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吴敬琏先生对于深化我国改革之看法

解读吴敬琏先生对于深化我国改革之看法

解读吴敬琏先生对于深化我国改革之看法
解读吴敬琏先生对于深化我国改革之看法

解读吴敬琏先生深化我国市场改革观点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

高铭201111032039

背景: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接着,在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题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市场化改革总体规划。中国开始按照这个规划蓝图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其要点是:1)建立包括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2)实现经常项下人民币有管理的可兑换,全面推进对外开放;3)通过“国退民进”,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4)实行“放小”,将数以百万计的国有小企业和乡镇政府所属的小企业改制为多种形式的私营企业;5)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6)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7)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一个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

201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增速为7.7%,比上年增加了近5万亿元,在表面上看到的巨大的数字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我们所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呢?看似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在表面上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殊不知,我们正逐渐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以前只追求单一的利益目标,导致了一系列不平衡的现象萌生。2008年全球金融危

机发生以后,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投资和10万亿元贷款的救市措施,把GDP

的增长率一度拉升到8%以上。近些年,通过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制订了放缓GDP的单一增长的发展目标,但是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其实已经处在

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年GDP的增长率为9.3%,而2012年的增长率就下降

到了7.65%,再到2013年的7.7%,这两年的增速都控制在8%以下。经济学所谓的“投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靠海量投资拉动GDP

增长的做法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后果,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状况的恶化。经济增长放缓并不是不好,只是我们不光要看量,更要关注效率,只要效率提高,也会提高对GDP的贡献,经济增长慢一点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改革投入成本与

效果显现存在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在推进改革过程要谨慎,要特别注重那些成本小而效果比较明显的改革。例如负面清单的改革,目前我们要尽快缩短负面清单的长度以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但这么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一方面,改革是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在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了避免其发生连锁反应,需要通过改革来改善其发展境况,从实际情况看,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也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来化解发展中的难题。

相比增速放缓,目前经济存在的更大问题是我们之前积累的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的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的负债过高。在负债端,杠杆率(负债率对GDP的比率)不断攀升,到2012年末,已经从2008年的146%提高到194%,主要集中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身上,而在资产端,可交易便显得资产数量太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存在偿债风险。经验表明,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率过高,就容易受到某些冲击的情况下引发具有连锁反应特点的偿债危机。虽然从短期来看,中国政府并没有面临明显的债务风险,但中长期的风险绝不容忽视。如果不改革,中国在2040-2050年将面临目前欧美那样的债务风险绝不是天方夜谭。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财政项

在这张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年末国债余额12年比11年增加了5000多亿元,内外债余额也较上一年有了明显增幅,内债增加了5536.9亿元,外债也没有减少,增加了183.9亿元人民币,而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所持外债便将成为累赘和对我国经济造成杀伤的武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的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待债务问题也需要谨慎!

此外,经济增长的速度、利率的高低,也是决定长期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相对一个基准情景,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较高的债务占GDP比重;较高的利率意味着较高的财政赤字,并会通过增加赤字融资来扩大债务风险。但是,这些因素都无法在“当前净资产”这个指标体现出来。

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居民生活水平迟迟提不上去。中国在经历了10多年出口推动的繁荣之后,在微观经济方面暴露出的技术水平下降、效率提高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宏观经济领域里的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都将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若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灾难不可避免要发生。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开幕会上做了政府工作报告。“改革”二字出现了77次。而此前中青报梳理了38篇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新闻通稿,“改革”一词总计出现了191次,在所有有效词汇的出现频率中排名第一。这说明了什么?改革不是一时一力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达到的,政府的重视也是人民所期望的,改变现状,促使变革。

我国改革应该进行有序的发展,目前,最应该改革的就是我国的市场体系,我国的市场体系发展还不是很健全,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条块分割形成碎片化的市场格局;二是部分市场还没有对所有主体平等开放;三是由于部分行业的垄断导致竞争性缺失;四是市场尚未建立在公平透明规则的基础上;五是商品

市场发展比较快,但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非常落后。因此,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任重道远,却又必须得走这一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由于我们市场的发展模式长期效仿苏联,所以在改革方面需要逐步来克服这方面的障碍。

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在资本市场结构方面暴露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股权与组织结构)、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传统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及金融手段缺乏创新)和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在资本市场制度方面,体制与机制方面的问题又成为了阻碍市场加速运行的瓶颈,还有一系列的规则,背后的,人前的,导致的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层次不明晰,同时没有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

因此,深化我国市场改革是重中之重的。

在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确定了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的过度干预,给予市场充分的空间,依靠市场自身的特点,使效率最大化,达到最优配置,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来促进经济正常运转。只发挥市场的单独作用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失灵与经济发展停滞,而仅靠“有形的手”也不能够很好的带动经济发展。中国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因此中国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格局。当21世纪初国有大企业进一步改革受到阻碍,出现“国进民退”现象,以及以宏观调控的名义加强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干预时,国家资本主义的趋向就变得十分明显。

中国经济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不仅避免了经济衰退,而且保八成功。在经济逐步企稳后,经济增长的动力要逐步由政府“单边推动”向政府、市场、企业多方驱动转型,特别是市场推动力更不能忽视。

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的要求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具有迫切性。市场配置资源,比有形之手更有效率,因而能更快调整产业结构。

那么应该如何着手进行市场的改革呢?不但一方面要保证市场仍在正常稳健的发展,同时政府的管理机制起到对市场健康发展的推波助澜。

首先,要明确改革目标,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每个部门首先应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改革的目标相对照,确定和选择妨碍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最大障碍进行改革。明晰市场体系的产权制度基础,确保不同所有制主体的财产权利得到平等保护,同时放开各类商品价格包括汇率、利率在内的要素价格,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其次,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适当放权,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不实行强买强卖,按照“市场能办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的交给社会”的原则,划分政府职能边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地位,而且很难撼动,虽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体现的不明显,但是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铁道、金融等重要行业中仍处于垄断地位。

再而,加强市场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规定,对于一些良好信誉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与奖励措施。市场监管实行“宽进严管”的方针,由事前监管为主转向以事后监管为主,实质性审批转向合规性监管。

针对各级政府握有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流向的巨大权力,上级部门要一层一层加强监管,坚决禁止出现公权私用、中饱私囊的情形,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同时,实行政务公开透明,通过社会与舆论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职能职权的使用。

还要健全市场的法律法规:清理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使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平等的使用生产要素;完善反垄断立法,严格执法,消除目前广泛存在的行政性垄断。现代市场的法律基础还很薄弱,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同时,各级政府官员还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通过直接审批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直接对企业频繁进行干预,到时企业的健康发展受到威胁,举步维艰。所以,要依法来管理市场,通过法律来保护企业,给予企业发展的生存空间。

除了通过短期政策的及时调整,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还要采取杠杆化措施,尽力从源头上化解市场风险。如:直至目前方兴未艾的盲目“造城”等投资冲动;动用国有资本存量,偿还社保、公租房等方面的或有债务;对铁道部等负债率过

高的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债务重组,出售部分资产偿还债务;实施银行资产证劵化、减持国有股或整体出售国有企业、处理“晒太阳”的开发区地产等措施盘活某些已经处于“僵死状态”的资产存量;在摸清地方政府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化解风险等等。

我国的市场转型还处于由“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期,所以每一步都要走得很谨慎。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干预主要是在信贷活动方面进行“窗口指导”和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一类活动实现的,政府并不直接进行经营活动。中国则拥有庞大的直接管理国民经济的国家机器和强大的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因此中国国有部门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干预更为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半统制经济、半市场经济”的格局。因此,政府减少干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进展,哪怕时间长一点也可以。

各大国有中型企业还要把握住机会,在相对开放的市场中寻求突破机遇,利用自身优势转亏为盈,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希望通过有效合理的措施,为市场发展创造出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使改革可以真真落实在我们高速运行的经济上,我们,仍旧在路上!

参考文献:

⑴《河南科技报20091222期》第J1版:经济周刊⑵《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马骏2013.01

⑶《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4版)吴敬琏

⑷《全面深化改革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吴敬琏

⑸《新世纪》(财经新闻2011.07.12)吴敬琏

⑹《坚定整体改革的思路(十七)》(中国青年报2010.02.22)吴敬琏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以Avner Greif研究成果为代表 (讨论稿) 钱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310027) 内容提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是美国9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方法。本文旨在综述其代表人物Avner Greif的理论研究。试图按制度在历史演进中所涉及经济问题的扩展秩序,来综述 Avner Greif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前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合约的执行问题,以及前现代社会交易 中存在的外地商人产权保护问题,Greif结合历史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了制度的出现 与本质,即制度自我实施的特性。然后Greif采用动态方法结合历史研究制度的含义与制度变迁, 即制度自我加强的特性。为了更好地理解HCIA方法,本文进一步从方法论的角度述评HCIA之 前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它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的基础上,展开分析HCIA的框架与方 法论上的突破。最后是对全文做出简单的小结。 关键词:Avner Greif历史比较制度分析context-specific model 一、引言 就形式而言,无论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还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即如何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却运用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去解决它们的经济问题,而这些不同的制度安排又和它们在经济史上的兴衰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制度的分析来增进对这种“兴衰”的理解。其实,这正是经济史所关心的基本现象与问题。 对于经济史的研究。在德国历史学派的归纳方法之后,是结合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理论,以价格(或利率)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即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但由于这种研究框架本身不能包含制度,以及分析工具的局限,故并不能对经济史的基本问题给出全面的解释。在科斯(1937)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之后,又出现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NIE)理论,以交易本身为分析对象来研究经济史。但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对制度的运行给出满意的解释(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了私有化,但经济反而出现衰退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有些国家采用了理论上或在其他地区有效的制度,却不能获得经济增长。而且以上方法也没有解决理论的演绎和历史的归纳方法之间的二分性。 其实,历史演进过程是制度“生存检验”的现实环境,这其中存储着丰富的有关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制度本身和制度演进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洞见。A vner Greif就是通过前现代(pre-modern)经济史的研究,综合理论的演绎与历史的归纳方法来考察制度的历史演进,即制度的起源、本质及含义。进而试图解释市场与非市场的制度(non-market institution)之间关系这一经济史和制度分析的基本问题。1Greif通过两个 *本文主要是对Avner Greif研究成果的综述,若要对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进行较全面的述评,则须进一步阅读其他学者的文献,才能作出更客观的评价。而本文对历史制度分析的评述和附录中的观点是仅在Avner Greif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待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深入与展开。 1对于市场需要制度基础,在学术界已取得基本的共识。但对于制度的定义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分析,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在分析框架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些分歧可分类为:有些是采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中国10大知名经济学家 1、吴敬琏 2001年在中国股市论战后上镜率极高,只要吴教授出现,就会成为焦点。 吴敬琏教授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经济理论,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其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在商务人士中颇受好感,点击率达到70%。给人感觉是一位公正、睿智、博学、为民请命的有良心的经济学家。 他的主要欢迎人群平均分布在男女老少之中。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有人把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不景气部分归罪于他。 2、厉以宁 厉教授是2001年与吴教授论战的排头兵,由于网上流传有关其家族暴富内幕的文章使得有关厉教授的争议和其著述一样脍炙人口。 厉以宁教授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所以在海内外享有"厉股份"之称。 受到商务人士中高端人群的欢迎。 3、林毅夫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他的头衔多得像在纸上画了一棵大树。 林毅夫教授治学勤奋,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强调制度的内生性,早在1980年代后期,他就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是放弃推行带有赶超色彩的发展战略。在总结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后,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假说。 受到有海归身份的商务人士和学者们的好感。 4、茅于轼 带有浪漫主义思想色彩的经济学家。 茅于轼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对微观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的透彻研究和精妙阐释,他曾经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微观经济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充分竞争下的供求均衡达致资源配置最优。 他的《择优分配原理》由于深入浅出,颇得经济学之妙处,所以成为很多青年学者进入微观经济学领域的介绍信。由于其著述语言引人入胜、观点精练,茅于轼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茅于轼迷"。 由于其宽容平和的性格,关注民生问题,被认为是经济学家的楷模。 5、樊纲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 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6、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的企业理论及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zgzf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被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

唐钢股份内部制度分析

河北钢铁(唐钢)股份内部分配制度分析随着我国企业的增多,企业内部分配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在现代经济社会,企业一切职能部门的制度都要定期地进行检查,看它们提供的作用是否满足当前的需要,是否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即使是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也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因为整个企业的成功可能掩盖一些低劣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缺陷。股份制企业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以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其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发展历程出发,探究其现代薪酬分配制度实践,对其薪酬分配体系进行分析。一.公司概况 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钢股 份),系由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 将主要生产经营性单位的 净资产入股, 并以定向募集的方式向191 家法人单位和唐钢集团职工发行股份, 于1994年6月29日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时总股本为236,449.8 万股。1997 年1 月,经河北省证券委员会冀证字(1997)6 号文批准,并经唐钢股份于1996年9月3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唐钢股份按照1:0.285 的比例进行缩股。缩股后公司总股本由236,449.8 万股变更为67,388.2 万股, 各股东持股比例不变。1997 年 3 月, 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69 号文和证监发字[1997]70 号文批准,唐钢股份采取上网定价方式, 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2,000 万股, 每股面值 1.00 元, 每股发行价9.22 元。经深圳证券交易所深证发[1997]132 号文审核同意,于1997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增发后总股本为79,388.2 万股。2009 年12月31日, 根据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2009〕1302 号《关于核准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和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和《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五届十七次和五届二十一次董事会会议决议》、《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协议》、《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协议》以及公司董事会于2009年12月31日通过的《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修正案》的规定, 唐钢股份吸收合并了邯郸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及承德新新钒钛股份有限公司。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 唐钢股份作为存续公司,成为河北钢铁集团下属唯一的钢铁

与吴敬琏商榷“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

与吴敬琏商榷“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 吴敬琏先生在《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发表了数篇文章——“经济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论述经济增长的来源,几篇稿子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基本意思相同,无非是说“科技、服务业、信息业,三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我从“小猪派”的“产经联”理论出发,认为吴先生的结论比较粗糙,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好坏不分”的指导性意见,特此做出以下分析,向吴老讨教一下,希望吴老回应。 所谓经济增长,有两种现象,一种是物品生产的增长,一种是经济交易金额的增长,因此,“国民生产”和“国民经济(交换)”是有差别的两个概念。有的“生产”不是经济,比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食用的粮食;有的“经济”不是生产,比如餐饮业的服务,保姆的家政工业,股市上的买卖,期货的买卖。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学的主要指标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市场化以后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数值之间的内涵差异巨大。工农业生产总值统计计算的目标是物,媒、钢、油、棉等多少多少吨,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计算的目标是钱,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建设成就是物品数量的大幅增长,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建设成就就是钱的高额数值,人民银行存了多少多少钱。为了让人民银行多存点美元,中国可以把国家的重工业支柱工厂卖掉换钱,这叫“引进战略投资者”,还可以把国家工商银行等廉价卖掉股权,换取美元货币的存储增加,这些“重钱不重物”现象就是改革开放的误区。 吴文说,“所有的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大致上有三条,第一条就是库兹涅茨所说的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增长的第二个来源大家可能就不是很熟悉了。这就是服务业,就是所谓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第三个来源是大家很熟悉的,就是信息化。”吴先生所谓的科学技术、服务业、信息业三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论述经济增长具有三个成因,您分清楚这三个成因的所在领域差别了吗?如果说这三个成因就是经济增长源泉,这个分析也太表面化了,难道制造业、交通业、娱乐业难道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了,芜湖市当前是靠奇瑞汽车制造业增长的,石家庄历史上是京汉铁路和石太铁路交汇从农村增长为城市的,拉斯维加斯是靠赌博娱乐业增长的。 按照吴敬琏所说的科学技术、服务业、信息业三种“增长”拉动,是具有不同行业效果的,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拉动的多是生产性增长,比如能源、材料、交通等行业多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飞越来拉动生产能力;而服务业发展多拉动的是交易性增长,如第三产业的餐饮、娱乐、传媒等行业的增长多属于商业交易的增长,这些行业在具体生产方面往往不增加物品产出,而只是增加了“经济交易”。 当代信息产业的兴盛于全世界,源于个人计算机PC和互联网的诞生,因此信息产业有两个分支“传媒信息和科技信息”,因此信息产业的两个分支拉动了两个产业方向的发展,一是传统领域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二是传媒领域的新型媒体信息,前者是生产性增长,后者是交易性增长。所谓“党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吴文望文生义的原话),本质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原来运行模式的优化,优化带来了工业化的效率,进而带来了生产的增长,比如电力系统中的SCADA系统就是最典型的电力信息化。 为什么吴先生套用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从不分析不同行业增长的拉动效果,而现在我们的民族产业经济学需要分析行业差异呢?这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历史现象决定的,由于当代中国出现了“空心GDP”、“血汗GDP”现象,增长货币价值,不增长国家实力,也不增长民众

中西方政治制度对比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对比 中国,东方大国,悠久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沉淀,更加熠熠闪光。西方各国,每一次奋力的演变、斗争,都推动着各国走向新时代。由于国体不同,国家在施政方面,自然也不同。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这也影响了我过得政治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制度的确定根据了我们国家的国情和社会现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最切合社会的,以中国共产党委基准点,国家有什么事发生,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不至于因为国家政党太多,而不能尽快统一意见,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多党合作的存在,使得中国共产党做出最后定论方面,具有推动作用,可以为更好的解决问题出谋划策。根据不同的方面提取意见,使得出的定论更加全面,更具合理性。 西方各国,且不谈雅典、罗马等国家的城邦制,先从英国开始,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以单一制、君主立宪制发展,英国的政治体系直接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政治体系,包括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牙买加等国。国王只是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并无实权,拥有最高政治权利是内阁首相,英国的议会是政治中心舞台,是最高立法机关,政府从中产生,这里只是将英国作为案例来分析。法国采用双元首脑制,总统——总理,由总统任命总理,总理在任命其他官员,德国是联邦体制的国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这些可以看出,西方各国在政治制度上存在不同,但从根本上分析,他们是一样的。 西方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国家领导人执政以资产阶级为主,可能会伤害到社会底层人的利益。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执政党为了利益执政,需要有民众的支持,在大部分情况下,给与绝对的民主。中国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本着执政为民的方针执政,会将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更直接的民主执政。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就大局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切合我国的社会现实的,但是,由于人口庞大,有些时候不可能真正做到绝对的民主。人民群众的想法并不能及时的反应到国家领导人那,而西方的民主思想多元化,理论众多,人民得到了真正的民主,但是,这种民主的权力似乎过于泛滥,政府做的事情有一点不合人民的意,人民就集众去游行示威,实行宪法赋予他们的种种权力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愤怒,这些都是因为人民拥有过多的民主权力造成的。 国家的政治制度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不论中西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各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政治制度存在不同,并不影响各国共同前进,共同创建美好未来。

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体会

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体会 以“两高两少两尊重”为目标,着力建设“四个政府”,启动新一轮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入总结了中国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系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通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效,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紧迫。迫切需要科学研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改革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担当,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实际行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 上海已探索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凝聚各方共识,统筹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推动和相互融合的改革新局面。 1.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获准建设,形成全国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聚焦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大胆改革突破,尤其是在企业登记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政府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开放倒逼改革

的新态势。 2.加快经济转型的制度创新,形成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根据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聚焦财税、土地、科技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开展“营改增”试点,探索产业升级的土地利用新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力度等。 3.持续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其他专项试点,形成改革突破推广的新经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完成三轮“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率先探索,积累经验,为上海深化改革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同时,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闸北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专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通过点上的改革创新,总结出具有示范效应的经验,逐步在全市进行推广。 4.加快调整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形成政府自我革命的新气象。上海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以“两高两少两尊重”(即高度透明、高效服务;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为目标,着力建设“四个政府”(即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并启动新一轮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项调研,边调研、边落实、边改革,形成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路线图。 5.深入推进国资国企、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

吴敬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应向何处转型

吴敬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应向何处转型 文/吴敬琏 中国经济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发展,目前已步入人均GDP2000美元-3000美元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中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中国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这种增长方式曾经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但是一些问题也在近年来逐步显现。从要素投入驱动看,出现了这样一些挑战,而且越来越严重。第一,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第二,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第三,超高速的增长是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实现的。在早期阶段,大量廉价、低成本的劳动投入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但是在近年来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 三年前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论点,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出现,这就意味着刘易斯说的劳动无限供给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的紧缺。他们做了大范围的调查,发现包括边远地区的农村,可以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基本上转移出去了,农民工的工资从2003年开始出现持续的上升。这是一种观点。还有一种观点,美国一些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学者认为蔡昉教授做的论断是不准确的,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中国目前至少还有1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我曾经请他们两方做过对话。我的判断是,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蔡昉教授说的是能够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出去了,他并不否认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应该转移,但是没有转移出去。另外一方说的是,在工业化过程中需要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的,还有大量没有转移出去。这里的关键点,有一部分农村的劳动力,因为体力的原因,因为有家务负担的原因,因为文化和技术水平太低的原因,不能、也不可能转移出来。所以对于城市非农产业来说,劳动力的供应确实出现了一个转变,过去的无限供应情况已经不存在了。继续用过去的增长模式来支撑我们进一步的增长,就发生问题了。这是从要素投入看。 从出口需求驱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角度看,问题发生得比较晚一点。大约在本世纪初期,中国也出现了东亚一些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在20年前出现过的类似问题。这就是出口企业、出口产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从事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因为出口数量扩张造成的和我们贸易对象国的摩擦加剧,贸易条件恶化,同时,外汇存比大量增加,本国货币(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出现。要改变这种状况,亟须像当年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一样,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但在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抑制本币升值,负担非常重,也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变窄。因为大量收购外币,造成了货币超发和流动性泛滥,引发了资产泡沫的形成和通货膨胀。正因为此,中国迫切需要促使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转变。 问题出现以后,中国的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都做了许多工作来寻求解决办法。他们研究了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及教训。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主要的途径是:一、劳动力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的转移;二、基于科学的技术广泛运用;三、服务业向各个行业渗透和它的独立发展;四、信息化。这些研究的成果正在变成中国政策方面的实践。特别表现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里面。 首先就是农村的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产业转移。刚才我们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还没有实现。要实现这个转移就要实现工业化,需要在农村和城市做一系列的工作。如在农村普及九年甚至更高的义务教育,在城市里面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保障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社会等,这非常重要。 第二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技术特点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现代技术的

英法政治制度比较分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期末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2009级 学号222009********* 姓名李勇 指导老师石雪 成绩 2012年6月17日

英法政治制度比较分析 李勇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民主意识的萌生和发展,人们对民主的形式以及自身的政治利益的关注也日益增强。民主资本主义的反战也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政治权利的存在,人们也不愿意自己权利的实行受到阻挠,在人们的历史推动下也就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民主制度的国家。英法两国是欧洲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两国的政治制度也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了解两国的政治制度文化。 关键词:英法、政治制度、对比 首先,我们对英法两国做一个大致的对比: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英法领过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他们的国家形式具有不同的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下面将分别介绍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国的政治制度,从他们分析造成两国国家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两国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国政治体制的模式及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 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是,无论是体制形成还是实际运作都相对民主、公正,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周全。但缺点是,体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导致官僚主义,影响执政效率。 二、法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法国的政权模式是一种“半总统制”模式,既有总统制的特点,又有议会制的特征,其主要特点为: 1、总统候选人由政党或政党联盟推荐,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从原来的七年减为五年,同议会、政府任期同步。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权力不如美国总统大,但又远远大于内阁制国家的总统或国王。他掌管着国家的外交和国防大权,决定包括经济社会事务在内的各项大政方针,实际上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但他不是行政首脑,也不具体负责经济社会事务),主持内阁会议,享有对政府官员的任命权,并有权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还可施行宪法第16条规定的非常权力。 2、政府由获得下院即国民议会多数的政党组成,总理也由该党领袖出任,并由总统任命,政府主要职责是管理经济与内政事务,同时对总统和议会负责,议会可以质询并弹劾政府。 3、法国的总统和议会一般都实行两轮投票制(总统如在第一轮选举中获得

冯清简历

冯清,男,1953年3月北京出生,祖籍陕西华县。 本科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宏观经济学,并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相关研究生课程。 冯清早年曾在工厂从事过玻璃工,机修钳工的工作。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机械工业部仪表局供职两年。1983年前往瑞士学习宏观经济学。师从瑞士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林德(W.Linder)教授。后经林德教授亲笔推荐给吴敬琏教授,便在两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在瑞士研究秩序经济学。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冯清完成了国内第一本市场经济学的书籍并于1990年在国内出版了该书,定名《实用市场理论》(读书网有相关介绍)。由吴敬琏教授亲自作序。该书在成稿过程中还受到柏林科技大学艾德曼(G.Erdmann)教授和央行周小川行长的具体指导和修改,成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最深入浅出的读物之一,至今仍不显落伍。吴敬琏教授关于建立市场取向的改革,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及警惕权贵寻租等著名观点,最早在该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在当时反自由化、反和平演变的大环境下,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及中共中央1993年通过决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之前,明确的提出搞市场经济,所有参与者都冒了极大的政治风险。故该书名模棱两可,也可认为是谈企业的市场营销,这才拿到书号。该书出版后,受到中央领导及国务院领导的内部肯定和赞扬。并于1993年在市场经济成为主旋律后,改名《市场经济入门》再版,及在《经济日报》和《改革》杂志上连载。冯清还在国内多种期刊报刊上发表过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重视。他的在抗洪和土建中采用土工织物的建议、在粮食仓储中采用谷物冷却器的建议、还有与殷雷一起上书建议停止国有股减持改为社保转持的建议,以及《公司法》修改的建议等,都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采纳。 冯清系公派在瑞士学习经批准后留在瑞士工作,在当时世界500强的瑞士最大的机械制造公司——苏尔寿公司工作了17年。回国后从事卫星通信及融资投资领域的工作。 2008年起冯清对于西医保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洪昭光、刘国庆、胡晓年等西医教授的启蒙下,自学完成了《养生胜过医生》(百度文库里有相关说明)的写作和出版(笔名:冯仲清)。该书由洪昭光教授作序。之后再与李智、曹友廉合作,完成了《健康养生大实话》的再版,以简洁的语言向公众介绍西医营养学的基础知识。2010年, 冯清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孟庆云、郑志坚、史欣德、冯兴华、张雪亮等中医教授的启蒙下,又研究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后来冯清还在其老师曹军的指导下,团队的配合下,通过中西医的对比,主笔撰写了《现代人看中医》,力图用最通俗的语言向国内外普及中医知识。冯清是北京科普作协的成员。

统计汇总梳理分析制度

统计汇总梳理分析制度 复查结果由考试机构提供查询。考生须注明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需复核科目、成绩、联系电话等信息。 为了加强对群众咨询情况的定期研究和分析,综合利用网络公开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向镇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给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参考,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群众咨询的统计汇总、梳理分析,要由专人负责,认真统计汇总、仔细梳理分析、及时准确上报。 第二条统计汇总、梳理分析的主要内容为群众咨询的人数、事项、涉及单位、答复解决满意度、特点及产生原因,反映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值得重视的情况、问题和建议等。 “活学活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努力营造人文色彩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鉴于课改教材,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体验数学,注重合作交流的意识,我决定实施有目的预习新课,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设计问题,合作解答,再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扬弃”和“继承”相协调,目的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做到“提前3分钟候课”,“下课铃响不拖堂”等教学校长在课堂常规方面提出的各方面要求。

第三条统计汇总、梳理分析按月、季、年定期进行,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随时统计和分析。 关于英语和政治的帖子比较多,你们可以参阅一下,在此我就不多讲了。感觉政治是事半功倍的,花的功夫并不多,因为平时看的新闻多,当代经济与政治那些我本来都比较熟。后期联系模拟题正确率还是令同桌眼红的,最终考了74,算是我最满意的一个科目了。推荐几本书吧,英语:考研真相(真题解析),黄皮书(阅读理解150篇)。政治:肖秀荣1000题(好书),肖老爷子最后的预测还是很靠谱的,今年中了两个大题吧。 第四条统计汇总、梳理分析应做到准确、及时、严谨。 第五条统计汇总、梳理分析可采用典型分析、定性分析、定向分析、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力求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必要时涉及单位要派专门人员深入调研,并写出调查报告。 任职条件:本科及以上学历,,经验丰富者可放宽学历要求机械、电气、自动化、热动、仪器仪表、过控(化机)等相关专业 “我的高考成绩在省内排多少名?”随着海南今年高招志愿填报工作陆续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考生和家长都十分关心。日前,省考试局公布了海南今年文史类考生588分以上(含)成绩分布表和理工类考生546分以上(含)成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比较政治制度笔记 导论 一、比较政治制度的课题与方法 1、比较对象 威洛比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于政府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探讨如何解决有关政府的问题。前者是静态的,相对简单;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复杂。 制度是有生命的,指制度是变化的,灵活的,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以政治机构为比较的重点,最核心的是政治制度。 2、比较方法 历史考察法、比较宪法史法、国别比较研究法、比较制度史(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综合分析比较研究。 二、政治机构的历史考察 1、分类标准 A构成基础:寡头政治民主政治 B经济基础:非社会主义政府社会主义政府 C社会基础:氏族政府都市警察政府民族政府世界政府 D主权构造:单一政府复合政府 2、政治权力的变革导致政治机构的更替 政治权力的变革的外部形态有三种: (1)统治机构内部的变革 (2)最高统治者的变革 (3)统治关系的变革 三、政治制度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 1、西方政治制度的文化基础 (1)人性:看作自然属性,把人归属为动物。 伊壁鸠鲁,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趋乐怕苦”; 马基雅维利,从经验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私,贪得无厌”; 霍布斯,从机械主义的视角探讨人性,“自我保护”,欲望与理性(欲望的派生)。 (2)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民主 阿尔色修斯,人类天生要结成“社会联合体”,才能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社会联合体包括家庭、自由联合体、村镇、城市、国家。国家具有至高无上性,主权属于人民。 密尔顿,从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论述人民主权。公共权利来自人类自我保护、追求的自然权利。官员为人民服务,是人民的代表。 卢梭,人民主权。 (3)法治 亚里士多德,寻求统治必须寻求正义,正义需要权威,权威来源于法治; 西塞罗,官员是法律的创造物,权威是法律给予的,必须依据法律来统治,否则是合理、不道德的; 哈林顿,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法治的共和国,法治才能保证权利; 洛克,人的财产、公共利益通过法律来保护; 孟德斯鸠,法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

【免费下载】 吴敬琏: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吴敬琏: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吴敬琏来源:文汇报 --吴敬琏教授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节选)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对于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要求愈来愈高,经济科学工作者身上的担子也愈来愈重。在新一轮改革的春雷滚动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紧自己的工作,使得今后出现重大改革机遇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理论准备不够而手忙脚乱,或者因为仓促出台而招致大的偏差。 --吴敬琏 成长于西方世界的现代经济科学对处于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的中国是否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问题对于不少实际工作者乃至经济学界中人似乎还是一个没有得到完全解答的问题。不过根据自己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观察,我想对这个问题应当作出肯定的回答。 贬低现代经济科学对于我国改革的意义的主要论据,是所谓"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西方经济学不符合中国国情"。直到80年代,在我国改革问题的研究中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还会得到"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的实际"的讥评。 现代市场制度是一种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系统,要通过改革行动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这一系统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没有对于反映这一系统运动规律的现代经济科学的深切把握,没有改革行动的自觉性,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综观中国经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所遭遇的每一次重大挫折,几乎无不与人们对经济科学的无知和排斥有关,而在8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走上比较自觉地进行的轨道 以后的每一次重大进展,也几乎都与我们对现代经济科学的认识深化有关。 1956--1976年"不受学理影响"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共产党人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基础,本来应当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给予极大的重视。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战争的环境中,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实践,对经济学理论也不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当世界在大发展时,我们却没有去吸收现代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而是"闭关锁国",那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完全没有经济科学的指导。想摆脱苏联的模式,又找不到科学的出路。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在中国的经济工作中一直把从苏联引进的集中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归结为管得太多,统得太死,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以致只有中央的积极性,而没有地方政府、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了整个经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切切",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当时开出的处方是:放权让利,调 动积极性。这种想法和那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精神可以变物质"、"只要有了人, 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等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谈谈我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hriyang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该内容作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体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5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富裕起来了,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朝着小康社会发展了。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

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再者,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

美日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模板

美日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

美、日公司治理的制度比较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 邵学峰王志刚① (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公司治理是公司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受一国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影响。经过以美国、日本为例对公司治理的制度比较分析, 说明文化、价值观、市场模式、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法律政策等对公司治理模式演进具有影响作用, 从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造与调整、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字]: 公司治理; 比较分析;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环境、企业资本结构和资本市场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性, 公司治理的实践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研究公司治理的有关文献中, 一般把英、美两国和日、德两国公司治理的实践方式作为典型划归于不同的模式之中。这两种治理模式大致能够归类为市场控制型和关系控制型, 其中, 美、日两国公司治理结构分别作为这两种类型的代表, 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和比较明显的差异性。 ①作者简介: 邵学峰( 1971.2— ) , 山东招远人,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博士, 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和财政税收理论 的研究; 王志刚( 1981.4—) , 男, 吉林省吉林市人,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一、美、日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发展历程 1.美国公司制度的发展过程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 随着铁路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 许多分散的地方性市场迅速融合起来, 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几乎与英国同步, 现代公司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①著名的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认为: ”美国现代工商企业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60年代, 铁路及电报公司本身是美国最早出现的现代公商企企业。”②铁路的修筑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本, 原有的筹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铁路发展的需要。铁路公司开始经过大量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各种可转换股票的形式经过证券交易上市筹资。19世纪80年代, 美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铁路网络和通讯网络, 把美国此前处于分割状态的区域市场联结成了全国统一市场, 商业公司和工业公司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然而, 在工业公司不断开拓全国市场并迫切需要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融资时, 银行却不能满足工业公司的这种需要。为了满足不断扩张对资金的需要, 工业公司惟一的出路就是经过改组股份公司到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 同时,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 需要具有特殊技能、知识、经验的管理人员来负责, 而股东或其代理人却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 美国从19世纪40年代末期, 在铁路公司首先出现了独立于股东及其代理人之外的专职经理阶层, 从此拉开了美国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美国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含经理市场) 、产品市场日臻完善, 外部控制 ①李维安著: 《美国的公司治理: 马奇诺防线?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38、 39页。 ②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著: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第90页。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1月1日,2015正和岛新年论坛(昆明)暨新年家宴在云南昆明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主题演讲“面对新常态”中称:“因为驱动要素发生了变化,旧常态不能继续了。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不管你有多么强烈的愿望都不可能让它继续下去了。” 口述:著名经济学家、正和岛岛邻吴敬琏 我在这里讲一讲我的一些想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诸位批评。 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叫做“面对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现在最热门的词,特别是最近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政领导对新常态的内容、党和政府所提出的方针和如何引领新常态做了阐述。主流报刊发表了不少阐述文章,但是我总觉得这个问题还值得更深入、更具体的研究。我想讲四点意见: 第一点意见,旧常态已经不能延续,不再存在,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客观事实。旧常态是我们改革开放以后30来年。曾经长时期的保持着的一种经济发展态势。这个经济发展的态势大致上可以这样来概括:高投资、高增长,也就是说在海量资源投入支撑之下实现的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这在世界范围内当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对于我们这样拥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大面积的长期的处在停滞落后状况下大概有一两百年的国家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奇迹。 但是这种旧的常态,到了本世纪的初期,就开始出现了颓相。到了2010年第三季度以后,增长速度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下了,特别是到最近三年,增长速度已经到了7%-8%的水平,从10%以上的增长率下到了7%的水平。这期间也不断的采取了一些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从去年到今年就变得非常的明显,这种旧的招数越来越不

灵。它拉动经济增长的时效越来越短。如果说2009年的40000亿投资和贷款,使经济增长保持了两年多的8%以上的增长率。 今年第二季度的刺激的力度并不很差,但是比第一季度的增长只拉升了0.1个百分点。到第三季度又落到7.3%。10月11月,发改委批出去的项目达到1万亿左右。当然,是不是有那么多钱,能够实际的投入?可能没有那么多。可是在增长率上却没有见响动。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增长的速度下降了,它是由于一些客观的、决定性的因素所决定的,不以人们的愿望为转移的。 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于支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或者叫动力,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旧常态驱动经济高速度的增长动力,是些什么动力呢? 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外三个,一个是劳动力投入、一个是资本的投入,再一个是生产率的提高。在旧常态下,这三个动力是非常有力量的。在劳动力,就是中国社科院蔡昉教授说的,人口红利,我们拿到了很大的人口红利,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的红利:改革开放使生产率提高,这一方面表现为改革使得我们城乡市场打通,所以原来低效利用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就能够流入城市得到了比较高效率的 利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开放使得我们能够在我们本国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之下,用简单引进外国设备和学习外国的技术的办法,使中国加工制造业的一般技术水平提高到了和发达国家相似的水平上。使得生产率提高了。 还有第三个因素,就是投资。这个是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是采取的老办法。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动员了一些新的资源,能够进入我们的经济活动中,所以投资的规模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前不能比拟的。比如说土地,土地从一种不能流动的一个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带来的资源的总量至少是几十万亿的规模。所以我们就能够在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