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课程教案讲解学习

第六章课程教案讲解学习

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回答“教什么”的问题。课程论是有关课程的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史

答“教什么”的问题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就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
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看得见的,
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
西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集合、音乐、天文学
局限: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忽略智力发展、创造力表现和个人
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

.课程即学习经验
代表人物:杜威(美)
主要观点: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被视为有很大潜力的、

局限: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实行。这种课程定义的维
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 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代表人物:鲍尔斯和金帝斯
主要观点: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施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

局限:认为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现实社会文化远非
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那么就会使现存的偏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杜威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杜威认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是适用于成人,儿童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

、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
过于重视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过分强调了儿童个人的兴趣、经验,不能保

永恒主义
:赫钦斯(美)
:永恒主义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


第一,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

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利于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有

以知识为中心编订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

著 仔
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
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艾德勒和布坎南
Great Book Boys)艾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

案例分析】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年10月10日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作
甚至能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可是不少名著里的
不能吸引就无法谈熏陶了;三是等孩子们有一定的生活

、评价



代表人物:奈勒(美国)
主要观点: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


存在主义课程论重视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在反对学科中心主

其弊端在于,这种课程论指导下的课程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而难成体
这种课程思想也没有制定出详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衡量课程的有效性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反西方现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不


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把知识看做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释,极大地丰

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


泰勒的观点:
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个性养成、学习发生的条件等
对社会的研究
1)健康;
2)直接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生活以及与亲朋好友的关系;
3)社会——公民关系,包括在学校和社区的公民生活;
4)消费者方面的生活;
5)职业生活;
6)娱乐活动。
对学科的研究
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
:
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适合于各级各类学生学习的教学


筛选法

1)预定若干项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的各个方面。如“培养阅读、写作、说、听的技能”“培

2)书面征求有关人员对预定课程目标的意见,允许他们补充其他课程目标;
3)把原先预定的课程目标和补充的其他课程目标汇总在一起;
4)请有关人员根据汇总的鹅口疮目标,一次选出若干项最重要的课程目标;
5)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名次靠前的若干项课程目标。
参照法
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参考过去的课程目标和其他

国家的课程木白哦,并根据本

除了上述两种方法,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确定课程目标从来






一)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

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1)研究确定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寻学科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心



决策人员——学校课程委员会
智力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
执行人员——学校教师
监督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者的关系
从理论的角度看,经验课程并不一定是对学科课程的彻底否定,学科课程中也可以渗透
经过很好地组织起来的经验课程可以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式超越;学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
,数学?-?-
评价] 积极方面:
(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
(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并将在日后继续发展。
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
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

容易忽视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

2)综合课程

统文化剪纸与奥运文化在课堂结合
峪二小将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纳入课程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分科课程在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方面,综合课程是无法替代的;
综合课程在反映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方面,分科课程也是无法取代的。它们具有互补性。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manifest curriculum) :即在国家课程大纲中所正式规定的课程。
hidden curriculum),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

种课程类型。


1)物质情境;(2)文化情境;(3)人际情境。
通过这些情境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信念、意志、行为、知识等方面起潜移
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时代特征








当代教育的基本目标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强调通过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我国目前实施的

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出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无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


据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体现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
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

“农科教相结合”——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
“三教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
“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实行的、以普及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均衡性
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综合性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经验中形成问题,

选择性
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内课程资源: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