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题目: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课程论文

系部:初等教育系

班级:语教1101班

姓名:李玲

学号:11101260108

指导老师:戴彦老师

时间:2013年12月9日

浅析曹文轩作品中的美学特质

论文提要

曹文轩是新时期以来成就比较突出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在当下文坛颇有建树的学者。曹文轩非常明确地认为“美感与思想同样重要”【1】,“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2】。而少年的题材与视角、忧郁的审美情怀、真诚的情感价值与和谐、微妙的意境美构成了曹文轩对美感内涵的独特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加大了美感在与思想较量中的砝码,也构成了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的独特意义。曹文轩小说在美学上突显的艺术特征,既沿袭了诸如自然美、和谐的中国式美感传统,又加入了带有悲剧色彩的西方式美感因素,使他的小说在美学品味上趋向于中西合璧,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

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古典美

论文正文:

“20 世纪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仅仅是因为自觉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诞生于20 世纪初,还因为20世纪是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影响下,所焕发出来的奕奕光彩:从单一走向丰富,从幼稚走向成熟。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是以教育型为主,以温情型、游戏型为辅,兼及其它。”【3】以教育为主的儿童文学,决定了它在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很多特点。这种情势下,儿童文学思潮真正关乎审美的本质被放逐了,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急于向读者宣传某种思想,不注重作品的审美品格。二是在强大的理性精神统摄下,中国儿童文学形成了朴实、稳重、故作姿态的小儿腔却最终回归教化的整体风格。曹文轩的小说努力避开这两个极端,他将文笔流淌在记忆的深处,挖掘童年的苦乐轶事,使文本具有了相当的审美品格。《红瓦》、《草房子》等作品,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在这个背景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情节和结局的设置,将人性当中最有力量的特质从作品中呈现给读者。曹文轩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指出:“归纳思维使我们对‘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一天经地义的结论的理解流于幼稚和肤浅。唯有这样,才可能在那些确实令人感叹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面前不再自愧弗如地说:‘看人家的!’”【4】。

一、以少年为题材的儿童小说。

从稍早的《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到近期的“成长三部曲”【5】——《草房子》、《红瓦》、《根鸟》,几乎无一例外。这些作品不仅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了成年读者的赞誉。读曹文轩的小说,往往被故事中流露出的优美的人性情操、怀旧的感伤情怀和古典的审美情趣所打动。

作家笔下的少年形象是让人感动的。我们看到了虽遭人误解,仍然有情有意的细马;看到了善良调皮,总是热情助人的桑桑;也看到了曾经傲慢自负,最终在与苦难的斗争中学会坚强的杜小康;还看到了面对邪恶,不愿低头,永远正直的明子;更看到了以梦为马,拒绝诱惑,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根鸟。曹文轩塑造的少年形象,无论是细马与桑桑,还是杜小康与明子,或是根鸟,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在成长,尽管这一过程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恰恰是这些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与变化,成功地将曹文轩作品中的人性的美好与真诚凸现出来,使我们从善与恶、美与丑、强与弱的斗争中、交织中、较量中发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生机盎然的少年形象,并被这些形象吸引着,也被他们留下的真诚善良、坚韧执着打动着。

在小说中,作家对少年成长历程的准确把握与生动表述,是构成其“成长小说”的另一重要因素。作象对这一复杂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从生理的发育,情感的领悟,到人格的完善,再到精神上的成长,都有细腻的描写与刻画。作家通过对孩子们那一段段真实、美丽,但却艰难的成长历程的关注,将少年身上流动着的独特美感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二、从儿童视角上,对少年题材的关注和忧郁悲悯的审美情怀。

“儿童视角指的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6】同时儿童的叙事角度也会对小说的叙述姿态、审美情调产生重要的影

响。曹文轩把儿童视角作为其叙述策略,并意图通过儿童对世界真实独特的感知与表达方式——细节与“诗化”,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从某种意义上也强化了作家对美的表现力度。

在曹文轩的作品中,儿童视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叙事方式,作家笔下的儿童视野也是相对开阔的,他们已不再局限于自身的故事,而开始在成人生活、社会风云、人性世界中聚焦。《山羊不吃天堂草》是超过一个叫明子的男孩的目光,讲述了他在远离故土,闯荡谋生时对家乡的回忆与思念,以及他所体验到的城市与生活;《草房子》是通过一个叫桑桑的儿童的眼光,述说了油麻地小学及其周围的动人生活;《红瓦》是透过一个叫林冰的少年的视角,描述他所看到的南方水乡小镇的斑驳人生和那个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而《根鸟》则是穿过一个叫根鸟的孩子的视线,讲述了他在追寻梦想中所遇见的社会百态与人情冷暖。

《红瓦》中,我们透过少年林冰的眼,看到的贫困是以猪头肉或红烧肉的细节出现的;看到的赵一亮命运的变迁,则是通过赵一亮那双洁白、漂亮的手到紫黑色、粗糙的手的细节变化展示出来的。无论是贫困,还是苦难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深刻的,对于儿童也同样如此,然而儿童又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但苦难中一些最为表象且又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事物,是会留在儿童心中的,红烧肉与赵一亮的手则是符合这些条件的,所以它们成为了少年林冰心中永恒的记忆。

儿童视角的运用,使曹文轩为读者勾勒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充满了细节化的叙述,同时也是被“诗化”的,而此中则融入了作家对美的不懈追求。

三、曹文轩悲剧意识中体现的审美意蕴。

在曹文轩的小说世界中,我们总能感到一种似有若无的伤感,但当你细细品味时,又常常会发现忧郁背后隐藏着的不仅仅是苦难,也有美好与和谐。这种阅读效果的产生是与作家一贯持有的写作姿态分不开的。曹文轩曾经这样阐释自己的悲剧观:“我反对廉价的愉悦,而且还主张文学要有一种忧郁的情调”【7】。

在当代文坛,悲剧意识是一个最不稀奇的概念,八九十年代,从“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对公共痛苦的倾诉,到“新历史”与“新写实”小说对个体人生苦难地张扬,“悲剧”成为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作为一个在特殊年代的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曹文轩和当代作家一样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其他作家所不同的是,曹文轩笔下的悲剧没有剑拔弩张的剧烈的悲剧冲突,而是一种深蕴的,吻合传统的蕴藉,体现出了敦厚、含蓄的美学意味。在他用“感性的、直觉的、整体把握的和审美的”【8】方式构筑的悲剧世界中,我们看到了悲剧后面的温情与美丽。

在构筑现实世界的同时,曹文轩也为他的理想世界——人性世界勾勒出一幅真实而美丽的蓝图。作家通过对人性中的尊严、隔膜、善恶,这些“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行为方式——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的结构的预设”【9】的建构,展现出他对真善美这些情感价值的期待。尽管这一切最初并不一定完美,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残缺或丑陋,但作家通过它的改变与完善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

尊严,一直是作家极为关注的一个主题。我们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看到的人性尊严已不只是美好与圣洁的象征,而是一种“苦涩的尊严。”【10】。我们看到了人们在坚守尊严时的艰难与辛酸,尊严的背后是挣扎的代价与酸涩的泪水。少年秃鹤的尊严是以作践自己、失去尊严为代价,才换回别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而明子“温暖而尊贵的自尊”是在经历了艰难的生活考验与拒绝高贵的“天堂草”的诱惑之后得到的。我们也从作家对那些艰辛与委屈的真挚关怀中,看到了人性尊严的可贵与高尚。

我们品味尊严的苦涩与高贵的同时,也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看到了“隔膜”,这个为当代作家一直关注的话题。80年代中期,“隔膜”被“现代派”引入中国文坛以后,它就在中国扎根落户,并几乎成为当代文坛上的一种主题景观。北村、张承志、苏童,这些名家从锋利的笔

尽情铺展着隔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构成的许多不可避免的人性悲剧,以及它所展现出的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不安、绝望和沉重。而曹文轩则以他的真诚与温情关注着这一人类心灵上的巨大困惑,曹文轩对这一心灵状态的感悟、发现与描述与“现代派”充满“形而上”意味的叙述相比,则显得更加平易与温和。

四、曹文轩作品中的意境美。

意境并不是简单的自然临摹,而是人的心灵与景物的完美结合。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10】。曹文轩显然是透彻领悟了这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精髓所在,所以,我们才会在其小说创作中看到他用其优美的语言、优雅的姿态、忧郁的情怀构筑的幽微精深、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虽然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不能代表意境的全部,但在我们研究意境的“特构”时,也必须看到对自然的描摹是意境构成不可或缺的基础。曹文轩的景物描写是出色的,所以我们看到了那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大峡谷。他们静静地开放着,水边、坡上、岩石旁、大树下,到处都有。他们不疯不闹,也无鲜艳的颜色,仿佛他们开放着,也就是开放着,全无一点别的心思。”。曹文轩把自然作为他的审美关照,用自己的笔与心捕捉着自然中的精灵、光环、空灵,也用他优雅娴熟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淡雅悠然的水墨画。

曹文轩小说的意境中所传达的是和谐,还有微妙。在《红瓦》的《乌鸦》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天的风也很奇怪,能吹开果核,吹软疆土,甚至能吹裂石头。他又软绵绵的、温乎乎的,吹得人昏昏欲睡。‘春风如熏’,真是个恰当的说法。而‘如熏’时,却正是另样的东西在黑暗中生长发育之时。这节气的变化,让世界万物都有点不安分起来了。”没有直白的语言,也没有清晰的表述,但我们却在这些栩栩如生的景物中,真切地体验到少年成长的朝气与动感,体会到此中蕴涵在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微妙,感受到在意境的和谐与微妙中包含的朦胧美,也看到了作家对生活的精思细察,对美感的执着追求。

当我们徜徉在作家构建的优美意境中时,也从中窥探到作家心灵的“幽情壮彩”,而这清新雅致的优美意境也同样赋予了曹文轩小说以无尽的余韵和美感。

参考文献:

【1】曹文轩面对微妙[M] 泰山出版社.1999.

【2】曹文轩没有美感就没有读者[N] 文学报,1999-7-15.

【3】《中国儿童文学史》蒋风、韩进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4】《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曹文轩著21世纪出版社

【5】岫子追梦少年[N] 中华读书报

【6】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 中国现代文学丛刊

【7】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M] 21世纪出版社

【8】朱向前批量长篇力作浮出水面[N] 中华读书报

【9】曹文轩草房子[M]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0】曹文轩.曹文轩儿童文学论集[M] 21世纪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