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重点摘要

民法重点摘要

民法重点摘要
民法重点摘要

物权法论

9物权法的结构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法定原则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得创设(物权法第5条)。其理由:物权的绝对性、交易安全的需要。

不得创设法律不承认的物权,称为类型强制。不得创设与法律规定内容不同的权利内容,称为类型固定。

学者认为,此处“法定”之法指成文法,不包括习惯法在内。

2、物权客体特定原则

物权客体特定原则指(一个)物权的客体为一个物,(一个)物权不能存在于两个物之上,也不能存在于物之重要部分之上。又称一物一权原则。

法律规定对主物的处分效力及于从物,非主物与从物共一物权,而是对主物物权的处分的效果,法律使之当然发生在从物物权上。

3、物权的效力原则

(1)、排他效力: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同时成立两个以上内容不相容的物权。

(2)、优先效力:在两个以上权利实现时,相互冲突的,物权效力优先于债权,数物权冲突时,其他物权优先于所有权,担保物权间、担保物权与用益物权间,成立在先者优先。

(3)、追及效力:物权成立后,无论标的物展转入何人之手,物权人均得追及所在,即实现对物的支配。

(4)、妨害排除、妨害防止效力:物权受到妨害,权利人得请求排除,有妨害发生危险时,得请求防止。

4、物权变动原则

(1)、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与无因原则

分离原则指承认在债权行为(负担行为)外存在物权行为(导致物权变动的行为)(处分行为),即债权行为(物权行为的原因行为)导致(变动物权的)债权债务发生,物权行为导致物权的变动。

无因原则指债权行为(原因行为)的无效不影响物权行为效力。

使此一原则为德国民法物权法的基本结构,它使得物权变动的根据与时点显现的非常清晰,有利于交易安全,物权的绝对性得以合理贯彻。也使物权变动的依据符合法学原理。

(2)、物权公示原则:物权须以一定的方法显示,使公众得以察明、知晓,此物权绝对性的要求、交易安全的要求。

物权公示方法,动产依占有为其公示方法,不动产依登记(簿之记载)为其公示方法。(物权法第7条)

(3)、物权公信原则:依法律规定的公示方法所公示的物权,纵与权利归属真实状态不符,信赖公示之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受到保护,即纵相对人无物权处分权利,善意第三人也得依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

9不动产善意取得:

物权法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9动产物权的让与(依物权契约变动物权):

让与合意及交付。交付为(变动动产物权)物权行为生效条件。交付包括:现实交付、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及拟制交付。

物权法23条——27条

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二十六条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第二十七条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9所有权与其他财产权的时效取得

动产所有权时效取得的构成要件:自主占有他人的动产、公开、和平、持续占有、经过法定的期间

9动产所有权(取得)

二、先占

先占指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之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先占为事实行为,无须行为能力。

构成要件:无主的动产、以所有的意思而占有、无法律禁止的规定或他人有先占权。

法律效果:先占人取得动产所有权。

我国物权法未规定此制度。

三、遗失物之拾得(物权法109条——114条)

遗失物的拾得指发现他人之遗失物而占有之法律事实。为事实行为,拾得人无须有行为能力。遗失指非基于占有人意思而脱离其占有,并且脱离占有不是由于他人对占有的侵害。

构成要件:须为遗失物(无人占有但为有主的动产)、拾得(发现并占有)

法律效果:

(1)、法定债之关系:拾得人的义务:通知、保管、报告及交存、返还义务(遗失人及受领权人)以及可能的损害赔偿义务(故意及重大过失责任)。拾得人的权利:费用偿还请求权、报酬请求权。

(2)、物权变动:拾得人(我国为国家)有条件取得物的所有权。

拾得漂流物或沉没物准用。

五、添附

1、不动产附合:指动产因附合而为不动产重要成分。

构成要件:动产与不动产附合、动产成为不动产的重要成分、不属于同一人。

法律效果:有不动产所有人取得该动产所有权。

3、动产之附合

指不同所有人之间因动产相互结合,非毁损而不能分离或分离需费过巨,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构成要件:不同所有人之间因动产相互结合、非毁损而不能分离或分离需费过巨

法律效果:各所有人按动产附合时价值共有之。附合的动产有可视为主物者,该主物所有人取得合成物所有权。

4、混合

不同人的动产因混合而不能识别或识别需费过巨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法律效果:各所有人按混合时的价值共有混合物。有可视为主物者,其所有人取得混合物的所有权。

5、加工

指就他人的动产,加以制作或改造,使之成为新物而发生所有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构成要件:加工的客体为他人的动产、因加工而成为新物

法律效果:加工物所有权属于材料所有人,但因加工所增加之价值显逾材料价值者,加工物所有权属于加工人。

添附导致物权的变动,为物权法上效果。添附的原因(行为或事件)构成债法上法律事实时,发生债法上效果,得发生不当得利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9分别共有

共有人得抛弃其应有分,抛弃份额归属于他共有人。他共有人对应有分有优先购买权。(物权法101条:按份共有人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9共有物的管理:

除有契约另有订定外,由共有人共同管理。保存行为得由各共有人单独为之,改良行为须经共有人过半数并其应有分合计过半数者同意。(物权法:

第九十六条共有人按照约定管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十七条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9共有人得随时请求分割,此请求权为形成权。

9用益物权特征:

(1)、用益物权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之上,为他物权、限定物权、有期限物权。

(2)、用益物权以物的利用为内容,原则上于同一标的不得设定多个用益物权,但用益内容不相排斥者,得并存。

(3)、用益物权的取得多基于当事人的法律行为。

(4)、用益物权得为处分的标的,得为让与或抵押权的标的。

9担保物权的特征

1、担保物权为他物权

2、担保物权以确保债权的实现为目的

3、担保物权以支配担保物的价值为内容

4、担保物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9抵押权的含义

抵押权指对于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占有而供担保之不动产,得就其卖得价金受清偿的权利。(物权法179条: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抵押给债权人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

9抵押权对抵押人及抵押权人的效力

1、对抵押人的效力:得对抵押物为使用收益、得对抵押物为处分

2、对抵押权人的效力:抵押权的保全:防止抵押物价值减少请求权与抵押物价值回复请求权(193条: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也不提供担保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抵押权的处分、抵押权的实行

9取得:

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权已届清偿期或债务人无清偿能力、债权的发生与该动产有牵连性、非因侵权而占有、留置不违反公序良俗、留置须不与债权人所承担义务或债务人交付时的指示相抵触。

债法总论

z先契约义务与后契约义务

先契约义务指当事人为缔结契约而接触、准备、磋商时,发生的说明、告知、保密、保护等义务。后契约义务指契约关系消灭后,当事人付有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义务,以维护给付效果或协助对方处理契约终了的善后事务。(合同法第42、43条,第92条,解释第22条)z一时的契约与继续的契约

继续性契约指契约内容非一次性给付可完结,而是继续性地实现。继续性契约无效及撤消受有限制,契约效力仅向将来消灭,并得因情事变更而终止,且权利义务原则上不得转移。z契约成立方法

要约与承诺、交叉要约、意思实现及同时表示(合同法第32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z要约与承诺

(1)要约:指以缔结契约为目的得为相对人承诺的意思表示。【合同法14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要约为准法律行为,准用法律行为的规定。

要约为要约人向相对人发出的,受其拘束的包含足以决定契约内容的意思表示。

要约不同于要约邀请,两者区别依当事人表示、法律规定(合同法15条: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表示行为内容是否具体、是否注重相对人性质及交易习惯等而定。(现物要约,消费者无保管义务,逾期未取回者视为抛弃)

要约的方式,依契约形式而定。

要约的成立,意思表示作成并发出。

要约的生效,要约以对话方式进行,相对人了解时生效,非对话的,通知到达时生效(合同法第16条: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要约的撤回,在要约生效前,得以通知方式撤回。(合同法第17条)

要约的效力,形式效力(形式拘束力)指非当事人预先声明或依事件性质不得撤回,实质效力指受要约之相对人取得可以承诺的地位。(承诺适格)德、瑞、台为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及交易便捷承认要约的形式效力,(得预先排除,台民154条)。

法、日及我国有条件承认要约的形式效力。(合同法第18条: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

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1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要约生效,相对人取得承诺地位,该地位债权人不得代位,可以继承,经要约人同意可以转让。

要约的消灭(失效):要约被拒绝、要约存续期间及经过(承诺期间已过)、要约之撤消(合同法18、2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一)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二)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三)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四)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要约存续期间:约定期间,法定期间,对话的,须立时承诺,非对话的存续期间为依通常情形可期待承诺到达之时期,包括:一,要约到达的期间,二,相对人的考虑期间(依交易惯例、契约类型、相对人性质而定),三,承诺到达的期间。

要约人在要约发出后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不影响要约效力,相对人死亡视要约人是否有对其继承人为要约意思而定,相对人丧失行为能力原则上不影响要约效力。

(2)承诺:指要约受领人所为欲以要约内容为内容而订立契约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30条: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31条: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承诺的有效成立: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为之、于要约有效期内为之、须与要约内容一致。将要约扩张、限制或变更而为承诺,视为拒绝原要约而为新要约。(合同法30条)承诺的效力:承诺的效力的发生适用意思表示生效的规定。对迟到的承诺,要约人应及时发出迟到通知,否则视为未迟到。迟到的承诺视为新要约(合同法第28、29条)。承诺生效即成立契约。(合同法第22、23、24、25、26条)承诺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合同法第34条: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35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承诺的消灭:承诺撤回、契约成立(合同法27条)

【23-27条】

第二十三条 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

(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

第二十四条 要约以信件或者电报作出的,承诺期限自信件载明的日期或者电报交发之日开始计算。信件未载明日期的,自投寄该信件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要约以电话、传真等快速通讯方式作出的,承诺期限自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开始计算。

第二十五条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第二十六条 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z悬赏广告

含义:指广告人以广告声明,对于完成一定行为之人,给与报酬之意思表示。

z无因管理的含义

指未受委任、并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

误认他人事务为自己事务而为管理(误认的无因管理)或误认自己事务为他人事务(假想的无因管理)不构成无因管理。明知他人事务仍作为自己事务而管理(不法的无因管理),准用无因管理的规定。

z无因管理的成立

1、管理他人事务

管理,处理事务的行为,包括取得权利和负担义务。

对他人有误认,不妨碍无因管理成立。

事务,生活上一切事项,但须有法律上意义。不作为不包括在内。管理事务为法律行为时,可以自己名义或本人名义,以本人名义时发生无权代理。

2、须有为他人的意思

为他人意思,含有使管理行为所生利益归于他人意思为已足。为他人意思须客观上被认定。为他人意思与为自己意思不妨并存。

3、须无法律上义务

无义务而误信为有义务,不妨成立无因管理,但有义务而误信为无义务时,不成立无因管理。z无因管理的效力

1、违法性阻却

2、债之关系发生

管理人义务

(1)适当管理的义务:应依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管理,依有利于本人的方法而管理。虽违反本人意思,但为尽本人法定义务或公益上义务(不包括道德义务)或本人意思违法公序良俗的,仍为适当的无因管理。不适当的无因管理,发生债务不完全履行赔偿义务,为无过错责任,但管理事务为紧急者,仅就故意或重大过失负责。并可发生侵权损害赔偿义务,不阻却违法性。

(2)通知义务:管理开始时,应即通知本人,如无急迫情势,等本人指示。

(3)计算义务:报告管理情况、移交收取的物及权利、使用应交付的金钱支付利息,有损害时赔偿。

管理人权利

(1)已尽适当管理义务时;费用偿还请求权、负债清偿请求权、赔偿请求权。不以本人所受利益为限。

(2)未尽适当管理义务时:本人主张享受无因管理结果时,以本人所受利益范围内,对管理人承担义务。否则,可依不当得利调整。

z不当得利的含义

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损害的事实。不当得利系状态。

z不当得利的成立

1、受有利益:

积极得利:取得财产权、财产权内容扩张或束缚解除、债务免除

消极得利:本应支出费用而未支出,应负担债务而未负担、财产权应受限制而未受限制。

2、致他人受损害:

损害:现存财产减少或应得利益丧失。

受益与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指有联系非指受益与受损互为因果。

直接因果说:受益与受损基于同一原因事实。

非直接因果说:受益与受损纵基于两个原因事实,但在社会观念上认为有牵连关系者即认为有因果关系。

以给付关系取代因果关系决定不当得利请求权当事人判断标准明确、维护当事人间的信赖关系,保持当事人间的抗辩及承担相对人破产的风险。

3、无法律上原因

统一说:公平说、债权关系说、权利说

非统一说:基于给付行为的不当得利

(1)得利本于给付者但欠缺给付目的(原因):

自始无给付目的(非债清偿、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及撤消);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解除条件成就、合意解除及撤消等);给付目的不达(为某种目的给付,事后目的未达成)。

(2)得利本于给付以外之事由者:

出于受益人行为、出于受损人行为、出于第三人行为、出于事件之结果、出于法律之规定。依其内容可分为:侵害权利不当得利请求权、费用支出不当得利请求权、求偿不当得利请求权。

基于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与非基于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关系:基于给付不当得利请求权优先适用。

z不当得利请求权的排除

1、履行道义上的义务

2、债务提前清偿

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

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

z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1、须有加害行为

2、行为须不法

即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违法性阻却: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无因管理、权利行使、被害人允诺、正当业务。

3、须侵害权利或利益

权利仅指私法权利,包括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财产权利包括债权

利益指受法律保护之利益

4、须致生损害

损害指财产上或其他法益上受有不利益。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分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前者与加害人过失同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后者与过失无关,目的在于确定赔偿范围。

相当因果关系:无此行为必无此损害(条件关系),有此行为通常有此损害(相当性)。相当性属价值判断,具有法律上归责的机能,旨在合理转移和分散因侵权行为所生损害。

责任范围上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受到法规目的说的批评:就损害负责系法的评价,应就法律目的认定,相当因果关系说抽象不确定,难以合理确定赔偿范围。

5、须有责任能力

无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识别能力者无责任能力,行为时无意识或精神错乱者无责任能力。

6、须有故意或过失

z(赔偿之债)赔偿范围

当事人得约定范围;

法定赔偿范围:以填补债权人所受损害及所失利益为限,受害人有过失时得减轻或免

除赔偿义务,受害人基于同一事实受利益的,扣除利益,另考虑义务人生计。

z情事变更原则

1、含义:指法律关系发生后,为其基础或环境之情事于法律关系完结前,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之事由,发生非当初得预料之变更,如继续原法律关系效力,则显失公平者,法律关系效力得有相当变更。(解释二第26条)

2、效力:

(1)、变更内容:增减给付、变更给付、延期给付、拒绝先给付。

(2)、终止契约、解除契约、除去责任、拒绝履行。

z给付拒绝

1、含义:指债务人能为给付而违法的表示不为给付的意思通知。(合同法第108条)

2、效力:

(1)、履行期限届至后之履行拒绝:声请强制执行、请求赔偿。

(2)、履行期限未届前之履行拒绝:债权人得不经催告解除契约、得拒绝受领。

z给付迟延

1、含义;债务已届履行期,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给付可能而未为给付。

2、效力;

一般债务之效力:损害赔偿,包括迟延赔偿、不可抗力赔偿、替补赔偿。债权人亦得声请强制执行。

金钱债务之效力:迟延利息、其他损害。

z代位权

1、含义:债权人为保全其债权,得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权利。(合同法第73条)代位权为债权之权能,类似管理权。

2、要件:须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需债权人有保全债权的必要、须债务人已负迟延责任(但专为保存债务人权利之行为纵未迟延亦得为之)。(合同法解释1第11—13条)所谓必要指债权人有不能依债之内容受给付之危险,法以无资力为要件,日、台不以无资力为要件,对特定债权与无资力无关,以有保全为必要。

3、效力

对第三人效力,第三人对债务人之抗辩均得对抗债权人。

对债务人效力,债务人对该权利之处分权受到限制。

对债权人效力,代位权行使结果,仍归属于债务人(司法解释有不同规定),而为其总债权之共同担保。行使代位权之债权人得请求所支出费用,并对该给付物有留置权。(解释1第16、18、19、20、21条)

z撤消权

1、含义

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有害债权的行为,得声请撤消的权利。(合同法第74条)。

关于此权利性质,有请求权说、形成权说及折中说。(债权权能,内容兼具废弃与回复内容)行为通常为法律行为,除法律行为外之准法律行为、登记行为亦属之。事实行为、身份行为、拒绝取得财产权利行为、订立劳务契约、设立公司及以不得扣押财产为标的之行为等不得撤消。

2、要件

(1)、客观要件:须为行为、其行为以财产为标的、须有害于一般债权(就有害于特定债权不得行使撤消权)。所谓诈害债权以行为后资力状态定之,债务人资力之计算应计入债务人信用、劳力,时期以行为之时期

对部分债权人清偿不诈害债权,提供物保和人保、低价出售财产为诈害债权。有担保之

债权、附条件期限之债权、已过时效之债权其债权人皆得为撤消权行使。(解释2第18、19条)于撤消权行使前资力恢复者不得再行撤消。

(2)、主观要件:对债务人有偿行为的撤消,除客观要件外,尚须具备下列主观要件,须债务人为恶意,须受益人为恶意。恶意有希望主义与认识主义之分。受益人包括直接受益人与间接受益人。

z保证债务之效力

保证人得行使债务人之抗辩权、抵消权、撤消权。保证人得行使一般债务人之抗辩权。保证人有检索抗辩权,即债权人未就债务人财产为强制执行而未受偿时,保证人得拒绝清偿。z一般解除权(合同法第94条):

a、因给付迟延之解除:非定期行为(给付无确定期限或有确定期限非于期限内履行仍可达契约目的者),一方迟延,他方定相当期限催告,于期限内仍未履行,他方得解除契约。定期行为(非于一定期限内履行不能达契约目的者,分为依契约性质与依当事人意思表示),一方不按期给付,他方得不经催告直接解除契约。

b、因给付不能之解除: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致给付全部或一部不能于债权人无利益时,债权人得不经催告直接解除契约。

c、因给付拒绝之解除:无论期前或期后为给付拒绝,得不经催告直接解除契约。催告后拒绝者得直接解除。

d、因不完全给付之解除:不完全给付,可补正者,准用给付迟延规定,催告补正,于期限内不为补正,得解除契约,不可补正准用给付不能,不经催告直接解除。

e、因情势变更之解除。

z同时履行抗辩权

(1)、成立条件:

双方互负对待给付义务且无先为给付义务并为抗辩:继续性契约依约定或目的可认各期给付有独立对待给付关系者,仅各期之对待给付有牵连关系。债务清偿义务与担保物返还义务无对待关系。

他方当事人未为对待给付或未为给付提出而向对方请求:他方当事人履行或履行提出为一部或不完全,无论受领或拒绝,于补正前得为抗辩,他方当事人为数人,且给付可分的,一人为给付,债务人得为抗辩,债权人受领迟延不失抗辩权(有待商榷),债务人拒绝给付或因可给责事由不能履行时,债务人无抗辩权,抗辩权以对待给付可能为限得行使。(合同法第66条)

(2)、效力:一时阻却对方的请求,法院应为交换履行判决,排除迟延。

z不安抗辩权(合同法第68、69条)

(1)、含义:双务契约当事人之一方,应向他方先为给付,如他方之财产,于订约后,显形减少(支付不能说与危殆说),有难为对待给付时,于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前,得拒绝自己给付之权利。于缔约时就财产恶化情势有受欺诈或错误时,得撤消契约。对待给付恶化事实非直接关系财产者,得类推适用不安抗辩规定。

(2)、效力:排除迟延,请求交换给付或提供担保,于催告后仍不为者,得解除契约。

(3)、消灭:对方已为对待给付,对方提出担保,对方债务已届清偿期。

z对债务人效力:

让与通知(性质、方法、效力:对债务人生效,得发生表见让与),抗辩之援用;抵消之主张(合同法:

80、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人转让权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81、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受让人取得与债权有关的从权利,但该从权利专属于债权人自身的

除外。

82、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对让与人的抗辩,可以向受让人主张。

83、债务人接到债权转让通知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享有债权,并且债务人的债权先于转让的债权到期或者同时到期的,债务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抵销。)

z抵消

含义:指双方互负债务,而其给付种类相同,并均届清偿期,各得使其债务与他方之对等额之债务,同归于消灭之一方的意思表示。抵消为单方法律行为,抵消权为形成权(合同法第99、100条)。当事人得约定相互间债务依对等额而消灭之契约,为抵消契约,民法禁止抵消之债,在抵消契约不受限制,且抵消契约得附条件、期限。

z免除

含义:指债权人对债务人所为使债之关系消灭之一方意思表示。免除为单独行为,为处分行为,为无因行为,不因和解契约无效或赠与契约无效而无效。(合同法第105条: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合同的权利义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

z混同

含义:指债权与其债务同归一人,而债之关系因而消灭之事实。为事件非行为(合同法第106条: 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