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规避审计风险(1)

规避审计风险(1)

规避审计风险(1)
规避审计风险(1)

规避审计风险(1)

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业绩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则是减少了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注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

必要性就改制上市公司审计而言,主要的风险不在其资产不实,而在于业绩不实。这是

因为公司改制上市时,除注册会计师对其作至少三年的业绩审计外,其资产还须经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全面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存在比较重大的不实资产不被发现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小的。与此相反,鉴于目前急需改制上市企业的普遍状况和公司上市必须达到的条件,改制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着提高业绩的巨大压力,因其业绩不实导致的审计风险也远较其它企业为大。公司改制上市的过程,通常也是其资产重组的过程。因为公司要成功上市,其业绩必须满足—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相对来讲是不变的,而改制上市公司的业绩则往往是可调节的,调节的途径就是资产重组。这是因为业绩良好的公司内部可能存在部分不良资产,而业绩一般甚至亏损的公司中,也可能存在部分优良资产,在—些大型公司或公司集团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通。因此,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结合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无疑将会增强改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近年来国内公司改制上市的成功经验看,资产重组是业绩—般的公司改制上市的必由之路。在整个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过

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以其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通过积极参与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实现资产的最优组合,使改制上市公司真正具备较强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是规避因业绩不实所导致的改制上市公司审计险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目前执业环境下,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实际工作中、部

分注册会计师对资产重组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只是被动地参与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的制定,其结果往往将事务所和自己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为公司上市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利益、时间紧、工作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往往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重大压力,如果不能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来控制审计风险,最后就可能不得不在某种压力下违心地发表审计意见,使自己陷于风险的漩涡。注

册会计师介入资产重组的途径改制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是各中介机构、改制公司

(有时还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合作的产物。注册会计师应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做好以下工作: 1、深入了解情况。注册会计师了解的情况越多,越具体,其在重组方案设计

中发言的份量就越重。而了解和评价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又恰好是注册会计师的强项。在资产重组方案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着重了解的情况包括:(1)改制公司的组

织结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联营企业等;(2)公司及各个组成部份的经营情况、财

务状况及主要资产的质量;(3)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4)产品销售市场和主要原材

料供应情况;(5)职工构成情况:(6)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7)公司的发展规划

和生产经营计划;(8)公司所在行业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的了解:

就可能为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提供较大的调整空间。 2、参与资产重组方案的设计。注册

会计师应运用掌握的第—手资料,结合其专业经验,形成自己对重组方案的意见。资产重组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在满足公司上市条件的前提下,兼顾公司改制上市的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结合公司上市的目标定位,尽可能把具有较好效益的优良资产组合进拟上市公司。对那些质地优良,但暂时不能产生效益的资产,则可暂时不作为组合对象(可考虑作为以后配股资源)。而对于那些亏损部门和劣质资产,则完全不应进入拟上市公司。3、验证和评价资产重组方案。资产重组方案确定以后,审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全面验证,充分评价其可行性。首先,应根据资产重组方案,对改制上市公司作初步业绩模拟,业

绩模韵应注重真实性和合理性,即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税收等法规情况下,尽量使模拟结果如实地反映资产重组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在此前提下,凡是公司上市后确实不会再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原则上都应予以剥离。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因为模拟的业绩和实际业绩之间往往存在—定的差距,例如,分离人员减少的工资费用就可能因人均工资费用的增加而部分被抵销。改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通常涉及公司资产、人员和业务的重组,故业绩模拟也就表现为对与这些分离出去的资产、人员和业务相关的收入、费用和成本的剥离,审计人员应合理确定有关收入、费用的剥离标准,据以初步计算改制上市公司的三年模拟业绩。其次,应对模拟的三年业绩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公司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测算未来一定期间内改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测算时通常应考虑的影响因素有:(1)正在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2)产品结构和市场变动的影响;(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影响;(4)其它影

响因素,如公司享受的优惠政策的变动等。最后,应根据测算出的改制公司未来一定期

间的经营业绩,结合公司上市的必要条件和公司确定的上市目标,对资产重组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评价。当测算结果高于上市必要条件但低于公司上市目标时,可考虑降低公司上市目标或调整资产重组方案,如测算结果低于上市必要条件,则必须对资产重组方案进行调整。需要指出的是,注册会计师对改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关注并不仅限于资产重组方

案设计阶段。如果经审计确认的经营业绩与原测算结果不—致时,同样应考虑对资产重组方案重新进行调整。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一)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一)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难点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审计力量不足,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一方面,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经营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与社会各领域联系广泛,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近年来在审计中发现,不法分子时刻关注商业银行管理漏洞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或与银行员工内外勾结联手作案,如诈骗贷款、挪用客户存款和伪造票据等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在审计工作中,尽管审计人员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机关整体力量不足,审计时间有限,违规问题未能发现和披露的潜在风险较大。一般对省级分行系统审计由十几名审计人员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面对商业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或典型性、倾向性问题的情况,使商业银行审计面临较大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复杂,不断扩展和创新,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近年来,对商业银行审计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几年循环一次,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情况。加之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目前,审计机关中既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金融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部分从事金融审计的人员,虽然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审计工作的经验,但对金融新业务了解不多,只能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或原有业务进行审计,对其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无法开展审计。 (三)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难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 商业银行审计的目标是防范风险、促进管理、提高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了解和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面对商业银行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发展的需求。目前,虽然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审计软件技术开发很慢,同商业银行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对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点多面广,审计机关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且在审计中,判断抽样贯穿审计过程的始终,这样就可能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如,在审计报告中,对商业银行某项业务或某一方面工作进行审计评价时,很难做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的评价。即使是“基本符合”的评价,也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商业银行与审计机关信息不对称,且存在向审计机关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 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完全占有的优势,审计人员处于信息不完全占有的劣势,商业银行与审计机关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不对称分布的矛盾。因此,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全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难以全面准确把握,这将给审计人员的判断、分析和评价行为带来难度和风险,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如,近年审计发现的商业银行为完成业绩掩盖不良贷款,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不真实的问题,审计人员只能对这一问题定性分析,而很难掌握商业银行全部不良资产的真实数字。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控制 发表时间:2018-09-27T18:40:20.0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下作者:李娟 [导读]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上林立,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机制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制度组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财政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保障。目前,随着企业发展的进一步规模化、复杂化以及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增多,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面对现代内部审计中出现的规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程序不规范等等弊端需要企业加强控制,做好预防工作,确保企业的平稳运行。本文就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于控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引言 目前,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发展中需要组织和个人承担的政治、经济以及财务风险逐渐增加,其作为监督机构在企业的运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考验,面临的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也逐渐增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防范控制。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企业内部的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面临的是不同企业环境下的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等等,因此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多由审计师承担。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1、企业内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监督机构在形式上不仅要受国家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还要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部分企业在进行内审机构的设置时并没有重视机构的独立性设置,从而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无法真正的具有权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面对较大的风险,也不能确保审计质量。 2、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部分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时并没有过多的重视甚至在设置过程中将其与企业的纪委、监察进行了合并,对于审计岗位上人员也配备不足,审计工作无法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法规避的风险,影响企业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不利于企业实际的运营发展的。 3、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审计业务范围的扩展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扩大规模,业务的经营范围也逐渐向外拓展,同时,内审对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的对象也由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管理领域渗透,而且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大,加大了防范审计风险的难度。 4、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无法借助内部审计法律依据来进行,只能在审计过程中对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有较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服众,审计风险逐渐增大。 (二)引起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部分企业内审人员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目前,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较大进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审计工作的实行也只是以监督为主,进行查错防弊。这种方式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方面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2、企业内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不高。一般企业在聘请审计人员时出于观念上的误差,导致大多数审计人员出身会计或者工程专业,其掌握的知识大多比较单一,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入职后,企业领导又不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锻炼,导致这部分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业务知识掌握不足,其能力水平也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指导。 3、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隐含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1)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采用的是手工审计,并没有借助现阶段先进信息技术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2)抽样审计方式使其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3)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片面依赖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4)鲜少关注欺诈风险、财务危机或经营失败风险。 4、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1)审计操作出现过分简化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编写不规范等行为。(2)企业对审计人员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 1、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普法规划,对国家审计规范》、《审计法》等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提高审计人员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保审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保证依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规避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规章和制度,以其约束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并将其作为工作考核的内容,确保审计人员能够有序展开审计工作并保障审计工作的高质量进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制定相关的内部牵制制度、质量考察制度、轮岗制度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

论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专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学生姓名:陈晓静 学号: 201202022107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系 专业年级:2012级会计1班 指导教师:贺秀英 2015年4月29日

摘要 审计风险与审计工作同在,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都会伴随着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审计工作的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大。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增加了审计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开始增大。如何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最大限度的对审计风险进行规避与防范,已经成为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必须努力规避急和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审计风险;规避;防范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审计风险的概述 (2) 1. 审计风险的概念 (2) 第二章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分类 (4) 1. 审计风险的成因 (4) 2. 审计风险的分类 (4) 第三章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与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6) 1. 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6) 1.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6) 2. 我国审计风险的现状 (6) 第四章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9) 1.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9)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审计难度越高,审计风险就随之愈大。如何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规避审计风险,找出相应的审计风险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的角度出发,首先明确了审计风险的概念,然后确定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五个基本特征。继而将审计风险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三类审计风险。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合并称为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然后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将审计风险又分为了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再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构成审计风险的因素。最后依据《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出了树立良好审计理念、制定科学创新的审计方法、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和审计收费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几项措施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从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使得审计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审计意见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19886904.html, 审计意见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作者:仇嫒雯巩永林 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 【摘要】本文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年报的相关信息,采用四种年报披露及时行的测量方法、构建了三个模型、从绝对及时性和相对及时性两个角度,全方面研究了审计意见及其不同类型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较好,反之较差;审计意见越严重,年报披露及时性越差,但在不同的及时性测量方法及模型下这种关系并不完全显著,得到的结果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审计意见;年报披露及时性;年报时滞 一、引言 及时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Bushee & Noe(2000)的研究表明,公司披露信息的决断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需求有关。会计信息很大一部分价值体现在时效性方面,只有毫不延迟地披露信息,才能避免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在信息占有上的时滞,才能使投资者适时地理解吸收信息,并迅速反映到自己的投资决策中。我国年报信息披露有严重的“前松后紧”现象(唐松华,2004),大部分公司选择在最后期限四月底扎堆披露年报信息,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审计意见对市场评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者通过年报披露知晓公司的审计意见,而年报披露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投资者获取审计意见类型的及时性,因此本文研究了审计意见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相关文献 Whittred(1980)发现,那些获得保留意见的澳大利亚公司通常审计报告时滞更长,并且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越严重,审计报告时滞越长,年报披露的时滞越长。Gilvoly和Palmon(1982)的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呈逐年缩短的趋势;包含坏消息的年报更容易推迟披露。此外,众多学者(如Ashton等,1987;Kinney,McDaniel,1993)对 影响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考察导致审计报告延迟的原因,诸如审计者结构、公司规模、未预期盈利的方向、存在的损失、财务困境和行业因素等,结果一般都认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过程迟滞了审计报告的披露。 (二)国内相关文献

银行风险管理审计

银行风险管理审计

[摘要]风险管理审计是对传统审计方式的突破和创新,是融风险管理、审计为一体的新兴审计模式,本文对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银行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风险管理审计的优势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关键词]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问题优势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金融、保险、制造业等行业的大企业有了发展,从风险管理内容的规范性来看当属银行和保险业。风险管理审计是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测评控制,而且包括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一、银行风险的界定及类型1.银行风险的界定关于银行风险现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二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双重机会和可能。本人同意第二个观点。银行风险存在于银行价值

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说,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谋取收益的。对银行风险的正确理解须注意以下几点:(1)银行风险不等于银行损失。风险指的是发生不利或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损失是消耗或丧失的东西,是原来不确定事件形成的一种事实。两者的着眼点不同,风险着眼于未来,损失着眼于现在和过去。(2)风险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它具有双重性。(3)它包含多层次风险内容且有动态性的范畴。多层次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决策风险和操作风险等。(4)商业银行风险更多的是经济运行中风险的反映,与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决策方式和经济环境相联系,并不单纯是银行自身的问题。 2.银行风险的类型我国银监会制定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指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含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从实践来看,对于银行影响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有四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定位、职责与作用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拥有一定的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熟悉本单位情况,对单位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

最新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 施

摘要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风险日益突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加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了审计风险的三种类型: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并针对这三种风险分别提出了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一改大部分论文针对审计风险的原因提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套路,为本文的一大创新点。 关键词: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防范

ABSTRACT Audit risk is the accounting statements free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or omission, inappropriate audit opinion on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PA Audi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di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conomic life. However, with the marke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risk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should b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udit risk,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audit risk,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udit risk, audit to play a corresponding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hree types of audit risk: inherent risk, control risk, detection risk. For these three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 change most of the papers for the reason of the audit risk, 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routine for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Audit risk;CPA;Prevention;To prevent

开题报告论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从而成功完成审计的过程,丰富了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企业时,通过识别、评估审计风险,有针对性的设计、实施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进行风险点防范的实务指导方面的研究。 (二)实际意义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时,可供参考的权威资料并不多,财政部2007年颁布的1633号审计准则的修订版是其中之一。这一审计准则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但其仅提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面对被审计单位时候,应考虑该业务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具体的审计细则和审计体系并没有做出说明。因此,财政部颁布的1633号审计准则仅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具体到实务工作中的应用指导,该准则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通过对于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的降低会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具有一旦的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国内外有关的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的结果,具体的研究的结果如下所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 韩玲玉(2018)研究了B2B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发现,注册会计师在对B2B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审计过程中,其审计环境、范围及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必须不断更新审计方法与审计程序以应对审计风险。针对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发掘新而有效的审计技术,如使用数据处理技术等,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冷晓(2018)对网络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企业审计职业判断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两者之间的模型,并选取中间变量展开调查,研究注册会计师信息技术及系统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审计电子商务企业时的职业判断产生的影响程度。研究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全面掌握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方面的相关知识。 陈婧(2018)在审计风险模型里,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审计人员只能对其水平进行评估。而审计风险又存在客观性,这时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就应该约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并不是每一位委托人都知道,仅仅通过一场审计,是不可能发现企业的所有问题之所在的。而预先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是审计业务中的三方关系人就理解和诉求的差异达成共识。 薛松(2018)认为:审计作为一种检查监督的机制,对国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收支等各方面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与监督,以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

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财政部门再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过的国有企业年报进行抽审的办法。这一办法有利于发挥财政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现代制度的建立,使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社会经济警察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我们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年报抽审中发现,国有企业年报审计尚存在许多问题,应予以重视。存在问题社会中介机构在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 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不按规定程序实施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等。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但有些社会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待国有企业的年报审计较为随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承接年报审计业务前,未认真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也未对审计风险作出初步的评价;第二,审计中往往不太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的特殊政策缺乏了解和研究;第三,审计抽样所选样本不具代表性;第四,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适当性不够,有的甚至仅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声明书来替代审计程序。2 . 对国有企业年报的合法性关注不够。社会中介机构对年报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我们发现,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过的会计报表,不合法性问题依然存在,且有的还相当突出。如抽审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劳务等收入不计营业收入、支付的费用直接冲减营业收入、变换手法将上级主管部门摊派的款项挤列成本费用、应缴国家税金挂账不缴,时间久了转列其他科目偷税等违反国家统一财务会计税收制度、法规的问题。违法问题有些是审计人员因政策水平、审计能力等过失未能被发现,有些则是查出后,出于某种原因,审计人员没有按规定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在审计报告中揭示。原因分析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 . 社会中介机构自身生存、发展和利益趋使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当前社会中介机构的规模、执业水平、审计人员素质、职业道德等差异较大,中介机构间的业务竞争并不都是以高质量的执业水平而取胜。如有的审计机构从自身利益考虑,违反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去迎合和满足委托人的不合理要求。审查后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调账的,不提请审计单位调账,应当出具有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结果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 . 现行审计制度的不完善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如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违反法规的行为只要求予以充分关注,而不一定要对此作专门审计,因此往往是年报审计后对企业存在的违纪问题未能得以充分揭露。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违反法规的行为恰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又如财政部规定,年报的汇总时间为4 月底之前,按此时间层层布置,到了县一级国有企业,年报上报时间必须在1 月1 5 日前上报。现行制度规定审计报告需与年报一起上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按一家事务所审计七八家国有企业统计,二三天得审定一家。如此短的审计时间,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empirenews.page--] 3 . 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的模糊认识是问题存在的间接原因。多数国有企业认为年报审计,除了代替财政部门的决算审批工作外,并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企业还是要接受工商、税务、审计、银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年报审计并没有减少监督检查的次数,反而加重了负担,因此对待年报审计不重视,不积极配合;社会中介机构认为国有企业年度审计报告,并未成为投资者、政府部门、债权人和国有企业管理者当局十分关注的财务信息,报告的经济鉴证意义不大,也不会象上市公司那样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因此对待国有企业年报审计较为随意、轻率。正是由于上述的模糊认识,国有企业年报审计流于形式,出现企业花钱买审计报告的现象。 4 . 缺乏内部质量监督是问题存在的一个因素。为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各事务所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和实务制定了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详细地列明了审计项目审计所采用的程序等内容,审计人员只要按照审计工作底稿所规定的内容完成并打"",填上数字就可以了,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时,又一般采用分析性复核,这样难以判定审计人员是否真正履行了必要的审计工作程序,有没有存在重大遗漏。完善建议1 . 加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内部审计体系,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 第五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并对上述职能履行的有效性实施评价。内部审计活动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原则,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第六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监管评估。 第二章组织架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 第八条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应根据本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配备充足、稳定的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并列入财务预算;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考核,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第九条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为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财务、审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原则上应由独立董事担任。 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经其授权审核内部审计章程等重要制度和报告,审批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指导、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 第十条监事会对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审计方面的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高级管理层应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履行职责,确保内部审计资源充足到位;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业

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等方面作一浅析。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1.审计机构自身不当形成的。如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的是否正确等。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如果社会及公众审计意识增强,企业便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其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则升高。 3.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4.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5.审计方法对审计风险形成的影响。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审计报告的编写不明确、不公允等。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

十大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提示word版本

短期内频繁变更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有的还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调查,时常引发媒体热议,上市公司管理层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较大,在年报审计过程中,事务所会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承受较大的外界压力,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计提示一 要与前任注册会计师充分沟通,特别关注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的原因,前任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层在重大会计、审计等问题上存在的意见分歧。 审计提示二 要保证审计资源投入,恰当安排审计时间,委派审计经验更为丰富的项目组成员,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 审计提示三 要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充分考虑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审计提示四 要加强项目组内部复核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力度,及时化解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2.关注重大非常规交易审计风险 针对重大非常规交易,尤其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在交易实质的判断上存在困难的重大非常规交易给予特别关注,警惕上市公司通过该类交易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陈述或掩盖侵占资产的行为,充分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特别风险。 审计提示一 要详细了解上市公司的业务类型、组织结构和行业状况等内外部环境,关注管理层是否设计和执行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应对与重大非常规交易相关的风险。 审计提示二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扩大问询人员的范围,多角度分析各项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交易合同的条款和金额进行函证。

审计提示三 要关注重大非常规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理由,交易对手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情形。 审计提示四 委派具有相应技术专长和经验的人员进行项目质量复核,加强复核力度,评价已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妥善处理各种意见分歧。 3、关注审计费用显著降低及屡次被处罚、调查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 审计提示一 对于审计费用显著降低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中注协提示,事务所要将其作为高风险业务,严格实施执业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程序,合理确定审计范围,恰当安排审计人员和审计时间,强化业务执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绝不因业务收费低而在审计过程中疏于管理或偷工减料。 审计提示二 对于屡次被监管机构处罚、调查的上市公司,中注协提示,注册会计师要警惕其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实施舞弊的风险,及时关注监管机构有关函件和媒体报道提及的各项问题,防范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 4、关注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提示 目前,沪深两市新上市公司中,近一半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创业板在服务对象、准入指标、运行制度和风险特征等方面与主板有着明显的区别,创业板公司内部治理规范程度相对偏低,业绩不稳定,经营风险高。在风险提示函中,中注协要求事务所高度重视创业板上市公司,尤其是新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风险,充分识别和恰当应对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提示一 要关注公司上市前后的异常变动情况,包括上市前后交易对象的异常变动、同一交易对象上市前后交易金额的异常变动、相同材料上市前后采购价格的异常变动和相同产品上市前后销售价格的异常变动等,考虑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形。 审计提示二 要关注上市公司的业务形态、收入模式、技术水平、市场前景、风险特征和偿债能力,关注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合理判断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和持续经营能力。 审计提示三 要关注募集资金是否专户存储并投入承诺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经营风险,超募资金的使用是否履行恰当的决策程序。 审计提示四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几个难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遇到许多难点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商业银行审计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商业银行案件频发,审计力量不足,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一方面,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经营风险巨大。商业银行与社会各领域联系广泛,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近年来在审计中发现,不法分子时刻关注商业银行管理漏洞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或与银行员工内外勾结联手作案,如诈骗贷款、挪用客户存款和伪造票据等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在审计工作中,尽管审计人员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机关整体力量不足,审计时间有限,违规问题未能发现和披露的潜在风险较大。一般对省级分行系统审计由十几名审计人员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面对商业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或典型性、倾向性问题的情况,使商业银行审计面临较大风险。 (二)商业银行业务复杂,不断扩展和创新,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近年来,对商业银行审计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几年循环一次,审计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各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等情况。加之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现有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目前,审计机关中既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又有多年金融审计工作经验的人员所占比例很小。部分从事金融审计的人员,虽然具有长期从事金融审计工作的经验,但对金融新业务了解不多,只能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或原有业务进行审计,对其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无法开展审计。 (三)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的步伐,难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 商业银行审计的目标是防范风险、促进管理、提高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商业银行进行全面了解和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面对商业银行庞大的金融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审计发展的需求。目前,虽然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审计软件技术开发很慢,同商业银行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对后台数据的下载速度慢,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点多面广,审计机关不能对其进行全面审计,只能选择部分分支机构进行抽查,且在审计中,判断抽样贯穿审计过程的始终,这样就可能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如,在审计报告中,对商业银行某项业务或某一方面工作进行审计评价时,很难做出“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的评价。即使是“基本符合”的评价,也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发表时间:2019-07-02T10:31:39.15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作者:孔冉[导读] 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审计作为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作业务,其中要面临的风险问题也随之增加。湘潭大学商学院2016级审计学专业一班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会计师事务所在正式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隐患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以审计风险为主的隐患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倘若不加以及时解决,就很容易造成法律诉讼案件的发生。针对于此,文章主要根据当前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情况,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等 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优化措施,以期可以有效防范审计风险问题。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风险防范;控制问题 引言 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审计作为一项巨大且复杂的工作业务,其中要面临的风险问题也随之增加。而对于风险需要自己承担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一旦审计活动出现问题就会给事务所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从根源上找出哪些业务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构建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1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问题的特征分析所谓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存在明显的错报以及错报、漏报以及舞弊等问题,且注册会计师针对系列风险问题提出了关于错误风险的审计意见。一般来说,固有风险、检查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基本上可以视为审计风险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造成固有风险问题出现的原因多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审计人员往往无法借助以往的审计方法进行有效规避,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问题的进一步扩大。而检查风险主要是结合注册会计师设定的审计程序,并未有效发现内在存在的隐患问题。以下是本人结合相关经验,阐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问题的相关特征,仅供参考。 1.1客观性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无法规避的隐患问题,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难以得到完全消除。针对于此,审计工作人员最好采取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确立完善的审计体系,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问题的出现。 1.2可控性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审计风险问题,往往会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规避,目的在于防止风险问题的进一步蔓延。即便是审计风险问题难以得到完全消除,至少可以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可以防止隐患程度的进一步扩大。 1.3不可量性 审计风险问题无法按照定量化测量标准进行合理规避,往往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一种方式。结合以往的情况来看,审计风险多易出现在分析审计内容当中。针对于此,建议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不同审计风险类型之间存在的区别及联系,并利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防范。2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组织机构不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发展很晚,国内很多会计事务所和国际上声誉良好的事务所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且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审计行业还比较混乱,各事务所的组织结构都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审计风险产生的潜在因素。从目前有关会计事务所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在这些方面都还不完善,很多事务所都会选择用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这是一种减少违规成本的登记方式。这就是我国法律不完善引起的问题,它在减少违规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事务所的管理与约束,在无形中使审计工作的风险增加。我国事务所的机构设置主要以扩展与合并两种方式存在。合并就会使不同的机构合并在一起,不同机构的冲突、审计形式等都会增加审计风险。如果不同事务所以分支机构的形式存在,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将无法有效加强,审计程序也会出现问题,审计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2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较差,容易被审计单位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一般采取向审计单位收取费用的形式完成业务。因此,审计单位与事务所之间便存在微妙的经济纠葛,这样就导致了事务所的独立性较差。若事务所不能靠自己的实力开展单独的审计业务,公众势必会对报告的真实性及公平性有所质疑。由于审计业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少部分事务所会提出不规范的审计报告或降低费用的办法,不但会使审计业务发生风险,还破坏了审计行业的秩序。2.3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缺乏职业操守审计业务的开展对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平性及准确性。对于审计这样技术要求较高,流程较为复杂的工作来说,一旦在工作过程的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对后续的业务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人越来越多,但考试门槛却越来越低,大部分的持证人员所进行的工作与考证的内容不符合。这就导致了事务所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养较差,经常忽略审计中的问题,无法在审计风险来临时及时想出解决对策,加剧了审计风险的扩散。3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及控制建议 3.1确立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位置,加强审计质量独立性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在正式开展审计活动之前,工作人员往往需要针对审计活动及相关内容进行独立性评价。并根据独立性评价标准,适当改变事务所承接的业务类型。与此同时,审计客户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时向审计委员会提出合理申请。并且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对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审计业务进行合理分析,确认无误后,再加以合理确定。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体现出独立性特征,消除以往审计客户带来的弊端影响,以期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出现的频率。 3.2提升自身独立性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论文

目录 摘要: ......................................................................................................................................... - 3 - 关键字 ......................................................................................................................................... - 3 - Abstract:.................................................................................................................................... - 4 - Key words:.................................................................................................................................. - 4 - 引言 ............................................................................................................................................. - 5 - 第一章审计风险的含义、类别及特征................................................................................ - 5 - 1.1审计风险的含义............................................................................................................ - 5 - 1.2审计风险的类别............................................................................................................ - 6 - 1.2.1 固有风险............................................................................................................ - 6 - 1.2.2 控制风险............................................................................................................ - 7 - 1.2.3 检查风险............................................................................................................ - 7 - 1.3 审计风险的特征........................................................................................................... - 7 - 1.3.1 客观性................................................................................................................ - 7 - 1.3.2 潜在性................................................................................................................ - 7 - 1.3.3 严重性................................................................................................................ - 8 - 1.3.4 可控性................................................................................................................ - 8 - 第二章我国审计目前的状况及产生的原因.......................................................................... - 8 - 2.1.审计目前的状况............................................................................................................ - 8 - 2.1.1 市场经济下会计信息非常重要,而会计信息却失真 .................................... - 8 - 2.1.2 舞弊现象普遍存在............................................................................................ - 9 - 2.1.3 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 - 9 - 2.2 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10 - 2.2.1 外部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 10 - 2.2.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10 - 2.2.1.2 经济环境的影响........................................................................................... - 10 - 2.2.1.3 法律环境的影响........................................................................................... - 11 - 2.2.1.4 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 12 - 2.2.1.5 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 12 - 2.2.1.6 有关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务文的矛盾....................................................... - 13 - 2.2.1.7 会计师事务所制度的影响........................................................................... - 13 - 2.2.2 内部因素对审计风险的的影响...................................................................... - 13 - 2.2.2.1影响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 - 13 - 2.2.2.2 技术因素影响............................................................................................... - 14 - 2.2.2.3 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机制不能有效落实................................................... - 15 - 2.2.2.4 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 15 - 2.2.2.5 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增大....................................................................... - 15 - 第三章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 16 - 3.1 从外部影响因素加以防范......................................................................................... - 16 - 3.1.1 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16 - 3.1.2 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 17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