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小说演变特征

古代小说演变特征

古代小说演变特征
古代小说演变特征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中国古代古典小说目录大全 小说?白话小说 《西游记》明?吴承恩100回.〔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100回.〔天都外臣序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120回.〔清康熙毛宗岗修订本〕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120回.〔程乙本〕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40回.〔涵芬楼排印本〕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40回.〔衍庆堂翻刻本足本〕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0回.〔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42回.〔尚友堂重刊本〕 《三刻拍案惊奇》19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型世言》明?陆人龙40回.〔奎章阁本〕 《花月痕》清?魏秀仁56回.〔通行本〕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60回.〔通行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本〕《糊涂世界》清?吴趼人12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瞎骗奇闻》清?吴趼人8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发财秘诀》清?吴趼人10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劫馀灰》清?吴趼人16回.〔上海世界繁华报馆铅印〕 《说岳全传》清?钱彩80回.〔金氏余庆堂刻本〕 《说唐》清?无名氏66回.〔通行本〕

《说唐后传》55回.〔姑苏绿慎堂藏板本〕 《说唐三传》清?中都逸叟编次90回.〔通行本〕 《薛刚反唐》清?如莲居士100回.〔通行本〕 《绣鞋记》清?乌有先生20回.〔通行本〕 《海上花列传》清?韩庆邦64回.〔通行本〕 《平山冷燕》佚名20回.〔通行本〕 《赛花铃》清?白云道人16回.〔通行本〕 《九命奇冤》清?吴趼人36回.〔通行本〕 《狐狸缘全传》22回.〔通行本〕 《二度梅全传》清?天花主人40回.〔通行本〕 《情梦柝》清?蕙水安阳酒民20回.〔通行本〕 《老残游记》清?刘鹗20回.〔通行本〕 《品花宝鉴》清?陈森编62回.〔通行本〕 《绿野仙踪》清?李百川100回.〔通行本〕 《飞龙全传》清?吴璇60回.〔崇德书院本〕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100回.〔通行本〕 《杨家将》清?佚名50回.〔通行本〕 《呼家将》清?佚名40回.〔通行本〕 《济公全传》清?郭小亭240回.〔通行本〕 《熊龙峰四种小说》明?熊龙峰刊4回.〔日本内阁女库藏本〕《京本通俗小说》7回.〔缪荃悄刻本〕 《宜春香质》明?醉西湖心月主人20回.〔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 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国外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历史悠久, 形成了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许多学术流派。国内对城市形态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开始兴起,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经历了外向的快速扩展和内部结构的频繁重组, 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总之, 我国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 重点对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不多, 从选取的实例来看, 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港口城市。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重要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广州市的形态特征及其中心城市用地扩张,这对深化城市化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 分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25.19 万人,共设118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T677 地势和气候: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1.2数据 遥感影像为Landsat 5 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 1990-10-13;Landsat 7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00-9-14;Landsat 7 E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10-10-28。在ERDAS 中对2010年广州市轮廓进行裁切,然后以2010年广州市轮廓为边界,分别对其他时相的图像裁切,提取各时期功能用地边界和建成区边界,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城市建成区的提取是研究城市扩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手工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方法如果不做后续处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近年来,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提取技术相继提出,常用的遥感指数有差值建筑覆盖指数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 人类(历史)观?社会运动3 ? 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曹曙 为了更好地看清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于社会形态演变图式。这是一个示意性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的所谓纵坐标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而所谓横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普遍地认为是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年版第313页),将来,人类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目前这个认识,其社会形态图式(图式一)是这样的:第一,猿的简单活动逐渐发展、变化,质变成人的劳动;以简单活动为基础和特征的猿的“社会”消亡,以劳动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类社会诞生。第二,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其中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即社会成员按需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同时也是劳动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向何处去?没有答案。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 ..、光照四邻 ...繁荣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上:民族大融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加强集权、元代实行行省制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宋词元曲;风俗画;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授时历》最先进 F.明清:古代中华文明的总结 ..——繁盛与危机并存、衰落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社会转型 明清——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经济上: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人口大增 政治上:专制集权发展到顶峰、郑和下西洋、海禁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上:心学集大成;早期启蒙思想;小说繁荣、科学文化总结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第25卷 第3期2006年8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 A ANTHROPO LOGIC A SI NIC A V ol 125,N o 13Aug.,2006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3刘武1,吴秀杰1,汪良2 (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纽约市立大学,纽约 10016) 摘要: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柳江;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头骨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Q9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93(2006)0320177218 收稿日期:2006201226; 定稿日期:2006204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E 2mail :liuwu @https://www.doczj.com/doc/521492858.html, 1 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 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一方面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多年来,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 据相差较大,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3]。柳江人发现以来的40余年里,古人 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方面有明显改进外,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4,5]。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

中国小说发展史课件资料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一、中国小说发展史线索 二、小说的起源神话诸子史传:(1)源头(2)影响:①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三、古代小说发展史概述 (一)先秦——古代小说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其特点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 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地位略有提升 (1)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2)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3)汉代小说有: ①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

汉字的产生、特点及演变过程

一、汉字的产生及特点 (一)汉字的产生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远古人民不满足于口头交际,于是开始画画、结绳记事,后来在画画、结绳记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另一类是表意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由不同笔画构成)来记录汉语的。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的特点。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甲骨文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主要是指通行于西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篆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小篆又名“秦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楷书是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的一种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狂草产生于唐代。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 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草书行书 (商)(周)(秦)(汉)(汉末) 七种字体对照及演变过程示意图:

(二)现行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经常运用的是楷书、行书,在文物古迹、印章、对联、匾额及文章的标题等特殊场合,有时也运用草书、隶书、篆书或金文、甲骨文,至于书法艺术作品,各种形体都可能运用。 从形成的手段来看,现行汉字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1.印刷体,其常用的有下列几种变体: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 2.手写体,指用手执笔直接写成的汉字。根据运用的工具的不同,手写体可以分成软笔字和硬笔字两类。软笔字指传统的毛笔字,硬笔字指钢笔字、铅笔字、圆珠笔字、中性笔字等。

欧洲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演化

欧洲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演化

2016年10月28日

目录 一、欧洲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1) 二、欧洲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 (1) 1. 前寒武纪古陆台阶段 (1) 2. 加里东褶皱构造 (2) 3. 欧洲海面褶皱构造 (3) 4. 阿尔卑斯褶皱构造 (4) 5. 欧洲第四纪冰川对现代地表形态的影响 (5)

一、欧洲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1.欧洲是世界各洲地势最低的一洲,平均海拔仅300m;200m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州总面积的60%,居世界各州之首;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北部和中部,而2000m以上的高山面积很小,仅占总面积的2%。 2.欧洲的年轻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古老高地主要分布在北欧西部和大不列颠群岛西北部;中欧则为年青山脉,古老块状山与山间盆地和高原交错分布的地区 3.欧洲冰川地形广布,南界可达50°N附近。第四纪以来,这里曾有两个大冰川中心,一个斯堪的纳威亚半岛上的大陆冰川中心;另一个是阿尔比斯山脉山地冰川中心。前者影响较大。北欧台地主要为大陆冰川,冰川地貌,其次为冰碛地貌;南部和中南部主要位山地冰川各类地貌 二、欧洲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 现今的欧洲大陆是在寒武纪古陆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主要分布一下几个演化阶段 1.前寒武纪古陆台阶段 欧洲的前寒武纪古陆台,位于现今的东欧,中欧东部以及北欧的绝大部分地区。这是欧洲最古老的部分。主要由太古代和元古代古老结晶岩变质而成。 在现今的东欧和中欧东部,太古代时,底壳活动非常剧烈,经过一系列的褶皱运动,太古代晚期形成了“原始古陆台”。元古代又经过卡雷利运动和斯维科芬运动,东欧陆台基底形成。元古末由于贝加尔褶皱运动的发生,东欧陆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东欧古陆台。因它位于东欧或俄罗斯,所以也叫做东欧或俄罗斯陆台,又因它形成于前寒武纪,又称它前寒武纪古陆台。当代许多学者认为,欧洲陆台的西界,大致从黑海西北岸的摩尔达维亚南部向西北延伸到波罗的海南岸的博奥瑞地区一线,此线以东地区维古陆台区。 古生物以来,古陆台一直在进行着差异升降变化。首先古陆台西北部地区,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古老结晶岩基底或覆盖着后期薄层基底出露地表,形成地盾构造,如波罗的地盾,包括斯堪的纳威亚半岛东部地区,科拉半岛和卡累利地区。波罗的地盾是西北欧台地的地质构造基础;古陆的其余部分,以下降状态为主,在古老结晶岩基底上覆盖着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形成

中国古典小说巅峰课后题答案

1.1《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上) 1 .最早指出《红楼梦》突破传统方法写人物的特征的是哪位作家? A、胡适 B、鲁迅 C、朱自清 D、沈从文 正确答案: B 2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主角是 A、甄士隐 B、贾琏 C、贾宝玉 D、贾雨村 正确答案: D 3 .鲁迅先生讲,自从()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4 .如果我们要了解二百多年前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代封建大家庭的生活,就要看()。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5 .下列不属于《红楼梦》的第一男女主人公的是 A、贾宝玉 B、王熙凤 C、林黛玉 D、薛宝钗 正确答案: B 6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写法属于()。 A、历史主义写法 B、现实主义写法 C、古典主义写法 D、理想主义写法 正确答案: C 7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经常弄不清作者的原因是()。 A、读者不关注作者情况 B、成书过程经常有很多人参与 C、年代太过久远 D、古代政治影响 正确答案: A

8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正确答案:√ 9 .《红楼梦》在运用素材题材方面,已经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正确答案:√ 10 .《红楼梦》是以切实感受的事,作为小说的题材。 正确答案:√ 11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之中,《红楼梦》有特殊的地位,是最伟大的作品。 正确答案:√ 12 .小说《红楼梦》就是作者写自己的经历? 正确答案:× 1.2《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下) 1 .()采用了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正确答案: C 2 .惜春最后的结局是以下哪一种? A、客死他乡

企业进化规律之四种典型组织形态(杨少杰)

企业进化规律之四种典型组织形态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应用 文/杨少杰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在《进化:组织形态管理》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企业形态进化规律,用四种典型的组织形态阐述出了企业形态进化的轨迹,如下图所示。 企业进化规律示意图 在市场生态发展过程中,种四种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依次出现,体现企业形态进化规律。每一次进化,企业形态特征发生一次根本改变。四种典型的企业形态是一种静止状态下的理想形态,由于其形态特征非常明显,所以能够清晰的识别,现实中企业形态多数处于过渡形态,特征表现将会比较复杂。

接下来介绍一下四种典型的企业形态,这是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企业进化规律的基础内容之一。 第一种企业形态:股东价值形态 股东价值形态是一种企业组织形态,一般出现在产业发展初期,资本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这种企业一般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有控股股东,企业以维护和体现股东价值为主要原则,因此称之为股东价值形态。 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第一种组织形态。 股东价值形态示意图 股东价值形态构成比较简单,通常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内部主要以情感、奖惩、纪律为主要管理手段;客户通常是被企业的独特资源所吸引,企业提供的产品相对成熟,通过占领市场的速度为主要竞争手段;企业的经营理念体现在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由于创造价值的方式比较简单,因此企业规模扩张受到限制。 中国很多企业处于股东价值形态,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这种企业形态受到的冲击最大。 2.历史演变 资本让企业成为工业社会中主要价值创造组织,使人类第一次能够有效的聚

集社会资源主动的进行大规模的价值创造活动,从此人类的价值创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人类逐渐摆脱低层次缺失需求。但是资本无法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资本只能以间接的形式创造价值,这种间接性体现在资本能够在市场中获取独特资源,从而使资本收益力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股东价值形态由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逐渐演变过来,经历了初期的业主制公司形式,然后又演变到了公司制企业,主要出现在产业生态初期,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这种企业形态又将逐渐发生演变。 由于资本间接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因此股东价值形态属于一种低级组织形态,一般处于产业价值链上游,在企业进化规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企业形态。 第二种企业形态:精英价值形态 精英价值形态一般出现在产业生态快速成长期,精英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企业以维护和体现精英团队价值为主要原则,因此称之为精英价值形态。 精英价值形态是企业进化历程第二种组织形态,形如梯形。 精英价值形态示意图 1.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试题

2004 年下半年小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空1 分,共11 分) 1.《辽海丹忠录》是以______为主人公的时事小说。 2.南宋时期的“说话” ,分为说铁骑儿、___、____、___等四家。 3.《红楼梦》以“木石前盟”与___为象征,写出两种对立的爱情婚姻观。 4.《南史演义》《北史演义》的作者是______。 5.《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作者是____,它是写____生平遭遇的传记体历史小说。6.以骆宏勋、花碧莲的婚恋故事为框架的武侠小说是______,《圣朝鼎盛万年青》以______皇帝下江南为主要线索,最后几大武林门派会聚泉州,击毙方世玉、至善禅师,攻破泉州______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7.《红楼梦》可能是在下列哪一部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A.《花月痕》B.《雪月梅传》C.《风月宝鉴》D.《鸳鸯针》 8.《西汉演义》的作者是【】 A.甄伟B.袁于令C.杜纲D.余邵鱼 9.纪录了唐僧等取经故事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是【】 A.《定鼎奇闻》B.《朴通事谚解》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D.《销释真空宝卷》10.借梦境来影射现实的著名的唐人小说是【】 A.《南柯太守记》《幻影》、B.《枕中记》《希夷梦》 C《南柯太守记》《枕中记》、D《南柯太守记》《迷楼记》 11.表现帝王发迹变泰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是【】 A.《飞龙全传》《英烈传》、B.《英烈传》《说岳全传》 C.《铁冠图演义》《飞龙全传》、D.《樵史通俗演义》《飞龙全传》 12.“新红学”的代表人物是【】 A.胡适、鲁迅、B.蔡元培、鲁迅C.李希凡、蓝翎D.胡适、俞平伯 13.标志我国古代小说开始自觉进行小说创作,获得独立地位的是【】 A.魏晋小说、B.宋元话本、C.唐传奇D.明代传奇小说 14.宋代有三篇揭露隋炀帝的文言小说,它们是【】 A.《温泉记》《流红记》《海山记》、B.《海山记》《梅妃传》《随遗录》、 C.《迷楼记》《流红记》《开河记》、D.《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 15.宋元话本中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有【】 A.《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 B.《快嘴李翠莲》《简帖和尚》《志诚张主管》 C.《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 D.《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简帖和尚》 16.唐代的“一枝花话” ,说的是谁的故事【】 A.崔莺莺B.李娃C.任氏D.红线小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3 分,共9 分) 17. “讲史” 18. “自传说” 19. 公案小说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中国文字演变中各文字特点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特点: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pdf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我国的古典小说,比较合乎现代“小说”概念的应从唐宋以来出现的用文言 或白话写成的传奇、话本小说算起。但是,“小说”一词早在先秦《庄子·外物》篇中就有记载: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远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 首辟“小说家”一类。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 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著录“小说家”书十五种,可惜已经亡佚。但从班固的论述来看,这些“小说”,大概指来自民间的传闻轶事,与后代作为文学创作的一大部类的小说不完全相同。根据 以上记述以及传世的文学史料来看,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 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 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 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 小说创作影响最大。但《史记》毕竟是历史,而不是小说,所以,我们称先秦 两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大量谈论神鬼怪异以及记述名士的奇闻轶事的故事, 较有代表性的是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这类作品,有人物形 象,有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韩凭夫妇》、 《李寄斩蛇》、《白水素女》、《东海孝妇》等篇,把人神怪异之事混杂在一 起,后世称为“志怪小说”。一般比较短小,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较有特色,被称 为“志人小说”或“轶事小说”。这两类小说带有明显的捏合“丛残小语”的痕迹。 唐代,我国古典小说创作开始出现新的局面,作家在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的基础上,创造了“传奇”体短篇小说。其中《古镜记》、《白猿传》、《游仙窟》等,是由志怪向传奇过度的早期小说,艺术上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了重大突 破,较有代表性的是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 《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许尧佐的《柳氏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 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才能先发制人, 免遭社会淘汰。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 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 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 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 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 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 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学生姓名:方磊 学号:2014055627 指导教师:罗立群 2016 年6月20日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