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社会工作课件

小组社会工作课件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摘要: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是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基础、运作目标、小组特点、实践原则、小组成员、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比较,并对三大模式的优劣势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治疗模式 分工: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其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组员的参与、共识和任务的达成,更重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交互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强调在小组的协助过程中,有类似问题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协助发展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技巧 治疗模式也叫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1.社会目标模式:A.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参与可激发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的意识。赋权及时过程也是结果,包括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和理解,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近年来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贯穿了赋权理论。B.系统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强调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认为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C.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交互模式:A.系统理论,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每一系统都有三个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B.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汇总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C.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治疗模式:A.精神分析小组;B.阿德勒式小组;C.心理剧;D.行为治疗小组; E.玩型治疗小组; F.交流分析小组; G.案主中心的小组; H.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I.现实疗法小组。 运作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对各种弱势群体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推动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压力。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村民自助组织、妇女手工艺制作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就是社会责任与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与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就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就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就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就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与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她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与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与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要瞧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与潜能;关键就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与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与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与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与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与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就是她们建立与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与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她们推动社区与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就是规划与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就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与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与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就是精神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与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最早源于精神医学与心理学,如行为修正理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 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激 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们的 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进个人、 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发 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 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 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帮助其在情绪、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 治疗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 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 是治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 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 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 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 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 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 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 主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 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 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的 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 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 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 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 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 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 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集结社会力量,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 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 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强 调和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 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要尊重组员有选择 参与的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 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 调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 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 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所形成的 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 足的情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 动或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 动的外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 离他人。 ③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人、 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 同情、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doc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资料: 马艺,女,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近半年来常与不良少女集会,并参与打架斗殴,并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原来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目前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知道她的这一情况后,天天看着她不让她与不良少女接触,到网吧里看着劝她也无法将她劝回。后来,马艺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经常一星期不回家,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现在,马艺的父亲天天在家看着孩子,即不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马艺也不能正常学习。马艺的父亲很苦恼,找到社会工作者。 二、背景资料 马艺的父母已离异多年,她目前由父亲抚养,母亲另组家庭,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付的生活抚养费很少,也不经常来看她。其父迫于生计,父亲四处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过问马艺的学习,甚至她的生活也只是给她一些钱,让马艺自己做或者买些吃的。马艺与父母沟通得很少,平时也很少与长辈人群沟通,话语很少。从小生活很自立,在学习方面也很少让老师和家长操心。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学习很吃力,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由于无人看管,性格冷漠,她结识了校外社会闲散人员,觉得她们能给她关爱,找到了友谊。出于义气,也参与到她们的打架等不良事件中。三、主要问题

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 案主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影响正常生活、学习;沉迷网游、难以自拔的现状;案主与父亲之间关系不良,亲子沟通存在障碍,以及案主对母亲冷漠的态度;小艺在校表现不佳,学业有困难,存在逃学等不良行为;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 由于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再加小艺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对生活和学生产生厌倦心态,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我应该帮助案主认识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更改性,以及现实的实质性一面,协助案主解开心结,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家庭和生活的现实。 五、理论基础 青少年个案过程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⑴青少年服务中,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技巧性的特点; ⑵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要评估,也包括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在小组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的鼻祖佛洛伊德任务成年人的问题源于在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或许是儿童时期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抑或是经历了心理创伤、当个人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用自卫的手法去处理冲突。 心理分析理论运用在小组工作时,主要以个人为工作焦点,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通过小组实践,人们可以建立起他们处理个人关系的技巧、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自信心。小组中的高凝聚力和提供给人的安全感,能够使成员更开放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思想和内心冲突,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的重点在于成员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小组的行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学习方法。 (1)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在传统方法中,行为是与刺激相联系的。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期望的目标,对小组成员提供某种得以引起行为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引导他们的行为朝向小组目标所期待的方向发生转变。 (2)强化条件反射理论。这种学习方法立足于人的行为受行动的结果的的影响。如果某种行动的结果被加以肯定,人们就会坚持这种行为;而如果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持否定的态度,这类行为就会被剥削。小组工作者用表达意见、赞赏等强化和鼓励积极的行为,就会影响小组成员的行为转变。 (3)社会学习理论。这种学习的理论任务行为是在对他人的行为观察和评价过程中习得的。当某个成员的某种行为受到表扬,其他成员会期待将来得到同样的表扬而学习这种行为。反之为了避免出现否定性的结果,小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就不会使用同样的行为。 3、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所述,

社会工作 小组工作 知识点汇总

小组工作整理 一、小组工作的定义 1.含义: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之一,他在社会工 作者的带领下,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支持,充分互动和分享, 激发组员的能力和潜能,改善组员的态度、行为,提升他 们的社会功能性,解决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问题,促 进个人、小组和社区的成长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公平 和公正发展。 2.特点:①小组工作是由工作员和组员一起组成一个关系体 系,其中有多层次的互动; ②小组工作有明确的目标; ③小组工作既是过程,又是促进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④小组具有互助性。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康复。康复是指针对有问题的组员, 帮助其在情绪、行为、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体现在治疗 性小组 2.能力建立。能力建立是指组员在小组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透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 而不是治 疗的过程。在组员的互动过程中, 协助组员学习、反思、提 高和成长。 3.矫正。矫正是指协助违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 利益的“问题”组员, 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主要是 行为和价值观矫正 4.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 巧的过程。 5.预防。预防是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做预测, 并提供人们所需 要的环境支援。小组的预防功能主要体现在小组的经验分 享和学习中。 6.社会运动。通过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 使个人学会领导、 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 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协助组员做出决定并解决问题是小组工作的主 要功能之一。在小组过程中, 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 题, 通过民主决策, 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8.社会价值。鼓励组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组员通过参加社会 行动和组员间的互相帮助, 三、小组工作的类型 按照组员的参与方式,组员的身份和小组工作的性质和目 的来确定小组类型 1.教育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帮助组员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工 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技巧。 2.成长小组。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 成长) 3.治疗小组。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改变认知、情绪和行 为问题或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创伤后的问题。 4.支持小组。通过小组分享,组员了解他人的遭遇,逐渐产 生相似感,发展出组员的一致性,彼此相互支持。 5.社会化小组。目标是协助组员发展社会接受的行为和态度, 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6.任务小组。小组有明确的任务( 工作) 取向。 7.自助—互助小组,自愿性小组,为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而 走在一起。 8.意识提升小组。增强对自我、环境和社会的理解,提高行 动能力,促进改变。 9.社会行动小组。。这类小组工作的目的是利用小组资源, 集结社会力量, 达致社会改变, 维护小组组员或社区的整 体利益。 四、在1946年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正式把小组工作作为社会 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五、在学习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过程中, 应该特别重视几个 方面: 1.互助。这种互助式的助人关系, 是导致个人改变的主要来 源,互助可以协助组员体会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降低孤 独感。彼此互助,从其他组员经验中学习和成长; 2.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小组工作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和 重视组员的能力, 相信组员有改变的能力和潜能, 这是小 组工作的核心和基本信念。同时, 要尊重组员有选择参与的 权力和自由。 3.民主参与和决策。小组不仅可以发掘组员的潜能, 促进组 员成长, 还可以通过民主决策培养组员的民主参与精神。 4.赋权。小组工作者促进个人和小组的自治, 小组目标强调 个体组员的成长、权力的提升和社会变革。 5.高度的个别化。了解每位组员的独特性和特别的需求, 有 针对性地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的目标要因人而异。 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1.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与人接触、交往、隶属 于小组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别人与被人控制的需要)、感情需要(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需要满足方式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以及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 应方式, 影响并决 定着个体在成人期对待他人的方式。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 况和方式与个体后 来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基本人际取向(根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或 被动性, 舒茨界定了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①主动包容型, 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 向者。 ②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退缩、易疏离他 人。 ③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力, 喜欢控 制别人。 ④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受人 支配, 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⑤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同情、 亲密。 ⑥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本人则往往显示 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1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青少年社会工作(Adolescence Social Work) 课程编码:6375F013 学分: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简介】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方向课程之一。该课程从儿童与青少年的概念界定、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儿童青少年问题、组织以及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福利等方面,系统地解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从倡导性工作、发展性工作、治疗性工作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 【课程性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方向课。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有更为深入、敏感、专业地认识,掌握儿童青少年群体的需要、问题以及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熟知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及相应的组织;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常见的儿童青少年服务对象开展倡导性、治疗性、发展性的实务工作,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能力培养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主动性,能够从专业角度关注青少年问题,能够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视野,以便深化所学知识。特别是要关注相关社会政策,了解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坚持理

论联系实际,一般不要求学生深究相关理论,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分析问题。在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务工作的技能 【学习总量】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形成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对称平衡的最佳教学模式。方法包括: 1.以老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 2.采用多媒体教学。 3.集中辅导要紧密结合主教材,配合使用其他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要点,选用一些历史案例和现实经验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社会福利领域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组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 一、心理动态理论 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 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社会工作者小组工作主要模式

小组工作主要模式社会目标模式 1、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是社 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通过一 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公民社会责 任感、社会良知、社会意识。 2、理论基础:系统论、生态系统论、 教育理论和社会学观点。治疗模式 1也称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以治疗、 解决个人问题作为小组工作的主要任 务; 2理论基础源于精神医学、心理治疗和 咨询理论与技术,尤其以行为修正理 论、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为重; 3基本假设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方 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 疗。 1目标是通过治疗促进个人行为改变; 2小组组员一般有较严重的情绪和行为 问题; 3社会工作者扮演治疗者的角色。互动模式也称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

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有效场所。 1目标是促进小组成员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2组员在团体中有平等互惠的动机和能力; 3社会工作者是中介者和使能者。发展模式称过程模式,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的社会功能为目标。理论基础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不组动力学。基本假设:人有潜能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价值;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1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2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3社会工作者扮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1发展成员的认知,形成小组共识;2建立小组目标,形成小组动力;3激发小组成员的潜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能力。 含 义 特 点1小组目标是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责 任感,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培养并提 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发展小组组 员的社会能力、培养社区领袖; 2在社会目标模式中小组组员有民主 参与社会生活的动机和潜能; 3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影响者的角色: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 一、心理动态理论 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无意识系统:就是心理系统中得深层部份。就是人得生物本能,欲望得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得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就是它们又总就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就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就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得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就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得。它服从享乐与不满得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就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与超我。并且她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瞧上这张图: 本我——最原始得无意识结构,秉行得就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社工小组工作计划书范本

社工小组工作计划书范本 在确立“成长新动力”这个小组之前,我们首先针对我校大二学生做了一系列的调查和了解,再通过厘定需要来构建理论构架,最终确定目标。 一、理念----厘定需要(小组成立的目的) 1.规范需要(专家需要):网络日益发达,很多大二学生因为退出了学校社联社团组织,空 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重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比较需要:很多大二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到孤独寂寞,同时可能受到恋爱 问题的困扰,因此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 3.表达需要:①很多大二学生有感情问题,会感到孤独寂寞,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支 持;②来自家人和老师的压力让大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沉迷网络发泄和麻痹自己;感觉需要:大二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较好的目标和定位,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交流有时会有相互误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华农大二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由于这些大二学生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历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及发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能力。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容易出现逃避、消极厌世等情况。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相反如果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容易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 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商议,而不是向家长请教。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情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运用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内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适应性行为,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学习到与人交际技巧。 4.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斯金纳的增强理论 正面增强--即特定行为后,满足此人的需求。例如:做了一件事情后,

社会工作小组方案设计word版本

我们一起飞小组活动策划书 策 划 书 社会工作专科一班第四任务小组

小组计划书 ———社会工作专科一班第四任务小组 小组名称:我们一起飞——加强自我认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小组 指导老师: 工作者: 理念理论:每个人都要生活在集体之中,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娱乐每 个人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和合作,不管你生性是多么的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的是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不能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不能信任他人,不能有较强的团队意识,那么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 我们运用了镜中自我理论: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反映,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形象和自我评价。人本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人际交往理论认为: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是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人一生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等、也同样是与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分不开的。 小组目标:加深团队每个人之间的关系,以提升团队的团队意识和自我意识。小组目的: 1.让组员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映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2.让组员认识到自己在一个团队的重要性,树立团队意识。 3.促进组员个人成长,学习处理同别人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增进与别人的关系。小组特征: 1.性质:成长教育小组 2.节数:7节 3.日期:11月 4.地点:山青院小组室

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主要模式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1.社会系统理论: 个人和群体功能的失常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社会系统的功能失常导致的。社会系 统与其内部的个人和群体 相互影响。 2.社会学的机会理论与文化剥夺、代 际疏离等概念,均强调社会是个人 问题的原因,所以个人问题应通过 社会变迁来解决1.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关注子 系统(小组成员)和整个系统 (小组和环境)的关系; 2.互动和沟通理论理论。 1.精神分析小组(心理分析技术:过去 经验,潜意识意识,新决策) 2.心理剧 (角色表演:过去、现在或未来,表演出 问题和矛盾,新领悟和新技巧) 3.行为治疗小组 (治疗程序:新的学习历程,问题行为、 认知或情绪的改变) 4.完型治疗小组 (小组的经验、觉察和互动:自我觉察, 自我潜力的发掘) 5.交流分析小组 (更强调组员间的互动) 6.案主中心小组 (更强调氛围的创造) 7.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ABCDE) 8.现实疗法小组 (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小组工作的功能 1.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 潜能,提高他们在社会环境方面的个 人能力以及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 2.运用社会目标模式的接果是培养当 地的领导者,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1. 通过小组成员在组内获得的社 会归属和互相依存,实现个人的满 足。 2. 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间,和有 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 以治疗个人为小组目标: 1.消除小组成员的心理、社会或行为问 题,帮助他们达到更佳的社会适应。 2.介入的重点是个人的康复、改变和重 建。通过特定选取的小组工作经验达

带动社会改变,对社会和其自身都有裨益。 3. 以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为最终目标,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价值观。放。因此,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 境。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个人和 社会的功能都能得到增强。 3. 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 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 过小组成员的交往和讨论来决定它 的目标。 到治疗目的。 3.改变个人而不是改变社会。 小组工作的特点 1.在社区层面展开,社区组织机构利用 由小组成员集体努力而成的社会行 动,制约官方作出的决定。 2.小组是主要的媒介,为社会整体利益 发展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3.小组成员为的是社会整体利益,而不 是单为他们自己作出贡献。 4.通过小组成员有意义和负责任的参 与,显示他们影响社会变迁的力量。1.建立互相帮助的系统是小组的 共同目标。这种互助体系也是 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2.在这一体系里,成员相互依赖 并分担互相帮助的责任,决议 要由整个小组作出 3.小组是个人和社会功能能够得 到培育和协调的地方 1.小组是治疗的手段和途径。 工作者通过小组过程和结构帮助个别成员 转变。该模式2. 强调小组成员的构成,选 择小组成员的条件是他们能在小组中对他 人有益。 4.小组目标实现有赖于个人目标的实 现。 实践原则小组本身强调民主参与、成员共识和小 组任务。以共同的社会目标使小组聚集 在一起,以减少组员因不同的社会背景 而产生的摩擦,并且协助不同阶层的组 员投入活动。工作者应该通过评估其成员正在寻 找的共同点,帮助小组强化它的目 标。 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 他与小组的角色,并订立一个明确 的契约。 工作者应该帮助小组成员将他们的 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小组目标上。 工作者应该是诚实的,避免封锁消 息或知识。 必须为每一个成员建立特别的治疗目标, 小组过程应该与个人的治疗目标一致。这 种一致性保证个人和小组的目标实现。 工作者必须利用小组过程和小组结构来帮 助个别成员达到他们的治疗目标。 小组工作者的责任是帮助小组成员,发展 各种与他们的治疗目标一致的价值系统和 准则。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 一、心理动态理论 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与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Libido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的,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的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无意识系统:就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就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就是它们又总就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就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就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就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与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就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与超我。并且她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瞧ppt上这张图: 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就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 1、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5、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