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简答题

苏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简答题

苏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简答题
苏教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一册简答题

再别康桥

一、默写

1.轻轻的我走了,;,。

2.《再别康桥》中写诗人荡舟河上寻梦的句子是?,

;,。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暗喻。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显得温润可人,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欢喜的感情。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和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怎样理解“招摇”和“甘心”二词?)

“招摇”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景物的动态美,富有活力,惹人喜爱,反映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热爱;“甘心”写出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眷恋之情。

3.诗歌中两次出现“梦”,如“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诗人笔下的梦指的是什么?

第一层含义:清泉倒映的天空,与水中的浮藻交相呈现,形成色彩斑斓、彩虹似的景物,如梦如幻。(如幻如梦的景物。)

第二层含义:诗人把在康桥求学时的美好一切,当做再也回不去的梦,故地重游,时过境迁,引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无限的感慨。(康桥求学时的美好一切。)

4.很多评论者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请问极致在哪里?

作者在万千惆怅中离别康桥,用沉默来品味离愁别绪;“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也沉默,好像舍不得诗人离去。这样作者将自己的愁绪移情于心爱的康桥,让康桥沉默;这种移情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作者万千离愁别绪,所以可以说是一种“极致”。

5.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的?

绘画美:每一小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美首先表现为,诗人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星辉等,描绘了康和的秀美;其次表现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和流动美。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押韵,逐节换韵,如“来、彩,娘、漾”等;二是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三是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义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句的整齐”。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错落排列,字数相似,回环呼应,给人以整饬之美。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这首诗有两次提到“从明天起”,请问明天的生活与昨天、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区别?诗中的“我”和“你”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所谓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明天所向往的,真是他今天所追求不到的。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给遥不可及的明天。

昨天和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福的,至少不是他所描述的幸福的人。

海子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无法融入尘世。海子也有他的幸福,但此幸福就非彼幸福了,海子承认别人的幸福,承认尘世的幸福,也祝福所有人拥有这样的幸福,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2.说一说你对“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意象的理解?

这一意象象征超脱尘世的、尘世之外的幸福生活,这是理想的、超现实的、精神上的追求,是不被世俗世界理解和认可的。

大海是与尘世相对的,春暖花开更是如此,它是超越尘世生活的彼岸世界的一个写照,那里纯洁、神圣,神性的光辉普照大地,是海子为之献身的目的地。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为什么要加上“尘世”二字?

在作者看来,幸福有两种:一种就是“关心蔬菜粮食”的物质上的满足,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幸福;一种是诗人追求的精神上的幸福,即伟大的诗歌理想。一边是世俗,一边是崇高,这位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选择了后者,“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愿”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我只愿”的意思是:尘世的幸福是众人的,与我无关,我只愿独守内心的童话般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肯定了世俗生活的幸福,但不甘心堕入尘世成为俗人;另一方面,他依然坚守自己的诗歌理想,把祝福送给了世人。

5.诗歌开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的结尾“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品味其中微妙的变化,分析原因。

诗歌开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指出房子理想的地理位置:面朝大海。结合语境,这应该是“尘世的幸福生活”的隐喻。诗句是叙述语气,语气平和低缓。

结尾中的“只愿”好像在说,尘世的幸福是你们的,与我无关。“面朝大海”,由房子的地理位置,变成诗人背对世界的独特姿态。这是一种背离尘世、告别尘世、向死而生、独升天国的精神选择和信仰追求的隐喻。诗句是祈使句式,语气坚定、决绝。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人生难免会遭遇挫折,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里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一切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3.面对生活的不如意,诗人告诫我们什么?(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旨。)

面对生活的不如意,诗人告诫我们要正确乐观地对待挫折,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我的空中楼阁

1.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有何含义?

文章题目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家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一座空中楼阁;又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作者对那喧嚣嘈杂的尘世生活的厌倦,而渴望超然物外、回归自然的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

2.文末“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一句即为一段,收束有力令人难忘。说一说这句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暗喻),将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画,意境阔达,极富气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文中作者运用了不少相对应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便于在比较和相互映衬中写出事物的特点,便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事物。并且句式工整,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于诗意。

4.语句解读

(1)“小屋点缀了山,什么点缀了小屋呢?那是树?”根据上下文,如何理解句子中的两个“点缀”?

“小屋点缀了山”,取的是装饰之意,因为山是一个大的背景,小屋增加了景色的风采。

树“点缀”了小屋,取的是衬托之意,因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衬托小屋“别致出色”,“含蓄而有风度”。

(2)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这一段描写的是什么状态下的小屋?

光线变化下的小屋。

花蕊的绽放和收拢分别指什么?

分别指太阳的升起和落下。

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比喻。以小屋为中心来写光线的变化,流露出对小屋的喜爱,贴切而富有神韵。

(3)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出外”是指到哪里去?“归来”又指从哪里归来?表明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出外”指去到城市,回到世俗中去;“归来”是指从尘世中回到小屋这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表明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不满,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静女

1.简单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类;《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有杂言的句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源头。

2.《静女》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描绘了什么场景?有何风格特点?

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的;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充满了幽默愉快的情趣,富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明朗淳朴的民歌风味。

3.你认为女主角“爱而不见”有哪些原因?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第一问可以有不同见解。)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女子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或者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读者琢磨不定,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遐想。

4.“搔首踟蹰”写出了男子什么样的心理?

既表现男子心神不宁,也写出了对静女的痴情迷恋。

5.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即加强了诗意的表达,又增强了抒情的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6.诗歌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诗中男、女青年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全诗以戏剧化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写出了静女的主动大胆、天真顽皮、纯真多情;男子的憨厚、淳朴、痴情。

归园田居

1.简单介绍作者。

2.找出全诗的诗眼。

归。

3.诗人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以后,心情如何?

诗人从“尘网”“樊笼”中归来,即从官场归来;

陶渊明鄙弃黑暗的官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诗人要“守拙归园田”,归向田园;

回归以后,诗人重返自然,他的心情恬淡、悠闲、自由而又欣喜快乐。

4.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态度?

作者以“羁鸟”“池鱼”自比,凸显被束缚之感;“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写出诗人对误入仕途的沉痛悔恨至深;“一去三十年”,实际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5.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恬静、纯朴的田园风光图。

表现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主旨)

6.作者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作者运用比喻、对比、衬托等手法表达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如“尘网”“樊笼”比喻庸俗污浊、令人压抑受拘束的官场,“羁鸟”“池鱼”比作在官场上而得不到自由、受到拘束的诗人。又将美好的田园生活与令人厌恶

的“官场”对比反衬,更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感。

7.“复得返自然”中“自然”的含义。

既可以理解为清新可人的大自然,也可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自然的生活方式。

8.解释词语

误落尘网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将进酒

1.诗歌开头两句“君不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开篇运用传统诗歌的起兴手法,从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说起,形成强烈的咏叹意味,让胸中的激情喷薄而出。

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比喻时间流逝,一去不返;同时以黄河的伟大永恒来反衬生命的渺小。“朝如青丝暮成雪”,夸张比喻,表达出人生易老,年华易逝,人生短促。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流逝、人生短促而引起的无穷感慨。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情感?

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透露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济世的积极精神。

3.作者“人生得意”了吗?找出相关语句说明。

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隐含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

4.统摄全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苦闷。

5.“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陈王”是指谁?用该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曹植。用了陈王曹植在平乐观设宴欢乐的典故。

用以自比。表明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嫉妒排挤,有志难展。运用该典故能言简意赅地抒发愤激之情。

6.“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内涵?怎样理解?

“愁”,是指怀才不遇之愁。

愁苦只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指出“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还有,这样的“愁”,唯有用“万古愁”才能当之,也更能表现出愁的深广和历史深度。

怀才不遇,是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命运,他们的愁堪称为“万古愁”。

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其主基调又是什么?

诗歌呈现出豪迈狂放的感情基调;主基调是愤激。

旅夜书怀

1.简单介绍作者。

2.前两联写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首联写了历历可辨的细草、习习有声的微风、高高矗立的桅杆和夜泊江边的小舟。这些景物满蕴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

颔联写了垂挂的疏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

3.诗歌的颔联用什么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垂挂的疏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

4.说一说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

字面意义:我的名声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倒是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诗人并非不愿以文章名扬天下,相反,也以文章名天下为自豪。但诗人最大的理想是做官,以天下为己任,治国安民。诗人在这里说反话,吐怨气,并且自宽自慰。这就流露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当然,自动脱离尔虞我诈的官场,除去会感到失落惆怅,也能领略几分自由与轻松。

5.“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简单介绍作者。

2.作品以“药”为标题,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标题“药”有三层含义:(1)“药”的表层含义是“人血馒头”;(2)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3)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

作用:(1)概括了情节,小说的情节围绕“药”展开,买药、吃药、谈药以及药的效果;(2)是全文线索,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3)揭示主旨,愚昧的群众用革命者的鲜血来治病,反映出群众的愚昧和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从而探索什么才是医治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

“良药”。

3.《药》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暗线分别是什么?两条线索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明写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暗写夏瑜的血被吃,革命者牺牲;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监狱中的英勇斗争;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牺牲后的寂寞和悲凉。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4.说一说作者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又说这是一个“曲笔”。所谓“平添”是指小说前面没有打下伏笔,在清末也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但是鲁迅宁可冒着被质疑细节真实和拔高严重脱离群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历史地位的风险加上了这个花环,表现出鲁迅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

《药》全篇呈现的是一种灰暗的色调,而坟头的花环,是小说中唯一的一抹亮色,给在黑暗中的人们以一线希望。

5.概述小说主旨。

警察与赞美诗

1.简单介绍作者。

2.小说中苏比六次故意犯罪,因巧合而未能得逞,“巧合”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品通过这些巧合,以苏比一心想进监狱所表现出的反常行为,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3.“警察”与“赞美诗”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有何含义?

它们有效地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的安宁。它们一个从肉体上摧残镇压,一个从精神上毒害麻醉。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4.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分析苏比人物形象特征。

6.小说结尾有何特点?这样设计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7.人们常说欧亨利的小说是“含泪的微笑”,请结合这篇小说谈一谈你的理解。

8.概述小说主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