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生态学原理复习题(答案+重点)

2016生态学原理复习题(答案+重点)

2016生态学原理复习题(答案+重点)
2016生态学原理复习题(答案+重点)

生态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

生态阈值

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最小量(因子)定律(利比希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最小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2.竞争排斥原理/最后产量法则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但最后产量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3.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特征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特征的现象

4.生态位/生态幅

生态位:每个物种的的功能,适应和分化的特征。在群落中的空间和时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5.他(化)感(异株克生)/自毒

他(化)感作用(异株克生):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如核桃对其他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自毒作用:一种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在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引起有些物种的以植物分泌,从而得以调节种群密度。如桉树

6.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的湿地过渡带。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7.生态入侵/协同进化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的过程。如紫茎泽兰、水葫芦。

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达到成熟会改变作用于与其它生

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

二、简述题

种间关系

旱生植物特征及抗旱措施

次生演替类型在生态建设上的意义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在弱光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更新的能力。

耐荫性的鉴别:①林业上经常采用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生长(种

植实验)。在林冠下不能更新或只有少量幼苗更新为阳性树种;在林冠下能生产大量幼苗和幼树进行更新为耐荫树种;在林冠下有适量的幼苗和幼树为中性树种。

②根据林内更新幼树上方的相对光照强度(环境条件)。所需相

对光照强度大(20%及以上)为阳性树种;所需相对光照强度小(3?7%左右)为耐荫树种;中性树种介于两者之间。③根据形态进行鉴别。树冠稠密,枝下高较低,生长较慢,开花结实晚,寿命长。如冷杉、云杉④生理指示进行鉴别测得光饱和、补偿点低的植物耐荫

树种按耐荫性可分为:①阳性树种(喜光树种)与下相反。如

落叶松、杨树、桦树、刺槐等属。②耐荫树种树冠稠密,自然整枝弱,枝下高较低,林分密度大,透光度小,林内阴暗,生长

较慢,开花结实晚,寿命长。如冷杉、云杉、红豆杉等。③中等

耐荫树种(中性树种)如杉木、樟树、毛竹、水曲柳和红松等。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①年龄幼期龄比较耐荫,耐荫性随年龄增加而减弱。②环境(气候)适宜的环境条件树木耐荫性有所增强。在不利环境条件下,树种耐荫能力有所削弱。③土壤湿润肥沃土壤上,树种耐荫性较强

2.生物种对环境的适应对策(K和R对策)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K对策和R对策的特征比较如下:

例:对策种: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更多的考虑其数量

①山雀、虎皮鹦鹉等。它们体型小,生育高,对幼鸟的抚

育时间短。

②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次生荒原的先锋草等。

对策种:对每个后代的投资巨大。

①鸟类中的鹰、信天翁等。它们体型大,生育力低,对幼

鸟有很好的保护。

②大多数的森林树种。

3.旱生植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1)生理特征①原生质的耐脱水能力和低水势②膨压的维持依赖渗透调节和具有高的组织弹性

③细胞小(容积/表面积)、细胞水势低(液泡小、固体贮藏物质多)

(2)形态特征①具有发达的根系。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深达15m扩展的范围达623甫。

(3)②叶面积小。如仙人掌科的许多植物,叶化成刺形;松柏类植物的叶片呈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

(4)③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如南美的瓶子树、西非的猴面包树,可贮水4t以上;美洲的仙人掌,高达15~20m可贮水2t左右。

4.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举例说明。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对农林也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歇地现象: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若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如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它的根系分泌的化学物质对早稻的幼苗起强烈的抑制作用。(2)对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如核桃树,树皮和果

实分泌核桃酮抑制其它植物生长,所以树下基本上没有草本植物。银胶菊,其根系分泌反肉桂酸抑制自身及其它植物的生长。

(3)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如芳香性鼠尾

草灌木和蒿的叶子分泌樟脑和桉树脑等萜类物质抑制其它草本植物的生长,在干旱季节,这些萜类物质聚集在土壤内,抑制了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植物,因此,在这些灌木周围形成1~2m2草

包植物不能生长的裸地。

5.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发生演替的的原因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的演替。原生裸地指以前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特点:原生演替均以原生裸地为起点。演替的速度往往较慢。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植物群落演替。次生裸地指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特点:由外部干扰引起,演替速度往往较快。按演替的方向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发生演替的原因:⑴内因:群落与环境发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群落演

替的先决条件。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导致群落内环境的改变,不适合该物种的生长,而适合其他物种的生长。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常见于尚未发育成熟

的群落,

当密度增加时,竞争能力弱的种群被排挤甚至淘汰。

⑵ 外因:①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常见如风,火等因子的干扰

②人的活动常见的如人类的采伐

三、论述题

1.试述生态因子互相作用理论,在农林生产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

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反作用。例如光照强度增加,会引

起气温和土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水分和土壤蒸发加强,使整个生

态环境趋向干热。

(2)主导因子作用。一个生态因子起决定性作用。主导因子发生变化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如以土壤为主导因子,可将植物分为多种生态类型,有喜钙植物、嫌钙植物、盐生植物、沙生植物等。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如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而这些光照、温度、水分等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分布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总体来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

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若光照不足,可增加二氧化碳的量来补足。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部分的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

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