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科目

数学课题线段大小的比较和线段的性质

授课教师于宏波单位西瓦尔图中学教材版

人教版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2节,是几何的入门部分,对调

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以及学习以后的几何知识至关重要。教学中应注重在直观认识和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真理。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首先用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要过马路到对面,但又没走人行横道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现实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并和学生一起得出“线段”性质,并提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中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圆规作线段,并进一步作出线段的和、差,最后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学习几何策略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时,在作法的书写时会出现障碍。

教学目标

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横穿马路,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教学重

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性质

教学难

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注:教学准备包括教具、实验器材及其它用品。

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初中教研室

板书设计

线段大小的比较和线段的性质

1、测量法。(用刻度尺) 合法。(用圆规)

2、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几何语言表示 ∵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AM=BM=2

1AB 或AB=2AM=2BM 3、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单的说: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课后反思

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欠深度。在线段中点的教学一定要强调几种形式的写法,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应在这里多费点时间。 调培养动手能力,在练习中一定让学生动手做,在学生画

图时教师应到学生中去,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地方。

《学数学 用数学》教学设计

《学数学用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数学用数学》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三部分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教材在编排上,通过题材多样的大情景图(例3),引导学生用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巩固口算。在解题要求上,从根据题意直接计算,到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计算。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爱说、爱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有了半年的学习基础,学生一般都能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进行计算。只是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点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活动,培养他们用数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 16-9= 16-6= 12-9= 11-6= 12-8= 16-7= 14-5= 17-8= 15-9= 15-7= 18-9= 13-5= 2、创设情境导入,提问:我们班级在校住宿的同学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并列出算式。 (1)在校住宿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9+6=15(人) (2)在校住宿的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9-6=3(人) (3)在校住宿的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9-6=3(人) 3、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学数学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主题图。【百度搜索】 (https://www.doczj.com/doc/517544698.html,/view/ef1d128171fe910ef12df87c.html?from=rec&pos=1& weight=204&lastweight=129&count=5)(第3张) (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有很多小朋友在做游戏,有的在丢手绢、有的在捉迷藏、有

小学数学五年级《旋转》优秀教学设计

第五章图形的运动(三) 第1节—旋转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83--85页。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2.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 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3.1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 能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3.3 考点分析: 理解旋转的相关含义和概念,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4 教学目标依据

4.1 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旋转现象,了解旋转的简单性质,比如风扇的叶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叶片形状和大小不变.不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总结和概括.要让学生抓住旋转的本质特征,同时使学生经历对旋转图形的欣赏、分析、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发现旋转变换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如何确定探究旋转的性质的方案是教学难点,这需要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 4.2 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感知旋转现象,类比平移的定义学生不难得出旋转的定义,但对于单摆转动以及球的转动等在三维空间中的转动是否为旋转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同,在“笑脸”活动中,学生在表达关于旋转性质的猜想时语言可能不准确,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完善,我们希望学生充分利用旋转的知识设计蕴含美感饱含哲理的图案。 4.3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单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应该可以理解掌握本节内容。 5 专家建议 图形与变换是新增加的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它涉及图形的变化,这就对学生认识图形的能力和想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充分运用好课本已提供的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应该选取一些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图形变换概念的认识和性质的理解。 6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认识图形---绘制图形---欣赏图形---课堂总结 7 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图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

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 ②y=2x+4 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

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大全

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大全 中班数学教学活动1 一、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5以内的基数和序数 2、初步感知基数和序数的不同 3、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探索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动物手偶小猪、音乐CD 2、图片故事“小猪的旅馆”(楼房)、小兔、小鸡、小猫、 蘑菇等图。 3、大、小不同的1-5的数字卡片两组 4、自制图书每个幼儿一本(图书共6页,第1页封面,每页 苹果数量不同,大数字表示水果数量,小数字表示页码) 5、幼儿熟练掌握5以内的基数和序数〔前4条是活动材料 的准备,后一条是幼儿经验的准备〕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小朋友早上好! 幼:老师早上好! 师: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幼:春天,花开了、草绿了、树木发芽了,河水哗哗地流……师:非常棒,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去大森林里去找春天,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边听音乐,边听老师说。(播放音乐CD《森林的早晨》)附情景清晨,老师带着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 大森林,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的早晨,真美!”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地上的嫩草和枝头的嫩芽,我们走呀 走呀,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哇!原来有一条小河从这里流过, 青蛙在河边欢快地唱歌,鱼儿在水里咕噜噜、咕噜噜地吐着水泡泡,紧接着我们看见了凶猛的大狮子和大老虎伸着懒腰,哇!那 是什么呀!哦,原来是红色房顶的楼房,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看 美丽的楼房吧!(出示楼房图卡)〔听音乐创设情景是教学活动开

始前的预备活动,是让幼儿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慢慢进入情景,是 为了让幼儿静下心来,集中精神,提高专注力,为接下来的学习 作好准备〕(二)复习5以内的序数1、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序 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a、教师接着讲故事:“这是谁家的楼房呀!这么高、这么美!让我敲敲门”(教师做神秘敲门的动作),“谁呀!”(出示手偶, 并变声学习小猪),哇!原来是小猪开的旅馆,“旅馆开业了,欢 迎来住店!”小猪亲切地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到了都来住店,小兔来住店,小猪说喜欢哪个房间就住哪间吧。小猫也来住店, 小猪说喜欢哪个房间就住哪间吧,小兔和小猫都喜欢圆形的房间,它们俩吵了起来…… b、提问:小兔和小猫为什么吵架呢? c、讨论:怎样帮助小猪为动物们合理安排房间? 2、复习5以内的序数指导语:“第一个来的小动物住第1 层的圆形房间”。(并依次贴上小数字卡??)小结:重新安排了房间,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小猪总结了经验,旅馆的房间一定要有 顺序地排号。 3、复习5以内的基数指导语:到了用早餐的时候了,小猪 为小动物们准备了蘑菇餐,请帮助小猪为小动物们送早餐。注意:小动物住在几楼,就送几份蘑菇餐。 如:小兔住在一楼,送一份蘑菇餐。(并依次贴上相应的大 数字卡) (三)感知基数和序数的不同1、〔通过观察黑板上刚出示的 一系列图片,让幼儿理解基数与序数的不同〕提问:请小朋友仔 细观察黑板上一共出现了几组数字? 大数字代表什么?小数字代表什么?(小数字表示住在第几层? 大数字表示送了几份蘑菇餐?)小结:按楼层编号,给小动物们送 了对应的早餐,小动物们都很满意,小猪也高兴得准备带大家去 坐过山车。 2、巩固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用数学例5教案

《解决问题(例5)》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5个例题。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法减解答问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减法的含义,又为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逐步提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材的编排就遵循了这项要求,在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例5突出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从而逐步实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例5是用减法解 决“比多少”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又一次提供了画图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这些具体方法和策略的呈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例5的编排体现了 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理解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 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来解决,既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方法,又减轻了学生 学习的负担。那么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又有哪些基础呢?我们来看看(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减

法的意义,能够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从情境中搜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已知整体与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 发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 1. 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几”的实际问题。 2. 经历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掌握画图 的策略。 3. 感受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能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游戏导入:摆一摆,说一说 2、谈话导入

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导语:《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小学数学《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

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

《用数学》教学设计

《用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的“用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练习用题卡。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同学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 生:想。 师:好!我们出发。 (课件:美丽的郊外) 师:看,多美的乡村风光,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丰收的果树,多美啊!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课题:用数学) 生:能。

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第一幅图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汇报: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蝶,又来了2个(课件演示)。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课件出示大括号)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研究后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的列式是:4+2=6,草地上一共有6人。 师:谁有问题要问? 生: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生:原来有4人,又来了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把4和2合并在一起用加法来计算。 生:4和2可以组成6,所以4+2=6。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太佩服你们了。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1 活动目标: 1、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分合方法。 2、进一步感知数的互补关系。 3、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认真书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习过6以内数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记录纸和笔。 学具:(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笔人手一支。(2)组成连线:做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的底纹,顶部写有6以内的总数,其他地方分为两排,可以使组成总数的数字或点子。 活动过程: 1、快乐碰一碰。

◎“碰球”游戏。教师和幼儿共同玩“碰球”游戏,复习6以内各数的组成。 ◎找朋友碰一碰。请每个幼儿自己做一张5以内的数卡,贴在胸前,听音乐《找朋友》唱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号朋友,握握手,碰一碰,我们合起来就是6。边唱边拍手找朋友,找到朋友后与他握握手,碰一碰身体。唱完以后还要再说一说:×和×合起来是6。 2、操作活动。 ◎填空格。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观察分合式填空格。 ◎帮瓢虫找花。观察花盆上的算式和瓢虫身上圆点的数量,请你连线帮瓢虫找花。 ◎给邻居涂色。观察楼房里居住的动物,请你用相同的颜色给他们的邻居涂色。 ◎看算式填空格,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数一数动物的数量,圈出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 ◎对能独立思考,按要求认真书写的幼儿给与表扬和肯定。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沙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沙? 2、幼儿第一次运沙。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运沙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沙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沙,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用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8课时用数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广角—数与形》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108页《数与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 教具学具: 电子白板、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设计: 一、回顾感知数形结合的应用 (1)课件展示一年级到六年级学过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总结: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 【揭示课题】 二、通过拼摆小正方形,初步感受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

1、出示问题情境 电子白板出示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共同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有规律地呈现这些图,让学生说出前后两个大正方形图形相差多少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正方形图和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说出每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每行或每列各有几个小正方形?【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写出等号右边的括号里的数,是几的平方】 3、想象一下,下一幅图会是什么样子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单。 预设:1=1×1=(1)2 1+3=2×2=(2)2 1+3+5=3×3=(3)2 1+3+5+7=4×4=(4)2 ;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 5、汇报交流结果 生1: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7”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凑巧是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生2:左边加法算式里加数都是奇数。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4:第几个图形就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6、思考:第10个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中呢?第n幅呢?【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详尽的例子找到数与形之间蕴藏着的大凡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冀南新区辛庄营乡学区大马庄学校新亮 教学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老师精彩展示: 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有请今天的小老师。(出示视频动画) 小老师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我们分享了生活中的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沿着他的发现走进字母的世界。——用字母表示数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在你原有对字母了解的基础上,你还想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哪些知识呢? 三、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对我们是邻居,那你们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看! 四、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猜了老师的年龄,到底谁猜对了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条重要信息。不过,我需要知道一位同学的年龄,(指名一学生问)××你今年多少岁? 生:我今年11岁。 师:那,我比××大25岁。 教师出示信息并板书:我比××大25岁。 师:根据这个信息,你们现在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36岁)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11+25=36(岁) 师:嗯,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帮老师再算一算,当××1岁、2岁、3岁的时候,我各是多少岁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 1+25=36

新课改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新课改中数学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新颖、合理、周密、重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上多下功夫。 一、新课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应针对不同课时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能兴趣浓厚的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例如在讲七年级数学《数据收集》一节时,可先用电脑播放几个国家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个国家的动画片好?学生议论纷纷。针对学生产生的矛盾,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谁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究竟哪个国家的动画片最受欢迎?有的学生就会想到采用民主投票的办法,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国家名称写在纸上,然后进行唱票。统计、得出结果。这样的导入方法,主要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基本上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一谈到动画片他们都很感兴趣,再加上电脑的感官刺激,并且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很自然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突出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本质上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活动,通过他们的主动活动,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呢?首先,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次,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例如在讲《数据的收集》一节时,让学生经历收集哪个国家的动画片最受欢迎的有关数据的全过程,分组讨论,分别在组内和组间交流看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数据收集的一般步骤。 显然,以上教学过程应注意活动化、个性化和探索化,使学生在亲自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乐在其中,这要比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课时划分和确定课的类型、选择数学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这些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来说,是整体的设计。在完成整堂课的总体设计以后,还必须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具体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如导入设计、情境设计、提问设计、例题设计、练习设计、讨论设计和小结设计等。下面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一、导入设计 1.导入概述 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导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②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③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④建立知识之间相互联系,为学习新的内容作好准备。 导入新课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明确目的。导入新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 ②短小精悍。导入新课要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达到目的即进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课的讲授。 ③别致新颖。导入新课要有新意,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案例在讲“合并同类项”时,用考一考老师的活动引入。“请你任意说出一个一至两位整数考一考老师是否能很快地说出代数式-81x2+6x+2x2-3x+79x2的值”,一改过去只有教师考学生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④因课制宜。导入新课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导入的方法 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

用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依安县第四小学吴炳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一同去郊游》乐曲。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

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课件出示) 3+4= 1+6= 7-3= 4+2= 1+5= 7-5= 5+2= 6-2= 6-3= 7-1= 第二关:方框再现。(课件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课件——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课题:5的乘法口诀第一执笔人:张国梅介休市城关乡堡上巷小学 高级教师地级电教能手 一、教材分析“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为加快学生计算速度,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由于5的乘法口决易学,易记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作为其他口诀的基础,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很熟练地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的基础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摆小伞,结合乘法意义,写出乘法算式,引出五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较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示的意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抽象,概括、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时间 分配 评价建议 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师:学校最近要评选 “雏鹰行为奖章”获 得者大赛,我们班的 “雏鹰行为奖章”的 获得情况如何呢? 看我们班的评比栏, 问:我们班谁获的最 多? 小文获多少枚? 小玉获多少枚? 那他们一共获多少 枚?如何列式?表 示什么含义? 师:任写一个算式 学生共同观察墙 壁上的评比栏 生: 生:4枚 生:4枚 生:4+4=8 4 2=8 2×4=8 学生互相说表示 的含义 3′ 1′ 同学们积极观察评 比栏,很高兴看到自 己和他人的学习成 果,愿意表达自己的 看法。 操作观察探究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乘法的初步认识, 同学们用自己的小 棒摆出了许多美丽 的图案,谁来介绍一 下自己是怎样摆出 一把小伞的? 用几根小棒才能摆 出一把小伞呢? 那么在规定的时间 内用手中的小棒比 赛一下看谁摆得又 快又多。 问:一把小伞用5根 小棒,那你摆了好几 把,一共用了几根? 指着你所摆的图案 学生介绍摆伞的 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可能回答: 2′ 3′ 能积极参与动手摆 小伞的活动,愿意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加比赛活动积极 性非常高,愿意与同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彭翠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标准 --翠玲 一、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高技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第五学期的必修课,是学前教育的文化课程。本课程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三、参考学时 80学时 四、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进一步明确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熟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领域教育的教学容,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数学教育活动的教学实践。 五、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部分将通过组织学生校实验实训:模拟练习、评课、说课、创编设计。 六、容纲要 本课程的课学时数为80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38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主要是模拟幼儿园日常教学)为38学时,期末复习、考试共4学时。本课程主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操作练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法等以及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容,结合实际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和试验。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启发引导法 这是知识性容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其掌握理论的基本涵,全面深入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为实际中的运用打好基础。在讲解中,采用先引入例子,再从例子的分析中引出概念或理论结论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数学容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3)换位教学 包括换位讲授、换位质疑、换位小结、换位评价4个环节。学生首先以“教师”的角色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思考》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1页“数学思考”例 4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 【教材分析】在本套教材中,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 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 简单的排列规律。例4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达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 策略是,运用到数学的“转化”思想,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驶繁。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继续进行“纠错”的良好习惯培养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执教者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较强,表现欲也较强。根据本年龄段以及本班学生的特征,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自学合作探究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但也常常会粗心大意,会多出现抄错数、计错数的现象,因此 也要把“纠错”贯穿整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寻“平面端点连接线段”的规律。 2、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3、继续“纠错”的习惯培养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经历并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入手寻找规律”的解题策略和思想,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进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连接线段的规律:每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所以前面有几个点,就会增加几条线段。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把 实际问题化数学问 题。 设计意图: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 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 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 下伏笔。 1、确定策略,建立 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讨 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 设计记录表帮助观察的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现 数学“化难为简”的数学思想。 2、从简到繁,逐层 探究,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 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体现 数学思考方法,同时增强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纠错培养) 3、总结规律,建立 数学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 践、对比观察、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总结解决问题的规 律,并结合这一实际问题的解 决过程,概括出数学建模的基 本过程,以实现由简单到复杂 的升华。(纠错培养) 二、建立数学模型,注重“化难为简”的数学 思 想4、回顾反思,加深 认识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形成策略过程的认识,从而也使学生加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