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將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丄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而与侧而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別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 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而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岀了塞外天气的恶劣。红旗在寒风中亳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按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解析】

1. D “送別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送岀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一一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而上的一星H爰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而更加生动。

2.阅读下而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 恰似,正如。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 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岀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

(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四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査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3.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猫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悄貂袭,千腐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翌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逍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 _______ ”字,不仅表现了岀猎场而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

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左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

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英爵”。冯辑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廿: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总,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注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考查结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句中的

“挽” “望” “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髙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M≡φ竞长纤纤笋,跚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英令炎瘴⑤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翌,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貶,《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邯州临武令任上曽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贺簣(yun da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睥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瘫气。⑥ 斗:通“陡”。

1.下而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岀一幅淸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岀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赏笛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赏筲”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呃,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鮫人远泛漁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1)远近结合,点而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査对诗文内容的理解。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岀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墓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故A项理解有误。B项,正确。C 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

“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貶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D项,正确。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BD e

2.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赁彗竞长纤纤笋,跚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赏笞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踌躅淸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货簣竞长纤纤笋,娜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岀山村的静寂。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5.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式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疑,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而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別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 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而,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岀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査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杲,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

的。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岀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

而,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拯此理解分析作答。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番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壺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岀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言之有理即可)

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

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査诗歌语言的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立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料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任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

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7.《登快阁》

黃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②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⑤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指作者自己。②快阁:在今江四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③朱弦:古琴的琴弦涂成朱色,所以又叫朱弦。④佳人:知心朋友。⑤青眼,指瞳孔,即正眼相看,表示喜爱。

1.这首诗颔联中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 O

2.结合诗句,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落木天远大

2.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绝”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指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3.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岀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能表现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词是“落木”(落叶)和'‘天远大”(秋高气爽)。

2.要求简要谈谈诗人的哪些行为是照应“归”字的。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睛的余辉里倚栏远

眺。"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淸樽美洒,聊以解忧了。“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所以可从自称痴儿了却公事,喜欢欣赏自然风物的角度,从对表明已无意仕途"绝”字与“弄长笛”“白鸥盟”等短语的分析,来考虑答案内容。

3.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分析是作答的关键。前两句从

“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岀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o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岀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丈思想。古人很喜欢写咏物诗,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摘自百度)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结合上面两首诗和百度对咏物诗解释,说说你对咏物诗理解。

2.如果把上面的两首咏物诗推荐给你的同学,其推荐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抓住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表达对写作对象的喜爱之情。

B.王冕的《白梅》借梅自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髙尚情操。

C.元稹爱菊除了菊花是在四季中最后一个开放的花,也暗含着对菊花历尽风毬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元稹的《菊花》中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说明元稹也是出园诗人。

3.仿照下而的咏物诗,请为其中的一物再写一句符合这个物的特征的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或道理。

(1)鹦鹉

①虽然巧舌如簧,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凭借勒学苦练,才有自己的绝门独活。

(2)藤

①爬得再高,还是大树的附庸。

②懂得与大树真诚合作,向阳枝头才有它一席之地。

【答案】

1.①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②在咏物诗中,诗人往往借助所咏之“物”并抓住物的特征来来表达感情:③或者表达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D

3.示例:鹦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总胜于在雕笼中乞食学舌。

【解析】

1.结合百度对咏物诗的介绍可知: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泄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王宛的《白梅》,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淸香的美徳,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元稹的《菊花》,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D错误,引用东晋陶渊明喜爱菊花的典故,并不能说明元稹也是田园诗人。

3.本道题是语言运用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两个物中任何一个物的特征,用一句话表达岀来就可以。如,藤:藤的柔美,反而能更好地衬托大树的巍峨遒劲。

9.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淸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仓,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悄貂裘,千踽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兴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淸洒斗十千,玉盘珍馈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髙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凤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 B

2. D

【解析】

1.本题考査对诗句的理解。“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故选

Be

2.本题考査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磕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火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江城子?密州岀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故选D。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①

独怜②幽草涧边生,上有黄码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③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②独怜:唯独总欢。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

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淸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可以看岀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而,任意东西。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

“上有黄鹃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

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鹏。勾勒岀了淸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英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岀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3.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岀“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野渡” “舟”两个意象来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小船在水中任意漂浮的景象。(2)诗人用“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思想一一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即不在英位、不得英用的无奈、感伤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11.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戎陵春

李淸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胖瞌◎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轻,在浙江金华,是虜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②胖艦(z6 mδng):小船,两头尖如蚱赣。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甲)词借暮春之景,写岀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个孤苦凄凉环境中的女子形象:(乙)诗描绘四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

B.(甲)词上阕侧重写词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阕偏重于内心情感的挖掘,由表及里;(乙)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沿途美景饱览无余,意犹未尽。

C.(甲)词“只恐双溪胖艦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貞?切,用语新奇;(乙)诗尾联中的“最爱” 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湖春景赞发美之情。

D.(甲)词下阕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乙)诗语言平易浅近,淸新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即景寓情,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2.请简要赏析(乙)诗颔联"争”和"啄”两词的妙处。

【答案】

1. D

2.'‘争”字写岀了早莺争抢着飞向暧树的情态,“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的动

态场景,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1?此题考査的是对诗歌的理解。D:甲词中的下片,主要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故选

D a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 "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妊般的小船,載不动我许多的忧愁。乙: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黃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緊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12.阅读下而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千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髡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英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 ”和“_____ ”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 _________ 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鹫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充分体现出作者的頁?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而小题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茱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桦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

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考查对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

水” “舟” “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而。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1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朿,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淸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 “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困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脫人世之想。末句写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意境相似。“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触冶冶黄。陶令篱边邑,罗含宅里?■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释)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从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 金

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③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

1?诗的首联和颔联分别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联:色美(花色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颔联: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品高(将菊花的色香同陶潜、罗含等有徳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O

2.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査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前两联"皓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邑,罗含宅里香”的意思是: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首联描墓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突出其色美;颔联用陶令、罗含之典,突岀了菊的味香,烘托菊花髙贵品格。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诗歌的前两联突出"菊”的美好品质,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尾联则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尾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的意思是: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洒席上。所以,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花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入朝的思想。

16.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慕,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鸣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答岀其中两点,意合即可)

2.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解析】

1?此题考査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岀赏

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学诗谩有惊人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谩有:空有。流露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

命运。才有了想去“三山”的想法。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一个有才情,有追求的女性,在封建社会,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实现了,所以只能在梦中,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关键点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英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