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土地承包制的几个产权概念

有关土地承包制的几个产权概念

有关土地承包制的几个产权概念
有关土地承包制的几个产权概念

有关土地承包制的几个产权概念

用产权理论来证明土地私有化,是中国经济学的一项发明,但如何从产权理论跳跃到土地私有化,大多数文章都语焉不详。用产权理论语汇讨论中国问题的文献,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好象只要说产权界定不清晰,总是没有错的,只要是主张“进一步”界定产权,也是不会错的,于是土地私有化就成了概念推理的逻辑结论,用产权语汇在中国推行私有化,三句话就说完了。如此简单,难怪趋之者众。可惜的是,恰恰是产权理论不认可这种思维方式。产权理论的精髓在于具体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契约,科斯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对于在中国出现的土地承包制度,产权理论应该有这样的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把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前者私有,后者国有。这与推行私产制度是没有冲突的”[[1]],可见,产权理论并不一定得出土地私有化的结论。

周其仁教授的系列文章《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以下简称《事件》),流传甚广,试图通过分析与农民收入有关的产权关系,得到关于土地私有化的结论。但他的分析并不成功,其中有关土地产权现状的分析,概念模糊而且混乱。我以为,之所以有这种有意无意的模糊和混乱,是因为作者预设了结论。经济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因为结论的需要而模糊概念的现象[[2]],但是,经济学既然是科学,结论应该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科学而言,手段正确与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结论的正确与否,为了某个结论而混淆概念是不可取的。

《事件》是这样开头的:“数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期,占全体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平均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增加。这两件事情摆到一起,需要一个解释”。可是,经济学对这一现象早有解释[[3]],1954年,经济学家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4]],其中提出的增长模型不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甚至预言了在一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初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农民收入的不增长,一定是同时发生的[[5]]。更早的时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指出,农业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在于劳动分工的限制,这两个解释加在一起,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原理:如果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事件》则暗示,产权问题解决了,这种现象就不会发生。这显然是一个不现实的期望,由于作者期望的结果出了问题,后面那些以结果为目标的分析自然就漏洞百出了。

由界定产权而土地私有化,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但现行法律所规定的产权现状到底如何,其实是众说纷纭,其中认真分析的少,想当然的多,似乎只要结论是私有化,前提马虎一点也没有关系。这种时髦,与《事件》中的产权概念混乱不无关系,所以就这篇文章来澄清有关土地产权的几个概念,虽说是不得已,但也十分必要。产权最基本的内容是使用权、收益权和交易权,如果连土地产权现状中的这几个内容都没有弄清楚,“产权界定”就成了一句空话。

此“使用权”不同于彼“使用权”

中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土地承包制,它来自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家庭承包责任制”。没有人不认为它是一项伟大的创造,只不过很多人认为,它“伟大”得还不够,所以应该被放弃了,放弃的理由是因为它对产权的界定还不足够。

一般的说法是,土地承包制成功地将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在这里,语言和它应该表达的内容之间出现了一点歧义,正是这点歧义,使得土地承包制的产权界定被曲解了,所以有这样的问题:“那些推动土地使用权‘到户’的力量,为什么不同样可以推动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到户’呢?” [[6]]也就是说,土地承包制的现状,使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土地收益权”。这就是语言歧义的后果了,土地承包制中的“土地使用权”概念,与产权经济学中的“使用权”并不是一回事,“土地使用权”并不仅仅包含土地的“使用权”,而且还包含土地的“收益权”。土地不是小孩的玩具,不能得到收益,“使用权”是没人要的[[7]]。在挣工分的时代,正是因为“收益权”的界定含糊,所以农民就悄悄地放弃“使用权”,出工不出力,留着力气去“使用”自留地;而农民要求承包土地的动机,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明确获得土地的收益权,土地承包合约的核心内容是“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规定的正是土地收益的所属。土地承包合约是关于“收益权”的契约,这块土地的收益权归张三了,不用任何人操心,张三一家自己会去“使用”这块土地;如果将土地“使用权”给了张三,却不让他收获,那是强迫劳役。所以,一纸承包契约,土地的收益权明明白白地“到户”了,正是由于“收益权”的到户,于是激发了农民“使用”土地的积极性。

土地上的收成,不仅仅是劳动的收益,而且包括了土地的产权收益。自从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的地租收益就归农民所有了,而土地承包制以后,地租又回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个人手中,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全部的劳动所得,而且也获得了土地的产权所得。市场中的农民,没有土地也可以获得劳动所得,称为佃农[[8]]。既然佃农也可以获得劳动所得,劳动所得就可以独立于土地而存在,所以,与土地私有制相比,土地承包法所规定到户的恰恰是土地的产权所得。由于人民公社制度模糊了农民的劳动所得,脱胎于人民公社制度的土地承包制自然被认为是界定了劳动所得,这是对的,但不完全,我们不能单方面强调劳动所得的界定而忽略它对产权所得的界定。在土地的产权讨论中,地租的分配是不可忽略的核心内容。

由于获得收益权是土地承包的动机,所以,当土地承包实现的时候,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就同时明确地到户了。交易权略有不同,农民在开始承包的时候并没有要求交易土地,当在农民的示范和推动下,立法者出台了有关的临时法律(政策、办法、规定等等),明确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界定给了农民个人,结果农民发现,根据这些临时法律,他们所拥有的权利不仅仅是使用权和收益权,他们还可以将土地租给邻居二哥耕种[[9]],产权交易开始出现。这显然超出了农民当初的要求,似乎也不是出于立法者刻意地设计,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易可以发生。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如果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清晰地界定给农民个人,同时又没有明文禁止交易,不用任何人操心,交易自己就会发生[[10]]。产权理论还可以倒过来说:如果有交易发生,产权就界定清楚了[11]。没有界定清楚的产权,是不可能交易的,没有人可以出让原本不属于自己

的东西。在土地承包实施十几年以后,《土地承包法》明文规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交易权。土地承包制,土地产权的三大基本权利齐了,一个也不少。

可见,土地承包语境中的“土地使用权”的内容远远超出产权语境中的“使用权”,一不小心弄混了,就容易出错。

此流转权就是彼交易权

土地承包法明文保护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产权流转既然的有偿的,就是产权交易。土地承包法禁止买卖承包地,于是很多人以为土地承包制所规定的产权中缺失了土地交易权,并以此作为土地私有化的依据。土地承包制中农民的土地权利中,到底是否包含交易权?有趣的是,《事件》似乎一直在避免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

《事件》中说,粮食限价以及各种垄断经营限制及侵犯了农民的收益权和交易权,但他没有说农民是否有土地交易权;《事件》中又说城市扩大过程中农民的交易权被剥夺,但还是没有说,更多的没有受城市扩大影响的农民是否拥有土地交易权。

“张三家要种已经分给李四家的地吗?那就请付一个代价。这个代价,对李四而言,当然就是一笔收入。但是这笔收入,不是来自李四自己的劳动所得,而是来自李四放弃利用自己承包地的权利。

资产的自用权利一旦可以有偿放弃和让度,资产所有者就拥有一个未来的收入来源。这时,“资产”就转为“资本”。资产(asset)和资本(capital)在中文里只有一字之差,但是经济含义上可要差一大截。”

根据这样的论述,农民是有交易权的,张三要种分给李四家的地,不用人去“请”,李四也会向张三索取租金,而张三也明白,不支付租金,他就无法使用李四的地,这一切,都是当今农村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产权交易,在《土地承包法》之前就存在并合法了,《土地承包法》只不过在法律条文中明文规定保护农民的这种交易权利。有的人以为“土地租赁”不算交易,只有“土地买卖”才算交易。这是对经济学交易概念的误解,《事件》中已经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所在,[[12]]这里不再重复。科斯在他篇著名的文章[[13]]里说,无论法官将污染排放的产权判给哪一方,另外一方都可以用货币的方式向对方购买这一权利,而产权让渡方则可以得到一个收入流作为放弃产权的报酬。他说市场可以通过这种产权的交易达到资源的有效分配。张三使用李四的土地支付了代价,李四在出租土地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收入流,这与科斯的产权交易是完全等价的,是一个完整的产权交易过程。张三和李四明明做成了一单有关产权的生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偏偏说他们没有交易权?

《事件》的作者其实明白其中的道理,农民确实拥有土地的交易权,所以《事件》从来不明说土地承包制没有交易权。而只是不止一次地暗示: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可让渡;农民没有放弃农地自用的“喊价”权

是,正因为它永远都不会错,所以说了也没有意义,空话一句而已。界定产权,界定什么东西的产权?总要有一个对象,离开了具体的对象,无所谓产权。

《事件》其实是不相信土地经营权是已经界定的产权,所以一定要找出这一产权的重大缺陷,开头说农民没有收益权,结果说错了;后来又说农民“应该”有交易权,这句话虽不错,可没有意义,因为土地经营权已经包含了交易权。还有什么缺陷?《事件》不说了,而说征地制度不对[[17]]。征地制度确实不对,但征地制度的缺陷和土地承包制的产权界定无关。征地制度之所以有缺陷,是因为它侵权,侵犯了已经被界定清楚的产权,侵犯了农民被法律赋予的权利。

一切与产权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进一步界定产权”来解决,这是《事件》的一个发明。但实际上,要解决与产权有关的问题,一个是界定产权,一个是保护产权,不可以混淆。任何界定清晰的产权,并不代表不会被侵权。一旦出现侵权,就要“进一步界定产权”,除了制造混乱以外,对保护产权没有任何好处。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都是由法律来完成,法官一纸判决或国家一纸法令,产权界定即告完成,而要保护产权不受侵犯,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恰当的法律体系。理论界普遍承认“知识产权”是界定清楚的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尚且不如人意。如果连产权理论都不认为“土地经营权”是界定清楚的产权,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又从何说起?

农民的土地权利已经界定

前面说过,产权界定是一个法律过程,在《土地承包法》所规定的土地承包制中,土地虽然不是私产,但“土地经营权”是私产;农民并不拥有土地,却拥有土地所得。这其中的奥妙,正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伟大之处,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也可以清楚地界定私有产权。为这种美妙的结合提供理论基础的正是产权理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土地承包制清楚地规定了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交易权归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所有,但如果我们再认真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被称为“土地使用权”的这一产权形式,其实恰恰在土地的“使用权”上受到了限制。法律规定,必须维持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这一土地政策和中国的人口政策一样,是出于相同的原因。出于中国国情的考虑,几乎没有人对这一产权限制提出异议,以至于连产权专家都忽略了这一限制。但这一限制不应该被忽略,因为它为我们讨论产权提供了一个线索,这一线索就是,如果有必要,产权是可以限制的,所以,有关产权的理论中一直都有“产权残缺”这一概念[[18]]。

土地承包制与土地私有制在土地收益权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相信中国农民的直觉就足够了。他们正是为了可以获得土地上的全部收成而发明了土地承包制,而这一制度本身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至于交易权,如果我们按照《事件》中的方法,将土地经营权的产权交易定义为:放弃使用权而获得报酬,那么土地的租赁就是完整意义的产权交易。有人认为租赁是短期行为,但三十年的时间对于一项农业经营决策而言,并不能算是“短期”。以为土

地承包制禁止土地买卖就限制了交易权,是一种想当然,土地承包制并不禁止“放弃使用权而获得报酬”。

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交易权在土地承包制中都得到了足够充分的界定,农民有足够的动机充分“使用”自己的土地;土地的使用也可以在不同的耕种效率之间自由地流转,耕种能手可以配置更多的土地,而不愿意耕种土地的人也可以获得地租的收入。到目前为止,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化与土地经营权的私有化之间的差别其实是及其细微的,土地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没有受到任何负面影响。但土地私有制与土地承包制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不清楚其中的区别,有关的讨论就全部成了无的放失。

土地承包制禁止买卖农地,并不妨碍土地的集中经营。高效率的农户愿意耕种更多的土地,完全可以通过租赁土地来实现。所谓禁止农地买卖,是禁止农民将地租所得贴现,换句话说,是保持地租权利主张的分散化,不允许地租主张权利向有资本囤积土地的人手中集中。对于任何资本而言,资本所得的分散与资本使用的集中都是不矛盾的。土地承包制仅仅是规定了地租所得的分散,并不妨碍土地“使用”的集中,其中的区别,至关重要,不可不察。以为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土地集中经营的观点,正是混淆了这种差别。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土地私有制中,土地的集中并不一定是效率导向的集中,土地大户将土地集中以后再分散出租给佃农耕种,是那种土地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可见,地租主张的分散或者集中,与土地的农业利用效率无关[[19]],所以,以土地集中经营的效率为由,主张土地私有制是没有意义的。

前面说过,如果有必要,产权限制也是可以的,只要限制是公平且可以预期的,就是可接受的。那么,为了保持地租主张的分散化,限制农民的土地处置权,禁止将地租收入贴现,是否必要呢?我认为是必要的。禁止土地买卖保证了农民持续拥有相对稳定的地租收入。尽管地租收入十分微薄,但交租却曾经是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尽管地租还要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而波动,但相对于其它形式的资本收入而言,地租仍然是相对稳定的资本收入。对于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来说,离开土地的就业选择并不多,他们获得基本衣食的最主要手段还是耕种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土地收成中被很多人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地租收益的分配方式至关重要[[20]],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法律将地租规定为农民所有,不允许地租的主张权转移,使地租具有了社会保障的性质。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现阶段的农民是几乎没有任何其它形式的社会保障的,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最为理想,并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但似乎还不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地租能否为农民提供足够的保障,恰恰可以回答农民卖地能否致富的问题。奇怪的是,对“土地是社会保障”的批评,最为激烈的就是来自这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一个说地租不足以提供保障,农民没有土地也无所谓;另一个说如果允许农民将地租贴现了,就能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这两种对地租完全相反的基本估计,在反对“土地是社会保障”这一点上,竟然可以结成联盟,实在不是经济学之福。[[21]]

既然不允许土地买卖的出发点是社会公平,效率的损失就在所难免,“土地是社会保障”的主张不应该讳言这一点。抽象地用效率损失来批评社会保障是

没有意义的,因为抽象地说,社会保障本来就是以效率损失为代价。“比较可靠的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明知道其中有效率损失,社会保障也是必要的。兴一利必有一弊,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土地承包制为农民保留了地租作为社会保障,必然要支付财产处置权的代价,任何社会保障制度,个人都要支付财产处置权被限制的代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争论超过一百年,这一百年来,一边是经济学的唇枪舌剑,另一边是世界各国都建立和完善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孰优孰劣,利耶弊耶,仁智互见,本属正常。如果有人真的发现土地承包制的这一公平原则得不偿失,我倒愿意看到精彩的经济学分析[[22]]。

如果以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证明,农民不需要土地作为保障,显然忽略了中国的一个最基本的国情,为超过四亿的农村劳动力[[23]]提供就业机会,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不曾经历过的事情。与中国面临的状况相反,发达国家在发展的初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高速发展的工业寻找足够的劳动力,他们的做法是尽快割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24]]。即使是劳动力缺乏,在这些国家的历史中,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农村劳动力也经历过一个赤贫的过程。而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用赤贫的手段将农村劳动力驱赶到非农部门就业显然是不可能的,既没有效果,也不符合我们所应该遵循的社会主义原则。中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为超过一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25]],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有如此庞大数量的劳动力转移,尽管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伟大成就,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仍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是中国所面临的国情。发达国家的农民收入可以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长,并不是因为农民可以出售土地获得资本[[26]];而是因为随着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越来越少的农民耕种着基本相同数量的土地,劳动的生产率提高了,收入也就增加了。

就产权界定而言,土地私有制与土地承包制只有一步之遥,主张土地私有制,其实质无非是认为农民如果可以卖地就可以致富,因为除此之外,土地私有制的一切效率都可以在土地承包制中得到实现。而主张土地承包制,无非是不同意“卖地致富”的理论,认为农民还需要土地作为生存的保障,因为即使是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也难以在短期内为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提供非农部门的就业机会。

土地经营权是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产权形式,是中国的农民发明了这一产权形式,土地虽然不是私产,但“土地经营权”是私产;农民并不拥有土地,却拥有土地所得,使土地既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又可以成为私有产权,“一鱼两吃”。农民发明了一个只有在中国才能出现的产权形式,却给经济学家留下了一个没有先例可循的重任:如何认识这一产权形式,并设计出合理的法律体系保护这一产权?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并非一句空话,理论创新也并非一句空话。可惜的是,中国农民的这一伟大创造,却被太多的人视而不见,总觉得产权还没有界定好,中国农民对于产权经济学的贡献,被中国的产权经济学家所忽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农民的土地产权已经界定,农民的收入问题为什么还如此严峻。其实,这样的疑问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产权理论认为,市场

之所以有效率,产权清晰是最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说,界定产权是市场效率的必要条件,但该理论从来就没有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认为界定产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充分条件。实际上,在市场竞争中,农业永远都处于劣势 [[27]],产权界定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收入增长停滞或者增长缓慢的问题。

参考文献:

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裴达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张五常:《经济解释》,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年

周其仁:《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Coase,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October 1960).

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47(3):139-191. 19540

Arthur, W. Bri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Two Worlds of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96)

--------------------------------------------------------------------------------

[1] 张五常:《经济解释》

[2]收益递增长期被经济学所忽略就是一例。布莱恩.阿瑟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1939

年就注意到收益递增,“但是他警告说,承认收益递增将导致经济学理论中更为伟大的部分的崩

溃。”(Arthur, W. Bri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Two Worlds of Business.").而阿瑟

本人则在1987年被权威经济学家告知:如果收益递增现象存在,经济学也不允许它存在。

[3] 前人早有解释,并非后人就不可以有新的解释。后人可以不同意前人的解释,但不能无视前

人解释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刘易斯模型的解释与亚当斯密对农业收入增长停滞的解释在原则上

是一致的。

[4] 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5] 刘易斯模型中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与“农民的平均收入基本没有增加”是等价的。

[6]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引文全部来自周其仁:《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7] 公益事业除外。

[8] 《事件》说,城市居民没有立锥之地,收入比有土地的农民好,所以农民有没有土地不重要。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思维逻辑,中国的农民如果没有土地,就只能成为佃农

[9] 在有的地方,租赁的最初发生是由于土地税的存在,租赁是以代耕代缴土地税的形式出现的。

[10] 市场本来就是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自然地发生的。

[11] 《事件》连行文语气都在模仿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但不知对《经济解释》这一结论有何解释?

[12]“一块土地究竟值多少钱,是由这块土地未来生长的庄稼所可能提供的净收益决定的。所以,是产出流的市值决定了财富的价值。”(见《事件》)

[13]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4] 《事件》中说:“我要拿一个判断放在这里打擂台:除非在扩大农民资产‘资本化’的方向上大做文章,任你‘调节需求’的高手如云,要显著增加农民收入,门也没有。”这一擂台,《事件》必胜。因为“扩大农民资产‘资本化’的方向上大做文章”这句话,本身就大有文章,只要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增加,都可以说成是文章还没有做足,因为没有定义什么时候文章就做足了;而一旦农民收入有所增加,都可以说成是这个文章做得好,因为《事件》定义的“资本化”是“资产的自用权利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而农民的土地自用权利已经“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于是,农民资产的“资本化”已经完成。

[15] 用土地经营权来替代土地使用权似乎要好一些,“经营”是要挣钱的,显然比“使用”只出力不收益要准确一些。而且不会和产权语境的“使用权”混淆。

[16] 一个流行于经济学的概念,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17] 《事件》说,废了“征地+补偿+批租”制度,农民收入就可以大幅度增加,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事件》又说“比较可靠的国际经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条件下,土地产权租金为产权的主人带来大量收入。”对这一判断,我倒十分同意,正因为我同意这一断言,所以我怀疑前一个断言,原因很简单,在“比较可靠的国际经验”中,那些土地产权的主人都不是我

们所讨论的农民。中国的土地“农转非”过程中,在土地真正成为城市社区之前,农民一直是产权租金的主人,这完全是土地不可以买卖的结果。认为如果由农民决定什么时候以及以什么价格出售土地,农民就可以获得土地“农转非”的全部地租增值,实在过于浪漫了。当年,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涨到100元,人人都认为以1元钱获得公司配售股票的公司员工都发财了,而这些没有发财的员工反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用1元钱买的股票,当价格涨到2元的时候,你卖不卖?回答不卖的人全是事后诸葛亮。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不到2元的时候就将其出手了!当然,确实有一个人获得了全部的增值收益,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他不等钱用,第二,由于某些限制,他不能随便卖股票,这个人就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农民根本没有囤积土地的财力,如果土地是可以不受限制买卖的,“土地产权的主人”当然可以发财,但他们绝不是当初获得土地分配的农民。发展经济学几十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有卖地致富的“国际经验”。

目前的征地制度确实是有缺陷的。法律将农地的“土地产权租金”所有人规定为农民,是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因而使“土地产权租金”具有了社会保障的性质,而征地制度恰恰在这一点上,与法律的基本精神相悖,所以它是有缺陷的。与法律精神一致的征地制度应该是,将“补偿”改为“保障”。在没有提供替代保障之前,不可以剥夺农民被法律赋予的“土地产权租金”。

[18] 关于“产权残缺”的概念,可以参照《事件》中有关的介绍。

[19] 严格地说,地租主张分散应该更有效率,因为只有这时的租金才真实反映了土地的产权所得。而当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时候,由于大批的农民因生存需要租佃土地,租金一定会因人为制造土地供给不足而上升,这种由垄断造成的价格扭曲显然是无效率的。

[20] 地租收益的分配方式的重要性还可以得到“可靠的国际经验”的支持,许多成功的经济起飞过程,都与强制地租主张分散化的土地改革有关。

[21] 周其仁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一起研讨农村土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

周教授认为,地租贴现足以解决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林教授认为地租微薄,根本不足以保障。中国农村,地租到底几何?

[22] 重复一下是必要的,在市场中,农民只能获得从农业地租到商业地租庞大增值中的很小一部分,经济学也从来没有观察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依靠卖地致富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经济学理论中,当资本流向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劳动力收入的提高,而不是地租的提高而受益。《建议》将农村经济的发展寄希望于城市面积的扩大,也是一家之说,但应该做更多的理论准备。

[23]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有九亿农民,其中劳动力超过四亿。

[24] 至少英国在这个过程中就动用了立法工具达到这一目的。见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

[25] 不同的统计来源有不同的数据结论,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加上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口超过一亿应该是最保守的估计。

[26]《事件》过高地估计了土地转化为货币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意义,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大批农民成为资本运营者的记载。

[27]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其中的道理,土地对分工的限制是农业收入增长停滞的根本原因。而市场发达国家的农业都需要非市场的国家补贴也佐证了这一判断。

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概念

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概念、特点和主要步骤 一、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概念 农村股份制改革,即以原村级集体经济为母体,借鉴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在坚持集体资产明晰且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将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分离,让全体社员股东享有决策权、监督权和分配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的特点 1、形式多样化。社区股份制改革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丰富多样,有实行以农村土地承包权为核心的土地股份制改革,即根据农民承包土地状况以及对集体的贡献等因素给农民配臵股权,使农民的承包关系从原来的土地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来确定;有实行以农民对社区集体企业持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企业型股份制改革,即集体企业实力雄厚的地区,改制主要以农民对集体企业持股形式予以表现;有实行以村级集体所有或部分净资产量化为核心的社区集体股份制改革。如从具体实施改制的细则来看,不仅每个县(市、区)的具体政策不一样,甚至每个乡镇、每个改制村的方案都因地制宜、不尽一致。 2、程序民主化。从改制调研、方案确定,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东代表选举、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选举及其成立、章程的制订,程序上都体现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思想,全面体察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尤其是对改制过程中最复杂、最易引起矛盾和争论的成员界定及其农龄计算,做到“三 —1—

榜定案”:第一榜公布初步结果,要求全体人员进行核实,有疑义的提出确凿证据并经确认后进行修正;第二榜公布核实结果,要求全体人员进行确认;第三榜公布最终核实结果,公布量化方法和每人可得的量化份额。 3、股权多元化。从股权设臵项目来看,集体股、个人股、募集股(现金股)三种类型都有不同比例设臵。集体股主要是为保证社区组织运转开支和社区其他公共开支的需要而设臵,其股份比例一般在20—30%左右。个人股的设臵,基本按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户口性质、在本组织劳动贡献、承包土地数量等要素,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分配到个人。募集股(现金股)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新增人员或新迁入户等人员按原值或现值一次性用现金等额认购。从股权设臵功能来看,存在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形式,以户籍股为主要内容的普通股主要配臵给改制截止之日本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享有选举权、表决权和分红的权利;以农龄或贡献股为主要内容的优先股主要配臵给在规定时段内曾经是本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人员,仅享有优先收益分配权;也有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对享受优先股对象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不再予以股权。此外,一些地方还设立经营管理风险股,由股份经济合作组织董事长或总经理购买,风险股纳入企业总股本、实行动态管理。 4、运作企业化。改制后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基本上以公司制组织形式为参照体系,内设有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建立股东代表大会制度。股东大会表决时以实行“一人一票”为主要形式,少数实行“一股一票”。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股东代表大会— 2 —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在我国还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所使用的主要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之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农村土地流转现象凸显。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简单的介绍。对中国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进行规定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的法规。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一、家庭承包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1、发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一)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二)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三)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一)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采用的是以户为单位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采用的是以户为单位,人人有份的承包方式。老人子女作为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已经依法承包了一份土地。如果再继承他户的土地,他们将因继承而拥有两份土地,在我国农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有失公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承包户全户消亡时允许发包方将土地依法收回。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这一规定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规定,除法律对承包地的收回有特别规定外,在承包期内,无论承包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家庭还存在,发包方都不得收回承包地。如承包方家庭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死亡的;子女升学、参军或者在城市就业的;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承包方在农村从事各种非农产业的;承包方进城务工的等,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农户家庭没有消亡,发包方都不得收回其承包地。但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为避免已有承包地的承包方的继承人因继承而获得两份承包地,允许发包方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四)消亡户承包土地的处理。原承包农户全体成员消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收回承包耕地作为集体机动地或另行发包。由他人供养的消亡户,承包地应按供养协议或有关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规定: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继承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者请求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应予支持。 这条司法解释用了“林地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两个概念,如果单就本条解释条文理解,似乎这两个概念就涵盖了土地承包经营的所有情况,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可以由继承人以继承取得的。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就可以看出,“其他方式承包”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与“家庭承包”相对的一个概念,家庭承包是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从经营模式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其他方式承包”这一概念也是从生产经营模式角度提的概念,而《解释》25条的“林地家庭承包”概念中,林地指的是土地类型,家庭承包为这一概念的大范围,本概念相对的概念应当是“耕地家庭承包”。因此,25条对于耕地家庭承包权的继承请求并未予以支持。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实务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实务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这一术语源于德国,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中国香港译为“智力产权”;中国台湾译为“智慧财产权”;中国大陆译为“知识产权”;日本译为“无体财产权”。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2、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 (一) 专有性。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专有”不同。 (二) 地域性(国际私法而言)。有形财产适用财产取得地法或物之所在地法;知识产权适用权利登记地法或权利主张地法。(三)时间性。(四)可复制性。 3、知识产权的客体——知识产品 知识产权的客体,即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对象,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即知识产品。 4、 (一)知识产品的类别 ①.创造性成果:如作品、工业技术 ②.经营性标记:如商业性注册商标 ③.经营性资信:如绿色标志、国家地理标志等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5、知识产品的基本特点:创造性非物质性公开性社会性 6、知识产权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法律体系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因确认、保护和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主要调整的关系包括:1、知识产权归属法律关系2、知识产权行使法律关系3、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关系 4、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关系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制度: ①著作权法律制度②专利权法律制度③工业版权法律制度④商标权法律制度 ⑤商号权法律制度⑥产地标记权法律制度⑦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⑧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等等。 7、著作权的概念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 8、著作权的特征 1、权利主体范围广泛2、权利客体范围广泛 3、权利的内 容丰富多样4、权利的产生简单便捷5、权利的保护期限长 久 9、著作权与所有权的区别 1.著作权客体具有无形性。 2.著作权利用上的特殊性。 3.著作权权能的可分性。 4.著作权存续的有限性。 5.著作权具有人身性。 10、著作权与商标权的区别 1.二者在权利取得及保护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2.二者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发生交叉关系。即商标设计图案可以作为商标受商标法的保护,也可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11、著作权与专利权 1.著作权并不保护作品的思想,而只保护作品的表现方式。专利权所保护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做法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做法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X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X村地处X北面,距离城区X.X公里,下辖X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X户,农业人口X人,现有耕地面积X亩,人均耕地约X.X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X组其中一户农民X.X亩旱地被划分成X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X株柑桔。 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X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 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 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X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X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第八章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本章主要讲述了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的分类及一些基本功能:并介绍了网络通信协 议和网络编址,使读者对网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8.1 网络的基本概念 8.1.1 网络的定义 “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但是网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个 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认同的答案。这是因为网络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应用层 次会有如下不同的作用: ●它是一个可以获取各种信息、资料的海洋。 ●它是一个能够进行科研、办公、商业贸易等活动的地方。 ●它可以使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全球领域中直接进行学术研讨。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能使人们与位于全球各地的朋友和家人进行通话的场所。 为了让读者先对网络有…‘个初步的印象,我们先给出网络的基本定义:“网络是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它将不同地方的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在·…起。网络可由LAN(局域网)、MAN(城域网)和W AN(广域网)的任意组合而构成。”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个网络可由两台计算机或终端设备组成,它们之间用电缆连接,以便进行通信;在最复杂的情况下,一个网络(如Internet)则是全球的多学科技术和多操作系统的综合结晶,是全球1亿台电脑连在一起形成的巨大的信息高速公路。 8.1.2 网络的发展历史 1.ARPAnet的诞生及发展 在今天,读者可以悠闲地坐在显示屏前面,通过点击鼠标,在瞬息间与世界的另一端通信。无数的节点和服务器默默而迅速地帮您将触角伸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可能达到的角落。

1960年前,人们印象中的电脑都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家伙,“连接”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远程连接相当罕见,通常只有那些教育和研究机关的用户才能与一些由政府提供资金的项目连接。电脑间的连接受限于一条特殊数据电缆的最大长度。1957年美国国防部(DOD)颇有先见之明地设想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叫作“包交换”。他们的主要想法是制定一套方法,能够将国与国之间的电脑连接起来,而且使最终建立起来的干线结构尽可能稳定,同时具有强大的容错性。即便其中的一部分由于灾难性的事件甚至战乱而被破坏,其他部分仍然能够正 常通信。由此诞生了一个示范性的网络,叫作ARPAnet,其中ARPA是DOD的一个部门“高级研究工程管理局”(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的缩写。这个示范性的网络便是今I 天Web的前身,在当时,只有—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一条50bitls的环路连接在——起。 从这些连接在…—起的少数机构中,人们认识到了协同工作的价值和便利条件,因而越 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地将各自的机构连接起来。为科研任务提供设备、-计算机和软件的制造商也陆续加入了这种连接。在20多年的发展中,网络为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随着早期连接的较大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向较小机构的转移和扩散,网络每年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70年代中期,最早的协议Telnet、FTP(文件传输协议) 和“网络控制协议”(NCP) 的最初版本被正式制定出来。但那时只提供了极少的客户机/服务器功能。通过Telnet,机器可从一个远程位置登录,并执行命令行操作。利用FTP,可以在不同机器间传输文件。NCP 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传输控制和网间定址代码。{ 197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1CCC)为公众演示了——个示范性网络,普通人可以用它跨越国界运行程序。同时会议还建立了“国际信息处理联盟”(1EIP),它是今天因特网的国际化连接基础。 2.网络实施方案的新发展 以太网的概念最开始是在1973年由Xerox(施乐公司)的Palo Alto(帕拉图)研究中心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将随机访问无线系统的方法应用到一个同轴电缆里的想法。今天的 以太网是世界-卜最流行的网络媒介。在开始开发的时候,以太网就将自己的设计目标定在填补长距离、低速率网络连接所造成的真空地带,专门建立高速率、专门化、短距离的电脑间的连接。 那时出现的另—‘个流行标准是令牌环,令牌环网络最开始时是由IBM公司在开发以太网的同——个时期里设计出来的。即使到现在令牌环仍然是IBM的主要局域网技术,它的流行程度仅次于以太网。 互联网络正在持续得以扩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需要访问计算系统,那时主要是为了发电子邮件。远程连接服务也开始得到开发。跨越众多的公共数据网络(PDN),需要通过

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

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 来源:作者:胡康生 第一百二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本条是对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人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四)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五)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农村土地承包法还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人。承包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条件 根据本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町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一)转包、出租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承包关系不变。 转包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把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者部分转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耕种。在通常情况下,受转包人要向转包人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支付转包费。 出租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出租人,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者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耕种,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转包和出租后,虽然土地不再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耕种,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承包关系并不是发包人与受转包人或者承租人之问的关系,而仍然是发包人与原承包人的关系。采取转包、出租方式流转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报发包人备案。 (二)互换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人之问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从表面上看是地块的交换,但从性质上看,是由交换承包的土地引起的权利本身的交换。权利交换后,原有的发包人与承包人的关系,变为发包人与互换后的承包人的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对人人有份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交换。该种交换改变了原有的权利分配,涉及承包义务的履行,因此.应当报发包人备案。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改变,不是原地块承包义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复习题(含答案)

(法学)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广义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 范围涵盖了知识产权各个方面,内容为知识产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作用于在系统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提高效率;目的在于加速知识产权工作发展,保证知识产权成果更加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而知识产权管理包括上述各个方 面的操作原则、规定、程序和方法,以及对各种关系和矛盾进行系统性地协调。因而,根据上述对知识产权管理特点、范 围、内容等的归纳,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管理是一种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进行全面系统地协调的活动。 二、知识产权管理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知识产权管理,是综合战略制定、制度设计、流程监控、人员管理培训、创新整合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系统工程。知 识产权管理在整个知识产权工作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的总要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知识产权管理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保障; 2、知识产权管理是普及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基本前提; 3、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我国企业在WTO框架下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够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5、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促进科学技术的更大发展; 6、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够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三、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分别是什么? 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国家级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地方级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交通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家电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事业单位知 识产权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知识产权管理的客体可以分为八个方面: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记、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 布图设计、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和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按照这种知识产权种类及保护客体的划分,知识产 权管理主要体现为专利管理、商标管理、著作权管理、商业秘密管理、域名管理等。 四、论述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 可以分为九个方面: 一、知识产权法制管理;首先,加强知识产权法制管理为知识经济所需的知识进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知识 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知识产权法制管理为知识经济所需知识的创造提供了利益机制,有助于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以保证知识经济更高、更快、可持续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政策是实施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国家以行政的方式来调整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并 通过必要的指导和干预从宏观上调控和管理社会活动,调整社会关系。政策主要有指导、调节、规范的作用。 三、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创新,一切知识产权的本质都是创新的结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 战略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营造创新文化,把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能力 建设置于创新文化的氛围。 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应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提高社会知识产权创造、实施和 保护能力为核心,从改善和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入手,以解决全局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问题为 重点,为促进知识产权战略的运行发挥主导作用。 五、知识产权经济管理,必须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关注知识产权与知识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探讨知识产权与知识 管理的相互关系。在WTO机制下,分析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与管理,并重视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与增值管理。 六、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既要体现各种新技术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又要在平衡公共利益的 基础上,推动技术保护措施进入法律保护框架。 七、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是知识产权政务活动与法律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知识产权政务公开的坚实基础。

2021年农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调查报告

农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调查报告 **区**镇城西村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产粮区。全村共1800人,4000多亩耕地,除去人均1.3亩口粮田外,还有人均1亩的责任田。近十年来,为摘掉贫穷帽子,城西村不断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到集约经营、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嬗变。他们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有地没钱找出路 地处十年九旱的**区**镇,水资源严重短缺,种植玉米和大豆 都歉收,加上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即使遇上好年景,一亩大田也很难看到200元钱的纯利。1996年以前的城西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00元,远远低于**区的平均水平。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 整年,有地没钱的处境让村民们愁眉不展,村里70%的劳动力不再坚守土地而涌向城市,全村弃管土地达1300亩,大批土地处于撂荒状态,土地成了农民手中的“鸡肋”。国家庄严地把土地承包权交给农民,“30年不变”。然而,守着几千亩的土地为什么还会受穷? 城西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产粮区。 在农副产品紧缺的年代,土地产出效益高,自然是农民的宝。然而到了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年代,农民在地里刨食是刨不出小康的。遇上丰

年,即使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也会因为供过于求而压低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时甚至不升反降。为寻求出路,1996年以来,城西村把目光投向了高效农业,开始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村委会带领全村农民闯市场、交外商、签订单。几年下来,他们发现,种玉米改成种菜养花,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农民增收难的症结在于土地,以三五根儿垄为单位的小生产在产业化大潮中无异于井底之蛙,以一亩三分地为单位的独自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啻于风中浮萍,即使有点效益,增加的幅度也很有限,村民收入增长仍然不快。要 ___摆脱农民有地无钱的困境,就必须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土地上做文章。全村几千亩土地竟难以承接日本的小额订单需求,这个尴尬成为解决全村土地问题的导火索。村委会认识到,要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就要在土地整合上下工夫,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真正形成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的能力。由此,城西村 ___开始浮出水面。 农民摇身变股东 城西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首先思想障碍。从最初集中土地建现代农业园区,到推行土地股份制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个时期、各个阶段,无不经历着思想观念的撞击和交锋。一辈子刨食在土地上的老一代农民,虽然对贫穷充满着无奈,但没有田地种,让他们觉得没有了依靠。而年轻的新一代农民,宁肯将土地撂荒几年,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所谓金融衍生产品(也称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从基础资产(Underlying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其他更基本的标的变量(underlying)。它所依附的标的变量几乎可以是任何变量,从基础农产品价格到某个滑雪胜地的降雪量等。 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活跃的金融创新活动接连不断地推出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 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都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数量和质量资产的交易形式。期货合约是期货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化合约,对合约到期日及其买卖的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作出了统一规定。远期合约是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求由买卖双方自行签订的合约。因此,期货交易流动性较高,远期交易流动性较低。 掉期合约是一种为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相等经济价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较为常见的是利率掉期合约和货币掉期合约。掉期合约中规定的交换货币是同种货币,则为利率掉期;是异种货币,则为货币掉期。期权交易是买卖权利的交易。期权合约规定了在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买卖某一特定种类、数量、质量基础资产的权利。期权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标准化合同,也有在柜台交易的非标准化合同。 (2)根据基础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股票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汇率衍生产品和商品衍生产品。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文易。 场内交易,又称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参与者收取保证金、同时负责进行清算和承担履约担保责任的特点。此外,由于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设计出标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资者选择与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数量进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交易,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动性较高的市场。期货交易和部分标准化期权合同交易都属于这种交易方式。 场外交易,又称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有许多形态,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产品。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出售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术和风险管理能力。场外交易不断产生金融创新。但是,由于每个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双方相互负责进行的,交易参与者仅限于信用程度高的客户。掉期交易和远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

“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

“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不必交纳承包金 □王绪存 2000年6月,某村村民李某以家庭承包的方式承包本村果园20亩,双方约定承包期为15年,承包金每亩100元,每年的12月1日之前交付。2002年以后李某拒绝向当地村委会交纳承包金,2004年12月,李某被所在村的村委会告上了法庭,要求李某支付所欠三年的承包金共计4500元,最后法院判决驳回了村委会的诉讼请求。 评析: 近年来,在基层法院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由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原告起诉承包户偿还所欠的承包费的案件占很大比重。人民法院审理这类案件的通常做法是:只要承包合同有关于承包金的相应约定,一般情况下都会支持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诉讼请求,判决承包户偿还所拖欠的承包金。其实这种看似合理的判决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才可以采取“其它方式承包”。以上规定说明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承包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一种是“其它方式”的承包。而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原则上应采取“家庭承包方式”进行承包,其它承包方式只是补充。在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三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发包方所享有的四项权利,其中前三项分别为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国家所有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监督承包方合理利用和保持土地;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这三项权利均与承包金没有任何关系。而该法规定的发包方所享有的第四项权利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这样,如果说作为发包方的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收取土地承包金的权利的话,法律或行政法规就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否则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就无权向承包户收取土地承包金。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条所规定的承包方

农村股份制

【新昌】农村股份制村民成了股东 https://www.doczj.com/doc/5215863134.html, 2006年04月14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昌县城关镇上礼泉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像农村,它类似于绍兴市区的城中村,挨着热闹的城镇,也沾染了现代的气息,村委大楼很气派,村民的房子也挺时尚。4月8日,记者走进上礼泉村时,村党支部书记潘均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上礼泉村有今天的发展,全靠股份制改造这个创举。 “这个股份制,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有些不一样。”新昌县城关镇政府西郊办事处主任、经济师张鹏荣说起股份制来也是一脸兴奋,他说这的确是个创举,有了它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每年都有固定收益,不用再为温饱发愁。 被上礼泉人所称道的股份制究竟是个什么模式,潘均兴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2004年4月份,在新昌县体改委、城关镇政府等有关单位的帮助下,上礼泉村将原村属的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核实后进行了调整,确认集体净资产为9004万元,可纳入股份量化的经营性资产为8385万元。经村集体决定,可享受资产量化的为户口在本村的农业人口,计算截止日2004年5月10日24时,每人10股,折合币值为51800元。 就这样,从2004年5月开始,上礼泉村的集体资产被划分为股份,分到村民手中。“大多数村民每个人分到了10股。”潘均兴告诉记者。 记者在村里碰到了上礼泉村的村民章成君,他欣喜地告诉记者,实行股份制后,我们每年都有分红,2004年每股分红300元,2005年每股分红330元。记者了解到,章成君一家3口每人10股,也就是说,光是一年分红,这个家庭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且村里保证,每年分红的金额,将逐步递增。 张鹏荣介绍说,这些股份是不能转让的,但可以继承。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但操作很正规,还设有监事会,监事陈春岳告诉记者,监事们每周都会查账,看看村民的钱到底用在了哪些地方。 在保证村民每年分红收益的基础上,这些股份化的资产被上礼泉村用来经营,以求不断增值。 据了解,东莞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始于2002年,2004年7月全面铺开。通过改革,东莞集体经济产权制度逐步与城市化相适应,并较好地解决了资产资源权属争议、债权债务纠纷、呆账坏账处臵等历史遗留问题。在改革中,全市各村组共化解债权债务纠纷3942宗10.8亿元,核销呆坏账5783宗8.4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

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

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的程序问题

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的程序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2010-03-20 00:13:11阅读99评论0字号:大中小 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的程序问题 (个人观点) 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结婚分家立户、离婚夫妻分户等原因引起的家庭成员之间对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分割的纠纷时有出现,对于此类纠纷的处理笔者以为: 一、此类纠纷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纠纷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承包经营户,而非家庭成员个人,也就是家庭成员个人并没有承包经营权;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割纠纷也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是作为发包方(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家庭承包户,即家庭成员个人不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体。 二、此类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应由人民政府处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是财产权的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权利。该项权利在2003 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再次对该项权利进行重申。如果认真审阅,就能够发现,承包方是家庭,而非某一个家庭成员,也就是说不是每一名成员就相对应某块田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家庭成员的土地分配,均未作出明文规定,所解决的纠纷是以一方为承包经营户为主体的矛盾。在上述两部法律中,没有对承包经营户以外的主体,如家庭成员之间土地分配作出规定。也可以这样理解,法院在离婚诉讼中,如果对土地划分进行判决,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保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也明确规定:承包合同纠纷,以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当事人。此外,还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 法院审理中,如果遇到承包的土地划分,应当尽量采取调解方法,调解成功后,可由当事人凭据调解协议办理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确实无法调解,不宜由法院来决定土地田块的归属。从事实和情理上分析,当初发包土地时,发包方是按照每一户的人数分配土地的,而不是按照每一个成员对应某块田地去分配。分配过程中,综合考虑多方情况,如地块的肥沃与贫瘠,距离村庄的远与近,是水田还是旱田,交通和水利等多种因素。法官不是农业方面专家,无法确认上述情况,自己心中无底,又无法律依据,如何能够作出正确而又让人信服的判决结果呢!法院确实不能拒绝裁判,但这不是审判权需要或能够解决的法律问题。但是,如果拒绝对土地分配作出判决,当事人又应当怎么主张自己权利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 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由此知之,个人(当含家庭成员之间)土地

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践探索汇总

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践探索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建春 一、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基本情况 1.发展历程 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历了模仿和探索、起步和试点、规范和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处于政府主导推动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浙江省杭州、宁波和台州几个地区参考广东南海模式,积极探索本地土地股份制改革路径,以土地股份合作形式,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从2003年开始,在杭州、宁波等市的城中村、城郊村,实施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自2008年以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土地规模流转呈上升势头。浙江省工商管理局联合省农业厅在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允许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 总体考察来看,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多发生于人多地少的城郊村、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富裕村以及有较大面积实行农业开发的村等,发展较快的区域包括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绍兴、台州等。截至2010年6月底,浙江全省已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32家,入股土地面积14.2万亩。 2.改革的主要形式 根据股权设臵不同,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单一以土地入股为主,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一般以统一对外租赁或发包为主,取得的收益按农户土地入股面积为依据进行收益分配。目前这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浙江省有许多,农民依靠入股土地面积获得稳定收益,或按股获得分红。

(2土地作价入股,成立综合型股份合作社。所谓综合型股份合作社是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开发经营,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纯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将土地作价折股后参与各类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合作社参股获得的收益,按农民 入股土地份额分配到户。另一种是以土地入股为主,资金、技术等参股,联合建立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企业,实行统一经营,所获收益按股分配。 (3村(社区经济股份合作制内的土地股份量化。实施农村经济股份制改革,将集体资产进行量化,成立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是这一土地股份制改革形式的基本前提条件。土地股份化可以依托社区股份合作社运行,也可再单独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二级机构。土地股权会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其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 3.农村土地股份制的股权设臵 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各地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设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有土地股、人口股、集体股,也有一些合作社会设立现金股、技术股等。对于股权流转,许多地方实行股权“生不增,死不减”原则,封闭性流通,在合作社范围内可以继承,转让和赠予。在股权量化上,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量化一般采用成本法,即按投资成本进行量化,并不反映该土地的实际价值。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量化一般采用收益法,即按照该土地的农业收益进行量化,定期上调。 目前,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量化的股权主要还是以设臵社员分配股份为主,享受对象为股份制改革时实际在册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入股土地以二轮土地承包确权的面积为依据,由农户提出土地入股申请,明确入股土地的面积、地块和位臵。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土地面积量化股份,有以资金、资产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入股土地一般应先作价,后股份量化。 二、浙江省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政策法律支持,股份化的土地权利流转受限

浅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978年11月24日,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掀开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以土地经营的联产计酬等多种责任制形态为起点,采用渐进的、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方式,最终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土地基本制度。 (一.)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种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2】。它实际上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产权进行重构;即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以往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使用、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方式,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收益分配方式,大大改善了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统一经营使用时生产者边际努力与边际报酬相关性极小的状况,诱发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 由1978年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稳定了农户的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期限长达30年,允许并推行土地流转的政策【4】。应该来说,国家

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推进与完善,使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致力于满足农民对土地权限的需求,不仅缓解了当时萧条崩溃的农村经济,且在以后长达30年的土地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创新性的指导作用。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绩效性非常显著,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数据统计,198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380.15亿元,比1978年的1117.50 亿元增长了近113%;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接近了了当时世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当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910.4元,比1978年的634.97元增加275.43元,增幅为43.39%,而在1952- 1978年的25年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仅仅提高了28.29%【5】。 以上数据就能充分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力面临崩溃时发挥的优势,然而,我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一经营模式符合自古以来中国特色的农业模式构成【6】,与中国传统农业特点相适应。由于封建社会的影响,家庭经营模式是我国当时最适宜生产的组织形式,由于其直接获利性与无需监督的特点,农民在多劳多得的利益驱动下,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改善,于是生产力有显著提高。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农民们对季节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