展区、生态涵养区等五大片区。规划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采取不同的政策

进行引导,以实现特色集聚和优势发展,在市域范围内实现资源特色优势互补。第15条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醴陵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按照“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三级设

置。

I级城镇:即醴陵中心城区,规划人口50万。

II级城镇:包括白兔潭、泗汾、均石、官庄、新霞等5个重点镇,各镇规划人口

3-10万人。

III级城镇:包括潼塘、王仙、大障、船湾、神福港、板杉、黄达咀等7个一般镇,各镇规划人口1-3万。

第16条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农业服务型、生态旅游型四大类别。规

划市域各城镇的职能引导重点以产业空间承载、农业支持服务、商贸物流集散、

休闲旅游服务等为主。

综合型:包括醴陵城区、白兔潭、泗汾、均石、仙霞等5个综合性城镇。

工业型:包括潼塘、王仙、大障、船湾等4个工业型城镇。

农业服务型:包括板杉、黄达咀等2个农业服务型城镇。

生态旅游型:包括官庄、神福港等2个生态旅游型城镇。

第四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第17条产业发展战略

在规划期内,大力提升陶瓷和花炮传统产业,在技术、品牌、特色上加强创新。

应对长株潭市场需求,重点打造休闲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对接长株潭产

业配套和沿海产业转移,积极谋划高新材料、装备制造配套、生态型劳动密集产

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第18条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规划106国道沿线为传统产业提升带,主导产业为陶瓷和花炮,实施产业升

级战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乡镇在现有的基础上,做特做专,形成以某类陶瓷

或花炮产品为重点的专业镇。

2、规划“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为创新产业发展区。其中,醴陵城区产业发展

的主要方向是高科技陶瓷产业以及相关的陶瓷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

游业。醴陵城区以外的乡镇(主要集中在渌江沿线和官庄水库周边)未来产业发

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有条件的新霞镇在镇区周边也可适当发展陶瓷新材料产业。

第五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19条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以国家及区域的交通为依托,以长沙和株洲市区为主要联系方向,加强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呈开放态势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沪昆高铁(醴陵段)、渌水通航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市域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醴陵中心城区道路网的衔接,强化中心城对外联系格局;加强各级客货运站场尤其是醴陵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匹配湘东赣西现代物流中心地位。

规划建成醴陵城区到株洲市区和长沙市区的1小时交通圈、醴陵市域内各乡镇到中心城区的1小时交通圈和市域任意各乡镇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

第20条铁路及站场规划

加快推进国家级铁路客运通道沪昆高铁(醴陵段)的建设,在醴陵市东部城区以北1.5km处设站,规模为中间站。

对浙赣线(醴陵段)实施电气化改造,改造后只保留醴陵站,醴陵东站改为支线车站。

规划建议醴茶铁路北接长沙-韶山铁路,南接衡茶吉铁路,打造连接韶山至井冈山的小火车旅游精品线路。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的要求,预留株洲至醴陵段城际铁路的线位。

第21条公路及站场规划

建设由上瑞高速(醴陵段)、岳汝高速(醴陵段)、106国道、320国道、313省道为主骨架,县道网络为支撑联系各乡镇,乡道、村道沟通各行政村的层次分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体系。

(1)高速公路

加快推进岳汝高速(醴陵段)的建设,在醴陵市域内规划预留5个互通口,分别

位于枫林寺、岳汝高速和上瑞高速相交处、城区西侧、嘉树和泗汾。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在醴陵市域内预留株潭南外环和长

株东外环的高速公路线位。

(2)其他干线公路

完善干线公路“四纵六横”。

“四纵”分别是106国道(醴陵段)全线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

设。麻石—市上坪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官庄—柴冲提质改

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蛇湾—贺家桥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

路标准建设。

“六横”分别是X015纸线桥互通—塘坊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

设。老G320国道莲花—耿境坝干线公路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新320

国道(醴陵段)工程,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S313提质改造项目,其中石亭

—醴陵改造段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老关—醴陵改造段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双

龙—弄子口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美田桥-昭陵提质改造工程,全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

(3)公路站场

规划醴陵城区在布局上调整和等级上提升现有的客运站,形成东、南、西、北四

个站。分别在城区东南侧结合铁路货运站场,在城区西北部结合陶瓷工业园建设

两处物流中心。

提升现状官庄客运站的等级,增设泗汾、均石、新霞、白兔潭四处的客货运站,

客运站等级为二级。

第22条水运规划

规划对渌水航道(金鱼石——渌口)全长82公里实施航道通航疏浚改造建设,

分七个梯级进行渠化。其中,金鱼石至荆潭15公里系Ⅶ级航段,荆潭至渌口67

公里为Ⅵ级航道。

渌水沿线规划两处主要货运码头。其中下游综合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100万

吨,位于神福港镇上三洲与下三洲之间,渌水下游,离醴陵城区约12公里。上

游专用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地址设在牛丫洪船闸以下,左岸富里

平山,右岸枧头洲平山(现东富乡境内)。规划醴陵城区、神福港镇、石亭镇沿渌水设置多处客运码头。

第六节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23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2、改变农业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3、优化用水结构,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农业配水方案。

4、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

5、推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24条能源节约与利用规划

1、进一步提高电力、天然气供给能力,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2、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强化陶瓷行业煤改气工程,对传统行业

实施“两型化”改造,高效利用能源。

3、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强化政府机构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4、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第七节市域重大市政设施规划

第25条给水工程规划

新建市区第二水厂,新建白兔潭、官庄、泗汾、贺家桥、石亭和仙霞各镇的集中供水厂。

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如下:

官庄水库:取水口半径200米范围的水域范围和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陆域半径200米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水域一级保护区外半径1000米的水域以及陆域一级保护区以外周边山脊线以内区域分别为水域、陆域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

以外的水库流域面积可以划定为准保护区。

其它小型水源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为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内的水域及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游整个流域为二级保护区。

第26条排水工程规划

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

新建中心城区生活与工业污水处理厂;新建白兔潭、泗汾、石亭、官庄各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本镇及相邻建制镇的污水;其它乡镇可结合本地的实际独立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第27条供电工程规划

预测2015年醴陵全市供电量为14.8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35.2万千瓦;2030年醴陵全市供电量为4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04.3万千瓦。

新建醴陵北、浦口、泗汾3座220kV变电站,扩建现有220kV变电站,使220kV 变电总容量达到198万千伏安。

第28条通信工程规划

2015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5部/百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0万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2030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5部/百人,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9万门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规划扩容现有两个端局,各乡镇均采用接入网和模块局方式,乡镇以下接入点统一由各乡镇转接。

第29条燃气工程规划

2030年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以上,重点镇达到80%以上,一般乡镇达到60%以上,农村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45%以上。

结合天然气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的实施建设第二天然气气源,增加供气能力;建设醴陵至各中心重及王仙、浦口、嘉树等陶瓷企业集中的乡镇的供气支线。

第30条环境卫生规划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尽快实施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

续建下三州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新建东北部浦口卫生填埋场。

第八节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31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促进教育资源在醴陵中心城区的整合,形成集聚优势。积极增加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实现空间全覆盖。逐步扩大城镇中小学招生容量,努力适应城镇化

发展的需要。

调整农村中小学学校布点,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在重点镇建设寄

宿制的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在一般镇和部分乡村集镇设置初级中学,在有条件

的中心村设置小学,分层级配置教育资源与设施,满足城乡居民的教育需求。

第32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完善中心城市各项文化体育设施,使醴陵中心城区成为全市的文化中心。在重点

镇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建设部分大型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在一般镇和乡村集镇要有

文化中心站,有条件的乡镇要兴建文化广场。

规划在城区东北流星潭地区建设市级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提升城市的体育服务

设施品质和等级。在重点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部分专项体育场馆。规划每

个一般镇拥有1个小型运动场和一定的体育设施,至少三分之一的乡村集镇建有

一个全民健身广场。在农村居民点应设置必要的日常健身锻炼设施。

第33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市级中心医院重点提高综合水平,成为全市的医疗、预防和保健中心,建设疾病

预防控制体系。

在重点镇建设中心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为服务范围内的城乡居民提供全面的医

疗卫生服务。在一般镇和乡村集镇建设卫生院,充分发挥初级卫生保健的枢纽基

地作用。在农村居民点设置卫生室。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第九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第34条防洪工程规划

防洪标准:醴陵中心城区按100年一遇设防,重点镇按50年一遇设防,一般建

制镇(乡)按20年一遇设防。

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完善中心城区渌江堤防工程,提高防洪标准至100年一遇水

平,设计洪水流量为3630立方米/秒;建设各镇相应河段的防洪工程。

第35条消防设施规划

新建中心城区消防站7个,在各镇按每镇一处消防站建设。

第36条人防设施规划

按照“全面规划,平战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城镇民用建筑工程中,按要

求同步配建地下人防工程,按平战双重需要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组建防空专业队,提高平时抗灾战时抗毁的能力。

第37条地质灾害防治

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避开地质灾

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有效地进行灾害预报。

第十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生态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环境污染得到全

面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全面达标,饮用水源安全有可靠保障;经济

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

规划主要指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绿化率达到40%;城镇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0%,垃圾处理率达到98%,燃气普及率达到98%;城乡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

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全面满足规划水域功能区划要求的标准。

第39条功能区划

1、城镇和工贸区: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为其主要功能。

2、山地生态水源涵养区:醴陵城市的两大水源地官庄水库和望仙桥水库都位于

本区,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应放在水源保护、生态涵养及水土保持上。

3、低山浅丘生态林牧业发展区:是醴陵林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其生态环境保

护的重点应放在林地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上。

4、平川生态农业发展区: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

5、水域和滨水生态保护区:应以保护、涵养水源,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免受破坏

为重点。

第40条水源保护区管理措施

一级保护区: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

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

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

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

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

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

水质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二级保护

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

准,并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41条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

3、建设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防止对污染的环境。

4、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保护、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5、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一节市域空间管制与协调

第42条为促进醴陵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市域空间资源与生态环境,规

划对市域生态高敏感区、生态林地保育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水

系生态廊道等控制性要素提出空间管制措施。

第43条生态高敏感区

醴陵市域的生态高敏感区包括植被种类丰富的山林地、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地区、

生物种类多样的区域、主要河流水库的集水汇水区以及坡度大于25度的山区。

管制重点:严格控制居民点、工业企业进入生态敏感区;有旅游度假功能的生态

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以下;非旅游区的生态敏感区,其开发

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以下;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

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

的管理。

第44条生态林地保育区

生态林地保育区包括一般的山体林地、森林公园、生态敏感度一般的区域、坡度

在15到25度之间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绿色空间。生态林地保育区

管制重点: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开展“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加强林

区防火、防虫工作;严禁乱砍滥伐,保持山体植被,禁止开矿、采石、挖砂,加

强水土保持,防止滑坡发生,减轻水害灾害。

第45条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市域东北、东南、西南等地势相对低平的区域,尤其以渌江、铁水、澄潭江沿岸的基本农田分布更为密集。

管制重点:规划2030年醴陵市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5992公顷。基本农田的具

体范围调整依据国土行政部门划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建设行

为,严格控制对基本农田的环境污染

第46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醴陵市规划饮用水源主要包括官庄水库、望仙桥水库、周坊水库。应严格按照《生

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中有关规定,设立水源保护区。

管制重点: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破坏、填占水体,增加雨水收集和调蓄量,加

强水库湿地建设,消除有机物,吸收有毒物,改善库水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

第47条水系生态廊道

醴陵市水系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渌水、澄潭江、铁水三条主要河流及两侧的生态绿

地范围。

管制重点:在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中,应该在主要水系两侧留下足够的生态廊道空

间,当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建立足够宽度的廊道时,应设法建立由多个较窄的

廊道组成的网络系统。

第48条浅丘陵区

浅丘陵区主要包括坡度在15度以下的低缓丘陵,农业生产条件一般的耕地和林

地、生态敏感度低的灌木林和疏木林。

管制重点:浅丘陵区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集约发展、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原则,对空间资源实现优化利用,防止用地的浪费。

第四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49条城市性质

长株潭城市群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世界釉下五彩陶瓷之都;湘东赣西

现代物流中心。

第50条城市职能

国家重要的陶瓷、花炮出口基地;湖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湘东赣西区域重要的物

流集散地;长株潭城市群的多功能服务基地;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宜居城市;

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51条城市人口规模

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33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

第52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6.0m2,总建设用地面积35km2;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0m2,总建设用地面积50km2。

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与发展方向

第53条城市用地分类及评价

按照城乡用地评定标准,将醴陵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将用地评定为四个等级:I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II类用地为可建设用地;III类为不适宜建设用地;IV类为不可建设用地。

第54条城市空间发展主要方向

在完善渌江两岸老城区各功能和用地整理的基础上,优先向东北发展,建设流星潭组团;重点向东北发展,建设北部工业园;适当向南发展。

第55条城市布局结构:一带两心三组团

①一带:渌江风光带。城市功能性主轴,串联城市一主一副两个市级中心,组织

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导的两岸城市空间。

②两心:旧城区中心。状元洲为中心的渌江南北两岸区域,是具有区域影响的醴

陵城市综合中心。

流星潭新城次中心:城市东北的流星潭地区规划集行政、文化、体育、商贸、居住、休闲、交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新副中心。

③三组团:北部工业园组团,旧城中心组团,高铁流星潭组团。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56条公共服务设施格局:一轴两心四辅

①一轴:渌江城市服务发展轴,是城市公共服务的核心走廊。

②两心:指一主一副的两个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即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流星潭城

市副中心。

③四辅:指四处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分别为城西的陶瓷工业园服务中心、城东

的高铁服务中心、城北的文化科教中心、城南的南部工业园服务中心。

第57条规划公共设施用地814.13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6.27%,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16.28平方米。

第58条规划行政办公用地86.72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1.73%。

规划市属主要行政办公用地集中于流星湖的新政务中心;结合现状左权路的市级

行政办公用地,适当扩大用地规模;醴陵陶瓷园区中心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一处。第59条规划商业金融用地325.86公顷,占整个城市建设用地的6.51%。

①市级商业中心“一主一副”:市级商业主中心位于状元洲为核心的渌江南北两

片,规划集商业办公、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商业文娱功能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市级商副业中心位于流星湖。

②区级商业中心三处:分别为北部工业组团商业中心、南部工业组团商业中心

和高铁组团商业中心。

③居住区级中心:根据各居住区服务对象、地理位置的特点,采取集中或沿街

布局的方式,建设项目及规模参考居住区公共设施标准确定。

④大型市场:规划在浙赣铁路货站以西,立三路与G320国道交叉处,设置服务

全市、综合性的市场区一处;完善城区陶瓷花炮大市场建设。

第60条规划文化娱乐用地为41.9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84%。

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三级群众文化设施,形成布点均衡、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

网络。在醴陵大道中部、城市文化科教中心建设醴陵会议展览中心,在流星潭、

寨子岭规划建设相集中的区级文化娱乐中心。

第61条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72.5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5%。

规划在醴陵大道中段规划布置全市的教育科研中心,在醴陵陶瓷工业园建设陶瓷科研基地,对于原有学院以及拟建大中专职校在规划中均考虑预留一定发展用地。

第62条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为45.43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91%。

老城片区的医疗进行更新,规划在城市北部工业园片区、城南片区、城北片区、流星潭片区以及高铁片区共计增加6处医院。

第63条规划体育设施用地为37.9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0.76%。

规划市级体育中心一处,位于城市流星潭副中心。区级体育中心4处,分别位于桎木嘴、城南、立三、寨子岭。

第64条加强对醴陵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整治文保单位周边环境,结合广场、绿地、文化休闲设施等城市公共设施布局。

第二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65条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要求进行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建设,并按规范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第66条规划居住用地1586.49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31.70%。醴陵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7个居住片区:

①旧城片区居住组团:位于醴陵大道东南、浙赣铁路西南的居住片区,居住用地

171.56公顷,规划居住人口6.9万人。

②城北片区居住组团:位于浙赣铁路以东环绕人形山的居住组团,规划居住用地

403.03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1.5万人。

③城南片区居住组团:位于渌江以南、浙赣铁路西南的居住片区,规划居住用地

370.82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2.0万人。

④国瓷片区居住组团:主要为醴陵东北部集中的工业区服务的居住组团,规划居

住用地313.28公顷,规划居住人口9.9万人。

⑤该居住组团位于城市东南,佛子岭以西,沿江南岸东西展开的狭长居住组团,

规划居住用地152.52公顷,规划居住人口4.8万人。

⑥流星湖片区居住组团:位于城市流星潭副中心周边的居住组团,规划为中高档

居住开发用地,以建设低层住宅和别墅为主。规划居住用地101.23公顷,规划居住人口2.0万人。

⑦高铁片区居住组团:位于城市东北高铁站区,规划居住用地114.05公顷,规划

居住人口2.9万人。规划以多层为主,风景优良地区布局少量一类居住。

第67条经济适用房布局根据区域平衡、散点布局的原则,可在各区都有适量建设,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廉租房不宜成片建设,可结合经济适用住房及现有存量住房中划出一定比例的廉租房,在中心城区均衡布置。

第三节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68条本次规划工业用地为590.78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11.80%。布局三个中工业集聚区:

①醴陵北部工业园:规划醴陵北部工业园为醴陵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的工业基地,

园区以陶瓷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为主,打造“两型社会”产业优化改造示范区。

②湘东物流园工业区:作为对湘东物流中心的产业支持与补充,对现状工业进行

整理和改造升级,以一类工业为主。

③醴陵南部工业园:位于城市南郊孙家湾,规划布局发展潜力好、规模适中、易

于乡镇布局的企业。

第69条规划仓储用地133.20公顷,占城市总建设用地2.66%。按照仓储区所提供的服务对象及储存物资种类,结合城市对外交通集散点,规划3处集中仓储物流用地:

①湘东国际物流中心:位于城市东南部,提供面主要面向赣东湘西乃至更大区

域的水陆综合物流中心,打造国家级物流产业示范基地。

②工业区仓储规划:北部工业园仓储用地服务于工业园为主,兼有服务城市商业

物流的综合仓储。

③危险品仓储用地规划:搬迁市区各类危险品仓库至城市东南的危险品仓库,严

格按各类危险品安全规范控制用地以及防护安全距离,保证城市生活生产安全。

第四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第70条规划目标

到2030年,规划绿地总面积达到1007.87公顷,绿地率达到33%,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703.9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4.06平方米/人,防护绿地面积为303.93公顷。

第71条绿地系统体布局结构

城中一条渌江贯穿,多个绿核镶嵌,道路绿带交错,城外绿楔渗透,郊野公园棋布。

第72条公共绿地

规划至2030年建市级公园8处,区级公园14处。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各级各类公共绿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第73条生产绿地

规划流星潭东南部山地布局城市生产绿地,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以上,基本实现苗木完全自给。

第74条防护绿地

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株醴城际铁路以及各专用线等铁路线,布置50-100米的防护绿地;岳汝高速、上瑞高速以及高速公路连接线,G320国道、G106国道、S313省以及城市交通性主干路两侧布置20-50米的防护绿地;二、三类工业集中工业与居住区相邻地区设置50-100米宽的防护隔离绿地;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走廊分别布置22米和30米宽防护绿地。沿城市景观道路两侧各布置20-50米宽的绿带。

第75条附属绿地

①居住区绿地:一类居住绿地率不得低于40%,二类不得低于30%,居住区绿

地系统按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三级配置。

②单位附属绿地:医疗卫生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40%,行政办公,体育场馆、

文化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35%,旅游设施用地绿地率不得低于50%,大学校园、旅游宾馆绿地率不低于60%。

③道路绿地: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的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

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第76条生态绿地

醴陵生态绿地由基本农田、山体、林地、园地和自然湿地组成,总体呈现“三片

绿楔入城,郊野公园分布”。体现多层次的绿化效果和复合的生态功能。

第七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77条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以多方式联运和集约化运输为主体,建成适应醴陵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与中心

城区功能相匹配的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形态和结构的实现和完

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78条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在充分估计未来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小

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恰当发展出租车,适当控制摩托车的拥有和使用,保持城市

机动化客运交通结构合理;因地制宜的结合不同城市区域建设情况,发展城市道

路交通基础设施和进行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工作,营造良好的自行车出行和步行

交通环境,形成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

网络系统;加强交通系统管理和需求管理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79条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铁路及站场规划

规划城际铁路从城市西侧接入,和浙赣线并线,过醴泉路和国瓷路交叉口向北,

沿醴泉路、醴陵大道、老106国道,采用最后接沪昆高铁(醴陵段)。

规划城际铁路在醴陵城区预留3处站点,分别位于陶瓷工业园、流星潭和沪昆高

铁车站。

(2)公路及站场规划

规划106国道城区段改线。规划线位是沪昆高铁株洲东站以北5公里起,向东向

南过渌江、基本平行于老106国道城区段,接孙家湾组团东外环路,最后接106

国道原线。

规划320国道城区段为城市快速路。

规划公路站场四个,南站位于立三大道和渌江大道交叉口,东站结合沪昆高铁车

站设置,北站位于醴陵大道和320国道交叉口,西站位于313省道西侧入城口。

(3)水运规划

规划在渌江沿线布局两处客运码头,分别位于流星潭和凤凰路西侧。

(4)对外交通用地指标控制

规划对外交通用地共3.05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0.06%。

第80条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醴陵中心城区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320国道城区段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车速为60km/h,红线宽度控制在42米。

规划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控制为30-60米,设计行车速度40-60公里/小时,断面

布置双向四至六车道。包括:313省道—财源路—江源路—左权路—南北大道—

经二路;纬二路—江南大道—渌江大道—渌江北路;玉瓷路—建国北路—李畋路

—迎宾路;青云路—立三大道;碧山路;泉湖路—阳三路;财源北路—醴泉路—

醴陵大道;城北大道;石子岭路;国瓷路—车站路;陶工路;高铁站前路;高铁

站西路;高铁站东路;科教二路。

规划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控制为18-40米,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断面布

置至少双向四车道。包括:凤凰路;城北二路;城北路;艺瓷路;寨南路—寨子

岭路;上湾路;玉瓷北路;民寨路;科教一路;科教三路;新体育路;建国路—

滨江北四路—车站东路;滨江北三路—滨江北二路;流星中路;流星南路;滨江

南路—流星西路;流星北路。

规划城市支路红线宽度控制为8-24米,计算行车速度30公里/小时,断面布置至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要求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文案大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文案大全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文案大全

(新)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2) 第三章规划布局 (2) 第四章综合交通规划 (4) 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8) 第六章景观规划 (10)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1) 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23)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3) 第十一章规划的实施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新沂市经济社会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2002年); (6)《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 (7)《新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新沂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 (9)《徐州都市圈规划(2002—2020)》; (10)《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 (11)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 (12)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有关城市和本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

第3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60.00平方公里,北至323省道、新戴运河、大桥路,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唐纬十一路,西至经一路、唐经一路,东至城东高速公路引线。 第4条. 规划期限 2006——2020年,其中: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5条. 指导思想 1.用高瞻远瞩的、全局的、长远的眼光规划。 2.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开发区的现状、未来发展的新条件、新机遇、新机制,使规划符合并促进建设。 3.体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性发展观。 4.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5.突出特色。 6.妥善处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统一规划,逐步实施。 第二章开发区建设与产业定位 第6条.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建设为“改革开放先导区,先进管理试验区,现代工业集聚区,东陇海线产业带第三大城市新区”。 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加快“一主二副”开发区(中心区、东区、南区)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规划背景 1.1国家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 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规划重点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 年; 远期:2016—2030 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 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划区。规划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7、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7.1优势条件 (1)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含规划总图)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1996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一直是徐州市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徐州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的出现,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根据省建设厅的意见和建设部办公厅建办规函[2003]332号《关于同意修编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的精神,我市开展了新一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至2002年,我市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由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徐州都市圈规划(2001-2020)》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区域空间环境和政策框架。由省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的《徐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徐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城镇体系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的研究》,对徐州的城市定位、定性、空间格局、文化环境、重大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高效、科学合理地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2002年初,我市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1.面向21世纪,以现代化为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研究徐州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及发展动力,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2.对徐州市域确定城市合理的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研究并确定全市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加强以徐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徐州都市区规划,特别是对中心城区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3.突出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特色,贯彻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按201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名城景观和园林绿化,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发展方向,积极主动调整行政区划,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5.协调市区内老城、经济开发区、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调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加快新区建设,保证徐州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6.弘扬历史文化,体现出“两汉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充分考虑城市周围山、水、林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山水园林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使城市具有较强的现代感,成为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旅游城市。 8.大力加强市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城镇建设的步伐。重视市区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重视和突出对城市基本空间框架的建立,使本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分阶段、分时序稳步实现徐州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地位和作用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本市发展和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实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本市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期计划、分区规划、区(县)域规划、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等,均应执行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

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规划图纸 第三部分规划说明 第四部分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 规划目的。说明规划编制背景及目的。 1.2 规划依据。法律法规、相关规划、有关政策和其他相关资料。 1.3 规划范围。 1.4 规划原则。 1.5规划期限。规划期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明确规划基准年和近、中、远期的划分。 第二章规划目标 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保规划、城市防洪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明确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建设排水体制适当、系统布局合理、处理规模适度的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控制水污染,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维护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配置适宜的雨水收集排除系统,消除水涝灾害等目标。 第三章排水体制与分区 3.1排水体制。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环保要求等综合因素,明确城市排水体制。 3.2排水分区。划分城市排水分区。 第四章污水管网工程规划 4.1污水受纳水体。 4.2 污水管网布置。根据污水排水分区,明确污水主干管的走向、管径、管材等。 4.3 污水处理厂、站。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站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控制,以及周围防护距离控制、污泥处理处置等。对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安全运行提出要求。 4.4 污水资源化回用。明确污水资源化回用的途径或提出建议。 第五章雨水管网工程规划

5.1 雨水受纳水体。确定雨水受纳体及排放口的位置、数量。 5.2 雨水管网系统。根据雨水排水分区,明确雨水主干管的走向、管径、管材等。 5.3 雨水泵站。雨水泵站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控制,以及周围防护距离控制等。提出雨水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要求、城市内涝应急措施等。 5.4 雨洪调蓄及资源化利用 提出雨、洪调蓄利用及雨水资源化途径。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明确各类排水设施及排水管道近期建设内容,并对近期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 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提出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城市排水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 第八章附则 规定本规划的调整修改、审查批准、解释权归属等程序性内容。对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性解释。 第二部分规划图纸 1、城市区位图 2、城市总体规划总图。图纸中要明确标注规划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用地,河流、铁路等要与其他用地明确区分。 3、城市污水设施及污水管渠现状分布图。标明现状设施的位置、占地界线、服务范围,现状管渠的分布、管径、控制点的埋深等。 4、城市污水排水分区图。标明各个分区的界线、分区面积。 5、城市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简图。以简图的形式标明污水管网各管段的流量、坡度、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 6、城市污水工程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污水管网的实际敷设路径、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标明污水厂站的位置,用地界线、防护距离等。 7、城市雨水设施及雨水管渠现状分布图。标明现状设施的位置、占地界线、服务范围,现状管渠的分布、管径、控制点的埋深等。 8、城市雨水工程排水分区图。标明各个分区的界线、分区面积。 9、城市雨水管道水力计算简图。以简图的形式标明雨水管网各管段的流量、坡度、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 10、城市雨水工程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雨水管网的实际敷设路径、管径、管长、排水方向等,标明污水厂站的位置,用地界线、防护距离等。 11、城市污水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图。以城市规划总图为底图,标明城市近期建设管道的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说明【模板】

目录 第一章现行规划实施简要评价 (1) 第一节行政区划调整说明 (1) 第二节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 (1) 第三节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1) 第四节现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第五节规划实施评估结论 (3) 第二章规划修改工作概述 (4) 第一节规划修改的目的 (4) 第二节规划修改的任务 (4) 第三节规划修改的依据 (4) 第四节规划修改工作过程 (6) 第五节规划修改基础数据 (7) 第三章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及修改必要性 (10)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影响因素 (10) 第二节规划修改必要性 (10) 第四章规划控制指标修改 (12) 第一节总量指标 (12) 第二节增量指标 (12) 第三节弹性目标 (13) 第四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13)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14) 第一节农用地 (14) 第二节建设用地 (15) 第三节其他土地 (16) 第六章土地利用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一节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调整方案 (17) 第二节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案 (18) 第七章其他修改 (19) 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19) 第二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 (19)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压覆矿产查询 (19) 第四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20) 第八章规划修改方案的衔接与协调 (21) 第一节与规委会实施评估报告审查意见的衔接 (21) 第二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 (21) 第三节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21) 第四节与易地扶贫规划的协调 (22) 第五节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协调 (22) 第六节与生态保护规划的协调 (22)

第七节与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衔接 (22) 第八节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协调 (22) 第九节公众参与机制的落实 (22) 第九章规划修改方案风险评估 (24) 第一节风险识别与评估 (24) 第二节风险管理 (25) 第十章规划修改方案基本评价 (27) 第一节规划修改重点内容的基本情况 (27) 第二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27) 第三节规划修改方案的保障措施 (28) 第十一章规划框架及内容修改情况说明 (29) 第十二章规划修改成果说明 (31) 第一节文字成果 (31) 第二节图件成果 (31) 第三节数据库成果 (31) 附表 附表1XX县规划基数转换确认表 附表2玉溪镇2006-2020年地类调整平衡表 附表3玉溪镇调入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4玉溪镇调出区域规划调整前后对比表 附表5玉溪镇主要规划控制指标修改前后对比表 附表6玉溪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附表7玉溪镇土地用途分区修改情况表 附表8玉溪镇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修改情况表附图 1、玉溪镇建设用地布局调整示意图 2、玉溪镇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示意图 3、玉溪镇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图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2012.9.4)讲解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 发展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前言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范围 开发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具体的四至边界。中期范围拓展至**平方公里,远期展望到**平方公里。(经国家审核公告的36个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规划修编凡涉及扩区增容的,应说明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拟扩区增容后的开发区面积及四至边界。) 开发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规划期限:2011—2020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 开发区所在地(市、县)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现状。 〔简要说明。附所在市、县区位图,主要经济指标图表等〕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建设发展现状;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一、开发区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实际控制面积(其中:累计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面积,累计已批准企业用地面积)。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等。以此说明开发区面积的扩大、产业承载力的提升。 二、开发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开发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重点企业入驻情况;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 三、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入驻企业数、带动就业数等 四、开发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水平;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产出率;盘活存量土地、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盐城总规(2011—2030)纲要公示文字部分 一、规划思路 (一)立足区域、跨越发展 立足长三角、江苏省及沿海等区域,充分利用沿海开发战略优势及自身土地、劳动力及岸线等资源禀赋,实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重、沿海与内陆空间并重、本地与异地城市化并重的跨越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并赶超区域平均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沿海中心城市。 (二)重点向海、特色发展 把握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大力促进沿海地区发展,以沿海资源禀赋为基础,保护生态、合理开发,加强沿海港口与临海产业、内陆城市的互动,使沿海地区成为盐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与周边沿海城市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 (三)整合资源、低碳发展 充分依托盐城生态资源条件及全省轨道交通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有效引导城乡空间及产业的合理发展;强化对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布局;积极倡导紧凑集中的混合布局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模式、生态系统多样化保护、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发展,实现低碳发展。 (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促进城市化水平的质与量的提升,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形成惠及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调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现代化、生态型沿海中心城市。规划2030年城市人口170万。 (一)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

盐城应依托空港、海港两个一级开放口岸,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开通扩大盐城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专线。通过空港、海港的有效组合,重点发展对外的特色物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确立盐城在江苏北部、长三角乃至全国物流供应链中针对韩国等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中转重要节点地位,建设成为东北亚特色物流转运基地。 (二)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 发展空间的局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促使长三角产业布局开始由沿江、沿湾向苏北沿海地区转移。从发挥资源优势和实现产业互补的角度,盐城应重点承担江苏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梯度转移北拓承接基地等职能。 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越江通道的通车大大降低长江的阻隔作用。沈海高速等沿海通道的建成为长三角开辟了新的辐射通道,盐城凭借土地储备丰富、环境承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抢先接受长三角“内核”产业扩散,成为快速接受核心区产业梯度转移先导基地,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战略支点。 (三)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 围绕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资源垄断优势,打造东方生态养生之都,西太平洋湿地之都,海盐文化之都,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众生乐园,将盐城建设成为国家湿地生态旅游基地,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知名度,逐步将盐城建成为西太平洋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城市。 三、空间布局结构 (一)中心城区范围 西南至盐淮高速公路,西北至市区界及新洋港、盐靖高速公路北段,东至南洋镇界与沈海高速公路,约540平方公里。 (二)布局结构 轴向延伸、内主外辅,形成“双城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高速公路环内为主城,以通榆河为界分河东、河西两个城区,环外东西依托现状各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图规范 国土资源部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总则 5 土地利用现状图 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7 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8 土地整治规划图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及含义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用土地用途分区作为主要表达要素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规划要素及含义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图中现状用途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规划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E(规范性附录)建设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表达图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土地整治规划图表达图式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基础地理要素表达图式 附录H(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注记表达图式 附录I(资料性附录)图幅配置示意图 附录J(资料性附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内容说明 附录K(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用途分区最小上图面积表 附录L(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备图件样图 附录M(资料性附录)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选择图件样图 前言 为加强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保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质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制订《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图件制图要素及其表达要 求。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I、附 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为资料性附录。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作。本规范规定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数学基础、图件内容、图件种类、要素表达、图幅配置等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5791-19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10609.1-1989 技术制图标题栏 GB/T 13361-1992 技术制图通用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3 总则 3.1 空间参照系统 正式图件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系统采用高 斯-克吕格投影;宜按3°分带。 3.2 图件比例尺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公示

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公示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市性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主的制造业基地,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第7条城市职能?(1)中心城市职能:惠州市是珠三角东部的次中心城市,随着规划区经济实力的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地位将会进一步突出。由于扼守珠江三角洲东部交通门户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高端位置,惠州市对博罗、龙门、惠东、河源、汕尾等地将会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和服务功能,包括商务、教育、就业、居住、旅游等方面。?(2)产业职能:惠州为广东省石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石油及化学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业产业集群,形成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业发展优势(如服装、毛织、运动器材、灯饰等)。建立起旅游业产业集群。?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第一阶段:到2010年,积极推进拥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质量和规模,梳理和整合空间资源、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投入,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为城市的全面腾飞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推进现代化建设质量,建设魅力独特、经济强盛、生态环境优良、城乡协调、文化及旅游产业发达、社会文明、适宜人居的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战略地位。?远景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强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70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到2 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580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目 录 前 言 ..............................................................................I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4)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目标 (6) 第三章 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 (8) 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2)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利用 (15) 第一节 耕地保护 (15) 第二节 基本农田保护 (16) 第三节 其他农用地保护 (17)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用地 (17) 第五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19) 第一节 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19) 第二节 新增建设用地节约利用 (19)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分类引导 (20) 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 (26)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 第二节 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27) 第七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30) 第一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 (30) 第二节 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30) 第三节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 (33) 第八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5) 第一节 生态用地保护 (35) 第二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三节 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6) 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38) 第一节 土地整治 (38) 第二节 “三旧”改造 (40) 第三节 重点发展区域和建设项目 (40)

第十章 区、县级市土地利用指导 (42) 第一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导原则 (42) 第二节 区、县级市规划指引 (43) 第三节 各区、县级市指标分解 (46)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8) 第十二章 附则 (53) 附表: (54) 图 录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 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 5、土地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图 6、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8、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9、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图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八月

前言 安定镇位于大兴区东南部,北距北京城区30公里,西到大兴新城18公里,东距河北廊坊市区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充足。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铁路穿过境内,四通八达的地方公路分别与京开高速、104国道和京津塘高速公路连通。 近年来,安定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安定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即将到期,亟需进行修编。依据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对本轮规划工作及成果的要求,开展《大兴区安定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工作。本规划将《大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分解给安定镇的各项用地指标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对安定镇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优化,为安定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土地资源保障。 本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安定镇土地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镇、村发展建设,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以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促进各类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科学指导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土地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二、规划原则 妥善处理保障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实现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利用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障生态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为未来发展留有弹性;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