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耶鲁大学教授第三课笔记节略

耶鲁大学教授第三课笔记节略

耶鲁大学教授第三课笔记节略
耶鲁大学教授第三课笔记节略

人的本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否可能幸免一死?死后能否继续活着?是否有可能死后我依然存在?或是我能幸免于死?乍看之下……实际上,只有深入考虑才能得出真相,在回答这些个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两点:我能幸免于死吗?我们能幸免于死吗?首先,我们要明白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是什么生物?总的来说,什么才能称作人?我们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在回答“我是否能够幸存?”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仔细思考,我们得知道“我”是如何形成的。那么首先我们需要花一点时间,搞清楚人是什么,人的基本构造是什么;第二个你要弄清楚的问题是,活着的概念是什么,在探讨“我是否能够幸存”之前,我们要搞清楚“我是什么?”、“活着又是什么?”、“未来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哲学问题来讨论,同一性的持存本质是什么?由于我们对我们这种生物十分感兴趣(也就是人类)这个话题,属于同一性话题下的分支问题,通常会放在某话题的标题下讨论。也就是个人同一性,什么是个人同一性的关键、本质或基础(或者说,现在的我和下周在这里的我又有什么不同)什么是个人同一性,正如我所说,起初你只是想弄清楚这个答案,我究竟能否幸免一死?我们要知道“我”是什么?人是什么?一方面要搞清形而上学中,人的构造是什么,同时还要弄清同一性及持存的本质,具体说来就是个人同一性,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话题,就必须弄清楚这两个问题,这就是头几周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会花两周的时间讨论,人是什么;然后再用几周时间,至少一周,讨论个人同一性的问题;在我们开始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内容,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谈论这个哲学问题,死后能否继续活着,死后是否还有活的可能性,我能幸免一死吗,哲学上对此有反驳,反驳的观点相当简单,它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是在混淆概念,一旦弄清了混淆的地方,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我能幸存于一死吗?答案肯定是,反驳的人会说,答案当然是不会,这就是否定的说法。我想说你们首先,要阅读的是杰·罗森伯格(当代哲学家)所写的文章,他给出了其反驳方的观点,我和你们说说其中的一个观点,你们可以在书上看到第二种观点,观点的大致意思是:我们所说的“人死了”是什么意思,我们问的是,死后能否继续活着?怎么理解一个人已经死了?正常的理解是死亡是生命的终结。那么,如果这是对的,那试问死后能否继续活着(也就是在问,生命结束后是否还有生命?)这样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再换个问法,如果生命已经消逝了,是否还有生命呢?这就像是在问:我把盘子里的东西吃光了,盘子里是否还有东西?!或者电影剧终以后还会放什么,这是些很愚蠢的问题。因为一旦你明白了他们的问题,答案就在其中,一切简单明了。因此虽然这看起来,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死后能否继续活着”却是哲学里最神秘,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反驳者认为这只是种假想,事实上只要你想一想,不用太久,你就会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死后不可能有轮回,死后不可能再有新的生命诞生,或者再换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问:我能幸免一死吗?幸免这个词要怎么理解?幸免就是我们说的,某个人是幸存者,如果出现惨剧他们没死,他们仍然活着,当发生车祸的时候,你说,谁死了,谁幸存了,这个人幸存了,说他们幸存下来,是指他们还活着,所以我能活过来吗?等同于我能继续活下去么?那么什么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因此,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还能活吗?我会成为那个幸存者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你不可能死后逃生,这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想起,一个你们可能听过的笑话,小时候听到时估计会觉得让人很疯狂,飞机刚好,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上坠毁,刚好在边界上面,到处都是死人,他们该把幸存者埋在哪儿呢?答案是:他们不埋幸存者。你还小,所以你说,我不知道。他们会葬在加拿大还是美国呢?答案是:你不需要埋葬幸存者,因为幸存者就是那些还没死的人。所以,我能从死亡中幸存下来么,就成了:我死了之后还能活着吗?答案很明显,既然你死了那就是死了,没能幸存下来就是死了,因此这个问题根本是无稽之谈,这至少是反驳者的观点。我现在

不是轻视这些反驳,否则我也不会花这些时间去阐述它,但是我想到了一个回应的方式,我们要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究竟问的是什么问题。罗森伯格也在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正尝试,让这两个问题变得更准确,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一个可以合理提出的问题。你们将会多次在这门课上,听到我这些话,我是一个哲学家,也就是说我不是很懂自然科学,我会说一下我这个门外汉对此的理解,我不懂这些,如果真要讲这些,可以打开门请一个客座生理学家进来,他会讲一些理论,对于我来说会觉得很厌烦。如果我们请来生理学家,他会告诉我们一些知识,我根本不懂,也不认识什么生理学家。但谈到一个人死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毋庸置疑,杀一个人的办法很多:你可以下毒或是勒死他们,你可以朝他心脏开一枪。不同的手段导致死亡的方式不同,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相同的,你的死亡伴随着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都是些什么事呢?事实上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我只能认为是,不论最初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最后血液不再流动,氧气不能输送到全身,导致大脑变得缺氧,由于细胞中缺少氧气,所以细胞不能完成,它们的各种新陈代谢活动。因此,他们不能修复各种损伤,或者生成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当细胞开始衰退,细胞组织开始坏死,它们不能像正常的细胞一样修复的结果就是:重要的细胞组织衰竭了,瞬间,肉体死亡了,我想说我不是很确定这个是不是真的,刚才讲的那个小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有些类似的故事就可能是真的。从典型的哲学观点来看,我已经把整个过程画在了黑板上,由于我不知道某些具体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叫它B1 B2 B3一直到Bn。在B1之前,你的身体还在运作,正常运作,也就是机体上的呼吸,复制细胞,诸如此类。在这个过程的最后,也就是Bn,身体死亡了。B是指身体,B1到Bn,这就是死亡的过程,至少,这是身体上的死亡,就像我说的,这就是一些医学院的人:生物学家或生理学家向我们描述的死亡。然而问题又来了,假设我们叫这个过程“肉体死亡”,把这些发生在最后阶段的事称做肉体死亡,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讨论,至少看起来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我是否有可能,在我的肉体死后一直存在,我能否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我不是想说我们,一定可以找到这个答案,但至少这是个我们,可以合理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明显的矛盾,我的肉体死后我是否还能存在,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它不是绝对否定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将需要更有力的论据,去证明出个所以然,这个答案也许是肯定的。我们都知道这一点,这又带回到我们的另一个思考,我是否有可能在我死后一直存在,这取决于另一个问题“我是谁”,待会我会谈到这个问题,但是老是去问“我有没有可能在死后依然存在”会让人觉得很厌烦,其实没什么的,一但我们证实了我们试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用术语或行话简化,我们与其说,我会幸存吗?我能否在死后继续存在?还不如这样说(简单说来就是):我能从肉体死亡里幸存下来吗?这样说也没关系:我能从死亡中幸免吗?因为我们刚刚明确指出,在这里所说的死亡,指的是肉体的死亡,我们能说的简明些,我能否幸免一死。就此而言,我们再问一个问题也没关系,死后能否继续活着,只要我们清楚,我们问的不是肉体里是否有生命这个问题,就像另一习惯问法:我死后还在世吗?我死后还存在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完全合理的问题,也是我们准备讨论的问题,如我所讲,似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答“肉体死后我能否继续存在”、“死后能否继续活着”、“死后我能否幸存”等等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先清楚以下问题,我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是未来两周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首先我们先要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样的实体?我是什么组成的?在哲学术语里这是个哲学问题,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哲学问题。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这似乎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肉体死亡后能否幸存或继续存在,是取决于他的构造、他的组成部分、他或她各部分的构件。让我简述一下该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什么是人?两个基本观点。他们都是,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我们要做的是选择其中之一,它们不是哲学问题上关于人类构造的唯一观点。但我想,它们是两个最突出的观点,并且绝对是在我们解答问题上值得严肃对待的观

点。第一个可能的观点是这样的:人可能是肉体和其他某物的结合体,心灵。第一个观点中我们需要讨论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心灵被认为是与肉体区分开来,截然不同的东西,用一个较为通俗的词表述,它是灵魂。人是,或人有,或者说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如我所说灵魂是与肉体截然不同的某物,我想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肉体,它是由一块块皮肤,骨骼和肌肉组成,它正坐在你们的面前,并且,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些肉体所牵制,这是一种我们可以称重,可被棍打,可被生物学家研究的东西,想必是由不计其数的分子、原子等构成,于是我们有了肉体。但是在第一个观点中,仍然有不是肉体的部分,一个不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东西、一个不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某物,它是灵魂,它是意识,思想,也许是人格的归属,所在地或者说是基础,但是这个观点的关键之处在于,从哲学角度对心灵的恰当理解,必须是在非物理的条件下去思考的,非物质的条件!这是第一个基本观点,我将要更详细地谈那个观点,更多地介绍那个观点,这也是接下来两周里的内容。这第一个观点我们把它称作“二元论”,之所以是二元论,是因为它由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肉体和灵魂。尽管我偶尔会提到,但我仍很少用“灵魂”这个词,当我用“灵魂”这个词时,我会采用二元论思路,因为他们认为,灵魂是非物质、非物理的,而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肉体就是物质实体,灵魂是非物质存在,这是二元论观点。下面,让我简述一下另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就不再考虑二元论,而是一元论,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基本,且唯一基本存在的东西,那就是肉体,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呢,人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实体,人当然是肉体,一个非常不错的物质实体,一个十分神奇的物质实体,这就是第二个观点所要阐述的内容。人这个肉体可以做很多其他物质实体不能做的事,所以一元论观点我们称作其为“物理主义”,因为它认为人只不过,是个物理对象。根据物理主义的观点,人是一个可以做以下事情的肉体:可以思考、可以理性、可以与人交流、可以制定计划、可以彼此相爱、可以写诗、可以探寻宇宙的奥秘……我们已经得到了两个基本观点:二元论认为:人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物理主义认为人没有灵魂,没有这样的非物质实体存在,人只是肉体。从逻辑角度而言,我想你们可能会持有第三种观点,如果一元论认为人只有肉体,没有灵魂,你也能猜想有些人会说,人只有灵魂没有肉体。这个观点估计是从人只有心灵,而不是物理对象的观点出发的,物理对象只是一种幻觉,我们深陷这种幻觉之中,或是把它们当作物理对象,本身就是种混淆或是错误,这个观点在哲学里被称作唯心主义,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心灵和思想,物理对象不过是被当作理念,心灵或是其他的一些东西罢了。唯心主义这个观点,在哲学史上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值得我们花几节课时间用心解读这个观点,但就我们的目标而言,它与我们讨论的话题并不相关,所以我将把它置于一边,我将要说的观点……当然还有其他观点,有一些观点认为,心灵和肉体是审视同一现实基础的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现实基础既非肉体也非心智,此观点也值得在哲学课程中认真讨论,但就我们的目标而言,我仅仅只是提及它,并将其搁置一边。我们将要关注的两种观点是:二元论和物理主义。根据二元论,心灵是非物质的实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我们叫它心灵是完全可以的,我之所以重点强调,是因为灵魂是为了标识出二元论的重要论点,心灵建立在...或仅仅是非物理的东西,非物质的某种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心灵,也可以叫灵魂,还可以说是精神,但我们一般用灵魂来命名它。一方面,灵魂可以指示和命令身体;另一方面,身体又能输出指令,使得灵魂能够感知。你拿一根针扎我身体上的肉,我的灵魂,我的心灵就会意识到疼痛,所以这是种双向互动。但由于我们在说的是哲学,二元论还持有更为复杂的观点,例如:交互作用对双方都不起作用,但就让我们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较好保守的,双向互动二元论观点,所以我的心灵控制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我的心灵,但总的来说,它们依旧是不同的事物,而它们之间仍旧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有时认为,灵魂在身体内,在谈论空间地点时,也许会暗示着某种隐喻,但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只要打开你的身体,就能在其中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这就是你灵魂的所在地。就二元论观点而言,灵魂是有位置的,我可

以从这里看到世界,就像你们每个人,通过某个特殊位置去观察世界一样,所以你的灵魂是有位置的,或多或少,就在你的身体附近。当然,至关重要的一点,二元论观点的引人之处在于:如果肉体与灵魂同时存在,而且如果灵魂是非物质的,那么当肉体死亡,长出蛆虫,尸体被分解,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肉体的终结。但如果灵魂是非物质的,那么它会继续存在,即便肉体已经被分解殆尽,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就二元论者的观点而言,相信灵魂的存在你就会,相信死后你依然能够存在,那么什么是死亡,如果我的灵魂和肉体之间,有着超紧密的联系,那么死亡就是这种联系的终结。由于肉体死亡了,它将不再给灵魂输入指令,那么灵魂就再也无法,控制肉体,使其活动了尽管如此,灵魂却依然可能存在,因此如果我们是二元论者,那么至少我们会非常非常认真地看待,我们能幸免一死的可能性。在此观点上有几点事情要指明,一点是我已经谈论过的,人是一种组合,有点儿像灵魂和肉体三明治,所以一个人有两种基本构造,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这说起来很轻松,如果我们想要寄托于,相信灵魂的存在,而让死后能够继续活着有据可依,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严格的说法,不是说一个人是灵魂加肉体,严格说来,我们得说:人即灵魂!毕竟,如果人是组合体,如果一个人是一对儿组合(灵魂加肉体),那么毁掉肉身,你就已经摧毁了这一对儿,如果人是这一对儿,而这对儿已经不复存在,那这人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我们相信灵魂,可以帮助我们在幸免一死的问题上打开一扇窗,那么必须是肉体不是我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点儿,更直白地说,我严格的说起来就是个灵魂而已,只要灵魂不灭,我便存在。当然,我的灵魂——我自己——我的本真,与某个特定的肉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则上讲你仍旧可以毁掉我的肉身,却无法摧毁我的本真。这就好比如说:我和我所居住的房子,有着特定的紧密联系,即便如此,你可以摧毁我的房屋但无法摧毁我本人。所以我认为,这应归入二元论者的立场,一个人就是灵魂(严格来讲),灵魂和肉体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但是人并不是灵魂加肉体,人只是灵魂而已,即使灵魂与肉体之间的亲密联系被摧毁,人(即灵魂)可以继续存在。需要解决的第二点是,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也许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第一,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讲,肉体和灵魂是截然不同的吗?难道心灵必须得被理解为一种非物质客体,也就是灵魂吗?这两种东西是一样的吗?这是第一个问题:灵魂和肉体是不同的吗?第二个问题:即使灵魂存在,在肉体被摧毁后,灵魂是否能存活?

灵魂有可能幸免于死亡?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如果灵魂存在,至少这为我们在死后继续活着创造了可能性,但这不能保证,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论证,我们无法保证,在肉体死亡后灵魂仍然存活,即使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在肉体被摧毁的同时,它也可能被杀死,或彻底摧毁(灰飞烟灭)。也许当肉体死亡这些物理过程发生时,也就是从B1到Bn,它们开始运转,要记住,毕竟我们是心物交互的二元论者,有种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存在于肉体和思想(灵魂)之中,就比如当你戳我的身体,会引起我灵魂上的反应。也许当B1到Bn的死亡过程发生时,我的灵魂产生了另一种过程,称之为S1到Sn,也许是S1到Sn导致了灵魂的毁灭。伴随着肉体的死亡,我的灵魂跟着逝去。好吧,这个画起来有点棘手,第一部分是:S1、……这很容易,Sn,问题是,我怎么画灵魂,我也不太清楚,根据我们仅有的事实去判断,如果我们最终判定灵魂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无形的、独立的、与肉体截然不同的东西,但仍不能保证我们会在肉体死亡后活下来,这将是我们将要谈论的一个独立问题。第一个问题将是:灵魂存在吗?下一个问题将是:如果存在,我们有没有很好的理由去相信,肉体死亡后灵魂依旧存活。第三个问题我们也许会感兴趣:如果灵魂活下来,它会活多久,灵魂是否在我们肉体死亡后继续存在,它是否会永远存在,我们是永生的吗?大多数人希望这是真的,我们希望有灵魂那么我们可以长生不死,那么问题将变成不仅仅是,灵魂是否独立于肉体,是否能够在我死后幸存,而是灵魂是否会永存这些问题。请等一下,这些是柏拉图特别感兴趣的问题,一周后我们将开始阅读柏拉图的“斐多篇”,[文章主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

的两个朋友:西米阿斯与克贝的谈话证明了灵魂不朽这一命题],在该哲学著作中,所有对话的目的,是要论证灵魂不朽,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涉及。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即灵魂是非物质实体,它并非由一般的原子物质组成,如果灵魂是无形的,是否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灵魂无法被实体过程所摧毁呢?毕竟,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从B1到Bn这是一个物质过程(物理过程),而灵魂这种无形的实体,是否会遵循这个规律被物质,也就是物理过程摧毁呢?这是个很棒的问题,我不认为可以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或是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当然有这个可能,事实上柏拉图会给我们一些相似的论据来证明。柏拉图会为我们证明:一旦我们理解了灵魂的哲学本质,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摧毁灵魂。因此会产生一些有趣的争论,我认为它并非自然地得出结论的原因是,(记住,我们在和心物交互二元论打交道)我们已经承认,肉体是可以影响灵魂的,对吧,身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波长把光线反射进我的眼睛,所以我的灵魂也有各种各样的视觉,比如能看到在我面前的人数,颜色等等诸如此类。我刚才举了戳我身体的例子,这是一个物理过程,它造成了,我灵魂中心灵过程的改变,一旦我们承认,在二元论框架下物质的肉体可以影响非物质的灵魂,那么似乎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否认物理过程,也就是从B1到Bn的过程也很可能导致了灵魂从S1到Sn的过程,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惨剧。另一个好的提问:我的灵魂极有可能存在于某个位置,至少我似乎能从这看到世界,但这有可能是错误的,也许我们压根就不应该讨论灵魂到底在哪,归根结底,如果灵魂是个非物质的东西,那么一个非物质的东西会有位置吗?我也不知道,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知道我压根就对,非物质的东西如何运作没什么概念,尽管我在尝试去概述二元论的观点,就像我在周二所说的我自己并不相信灵魂,我并不相信二元论的正确性,你可能会说,我会把这个问题:“灵魂是否在空间上有它的位置”留给那些相信这个理论的人去解决,就我们论题来讲,我觉得这无关紧要,如果你觉得灵魂的确存在于某处,那它们到底在哪,反正他们应该是在我身上的吧,起码在我肉体还活着的时候是这样的。也许在死亡那一刹那灵魂会摆脱肉体的束缚,游荡起来更加自如。有时候人们会讨论我们会读到这些内容,关于灵魂出窍的事例,也许在某个特定时间灵魂出窍之后,又重回肉身,或者还有可能,灵魂压根就不存在于某个特定的位置,也许那种想法就是一个错觉,因为通过视觉我知道,肉体有位置随之假设灵魂也有位置,我的肉体当然是存在于空间的某处,也许正确的思路是想象某个人在一个房间里面,拿着一个类似于电视遥控器之类的东西,他正在观看芝加哥发生的事,而他本人却坐在纽黑文的一个房间里。这样你就能明白,他之所以认为自己身处芝加哥,是因为他的视觉信息来源于芝加哥,也许这正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灵魂有位置,我们被我们存在的地方,就是肉体存在的地方所蒙蔽,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哲学错觉,其实这我也不太肯定,就我们的论题来讲,我觉得这些都无关紧要,尽管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我不打算再去深入地探讨它。第一个问题:灵魂到底存不存在?第二个问题:灵魂从肉体死亡中幸免吗?第三个问题:如果能幸免它能永生吗?它会继续存在直到永远吗?灵魂是不朽的吗?我们将要开始考虑第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有没有理由去相信灵魂的存在,

这是关于人本质的第一个基本观念,人是有灵魂的,一种超越肉体非物质的东西,我觉得这种观念是大家普遍共识的,你们当中许多人可能都相信这种观念,那些并不相信这一观念的人,至少也想要去相信它,我肯定你们都认识一些相信这个观点的人,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然了,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是,这种观念是对的吗,我们有理由去相信它的正确性吗?现在我们转而讨论第二个基本观念,物理主义观,核心思想是人只是个肉体,只是个物质实体,一个生物学可以钻研的东西。有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我们说人只是个肉体时,我们不知道这意味着……(物理主义的意思不是……)人只是随随便便的某种肉体,他们的意思不是不同的物理对象之间,没有什么重大区别。某些物理对象,可做的事远远比,其他物理对象能做的事有趣得多,譬如这有一根粉笔,它是个物理对象,它只是个物质实体(即肉体,下同),它能干什么,并不是很多,我能拿它在黑板上写字;我能把它掰成两断;你一松手,

它就掉下去了。不是什么有趣的物质实体。这还有个手机,它也只是个物质实体,它虽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吸引人的物理对象,但它能干的事比一根粉笔能干的有趣多了,它能干一堆粉笔干不了的事,假如物理主义是对的,那么给你们再举一个物理对象的例子:我——雪莱·卡根,我是个相当了不起的物理对象,虽然我这么说挺自大的,但我的意思并不是,我比你们这帮人更了不起,我们每一个人,按照物理主义的观点,就是能干出某些令人惊叹事情的实体:我们是会思考的肉体;我们是会深谋远虑的肉体;我们是会逻辑推理的肉体;我们是有感情的肉体;我们是可以感到害怕;可以创造、拥有梦想和抱负的肉体;我们是可以彼此沟通的肉体;我们是一些……用一个词可以总结,我们是被称作人类的肉体,但是物理主义认为:人只是个纯粹的肉体我们把这个话题留到下堂课再来讨论。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三课)

心理学导论第三课 上堂课我们探讨了大脑及其功能The last class we talked about the brain.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些基础理论Now we're going to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some foundations. 所以在今天和星期一So today and Monday 我们将学习两大心理理论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two very big ideas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and these ideas are associated with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Sigmund Freud and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 这两个理论便是精神分析理论and are psychoanalysis 和行为主义理论and behaviorism.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精神分析理论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psychoanalysis today 下周再谈行为主义理论and behaviorism next week. 这些理论广阔的适用范围Now, one of these things-- one of the things 则是它们能够吸引大家关注的原因之一that makes these theories so interesting is their scope. 本课程中所学习的大部分理论Most of the work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大部分学术观点in this class-- 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狭隘的most of the ideas are narrow. 我们会谈到某人所提出的So,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body's idea 关于种族偏见的理论about racial prejudice, 但它却并不是语言获得的理论but that's not a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我们会讲到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论We'll talk about theories of schizophrenia 但它们却并不能用来解释性吸引but they're not explanations of sexual attractiveness. 大多数理论的适用范围都是有所限定的Most theories are specialized theories, 但这两个理论则是大理论but these two views are grand theories. 它们试图对世间的一切做出解释They're theories of everything, 包括了日常生活encompassing just about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day-to-day life, 儿童发展心理疾病child development, mental illness, 宗教战争及爱情religion, war, love. 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理论解释了上述一切Freud and Skinner had explanations of all of these. 当然这里并不是历史课堂Now, this is not a history course. 给你们介绍这两位心理学泰斗I have zero interest in describing historical figures in psychology 并不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心理学史just for the sake of telling you about the history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全集下载

导论-五个入门结论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Q/2/S7KDBTEQ2.flv 2: 学会换位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Q/L/S7KDC64QL.flv 3: 迭代剔除和中位选民定理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J/Q/S7KDBUDJQ.flv 4: 足球比赛与商业合作之最佳对策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6/0/S7KDC7960.flv 5: 纳什均衡之坏风气与银行挤兑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6/R/S7KDCAC6R.flv 6: 纳什均衡之约会游戏与古诺模型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5/E/S7KDB145E.flv 7: 纳什均衡伯川德模型与选民投票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4/1/S7KDCB541.flv 8: 立场选择种族隔离与策略随机化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D/D/S7KDBQ6DD.flv 9: 混合策略及其在网球比赛中的应用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E/7/S7KDBUFE7.flv 10: 混合战略棒球,约会和支付您的税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F/0/S7KDC3GF0.flv 11: 合作,突变,与平衡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B/E/S7KDEBLBE.flv 12: 社会公约,侵略,和周期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2/J/S7KDE8L2J.flv 13: 道德风险,奖励和饥饿的狮子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1/P/S7KDED31P.flv 14: 承诺,间谍,和先行者优势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L/T/S7KDEAKLT.flv 15: 国际象棋,战略和可信的威胁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T/4/S7KDEENT4.flv 16: 声誉和决斗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6/F/S7KDEFS6F.flv 17: 最后通牒和讨价还价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movie/2011/12/A/T/S7KDEK0A T.flv 18:

徐志摩选集 读书笔记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全是由于爱神的拨弄,是爱情的力量使他成了一位诗人,我们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留给我们的那么多美丽的诗文。 徐志摩在24岁以前,对于诗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更感兴趣。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要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当一个哲学家。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于是,他的诗情,就“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而终于以10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打动了徐志摩的心,使他写下了《志摩的诗》中许多表现真挚热烈的爱情和追求理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诗篇。然而,当他解除了与原配张幼仪的婚姻之后,林徽因却未有与之成婚的可能。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陆小曼。在追求陆小曼的日子里,作为诗人“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他创作了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猛虎集》、《云游》两部诗集。 林徽因使徐志摩发现了诗;陆小曼则使他在诗的殿堂里得到新的收获与发展。然而,在同徐关系最近的3个女人当中,最爱徐的乃张幼仪。“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韩石山《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但是,假如徐志摩终生守着张幼仪过日子,而不对其他女人发生情愫,那么,可以肯定,

他是写不出这几部优美的爱情诗来的。因为,他从没爱过张幼仪,而若没有那爱力的推动,他便不会遇见诗神了 爱情是许多诗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对于画家、音乐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柴科夫斯基在经济拮据之际,结识了既可以在经济上给予他资助,又能够欣赏他新异的、充满激情的音乐的梅克夫人。自结识梅克夫人之后,柴科夫斯基就向她表示:“从今以后我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将奉献给您。”果然,怀着对梅克夫人的爱,他于1877年创作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为这两部作品的完成“感到无比的喜悦”。他说:“我觉得,在这两部作品中我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我感到幸福,因为春天即将来临……” 徐志摩与柴科夫斯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由此而在诗或音乐的领域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至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真挚的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之花赖以生长、开放的阳光和雨露。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那个女人是否爱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他必须很深的、很真的爱着那个女人。那么,当一个有着文学或艺术潜质的女人,很真、很深地爱上了一个男人的时候,这爱是否也会促使她成就一番事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英国女诗人布朗宁夫人和她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就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好例子。 一个人对于异性的爱既有如此的伟力,其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则有更为巨大的力量。自古至今,无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正是在这种博大之爱的驱使下,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与建树,

耶鲁大学介绍(英文版)

Yale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comprises three major academic components: Yale College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e professional schools. In addition, Yale encompasses a wide array of centers and programs, libraries, museums,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offices. Approximately 11,250 students attend Yale. You are invited to view an illustrated timeline of Yale’s history in addition to reading the brief overview on this page Yale’s roots c 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640s, when colonial clergymen led an effort to establish a college in New Haven to preserve the tradition of European libe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World. This vision was fulfilled in 1701, when the charter was granted for a school “wherein Youth may be instructed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and] through the blessing of Almighty God may be fitted for Publick employment both in Church and Civil State.” In 1718 the school was renamed “Yale College” in gratitude to the Welsh merchant Elihu Yale, who had donated the proceeds from the sale of nine bales of goods together with 417 books and a portrait of King George I. Yale College surviv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1775–1783) intact and, by the end of its first hundred years, had grown rapidly.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brough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that would make Yale a true university. The Yale School of Medicine was chartered in 1810, followed by the Divinity School in 1822, the Law School in 1824, and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1847 (which, in 1861, awarded the first Ph.D. in the United States), followed by the schools of Art in 1869, Music in 1894, Forestry & Environmental Studies in 1900, Nursing in 1923, Drama in 1955, Architecture in 1972, and Management in 1974.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made their way to Yale since the 1830s, when the first Latin American student enrolled.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to earn a degree at a Western college or university came to Yale in 1850. Toda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ke up nearly 9 percent of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 body, and 16 percent of al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Yale’s distinguished faculty includes many who have been trained or educated abroad and many whose fields of research have a global emphasi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exchang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Yale College curriculum. The University began admitting women students at the graduate level in 1869, and as undergraduates in 1969.

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1.情境的含义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耶鲁大学公开课

甭看名人励志演讲了,去看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吧(中文字幕),能学到太多了,国内的大学真是误国误民啊。。。转来当日志收着来源:陈俐彤小C~的日志 最近一朋友和我讲,YALE大学把他们上课的内容录了下来,并发布在因特网上,供网络传播浏览。 一个全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学,竟然把自己课程的内容完全录了下来,并在全世界传播,在大学产业化的中国,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你没交学费,怎么可以把我的课程免费的给公众提供呢?可是人家并不是这样认为的,本着人不分贵贱,教育不分你我的原则,耶鲁大学做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实在是非常钦佩。。。 好了,不说大话,这个公开课真的非常的好,我有义务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首先你得会用电驴,具体怎么用百度去 ps:我分享的这个是有字幕的,而且这个字幕是非常考究的,所以出的非常慢,理解一下。。。 =========================================== 音乐学 聆听音乐Listening to Music(教授本人著述)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培养在对西方音乐理解基础上对音乐的感悟。它会介绍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搭配,并教导如何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巴赫,莫扎特,格里高利咏叹调到蓝调 关于课程主讲人: Craig Wright在1966年于the Eastman School获得钢琴乐和音乐史双学位,在1972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Craig Wright从1973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目前是the Henry L. and Lucy G的音乐教授。 在耶鲁大学,Craig Wright的成就包括常年流行的入门课程“聆听音乐”和选择性研讨会“探索大自然的天才”。 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一些耶鲁大学的社团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采风。

优秀心理委员答辩稿

优秀心理委员答辩稿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园林121班的白暄,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优秀心理委员答辩。这是平时的我,时而很沉静,时而很逗比,所以在大一一开始的班委竞选时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心理委员这个职务。我担任园林121的心理委员已经快有两年的时间了。从一开始的对心理学的好奇心理,到后来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觉得心理委员这个职务教会了我什么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业绩。大一的时候我组织班级参加一次关于大学生交流的心理团培,这次团培基本做到了全班参与,非常有效的促进了大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并且从当上心委后我便开始每天在班级群里发一条心理向导每日一句,希望可以大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感悟。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二上我们班搬到了西区,有了自己的画室。于是我和女心理委员一起策划了每周在画室放映一部优秀电影的活动,在享受优秀电影洗涤心灵的同时增进各个宿舍之间的感情。像这部电影就是最近刚放映的宫崎骏收官之作《起风了》。大二下,也就是这学期一开始,我在我们班开展了心理部的推荐活动《守护天使》,活动非常有趣,收获的效果也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除了这些特别的活动外,平时心理部的工作我和另一位心理委员也是积极配合,并且我自己也有在校网上收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这门公开课。 我觉得心理委员在班级中扮演了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工作的前沿信息员2传播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员3组织同学进行心理活动的策划员4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的疏导员。只有成功地扮演好这4个角色,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班级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将近两年的工作中,心理委员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不是马上就能收到效果,甚至大家有时并不了解一些心理活动的意义。但这并没有动摇我为大家服务的热情,我觉得只要能够看到班里的同学快快乐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所有的付出就是值得的。而且这些付出也是有回报的,那就是大家快乐的笑脸,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锻炼出的责任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拥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为班级,为学校的心理工作,最大限度的贡献我的力量。谢谢大家

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开课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verycd上发现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下载了哲学死亡,古希腊文明和聆听音乐等课程来听,感觉很不错。对于我们这些无钱出国的人来说,能够免费的享受到如此丰厚的知识和思想的盛宴,真的得感谢这个信息通达的互联网时代。在网上搜集资源的时候,发现这篇报道总结的还不错,转来给大家共享吧。 目前网上的公开课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等名校。在配有字幕的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哈佛的《公正》,耶鲁的《1648—1945的欧洲文明》《哲学:死亡》《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金融市场》《聆听音乐》《博弈论》《基础物理》《心理学导论》等。后者的课程翻译过来较多,是因为耶鲁的资源更丰富,比如字幕、课件等。 如果你英文足够好,可以将听课范围进一步扩大,直接登录这些名校的网站。 哈佛大学 部分课程对全球开放,目前首选就是Justice(公正)这门课,共12节。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网站,免费观看或下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courses.php。作为美国第一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了人类学、生物、化学、历史等十几类学科的几百门公开课。伯克利的视频都是.rm格式,请注意转换格式。 麻省理工学院 设立了OpenCourse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OcwWeb/web/home/home/index.htm,把1900门课免费提供给全世界。提供大量课程课件,只有少数视频讲座。 耶鲁大学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到今年秋天,预计放在网上的课程将达到36门。 卡耐基梅隆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oli/,卡耐基梅隆针对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提供10门学科的课程视频。 英国公开大学 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course/index.php,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一部分课程是对注册学生开放的,还有一批课程是免费的,并提供视频。 约翰霍普金斯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 一、序言 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1] 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2] 本书共分26章。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3] 看书不应仅仅从细节进行揣摩,因而在看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也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学会顺着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这本著作。 杜威理解中的民主社会: 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4] [1]https://www.doczj.com/doc/532379530.html,/view/454001.htm?fr=ala0_1_1 [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四课)

心理学导论第四课 我想在这节课的开始先回头讲讲弗洛依德I actually want to begin by going back to Freud 解决一下上节课遗留的几个问题and hitting a couple of loose ends. 我周三上课的时候跳过了部分内容There was a point in my lecture on Wednesday where I skipped over some parts. 我当时说"没时间讲了" 就跳过没讲I said, "We don't have time for this" and I just whipped past it. 可整个周末我都因此而寝食难安And I couldn't sleep over the weekend. I've been tormented. 我不该跳过它们所以现在我要讲一下I shouldn't have skipped that and I want to hit-- 先告诉大家我当时为什么跳过没讲Let me tell you why I skipped it. 我所跳过的是关于The discussion I skipped was the discussion of "我们为何会有无意识" 的讨论why we would have an unconscious at all. 我当时正在讲So, I was talking about 在科学上颇有名望的弗洛依德理论the scientifically respectable ideas of Freud 我想给大家讲一些新的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 new ideas 关于"无意识为何会存在"的理论about why there could be an unconscious. 我之所以没讲是因为Now, the reason why I skipped it is 我不能肯定这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I'm not sure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look at the question. 正如我们将会在这门课中了解到的As we will learn throughout the course,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大脑活动by far the vast majority of what our brains do, 绝大多数的心理活动the vast majority of what our minds do, 其实都是无意识的是无法察觉到的is unconscious and we're unaware of it. 因此问题或许不该是So the right question to ask may not be, "为什么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Why are some things unconscious?" 而应该是"为什么心理活动的一小部分but rather, why is this tiny subset of mental life-- 为什么这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why is this conscious? 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 这些关于无意识功能的主张these claims about the utility of unconsciousness, 是很具有煽动性很有趣的I think, are provocative and interesting. 所以我想很快地来给你们大家讲一下So I just wanted to quickly share them with you. 那么从进化的观点来看So, the question is, from an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古希腊历史简介》(全24集)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古希腊历史简介》(全24集) 讲师介绍: 名称:Donald Kagan 职业:耶鲁大学经典与历史学院教授 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唐纳德卡根是耶鲁大学经典与历史学院Sterling教授。耶鲁大学的前院长,他在1958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他的著作包括Archidamian战争,尼西阿斯和平和西西里远征,伯里克利和关于战争的起源与维护和平,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帝国的诞生。2002年,他是全国人文奖章获得人,2005年被任命为国家人文基金会杰斐逊讲师。About Professor Donald Kagan Donald Kagan is Sterling Professor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A former dean of Yale College, he received his Ph.D. in 1958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Archidamian War, The Peace of Nicias and the Sicilian Expedition, Pericles and the Birth of the Athenian Empire, On the Origins of War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eace, and The Peloponnesian War. In 2002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nd in 2005 was name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Jefferson Lecturer.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生平梳理: 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从小乖巧,父亲是钱庄经理。 11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1886年初春,母亲病故。 1889年,中第23名举人。(“怪八股”“文妖”) 1890年,第81名贡士。 1892年,补殿试,考取二甲第34名进士,后经朝考,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散馆考试,授为翰林院编修。 甲午之后,研究新学,后学习日文。

1898年10月,请假离京,举家南归。 回乡后,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 1900年,夫人王昭病逝。 1901年,黄世振结为伉俪。 1902年4月,与蒋智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选为事务长(会长)。暑假,赴日游历。回国后,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创办爱国学社,推为学社总理(校长)。9月,正式成立爱国女学,蒋智由选为校长,后由蔡元培接替。 1904年11月,发起组织光复会,推为会长。 1905年夏,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主持人。 1907年,随同前往赴任驻德公使的孙宝琦,留学德国。 1908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美学等诸多课程,后逐渐集中于美学方面。 1910年4月,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成为中国近代

伦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成学校…… 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三足鼎立。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于政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12年9月,辞职携眷赴德。翌年“宋案”,应召回国。后又第三次旅欧法国巴黎。 1916年6月,任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10月,启程回国。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面对腐败,力求革新,学术至上,聘任贤能。 1918年5月底,进德会成立,选为会长。 教授治校:校评议会统领校政,建立教授会,设立教务长、总务长,教授出任。

耶鲁心理学导论第十四课笔记—是什么驱使我们行动-性

人们花在性爱上的时间: 研究表明人们都喜欢性爱,另一方面,人们每天花在性上的平均时间,大概为四分三秒,即使只是四分钟,但是其中包括了调情,跳舞,抛媚眼,林荫大道散步,健身房,美容院。 1.我们实际上没有在性上花费很多时间 2.即使是短短的四分钟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性道德问题: 观点1:性行为是为了繁殖的,那么同性恋,绝经性行为,婚后节育等没有为生殖的目标服务,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常的。 观点2:人拥有自我意志(基因自己跳河理论),遗传的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文化的也不意味着容易改变。 磁性和雄性在的性差异 1.生物学事实:雄性动物携带有很小的生殖细胞,除了精细胞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雌性动物有很大的生殖细胞,除了有基因还有食物、保护罩、以及各种其他东西。 2.亲本投资理论-任何提高后代存活率的投资,通过耗费父母的精力,投资其它后代。 雌性会比雄性有更高的亲本投资,雌性的生殖细胞更大且在体内孵化它们。对于雄性可能只是片刻交欢 3.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1.雄性可以跟很多雌性交配,这就引起了谁可以与最多的雌性交配的竞争,单一雄性可以使数个雌 性受精,这迫使一些雄性伴侣减少,并引起雄性之间与雌性交配的竞争(雄性的富有攻击性,侵略性)

2.对于雌性,不管怎样,总能找到雄性,所以单纯的数量并不重要,所以她们的策略是跟更优秀的 雄性交配,那样,后代的存活率更高 3.从生物学上讲,雌性是挑剔的,所以雄性不仅要跟其他雄性竞争,而且还要取悦雌性。 4.雌性比雄性更加专一,女同比起男同,拉拉更倾向于一夫一妻。对于艾滋病的研究也发现,男同 性恋往往会有成百上千个性伴侣 4.造成差异除了生物学原因之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男孩女孩从婴幼儿开始就会被区别对待 5.雌性表现方面的差异 1.同情心是一个核心的性别差异,睾丸酮越多社交性越差。 2.男生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思维任务中表现往往不如女生。 3.孤独症、艾斯伯格综合症、行为障碍和精神病等男性的患病比例都相对较高。 4.平均来说女性在生理上就对逻辑推理这类不怎么在行。 性吸引力 对跨文化的10000个人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喜欢善良聪明的 女性更加关注权利和地位,并且非常看重伴侣是否愿意为孩子投资(年龄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20岁的男人和35岁的男人在精子质量上并没有多么大的差异),女人大脑的标配就是去寻找有这样特质的男人。 漂亮实质是健康和年轻。

美国耶鲁大学本科专业介绍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简称“耶鲁(Yale)”,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最初由康涅狄格州公理会教友于1701年创立,1716年迁至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New Haven)。 院校介绍 耶鲁大学是美国东北部老牌名校联盟“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的成员,也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之一,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其本科学院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院齐名,历年来共同角逐美国大学本科生院美国前三名的位置,位列2016-17年US News美国大学本科排名第3(与芝加哥大学并列)。耶鲁大学共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1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亿万富翁等等。 本科专业 建筑 由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认证并受到国际认可,建筑本科专业达到专业标准。课程通过以下两点让学生进入专业领域:首先,传授制作建筑必需的知识;其次,强调学科的复杂性以及在从事建筑时需要承担的责任。 艺术

如果你想进入纽黑文市的大学学习美术,耶鲁大学将是你的最佳之选。耶鲁大学提供大量的雕塑和装置,绘画,素描,版画,视频和新媒体,耶鲁大学致力于在更大的艺术和设计的世界为学生创造社交机会。 电影 通过多学科交互、设置理论模型和全球化分析的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对记录性、实验性、叙述性、交互式等电影形式的理解以及严谨的说明、解释技巧。 艺术史 耶鲁大学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判专业,是全美此类最为全面详尽的艺术学院。耶鲁大学致力以艺术的视角对19、20、21世纪进行详尽的艺术研究,进行多文化和学科间的探究。通过团体和个人的艺术实践,对文化、哲学、政治进行研习,也为学生安排的艺术、历史、社会学的课程。 本科申请要求 语言成绩:雅思7.0;托福100;PTE 70 申请材料 通过网上申请,提交两封教师推荐信、成绩单和学校报告、需要SAT或ACT成绩、语言成绩、期中报告、期末报告。 本科作品集要求 作品数量5到8幅,至少包含一副绘画。作品集非必需,只有在你认为你的作品能够帮助到你的申请的情况下才提交作品集。 音乐 钢琴 a) Prescreening Recording(audio 或 Video) (1)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或其他原创作品 (2) 海顿、莫扎特、贝敦芬或舒伯特的奏鸣曲或变奏曲 ( recording提供至少两个对比乐章;live audition,请准备整部作品) (3) 大型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品 (4) 20或21世纪作品(如果是多乐章作品,提供至少两个对比乐章) b) Live audition 同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