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心得体会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和新教材运用的形势下,我们历史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只有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增进学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改;知识时代性;启发式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教惯了旧教材的老师有许多的不适应和困惑。首先是新的教材体系不适应,同时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比较陌生,另外,教材容量过大,这都让老教师有点措手不及,总体感受是不会教、教不会。二、新课改下教学困惑的原因

(一)教材的变化

旧教材总体来说信息量小,分析深刻,而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新教材则容量大、信息广,分析比较浅显,其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和旧教材相比,大相径庭,故教师会有很大的不适应。

(二)学生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精选5篇)

高中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精选5篇) 高中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精选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相信各位教学工作者这段时间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先准备一份教学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教学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个人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高二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中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

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以下WTT小雅为你带来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

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衢州中专张雨荷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之一,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伟大的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进而建构了教育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机器了。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进行优质教学,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自身修养

转变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三、注重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如何站在理论知识角度反思实践,如何站在实践知识角度反思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不断地提高。 四、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我们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如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或缺陷的学生、智力发展不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可编辑)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泸溪五中龚勇军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一、教学方面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 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 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 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生的辅导为高考做好准备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本人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历史系近年来一直承担高三历史教学任务现将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求改善教学方法和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一、教学内容方面、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中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高一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高一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内容提要: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与感悟。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偏、杂”;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困惑三: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困惑四: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存在较大困难;困惑五:高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的矛盾;困惑六:理想课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惑七: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难调和;困惑八: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困惑九:历史教学质量与评估的矛盾无法解决。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想了一些办法和对策,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感悟一:更新教学观念,适应新课程;感悟二:注重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感悟三:夯实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感悟四:把握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发掘人文价值;感悟五:探索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0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四川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制,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 经过暑假期间的几次培训之后,对于新课程的到来,虽然我们不再陌生,也不再害怕,但是,经过高一上期以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又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所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问题,才发觉对于高中历史课改的推进与实践,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掌握,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适应,但一下子又学习不完,掌握不了,很难适应。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实际意义。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出现新的“繁、难、偏、杂”。 从2010年9月份开始,高一历史进入必修内容的教学。目前反映较多的是新教材的难度大,量偏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首先,初高中教材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教材存在着新的“繁、难、偏、杂”的情况,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将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建立在初中教材通史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我市初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并非通史体系,造成初高中教材的不衔接;必修课教材弹性太大,教学内容过多过深,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够,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完成;学业评价过于繁琐,可操作性不强,脱离教学实际情况。其次,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来讲吧,时间不够;不展开来讲吧,学生不知所以然。像这样的例子,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所以,老师们深感课时紧张,每次上课都是在拼命赶,总是在赶时间。诚然,在课堂设计上,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内容适当放开讲,哪些应该点到为止,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摸索中解决的问题,但毕竟是加深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下自我阅读的兴趣。 第三,新教科书的有些专题和子目标题的使用,过于追求文学的形式美,语言文字不够精确,逻辑性不强,以偏概全,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一些障碍,如专题七第1课总标题中的“代议制”,子目标题中的“光荣革命”、“小密室的演变”等,其中这一课的总标题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而后面课文中提得最多的却是君主立宪制,丝毫没有提到代议制这个概念,第一子目“光荣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光荣革命”只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本着严谨的态度,切忌用小标题来代替大文章,如果把“光荣革命”换成“资产阶级革命”,把“小密室的演变”换成“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子目的中心内容就非常的明确而准确了。又如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个题目的使用就有些夸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自

从记录到记忆--历史学习感悟

从记录到记忆 魏征死后,太宗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语我们很早就已熟知。我们与历史的情谊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学校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历史课本就每日摆在我们的书桌上;生活中,听父辈们讲讲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去一些馆内听听那些个历史学者的精彩演说。从小学到大学,历史课本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儿童到青年,我们成长了,历史也在变得厚重。 2005年,那年我们中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从来都被学校当做副科的历史学,因为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得以正名,正式成为大考科目。由此,学校开始注重历史课,历史老师开始昂首阔步,课堂上的我们也一改往日里的蔫样儿,开始认真的听老师“讲”历史。 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被迫学习历史的,学校安排一节课的历史,我们就绝不会有学习两节课的权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必不可少的英语课。说起英语,英语从小就是重点学科,其重要程度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国学。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了,小朋友们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他们却分不清声母和韵母。历史呢,其遭遇当然要比语文惨的多。老师会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就在你们身边。”可是我从未听那位老师说过:“历史就在你们身边。”我们只是麻木的一味的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历史,偶尔从老师口中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课本里的、惹人非议的东西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很博学,通俗点儿叫“有才”。我们更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未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所谓“秘史”,而对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多年编撰的课本兴趣缺缺。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吧,反正书本上的东西就摆在那里,千篇一律,而那些隐秘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13年的历史,可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从前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 教师心得体会)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18503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Thoughts on teaching skil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1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在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是一种自学。 由于教学过程被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就有了新的含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站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而展开的。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1、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这一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2、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 3、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又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营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4、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5、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6、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新型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2 我学习了下篇第一章讲授,第三节的内容是讲授的方式,我的学习心得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方式有: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叙述型讲授又称为讲述,主要是借助于描摹、叙述的表达方式来传输教学信息。它运用生动具体的或直白的语言,描绘现象和情景,列举数字与事例,叙述

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6年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在XX—XX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 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 因为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

学习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历史新课标心得体会 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1 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而在新理念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因此,新教材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新教材的原则大致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几个栏目,这样的设计和编排,使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法。 这套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目的就是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在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活动课,是对传统教材的重大改革。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意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适于中学生阅读习惯。 4.历史主线清晰,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特点。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本中“难、繁、偏、旧”的现象,适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要达到的转变。 1.是教师理念、角色要转变。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运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容量大,效果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方式方法合理也能达到课堂实际效果,但无论哪种方式教学,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指导思想,利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抢答等形式,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方式,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扮演某些历史人物,搜集某些历史人物的材料,以小组为单元的评价等,能培养学生查阅、运用整理材

高中历史听课个人心得

高中历史听课个人心得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与政治学科整合势在必行。下面是有高中历史听课个人心得,欢迎参阅。 高中历史听课个人心得范文112月25日,有幸赴励志中学聆听了一位历史教师的精彩讲授,收益不浅,现将自己的一点收获和感悟与同仁们一起分享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本次之行共听课2节。总的感受就是真实中生成的课堂是素质的也是适用的课堂。 其一,真实性。首先是讲授教师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随机应变的各种能力是真实的,可敬畏又值得学习的。 其二,课堂的生成态。无论是教师的学案,还是多媒体课件,还是历史资料、影视资料的选取,都立足于教师对课本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应用。没有了多媒体教学开创之初的华丽,有的只是朴素的powerpoint画面和间接明了、直接简短的学生学习活动指令,或者是富有情感化的启发引导语句。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的地位更明显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特别是挖掘和利用多种知识认知渠道,搭建把学生已有知识转化和升华为课本知识的平台。 其三,新理念性。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这节课都从不同

角度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很多情景来自于学生的身边,创设合理的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提出历史问题,对于他们学习历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节课讲述牛顿的伟大成就时,引用了牛顿在苹果树下看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并引出了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如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进而去研究探索乐坛雄狮-贝多芬,。在引导学生获取新知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的特点,让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操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发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不求统一答案,只求有所见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其四、合作性。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

学习历史新课标新的心得体会

参加酒泉市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敦煌二中王辉俊 今年七月,本人有幸在我校参加了酒泉市历史新课标的培训,并较为成功的上了一堂示范研究课。此次培训感触很多,也颇有收获,现小结如下: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2.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 3.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4.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

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2020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

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