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北越巴黎谈判与越南战争的终结(1969-1975)

美国—北越巴黎谈判与越南战争的终结(1969-1975)

美国—北越巴黎谈判与越南战争的终结(1969-1975)
美国—北越巴黎谈判与越南战争的终结(1969-1975)

美国—北越巴黎谈判与越南战争的终结(1969-1975)

【摘要】:本文利用美国、北越、南越、中国与苏联等多边档案、文献,以美(北)越巴黎谈判为研究主线,分析、对比和论证了尼克松政府至福特政府时期的美国越南政策及其对越战结局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了美(北)越巴黎谈判的背景、由来。虽然美国约翰逊总统做出了升级越南战争的决策,但战争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解决越南问题,反而让美国越陷越深。这让约翰逊在升级越战的同时,又不断对北越做出试探,希望通过谈判解决越南问题。而北越虽然长期以来受到中国态度的影响,在越战中坚持不妥协的态度,但春节攻势在军事上的失败对北越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北越认识到战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改变了对谈判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北)越谈判在巴黎举行。由于公开谈判效率低下,美(北)越又在巴黎举行了秘密谈判。第二章主要论述尼克松上台到水门事件爆发为止的美(北)越巴黎秘密谈判。在这一阶段,以尼克松、基辛格瞒着南越对北越不断让步为秘密谈判的主要特征。期间,由于中美缓和等原因,中国对待美(北)越和谈的态度开始转变。但是中国态度的转变以及基辛格、尼克松的先后访华反而让北越感到怀疑。尼克松访华后不久,北越发动复活节攻势,在军事上再次遭受失败。不过巴黎秘密谈判并没有因此而终止。第三章主要论述水门事件爆发后的美(北)越巴黎秘密谈判。复活节攻势的失败与美国对北越的秘密承诺改变了北越对待谈判的态度,美(北)越双方就结束越南战争问题达成秘密共识。但长期以来被蒙在鼓里的

南越在得知美(北)越秘密协议的内容之后,极力反对签署协定。加之美国大选日益临近,出于连任考虑的尼克松、基辛格在谈判问题上保守起来,故意拖延谈判。不过尼克松在连任之后就立刻加快谈判步伐,美(北)越双方再次就结束越南战争问题达成一致。虽然南越仍然竭力反对,但在美国的压力之下别无他法,只能被迫接受。“巴黎协定”最终得以签署。第四章主要阐述“巴黎协定”签署之后的美国对越政策以及最终越南的统一。“巴黎协定”签署后,尼克松政府就已经开始逐步抛弃南越政权。虽然出现了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这一变数,但接任美国总统一职的福特实际上延续了尼克松的越南政策。对于北越的军事试探与军事战略的转变,尼克松、福特并无维护南越政权的积极反应。这促使北越很快就改变了原先相对保守的进攻战略,提前发动总攻,最终以军事手段统一越南。【关键词】:美国北越巴黎谈判越南战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153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9绪论9-26一、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述评11-221.国内研究现状11-132.国外研究现状13-193.相关档

案资料19-22二、选题意义22-23三、研究思路和方法23-26第一章从越南战争到巴黎谈判26-49第一节约翰逊政府的和谈试探与春节攻势后北越态度的转变27-35第二节美(北)越谈判的开始与巴黎双方/四方会谈的争执35-40第三节美(北)越巴黎秘密谈判的开始40-49第二章尼克松、基辛格与巴黎秘密谈判49-105第一节基辛格、黎德寿巴黎秘密谈判的开始51-76一、基辛格、黎德寿的第一次秘密谈判51-60二、基辛格、黎德寿的三次秘密会谈60-68三、阮氏萍的八点”和平纲领”与中国态度的转变68-76第二节尼克松访华与巴黎秘密谈判76-94第三节复活节攻势及其后的巴黎秘密谈判94-105第三章尼克松的连任与巴黎协定的签署105-168第一节美国的秘密承诺与北越态度的转变105-131第二节尼克松的连任与巴黎协定的签署131-168第四章注定的结局:从巴黎协定到越南统一168-260第一节美军撤离后的南越形势168-179一、南越的军事战略168-175二、北越的军事渗透与”政治优先”政策175-179第二节美中两国维护战后稳定的努力与北越政策的转变179-203一、美国维护越南局势稳定的努力与”美(北)越联合公报”179-191二、中国的努力与北越战略的转变191-203第三节北越的战略进攻计划与美国政府的应对203-227一、福特的越南政策与北越的军事战略203-219二、北越的战略进攻与美国的应对219-227第四节北越的战略进攻与南越政权的灭亡227-260一、北越进攻战役的展开与美国的反应227-244二、胡志明战役:攻陷西贡与美国的最终撤离244-260结语260-265附录265-275参考文献275-283后记283-28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浅析越南战争的影响

浅析越南战争的影响 摘要:越南战争是美国继朝鲜战争后,在亚洲发动的又一次战争,这场战争,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间,还是从战争的规模上看都是朝鲜战争难以所及的。除了直接参战国美国和越南外,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也都派兵进入越南战场,中国也以援助越南的名义,秘密派遣大批工程兵、铁道兵、高炮兵和海、空军部队。这是一场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局部热战,它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欲从美国、越南、中国、苏联等几个角度来阐述越南战争的影响。 关键词:越南战争越南美国中国苏联 越南战争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解放战争。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就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但是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预示它另有图谋,这为美国加紧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笔,而这一天来得很快。 1961年5月,美国开始在南越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8月4日美国政府声称美国军舰在北部湾受到所谓第二次袭击,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发动了突然的武装侵略,完成了对越南战争的升级,至此,越南战争日趋白热化。到1975年美越签署停战协议,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余载,不仅对交战双方,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越南:毁灭性的灾难 1、实现了越南南北的统一。越南战争的胜利,使越南一分为二的状态得以结束,越南重新归于统一,和平统一的实现,使越南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社会的稳定是越南今后一切发展的基础。 2、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越南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达10多年的战争让越南失去了110万的优秀子女。1975年当越南土地上重新恢复平静时,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孤儿、寡妇、残疾人。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当越南战争结束时,大量的援越工人、士兵留在了越南,帮助这位邻国兄弟重新建造家园。 3、经济崩溃,通货膨胀。早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之前,越南同法国就进行了几十年的越法战争,近半个世纪的战火在越南这片土地上不断的燃烧,满目苍夷

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分析

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分析 陈晓芸国际政治1201 20120802975 内容摘要:1961年,美国开始发动越南战争,在此后的14年间,美国深陷越战的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掀起反战运动的高潮,尼克松政府作出从越南撤兵的决策。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本文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关系、社会特点和个人三个层次分析美国政府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关键字:越南战争美苏关系两极格局反战运动尼克松 一、越战概况 越南战争是冷战格局下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的产物,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越南被看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显示美国力量的一个试验场。在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指导下,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到约翰逊等历届美国政府都奉行阻扰越南统一的政策。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宣告成立,随后美国于1961年5月在南越发动了“特种战争”,从而将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大幅度升级,开始了直接军事卷入的过程。之后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约翰逊政府又不得不持续向越南增兵,美国在越战泥潭里也越陷越深,最高峰时期驻越美军数量达到了542400人。但是,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也在日益高涨。1967年3月31日,迫于各方压力,约翰逊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国部分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并谋求进行和谈。同时声明他本人不再参加1968年的总统大选。向选民许诺要结束越南战争的尼克松成功上台,并保证制定一项迅速实现停战的“秘密计划”。但如同前几届总统一样,尼克松不希望自己成为“输掉战争”的总统。他要谋求“体面的和平”,争取实现“光荣停战”。为此,尼克松政府决定采取“打击”与“谈判”相结合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战争“越南化”,企图建立一支能够逐渐替代美军作战的南越部队,以便使美军尽早撤离越南;另一方面则是寻求通过谈判实现和平解决。但是,由于南越军事形势的恶化,尼克松又采取了一些大胆严重的战争升级行动,甚至把战争扩大到了越南北方和整个印度支那。及至1973年初,美国与北越的谈判终于取得重大突破。1973年1月27日,美国、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和西贡政权四方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在随后的两个月内,美军剩余部队陆续撤出越南。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历时12年零26天的战争告终。 二、层次分析 1、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演变引起美国的战略收缩 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时的国际大环境仍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但是在此格局下,两大阵营和第三世界的国际关系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以美国的国际关系变化最为剧烈。 首先,这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内,中苏两个主要大国已从昔日的盟友发展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资本主义阵营内部,随着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其政治、外交上的独立倾向越来越强。法国的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唱对台戏。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绕过美国直接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谈判。美国的西方盟国都在寻找机会摆脱美国的控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建立新的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斗争更加高涨。60年代以后,美国在亚非拉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政策越来越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

历史52《越南战争》教案

越南战争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印度支那问题” 1.美国的东亚遏制 2. 日内瓦协议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 特种战争 2. 局部战争 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 越南战争的结果 2. 越南战争的影响 重点:越南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归纳概括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入新课】 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最的、惊心动魄的战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越南爱国

武装凭着简陋的武器战胜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美国,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中的奇迹,而且以其前仆后继的民族牺牲精神演示了战争史中的一幕幕奇观。这场战争虽发生于印度支那半岛的狭长的局部地域,却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焦点和热点,是两个超级大国斗争的前沿和火线,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场残酷的、惊心动魄的战争。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印度支那问题” 1.美国的东亚遏制 印度支那是指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处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独立,三国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对美国侵略扩张有力打击。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东南亚条约,全称是《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是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于一九五四年九月八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称,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条约附有美国提出的“谅解”,对“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解释为“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条约还以议定书的形式,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它的“保护地区”。1955年2月19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1977年6月该组织宣布解散。 2. 日内瓦协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召开了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各项协议,要求交战各方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承认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规定其他国家不得在三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在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南、北双方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并规定1956年7月举行自由选举,以实现越南的民主和统一。不久,美国取代法国的殖民地位,干涉印度支那三国内部事务。同年9月,美国策划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宣布将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阻挠和破坏《日内瓦协议》的实施。1954—1960年美国向南越政府提供了巨额援助,军事顾问从200余人增至2000余人,为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创造了条件。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 特种战争 1961年肯尼迪即任后不久,在南越把特种作战作为推行“灵活反应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对越南南方发动了一场特种战争。这是卖国在越南武装干涉的开始。 提问:什么叫“特种战争”?“特种战争”在美国军事顾问团(后改为军事援助司令部)的指导下,以美国派驻越南南方的特种部队为肯干,发动由美国出钱出枪、由美国顾问指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日内瓦会议;“特种战争”;局部战争;战争的结果;战争的影响。 2、理解:越南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3、运用:了解越南战争,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对越南战争过程的讲述,探究越南战争结束后对世界格局的。 2、综合分析:从两极格局形成的大背景下综合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3、历史比较:关于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为祖国安全、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印度支那问题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内容。 2、美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越南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解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并得到了广泛的援助,最终取得胜利。 3、通过理解越南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联系现实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进行思考 4、了解越南战争,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 【教学建议】 重点:越南战争的背景。 难点:越南战争的影响。

突破方法: 1.结合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深刻理解越南战争的背景,认识越南战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和遏制共产主义的重要表现,进而剖析战争的影响。 2.把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进行比较学习,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972年12月18日夜,河内上空传来了闷雷般的巨响,B-52在万米高空一波接一波编队而来。在目标上空,B-52根据统一命令一起打开弹舱,挂满炸弹的弹架如同一串串巨大的葡萄暴露出来。投弹指令一下达,各机同时按下投弹电钮,于是一枚枚高爆弹、燃烧弹、菠萝弹、凝固汽油弹从空中滚滚落下,以“地毯式”轰炸的方式,用几百吨炸弹将该地区炸成一片火海。这片火海就是越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里展开。 美国侵略越南的B-52轰炸机 “印度支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越南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如何认识越南战争与国际格局演变的关系? 学案导学 一、“印度支那问题”——背景 1.“印度支那”的范围:“印度支那”通常指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2.美国的遏制政策: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以编织所谓“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条约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针对印度支那形势提出“多米诺骨牌论”。 3.《日内瓦协议》 (1)时间: 1954年。 (2)内容:越南由一条临时军事分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北部,是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南部,法国殖民者撤走以后,美国扶植傀儡政权,成

高中历史 越南战争教案(高二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越南战争的背景即印度支那问题的由来,美国出兵越南的原因,越南战争的进程由“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美国在越南失利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越南战争的原因及进程、结果和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越南战争爆发的实质是两个阵营对立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就必须发展经济,强大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越南战争原因、进程及影响;美国在侵越战争过程中的政策变化的情况;难点: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归纳概括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最的、惊心动魄的战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越南爱国武装凭着简陋的武器战胜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美国,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中的奇迹,而且以其前仆后继的民族牺牲精神演示了战争史中的一幕幕奇观。这场战争虽发生于印度支那半岛的狭长的局部地域,却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焦点和热点,是两个超级大国斗争的前沿和火线,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场残酷的、惊心动魄的战争。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印度支那问题” 1.美国的东亚遏制 印度支那是指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处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独立,三国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对美国侵略扩张有力打击。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

越南战争的影响

越南战争的影响 何俊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蓄意阻扰越南统一,并对其发动了一场长达14年的侵略战争,史称“越南战争”。这是美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场战争,越南战争对与战争的双方以及相关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论事件的影响应是一分为二的,而战争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长期的,深刻的。 一、战争对双方的影响 1、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费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开支加剧了美国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涨状态。同时,战争直接制约着美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战争对于越南经济造成的危机,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越南没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战争之前,越南长期处于战乱之下,经济原本就已岌岌可危。10多年以弱抵强的战争,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几乎完全隔绝,直接加剧了越南的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2、战争的伤亡 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伤亡34万余人,损失飞机和直升机4000余架,耗资2000多亿美元。这直接掀起了国内的反战声浪,民主和女权运动兴起,甚至一度改变了美国对外战争的策略和军事变革。相比美军,越南为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30年战争造成了500万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战结束时,战争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苍夷的土地和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1970年代后期,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战争使越南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调,越战后的越南男性人口严重不足,制约了国家经济与工业的发展。 3、战争对国民的影响 越南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心理上严重的创伤,越战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给美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越南方面,面对家园被毁,生灵涂炭,对于家庭的影响是绝对毁灭性的。 二、越南战争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 1、战争对于国际格局的影响 战争之初,作为战争的发起者,美政府不曾料到这场战争竟会如此难打。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使美国的力量和意志受到双重削弱,动摇了其二战结束以来的绝对优势地位,从而直接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极间的攻守之势发生逆转。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全面复苏,中国迅速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形成冲击。 2、战争对于美国战后战略的影响 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终止了自二战以来20余年的国度扩张,促使美国暂时由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维持了战后国际社会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也直接触发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军事改革,这场改革涉及:兵役制度、人事制度、福利制度、教育制度、训练制度、指挥制度、后勤保障、武装装备和作战理论等多方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之比较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之比较研究 姓名:刘鹏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白建才 2005040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之比较研究 刘鹏 摘要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是二战后亚太地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代表。由于这两次战争都是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中国的周边,都引起了美、中、苏等大国的插手,都导致了当时世界局势的风云变幻,因此在各具特点的同时,也就具有了很多的相似之处。一直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两次战争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任何论文或专著将它们放在一起做比较研究。本文拟依据历史唯物论和博弈论等国际关系理论,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起因、战争进程及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把人们对这两次战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政局的斗争中,各个国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选择与行动,以图最大化地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不同的选择之间很可能会产生冲突。当冲突不可调和时,作为政治斗争延续的重要手段一一战争就不可避免她被采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国际大背景相似、地理位置相近、主要参战国有所重复的情况下,其战争的爆发、战争进程的发展、战争的结果和影响等各方面的相异,证明了从战争的发生到结束,每一步的进行都与政治斗争的进程有着相互的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外界条件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战争进程,每一步的选择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必须随时根据条件变化做出新的选择,否则就有可能损害到自身的国家利益。而避免战争的选择应当随时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全文由前言、正文和总结组成,其中正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战争起因的比较。具体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不同原因,强调了美国在两次战争中参战时的不同目标和参战过程中的政策转变,突出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美国为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和行动。 第二部分:战争进程的比较。比较两次战争的各个具体方面,包括战争规模、战略战术、苏联与两次战争、战争的结束四个方面,从微观上展现两次战争各自的特点。 第三部分:结果及影响的比较。比较朝鲜、越南、美国、中国、苏联在战争中的结果,综台分析其胜利或失败的原因,总结出各国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与最终

浅析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原因

浅析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原因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回味,曾经有许多的文章、评论剖析越南战争,但大多数只是对战争目的、战争的资源、意识形态的对抗等方面的叙述。在本文中,我着重从美国的军事和金融两个方面来阐述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越战期间,美国是综合国力最强的超级大国,拥有庞大的战争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再看北越,当时只是一个刚从法国殖民者手里解放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小国家,而且还只是“半国”,其人口和资源还不及中国的一个省,在长期的抗日、抗法战争中,国力消耗殆尽。在这样贫、弱、穷的情况下,越南劳动党在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试图解放南方,武力统一越南,而美国认为这是全球共产主义扩张的举动,担心此举在亚洲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于是,自1961年起向越南南方派兵,进行武装干涉,这场在大国支持下的统一与反统一的战争不断升级,打了十几年。 一、当时越南战场上越的军事态势 当时,越南劳动党面临着四个巨大的困难: 第一、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差距 这种差距导致北越军队和南方反美武装在战斗中的巨大伤亡。1963年起,美国地面部队在越南南方大规模参战,他们的战术是先用B-52轰炸机对有反美武装的区域进行地毯式的轰炸,然后再用地面部队进行搜索、剿灭。和美军相比,越南方面在火力、机动性和后勤供给等方面都处于极其不对称的劣势,因此每战必输,而且伤亡惨重。有统计显示,美越双方战斗减员的比例为1:10,这样的战斗减员比例,基本上贯穿于整个越南战争的始终。 第二、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在这里再也难已行得通了,或者说已基本消失亚洲革命战争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借鉴中国革命战争经验的两大法宝:建立统一战线、发动人民战争。但是在越南战争中,人民战争却失去了人民。为什么呢?因为越南南方人民同情和支持越南劳动党,是因为劳动党提出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农村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们的根本诉求,当这种支持的风险过于巨大时,人们的主要诉求是人身安全,而不是政治和经济利益了。美军大规模的滥

林达:反省越战——写在越战结束二十五周年之际@

反省越战——写在越战结束二十五周年之际 丁林 彼得·彼得森是越南战争后的第一任美国驻越南大使。今年4月,当美越双方都在纪念越战结束25周年的时候,美国的公共电视网播出了他的故事。 对于美国人来说,越战的正式结束,是以美国放弃驻西贡大使馆为标志的。1975年4月美国放弃使馆时,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楼顶上,用直升飞机仓促地撤走使馆人员,这是一场有电影记录的大溃逃,它象征美国延续了4任总统的越南政策以失败告终。这场溃逃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法磨灭的历史刻痕。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20年后重新与越南建交的时候,还特地要求把当年使馆屋顶上的铁梯运到美国,放在卡特博物馆内作为历史的纪念。 越战对美国人来说永远是一个痛苦的话题,正因为这个话题包含着痛苦和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年年都被提起,美国人几乎每年都可以在电视上再次看到西贡大撤退时混乱而痛苦的景象,今年是第25年。经过25年的淘洗,越南战争的失误已经不再是国内政治争论的焦点内容,人们对越战期间国内政治的是非已经没有太大兴趣,但是,对战争本身却难以忘怀。早在80年代初,国会决定建造越战纪念碑而广招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明确规定,纪念碑对那场战争本身将不作评价。如今,美国人对越战的纪念和反思,更多地抵达一个新的层面——人道与和解的层面。彼得·彼得森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1966年,31岁的彼得森是美国空军驾驶员,在被派往越南执行了六十几次任务后,他驾驶的F-4被击落,彼得森成了俘虏,被关押在大名鼎鼎的美军俘虏监狱———别号叫“河内希尔顿”的监狱。在3年半的监禁中,彼德森被单独囚禁3年,与外界完全隔绝,他的亲属对他的生死一无所知。可是,他还算幸运,成为第一批被释放回国的美军战俘之一。 美国任何一场战争的俘虏回国,都是被同胞当作英雄对待的,彼得森也一样。当他步出监狱上飞机时,还穿着囚犯的服装,而到达美国下飞机的时候,就又是一身戎装了。彼得森试图彻底抛开过去的记忆,他说,在满载被释战俘的飞机升空的一刹那,他就决心把越南彻底抛在身后了。 彼得森渐渐参与政治活动,1990年开始挑战美国国会竞选,并成功地当选为国会议员。可是,命中注定一般,他在众议院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议题就是战争。普通的一场表决,对于彼得森却是一次痛苦的经验,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并没有消失。最终,彼得森投了反对票。成功的政治生涯和国会议员的生活不能使彼得森忘却过去,他决定不再竞选第四次连任众议员,而要求白宫把他作为大使派往越南。1995年,彼得森终于成为越战后的第一任美国大使。 彼得森坚持“和解”的信念并不容易。“河内希尔顿”战俘监狱以用酷刑迫使战俘签署认罪书闻名于世。然而,和解是他30年心理历程的结果。作为美国大使,他带着和解的愿望几乎走遍了越南,参加各种会议、与各界人物会谈、帮助先期来越南投资却亏损连连的美国商人,最重要的,他要寻找越战期间美军失踪人员的下落。

浅谈越战时期美国海豹突击队使用的

浅谈越战时期美国海豹突击队使用的“个性”装备 美国海豹突击队(SEAL)是世界上最具震慑力的特种作战单位之一。海豹突击队又称“三栖突击队”,其英文名称“SEAL”是“Sea、Air、Land”这三个单词的缩写,即“海、空、陆”。同时“SEAL”这个单词又有“海豹”之意,因此这个特种作战单位故被称为“海豹突击队”。 在越南战争期间,海豹突击队执行了无数次的军事任务。由于这支部队的特殊性,他们执行的很多军事任务很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直接安排的,且很多都是不能公开的。这些任务大致包括了反游击战、渗透行动、监视行动、侦查行动、情报搜索以及各种在海岸及港口的秘密任务等。越南战争已结束了近40年,但是很多关于海豹突击队在战时执行任务的秘密档案至今仍未公开! 正是由于海豹突击队执行任务的特殊性,越战时期海豹突击队所使用的单兵武器装备与常规作战单位所使用的会有很大的区别。简单说,海豹突击队队员可以根据执行特殊任务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装备,因此随意性要远大于常规作战单位。我们经常可以在越战老照片中看到造型各异的队员,有的手上拿着二战德军的冲锋枪进行战斗,有的脚上带着二战美军款式的绑腿,有的直接用打结后的绳索进行垂降活动,还有的则直接穿上了越南农民的装束…....对于他们使用的单兵装备,可谓是五花八门,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用途的装备都在他们的使用范围内。这里,我想为大家科普几款海豹突击队的使用过的个性装备,相比之下它们的上镜率是比较高的。 牛仔裤 在很多越战照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海豹突击队员上身穿着作战服而下身搭配牛仔裤的经典形象。在二战结束后,美军逐步停止了牛仔面料军服的配发,到了越战时期,美军已经大面积采用了斜纹布/防刮布制作的军服。对于海豹突击队员使用的牛仔裤来说,多数都是从民间自行采购的,当然也不排斥少量的小规模配发行为。相比于大规模配发的作训裤来说,它有两个较为明显优点。首先,牛仔裤的款式更为简洁收身,因此队员们在水中执行任务后准备上岸时,牛仔裤不会因为款式过于宽松而“存水”,保证了队员腿部的灵活性;其次,牛仔裤

5.2《越南战争》教案(新人教选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二节越南战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印度支那问题” 1.美国的东亚遏制 2. 日内瓦协议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 特种战争 2. 局部战争 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1.越南战争的结果 2.越南战争的影响 重点:越南战争的原因及影响 难点:越南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归纳概括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入新课】 越南战争是二十世纪最的、惊心动魄的战争。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越南爱国武装凭着简陋的武器战胜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美国,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中的奇迹,而且以其前仆后继的民族牺牲精神演示了战争史中的一幕幕奇观。这场战争虽发生

于印度支那半岛的狭长的局部地域,却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的焦点和热点,是两个超级大国斗争的前沿和火线,其中的每一个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场残酷的、惊心动魄的战争。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印度支那问题” 1.美国的东亚遏制 印度支那是指东南亚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这三国都曾经处于法国的殖民统治之下。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独立,三国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对美国侵略扩张有力打击。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东南亚条约,全称是《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是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于一九五四年九月八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条约称,要用“自助和互助的办法”“抵抗武装进攻”。条约附有美国提出的“谅解”,对“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解释为“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条约还以议定书的形式,把柬埔寨、老挝和南越划为它的“保护地区”。1955年2月19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1977年6月该组织宣布解散。 2. 日内瓦协议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召开了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各项协议,要求交战各方在越南、老挝、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承认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规定其他国家不得在三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在越南,以北纬17度线为南、北双方的临时军事分界线,并规定1956年7月举行自由选举,以实现越南的民主和统一。不久,美国取代法国的殖民地位,干涉印度支那三国内部事务。同年9月,美国策划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宣布将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阻挠和破坏《日内瓦协议》的实施。1954—1960年美国向南越政府提供了巨额援助,军事顾问从200余人增至2000余人,为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创造了条件。 二、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1. 特种战争 1961年肯尼迪即任后不久,在南越把特种作战作为推行“灵活反应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对越南南方发动了一场特种战争。这是卖国在越南武装干涉的开始。 提问:什么叫“特种战争”?“特种战争”在美国军事顾问团(后改为军事援助司令部)的指导下,以美国派驻越南南方的特种部队为肯干,发动由美国出钱出枪、由美国顾问指挥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战争。在此期间,美国于1962年2月在西贡(今胡志明市)设立“驻越军援司令部”,作为特种战争的指挥部。美国增派军事顾问,训练和指挥西贡军队作战,组织并指挥南越军和各种反动组织,反对越南南方人民的革命游击战争,但在越南南方人民革命力量的打击下遭到失败。 2. 局部战争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其军舰在公海遭到攻击,出动飞机轰炸越南北方港口,制造北部湾事件。1965年2月,美国开始对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3月,美地面部队开始在南方直接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特种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以“南打北炸”为基本特点的局

十五部越战电影告诉你越战对美国影响有多深远

十五部越战电影告诉你越战对美国影响有多深远 越南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历时最久、对国内社会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涉足越战以来,这场战争对美国文化 产生了持续性的巨大影响。根据近5万名影迷的投票,美国著名排行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213491589.html,将美国人拍的最佳越战电影进行评比,排名前15位的电影如下。 越南战争 全金属外壳 这部电影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人性在军营中被抑制,一群生龙活虎的新兵如何在训练营里被扭曲成杀人机器。 第二部分是另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外号叫「小丑」的新兵被编入新闻组,他看到战争令年轻的士兵们麻木不仁,他 们在越共士兵的尸体旁饮酒作乐,笑着在直升机上扫射村民。一次任务中「小丑」所在的队伍遭到越共狙击手袭击,很多同伴被撂倒。当「小丑」本人成为目标时,战友及时命中了狙击手,这名狙击手竟然是个少女。 一名士兵提议扔下身受重伤的狙击手,让她痛苦挣扎而死。而在少女不断「杀了我」的哀求声中,「小丑」最终决定扣 下扳机。

训练营里的魔鬼教官 库布里克的电影往往让人难以捉摸,有些评论家认为「这可能是他最糟糕的一部电影」。可是这些反对声音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如今《全金属外壳》被普遍认为是对「战争即地狱」的最好诠释,一场野蛮战争留给年轻人多少荒谬和虚无。野战排 这是奥利佛?斯通越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通过这部影片赢得了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野战排》以一个普通士兵的经历搭建结构进行叙事,节奏紧凑,不打算给观众喘息的机会。 野战排 观众从新兵克里斯?泰勒的身上感受到战争的折磨——灼热的阳光、脱水、蚊虫叮咬、巨大的蚂蚁爬到身上。目睹了无数屠杀之后的克里斯心理受创,他很快就意识到,在战争中,他只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数字。 影片的另一个线索是泰勒的两位上级之间价值观的剧烈冲突,嗜杀的中士巴恩斯在战斗中趁乱打死了他的对头——信奉人道主义的中士伊莱亚斯。而被巴恩斯洗脑,学会了杀人的泰勒反而在另一次战斗中将巴恩斯打死。 关于越南战争的一些作品,首先将美国士兵描述成受难者,

越战纪念碑与社会心理学分析

社会心理学 指导教师:李香会 设计艺术学(视传) 学号:11105040406097 姓名:李华

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又称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是由华裔设计师林璎设于1981年设计的一所标志性建筑。这座建筑在设计之后曾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存在于多方面,当时代表美国建筑界和艺术届的八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来作为评委经过两次最终表决,认定是林璎的作品为最佳作品。但是却遭到了来自越战老兵,还有修建纪念碑的赞助商等部分人群的反对,甚至最后闹到了美国国会。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越战士兵的雕像。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 林璎的作品之后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评委们是正确的还是那些反对者是正确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首先是关于设计目标的确立,我们参照设计群体和它的需求层次来分析。设计目标是对于死亡战士的纪念。目的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在林璎的设计中,设计师所参照的用户群体是设计师本身,而并非是一些受众群体,林英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未改变,因为她以她的理解去读懂历史,她能够将自己的对于战争那种痛苦以自己独特的设计角度来做出判断,是尊重自己,也是对死去的人的尊重。需求的群体不同,所做的设计也不会相同。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

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的结果 同盟军胜利,轴心国失败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希特勒畏罪自杀,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9月2日,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 1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二战扩大了美国的经济市场) 2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工业、军工方面) 3使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资本主义强国。(以前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一.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通过雅尔塔协议,美国和苏联达到了控制世界的目的。 美国用马歇尔复兴计划使西欧成为它的附庸。其势力逐步渗入全球 World War II became a new turning point in American history. Unique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attempted to arrange to get rid of the post-First World War world order insignificance embarrassment, star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their favor led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finally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became a superpower 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world's two most powerful nations. By Yalta agreem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the world. U.S. Marshall revival with plans to make it become a vassal of Western Europe. Its forces gradually infiltrated the world 二.经济 “二战”对美国经济的一大影响是它增加了总需求和生产,尤其是武器,军火和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多数人都厌倦了参与欧洲的争端,而且又值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美国没有立即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当战火在欧洲和亚洲蔓延时,美国政府知道他们要时刻为战争准备着。除了加强军事、招兵买马外,政府还将工业向军事物资转型,很多汽车生产流水线都开始生产战斗机零件,渔业码头也停泊了军舰,越来越多的曾被废弃的美国工厂又重新开始了生产。 "World War II" a major impact on the U.S. economy is that it increases the total demand and production, particularly of weapons, ammunition and food. After World War I, mos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are tired of the disputes involved in Europe, and also the value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immediately involved in World War II. However, when the war spread in Europe and Asia, the U.S. government know that they should always be prepared for war. 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military, recruiting,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military supplies to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many automobile production line began production of aircraft parts, fishing pier moored warships, more and more

纪念碑景观环境设计的儒道思想初探_以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与美国越战纪念碑为例

95

96 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而是希望它能与周 边的环境浑然一体,使其成为能供孩子们玩耍的华盛顿广场中 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她形容这座纪念碑是刻在地面上的一 道伤疤,向人们,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者们,述说战争带来的悲 痛和苦难。她的设计异常简单而朴实:两面简单平滑的黑色花 岗岩石墙,以一定角度相连,石墙上刻着5万8千多名在越南 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将士的名字。两面石墙各长246.75英尺,整 座纪念碑总长度为493.5英寸。每段墙由70块板块组成。最大 的板块上刻有137行人名,最小的板块上只有一行。每行各有 五个人名。在两面墙连接处的顶点高10.1英尺。墙面向两端逐 渐变薄,末端只有8英寸厚。修建越南战争纪念碑是在1981被 提出的。从林璎提交她的设计到纪念碑完成历时五年,不仅因 为其规模宏大,还因为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 一些越战老兵团体的坚持下,纪念碑的设计增加了一座现实主 义的战士雕像,不过为了使雕像和石墙保持各自的整体感,雕 像的位置离石墙有一段距离。浏览死者姓名的参观者们,能看 到自己映在墙面上的面孔,许多人把这种效果比作生者与死者 的见面,在游人心中掀起无限情感的波澜。另外,参观者还可 以用铅笔把他们阵亡的亲人的名字做成拓印。 二、关于两个作者——梁思成与林璎 梁思成出生于广东省新会,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 于1927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47 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28年他回到中国 时创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 一个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学术组织。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 指导并参与了对2000余座古建筑样本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 的宝贵资料,并系统而彻底地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与古代艺术的 发展、特征和成就”。1949年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 员会副主任,热心地参与北京城镇建设工程。他建议把北京变 成新的首都。北京,这座古建筑云集的城市,是建设一个景致 迷人、植被丰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理想地点,就如美国 的华盛顿特区那样。梁思成和他的妻子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北京市内10多座宏伟 建筑的设计。1946年,他创立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曾任人才 辈出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院长。并在清华执教达26年之久。 林璎,美籍华人,195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雅典城(Athens, Ohio)的一个艺术家庭,家庭成员都很有素养。她的父亲曾任 俄亥俄大学的艺术学院院长,而母亲则是同一所大学的文学教 授。林璎被培训成为艺术家和建筑师,她设计的雕塑、庭园、纪 念碑、建筑工程都本着一个原则:在自然景观中为个体创造一 个空间。她从广泛多样的文化中汲取设计雕塑与建筑作品的灵 感,其中包括日本的禅寺园林、俄亥俄州侯普维尔(Hopewell),原 住民在公元前800年所建造的土墩图腾、及美国20世纪60~70 年代的土方工程艺术家们的作品。为了确定将建在华盛顿广场 上的越南战争纪念碑的外形,政府向全国征集样式设计,当时 还是耶鲁大学大三学生的林璎提交的作品脱颖而出,使她成为 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林璎以她认可度最高的作品,越南战争纪 念碑,让战斗中阵亡的将士的姓名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把在 异乡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场悲剧和托起纪念碑的美国首都的土壤 联结了起来。 尽管林璎和梁思成生于同一个家族,也拥有相似的教育背 景,他们的风格和想法却迥然不同。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一 生经历了帝制中国的最后40年以及中华民国的头20年,从1894 年开始,他便扮演改革运动者与传播者的角色,提倡迎接现代 西方社会的挑战,主张采纳西方技术与政体。1898年改革失败, 梁启超逃逸到日本。满清政府被推翻后,他回到中国,并曾出 任民国的司法总长。 梁启超的显赫声名、观念想法以及他所关注的事物,影响 着梁思成的一生。同时梁启超还是一个严肃的儒家学者。对于 一个儒生来说,对国家和政府无条件的忠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又可以称为“忠”,即坚信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努力为国家与 人民效力。 与梁思成不同,林璎在现代美国的一个移民家庭中长大。 她的父母都极少谈及中国。她和她的弟弟都不懂得说汉语。对 于自己的亲戚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事,她也毫不知情。在 她内心中,并没有被灌输一种“漂泊他乡的感觉”。她所感受到 的要更微妙些,将她养育成人的是漂泊他乡的父母,而他们显 然决定林璎和她的弟弟都不应该再有那样的感受。 三、两种设计的思路对比——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在中国,与其他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始 1 2 3 4 5 6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