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明朝的统治教案

1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

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

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 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放牛郎,一步步地走向一个帝国的统治者,这其中的原因必定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能力以及天赋,还包括当时的时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成就帝业的?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又是如何巩固帝业的? 二、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开始滥发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材料二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洪涝成灾,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却又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66页,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2.教师讲解: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最终统一全国。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学生回答: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兴亡 杨春才 一、课标分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做出了如下要求: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明朝的兴亡》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建立以及明朝初期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该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向学生展示了元朝灭亡,明朝取而代之并且不断巩固其君权、加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趋没落,中国社会危机重重的事实。 三、学情分析 《明朝的兴亡》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初一学生的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未完全具备理性思维,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历史现象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批判的分析。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的事物,从他们熟悉的领域或实际生活导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含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学生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隋朝。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四书”“五经”。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③考生答卷格式: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提问: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明朝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 【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明朝的建立”,找出明朝建立的三个要素。 学生回答:①时间:1368年。②都城:应天府。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另一版本的朱洪武图像)朱元璋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明朝。明朝你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政治、思想上为加强君主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1.(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读教材,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教师讲述交通工具革新的原因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原因 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多媒体链接胡惟庸、蓝玉案的故事)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学生回答: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措施 1.(多媒体出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总结结果: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多媒体展示举子看榜图)解读史料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材料二: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取士兴起的目的)根据教材会带八股取士的目的 答案提示:加强思想控制 3.(多媒体出示问题:八股文的考试范围)学生回答八股取士的考试范围。 答案提示: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4.(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分组讨论八股取的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5.(多媒体出示各种引进的农作物,让学生识别)教师简短的介绍一下明朝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些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现在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案设计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 图一 图二 图三 水藻(如图一) 气味: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 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人物故事 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邀请至王府做事。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开始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1588年李时珍辞官还乡,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3.提出问题:请结合李时珍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以上科技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图片展示 2.明朝长城在地理位置的选取上有何特点?(结合《明朝疆域图(1433年)》《明长城示意图》思考) 提示:位于明朝北方边境线以南;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处于北方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明长城只有城墙吗?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各有什么功能或作用?相传当年建造嘉峪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提示:(1)明长城由城墙、城台、关城、烽火台等构成。(2)城墙是主体;城台是突出于墙外的台子,可多面攻击来敌;关城是重要的驻兵和防御据点、关卡;烽火台传递敌情。(3)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筑水平的高超。 4.结合以上所学,说一说明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提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它同沿线的道路、屯田、驻军、卫所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5.辩一辩:有人说,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稳定的边界。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学生自由辩论。 6.阅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皇都积胜图》,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北京城的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 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 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跨越时空,重回明朝 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

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 皇榜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 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 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 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设问:丁阳听取家人的建议来备考能够高中吗?为什么?应该如何评价明朝的考试制度?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小组合作探究,表达各自的观点,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从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体特点三个方面梳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和唐朝的科举考试进行比较并且简要补充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通过对中西方差距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八股取士的弊端。 情境三:当官的困惑(10分钟) 丁阳按照八股取士的要求备考,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去吏部做官了。但他发现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的大不一样,他又困惑了。 设问: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教师用课件再现元朝和明朝的行政机构对比图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 情境四:当官的惶恐(5分钟) 丁阳勤政为民,官越做越大,但心里越来越害怕,特别是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天早朝,朱元璋问丁阳,昨晚为什么发怒?丁阳大吃一惊,照实陈说。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丁阳昨晚生气时表情的画像。一时间丁阳觉得毛骨悚然,忙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我心爱的酒具。明太祖这才放心。设问:什么人给丁阳画得像?他们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③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科技名著 ②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 ③请一个同学填表。 师:让同学推荐一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 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甘为人先的精神。)(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用多媒体技术将《秦长城》、《明长城》的图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让学生发言) 师:放长城音像资料。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为建筑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2.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 师:请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看后有什么感想? 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三)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力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人称“明代三大奇书”)。 (1)《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

第15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15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教案 新林学校胡秀娟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宪宗享乐图由此导入: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 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明末农民起义壮大的是哪一只(李自成)(一)分析起义的思路 起义背景、经过、结果(失败有失败原因)意义 1.背景(原因) 史料解读: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联系前面所学知识 2.经过 (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京城,1644年,李自成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3.结果:初步胜利 过渡:明朝灭亡,是不是就意味着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非常稳固?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虎视眈眈。 目标导学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1.(多媒体展示努尔哈赤图像)教师讲述:满洲的兴起的基本情况。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2.(多媒体出示问题:简述清兵入关情况)学生简述清兵入关情况? 答案提示:吴三桂降清,引清兵人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4.失败原因 a、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李到北京城之后骄傲自满的情绪,军队纪律下降 d、山海关战役失利 三、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 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 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

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跨越时空,重回明朝 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 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 皇榜 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 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 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 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 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设问:丁阳听取家人的建议来备考能够高中吗?为什么?应该如何评价明朝的考试制度?学生:阅读教材第三目,小组合作探究,表达各自的观点,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从命题范围、答题观点、文体特点三个方面梳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和唐朝的科举考试进行比较并且简要补充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角度通过对中西方差距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八股取士的弊端。 情境三:当官的困惑(10分钟) 丁阳按照八股取士的要求备考,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去吏部做官了。但他发现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的大不一样,他又困惑了。 设问:明朝的行政机构和元朝相比有哪些不一样?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小组合作探究,解疑答惑。 教师用课件再现元朝和明朝的行政机构对比图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望奎县第六中学吴永学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第六中学的历史教师吴永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落伍。所以说,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衔接上处于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上。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动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授课中主要采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等方面突出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科技成就的分析,总结这一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 突破方法:采用列表法,师生互动完成。 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分析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 突破方法:采用材料分析法,以问题为引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基本史实和历史线索,增强情感体验,通过历史现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人教版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技巨著;理学的发展;进步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明清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新成果,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2.明清时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3.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教学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3.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4.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 5.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二、科学技术 1.新成就 ⑴明朝:数学家程大位著《算法统宗》,全部采用珠算法,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数学水 平。 ⑵清朝: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圆密率捷法》。 2.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①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 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②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 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⑵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①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②书中还将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