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劳务派遣方面法律问题的初步思考(定稿)

关于劳务派遣方面法律问题的初步思考(定稿)

关于劳务派遣方面法律问题的初步思考(定稿)
关于劳务派遣方面法律问题的初步思考(定稿)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题目:

关于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的探讨

分校(站、点): ******

年级、专业: 20**法学

教育层次:本科

学生姓名: ***

学号: 1031001253804

指导教师:余**

完成日期: 20**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Ⅰ)

Abstract and Key words (Ⅱ)

文献综述 (Ⅲ)

一、“劳务派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1)

二、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1)

(一)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制度现象严重 (1)

(二)劳务派遣企业管理不规范 (2)

1、劳务派遣企业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跟踪管理极其缺乏 (2)

2、从事劳务派遣行业的人员专业技能匮乏 (2)

(三)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难以保障 (2)

三、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一)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意识不够 (2)

(二)劳务派遣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3)

(三)劳务派遣行业缺乏行业自律 (3)

四、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3)

(一)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 (3)

1、制定劳务派遣制度专门的法律法规 (3)

2、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标准 (4)

3、明确劳务派遣的最长期限 (4)

(二)加强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4)

1、制定完善、合理的行业管理制度 (4)

2、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服务和管理 (4)

3、对劳务派遣企业的从业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 (5)

4、实施劳务派遣公司优胜劣汰机制 (5)

(三)强化实施法律的监督和检查 (5)

(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作用 (5)

(五)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内容摘要

“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由过去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模式转变。劳务派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为适应人力资源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各经济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精简冗员,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为此,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作了法律上的规制,填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立法空白,对规范劳务派遣市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着重要的保证和推进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法律规范不健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劳务派遣制度实施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劳动派遣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关键词:

劳务派遣问题作用劳动合同法

Abstract

“No market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no competition also does not have the market ”,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labor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employee by the past a singl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mode to diversified mode transformation 。Labor dispatching i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economic subject to adapt to the human resource market spontaneous selection results .The economic subject, in order to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n a favorable position, to achiev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lean dead man, reduce cost and improve efficiency ,Therefore, on 1st January 2008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labor contract law") on the labor dispatching system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in our country "labor dispatching" legislation blank on standardizing labor dispatching market,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labor relations has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promote the role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s not perfect, not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theoretical study is not thorough, labor dispatch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is paper the labor force displacement legal issues some think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ideas

Key words : labor dispatching;problem;role;labor contract law

文献综述

本文参考了多方面关于劳务派遣的研究文献及论文,针对劳务派遣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王全兴和侯玲玲的《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一文中就劳动派遣的“雇佣和使用分离”,导致了雇主认定模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法律规制难题论述,劳动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的重点则是通过“雇主”身份的认定,尽量使其恢复传统劳动关系的基本样态,以确保劳动法对其之规制获得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劳动派遣的制度建设。丁薛祥在《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一书中从理论、规范和实践三个层面对人才派遣进行研究,且每一层面均力求全面。理论层面,论文题目涉及人才派遣的合理性、法律关系、派遣机构规范运营、存在问题和立法建议等诸多方面。规范层面,不仅首次将部分国外典型法案翻译成中文,而且还收集了国内人事、劳动部门的相关立法。实践层面,包括了案例、合同范本和实践工作者的经验和建议。

在参考上述著作的基础上,在分析系统适用的法律问题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为我国人才派遣理论的成熟、人才派遣法律体系的构建、人才派遣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的探讨

劳务派遣,又称为劳动派遣,在人力资源界称之为人力派遣或人才租赁,是指劳务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在用工单位指挥监督下提供劳动。

①劳务派遣的典型特征是劳动力雇佣与劳动力使用相分离,被派遣劳动者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建立劳动关系,而是与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但却被派遣至用工单位劳动,形成“有关系没劳动,有劳动没关系”的特殊形态。近年来这种用工形式在我国呈现泛滥之势,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成为变相剥削劳动者的一种手段,进而,劳务派遣制度也成为《劳动合同法》自实施以来备受社会责难的内容之一。

一、“劳务派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劳务派遣的地区不断增多。劳务派遣的用工领域日趋广泛,遍及电信、银行、饭店、医院、邮政、铁路运输等服务行业,以及建筑业和制造业。可以说,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外企、私企、国有特大型还是中小企业都存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各种劳务派遣机构纷纷成立。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成立劳务派遣机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内部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向集团内部其他单位进行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之所以获得各方的青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对用工单位来说,一方面利用劳务派遣用工可以减少正式工的数量,把正式的高素质的员工放在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岗位上,特别是对那些低技能、可替代性的岗位,采取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因招聘、培训、解雇等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有些用工单位出于解雇员工、降低员工工资、规避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意图而乐意采取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第二、对劳动者而言,利用劳务派遣机构资金和信息优势,他们相比较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缩短了找工作的周期和减少了出外找工作的费用。第三、对劳务派遣机构来说,通过劳务派遣,他们可得到丰厚的利润回报。正是在各方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二、我国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

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方式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的好处在于简化了企业在用工上的管理,也便于劳动者以简便快捷的方式找到工作,有利于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但基于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下存在用工单位、派遣单位和劳动者三方主体,劳动力的雇用和使用相分离的特征,以及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没有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如果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以及劳动者对劳务派遣用工涉及适用的法律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势必导致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的用工形式被曲解使用,进而损害劳动者利益,不利构建规范、稳定的劳动关系。②由于我

①丁薛祥,《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王少波,《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8期,第25页。

国劳务派遣起步晚,发展快,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工单位滥用劳务派遣制度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发展得过快过猛,其滥用现象被暴露得一览无遗。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成本是考量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已经变得不重要。只要能降低成本,逃避责任,减轻风险,什么样的岗位都可以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62 条规定,一般在“三性”(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使用劳务派遣工,但仍然无法阻止各类企业增加劳务派遣制度用工的势头,导致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非正规就业状态,致使劳动者缺乏归属感,违背了以稳固劳动关系为主的用工方式的原则。(二)劳务派遣企业管理不规范

1、劳务派遣企业对被派遣劳动者的跟踪管理极其缺乏

由于派遣员工数量巨大,劳务派遣企业对员工的跟踪管理极其缺乏,服务质量可想而知。一些小的派遣企业,将员工派遣到用工单位,收取了服务费后,往往就对员工置之不理了。因对员工疏于管理,极少与被派遣员工交流,导致某些被派遣员工工作懈怠,情绪不满,经常与派遣公司发生争议。

2、从事劳务派遣行业的人员专业技能匮乏

在一些劳务派遣企业中,从事人事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有的仅仅凭借经验,并没有进行过专业而系统的人力资源学习,对法律规定及人事工作的流程、细节等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容易出现各种错误,造成劳动争议。

(三)被派遣劳动者的利益难以保障

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规避雇主责任,许多用工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更有甚者,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将原有正式用工也以劳务派遣制度的形式招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致使劳动者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用工单位通常不把被派遣来的员工看作自己单位的员工,在编人员与被派遣员工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在工作量相同的前提下,不能得到同样的福利待遇、劳动报酬、晋升机会等,严重违反了平等原则,对劳务派遣人员而言极不公平。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派遣员工对工作失去信心,产生“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命”的心理,严重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没有明确所承担的社会保险义务,致使被派遣员工的社会保险缴费不能正常衔接,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三、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意识不够

由于劳务派遣在我国发展迅猛,导致我国被派遣的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事着体力劳动,自身劳动保护意识不够。也正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导致他们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只注重实际到手工资的高低,不重视其他权益,缺乏社会保障意识与自我保护

意识。于是,有些劳务派遣单位便利用这种心理,与被派遣员工签订协议,以多发一部分工资来代替参加社会保险,逃避参保义务,一旦发生工伤等劳动争议,劳动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处理结果。

(二)劳务派遣制度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制度作出了“特别规定”,对其主体资格与经营资质提出了要求,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务派遣者的法定义务,但条款过于原则和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而日本自1986 年7 月开始实施《劳动者派遣法》,承认劳务派遣的合法性,明确规定了派遣工人、派遣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规定了严格的管制措施。之后又对该法进行了几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适度放松了对劳务派遣的管制。美国许多州也都对劳务派遣制度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规制,其中主要包括对劳务派遣公司设立和资本的要求、劳务派遣制度协议的内容、被派遣劳动者的保险费用分担以及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在其他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分担等,在保险或其他领域的法律中也涉及了劳务派遣制度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联邦法律中也有许多关于劳务派遣制度细则的具体规定。

(三)劳务派遣行业缺乏行业自律

在法律不健全的背景下,劳务派遣行业缺乏行业自律,还没有行业标准和行业引导机构。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无序、混乱的行业现状,大量劳务派遣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不规范已经或将要给这个行业带来诸多严重问题,并最终导致被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侵犯,劳资冲突加剧。

四、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为更好地完善我国劳务派遣制度,借鉴国外劳务派遣制度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从被派遣劳动者、企业、政府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劳务派遣制度的相关法律制度

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劳务派遣发展的经验,我国应推进法制建设进程,确保各项事务有法可依。鉴于目前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中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应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

1、制定劳务派遣制度专门的法律法规

开展调研活动,推进立法进程,加紧出台针对劳务派遣制度的专门法律,如《劳务派遣法》,明确其市场地位、适用范围和法律责任,使劳务派遣制度这种用工模式得以规范化发展。同时,落实城乡平等就业权与企业同工同酬待遇,区分普通岗位与专业技术人员劳务派遣的界线。由国外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为把我国劳务派遣行业推向法制轨道,立法十分重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仅能防止一些企业为牟取暴利作出违法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规范

我国劳务派遣制度,促使其健康有序发展。①

2、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企业准入标准

为科学设定劳务派遣行业准入“门槛”,首先应明确工商申请、税务登记和注销手续,制定适宜劳务派遣行业类别和工种的名单,完善行业公共标准。这样做可确保劳动者在出现工伤或保险理赔时,劳务派遣企业能保障被派遣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其次,要求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样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并使其规模不断壮大。

3、明确劳务派遣的最长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59 条第二款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但该法并没有对劳务派遣的最长期限进行规定,不利于对被派遣员工合法权益的保护。而日本《劳动者派遣法》有关派遣期限的制度就设计得比较明确,也比较复杂,根据行业业务种类规定了不同的派遣期限,并经多次修改,由起初的一年放宽至三年。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规定劳务派遣的最长期限,可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实际状况,借鉴日本经验,通过立法将全日制派遣的最长期限规定为3年,超过规定最长期限的,由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形成直接的劳动关系。②同时规定,一旦用工期限达到十年或以上,如果被派遣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单位必须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二)加强对劳务派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劳务派遣企业作为用工单位与被派遣者之间的纽带,有利于劳务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一方面可满足用工单位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可使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对这样的企业更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

1、制定完善、合理的行业管理制度

劳务派遣企业应制定行业规划,形成管理规范,在区域范围内形成连锁企业,并由统一的组织管理,使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更可利用现代科技的网络资源形成服务网络,使各地劳务派遣机构更好地联网服务,促使人力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应建立行业管理规范和道德自律机制,首要的是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行为准则,建立服务质量标准,特别是在市场准入、运作规范、市场监管和退出机制等环节实行行业自律。在一些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劳务派遣行业规范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会员进行调查,直至开除会籍。

2、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服务和管理

劳务派遣企业应充分重视被派遣劳动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保护他们在劳动中的权益,使之有归属感,做好反馈工作。劳务派遣企业应及时与用工单位进行沟通,获得有效信息,

①夏波光、邱婕,《劳务派遣期待走向正规》,《中国劳动》,2005(6),第18页。

②王全兴,侯玲玲,《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知晓所需人才,更有针对性地派遣人员。要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分类管理,对高端和低端的被派遣劳动者以及社区、公益性岗位被派遣的就业困难人员加以区别,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要提高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服务质量,有问题及时、耐心解决,做好全套、系统、专业的人事服务。

3、对劳务派遣企业的从业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

要求其具有相关专业的人力资源知识,以更好地为劳务派遣企业和被派遣劳动者服务。此外,应对劳务派遣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所要求,进行从业人员上岗登记管理,以利于劳务派遣制度的正规化发展。

4、实施劳务派遣公司优胜劣汰机制

严格劳务派遣公司的准入标准。对新申请开办的劳务派遣机构,除了增加注册资金的金额外,还可全面考查申请人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实力。另外,除了在劳务派遣机构成立之初进行验资和审核之外,在每一批劳务人员派出前,如果有关部门就能及时介入,按风险大小和人员多少收取保证金,由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各承担一半,存放在劳动力市场监查机关,一个派遣期结算一次,并且这些措施能够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相信,对构建劳务派遣法律体系也能起来一定的作用。①

(三)强化实施法律的监督和检查

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劳务型公司派遣劳务人员和用人单位使用劳务人员的执法监察,着力抓好劳务派遣的难点问题的日常检查、热点问题的专项检查,真正把热点、难点的劳务派遣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拿下。重点监督检查劳务型公司与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情况,为劳务人员办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监督、检查用人单位使用劳务人员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的情况。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劳务派遣政策规定的劳务型公司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以确保劳务派遣和使用劳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确保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进一步加大派遣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加强劳动调解仲裁的基层组织建设,依法妥善处理劳动派遣的争议纠纷,确保劳务派遣的争议及时、稳妥解决,有效的降低违规事件,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作用

我国应建立专门的行政部门,负责劳务派遣制度的管理和监察,有效管理劳务派遣企业,促使其正规化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对劳务派遣公司与用工单位的执法监察,对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进行重点检查,以更好地处理劳务派遣用工中出现的劳动争议问题。各地政府应继续依照《劳动合同法》和《条例》的规定,全面清理本地区的劳动合同

①许亚盛,《完善与推行新型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制》,《化工管理》,2007(6),第13页。

制度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规政策与法律、条例的衔接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解决法律实施中的区域差别问题。各地政府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人员加深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与领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制定法规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贯彻落实法规的重要意义;对社会反映仍然比较集中的用工机制、用工成本、劳务派遣等问题进行专题宣传,进一步讲清道理、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其次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推动对企业经营者和劳务派遣人员的培训。特别要让各类企业经营者对《劳动合同法》和《条例》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有效的从源头解决问题,很大程度的避免因误解造成执行中的偏差。

(五)提高被派遣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技能

各级政府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财政拨款,定向委托职业机构或工会开展订单式培训,指导劳务派遣公司传授劳动技能和文化知识,提升被派遣员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劳动者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自己在劳务派遣制度用工关系中应该履行的义务和应该享有的权利,保存好已经签署的合同以及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单据,确保劳动争议发生时有据可依。此外,还要懂得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时关注新出台的法律条文,明确自己在派遣关系中的地位,了解条文中的相关规定,借助相关渠道解决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

近年来,劳务派遣用工引发的社会矛盾剧增,为规范劳务派遣关系,减少立法资源下的投机行为,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对此调整。这种调整将是结构性的,涉及到我国劳动合同法相关理念问题的修正。笔者认为,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劳务派遣关系中劳动合同基础,以派遣期限为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例外,建立用工关系临时性与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劳务派遣机制,通过立法明确劳务派遣期限和劳务派遣中用工关系向劳动关系的转化条款,贯彻“雇用容易解雇难和派遣容易退回难”劳动法治理念,切实通过具体的立法措施,维护和落实同工同酬和社会保险权利,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以共同受益者承担对被派遣劳动者的共同责任,促成有序、公平的法律环境,保障我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颖,《劳动合同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宋群英,《关于劳务派遣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王全兴,侯玲玲,《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许亚盛,《完善与推行新型用工制度—劳务派遣制》,《化工管理》,2007(6);

[5]丁薛祥,《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致谢

电大二年半法学本科的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大学给了我二年半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二年半以来我的班主任***老师和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余**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余老师寻求帮助,而余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给我及时的反馈。余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余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余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我很多同学的热情帮助。

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办法

劳务派遣人员用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公司劳务派遣人员用工的管理,维护公司、劳务派遣公司和劳务派遣人员三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劳务派遣公司是指与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含个体经济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派遣人员是指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并在我公司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劳务派遣人员。 第二章管理职责 公司对劳务派遣人员的管理,坚持“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和“合理规范使用、严格控制总量”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主管部门职责 人力资源部是公司劳务派遣人员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劳务派遣人员的宏观控制、政策制定和监督考核。 第五条其他部门职责 (一)各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必须依据“临时性、

辅助性、替代性”原则使用,并负责对劳务派遣人员进行具体管理。各用人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为劳务派遣人员用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二)安全监察部负责劳务派遣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其考试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发放上岗许可证,对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保卫部负责劳务派遣人员的相应注册登记、发放入厂证件、法制教育及有关的治安管理工作。 (四)总经理工作部负责劳务派遣人员使用的法律程序、劳务派遣协议、劳务外包协议的审查及相应的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 第六条为完成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或因生产急需而公司定员暂时不能调剂,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可以有条件使用临时用工(使用时间不超过半年)。 第七条标准工程项目(如:基建项目,机组设备大、小修等)定额范围之内的工作不得招用劳务派遣人员、临时用工。 第八条正常性的工作岗位和管理岗位不得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第九条部门定员范围内的工作不得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第十条劳务派遣人员的使用本着节约、效能的原则,实行专项审批许可制。

[综]XXXX年司考法理学合同法真题及答案

2011年司考法理学、合同法部分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法不阿贵”、“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资源。关于借鉴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A.本质的同源性 B.彻底的人民性 C.充分的开放性 D.实践基础的相同性 2.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关于这些做法的意义,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恰当的? A.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 B.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 C.人民群众是执法主体,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运动 D.司法权必须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关于它的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

4.2011年6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30多天收到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81封群众来信,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关于这种“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A.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 B.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C.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 D.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5.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 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 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 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权”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下列哪一宪法原则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1943年,马锡五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就地办案,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被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的法治意义,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A.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典范 B.是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及司法为民的典范

法理学思考题

1、张某与李某是某大学同班同学且为好友。一日李某主动请张某星期天到电影院看电影。到了星期天,张某首先乘车至电影院门口等候李某。但李某突然改变主意,直到电影散场也没有来电影院。张某为此愤愤不平,提出与李某“断交”。问: xx的行为具有法律意义吗? 2、张某在开车上班途中,发现赵某被汽车撞伤,倒在地上。张某将张某扶进自己的汽车,闯过六个红灯,将赵某送到医院。后张某由于违反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被交通警察罚款200元。 问题分析: (1)交通警察对张某罚款200元,体现了自然法理论的基本立场,还是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立场? (2)假如你为张某的行为辩护,那么应当站在什么样的法学立场上? 3、"请运用法的形式特征分析如下案件: 一对夫妻在自家的房子中观看黄碟,是否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什么? (提示: 这里关键要分析“在自家的房子中观看黄碟”是关系行为,还是个体行为) 4、在有关法系的问题上,学生甲与学生乙有一些不同的认识。甲认为: (1)法系就是指法律体 系; (2)法系的划分标准是单一的、绝对不变的; (3)在英美法系,制定法不是法的正式渊源。 乙认为:

(1)法系是比较法学的概念,它与法律体系不同; (2)法系的划分标准具有相对性,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3)在英美法系,制定法和判例法一样,都是法的正式渊源;但是,在大陆法系,判例则不是法的正式渊源,判例也没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上述哪一种或哪些观点有道理?为什么? 5、某地来一外商投资,在宾馆住的时候,碰到小偷偷了钱包,外商报了案, 1党委和政府知道了以后责令公安机关要限期抓到小偷,公安机关抓住小偷以后,党委和政府责令要严肃处理,严惩不贷,然后把钱包还给为外商,结果外商带着外资走了,没有在这投资,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外商为什么走了? 6、以下关于权利义务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诉讼当事人要求法院依法公开审理的权利是对世权。” (2)“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自由,这一义务属于对人义务和消极义务。” (3)“在许多情况下,权利可以转让或放弃,义务不能随意转让或者放弃。” 7、"根据我国 1997年10月1日起生效实施的《刑法》(又被称为新刑法)第270条的规定,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构成侵占罪,可以处以一定的刑罚。但是,在 1997年10月1日之前,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刑事法律是 1979年7月1日通过的《刑法》(又被称为旧刑法)。旧刑法并未设置侵占罪。某甲于

法理学 张文显 北大版 课后思考题1

什么样的法律现象才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学科分化之法理学研究意义,并反思其不足。 法学教育是什么类型的教育 法学是不是一门社会科学 法学方法论基本原则是什么 怎样以科学态度准确理解运用理解阶级分析方法 思考价值分析方法与予以分析方法之间的区分对法理学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法学士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为什么说马克思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历史上的伟大革命 思考马克思法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如何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思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法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法有什么基本特征 与以往的法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认识有何进步意义法的规范作用是什么 运用语意分析方法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进行概念上的界分 当代中国主要法德主要渊源是什么 法德效力范围是什么 在法学研究中有哪几种关于法的要素的分类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是什么 在司法裁判中法律原则有哪些功能 法律体系的特点与划分标准是什么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主要法律部门有哪些 如何保障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为什么说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说现代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 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有哪些 如何理解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责任与法律任务的关系是什么 道义责任论与社会责任论有什么不同之处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哪些 思考法律规范、法律行为、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等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理解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程序在法治中的重要作用 正当程序的特征与意义是什么 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思考法与原始社会习惯之间的关系 分析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之处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与特征

关于同性婚姻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关于同性婚姻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 在探讨法律承认同性婚姻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法律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法律是对政府,公民,社会团体,经济组织之间权利和义务作出的规范的总和。这些规范包含了违反这些规范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婚姻法是对于公民之间基于婚姻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的总和。我国现行婚姻法项下的婚姻的概念是异性之间的婚姻。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看,法律确立和保护同性婚姻的法理基础。 一、法律并不保护婚姻,而是保护公民因婚姻而产生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不难理解,法律并不代替公民缔结婚姻。但缔结婚姻的双方,如果想要得到法律所确定的关于婚姻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法律设定的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达到法定婚龄以及其它条件。在婚姻法律制度出现之前,缔结婚姻的双方关于婚姻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一些族群习俗来规范的,并不统一。在某些情况下,更是以契约关系来处理的。譬如指腹为婚。当然,一些违背婚姻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婚姻旧习,已经被唾弃。但是,婚姻制度在相当大的层面上,与契约制度仍然有相同之处。首先,法律并不代替公民签订契约,这与法律并不代替公民缔结婚姻一样;其次,契约的签订意味着双方之间意欲通过合意的契约关系达成一定的契约目的,婚姻的缔结则意味着双方之间意欲通过合意的婚姻关系达成一定的婚姻目的(或爱情圆满,或传宗接代,或家族联合;这里法律只审查合意,但不能且在实践中无法审查目的);其三,契约法律制度只保护符合法定要件的契约所产生的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婚姻法律制度只保护符合法定要件的婚姻所产生的婚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从根本上,婚姻法律制度对婚姻成立的所有条件设定,是针对公民希望通过婚姻取得相关权利和义务的要求而作出的。应当认识到,一国在决定公民在何种条件下缔结婚姻方能享有婚姻的权利和义务时,是以尊重公民当事人真实意愿为原则,兼顾当事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状况以及社会整体利益(public interests)来考虑的。例如,一夫一妻制和禁止纳妾,绝非仅仅是一些伦理上的考虑,还有社会整体男女比例关系以及对婚姻一方当事人(特别是女方)权利的法律保护的考虑。 在确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之后,法律就必须对符合这些条件而缔结的婚姻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给予保护,这些权利包括相互扶养权,共同财产权,获得赡养权,遗传继承权等等。但是,法律并不保护婚姻本身。当一方因任何理由提出离婚时,一旦符合法定条件(笔者仍然将这些条件的满足视为因婚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一部分),法律就必须允许双方当事人的婚姻终结,除了法律规定的双方当事人因婚姻而产生的在离婚后持续有效的权利义务之外,双方当事人因婚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亦同时终结。 二、对同性婚姻的承认,其目的就是确立和保护同性公民因婚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劳务合同】劳动合同书(劳务派遣)

劳动合同书(劳务派遣) 编号: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监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经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甲方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 注册地址__________ 经营地址__________ 第二条乙方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户籍类型(非农业、农业) __________ 居民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 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名称__________证件号码__________ 在甲方工作起始时间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

家庭住址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 在京居住地址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 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省(市)__________区(县)__________街道(乡镇)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条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本合同于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止。本合同于__________年 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终止。 甲方派遣乙方到用工单位的派遣期限自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 __________日开始。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四条甲方派遣乙方工作的用工单位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乙方同意根据用工单位工作需要,担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 第六条根据用工单位的岗位(工种)作业特点,乙方的工作区域或工作地点为 第七条乙方按用工单位的要求应达到工作标准。

派遣员工管理办法

派遣员工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规范公司派遣员工的行为,维护公司、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三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本办法对派遣员工在劳动合同期间必须遵守和履行的事项做出规定,作为公司与派遣员工之间所签《劳务派遣劳动合同》内容的补充部份。 2、本办法所称用工单位是指已与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含个体经济组织)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派遣员工是指公司与之签订《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人员。 3、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派遣员工(包括被派往用工单位履行劳动义务的、尚未派出的或被用工单位退回的派遣员工;本办法所称劳务派遣包括劳务派遣、劳务承包、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等)。 4、公司授权用工单位对派遣员工进行日常管理与奖惩。本办法所规定条款,派遣员工在派出工作期间若用工单位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5、派遣员工享有取得劳动报酬、享受社会保险等劳动权利,同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劳务派遣劳动合同》中的约定;遵守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6、派遣员工应在上岗一个月内与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或《劳务协议》。 7、在公司规定的期限内要求派遣员工办理相关手续、交纳相关资料的,若因派遣员工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办理、交纳者,所造成的不利后果由派遣员工本人自行承担。 二、招聘与录用 1、招聘原则 ①坚持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的原则; ②坚持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 ③坚持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坚持统一招聘,统一派遣的原则。 2、招聘条件 ①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身体健康,能适应工作需要; ②具备与用工单位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学历、专业、技术、 技能、工作经验及经历; ③符合公司招聘工作岗位的其他要求。 ④公司按照委托方的要求和标准,负责制定招聘方案和录用考试,办理招聘录用手续、资格审查和派遣工作。委托用工单位负责应聘人员的报名、体检等工作。 3、岗位变动 派遣员工工作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工单位可调换或安排派遣员工的工作岗位,派遣员工应当服从合理的安排: ①用工单位因工作需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规程、组

法理学学习心得

法理学学习心得 法理学学习心得 法理学学习心得(一): 《法理学》是很多大学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很多学生都感觉难学、难懂。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明确以下的认识,然 后再采取适当的方法: 第一,理论大多来自人们的实践总结所得。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实践经历或没有从法律角度观察现实的习惯,所以,对法的理论理解 有难度属于在所难免!但是,为了学习具体法律务必首先解决对法的 认识论问题。而法理学恰恰是能够带给法的基本理论的学科,不开 该课是法学专业知识的缺失。因此,在对学习该课的期望值上,就 不能定位过高。我们老师一般开玩笑说,大一学法理就是灌灌耳音。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理论要点就能够了。其它的时间就是在 课堂听听老师介绍各家的学说、课下看看经典的法学著作、翻翻法 律类杂志。比如我在大一的时候,就看完了毛选、马恩选、《法的 精神》、很多版本的法理教材、罗素尼采等西方学者的代表作。 第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学法理的人,总想弄明白每句话的内涵,总想对法律有个总体的认识。其情绪能够理解,但 这个愿望不大可能在大学第一学期实现的。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是 由很多资料甚至领域构成的,法理学也是如此。大学第一学期所讲 授到的资料只是法理学的一部分,个性是很多时候,也是极个别学 者的一部分思想。能把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知识点搞明白就是不小 的收获,对法理的理解还要靠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来体会加深。很多 学生毕业实习回来,要求学校再开专题讲座,讲授法理。就是因为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不是法律条文能解决的问题,需要 在理论上加以解释。为此,有的大学在最后一学期课堂教学中,再

开有关法理的课,如《法学进阶》。就是一个知识理论再回炉的过程,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 第三,勤于思考、善于应用是学习的动力。法理学的知识是理论性很强的体系,对理论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将所学到的理论与现 实结合起来去验证,得到验证的快乐就是学习的快乐。比如在看电 影《秋菊打官司》后,想到国家制定的法和老百姓心目中的法之间 的差别;看十七大报告,看到法治思想在其中的体现;等等。老师们 在课堂讲授相关理论时,一般都会举实例说明。而学生,也能够将 现实中的法律现象与理论相联系去思考。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会 发挥其价值。价值的体现,才会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探索。 法理学学习心得(二): 法理学课堂学习心得 ——法律与政治 在第一堂课里,李老师说了一句话,成了我日后思考的主题。他说“法律是一门很肤浅的学科,更深刻的东西不在那里。”越深入 地思考这句话,就越震撼。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初次阅读法学著作,都会觉得枯燥,尽是咬文嚼字、罗列堆砌,感觉智慧的东西很少;而在我初次阅读文史哲 的经典著作,感觉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但是为什么法学著作没有这种冲击力呢?是因为中国法学只发展了 二十余年,思想水准无法与其他绵延流长的学科相比,还是法学这 门学科本身的限制?恐怕都有吧。 应对这个学科的特性,我们就应怎样去学习,才算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我认为,法学能够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块(也能 够叫一虚一实),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实践”一块,只要学好司法考试的资料,再辅以法院和律所的经验,就算基本掌 握了,这是一种偏重技术性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一块,仅从现 有的法律现实无法把握到它的灵魂,目前法学界所能带给的思想营 养也较贫乏,因此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一切有益于它成长的 知识。

单一所有人理论的法理学思考

单一所有人理论的法理学思考 单一所有人理论的法理学思考 一、单一所有人理论 19世纪英国的Bamford v.Turnley案阐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农民把铁路运营者告上了法庭,因为火车溅出的火星导致他们的农田发生了火灾。法官认为,“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铁路运输者应当运营火车,但是除非铁路运营者承担他们自己应当承担的费用,否则他们就不会运营火车。如果他们承担的费用中一部分是烧毁树木所产生的成本……他们就会重新衡量是否值得继续运营下去。倘若他们认为即使烧毁了树木他们也能够盈利,那么他们明显应该去对树木的实际所有者进行赔偿……” 这个案件非常明显的运用了单一所有人理论,即如果这份财产属于我,那么我会如何做?单一所有人的定义是指:当物品的成本与收益或者说是损失与补救成本同时属于一个民事主体时,该民事主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采取的措施就是最有利的措施,切实对社会最有效用的措施。单一所有人理论特征就是它能够同时考虑两种或者多重利益。该理论的目的是让利益相关人从单一所有人的角度来行事,思考其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进而选择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措施,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而为了提供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工具,法律通常需要通盘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运作。因此将单一所有人理论应用于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以使得法律的实施尽可能地实

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 二、对《合同法》第119条相关分析 《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当事人因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已有的法律文献对《合同法》第119条的解读更多的是从诚实信用角度、信赖利益角度来考虑要求非违约方承担相应责任的法理依据。而在考虑到在适用该条款的具体维度的把握上是则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的设计,从本文由收集整理善意的相对人的合理行为角度来予以把握,考察行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感,以普遍的道德感来决定非违约方是不是应当承担责任。但是这样的分析具有向上的道德性追溯的色彩,有向道德理念逃逸的嫌疑,无法为实际的司法操作提供一套可行非标准来予以分析的。将这样的规制归咎于道德或者法律原则与理念的要求是一个万精油式的回答,但是也就是从来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道德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在一个社会中可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普世的道德标准。而关于道德的争论某种程度上是关于手段的争论,是趋向于分流的争论。我们在道德领域是无法找到一个标准答案的。因此,这样讲法律问题最终诉诸于道德手段来解决的进路最终只会增加法律的不确定性和比较难的可操作性。因为,一个过于宽泛的答案等于没有答案。 因此,将《合同法》第119条的深层法理依据归因于民法领域中

对我国同性婚姻的立法思考

对我国同性婚姻的立法思考 摘要: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的历史和各类文化中普遍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几乎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存在。二战以后,随着人们认知不断进步和同性恋者争取自己权益的运动的发展,人们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化。本文从人类对同性恋的认识出发,及立法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对同性恋者的婚姻立法进行思考建议。 关键词:同性恋同性婚姻立法的可行性必要性立法建议 一、同性恋的定义及普遍性 1.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是homosexuality的意译,最早是法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是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Walker在《牛津法律指南》中写到,同性恋是一个人和另一个同性别人产生的性吸引,并导致身体接触和性快感。 2. 同性恋现象的普遍性 同性恋现象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社会事实,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甚至在许多未开化与半开化的民族中,同性恋是一个彰明昭著的现象;尤其在当地的文化中,甚至占据着优越的地位,同性恋因其特异性受到人们的仰慕和尊敬。 (1)世界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 古代非洲北部的迦太基人、希腊人的一部分祖先杜伦人、古代黑海一辈的西先人、以及后来北欧的诺曼人的历史中,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根据记载,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都有大量同性恋现象的存在。有专家认为,玛雅文明属于同性恋甚于异性恋的文明。在一些伊斯兰国家,由于女性与世隔绝,导致男性中同性恋现象风行。 (2)中国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12中写到:“杂说称娈童始黄帝”,此处“娈童”即指同性恋。而关于同性恋的第一个实例,则是《宴子春秋》中所记载的“羽人”倾慕齐景公的故事。又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暇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汉哀帝的袖子,汉哀帝不忍惊醒他,遂“断袖而起”。于是,“龙阳”、“余桃”、“断袖”便成为后世指称同性恋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标准版

劳务派遣劳动合同 甲方(用人单位)名称: 住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居民身份证号码: I1 I --------------------------------------------------------------------------------------------------- 1----------------------------- 1 文化程度: 住所: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劳动合同期限 一、本合同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合同自年月日起至年月 I日I 止。- ----- ---- -------- ----------- --- 二、本合同约定试用期,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 年------------------------------ 月日止。一 三、甲方派遣乙方到用工单位的派遣期限为年月日

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止。-------------- 第二条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及要求 甲方派遣乙方工作的用工单位名称: 乙方同意根据用工单位工作需要,从事工作,乙方-------------------- 的工作区域或工作地点 在。 乙方按用工单位的要求应达到以下工作标准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三条. 一、工作时间按下列第项确定: ------- 1、实行标准工时制。乙方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息两天。 2、实行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的不定时工作制。 3、实行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结算周期:按结算。-------- 二、甲方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乙方工

近年来法理学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复习课程

近年来法理学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1. 规范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1)法的概念问题包括特征问题,传统意义上对什么是法有过很多的描述,我国从国法的角度理解的比较的多。还有法的特征也是频繁的在考。多选题考察的比较的多。 (2)法的要素问题,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的概念等这些基本的要素,常考点就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这里涉及一个理论问题,法律规则的内涵到底范围有多大,和法律原则的界限在哪里,法律规则内涵的合理性等法理问题的研究。一般在论述题中体现的比较的明显。 (3)法律体系的问题,法律体系既可以小考也可以大考,大考就会问你在我国现有的法制体制下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等,讲依法治国也好,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好,都是要有法可依,这个“法”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种题型不乏会出答题的可能性的。 (4)法律关系的问题,一个是法的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譬如今年的第七论述)。 (5)法的效力问题,法律渊源(从判例为主题来论述判例制度的作用,我国现在越来越关注判例问题,例如,许霆案、醉驾案等都会为其他法院所借鉴),法律效力等级体系等问题。(譬如说,法为什么有效力?一般可以从规范效力、实施效力、心理效力、社会效力等角度去分析,单就规范效力角度而言,法的效力来源于宪法的规定) (6)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问题。法律责任问题涉及的案例也是很多的,因为违法、违约而导致要承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没什么质疑的,但是民法中有特殊的侵权责任,譬如说,某甲的狗把乙给咬伤了,某甲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是法律责任的问题。至于法律制裁问题,我国的法律制裁大致可以分为宪法制裁、民法制裁、行政法制裁、刑法制裁等。就拿刑法制裁来说吧,我国刑法规定的制裁方式非常的多,最严厉的就是对生命的剥夺,而且我国刑法条文中规定的死刑很多,这就遇到一个问题,与人权的结合问题,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在质疑我国是否在保障人权,这就涉及到死刑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 2.价值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理解法的正义性价值问题: (1)立法听证的考察,譬如,个人所得税的提高问题的听证,就牵涉立法正义性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评判立法正义的标准是什么:是否符合立法的民主原则?是否符合立法的科学的原则?是否符合宪法原则(规范正义的原则)?

关于同性婚姻的法律思考(1)

关于同性婚姻的法律思考 黄秋月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老干处,湖北襄樊441050)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急剧变迁,人们的情感生活日趋丰富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日趋自主化,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逐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在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及同性婚姻的法律权利及保护的观点。但同性婚姻合法化会带来很多弊端,鉴于此,理论上保持对话,现实中尊重选择以及立法上科学、谨慎,应当是当代中国对待同性婚姻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姿态。 关键词:同性婚姻;合法化;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2005)06-0058-04 收稿日期:2005-06-12 作者简介:黄秋月(1970-),女,河南南阳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老干处干事,主要从事婚姻法学研究。 1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文字记载以来,婚姻作为一种 社会制度历来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结合,并且包含着在家庭中生育和抚养子女的内容。这已经作为一项真理或历史规律为全世界所普遍默认并沿袭至今。然而,近年来,随着后工业化时代文明的快速演进,随着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急剧变迁,人们的情感生活日趋丰富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以及生活方式日趋自主化,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逐渐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传统的婚姻法律关系及婚姻家庭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性婚姻问题由此成为婚姻家庭法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2同性之间能否缔结婚姻关系 1971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对男同性恋者贝克尔(RichardJohnBaker)和麦克唐纳尔(JamesMichaelMcConnell)要求被告纳尔逊(Nelson)为其颁 发结婚证而遭到拒绝,于是起诉到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1]。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件有关同性婚姻的案件。其后,又相继分别发生了多起案件。这些案件的原告均诉称,法律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结婚,所以关于婚姻成立的立法目的中应当包括同性婚姻。因此认为当地法院没有遵循法律的正当程序和平等保护条款的规定,从而侵犯了他们的自由权、结婚权、平等权、财产权等。由于受美国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程度 的制约,上述案例均以原告———同性恋者的败诉而告终结。与之相联系,这些同性性伴侣之间的权利也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但是,此后的同性恋权利运动和人权运动不仅没有停息,反而一浪高过一浪,众多的同性恋者致力于消除禁止同性恋者结婚的法律障碍。在争取婚姻权利的过程中,他们不屈不挠,历经许多艰辛和曲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和人类民主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愈来愈崇尚自我、尊重差异,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愈来愈开明、宽容和认可,“禁止同性婚姻”的论点和做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松动和破解,并相继发生了一些逐渐承认同性伴侣权利的判例,并出现了许多关于同性恋及同性婚姻的法律权利及保护的观点,归纳如下: 第一,同性婚姻并不意味着一定违背人类的道德和思想意识; 第二,禁止同性婚姻实际上是一种性别歧视;第三,从一定意义上讲,同性婚姻家庭同样具有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职能; 第四,婚姻并不意味着必须以异性为自然前提;第五,同性婚姻、同性家庭与其子女成长之间并不能产生必然影响。 3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弊端 尽管从总体趋势来讲,世界各国的立法都正视 同性伴侣的婚姻要求,并通过渐进的法律改革来保障这一权益,并且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如丹麦、荷兰、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冰岛、挪威、新西兰、德国、法 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ngf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Vol.4No.6Dec.2005 58

劳务派遣合同(模板)

劳务派遣合同 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甲方): 派遣单位(以下简称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甲方将本企业所需劳动力交由乙方统一派遣的相关事宜达成以下条款,以咨信守。 一、劳务派遣人员的条件和提供劳务的方式 乙方按甲方要求招聘、录用符合条件的人员,以劳务派遣的方式派往甲方(具体人数另约定)。 二、劳务派遣人员的招录与变更 1.劳务派遣人员可由甲方自行面试、确认录用,也可委托乙方进行招聘并交由甲方确定。派遣的劳务人员一经确定,甲、乙双方应拟定《劳务派遣人员名单》,并签字、盖章,作为本合同的附件,由乙方与劳务派遣人员签定劳动合同; 2.甲、乙双方按照商定对被派遣的劳务人员进行变更的,要相应更改《劳务派遣人员名单》,并须经双方签字、盖章认可。劳务派遣人员在甲方工作期间依法需要辞退的,甲方应提前35个工作日将辞退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由乙方负责与劳务派遣人员办理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甲方应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 3.劳务派遣人员在甲方工作期间,因病、工伤(含职业病)在医疗期内的,以及女性职工的“三期”期间,甲方不得通知乙方与其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甲方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继续履行用人单位的职责。

三、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支付 1.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按照甲方依法制定的标准执行,实行同工同酬; 2.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甲方应于每月日前转入乙方银行账户。乙方根据甲方提供的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清单,转入每个劳务派遣人员的银行工资卡账户内; 3.甲方应做好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明细表,乙方根据甲方转入的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足额发放和缴纳; 4.劳务派遣人员的每月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甲方如不能按期支付,以及乙方未能按期转入工资卡账户,违约方应自逾期之日起每日按未支付总额5‰的比例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四、甲方权利与义务 1.必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合法规范用工,安排劳务派遣人员在甲方的具体工作岗位,监督、检查、考核劳务派遣人员完成工作的情况; 2.对劳务派遣人员是否适合要求有最终决定权; 3.劳务派遣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甲方可立即通知并退回乙方: (1)在试用期内不符合甲方工作要求的; (2)严重违反甲方劳动纪律、规章制度的; (3)严重工作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4.甲方要求劳务派遣人员进入公司前需身体健康,并根据甲方的要求提供健康证明,体检不合格的人员退回乙方,乙方自行安排;

劳务派遣具体办法方案

精心整理 劳 务 第三部分………………………………………劳务派遣的好处 第四部分……………………………………项目服务与管理 第五部分…………………………………客户服务与关系维护 第六部分…………………………………员工管理与服务

第七部分…………………………………派遣服务报价函 第八部分…………………………………承诺 第二部分劳务派遣的定义 一、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是由四川道远人力作为员工的法定雇主,用工单位同四川道远人力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用工单位负责派遣员工的工作管理,四川道远人力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即用 1 同2 代扣代 很好的及时解决用工单位季节性用工的招聘、用工管理方面的问题) 3、减员派遣: 指用工单位对自行招募或者已雇佣的员工,将其雇主身份转移至四川道远人力。 用工单位支付管理费和服务费,由四川道远人力向派遣员工代付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各类社保基金等费用。其目的是减少企业固定员工,增强企业面对风险时的组织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的弹性。(本形式非常适合解决企业转制后原有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 4、试用派遣:

这是一种全新的劳务派遣方式,用工单位在试用期间将新员工转至四川道远人力,然后以派遣的形式试用,其目的是使用工单位在准确选才方面更具保障,免去了由于选拔和测试时产生的误差风险,有效降低了人事成本。(本形式能很好的解决对新进员工在试用考察后不适合企业需求时遣散安置问题) 5、项目派遣: 用工单位为完成某一项工作而急需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完成后, 只需要几名维护人员。富余人员即可以结束派遣,由公司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等手续,解决了人才“用一阵子,养一辈子”的难题。(本形式能很好的解决对某些只用一段时间,而不需要长期 注: 具体地说, 从 广 人力资源输出输入渠道。同时,除通过自身人才渠道、市内各校和就业机构、人力资源QQ群等传统途径寻找人才外,四川道远人力也拥有大量忠实的员工举荐同行业人才,还可通过自己的联合办学学校选拔人才,建立了有效的内部人才储备库。 (三)减少人员储备:以前企业为了面对产品市场日益加快的变化形势,常常采用人员储备措施,因此在企业中总是存在一部分富余人员。自从有了劳务派遣机构以后,对于不可预见性的生产波动引起的临时性的劳动力需求,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劳务派遣的形式满足需求。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人工成本。

法学导论思考题

法学导论思考题 章一: 1.什么是法学?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1)、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又可分为三个层次:①知识之学。法学作为一门科学,表现为一种知识系统;②智慧之学,即关于法律的能力、方法、技巧和思维的学问,如破案智慧、立法技术和管控社会等;③精神之学,法学作为精神之学,它应当全面展现并传播法律的精神,如公平、正义精神。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研究规则与秩序的学问。 2.试论法学的研究对象 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法律现象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由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例如,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文化、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等受到法律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各种社会现象,都是法律现象。法学不仅要研究法的本身,还要研究法律现象的规律性。 3.什么是法律现象?请举例说明。 法律现象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由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例如,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文化、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等受到法律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各种社会现象,都是法律现象。

4.试论法学的品格。 (一)法学是治国之学:法学不仅要研究法国理念、法国模式(人治还是法治)、治国体制(共和还是专制)、治国目的,还要研究国家权力的设立和运作等问题(如分权制衡)。 (二)法学是强国之学: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都离不开改革和开放。而改革开放之过程,就是法的废、改、立过程,就是法学对之进行导航和护航的过程。法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法学是正义之学:法学之所以是正义之学,最根本的原因是作为法学的研究对象的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无论作为法学一般理论的法理学,还是作为法学体系组成部分的部门法学,都要研究正义问题,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特别是司法,更是维护正义之神,司法公正和司法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四)法学是权利之学:①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说到底就是权利、义务现象;②法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涉及到权利问题,各部门法学的研究重心也是权利问题;③法律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到权利或利益问题,法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权利的学问。如果法学研究的问题缺失权利这一内容,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张文显是权利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章二: 1.概述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进程(详见课件第二章,然既为概述,必不会如此麻烦)

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思考

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思考 [摘要]公共利益的概念尽管历史久远,在现行法律文本中反复出现,在学界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众说纷纭的公共利益面前,提炼出公共利益的基本要素,揭示其与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准确把握公共利益的精义所在。 [关键词]公共利益;政府利益;个人利益 Abstract:Of late public interest has been a hot spot within the legal circle. Despite its long history and its recurrent presence in legal text,public interes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In face of the divergent definitions of public interest,it is a must to extract the basic elements and reveal thei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blic interest,governmental interest and personal interest in order to grasp the gist of public interest. Key words:public interest;governmental interest;personal interest 2004年以来,法学界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可谓方兴未艾。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现行宪法的第4次修正案。该修正案加大对公民个人合法私有财产保护力度的同时,确定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宪法原则,引发了学界对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诠释。二是宪法修改后,在对个人财产征收和征用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严重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