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文高考模拟试题(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菌/绿.林好汉

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

2.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归根结底旁征博引莫衷一是舐犊情深

B.察言观色胜卷在握美轮美奂醍醐灌顶

C.孺子可教随遇而安铩羽而归相形见拙

D.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咳不容缓沧海桑田

3.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1年世锦赛激战正酣,首轮虽说波澜不惊,但是仍然有很多镜头值得回味,杜兰特那雷霆万钧

....的一扣拉开了精彩比赛的帷幕。

B.他笔下的荷花没有“浓厚华滋”的泼墨泼彩,淡淡妆天然样,亭亭玉立

....,不矫饰不放浪。

C.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

....,其实,他们不知道,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D.热心传统,值得褒扬,但把老北京人想象成个个峨冠博带

....、宽袍大袖,未免滑稽,不符合历史。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B.2011年10月31日,当第70亿个人类居民降临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蔚蓝色星球时,让人们感受到了“人口时钟”的加速旋转。

C.济南园博园将原料原件地复建世博山东馆,届时,没有去过上海世博会现场的市民可前往该园一睹世博山东馆的风采。

D.网络谣言一度愈演愈烈,能否根治这一问题,既有赖于政府出台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也有赖于广大网民对谣言的自觉抵制。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最卓越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B.莎士比亚,英国人,一生写下许多剧本,其四大悲剧为《奥赛罗》、《李尔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C.《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字孟坚,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D.我国的史书体例有编年体,代表作有《左传》、《吕览》等,国别体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纪传体代表作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论文化创意

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

念、观点、意见、想法等。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7.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事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留侯论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古代的勇士),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传说张良在下邳圯上遇见黄石公,后者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只得照办。如是者三次。黄石公说“孺子可教矣”。就将《太公兵法》一书授予张良,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后张良辅佐刘邦成就汉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乘:利用

B.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是,仅仅

C.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摧折,挫败

D.郑伯肉祖牵羊以逆逆:迎战

10.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了“忍”的一项是()。

①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②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足者、三年而不倦③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④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⑤美其全锋而待其弊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以为圯上老人为鬼物,张良能辅佐汉高祖定天下是因为获得圯上老人的兵书,苏轼却认为张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圯上老人磨练了他能忍的性格。

B.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的道理,作者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史实加以论证,很有说服力。

C.司马迁认为张良的相貌像女子一样,和他的志向气节很不相称;苏轼却不以为然,认为状貌如妇人正是张良成功的原因所在。

D.本文析理透彻,言简意赅;文笔纵横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殷仲堪怒为刑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1)这首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个小题)(5分)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2)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7)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月浮。(杜甫《登岳阳楼》)

(8)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选择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

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作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浪漫,后者代表了现实。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17.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杰出代表,它在写法上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中的典型例子。简要分析其浪漫主义手法及表达效果。(不超过80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连日来,海南博鳌因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是某校宣传栏上的一段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面对“感恩”这个话题,我们认为——

感恩把和谐的门推开了,和谐则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只要你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生活到处都是和谐的乐章。

感恩把幸福的门推开了,幸福则把未来的门推开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贫瘠、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荒芜、繁茂将由自己来决定。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21年高考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2021年高考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会晤明眸皓齿痉孪日臻完善 B.毗邻卑恭屈膝笑靥不卑不抗 C.取缔一语破的矍烁愤世嫉俗 D.挞伐焚膏继晷惬意一蹶不振 2.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陈真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B.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的群峰、莽莽森林、高峡平湖和瀑布的壮美。 C.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广博与精专的辩证会,专与博都是相对的,应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天安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可以堪称世界建筑艺术的精品。 B.事情发生后,厂领导非常重视,立即同党支部研究,决定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教育。 C.这种有工人、干部和技术参加的三结合小组是推动技术革新、密切干群联系、促进相互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D.文化素养的深厚对科学研究是会有好处的,更不用说对人的全面发展了。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课外阅读,要提倡学生自选自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自由自在地看才有味道。 ①好比在夏季夜晚看星星②不必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③那么多的星星爱看哪颗看哪颗 ④教师的指导只起引路的作用⑤有的可以盯住它仔细琢磨⑥有的可以漫不经心一扫而过 A.②①③⑥⑤④ B.①②④③⑥⑤ C.⑤⑥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⑤⑥

2018年高三数学模拟试题理科

黑池中学2018级高三数学期末模拟试题理科(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2,101,, -=A ,{} 2≥=x x B ,则A B =I A .{}2,1,1- B.{ }2,1 C.{}2,1- D. {}2 2.复数1z i =-,则z 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A .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 .下列函数中,是偶函数且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A .2x y = B .y x = C .y x = D .2 1y x =-+ 4.函数 y=cos 2(x + π4 )-sin 2(x + π4 )的最小正周期为 A. 2π B. π C. π2 D. π 4 5.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命题“若x 2 -3x+2=0,则x=1”的逆否命题为“若x≠1,则x 2 -3x+2≠0” B .“x=2”是“x 2 -3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 .若命题p:存在x 0∈R,使得2 0x -x 0+1<0,则﹁p:对任意x∈R,都有x 2 -x+1≥0 D .若p 且q 为假命题,则p,q 均为假命题 6.在等差数列{}n a 中, 1516a a +=,则5S = A .80 B .40 C .31 D .-31 7.如图为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π16+ B .π416+ C .π8+ D .π48+ 8.二项式6 21()x x +的展开式中,常数项为 A .64 B .30 C . 15 D .1 9.函数3 ()ln f x x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是 A .(1,2) B .(2,)e C . (,3)e D .(3,)+∞ 10.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若0.9p =,则输出的n 为 A. 6 B. 5 C. 4 D. 3 开始 10n S ==, S p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 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 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 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 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外资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9.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提倡实业救国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2020】【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及答案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 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 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语文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语文高考模拟试题(第一部分) 第I卷(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思忖(cǔn) 摒(bìn)除瞠(chēng)目结舌B.毗(bǐ)邻痉(jìng)挛大吹大擂(léi) C.重创(chuāng) 渐(jiān)染北门锁钥(yuè) D.炽(chì)热龟(jūn)裂韦(wěi)编三绝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防碍一如继往怨天忧人同病相怜B.申辩无与伦比乌烟瘴气炉火纯青C.舶来品姗姗来迟箭拔弩张合盘托出D.厮杀含贻弄孙不尽情理急不可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一腔怒火无从______,他不知该恨那些真正的毒品犯,还是美国的法律,或者是他自己。 ②别看敌人设下了封锁线,但沂蒙山区这么大,五万多敌人分成十路拉网,网上的洞眼也就多了。我们从敌人的________ 冲出去,突围反扫荡一定能成功。 ③尽管已近半百,但长期坚持锻炼,她的________保持得很好,从后面看,还真像是二十几岁的姑娘。 A.爆发结合部体型B.爆发接合部体形C.暴发结合部体形D.暴发接合部体型4.下列各句中,红色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她洗过脸,对着镜子重新在脸上敷粉,镜子里的女人依然唇红齿白,但眼角眉梢已经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 B.沉寂的文坛开始活跃,僵冻的大地万物复苏。文坛上百花齐放的盛景已经屈指可数。 C.对照原片,你会发现新拍片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员的表演也差强人意。 D.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酒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酒的黑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贴近受众去进行播讲,要像在家里和自己的亲人、朋友交谈一样,切忌不可以有凛然不可侵犯的装出来的声威,我们不是坐在衙门里升堂的老爷…… B.一个人如果在6岁之前还没有享受到幸福,那他这一辈子恐怕就无法享受到幸福了。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仔细品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 C.不久前我到南京采访,垂询接待我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先生健康并且在学术上仍很活跃。 D.可是,郑其带来的消息无疑像在处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而且整个政治部都像传染了股票病,人心方寸大乱。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有杜鹃确是两者同名,最为难得。 ①住宅的寒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A.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 B.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 C.①然而花有花名,鸟有鸟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 D.①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有一个是雷同的②黯淡的墙壁,破旧的家具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一ll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椽,赐爵关内

高三数学高考模拟题(一)

高三数学高考模拟题 (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三数学高考模拟题(一) 一. 选择题(12小题,共60分,每题5分) 1. 已知集合{}{} M N x x x x Z P M N ==-<∈=?13302,,,,又|,那么集合 P 的子集共有( ) A. 3个 B. 7个 C. 8个 D. 16个 2. 函数y x =-的反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3. 已知直线l 与平面αβγ、、,下面给出四个命题: ()//(),()()////12314若,,则若,若,,则若,,则l l l l l ααββαββγαγγγββ αβαβ⊥⊥⊥⊥⊥?⊥⊥? 其中正确命题是( ) A. (4) B. (1)(4) C. (2)(4) D. (2)(3) 4. 设cos ()31233 x x x =-∈-,且,,则ππ 等于( ) A B C D ....±±±± ππππ 18929518 5. 设a b c a b c =+=-=sin cos cos 1313221426 2 2 ,,,则、、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a B c a b C a c b D c b a ....>>>>>>>> 6. ()15+x n 展开式的系数和为a x n n ,()572+展开式的系数和为 b a b a b n n n n n n ,则lim →∞-+234等于( ) A B C D ....- --12131 71 7.椭圆 x y M 22 4924 1+=上有一点,椭圆的两个焦点为F F MF MF MF F 121212、,若,则⊥?的面积是( ) A. 96 B. 48 C. 24 D. 12 8. 已知椭圆x y t 22 1221 1+-=()的一条准线的方程为y =8,则实数t 的值为( ) A. 7和-7 B. 4和12 C. 1和15 D. 0 9. 函数y x x x =+2sin (sin cos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k k k Z B k k k Z C k k k Z D k k k Z .[].[].[].[]28278 27821588 58 3878 ππππ ππππππ ππ ππππ-+∈++∈-+ ∈+ +∈,,,, 10. 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1111中,M 是棱DD 1的中点,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为棱A B 11上任意一点,则直线OP 与直线AM 所成的角( ) A. 是π4 B. 是π 3 C. 是π 2 D. 与P 点位置有关 1 A 1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六个点O(0,0)、A(1,2)、B(-1,-2)、C(2,4)、D(-2,-1)、E(2,1)可以确定不同的三角形共有(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咼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2 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清澈覆辙撤除风驰电掣天寒地坼 B.饯别践约兽槛剑拔弩张前车之鉴 C.蓦然膜拜抹杀漠不关心秣马厉兵 D.缜密箴言甄别臻于致治忠贞不渝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荟萃致理名言步入正规大坝合龙 B . 申张梦寐已求优柔寡断分内之事 C.信笺犄角之势绵里藏针粮食歉收 D.撕打心猿意马文过饰非人间心酸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拥有巨大的财富,犹太人牢牢地在美国主流社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着重要一席,直接影响 甚至左右着美国历届政府的中东政策。 (2)?在今年抗击非典斗争中,许多年轻的恋人因为工作需要_分开,原定的婚礼被推 迟。 (3).目前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不十分充足,但仍然让他们期待,_课外活动使孩子 们的业余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 (4)?完颜阿骨打(金朝的开创者)一生驰骋疆场,为女贞族的统一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_。A.占有暂且终究功绩B. 占据暂时毕竟功勋 C.占有暂时毕竟功绩 D. 占据暂且终究功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B.写什么景?怎样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C.“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谣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D.抓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第七届农运会开幕式上,各民族运动员跳起特色不同的、风情各异的舞蹈或表演富 有特色的文体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典型题】数学高考模拟试题(带答案)

【典型题】数学高考模拟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4,5,且它的8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 A .25π B .50π C .125π D .都不对 2.()22 x x e e f x x x --=+-的部分图象大致是( ) A . B . C . D . 3.设集合M={1,2,4,6,8},N={1,2,3,5,6,7},则M ?N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 B .3 C .5 D .7 4.设01p <<,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如图,则当p 在()0,1内增大时,( ) ξ 0 1 2 P 12 p - 12 2 p A .()D ξ减小 B .()D ξ增大 C .() D ξ先减小后增大 D .()D ξ先增大后减小 5.设集合{1,2,3,4,5,6}U =,{1,2,4}A =,{2,3,4}B =,则()C U A B ?等于( ) A .{5,6} B .{3,5,6} C .{1,3,5,6} D .{1,2,3,4} 6.已知a 与b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角为60?,那么3a b -等于( ) A 7B 10 C 13 D .4 7.函数()ln f x x x =的大致图像为 ( )

A . B . C . D . 8.已知复数 ,则复数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9.已知双曲线C :22221x y a b -= (a >0,b >0)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5 2 y x =,且与椭圆 22 1123x y +=有公共焦点,则C 的方程为( ) A .221810 x y -= B .22145 x y -= C .22 154 x y -= D .22 143 x y -= 10.已知非零向量AB 与AC 满足 0AB AC BC AB AC ?? ?+?= ? ?? 且1 2AB AC AB AC ?=,则ABC 的形状是( ) A .三边均不相等的三角形 B .等腰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以上均有可能 11.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2AB =,设P ,Q 满足AP AB λ=, ()()1AQ AC λλ=-∈R ,若3 2 BQ CP ?=-,则λ=( ) A . 12 B 12 ± C 110 ± D . 32 2 ± 12.设集合(){} 2log 10M x x =-<,集合{} 2N x x =≥-,则M N ?=( )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 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Hegel,为代表,后者以费尔 巴哈(Feuerhac,.)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Marx,K.)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 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 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 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 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 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 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 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 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 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 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 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却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成为人的对立面,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文章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文章对自然归化观点的论证具有更强的权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不能将自然孤立于社会之外对待,这就是自然人化。 B.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该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及答案.pdf

六大注意 1 考生需自己粘贴答题卡的条形码 考生需在监考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贴本人的试卷条形码。粘贴前,注意核对一下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是否有误,如果有误,立即举手报告。如果无误,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万一粘贴不理想,也不要撕下来重贴。只要条形码信息无误,正确填写了本人的考生号、考场号及座位号,评卷分数不受影响。 2 拿到试卷后先检查有无缺张、漏印等 拿到试卷后先检查试卷有无缺张、漏印、破损或字迹不清等情况,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如果有,及时举手报告;如无异常情况,请用签字笔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写上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写好后,放下笔,等开考信号发出后再答题,如提前抢答,将按违纪处理。 3 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 填涂答题卡时,要注意保持答题卡的平整,不要折叠、弄脏或撕破,以免影响机器评阅。 若在考试时无意中污损答题卡确需换卡的,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用备用卡解决,但耽误时间由本人负责。不管是哪种情况需启用新答题卡,新答题卡都不再粘贴条形码,但要在新答题卡上填涂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4 不能提前交卷离场 按照规定,在考试结束前,不允许考生交卷离场。如考生确因患病等原因无法坚持到考试结束,由监考老师报告主考,由主考根据情况按有关规定处理。 5 不要把文具带出考场 考试结束,停止答题,把试卷整理好。然后将答题卡放在最上面,接着是试卷、草稿纸。不得把答题卡、试卷、草稿纸带出考场,试卷全部收齐后才能离场。请把文具整理好,放在座次标签旁以便后面考试使用,不得把文具带走。 6 外语听力有试听环 外语考试14:40入场完毕,听力采用CD播放。14:50开始听力试听,试听结束时,会有“试听到此结束”的提示。听力部分考试结束时,将会有“听力部分到此结束”的提示。听力部分结束后,考生可以 开始做其他部分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一)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精编(2)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二)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制 C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以下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3.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 .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4.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5.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6.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上海() A.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前景 C.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D.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最大的城市 7.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8.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列宁的意图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有人认为,目前的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对这两种东扩,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2019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尤溪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命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土与中央集权 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

2020最新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久前,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珊瑚作“模子”,用患者的细胞培育出大拇指骨并最终培植出新的大拇指。这一惊人的突破令医学界大为振奋。科学家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使他们能够培植出包括心瓣、肝脏及乳头等更为复杂的人体器官和组织,以供人类作器官移植之用。 患者莫尔西亚的大拇指在一次意外中被压断。为他治疗的舒费尔巴吉医生将他的断指的残余部分植在他的胸部,以让拇指的皮肉组织继续生长。与此同时,细胞工程专家瓦卡迪为他培育新的拇指骨。这一过程如同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科学家先将珊瑚雕成拇指形状的模子,并在里面钻了许多细小的孔,然后从莫尔西亚手臂取出骨细胞,同一种从海藻中提炼出来的化合物钙褐藻胶一起塞进珊瑚模的蜂巢孔内。骨细胞在珊瑚的滋润下逐渐成型,而珊瑚最后则自然解体,留下由其培植而成的指骨。此后,医生将培植出的指骨接到莫尔西亚的掌上,并在指骨的外部铺上拇指的皮肉组织。医生们

下一步要做的,是用患者的耳朵上的细胞来培植他的手指关节组织。 虽然研究人员尚不知这项试验最后是否能取得成功,但仅现在所取得的进展便已令人鼓舞不已了。他们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科学家将能培育出任何人体器官。实际上在此之前,瓦卡迪和另一位细胞工程专家兰格一起,在老鼠的背上成功培植出一只人类的耳朵。 这些实验成功之后,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二十多项培植或移植器官及组织的试验。这些实验包括大动脉、心瓣、腱和韧带、乳头及部分气管。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一位科学家也曾从绵羊胎儿身上抽出膀胱细胞,在实验室内进行培植,然后在小绵羊出世后植入其体内。科学家相信,人工培植的真骨,将在未来取代伤残人的塑料或金属假肢。而用电脑绘制出来的“模子”,将能够保证人工培育出来的器官同原来的一模一样。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够在实验室中培育乳房、眼角膜和人的手脚四肢。到那时,患者将不再担心无人捐献器官,而且,由于新的器官是由自身细胞培育而出,因此在移植到患者身上之后,不用担心人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排斥。 1.下列对第一段中“这项技术”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020年高三数学 高考模拟题(试卷)带答案

伽师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数学(国语班) 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 ___ __ ___ 考场号:______座位号:__ 班级:高三( )班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集合, ,则集合 ( ) A. B. C. D. 1、【解析】 根据题意,集合,且 , 所以 ,故选B . 2、设复数满足,则 ( ) A . B. C. D. 2、【答案】A 3、已知函数,若,则 ( ) A. B. C. 或 D. 0 3、【解析】 由函数的解析式可知,当时,令,解得; 当时,令,解得(舍去), 综上若,则,故选D . 4、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B. C. D. 1 4、【解析】由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为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 腰长为1,高为2的三棱锥,故其体积为, 故选A. 5、某校高二年级名学生参加数学调研测试成绩(满分120分) 分布直方图如右。已知分数在100110的学生有21人,则 A. B. C. D. 5、【解析】由频率分布直方图可得,分数在100110的频率为, 根据,可得.选B . 6、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值是,则的值可以为( ) A. 2014 B. 2015 C. 2016 D. 2017 6、【解析】①,;②,;③,;④,;, 故必为的整数倍. 故选C. 7、设等比数列的公比,前n 项和为,则 ( ) A. 2 B. 4 C. D. 7、【解析】由题 ,故选C . 8、设,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为( ) A. 5 B. -5 C. D. 8、【解析】 画出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为, 由,解得 ,所以 的最小值为 , 故选B . 9、的常数项为 A. 28 B. 56 C. 112 D. 224 9、【解析】的二项展开通项公式为.令,即.常数项为, 故选C . ()327,1 { 1ln ,1x x f x x x --<=?? ≥ ??? ()1f m =m =1e e 1 e e 1m <3271m --=0m =1m ≥1ln 1m ?? = ? ?? 1m e =()1f m =0m =13122 3 111112323 V =????={}n a 2q =n S 4 2 S a =15217 2 ()44211512 S q a q q -==-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