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摘要:在借鉴国内已有人工湖泊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湖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水质标准确定、水源选择、源水处理、截污减污、湖体形态和控制水位及进排水布局、湖底防渗措施、人工湿地构建、湖泊水位和水质监测及运行维护共8个问题的论点。

关键词:人工湖建设关键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口规模都在逐步扩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亲近自然,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居住与休闲环境,单纯的低容积率、高绿地率已不能满足瑚代城镇居民的要求。水乃万物之灵,城市湖泊以其独特的生态及景观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睬,成为新型社区与公共绿地设计的首选。不仅在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有一洼清水,不仅能让生活和居住在乡村的广大农民身心愉悦,同样也是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感受农村生活的重要亮点。

但是拥有类似杭州西湖那样环境优美的湖泊的城市,在国内少之又少。因此,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市区内或

在近郊建设人工湖泊,不仅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成功建设一个人工湖泊,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人工开挖湖泊并蓄水,形成一个景观水体那么简单,一个成功的人湖泊要维持人工湖水质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较优的状态,并能正确处理人工湖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借鉴国内已有人工湖泊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体上要成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水质优良,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人工湖泊需要重点解决一下几个问题:①水质标准确定;②水源选择;③源水处理;④截污减污;⑤湖体形态、控制水位及进排水布局;⑥湖底防渗措施;⑦人工湿地构建;⑧湖泊水位、水质监测与运行维护。如何从以上8个方面入手,做好科学的规划与设计,营造湖泊污染防治体系,是关系到能否成功建设一个人工湖泊,维持湖体相对较优品质的关键因素。

二、水质标准确定

确定人工湖泊水质标准基于如下几方面的需要:

1,为人工湖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目标;

2.为湖区建成后的长效管理提供依据;

3.为湖区监测方案的制定和日常维护提供标准。

因此,达到什么样的水质标准,对于人工湖建设是必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质标准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其确定的依据一般以a也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基本项目作为控制指标,并同时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并引入色度、浊度、透明度、叶绿素a、氯化物等指标作为补充。对水质要求较高的人工湖,一般总体上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的要求,个别指标可以适当放宽。

水质标准的确定不能局限于湖区水质需求的简单分析,需要对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权衡。人工湖建成后水质能够维持什么样的标准,是以下几方面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补充水源水质,补充水源水质是实现目标水质的起点;②湖区污染源大小,人工湖建成后,其可能的污染源组成包括:大气降尘、降雨携带的污染物;湖区周边陆域面源污染;补充水体携带的污染物;湖区运行一段时问后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如果湖区污染源总量对湖区水质的恶化作用大于湖区的自净能力,则湖区水质标准要低于入湖水质;反之,则湖区的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水质可优于入湖水质:③湖区自净能力,湖区自净能力对湖体水质影响较大。湖区的自净能力取决于湖区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湖区形态(水深、容积)、湖水在湖区的停留时间及湖区调水运行机制等因素。另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合理设计与良性维护,对提高湖区

的自净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保证确定的水质标准既能满足人工湖的高品质要求。又切实可行,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权衡确定:①功能性原则,根据人工湖的开发目标合理确定;②经济性原则,在确定湖区目标水质时,需要充分考虑将源水水质转变成湖区目标水质、并维持其水质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③现实性原则,水质标准的最终确定需要基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

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发展水平。

三、水源选择

人工湖水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上游水库水,此类水体水质一般较好,是人工湖的优质水源;②附近河道水,河道内水体因承受陆域面源污染,水质相对较差,用于人工湖,如水质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费用较高;③中水回用,收集城市生活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经收集处理后用于人工湖,由于废水成份复杂,处理费用同样较高;④雨水,利用雨水作为水源,需要人工湖周边具有面积足够的绿地,使雨水中的氨氮等有机物在绿地内得到降解。此外,需要合理布局人工湖周边地形,使湖区周边绿地接纳的雨水能够汇集到湖区内;⑤自来水,自来水水质能满足人工湖水质要求,但费用高,一般只用于湖区建成后

首次灌水;⑥地下水,地下水水质一般能满足人工湖水质要求,但长期抽采地下水会对周边产生较多环境问题。

具体采用何种水源,需要综合分析各种水源水质情况、处理费用、运行费用等因素后,方能合理确定。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水源丰富,但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属于水质型缺水,不少人工湖以雨水作为主要补给,辅以自来水补充;其次,河道水经处理后,作为水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北方缺水地区,可以考虑中水回用作为水源。

四、源水处理

为达到较高的水质标准,河道水等源水需要建设专门预处理厂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类似自来水厂的处理工艺,但应简化,以降低处理费用。一般会包括混凝、沉淀工艺,为防止预处理厂区范围输水管线内繁重生物,一般源水进厂时还需要消毒,出厂水不必消毒,以利于湖区生物措施发挥作用。

五、截污减污

为维持较好的湖区水质,湖区周边截污减污措施十分必要。首先需要调查清楚周边存在的各类污染源,应确保周边

污染源形成的污水不进入湖区。一般需要在湖区周边设置环湖的截污明渠,将初期降水、周边污水截流后排入周边河网及城市排水管线。农村地区农田及城市绿化带施用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对人工湖水质影响较大,往往造成湖区水体总氮、总磷超标,尤其需要排除在湖区以外。通过截污措施,确保只有达标的水体方能排入湖区。

六、湖体形态、控制水位及进排水布局

湖体形态、控制水位及进排水布局是决定湖体平面布局、维持水质的关键因素。湖体形态包括湖体平面形态、立面形态两个方面,应结合控制水位、进排水布局合理布置。人工湖的平面形态应该尽量利用流线发散和收束的特点,以利于水流平顺、不流死角落。湖泊的立面形态是满足湖泊热力学和生态系统要求的条件。从自然情况来看,所有湖泊不论是什么成因形成,都必须具备湖盆和水深两个最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湖体控制水位一般包括常水位、设计洪水位、警戒高水位、警戒低水位。常水位由人们对湖区的观赏性要求确定,需要综合湖面大小、景观设计、周边开发模式等综合因素确定。常水位决定了湖体平均水深,是人工湖设计的关键参数,是影响湖区水质维持的重要指标。设计洪水位是设计频率降

水条件下,湖区达到最高水位。警戒高水位是洪水发生时,当湖区水位高于该水位时,必须开启排水设施,以降低湖区水位。警戒低水位是旱季长期未补给水源时,当湖区水位低于该水位时,需要开启引水设施,以补充湖区水量,维持湖区水位。

湖体形态、控制水位及进排水布局与湖区水质均息息相关,需要建立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经周密计算后合理确定。

七、湖底防渗措施

湖底是否需要进行防渗,关键取决于建湖地质条件,如地基为粉细沙、砂卵石、裂隙较为发育的风化岩层等透水性较强的地质土层(岩层),则需要采取防渗措施。如地基为粉土、黏土等透水性较弱的地质土层,则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防渗措施。具体是否需要进行防渗、采取何种防渗措施应结合地质条件,均需经渗流计算后确定。

当确定需要进行防渗时,建议尽量少用混凝土等刚性防渗措施,因为这种措施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水体的要求。采用黏土作为湖底防渗措施是较为生态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湖底渗漏量,以减少引水量,降低运行费用;另一方面,可以补给周边绿地地下水,避免湖区形成死水一潭。当黏土获

得较为困难,或费用较高时,可以考虑采用膨润土防水毯防渗。

八、人工湿地构建

为增加人工湖的自净能力,在人工湖内人工营造湿地是较好的措施,一方面通过人工湿地降解进入湖区的氨氮等有机物,可达到减少引水量,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工湿地本身也是提高湖区景观效果的重要措施。

湿地营造一般选择本地生长环境的本土水生、湿生植物,以避免外来物种入侵。湿地营造的范围和平面布局,应根据湿地降解的能力、水源水质条件,经数值计算后,合理确定。

九、湖泊水位、水质监测与运行维护

人工湖的水质能否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能长期保持下去,是人工湖建设的关键之一。通过设置自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位、水质的情况,及时进行补水和排水,是保证人工湖水质的重要手段。因此,人工湖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监测系统,建设一个贯穿人工湖取水口到湖区的实时监测网络,建立水位、水质动态数据库,全面、有效地

了解、掌握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因素、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以适应湖区管理需要,提高湖区监测技术和管理水平,为湖区管理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保障。并能根据管理决策的要求,远程启动闸、泵等配套设施,进行补水、排水,从而达到确保湖区水质的目的。

湖泊维护是指维持湖泊设计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湖泊形态的改变主要由于大气降尘、水生动植物死亡、补水水源携带的悬浮物沉降以及船行或其它人类活动引起的岸坡水土

流失等,需要结合水下地形监测、动植物生长死亡情况,对湖泊进行维护。

根据湖泊淤积情况,进行湖区清淤。此外,为维持人工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需采取以下措施:

1.圾时捞出落入湖中的枯枝落叶,决不让其腐败在湖中。

2.定期清理湖底腐败动、植物残体。

3.湖中种植的水生植物要定期收割,这样既可以及时带出大量的氮、磷,又可促进生物的生长。

4.湖中放养的水生动物应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追放或捞出,使整个湖中的食物链保持通畅。另外,在水生动物的管理中,要严格禁止向湖中投放人工饵料。

十、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品质的人工湖是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亮点。而要成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水质优良,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人工湖,并能维持人工湖品质,降低运行维护费,则首先需要了解该人工湖建设的基本条件,并须在科学规划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人工湖建设的总体方案与运行调度机制。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中国最失败的水库——三门峡水库 摘自“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援助项目 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 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黄河在陕西省的潼关至河南省的孟津,也即陕县一带为太行山脉所阻,以巨大的水力,冲出三路山口。后人把这三道激流,自东至西,称为“人门”“神门”“鬼门”,即三门。而在三门之间依然柱立河心的岩石,则分别被称作人、神、鬼三岛。 ■工程上马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年底,《规划报告》出台,仅用了8个月的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的设计探讨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的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5-01-07T15:06:40.9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李昌华 [导读] 引水渠的横断面建议选用梯形、矩形,为确保引流的平顺性,进口形状以喇叭口形为宜。 昭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李昌华 摘要:溢洪道是中小型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的四个部分,即引流段、控制段以及泄流段和消能段的结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水力、结构进行计算,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设计;研究 在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布设,既要确保工程项目的科学、合理,又要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比如,水库附近若有天然的山坳,则溢洪道的布设和应用效果就是非常的理想;若主坝口子过于狭窄,则就无法布设正堰,建议考虑侧槽式溢洪道的结构设计方案。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的四个部分,即引流段、控制段以及泄流段和消能段的结构设计方案如下: 1、中小型水库溢洪道主体工程设计 1.1引流段结构设计 引水渠的主要作用在于将水库中存储的水有效地引到控制堰前,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在合理的开挖方量条件下尽可能低减小水头损失,增加水库溢洪道泄水能力。在此过程中,引水渠的横断面建议选用梯形、矩形,为确保引流的平顺性,进口形状以喇叭口形为宜;为了有效减小水头损失,其长度不能太长。实践中,如果受到地形的限制,必须在这一段设弯道,则需使弯曲段尽可能的平缓,而且弯道、下游之间的衔接段,与出口段应当远离坝脚位置,以免被水冲刷。为了有效防范泄洪过程中引水渠两侧位置出现不对称性回流,或者因旋涡转向惯性力而导致堰前横向坡降等。 引流段的水渠中,水流流速是设计的重点,而且对水头损失、工程量等,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实践中,通过对30多个水库工程建设资料对比分析得知,溢洪道引流段的水流速度小于3m/s的共6个;水流速度在3至5m/s的有17个;流速超过5m/s的有7个。上述水库工程之间相差较大,比如某水库流速只有仅0.8/s,而另一个水库的水流速度超过了6.5m/s。根据水库设计要求,进水渠水流速度不能超过4m/s,一般以1至2m/s为宜。如果水库所处位置地势比较高,而且山坡也比较陡,则溢洪道进水渠设计过程中,水流速度可适当加大一些,但应当尽可能低缩短进水渠长度,以此来有效减少水头损失。在进水渠进口位置,水流的速度应当小于渠中的水流速度,以2.5m/s为宜。当水流速度在1至2m/s范围以内时,可不必对其进行砌护。 1.2控制段结构设计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的控制段又称为堰流段,为确保泄流的均匀性,可使进口 与建筑物相互垂直。同时,根据地形环境条件、泄流实际需求,设计宽顶堰,堰宽可根据允许的单宽流量确定,岩基上的单宽流量一般在每秒40至70立方米,非岩基上的流量以每秒20至40立方米为宜,土基上的流量每秒20立方米。如果堰体相对较宽,则应当在横向上设温度缝以及沉陷缝,保持间距10至15米。 1.3泄流段结构设计 泄流段又称为是陡坡段或者急流段,其平面以直线型布设为主,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弯道或者扭坡顺引流态急骤变化,更不能产生负压。纵断面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形、水文和地质条件,以缓坡、多级跃水形式为宜。在陡坡段,建议采用均一比降,因泄水段水流速度比较快,所以应当尽量可能的将其设在岩基之上。若为非岩基浆砌石用0.5至1米、混凝土用0.2至0.5米的材料对其进行砌护;对于新鲜岩基泄水道而言,可不对进行砌护。实际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混凝土衬砌,则应当严格按照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地点的温度变化,对伸缩缝、沉陷缝进行设备,并确保两侧边坡位置能够设横缝即可;底部位置应当布设横缝,而且其间距以8至12米为宜。同时,在衬砌底部位置,应当敷设适量的排水反滤料;考虑到水流速度太大,会产生掺气现象,因此边坡衬砌高度应当适当地高一些。 1.4消能段结构设计 在泄槽段末端位置,需设计消能结构,即根据地形条件、水力情况确定采用何种的消能结构。可选的方式主要有多级跃水、溢洪道末端跃流段等,这样可以使泄流方向远离坝脚。对于非岩基上而言,通常采用底流消能方式,在末端位置布设消力池等。如果泄流量较小,则建议采用消力槛形式;如果为远驱式水跃方式,则因其容易被冲刷而建议采用差动式消力槛模式。岩基上若溢洪道尾端位置边坎较陡,则建议采用挑射消能。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空扩散气流、下游冲刷等,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因该种形式可以有效省去消力池、以及海漫和护坦等工程建设,所以既可以减小工程量,又可以降低造价,既经济又实用。在消能结构设计过程中,根据工程建设实践,采用的鼻坎形式建议以矩形差动式,同时鼻坎以上陡坡做成矩形断面形式最好,坚决避免做成梯形断面形式,以免用扭坡和鼻坎进行衔接,这样就会增大工程量,而且也不经济合理。 2、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水力、结构计算 2.水力计算 第一,引流段计算。在此过程中,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的反推方法,求出水面曲线,然后引流段进口位置须先对水位壅高情况进行计算,这样才能指导泄洪过程中的正常库水位。 第二,控制段计算。根据溢流堰水力计算设计规范和要求,对控制段的汇流进行计算,正确选用合适的流量系数,使其与选用堰型保持一致。 第三,泄槽段陡槽计算。在此过程中,若陡槽底部位置的宽度保持不变,则建议采用BⅡ型降水曲线法对其进行计算;陡槽段底宽渐变时,则建议采用查氏法进行分段计算。 第四,消能段计算。消能段水力计算过程中,可采用巴氏法进行计算,对消能设备计算较为明确而且详细具体。然而,在消能设备尺寸选定过程中,应当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对于重要的水库,其水力计算成果应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 2.2结构计算 中小型水库溢洪道结构设计过程中,为确保建筑物的自身安全稳定性,对溢洪道结构进行计算是非常有必要的。实践中,除了护坡、

水库建设基本情况

**水库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进度目标完成情况 (一)“三通一平”工程 大坝上下游交通桥已投入使用;总长7.3公里的道路工程已完工;完成4106.49平方米房屋建设,整个“三通一平”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二)水源区工程 大坝左右岸碾压混凝土浇筑至设计度汛高程EL967.5m,从11月2日起又已恢复大坝碾压砼施工;下游护坦完成,左右岸护坡混凝土浇筑至高程EL965.00m;右岸顶层灌浆隧洞开挖支护已完成381m(设计长647.155m);完成左岸顶层灌浆洞明挖开挖支护249.627m,右岸顶层灌浆洞洞口明挖20m,洞脸上部边坡锚喷支护等;发电引水隧洞进水口及上平洞开挖支护已完成,地下厂房开挖支护完成至高程EL957m,主变室完成两层开挖支护;左右岸交通洞已贯通,并完成锚喷支护;排风洞、一号、二号、四号支洞、出线竖井、开关站平台开挖支护已完成。 (三)管线工程 左岸一级泵站主厂区完成一层开挖、锚喷支护,副厂房及电梯井EL1012-EL998已完成开挖支护,取水隧洞及取水口开挖支护已完成,二、三级泵站开挖支护已完成,主管线1级-2级、2级-3级从9月16日起均已动工,已完

成开挖3.0km。右岸一级、二级泵站目前已动工,厂区正在进行表土清理;水源区到一级泵站管线已开始开挖。 二、工程投资完成情况 (一)资金下达情况 截止2017年10月底,***工程累计下达资金14.4亿元,其中2015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1亿元;2016年下达资金5.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省级投资2.7亿元);2017年下达资金7.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亿元,省级投资3亿元,银行贷款 1.7亿元)。 (二)资金到位情况 截止2017年10月底,项目累计到位资金1396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0000万元,中央用于***工程PPP前期专项费用1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255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PPP社会资本方注入资本21400万元),项目贷款47000万元(国开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 (三)投资完成情况 截止2017年10月底,***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10959万元(工程投资49243万元,移民投资39146万元,其他投资12575万元),其中2015年完成投资10000万元(计划完成投资10000万元,完成率100%);2016年完成投资53959万元(计划完成投资57000万元,完成率

我国水库建设的施工管理

我国水库建设的施工管理 水库建设作为国家的基础建设之一,在防洪、蓄水、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库质量建设关系到水库功能的正常使用,重视水库质量建设,关注施工管理可能引起的质量隐患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水库建设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管理不善以及质量不过关等问题,对于水库的安全建设以及水库效益的发挥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水库建设的施工进行严格地管理。 标签:水库建设;施工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国家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水库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建设活动,水库建设的施工管理是关系水库建设工程是否安全有效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水库建设的地理环境复杂,经常受到地形、气候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其施工管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施工管理过程也必须以质量第一为宗旨,以期发挥水库最大的作用。 1 我国水库建设的发展分析 国家的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库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理应占据重要的地位。随后经过国家建设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水库数量逐渐增多,并且为了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水库建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原地区,建设的脚步已经向高海拔、多山地地区迈进,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通过分析以往发生的水灾事件,可以发现水库在降低灾害时所产生的削峰和拦洪的巨大作用,使得洪水势头减弱,降低了洪水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损失。由此可见,水库对于防洪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土地广袤,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在不同的地区建设水库也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例如云南的桑那水库,其工程区海拔高达三千多米,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并且当地太阳辐射强烈,干湿分明,冬长无夏。冬季气温低,严寒与霜冻是当地水库建设需要面对的首要气候问题,克服这些严峻的气候条件,对于水库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香格里拉城区内水旱灾害频发,因此有必要建设桑那水库,水库由拦河坝、导流及输水隧洞、溢洪道、南北输水干渠及南干渠渠首输水渡槽等组成,拦河坝为粘土心墙石渣坝。项目始于1993年,历时4年完工,1997年时完成项目初步的设计阶段工作,并且成功通过评审,并且成为省水利工程重点开工建设项目。由此可见,我国水库建设虽然已经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一些高难度水库建设方面仍然需要更加成熟先进的技术手段。 2 水库建设施工管理存在问题以及原因探析 水库建设施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因其建设地区以及建设规模的不同而显得复杂多变。有的地方需要建设大规模水库,当然大规模水库就需要长的围坝,容易导致蒸发、渗漏量大,难以保证水的质量,且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蓄水、供水成本,增加了坝体维护费用,这些客观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再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doczj.com/doc/516015624.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一中小型水库初步设计报告

1 综合说明 1·1 绪言 广丰县黄尖山水库位于丰溪河支流红洋水的上游,坝址距县城约8km,水库坝址地理位置为东经118°08′51″,北纬28°29′05″。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92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0.192万亩。主河道长度2.98km,河道加权平均比降112.7%。 黄尖山水库1953年10月5日动工兴建,永丰人民公社副书记刘海亲自坐阵指挥,县水库局祝哲诚驻地施工,经过4次的续年加高加固,于1978年大坝建成,达到最终规模。开始发挥效益,此时坝高为31.3m,设计总库容为177.52×104m3,坝顶高程为223.9m(黄海高程,下同),满足了下游农田的灌溉要求。库区内无蓄水工程,也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水文 黄尖山水库位于赣东北暴雨地带,南方暖气流与北方冷气团相遇时切变线的南北徘徊,是本流域出现暴雨的主要成因,有时西南或西北低涡切变线东移,加大了暴雨的强度,暴雨活动以5~7月最为频繁,历年最大暴雨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移动的方向大多都由西到东或西北向东南移动,有时出现静止锋,形成暴雨中心稳定少动的现象。根据广丰水位站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61.6mm,最大年降雨量为2435.1mm(1975),最小年降雨量为923.7 mm(1971年),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194.7mm(1995年6月25日)。该区域的降雨在年际间变化较大,实测年最大降雨量是实测最小年份的2.64 倍,另外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雨季集中在上半年,并以每年4—6月份最为集中,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48.2%,降雨强度大,时间集中。据广丰县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流域内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6m/s,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9.1℃。历年平均气温17.5℃。 黄尖山水库座落在丰溪河红洋水的上游,该水流发源于红洋水支流上的黄尖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前言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加强对水库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农经[2004]1644号)以及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函[2006]212号)的有关要求,依据已批准或编制的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以及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等水利规划成果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2003年)》、《2006水利统计年鉴》等刊印资料,水利部在各流域中型水库规划编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以往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针对流域和区域的特点、治理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生态与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中型水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建设重点以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今后五年左右时期的中型水库建设。 一、中型水库建设概况与面临的形势 (一)中型水库建设现状 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中型水库(港、澳、台地区除外)3000座,库容852亿m3,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约占全国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分别为3.4%和14.6%。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中型水库建设的分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按流域水资源一级区划分,长江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7.9%和34.9%;西南诸河区最小,分别为2.2%和1.9%。在区域分布上,中部地区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占全国中型水库总座数和总库容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2.2%和41.0%;西部地区最小,分别为20.4%和21.5%。 (二)中型水库的作用 我国的中型水库主要分布在中小河流上,与大型水库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型水库一般是位于大江大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保护对象或供水(电)对象一般是重点城市或区域;而中型水库主要解决所在地区城镇供水、农业灌溉以及防洪、发电等。是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1、防洪。已建中型水库在中小河流防洪和抵御山洪灾害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小河流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城镇,中型水库为保护这些城镇的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灌溉。已建中型水库在发展灌溉面积和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有许多灌区特别是中小型灌区主要依靠中型水库提供灌溉水源,中型水库为保障地方农业发展、粮食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3、供水。已建中型水库通过调节径流,蓄丰补枯,为许多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供水水源,

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方法探讨

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10T15:35:25.0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包红莲[导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水库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库项目管理控制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北海市水利工程管理处广西北海 536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方法,针对水库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库项目管理控制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给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管理控制 1引言 基于现今水库建设项目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实施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成本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服务效益,稳步推进水库项目的开发,是当前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的层面,分析水库建设和项目管理可以减少资金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保证质量,使水库步入良性发展之路,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层面,根据某水库的具体调查和研究,对某水库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这对于管理层对于其他水库项目研究得出的结论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 2水库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2.1施工方案不明确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一个项目必须有良好的准备工作,必要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各种实施方案的比较和技术和经济分析,以便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水库工程在工程实施中有很多方案,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案在决策过程中不明确,实施多个项目齐头并进,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多方案并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设成本的增加[1]。 2.2物资采购不集中造成成本超额 据调查,水库库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相对分散,并没有成立物资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实现统一定价,采购中心也没一统一授权,没有相应的材料采购计划报告流程;集团公司和项目公司之间采购产品的界面不够清晰,双方都有权独立购买,导致购买产品的重复或缺乏,物资采购较为混乱,预算成本直接过高。 2.3材料的验收和存放没有按章执行 水库项目的物资验收和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勤勉尽责,严格执行储存和物资管理制度,努力建立规范的物资管理现场。项目建设地点应因地制宜地设置,建立合理布局的库房和料场。根据不同的物资规格、品种、性能,分区、分仓入库,使存储容量干净,标识准确、清晰。在水库建设项目的物料验收和物料储存过程中,物资管理部门没有实行严格的验收制度。根据采购和销售合同,购买凭证和技术文件,对进口原料的质量和数量进行检查,并造成严重后果。 2.4责任成本督查缺失致使项目运行质量下降 项目建设部门目前采用项目经济责任制,但具体职责划分不明确,制度相对不完善。把成本控制看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负责人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他不能承认自己职位的重要性,也不能发挥他应该扮演的角色。在整个仓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相关责任部门并未解决已完成服务团队审批制度的严格执行,同时,在合同内容发生变化时,没有补充合同;虽然劳动力的单价不包括主要材料的估值,但它忽略了理论材料的估值,并没有实行全面的价格控制。如果服务团队使用的材料超过合理的材料损失范围,则不能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查责任。 3加强水库项目管理控制的改进建议 3.1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建设项目概况的管理体系,关键是要从根本上合理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水库工程的成本,只有在适应这两个条件时,才能建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模式。水库施工公司目前生产情况不稳定、人员结构不固定、施工方案复杂、设计不够深入,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水库工程建设公司应做出以下改进:第一,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其次,实现成本管理概念的创新[2]。 3.2加强物资集中采购 在控制水库采购成本时,有必要明确采购部门的责任,建立物资采购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和监督工程公司及其子公司集中采购材料;参与供应商选择和评估;负责选择合格的公司资料供应商并组织供应商评估工作;负责报告公司的物料采购计划;负责评估公司下属单位的物资采购情况;负责收集,整理和提交全公司的集中材料采购信息。 物资采购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物料采购的领导和决策。公司的物料部门负责日常管理。项目部门根据《公司物资集中采购目录》材料采购总体规划和材料采购计划。同时,公司成立了物资集中采购中心,共同组织办公室,业务由总部公司集中采购中心领导。根据集团采购中心的授权或分工,组织集中采购相应物资。负责制定和完善公司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的规章制度。 3.3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水库建设中物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是决定投资成本和损失成本的关键因素,应在物资采购和运输的全过程中加以控制,保证物资交付符合项目规范要求,坚持“源头把关、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根据招标承诺和ISO9001标准,对于物资的运输、检测、储备和配送提供有效的过程控制。材料质量控制程序如图1所示:

三门峡水库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一座高106米、主副坝长857.2米的大坝截断了黄河,大量泥沙在水库中留下,一向浑浊的黄河开始变清了,似乎就要应验“圣人出,黄河清”那古老的预言了。三门峡水库顿时成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大跃进的丰碑。随即,1960年制版的五毛人民币上印上了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三们峡的设计是由苏联人负责的,由于他们对黄河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估计过于乐观。再加上当年的政治大气候,国内的有识之士虽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作用不大。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有人提出将六个施工排水洞不堵,以便日后排沙之用。这一提议虽然得到全体赞成和国务院的批准,但由于最后苏联专家坚持原议,导致在施工时将排水洞全部堵死。 据悉,三门峡水库蓄水后的第二年即1961年10月下旬,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就达36亿吨(三门峡防汛办公室主任张冠军语),泥沙淤积堵塞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使渭河水流不出去,渭河流域水位连同地下水位全面升高。当库水位到332.5米时,渭河的一场小洪水即在河口形成较严重的拦门沙。洪水淹地30万亩,有5000群众被困,其上游的河槽也受到淤积。1962年3月起,三门峡水库虽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运行,但因潼关河底淤高,回水倒灌现象更为频繁严重。1964、1966、1967年都发生倒灌。其中1967年将8.8公里河口段全部淤塞,抬高水位2.5米,淹耕地30万亩。即使在三门峡水库两次增建泄洪排沙措施后的1971年和1977年,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倒灌淤积。由于近年黄河及渭河中上游大量调蓄和用水的影响,来水减少,河道萎缩,潼关河床继续淤高,现已到海拔328米,渭河淤积也继续发展,淤积末端离河口已超过200公里。为抵御河床严重淤积而抬高的洪水位,在渭河、北洛河及南山诸支流,不得不修建堤防,并已两次加高。但标准较低,防汛困难,并且堤外涝水无法自排入渭河,加重了洪涝灾害,威胁堤外170万人和滩区10万水库返迁移民的安全和生产、生活。 现在三门峡水库的常年水位只能保持在318米的高程,远低于设计时的蓄水位。而这个水位的供水能力将严重影响三门峡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 造成这些祸害的关键就是泥沙过多!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水利专家们独创了“调水调沙”这种冲洗黄河泥沙的模式。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某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基本概况 项目名称:云梦县吴铺镇孙家大塘水库建设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工程地点:云梦县吴铺镇大塘村 建设单位:吴铺镇农业服务中心 法人代表:龙树明建设单位简介:吴铺镇农业服务中心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于2005 年10 月12 日经云梦县民政局法人登记后成立的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龙树明,现有工作人员四人。中心的业务范围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防汛抗旱、植树造林,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提高农机、渔业、畜禽养殖业管理和服务。 近年来,吴铺农业服务中心在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大力发展壮大我镇水产业,建立了孙家大塘综合开发基地和三湖水产养殖基地,为我镇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项目区概况 孙家大塘始建于1955 年,是全省平原地区最大的塘堰之一。面积250 亩,位于吴铺镇以北,处于吴铺镇大塘、郑店、汤店、长辛村交界处。两边高岗绿水,南边一边辽阔,绿树成荫,距云梦城区仅 2.6 公里,按照服务农业、整合资源、发展经济这一思路,力争用2 年的时间把孙家大塘建成一个当地农民生活、农业灌溉的基地。

为了促进水库建设,吴铺镇农业服务中心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在降能节耗,保护环境上,通过实地勘察分析论证,拟建云梦县吴铺镇孙家大塘水库建设项目。 三、编制依据 1、《云梦县吴铺镇孙家大塘水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 托书》吴铺镇农业服务中心 2、《云梦县城区用地现状地形图》 3、《云梦县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4、云梦县有关道路、给排水管渠及电气等资料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 委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7、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四、编制原则 1、云梦县吴铺镇孙家大塘水库建设项目在云梦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结合道路事业发展规划及城市综合发展的各项要求,依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指导方针,按照“一次规划设计、分期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逐步分期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云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云梦县吴铺镇孙家大塘水库建设项目

丽水市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工程

丽水市遂昌县清水源水库工程 项目情况说明 一、工程概况 清水源水库坝址位于浙江省遂昌县云峰街道同心村,清水源与支流岩后源汇合口下游约240m处。是一项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同时作为遂昌县城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主要由大坝(含泄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和发电厂房等建筑物等组成。初选坝型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92m,坝顶长度195.00m,水库总库容2214万m3,水库规模为中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批复(项建书)总投资5.37亿元,总工期32个月。 清水源水库工程是《瓯江流域综合规划》推荐近期兴建的水源工程,并已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13-2017)年》和《浙江省“五水共治”保供水实施方案》。 2012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查;2013年12月完成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太湖局复核审查,2014年7月完成审核批复(水利部太管规计[2014]143号),9月下旬省水利厅已向省发改委报送审查意见文件(浙水计[2014]43号),10月完成省发改项建批复(浙发改农经(2014)887号);现已全面开展可研主报告及各专项设计工作,现水资源论证、社会风险评估、矿产压覆、库区地质灾害评估已基本完成编制;可研技术审查批复已于2016年3月完成(浙水计(2016)1号《关于遂昌县清水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 二、工程任务 清水源水库工程任务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改善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 1)减轻濂溪中下游河道两岸洪水灾害。设置50年一遇防洪库容520万m3,结合防洪堤建设,使下游遂昌新城区——云峰街道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可相应减少泄入松阴溪洪水,间接缓解下游松阴溪两岸的防洪压力。 (2)优化配置水资源,满足远期云峰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

山东省平原水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平原水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平原水库建设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依据国家及部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中小型平原水库的建设。 第三条平原水库建设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平原水库建设必须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第五条平原水库建设必须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六条平原水库建设管理严格按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 第二章可研、设计的编制和审批 第七条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以上(含1500万)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由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设计)单位承担; 总库容500万(含500万)至1500万立方米以下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由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工程咨询(设计)单位承担; 总库容500万立方米以下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由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工程咨询(设计)单位承担。 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原则上按省计委下发的鲁计投资字[1997]639号文执行,鉴于拟建的大中型平原水库数量较多,对相应编制单位的资质适当放宽。 第八条总库容500万立方米及其以上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水利厅审查,省计委审批; 总库容100万(含100万)~5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地)水利局审查,市(地)计委审批,报省计委、水利厅备案; 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平原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市(县)水利局审查,市(县)计委审批,报市(地)计委、水利局备案。 第九条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含1000万)的平原水库,工程勘察由甲级资质的水利勘察单位承担; 总库容100万(含100万)至1000万立方米的平原水库,工程勘察由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水利勘察单位承担; 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的平原水库,工程勘察由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水利勘察单位承担。 第十条总库容1500万立方米以上(含1500万)的平原水库,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由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通过招标承担。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提出审查意见,省计委审批,施工图设计由省水利厅审批; 总库容500万(含500万)~1500万立方米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由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通过招标承担。初步设计由市地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市地计委审批,施工图设计由市地水利局审批,报省计委、省水利厅备案。 总库容500万立方米以下的平原水库,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由丙级及其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通过招标承担,初步设计由市(县)水利局提出审查意见,市(县)计委审批,施工图由市(县)水利局审批,报市(地)计委、水利局备案。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