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对广东梅州市乡镇地区调查

【内容摘要】:被誉为“东方之花”的人民调解具有解决纠纷、维护秩序和正义的特殊功能,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相比较,人民调解在解决纠纷时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但现实中人民调解存在的人员和经费微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发挥。另外,在实际操作中,人民调解已涉及刑事调解,实际上导致通过民事责任替代刑事责任的问题,因而使人民调解的运作存在碰触法律底线的风险,这亦是健全人民调解制度,促使其功能全面发挥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人民调解功能困境法治

引言

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休和”、“居间”、“劝解”、“ 排难解纷”等词均是“调解”的同义表达。因讲求协调、中庸,排斥差异、对立的价值取向,息讼便是中国古人所认为的理想社会状态。于是,在遇到纠纷甚或争端时,调和自然而然成为解决方式之首选。如今,调解制度已成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法院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三部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调解体系。其中,人民调解又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现代人民调解制度绝非传统调解制度之复活,而是对古代民间调解制度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乃是人民群众在反抗封建地主统治、要求翻身解放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首创,在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时期,日臻完善。[1]民调解稳步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许多乡镇地区,人民调解因其低成本高效率而受到当地村民的青睐。作为“政法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并在国际社会上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独特的功能,在我国农村基层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基层调解组织也成为了我国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媒体报道和相关的研究显示(媒体报道部分有,如福建厦门市开元区司法局的《现阶段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广东佛山市的《当前企业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司法局的《基层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相关研究部分有,如发表于《中国司法》的《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发表于《人民调解的》的《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表于《山东审判》的《关于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几点建议》)基层人民调解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如工作基础薄弱、经费及队伍人员不足、运作不规范、领导不重视等问题。这些缺陷与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何?其对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发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梅州地区(五华县长布镇、转水镇)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求掌握真相,觅得解决之道。

1. 调研计划与实施

1.1调研过程

在准备阶段,确定调研主题后,我们查阅了人民调解的相关资料,形成对人民调解的初步了解,然后针对人民调解价值功能部分寻找相关资料。接着我们初步拟定了调研的方法、对象,并联系好了调研地的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在长布镇转水镇进行了调查,在长布镇,我们与长布镇司法所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并在长布镇司法所张所长的安排下我们参与了调解现场。在转水镇我们也与转水镇司法所所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次的实践调研,我们收获很多,在两镇的司法所我们阅读了大量的文件以及相关记录档案,并参与了调解现场,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人民调解解决纠纷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它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费、人员的不足。

1.2调研方法

考虑到农村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及人员分散等原因,我们的调查方式主要以访谈式调查为主,实地考察和案件跟踪为辅。

1.3调研对象及其概况

本次调研的主要访谈对象定为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基层人民调解的第一线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对各司法所所长的访谈,从多方面多角度(调解案件的类型、人民调解成功率、调解案件的数量、机构建制和对案例的实际处理过程)了解有关人民调解的价值、功能及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两镇即长布、转水两镇基本概况:(1)长布镇,全镇共有25个村委和2个社区居委,总人口68450人,15%是贫困人口(标准:年平均纯收入低于1500/人),地处五华县西北部,位于东洋、龙川、紫金的交界,辖区面积284.1平方公里。2009年被梅州市科学技术局授予“梅州市技术创新专业镇”荣誉称号。(2)转水镇,下辖21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61300多人。镇面积158.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中北部13公里,是著名的侨乡和红粬之乡。红粬生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产品70%出口。

1.4调研内容

1.4.1访谈提纲

(1)、长布镇近年来人民调解案件受理数、成功率、调解协议履行率、回访率分别是?(2)华县人民调解员的教育程度以及年龄(平均年龄)?

(3)、人民调解的收取费用吗?

(4)、人民调解的解决纠纷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5)、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使用的的调解方法?

(6)、人民调解的调解程序?

(7)、在调解过程中使用的原则有哪些?

(8)、人民调解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9)、司法所在人员组成方面是否完善?

(10)、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如何?活动经费是否存在问题?

1.4.2收集表格资料

群众来访、法律咨询登记簿;人民调解协议书;(综治中心)会议记录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统计月报表;人民调解工作统计表;司法所工作情况统计表;乡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统计表;法制宣传登记簿;中心接待室交办通知单;联调督办通知单;受理民间纠纷情况登记簿;2008年度各村(居)、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五华县2008年度各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调查笔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月报表。

1.4.3收集案例资料

在实践中,我们收集了两个较为详细的案例,第一个是我们亲身参与调解现场的案例,第二个案例由长布镇司法所提供。

案例一:这是关于土地纠纷的案例。这个纠纷的双方当事人是两亲生兄弟,在土地的使用权上发生了纠纷,首先是由村委调解,但是调解不成功,进而当事人一方(以下简称甲方)到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办公室的群众来访、登记薄中登记纠纷的主要情况,请求司法所调解。司法所只有所长一人,所长在看到村民登记之后走访当事人的村落,了解案件的情况,同时去现场查看争议地。尔后当事人双方到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室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参与人包括主持人、调解员与双方当事人。主持人由镇政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由司法所所长担任。调解的过程中当事人双方陈述纠纷的事实,随后调解员针对纠纷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同时根据事实提出解决纠纷的方案,说服双方当事人和解。在调解的过程中,记录员还是由司法所所长担任。但是此次的调解并不成功。紧接着,当事人的另一方(以下简称乙)请求了县司法局的调解员来调解此纠纷。县司法局的两位调解员到了当地之后随即展开工作,进行了调解,程序与司法所所长调解过程相同。在司法局两位调解员调解的过程中,司法所所长担任了记录员的工作。在调解室调解结束后由双方当事人看过调解笔录同时由第三方(除当事人、记录员、主持人之外的人)核对之后双方当事人在调解笔录上签名确认记录属实。之后县司法局的调解员和当事人在司法所所长的陪同下到了争议地进一步了解情况,以便进一步调解。整个调解的过程中无论是司法所所长还是县的人民调解员都没有收任何的费用,但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调解人员都没有填写相关的材料,如《协议书》、《调解申请书》、《调查笔录》、《调解笔录》、《回访记录》等。

在第二次调解中,我们注意到调解员使用了情理法以辅助调解,调解员与当事人的对话如下:

调解员:因为双方有争执,要调查清楚,我们得去向左邻右舍了解,如果(你弟—周汉通)真的(耕种了)25年以上,那么就是他的,就算当初是你的,但一直你没有耕,那么就当作你是放弃(因为你明知当初有人在耕),法律(《物权法》)有规定,一块地被人耕了20年,无人争议,就归于他。作为亲兄弟,要心平气和,两个人要实话实说,如果确实是25年来,你(指哥哥)有质疑,说明你是一直对这块地有争议的(如向村委会反映情况),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是用钱可以买的。在这块地没有弄清楚争议之前,兄弟俩谁也不要动。地方如果当时已分得很清楚,那不管这块地是升值还是贬值,那也不能再去争。以后的事无法预料,以前的事实也不能推翻。土地因为只有使用权,所以也不存在继承权的问题。老人家(暗指哥哥)百年归寿以后,按照风俗来讲,是长子牵头,但实际上兄弟之间,谁经济比较雄厚,只要兄弟之间愿意,你也不反对,谁牵头都可以。

当事人:那我可以把我的家产分给小儿子多一点吗?他比较没用,想帮他多一点。

调解员:所以说你要找他们兄弟商量,协商清楚,这样等(你老)百年归寿之后也不想看到你儿子们争来争去,就像现在这样….

案例二:为刑事调解案例。这件案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民转刑”,2008年6月间,A镇C村民邓×森与邓×泉两兄弟,因宅基地争议。“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经法医鉴定,邓×森致邓×泉轻伤。按有关法律规定,邓×森被公安机关实行刑事拘留,等待起诉、判决,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该镇司法所(调委会)接到报案后,先后6次深入到双方当事人家里了解情况,核实情节,征求意见,提出了息事宁人、世代相安的设想和建议。最后,双方当事人均愉快接受了镇司法所(调委会)建议,由邓×森负责赔偿一万多元医药费给邓×泉治疗康复;邓×泉则向公安机关提出了撤诉申请,及时、妥善地调解了一宗“民转刑”案件,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2.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功能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随时代而发生变迁。理论上一般认为社会治理和政治功能、纠纷解决功能和文化功能是人民调解制度的三大功能。[2]过纠纷解决来实现社会治理及国家稳定的政治目标,是人民调解制度具备的基本功能,而人民调解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将传统文化和礼仪作为纠纷解决的说服性理由,则使之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对五华县的实地调查也证明,人民调解制度具有上述三大功能。

2.1人民调解的社会治理功能

范愉教授在《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一文中指出,人民调解依托于村居委会组织,具有群众性和自治性,属于社会治理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基于社会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治理手段。[1]社会治理实际上强调的是秩序的维护和统治的稳固。这点在大多数“民转刑”案件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案例二就是典型的“民转刑”案件,在未采取人民调解之前,两家不仅未能及时解决争议,反而激化了矛盾,由原本的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但正是由于人民调解的介入,成功的调解了两家逐渐激化的纠纷,避免走上诉讼道路对两兄弟及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影响,维护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严格来讲,刑事案件并不属于人民调解的调解案件,然而从定纷止争,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角度上讲,人民调解确实是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环节。

2.2人民调解的纠纷解决功能

纠纷解决是人民调解制度当然具有的功能,纠纷解决是人民调解制度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无论是传统社会或现代法治社会,都会产生特定的纠纷解决需求,基于社会主体的价值观和偏好、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化、纠纷类型及其处理的特殊性等等因素,就必然需要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而调解作为一种具有平等、自愿、参与、自主选择和灵活便利经济的纠纷解决途径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1]纠纷解决功能在案例二中得到了体现,

案例中双方由于宅基地的问题引起了争议,并随之激化,最后导致打架斗殴。该镇司法所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核实情节,征求意见,提出了息事宁人、世代相安的设想和建议。最后,双方当事人均愉快接受了镇司法所(调委会)建议,纠纷遂得到解决。纠纷解决是人民调解最直接的功能。

2.3人民调解的文化传承功能

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则是大量依据公共道德、习俗、情理等社会规范,对这些规则的适用和依赖,实际上起着支撑东方“和为贵”及礼义伦常等传统价值观、维护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培养社会凝聚力及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力量,具有传承与维系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功能。[1]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休和”、“居间”、“劝解”、“排难解纷”等词均是“调解”的同义表达。当今人民调解就有着对传统的继承。案例一中,调解员在二次调解中说到,土地因为只有使用权,所以也不存在继承权的问题。老人家(暗指哥哥)百年归寿以后,按照风俗来讲,是长子牵头,但实际上兄弟之间,谁经济比较雄厚,只要兄弟之间愿意,你也不反对,谁牵头都可以。调解员说到的“按照风俗来讲,是长子牵头”这句话有着对礼仪伦常的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在案例二中,调解员针对纠纷双方提出了息事宁人、世代相安的设想和建议。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相符合,这个观念深深的影响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处事原则,中国自古就并非对抗性社会,中国人处事最重要的原则是妥协,讲求的是“中庸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上面的案例无疑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3. 人民调解的困境与出路

实地调查显示,人民调解制度在设计上存在重大缺陷,在实际运作中亦面临着先天的制度不足和后天的人员短缺和经费保障不足的现实困境,以及民转刑引发的法治困境。显然,这些缺陷直接制约了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发挥,必须在制度和观念上加以改革,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促使其功能全面发挥。

3.1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3.1.1人民调解的制度缺陷。

正如前述,有关人民调解这一制度的立法和政策,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确实也是在实践中让其一次次的碰壁。人民调解制度机构职能设置的重叠交叉,伴随而来的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运作上的问题,有关调解权威性的调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同时在程序上引发的登记簿繁杂等问题。例如在实践中,人民调解只是司法所社区矫正,信访慰问,综治治理等九项职能中的一项;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3—9人组成,但实际上无法实现,即便实现,但也身兼数职;按照按照若干意见,依然无法保障经费来源;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调解协议书的民事合同性质,却无法真正保证其在实践中的权威性;正因为这一系列问题,也无法实现上面所列的14种登记簿和表格所设立的初衷价值。

3.1.2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资源困境,包括人员短缺和经费不足以及法治困境,主要涉及人民调解从民事纠纷领域涉及到刑事领域。

3.1.2.1资源困境

首先是人员短缺。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直到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司法助理员负责。但是A镇的司法所只有一个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司法所所长一人完成,而没有司法助理员。司法所的工作除了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工作,A镇司法所长还兼任了社区矫正、信访慰问、综合治理中心等多项工作。下至各村,也是如此,人民调解员由村干部担任,而这个村干部也是一身数职。在对长布镇福兴村的人民调解员张调解员进行采访时了解,他除了是村上的调解员,同时也负责计生这一块,现在遇到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其实每年评什么先进村,模范村的指标可以说只看计生这块工作做得如何,这就无法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积极性,如果遇上纠纷繁多,事务繁杂,一个人是无法保证效率的。由此可见人员配置的不足,不仅与国家人民调解机制的最初的建设初衷差距甚远,甚至会失去人民调解它最初的作用。

其次是经费不足。根据《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四十一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于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定期或者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四十二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积极争取同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但这些规定只是对调解经费在形式上的保障,并未明确经费来源。从案件中我们能看到,在调解的过程中,要事先了解情况,然后组织调解,现场查看纠纷物,记录等等。这一过程需要的人力物力是不稳定的。而据A镇司法所所长的所述,政府对人民调解的财政补贴是极其有限的,根本就应付不了这繁杂的工作。而在村委会里面,情况更是严峻。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就是在当义工了。基本的开销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补贴。司法所人员不足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经费不足,无法配制一名助理员或者聘任一名助理员。

3.1.2.2法治困境

主要指民转刑直接导致的以民事责任代替刑事责任的问题,这使得人民调解在运作面临法治的指责。案例二中及时、妥善的处理方式,不仅“案结事了”,同时也有效防止“民转刑”,没有让当事人进监狱,没有造成兄弟俩根本性地反目成仇,当然会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但是,按照严格程序,案件需提交人民法院并经过诉讼程序裁决,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却在司法所越权调解下解决纠纷,即通过赔偿代替刑事处罚。司法所没有经过诉讼程序且促使当事人通过赔偿代替刑事处罚,以民事责任代替刑事责任,违反了刑法第十三条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的规定;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规定;以及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的规定,司法所的行为看起来并不合法,也使得人民调解面临着法治的指责的同时,让如此受到观众好评的纠纷解决方式陷入困境。

3.2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3.2.1在制度层面上。

我们认为,出台《人民调解法》,对于人民调解的作用,性质,地位,经费,人员给予明确的规定。如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赋予它以生效法律效力,具有强制性,从而从硬件上保障人民调解权威性。在程序上,构造出统一的登记簿,统一的表格,以避免繁杂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人民调解的根本作用。

3.2.2现实层面上。

首先,在解决人员的问题上,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现实中,长布镇采用“大调解”的方法,“大调解”一般是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法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业务指导、调解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调解,其目的是将民间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种调解资源整合在一起,争取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有了各个职能部门的参与,司法所工作中有涉及林业或者工商或者水电的等问题时,可分流到相关职能部门调解或者由相关部门协助调解,这样对于缓解司法所的工作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来,这样的行政职能、准司法职能和司法职能错综夹杂实在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计。根据所查资料,试着提出解决办法:争对人员不足,除现行国家大力推从“村官“制度,从政策上改善政府编制,根本上解决“ 量”的问题,此外,在这次采访转水镇的司法所所长的时候,李所长有提到目前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转水镇的某些村的人民调解员是由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人充当,原因是村民相信这些有经济影响力且又愿意为家乡献上一份力的人,不仅因为他们的名声显赫,也因为相信他们因见过一定的世面而拥有相当的社会阅历,而这种信任是转水镇村民认为调解会公平公正的前提。通过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政府应该重视这样一批拥有特殊身份的(拥有经济实力或者社会阅历的回乡贡献者,拥有文化水平的“村官”,或者是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村民)做着人民调解工作的人,专门独立地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其次,经费不足的问题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司发〔2007〕10号),人民调解经费应得到切实保障,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建立人民调解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物质保障能力。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标准。或者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要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经费管理,研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管好用好人民调解经费。从条文中,虽然可以看出,有将人民调解经费纳入到同级政府财政预算,预建立人民调解经费财政保障机制,但在现实中,却发现无法一一将其实现,通过前面的背景介绍可以获知,在长布镇和转水镇这样相对贫困的地区,政府自身财政困难,根本无法解决经费问题,更别提村一级调解员的补贴和奖励了。在这次调研中,长布镇长生村的做法值得借鉴,这个村对人民调解的经费上,采取奖励制,每年都会对成功调解纠纷的调解员进行补贴和奖励,而这个费用来源于设立在这个村上的一个“糕饼厂”的赞助。我们不禁从中可以借鉴到,经费来源也许根本上靠的是国家政府,但实际解决问题时,不妨多让社会的中间力量发挥作用,这股力量也许来源于设立在当地的厂或企业,当然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跟前者解决人员不足方面问题相关,可以让拥有经济实力社会阅历的回乡贡献者或者是让贡献者们集合更多在外拼搏而挂念家乡的人,建成像基金会的模式,为人民

调解提供经费。

再次,面对法治困境,案例二中人民调解涉及对刑事案件的调解,这样违反了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但如果案件通过诉讼程序的裁决,那将打破“和为贵”的思想观念,这又是熟人社会所不愿看到的,面对这样的困境。如果强行向农村地区推行法治,那也许将收到强烈的抵制,而且,花费的成本也会很高;但是,这样持续下去将大大打低了法律的权威,不利于法治的发展。这里,我们首先需要规范人民调解,使其在调解范围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其次,我们要加强立法,即出台一部《人民调解法》,使人民调解能够有法可依。

不管是制度层面上还是现实层面上,是资源困境也好,还是法治困境也罢,综上可以得知,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一部《人民调解法》,需要不仅是形式上独立的地位与职能,更需要实现其实质上独特的性质,保障其独立的人马和经费。

附一:访谈记录

访谈纪录一:长布镇司法所所长张运泉

1.问: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农村也是受到人们的青睐,您能跟我们谈谈近年来人民调解的大概的案件受理数及其成功率呢?

答:近年来人民调解的受案数有逐步上升趋势,就今年上半年来说,共受理案件数110 左右,成功调解的案件数为108件,调解成功率一般为98%左右。

2.问:在人民调解中,最终当事人达成协议是每人一份调解协议的,请问调解协议的履行率如何?回访率呢?

答:调解协议一般情况下都会履行的,如果不履行,但是当事人找着我们,我们也会去劝说;回访这个问题在农村执行的比较特殊,不会有专门的回访,但是在村委会上,村上的人民调解员会在经过当事人家的时候,向聊家常一样问问他们执行的情况。

3.问:这个还是很有特色的,我们想了解下长布人民调解机制的人员构成,例如人民调解员的平均年龄,教育程度?

答:我们这里司法所就我一个人,村上的人民调解员由村干部兼任。因为这个你也知道,长布是我们这个县里(笔者注:五华县)应该是最穷的一个镇,很少有人愿意到我们这个地方,村上的调解员一般是由村干部兼任,那平均年龄相对都是比较大的。

4.问:据我们了解,人民调解是不收费的,这个在实际情况中是如何运作的呢?每一次调解在时间上是否有要求?

答:按照规定,人民调解是不收费的,但是在村里,基本的书本费会收一些,大致是30元左右,这也是为了维持工作,因为经费的确是目前比较困难的一项;至于其他收费,就是按

照规定的经济型的案件,可以按比例收费。至于时间,这个是不确定的,快可以仅仅就用一个月左右时间,慢的比较复杂的案件可能会拖上一年两年。

5.问:人民调解在实践中是否有一个具体的通行原则?这个原则如何贯彻?

答:“在合法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很多时候,因为是兄弟姐妹间,父母子女间,所以就可以通过他们的特殊关系,没什么比血缘更亲了。村里的就更是了,大家都认识,如果闹矛盾,大家都知道,这个更会从情理角度,当然,一切都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的。

6.问:那在以“情理法”贯穿的人民调解实践中,是否会存在风险?

答:其实,当事人“不理解”是时常有的,比如说去年还是前年,有一个厂因为土地纠纷问题,厂长写信举报我,当时也是很无奈,可后来事情弄清楚了,也给我送了这片旗子过来(笔者注:指着墙上的红色旗子“一雪前耻”),心里一下温暖许多。当然。绝大部分村民是很理解工作的。

7.问:在您心中,您认为人民调解具有哪些发展前景呢?

答:实际上,人民调解,就像你们了解的那样,目前最困难的就是人员和经费的问题。司法所除了人民调解工作,还有社区矫正工作,另外也是综治中心,而所里,所长是我,所员也是我,就我一个人,这也没办法,国家无法配置人下来,优秀的人也不愿到我们这来。在经费问题上,这也不是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很多时候,就是靠地方政府。

访谈记录二:转水镇司法所所长李文

1.问:李所长,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下转水镇下面村里的人民调解状况吗?

答:现在村里的人民调解员一般是由村干部兼任,当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是有在外面干了一番大事业的人回到家乡,由于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村民们也觉得其社会阅历比较丰富,也会推选其为人民调解员,比较有威望。

2.问:那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觉得自己的压力和所遇到的问题何在?

答:其实农村的事都是很琐碎很繁杂,现在不管是司法所里还是村里,人民调解员是一个很具有挑战力的和负担性的工作,每天面对邻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得去耐心地处理,其实压力蛮大,再加上,现在人民调解员的待遇是个争议的问题,你想村里的调解员每天东跑西跑的,一年下来,解决的好的也没有奖励,但这个事情你也得做啊,当时大家选了你,但是,作为人民调解员,我认为首先可以在工资上得到相应的鼓励,当然做错了也要有相应的惩罚,奖惩分明,这样才会有动力。

3.问:您觉得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答:其实我一直比较赞成要配置相应的设备,比如说调解员要有调解员服,在村里大家还认识他们村的人民调解员是谁,但是在镇上就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你,当矛盾发生时,村民

一激动,就会觉得你是出来闹事的,不是中间协调员,也顾不上看你的证件,就先对你动粗了。其次是,人民调解的相关记录很多,如果能配置电脑,这样我们的效率也会更高,因为一两个人,很难将每天每起案件都记录起来,当然,这都是经费的问题。

4.问:您觉得人民调解这一制度它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答:目前最迫切的就是人民调解它应该要有独立的人马,独立的机构。人民调解这一职能目前是司法所的工作,但同时司法所还有别的工作,在村里也是这样,人民调解员同时是村干部,可村干部还有别的工作,这样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因而,将人民调解真正独立化显得尤为重要。

附二:调查小组成员活动感想

黄莉莉:很高兴成为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组第七小队的一员,更加很荣幸的作为队长。从一开始的举步不前,到最后圆满完成,我们完成了选地点,定课题,实践等等。8天很短,却是最难忘的回忆,因为有你们;并肩走来,再大的困难也只会让我的斗志更加坚定,因为有你们。很喜欢一句话:有些事情不是因为它难我们才不敢,而是我们不敢才变得难了。经过这次的实践我更加相信: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准备的越充分,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陈政杰:一个项目,一个团队,6名队员,我们一起为此奋斗了三个多月。从课题的选择到现在,我们共同经历了本实践项目从最初的酝酿到现在的结题阶段的点点滴滴,做为其中的一个队员,我为我们的团结合作而喝彩。这次的五华之行,对我的触动至深。老师的悉心教诲,张所长的热情接待,团队的精诚合作,那将是我大学生活最难忘的经历。

苏广瑛:这一次实践留给我的不只是美好的回忆,也让我看得更多,听得更多,认识得更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磨练了意志, 感受到了与课堂有别的学习方式.这次的实践,也让我认识到了一帮朋友,酸,甜,苦,辣,这些共同制造的美好回忆我将永远好好地收藏着.

马晓宇:很荣幸这次能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这次实践让我成长不少,也学会了很多,虽然只有短短的8天时间,但却让我得到了一次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得到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能力的平台,也收获了我们友谊和汗水过后的快乐。调研准备时期,多次会

议上的激烈争辩,大家的思想融合凝聚,为我们调研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联系当地政府、确定路线和订票,哪一个不是我们亲历亲为的一次锻炼机会。调研过程中,大家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关怀,那份团队合作精神,又何尝不让我们感动铭记。笑过、苦过、累过,但我们没有怨言,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

们收获的太多太多……

胡晓璇:这是喜怒哀乐的十天,这是拼搏奋斗的十天,这是感慨万分的十天.在这十天里,我学习了很多,感受了很多,改变了很多.在这十天里我要感谢很多人很多事,我要感谢五华县,我要感谢司法所张所长,我要感谢老师,我要感谢队长,我要感谢队友…这是我最有成就的一次了,

看着照片发现每一张我都是那么认真的在听在看在写,我学会了认真对待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希望我们这一次能够拿奖,就算不能拿奖也可以得到好的评价,因为我觉得我们做的真的很不错啊,至少我经历过了,我都觉得很多事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它们却因为我们而实现了啊.

方思恒:从课题立项、队员招募、明确方向、分工、联系有关人员、经费预算、路线设计、行程安排、购买火车票等前期工作的准备,到访问司法所长、参与现场调解、参与争议地视察等实际调研,再到写调研报告,我们从对调研一无所知到现在不能说是得心应手,却敢说如果让我们再组织一次或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不会再像当初那么茫然,而尤其是调研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共同的美好回忆,因为那是真正专属于我们大家的。回想起,有些平淡,却又历事不少,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都有不一样的憧憬,都有许多未知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

附四:带队教师感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项目组成员克服辛劳,深入乡村,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立足实际,回应现实,此种“脚踏实地”的精神颇值得赞赏,亦望能坚持,并自觉弃绝当下学术研究中“用头走地”的浮风。项目组以人民调解为题,聚集于乡村社会纠纷之解决,在彰显人民调解基本功能之时证成人民调解的价值,亦敏锐地察觉到理念、制度与现实的张力,进而提供若干建言,可谓立意高远,用心良苦。总之,于几位本科生而言,该项目研究是一次难得的实地经验与生活感悟,相信项目组每个成员都收获良多。

注释和参考资料:

【1】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人民调解的名称、性质、宗旨、设置、任务、工作原则和活动方法等。《通则》的颁布标志着人民调解制度在新中国的确立。1989年5月5日,国务院第四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正式确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以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政策法规、教育人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为任务,还规定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平等原则、合理合法原则以及尊重诉权原则。2002年1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正式生效,人民调解协议首次被赋予明确的法律效力,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2】范愉. 社会转型中的人民调解制度——以上海市长宁区人民调解组织改革的经验为视点[J]. 中国司法2004(10)

课题组成员

带队老师:法学院叶海波

法学院法律系2007级黄莉莉法学院法律系2007级陈政杰

法学院法律系2008级马晓宇法学院法律系2008级苏广瑛

法学院法律系2008级胡晓璇法学院法律系2008级方思恒

法律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

论法律在人民调解中的应用 人民调解是当今三大调解方式之一,人民调解制度以其自愿协商、程序简易和成本低廉,在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其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基础性、根本性、源头性的特点,有效构筑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一、法律在人民调解中运用的社会土壤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人民调解法是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最有力的法治保障。人民调解是一项群众性自治活动,随着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人民调解制度已成为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也明确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 人民调解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它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工作,特别是协助基层党委政府疏导化解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广泛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委政府也通过人民调解工作达到知民、亲民、爱民、便民、助民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调解工作有利于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理顺人民的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其次,人民调解通过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能够增进人民内部团结,消除隔阂,也可以通过矛盾纠纷的化解和防止激化,预防犯罪事件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综合应用教育管理的各种措施,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具有预防性、超前性和治本性的

特点。 二、法律在人民调解中运用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员依靠道德公约、民间智慧以及情感和利益权衡,介入中国社会的家长里短,起到了“息讼”的作用;随着中国人城乡大迁徙,以及体制外人员的激增,传统熟人社会正在逐渐解体,这让依附于熟人社会土壤上的人民调解面临日渐尴尬的处境。从长远的法制社会要求来看,人民调解员制度,该何去何从?在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都给处于基层第一线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调解不同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它依据的不仅仅是善良风俗和社会道德,还依据法律,最基础的就是法律。调解不仅是依情调解、依理调解,更是依法调解,人民调解员不仅要熟悉传统的社会道德和当地公序良俗,更要有丰富和扎实的法律知识,也应该要把法律和道德有机结合,充分运用到化解矛盾的调解中去,把调解纠纷和法律宣传、道德宣化充分结合,起到“调解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 三、法律在人民调解中运用的实际操作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类纠纷层次不穷,已不再局限于邻里纠纷这一单一的形式,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农村医疗纠纷等新型纠纷也呈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调解案件的具体类型和适用的法律范围。基层人民调解员应当加强法律知识储备,运用法律思维调解矛盾纠纷,提高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 1、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等,教育公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促进邻里和睦,及时解决纠纷,预防各类纠纷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2、调解范围:婚姻关系、继承纠纷、抚养关系、赡养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医患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除外)。 3、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4、调解工作应遵循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5、及时调解耐心劝导,防止双方当事人矛盾激化,掌握辖区重大不安定事件后,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调处情况。 6、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制作笔录。双方当事人如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上应有二名在场调解员签名并加盖本调解委员会的公章。 7、如调解不成,应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调解工作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人民调解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纠纷当事人主要权利和义务 一、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1、委托特别授权的代理人提出申请、参加调解和订立人民调解协议; 2、陈述、申辩的权利; 3、要求调解人员回避的权利; 4、申请中止、延期和终止调解的权利; 5、申请不公开调解的权利; 6、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的权利; 7、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权利; 8、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二、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应承担下列义务: 1、按时参加调解庭的义务 2、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情况和证明材料; 3、遵守调解规则; 4、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5、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浅谈人民调解实务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优势与作用,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人民调解概述 民间调解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古老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正是在古代民间调解活动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创建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 1931年11月的《中华苏维埃地方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就规定了地方政府具有调解的职能; 1942 年《晋察冀边区行政村调解工作条例》和1943年《陕甘宁边区民刑事案件调解条例》等更是将人民调解制度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建国后,人民调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1954年,《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人民调解制度在新中国首次确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调解工作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

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成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优良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调解制度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 2000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先后出台多项规定,对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明确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这有效地推动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人民调解的概念 (一)调解 调解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序良俗为依据,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双方互谅互让,在平淡自愿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调解具有3个方面的特征: (1)由第三方主持协商,不同于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调解的过程,就是第三方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利益协调和心理平衡的过程; 第三方主持人在调解中的作用仅限于斡旋、协调,而不能对双方做出强制性的决定和裁决; 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协议的履行有赖于当事人的自愿,一方当事人在签收后如果反悔,;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定稿

提纲 一、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3)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演变 (3)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 (4) 二、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 (4) (一)机构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 (二)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5) (三)调解范围较为单一 (5) (四)法院指导与司法审查尚未落实 (5) (五)经费欠缺较为严重 (6) 三、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6) (一)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相关立法 (6) (二)完善机构建设与运作机制 (7) (三)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质量 (7) (四)拓展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范围 (8) (五)建立强制司法审查机制 (8) 参考文献 (10)

内容提要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纠纷解决制度。它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包括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劝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解,从而消除纠纷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具有群众性、民主性的特征,其性质是一种司法辅助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一种手段。 用调解的方式平息民间纠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民间调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对旧的民间调解进行改造和扬弃的漫长过程。目前,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并引起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兴趣和广泛好评,享有“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美誉。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人民调解制度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机构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调解范围较为单一;法院指导与司法审查尚未落实;经费欠缺较为严重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相关立法,要完善机构建设与运作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及调解质量,拓展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范围,建立强制司法审查机制。

浅析人民调解制度-人民调解制度

浅析人民调解制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解和分析及对该制度在当今社会制度下的社会功能的定位,来论述该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其认识和深入分析来发现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探讨其解决纠纷的独到优势并试图提出一些措施来有效保证新时期人民调解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人民调解问题完善 一、初探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和社会公德,对民间纠纷进行规劝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纠纷的群众自治活动,是除诉讼外的最主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它与司法审判、仲裁制度一道,成为化解群众矛盾和经济纠纷、营造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它属于民间调解,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不同,是一种社会性、群众性和民间性活动。[1]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立法背景 1.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的独创,被西方学者誉为司法制度中的“东方经验”。作为司法制度的延伸,人民调解制度在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了的“第一道防线”,深受人民群众的好评,被誉为消弭人民内部矛盾的“金钥匙”。中华民族的祖先,把原始氏族首领解决内部纷争的调解与合解方式带进了文明时代,然后在西周奴隶

时代开始建制,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官府中的调解制度发展为乡官治事的调解机制。唐代沿袭秦汉制度,县以下行政组织没有审判权,乡里民间纠纷、讼事,则先由坊正、村正、里正调解,调解未果,才能上诉到县衙。明清两代沿袭和发展了历代的调解制度,并将民间调解行为上升为法律规定。中华民国县下设区、乡、镇,民国政府《区自治施行法》和《乡镇自治施行法》都规定,区、乡、镇设立调解委员会,其成员需由具有法律知识和素孚信望的公正人士担任,并且由所在区、乡、镇公民中选举产生。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农会组织和在一些地区建立的局部政权组织中设立调解组织,调解农民之间的纠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制度作为司法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人民调解制度由于宪法、基本法和许多实体法律的规范,使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 2.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是新形势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直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偏激化的倾向,很多人主张所有的矛盾纠纷都通过法院诉讼解决,不需要走人民调解的路线,一时间法院诉讼案件急速增加,诉讼结果也往往是双方当事人都不满意。除了法院诉讼外,仲裁也是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它是介于调解与诉讼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第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大调解”体系中的优势作用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综述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大调解”体系中的优势作用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大调解”,是指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等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近年来,随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人民调解的前端性、基础性作用愈加凸现,而在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中,人民调解作为“大调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一直以来,人民调解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大局、服务、和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完善网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调解效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定纷止争、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好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构建好大调解工作体系,是当前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拟就此结合祁阳县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来谈点粗浅看法。 一、祁阳县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祁阳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农林场所,95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6万人。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司法局的指导下,我县的人民调解工作坚持“夯实基层、打牢基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在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黎家坪镇司法所所长冯辉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2年又被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荣誉称号。近几年来祁阳县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要体现在四个

方面: 1.人民调解网络逐步完善。按“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组织”的要求,严密编织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组织,全县955个行政村(居)配备了2865名调解员。健立和完善了社区、村民小组调解员和矛盾纠纷信息员制度,基本形成了以乡镇调解委员会为主导,村(居)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企业、区域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和维稳信息员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2.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治安调处、法律援助“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是加大对医患纠纷、工伤事故及其他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调处力度,坚决防止这类纠纷积聚、激化、上移,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3、集中开展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活动。自2007年以来祁阳县先后开展了“司法行政大动员,化解矛盾促和谐”、“应对金融风险,促进富民强县”、“人民矛盾纠纷化解攻坚年”等专项活动,整合司法资源,集中力量化解了一批积案和历史遗留案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4、坚持调解优先原则。牢固树立调解也是执业的观念,更多地使用调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2009年至今,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32件,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76起,防止群众性械斗60起,防止因纠纷引起自杀22起,防止民转刑54起;律师办理各类诉讼案件2300件,非诉讼案件1236件,行政案件16件,为当事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近6000万元;办理公证案件1375件,涉及标的达780万元(其中免费提供公证16件,减免公证费用4万元),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78万元;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援助案件398件,接待法律咨询2500 人次,解答法律问题196

浅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参考范文)

浅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 人民调解作为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推进社会创新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一方平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随着加快实施“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工业城开发建设迅猛推进,征地拆迁、利益调整、财产分割、土地权属、邻里纠纷等各种复杂性、多发性、群体性和深层次矛盾纠纷将不断涌现,给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摸清全镇人民调解工作现状,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做到未雨绸缪,把握主动,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法治余庆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XX镇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全镇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4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3个,有调解人员75名。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逐步规范、健全。 (二)发挥作用较为明显。2018年以来,镇村两级人民调委会共调处矛盾纠纷起,调解成功106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有效地缓和了人民内部矛盾,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第一

道防线”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机制较为规范。近年来,镇司法所结合辖区实际,指导各村调委会在例会、统计、报表、登记、回访、请示、报告、档案等方面建章立制;规范调解协议文本的制作和应用,印制调解协议规范文本发放各村;完善了两级人民调解程序,即:一般民间纠纷由村调委会调解,当事人之间仍不能达成协议的,申报镇综治办。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规范了基层调解工作程序,使得动态纠纷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一般性民间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疑难性纠纷得到有效监控和分流处理。 (四)群众认可度较高。人民调解制度以其化解矛盾纠纷便利及时灵活、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强的优点,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缓解了司法的压力与当事人的讼累,并使一部分法院不能受理或者无暇受理的案件投诉有门,有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社会公众认识程度不够。一是重视不够。部分基层领导对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及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没有专职的人民调解员。二是认识不足。社会各界对人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现状浅析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现状浅析 【摘要】农村社会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人民调解制度在缓解现代农村社会法治需求矛盾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却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尝试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人民调解;问题;对策 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曾指出:“人民调解员实际上是一支不穿警服的人民警察,也是遍布城乡和厂矿企业的法律服务人员,他们为城乡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充分发挥100多万个人民调解组织、1000多万个人民调解员的作用,比增编几万乃至几十万人民警察的代价要少得多。”[1]我国社会崇奉“中和”之道的文化传统使通过调解解决矛盾争端成为社会矛盾处理的常见方式。在新中国司法体系建设过程中,“自民主革命时期开始,经过长期实践,不断赋予这一制度以新的内容和活力,终于形成了现行的在群众自治组织主持下,在自愿基础上公平合法地排解纠纷的人民调解制度。”[2]由此可见,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在传统社会调解机制的基础上经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司法实践发展而来。虽然人民调解制度可把大量民间纠纷化解在基层,从而既可降低行政成本又可减轻法院司法审判压力,但在目前调解制度中仍暴露出诸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农村实践 转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如何构建法理型权威从而建立法治社会是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开启适合于中国社会特点的法治建设进程。人民调解制度正是在适应我国农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阶段农村“熟人”社会中以其灵活的纠纷调解机制,为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构成因素。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需要人民调解制度,其原因如下: (一)人民调解制度与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相适应 我国农村社会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以宗族和乡邻关系为基础构成村民们的日常交际圈。许多村民不愿因矛盾冲突而破坏原有关系网络,从而对于自己的长远利益构成不利影响。因此,许多村民认为司法诉讼的成本高而收益有限,人民调解制度却能在维护个人利益和维持农村关系网络中取得平衡,从而成为农村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人民调解制度可缓解我国目前农村司法资源配置不足困境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内容及制度 一、人民调解工作内容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3、向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 1.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3.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 1、不得徇私舞弊; 2、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3、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4、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5、不得吃请受礼。 (四)人民调解工作程序 1、受理纠纷

(1)受理范围。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2)申请方式。当事人申请调解纠纷,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调解委员会也可主动调解。 (3)地域管辖。民间纠纷,由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 2、调解纠纷 (1)调解准备。调查纠纷情况,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拟定调解纠纷的实施方案。 (2)进行调解。一是在调解前应当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人民调解的性质、原则和效力,以及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是双方当事人陈述。三是调解员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3)调解的主要方式。①直接调解。②公开调解与不公开调解。③联合调解。 (4)调解期限。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一般在一个月内调结。 3、履行协议 (1)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

浅析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一)

浅析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一)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特有的纠纷化解方式,以其便民性、主动性、亲和性和情理法共融性,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信访量、诉讼量和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其成功经验和做法也为西方国家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方式(ARD)”所吸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人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调解逐渐显现出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应性,人民调解的纠纷解决能力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各种规则不完善,诚信环境的缺失等因素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纠纷大量出现。如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更好发挥人民调解优势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做些探讨。 1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目前人民调解组织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农村村委会、城市居委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四是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2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意义 人民调解作为一种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方式,相对于诉讼、仲裁等强制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2.1人民调解符合我国国情、民情。人民调解作为诉讼外解决矛盾纠纷的制度,符合我国“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文化理念,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2.2人民调解有利于“双赢”及维系当事人良好关系。人民调解在调解员的主持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纠纷当事人分歧逐渐靠近,找到兼顾纠纷当事人权益的方案,使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下达成调解协议,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权利和意思自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感情上的对立,有利于当事人维系良好关系。而在诉讼、仲裁过程中,法官、仲裁员作出一个双方当事人一致满意赞同的裁决几乎是不可能的,诉讼、仲裁在解决纠纷的同时,也容易使当事人产生对立、不满的情绪,破坏当事人之间的情感,容易造成案结事未了。 2.3人民调解制度极大地节约了社会成本。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调解形式多样,调解免费,对当事人来讲,调解方便且几乎不需要付出什么成本,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的,在心理上能够接受,协议基本能履行到位。可以有效克服诉讼、仲裁周期长、程序烦琐、花费较大、执行难等弊端,使有限资源得到了充分高效的利用,很好缓解法院的压力。 3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调解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人民调解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调解机构庞杂,层次较低,人民调解员素质偏低,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缺乏法律专业知识,调解主要靠其威信和嘴皮子,调解员通常采用“情、理”以及“和稀泥”的折中调解,对于日益复杂、新颖的民间纠纷已经很难适应。 3.2人民调解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强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而忽视了纠纷当事人个人的微观利益平衡。部分矛盾纠纷中,一方当事人为达到其诉求采取聚众围堵、上访等过激行为,为维护社会稳定,调解员会不惜运用权力等手段加以干预向对方当事人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妥协,从而达成协议。这种协议背离“自愿公平”原则,甚至有的认为调解是一种“人治”手段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也使人们对调解所产生的结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人民调解的性质: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是: ,一, 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 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 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 生, ,三, 向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 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人民调解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一, 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 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进 行调解, ,二, 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三, 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行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 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案范围: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受理调解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 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得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

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法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调解中当事人的权利: 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 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者终止调解, ,二, 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三, 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四, 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中当事人的义务: 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承提下列义务: ,一, 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二, 遵守调解规则, ,三, 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四, 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论文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人民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孙志华 一、人民调解的基本知识 1、人民调解的概念 人民调解是由本地人民群众推选的群众性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弄清事实真相,评断是非曲直,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劝导,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人民调解也是一项中国特色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2、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一方面,要加大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力度。使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纠纷降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对民间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能力,加大预防工作的力度,减少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通过调解工作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法律教育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3)向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的情况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调解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调解同种类型,同等难度的民间纠纷时,尽管甲乙两名人民调解员采用的调解手段、运用的调解方法和经历的调解程序大致相同,但调解结果却迥然不同,甲调解员又快又好地解决了纠纷,而乙调解员却事倍功半,久调不决。原因何在?一项调解工作的顺利完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

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调解人员的调解方式和技巧。在调解不同类型的纠纷时,除了要运用不同的调解方法,还要根据纠纷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调解技巧,把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顺利完成调解工作的目的。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讲一讲在调解纠纷过程中,纠纷要素的运用技巧。 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原因是民间纠纷的五大要素。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五大要素是做好各类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可以说,掌握好这五大要素是调解好民间纠纷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巧。 1、时间要素运用技巧 民间纠纷所涉及的时间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纠纷发生的时间;纠纷持续的时间;调解纠纷的时机。民间纠纷发生的时间往往具有季节规律,它是调解人员做好预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民间纠纷持续的时间,往往说明了民间纠纷的复杂程度和调解工作的难易程度。对于这类时间长、隔阂深、问题比较复杂的纠纷,调解人员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调解纠纷的时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对于持续时间长久调未决的纠纷,调解人员要选取最佳时机再一次进行调解;二是指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调解人员要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如何实活把握调解纠纷的时机呢?首先,在调解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反复调查研究,耐心细致做工作,抓住有利时机稳妥解决。如果遇到当事人不懂法时应当先宣传有关法律,循循善诱,积极疏导,进行调解。如果遇到当事人冲动发火不冷静时,不能强行调解,这样是起不到调解的作用的。应等待时机再行调解。其次,根据谈话的环境和当事人的心态决定谈话的内容。特别是批评教育的话,提出要求的话,更要注意说话方式和说话时间,以免引起当事人的反感和敌视。 2、地点要素运用技巧

人民调解各项制度

人民调解工作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设专人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文书档案。 二、调解文书包括纠纷登记的原始记录、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书,以及调委会对调解未成功的纠纷的处理意见及各种证明材料等。 三、调解文书档案要求一事一卷,装订成册。一般保管期限为三年。期满后报上级档案部门备案后销毁。 四、调阅调解文书档案要进行登记,登记档案的案卷号,档案的页数等内容。 五、保管文书档案的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的内容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档案内容,如违反保密原则,按照相应违纪制度处理。 人民调解工作纠纷登记制度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所在单位、家庭住址等。 二、发生纠纷的情况。包括发生纠纷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以及双方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和要求等。 三、纠纷的调解过程。包括调解纠纷时间,地点、方式、次数、主持调解人员和参加调解人员姓名,调解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收集了哪些证据,以及调解人对调解的看法和处理意见等。 四、调解结果。调解结果包括调解成立和不成立两种情况。不论哪种情况,均应进行记载,调解成立的,主要记明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调解不成的,也应该记载不成立的主要原因。五、对不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或调解不成功的纠纷应注明移交有关部门和移交的承办人。 人民调解员管理及例会制度

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3日上午(10:00点)在调委会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例会。 二、参会人员,乡镇调委会主任、村调委会主任、人民调解员、特聘调解员、各调解室负责人。 三、由调委会主任对上月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小结,并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对本月工作进行计划、安排、部署。 四、工作例会应做好会议记录,载明调解员出席情况和会议内容。 人民调解案件讨论制度

浅谈人民调解制度

摘要 【摘要】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它既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解决纷争、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字:人民调解化解纠纷维护稳定

浅谈人民调解制度 周禹艳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它既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解决纷争、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从它创立那一天起,就在解决民事纠纷和轻微刑事纠纷、防止矛盾激化、减少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人民调解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依靠群众解决民间纠纷的,实行群众自治的的一种自治制度。它是人民司法工作的必要补充、得力助手。现在该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我国的《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人民调解工作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人民调解法》现已经颁布,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长期以来,

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人民调解的分类 人民调解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根据调解主题不同,分为:行政调解、法院调解、仲裁调解等。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行政纠纷的一种方法。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属于本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的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院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除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应当公开调解。 仲裁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规定,国内

浅析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浅析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12-03 访问次数:1952 字体:【大中小】09:34:01 鼓楼区司法局乔红军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多发趋势,并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均对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一线的人民调解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与调解工作的现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性强、素质优良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已成为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全区人民调解员队伍现状 近年来,鼓楼区依据《人民调解法》的要求,结合地区人民调解工作实际,不断加强人民调解员的选聘、培训、使用和管理,逐步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建立了以区、街人民调解委会为骨干,各专业调委会、调解工作室为基础,社区、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会为支撑的区、街、社区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形成了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补充、社会志愿者为基础支撑的专兼结合式的队伍结构。据统计,现全区共建立各级各类调解组织298个,共有专兼职调解员832人,其中,30-45岁 151人,占18%;45-55岁389人,占47%;55岁以上292人,占35%。专科以下551人,占66%;专科182人,占22%;专科以上99人,占12%。2012年以来,全区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共调解民间矛盾纠纷8053件,调解成功7982件,成功率99. 12%。其中,区、街两级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6082件,调解成功6023件,成功率99.0 3%;社区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1971件,成功调处1959件,成功率99.39%。全区无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人民调解员队伍已成为维护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全区人民调解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队伍整体年龄偏大,梯队层次不合理。调解员年纪大有一定的优势,经验阅历丰富,处事沉稳老练,人际关系沟通协调上更容易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但是受精力体力所限,在日益繁重的调解工作中,年纪大的调解员日渐吃力。加之电脑网络技术、调解信息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其日常工作运用中也受到一定局限。以鼓楼区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为例,现有6名专职调解员中60岁以上4人,在年均调解近200多件纠纷案件的繁重任务下,无论从体力、精力上均承受了很大压力,日感力不从心。 2、综合能力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较少。随着社会矛盾纠纷日趋复杂化,人民调解工

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古金海 内容提要:人民调解工作是在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间调解优良传统,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在法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在化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中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前进,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革。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大量涌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并上升为社会矛盾的主流,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对人民调解工作在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加深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一、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 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工作以其简便、快捷的手段,在调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调解的内涵进一步延伸。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

方针,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理顺情绪、化解纠纷、维护稳定、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无可争辩地成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人民调解工作在新时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人民调解工作的历史地位 调解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调解”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一直得到延续不断的运用和发展。根据史料考察,我国历史上实际存在过三种不同形式的调解:乡治调解、宗族调解、民间调解。人民调解是历史上调解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渊源于崇尚和睦团结与排患解难的民间调解。 同时,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有着追求至中、和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文化意识。对纠纷的处理更愿意不伤和气又解决问题,在相对的平和中将矛盾妥善化解,审判机关的判决并非是最理想的选择。人民调解顺应了这种民族的文化意识,它以说服的方式促使矛盾冲突的双方在争取或保护自己权利方面相互妥协,达成共识。但是这种妥协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在公正、平等前提下达成的互谅互让。这种互谅互让使纠纷双方在矛盾化解的同时也恢复、重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儒家和墨家,都把“爱人”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原则,要求做到“爱人若爱其身”,“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互相谦让,不要争斗,在人际关系中崇尚“和为贵”。这是调解制度之所以长久流传的深厚历史积淀。 调解的顽强生命力还来源于其它特有的社会原因。国人历来诉讼

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几点措施

浅谈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几点措施 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享有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尤其自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以来,人民调解的法律依据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目前人民调解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结构不健全、工作流程不够规范、组织网络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成为目前人民调解工作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人民调解工作意义、作用、功能、流程等进行广大深入的宣传,结合调解成功的案例宣传人民调解的公信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遇到疑难矛盾纠纷首选人民调解的思想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认识,把人民调解工作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抓紧抓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二)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人民调解工作规章制度 其一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口头调解不制作相关调解文书的现象,根据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市区)居民委员会、乡镇和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同类型的实际需要建立起一整套人民调解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例会、学习、考评、业务登记、统计、台帐登记、档案管理、业务纪律、信息快报等各项制度。其二针对辖区内不稳定因素制定好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为避免相互推诿现象制定好包案调解制度落实好相关负责人责任制;还要健全定期检查、考评制度,设立相关奖惩机制。其三从制度上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要求的标准,建立选拔培养、持证上岗和奖惩淘汰的管理制度,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创建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跨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原有的乡镇(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已不能有效化解这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市、县(区市)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应运而生。它产生于市、县(区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市、县(区市)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保证其群众性特征;对所辖区域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管理;聘请人民调解员,建立人民调解员专家库。当纠纷出现时,根据纠纷案情需要,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在人民调解员专家库中抽派不同的专家组成调解委员会,指定首席调解员,对纠纷进行调处。由于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会由所辖区域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而成的具有非营利性、行业自律性、群众性组织。正因其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公信,容易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公众乐于优先选择的纠纷解决机制。 (四)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衔接 诉讼调解即法院调解,是引发诉讼之后,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在自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