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1)

1、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2、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案:归纳法。

(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

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

3、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对比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

(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体(被喻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说理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

C.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4、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请回答:

A.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设问。

B.这段话是谁所问?他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案:孟子所问。因为“王好战”所以就“请以战喻”。

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何作用?

答案:这里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现象的一句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将战,曹刿请见

B.臣请为王言乐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请君听我弹一曲

3.下列译句错误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的人跑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C.是亦走也

译:这同样是逃跑啊。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又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1.D 2.B 3.D 4.D

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曳兵(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玉体(贵体,表示尊重对方)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黎民(百B.庠序(殷代的学校) 萧墙(宫门内的照壁) 社稷(国家) 山陵崩(国王或王后死)

C.饿莩(饿死的人) 弭谤(阻止) 面刺 (指责) 孝悌(敬爱兄长)

D.数罟(密网) 膏腴(肥沃) 豚彘(小猪) 洿池(浊水不流)

3.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

参考答案

1.A(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易标错。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2.B(“庠”、“序”都是指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3.C(A项的“于”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 4.D(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

B.弃甲曳兵而走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1)();(2)()

(1)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 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

D.王道之始也(开端)

(2) A.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子一类的工具)

B.数罟不入氵夸池(洼地积水)

C.申之以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尽心焉耳矣(在那里)

3.下列加点的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1)();(2)()

(1)非我也,岁也

A.年岁

B.时光

C.年成

D.星宿名称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强取;季节

B.丧失;时机

C争夺;时代 D.削除;时间

4.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

B.①③⑤

C.③⑥⑦

D.②④⑤

5.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察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仅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⑦/②/④⑧/③/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C.①③/②/④⑥⑧/⑤/⑦

D.①③/②⑥⑧/④/⑤/⑦

6.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移其粟以河内

②请以战喻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

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二、课文阅读训练

“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1.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________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另外,请用~~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2.这部分第一段共五句,可分几层?

请回答,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答:

3.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4.“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氵夸池(数罟:密网)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死:丧失生命)

C.谨庠序之教(庠序:学校)

D.鸡豚狗彘之畜(豚:小猪彘:猪)

6.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无乃尔是过与

7.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 2.(1)C (2)D 3.(1)C (2)B

6.①介,表对象②介,表方式③介,表凭借④介,表条件

二、1.七;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创新能力训练】

1.帝,者。善,也。

2.①好②善于③友善④友善⑤友善⑥友善

3.①伟大的②大的美德③大的

4.有,通“又”。

5.与人为善。善意地帮助别人。

6.①处处吸取别人的长处②和别人一同为善

【学科渗透训练】

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区别得分高低的其实只有14分;高考作文的评分有待改进。

一、解释句中红色的字词:

1、河东凶

2、河东凶亦然

3、填然鼓之

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王无罪岁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词古今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1、河东凶亦然

2、非我也,兵也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四、文句翻译: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

五、问答题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你是怎样看的?

六、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填然鼓之”一句中“填”是拟声词,“鼓”为击鼓,与“一鼓作气”中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活用?“之”是代词吗?

2、“兵刃既接”“兵”是“士兵”的意思吗?

3、“弃甲曳兵而走”。其中“曳”怎么解释?“走”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一致吗?

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是亦走也”这句话是陈述句还是判断句?

6、作者用比喻说理有什么效果?

目标检测答案

18、《寡人之于国也》

一、1、河:黄河。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亦;也。然:这样,如此

3、鼓;击鼓,动词。之:无实义的衬音助词。

4、直:只是、不过。走:跑,逃跑。

5、无:通“毋”,不要。时:时机,时节。

6、谨:谨慎,此处意为“谨慎认真地从事”。用作动词。

7、罪:归咎,归罪。动词。岁:年成。

二、无:通“毋”。颁:通“斑”无:通“毋”。涂:通“途”。

三、1、河:古义为“黄河”,是一个特称。今为一切河流之泛称。凶:文中指年成不

好,荒年;现在多为“凶恶”、“凶狠”义。

2、兵:文中义为兵器。今指士兵。

3、以为:文中实际上是两个词,是“以之为”,即“把他任命做”的意思。现在“以为”是一个词,是“认为”的意思。

四、详见课文翻译

五、此题是开放性题目,各言所见即可。我们的参考意见是:

1、从理论上讲:“仁政”比“暴政”好;“王道”比“霸道”强。

2、历史事实证明:并不存在高纯度的“仁政”,“仁政”永远是有限的。而在专制统治下,“仁政”往往只是幌子和招牌。

3、一阴一阳谓之道。统治策略往往是刚柔并用、软硬兼施的,单用“仁政”行不通的。

4、民主是通向真正的“仁政”之途径。平等是“仁政”的保证,一个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里,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仁政”和“王道”的。

六、(一)

1、相同,属名词活用作动词;之,音节助词

2、兵,兵器、武器

3、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

4、五十步笑百步

5、判断句

6、增强形象性,说理深入浅出

七、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兵刃既接(已经) B.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C.数罟不入洿池(密) D.涂有饿莩(野菜)

2.选出加点词属于古今词义转移的一项()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C.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其臭如兰

3.下列“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不赂者以赂者丧

4.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答案:

一、加点词语解释

1.请以战喻。

2.寡人之于国也。

3.弃甲曳兵而走。

4.树之以桑,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二、翻译题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三、词语积累

1.凶:①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

②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兵:①兵器:弃甲曳兵而走

②军队:上使外将兵

③士兵:可汗大点兵

④军事、战争:兵旱相乘

3.胜:①能承担,能承受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沛公不胜杯杓

② 尽:谷不可胜食也

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览胜

4.树:①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竖立:独树一帜

③树木:鸟宿池边树

5.时:①季节:四时之景不同

②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③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④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⑤按时:斧斤以时入山林

6.数:①shuò 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②cù 密:数罟不入污池

7.发:①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

②征发、征调: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

④打开、拿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8.直:①笔直、平直:中通外直

②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

③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④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2、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参考答案: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