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陈于祥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长寿 401220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方法: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治疗的8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分组依据为计算机表法,平分为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的参照组(n=43)与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研究组(n=43),以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参照组,且P<0.05,存在探析价值;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与参照组差异较小,且P >0.05,不存在探析价值。结论: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塞,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脑梗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效果

脑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局部脑组织在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下因缺血、缺氧导致的坏死或软化后发病[1]。该病症在患病后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本院秉承着提升我院脑梗塞患者治疗效果的宗旨,对86例患者开展研究,通过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并将其结果与常规护理管理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相比,将最终结果总结为以下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以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治疗的8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分组依据为计算机表法,平分为参照组(n=43)与研究组(n=43)。参照组:男25例,女1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56.43±1.66)岁。研究组:男26例,女1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37岁,平均年龄(56.82±1.51)岁。比较两组资料,呈现P>0.05,可进行讨论对比。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1)参照组实施单纯阿司匹林治疗,即选择由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36020722)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3次,每次1片。

(2)研究组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加由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1片[2]。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70%以上,病症影响完全消失,记为显效;患者的神经缺损评分下降35%以上,症状影响基本消失,记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幅度不明显、症状影响依然存在,记为无效[3]。计算方式为显效与有效相加之和除以总例数的百分比为最终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86例患者的数据资料录入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组间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均选择χ2检验,以(%)形式体现结果,P<0.05,数据价值存在。

2.结果

2.1组间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效32例(74.42%)、有效10例(23.25%)、无效1例(2.33%),治疗有效率97.67%(42/43),参照组例数分别为24例(55.81%)、9例(20.93%)、10例(23.25%),治疗有效率76.74%(33/43),两组对比研究组护理优势显著,且对比后呈现χ2=8.4436,P=0.0037,数据存在探析价值(P<0.05)。

2.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2.33%)、头晕1例(2.33%)、黑便0例(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65%(2/43),参照组例数分别为2例(4.65%)、1例(2.33%)、1例(2.33%),不良反应发生率9.30%(4/43),两组对比并无显著差异,且对比后呈现χ2=0.7167,P=0.3972,数据不存在探析价值(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塞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于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属于常用药物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可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避免栓块的形成,起到治疗效果。氯吡格雷同样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于降低心脑血管以及其它动脉循环障碍造成的疾病有显著疗效。该药物属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可选择性的对ADP于血小板受体结合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能够降降低以ADP为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于由其它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同样有抑制作用;在对血小板ADP 受体的作用上不具有可逆性;患者服用该药物后,药物分子可迅速被机体吸收,并在血浆中与蛋白高度结合,经过肝脏完成代谢,但是,代谢的产物对并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升华治疗效果。

本次报告中,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97.67%优于参照组的76.74%,且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较小,足以见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此结果与卢丽敏[5]等人的研究结论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可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兰红, 王晋芳.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6):1926-1927.

[2]李树森. 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4):60-60.

[3]纪霞, 李绪忠.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5):155-156.

[4]胡永涛.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16):3653-3654.

[5]卢丽敏. 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6, 45(12):1671-1673.

氯吡格雷地说法、解释法

一)抗血小板药 1、氯吡格雷的个体化治疗 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患者存在较大的药效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0年3月12 日发布氯吡格雷与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该药疗效的警示。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氯吡格雷经肠道转运体ABCB1转运入血,通过CYP2C19代谢转化为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主要经 PON 1转化为活性巯基衍生物,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PON 1、CYP2C19*2、CYP2C19*3、ABCB1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与CYP2C19*17有着密切关系。 (1) 基于CYP2C19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CPIC指南建议: 1)对于CYP2C19超快代谢型(UM)患者,可按照氯吡格雷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 注意出血风险; 2)对于CYP2C19中间代谢型(I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 拉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 他替代治疗。 3)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P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拉 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他 替代治疗。 (2) 基于ABCB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转运体ABCB1基因的多态性,明显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若其编码区第3435位从碱基C变为碱基T,则转运效率下降,生物利用度下降。带有ABCB1 3435TT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5%,比CC者10.7%高,HR为1.72。 因此,对于rs1045642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初始给药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双倍。(3) 基于PON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若PON1基因的第576位碱基G突变为A时,其水解2-oxo-clopidogrel生成活性巯基衍生物的能力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下降。 1)GG纯合,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高,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程度高,几乎无氯吡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治疗进展性脑梗疗效观察 日前,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心内科胡家庭、李开桥、石云鹤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19卷第18期《中国基层医药》上。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体征及神经症状的改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征像等变化。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7%)(x2=4.01,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回声、卒中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 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 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该研究中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癜、淤血、血肿、鼻衄、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氯吡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 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物小贴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1. 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利多格雷、双嘧达莫、磺吡酮等; 2. 阻碍血小板活化药物: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 凝血酶抑制药:如阿加曲班、水蛭素; 4. GPⅡb/Ⅲa 受体阻断药:如依替巴肽、替罗非班、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最广。 作用机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TXA2 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而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 TXA2 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临床特点: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其抗栓疗效明显弱于其他抗凝药物,不作为首选。也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男性较好,这可能与女性的血小板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高有关。 用法:一般为长期服用 75-100 mg/d。在 PCI 围术期,以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择期 PCI 术前至少 2 h,最好 24 h 前给予阿司匹林 300 mg 口服。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 300 mg。

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d 长期维持,并需要联合应用另外一种 P2Y12 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注意: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上的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除此以外,阿司匹林哮喘也偶有出现。 氯吡格雷 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 ADP 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 ADP 介导的糖蛋白 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疗效略优于阿司匹林。 用法:口服吸收迅速,每日一次,每次 75 mg。 注意: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等可增加本药出血风险;奥美拉唑可降低本药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以上介绍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单独用法,当二者相遇的时候,又会擦出哪些火花呢? 当阿司匹林遇到氯吡格雷 1.? 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无 Q 波 MI 或冠脉支架置入术者,可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300 mg 首剂量,此后 75 mg/d)+ 阿司匹林 (75~150 mg/d),治疗应持续 9~12 个月。 2.? 对于有房颤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建议,有华法林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应短期应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华法林。但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代华法林,对于具有华法林禁忌证的患者可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案)节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领域的临床试验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指南依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 中国ACS患者治疗现状与国外相似,AC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均较指南有很大差距。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三级医院为63%,二级医院仅36.5%。在中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初步分析显示,正确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的比例不到20%。出院时所有患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50%。 临床试验和实践均提示部分高危ACS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且药物治疗也明显不足。我们应该重视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给予最佳治疗。 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用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的耐受性更好,安全且服药方便,骨髓毒性较低,基本取代噻氯匹定。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11T10:05:18.95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8期作者:周秀英 [导读]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心血管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提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联合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动脉所供应的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发生不可逆坏死。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尽早恢复心肌有效的血液循环,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及时处理并发症,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现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 17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 55.0±3.5岁;梗死部位:前壁19例、下壁12例、复合壁1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 15例;年龄 55~82岁,平均年龄54.5±4.5岁;梗死部位:前壁 17例、下壁 14例、复合壁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评估,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监测生命指标,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 mg ,治疗时间为1年。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每日1次,每次75mg ,治疗时间为1年。 1.3临床观察及疗效判定对两组患者病死率、再住院率、缺血发作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消化道出血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2] 。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中的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组间比较,检测应用t 检测和x2 检测。p<0.05表示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43例,病死0例(0 %),再住院2例(4.65%),缺血发作3例(6.98%),再发心肌梗死1例(2.3%),消化道出血率4例(9.3%);对照组患者43例,病死4例(9.3%),再住院8例(18.6%),缺血发作10例(2 3.26%),再发心肌梗死6例(13.95%),消化道出血率11例(25.58%);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LVEF情况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43例,治疗前(31.5±5.2)%,治疗后(50.2±7.5%)%;对照组患者43例,治疗前(32.5±5.3)%,治疗后(36.5±6.5%)%;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明提高,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 2.3 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对比,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严重出血1例,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严重出血1例,发生率4.65%;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演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3]。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还有抗血小板活性,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和聚集反应。在体内能延长出血时间,减少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4]。联合用药更发挥两药的协同作用,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 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明提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庆海[1].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 2012(7):102-102. [2]章晓伟.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疗装备, 2016(8):139-140. [3]金洪珍, 张盼.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21):2629-2631. [4]郭忠良.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6):166-167.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脑梗 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对比分析 三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NHISS评分 和Barthel评分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三组观 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 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有助于患者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的改善,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神经内科发病率 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正确合理 的药物治疗是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降低的关键,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以及预后状况的改善。本次医学研究就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80例,女70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 龄(73.5±11.4)岁。随机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每 组50例,且三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①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过敏史;②头颅MRI和CT检 查证实为新发病灶,且NIHSS评分结果在6~22分;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 d以内。 排除标准[2]:①有明显出血倾向;②存在血小板减少、消化道溃疡等症状; ③恶性肿瘤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栓塞患者;⑥意识障碍严重。 1.2 方法阿司匹林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 雷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1 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以及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全部观察对象均行10 ml剂量的丹参川芎嗪静脉注射,其基本目标在于改善患者的机 体循环状态。同时,静脉注射0.75 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其基本目标在于保护患 者的脑组织功能[3]。若患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现象,则需同时口服2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且每天晚间接受一次斑块稳定治疗;若患 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象,1次/d,口服0.5 mg叶酸片。 应该注意的是在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前,全部观察对象均应接受血小板计数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血糖控制 和血压控制治疗[4]。 1.3 疗效评定依据三组脑梗死患者均于临床治疗前后接受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以此为依据判断三组 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4:14:5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鲁叶弘付强[导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鲁叶弘付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09-02 【摘要】目的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病例,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有胸闷,胸痛症状,伴有典型ST-T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7.78)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 2.5±7.23)岁,伴高血压 2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描记心电图,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7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或在狭窄基础上进一步阻塞所致[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AR现象[2],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3],比阿司匹林的作用强,总体耐受性和阿司匹林相似[4]。本组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5]。本试验证实,在常规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6-139. [3]李芳.冠心病患者氢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419-421. [4]张青山,邹江,赵丹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2(7):689-693. [5]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 J Med,2001,345:494-50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目的为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生活质量,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0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每组45例。联合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用药治疗,单一组单用氯吡格雷服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后3个月血管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总有效率对比,联合组高达95.60%,单一组为80.00%,单一组较联合组疗效差,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PA值與血管再通率差值无意义,P>0.05,联合组较单一组LVEF值、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管再闭塞率好,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改善情况好,疗效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疗效;阿司匹林;心肌梗死;氯吡格雷;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其由于患者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氧以及缺血从而引发心肌局部坏死。患者在病发前会有一些症状例如突然胸骨后出现剧烈的疼痛感且持续时间延长,全身会有发热症状以及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心梗是具有突发性的疾病,对于此病救治原则为及早发现以及治疗,并加强住院前处理。如若发现治疗不及时此病会并发严重后遗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室壁瘤、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心衰等,因此选择何种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得到患者家属以及临床治疗医师关注。本次我院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分析发现联合用药治疗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0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以下患者:①患者有精神方面疾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②患者经检查体内血小板指数异常或者为出血体质。③患者有心、肝、肾等器官有严重功能损害。④患者经检查有活动性溃疡疾病。联合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1.2±4.1)岁,发病时间4~12 h,平均时间(6.5±1.2)h;单一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 2.2±4.5)岁,发病时间3~11 h,平均时间(5.7±1.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单一组只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称:波立维,规格:75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90)首次用药剂量为250 mg,后服药1次/d,75 mg/次,此药由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公司(Sanofi Pharma Bristol-Myers Squibb SNC)生产。联合组在单一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称:拜阿司匹灵,规格:10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服药1次/d,此药有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吸氧以及饮食干预护理,确保患者大便通畅。所有患者治疗2 w。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的治疗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9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方式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该病不仅具有较大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且极易致残或致死,已成为现阶段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项重要疾病。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本研究为了解其联合应用效果,对收治的96例患者实施不同方式治疗,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就诊的96例脑梗死患者,以治疗方法为依据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5±5.5)岁;合并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0例,冠心病7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7.9±5.3)岁;合并症:高血压19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11例,冠心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控制血压、降血脂、降颅内压、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阿司匹林100 mg口服治疗,1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其中阿司匹林用药方法及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并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口服治疗,1次/d,75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周。 1. 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并对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1. 4 疗效判定标准[1] 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90%,伤残程度0级为基本治愈;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75%~90%,伤残程度1~2级为显效;以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50%~75%为有效;以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02-02T16:08:56.9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作者:李毅 [导读] 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 300211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采取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统计验证中笔者参考治疗方式的不同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以及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分组,平均分为参照组(n=40例)以及实验组(n=40例),将实行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统计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31.54±6.24)、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与参照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比较,P<0.05,统计学研究差异存在。结论: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应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均存在一定效果,但氯吡格雷更具应用价值。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疗效 冠心病是常见且多发的老年疾病[1],由于近年来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促使冠心病死亡率与发生率都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中因存在较差的耐受性,患者长期用药之后可能降低药效,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有效处理措施。现统计本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不同治疗的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次笔者研究涉及的80例样本均选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本院纳入且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年龄都超过60岁,排除精神障碍、老年痴呆、不配合等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组别均分,每组患者例数为40例,实验组中女性19例,男性21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61岁,中位年龄(71.54±5.22)岁;参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62岁,中位年龄(72.54±4.55)岁。统计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年龄、性别的基础资料,P> 0.05,统计学差异不存在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前5天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等治疗。将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2148,2010-07-28;生产单位:上海北杰集团关东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患这归纳于参照组中,每天口服75mg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130007,2013-01-15;分装企业: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每天口服5mg硫酸氯吡格雷,每天一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清晨血,对血小板聚集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超过80%显示为显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在50~80%间显示为有效;患者经对症治疗之后发作次数降低程度低于50%显示为无效。临床有效率计算值显示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计算研究中笔者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输入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数据,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取率(%)的形式表示,予以X2检验,两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取(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且予以t检验,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2.结果 2.1 统计验证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 研究显示,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97.5%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77.5%,P具有<0.05的显著差异,统计学分析研究意义存在。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有效率计算值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机体内部心肌缺氧、供血不足诱发心肌损伤心血管的疾病。冠心病高发阶段为中老年群体,心律失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方案的价值。 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与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与冠状动脉再闭塞率方面,观察组分别为97.78%与6.67%,对照组分别为86.67%与15.56%,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中,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案,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广泛开展。 标签: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为长期的心肌缺血引起心肌部分发生急性坏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的心肌症状。该病发病较急,并且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近年来研究指出[1],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因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案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方案的价值,详见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中研究对象的纳入范畴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为62.14±1.76岁。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参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与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每组45例。并且在年龄分布、性别差异 等基础资料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休息等,联合应用降脂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溶栓药物、低分子肝素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增加阿司匹林治疗,用法为口服,每次300 mg,1次/d,用药3天后,更改剂量为每次100 mg,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用法为口服,每次300 mg,1次/d,用药2天后,更改剂量为每次75 mg,1次/d。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药比较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四、两种药物的性价比上有何不同? 五、从药物抵抗上来说二者有什么区别? 六、总结 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属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两种药物有区别吗?硫酸氢氯吡格雷是否可以取代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到底哪种药更好? 一、二者在应用历史上的区别?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了100多年,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早期主要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疼痛等方面的疾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种应用已经持续了40余年,至今还没有任何药物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在这方面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被应用于抑制血小板功能,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20年。虽然应用时间上不如阿司匹林,但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二、两种药物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作用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COX),使其乙酰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逆的。阿司匹林除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外,还具有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

血管重构的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作用于血小板的ADP受体,抑制ADP对血小板产生的诱导聚集反应,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硫酸氢氯吡格雷不具有抗炎的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的作用。 三、两种药物的副作用有什么不同? 阿司匹林主要的副作用是引发出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淤青等。此外,阿司匹林还有过敏反应,影响肝肾功能等副作用。 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中,胃出血的发病率最高,因为,阿司匹林除了会抑制血小板功能以外,还抑制了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为了减少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医生会建议服用肠溶片,肠溶片在肠道内分解,减少了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如果胃肠道反应仍然比较重,可以服用拉唑类药物和替丁类药物。 硫酸氢氯吡格雷因为具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也会引起出血反应,通常发生在服药的第一个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弱,并不会引起新的溃疡,但对于已有的溃疡,有可能引起出血。所以,在引起出血方面,硫酸氢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要安全一些。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的副作用小,那么在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更换为氯吡格雷呢?统计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更换为氯吡格雷,相较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并没有减少。 硫酸氢氯吡格雷也可以与抑酸剂合用,但不可以与奥美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合用,这两种药物会大大降低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作用,引起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报道 发表时间:2018-05-08T15:54:05.7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白伟健 [导读]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4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G、PT、APTT等指标显著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黏膜出血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 0.05)。结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中运用氯吡格雷,其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临床效果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心肌缺血或梗死临床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1]。患者患有冠心病后常伴有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病情严重则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的死亡率比较高[2]。目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运用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的药物进行治疗,基于此,我院对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7-70岁,平均(55.1±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 (57.1±2.6)岁。排除严重心力衰竭者、具有合并严重感染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后第2天清晨均实施空腹静脉抽血,并实施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各方面的指标检查,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他汀降脂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云南白药集团大理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3020926)治疗,100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治疗,75mg/d,1天1次,连续治疗4周。4周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胃黏膜出血状况。 1.3观察指标 用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观察患者的PAG(血小板聚集率)、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状况,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6.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t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标情况比较 运用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G、APTT等指标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而PT指标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