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

——陈季同其人其书

黄兴涛

提起陈季同,今人能知道的怕是很少。他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但被遗忘的不一定就是该遗忘的。至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陈氏本应占有一席之地。就近代中国人而论,唯有他同辜鸿铭、林语堂三人用西文所写的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著作,可以说在西方真正畅销过。三人同属闽籍,人称“福建三杰”。其中,辜氏著作走红西方是在20世纪头20余年,尤以在德国影响为大;林语堂的著作最为畅销的时期是本世纪30-50年代,美英读者对之最表欢迎;而陈季同有关中国的书在欧洲流行时,比辜鸿铭还早近20年,时间是19世纪80-90年代,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人中最先以西方文字写作并出版了其介绍中国文化之著作的第一位畅销书作家。其书初以法文写成,故影响主要在法国。

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辜、林二人其实都不过是步陈季同的后尘而已。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思想上,均曾受到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今林、辜二人已是人尽皆知,著作广为流传,独陈季同仍湮没无闻,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图时,同时也以“三代”社会为其摹本,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模式,充满了对“三代”社会的美好回忆,描绘了一个类似“三代”社会无私有、无纷争和社会文明发展极其低下的社会。因此,与其说是历史倒退,毋宁说是以古鉴今和以古鉴未来;与其说是对古代社会的追求与怀念,不如说是以远古社会为参照对比现实社会,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实的弊病进行揭露和抨击。因此,道家的社会理想并不是真正地把历史拉向后退。

陈季同字敬如,西文名字作Tcheng ki-tong,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近代中国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初,朝廷拟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选拔他先行进行考察,他随洋员日意格游历英、法、德、奥四国,完成任务后于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1877年,清廷派李凤苞、日意格率留欧学生刘步蟾等人出洋,他随同为文案。不久,李凤苞改任驻

德、法公使,他仍为文案。旋授副将加总兵衔。后又升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法国使馆供职期间,他“因为在法国人中有许多熟人,得以巧妙地辅佐中国公使曾纪泽在法国掀起一场反对舒埃·卢·富尔利的通卡政策的舆论”[1]参与有关中法越南问题的交涉,多次为清廷购买船舰炮械,折验运回,一度很得李鸿章的信任。1891年,他因涉嫌骗取法国某银行巨款案,被招回国,前后在巴黎等地生活了近15年之久。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陈季同曾赴台湾任布政使,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参与组建台湾民主国。“他向那些坚决抵抗日本占领的台湾爱国者们宣传‘五·二五民主国宣言’的思想,并马上被任命为台湾民主国外务大臣”,因此有人认为他“是东亚土地上出现的第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当时他还“竭力劝说人们,确立共和制度一定会得到法国的同情,使法国积极加入抵抗日本的防御阵线”。但不久他的期望落空,不得不逃回上海[2]。

戊戌时期,陈季同属于维新运动的积极赞助者,很是活跃。1897年,他与其弟陈寿彭在上海合办了《求是报》,为“翻译主笔”。该报积极译介西学新知,宣传维新思想,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倾向维新的报刊之一。次年秋,他还热心支持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其妻法国人赖妈懿出任女学堂的洋提调。该学堂最初的日课章程,就是由其妻赖氏起草。[3]上海中国女学堂以效法西方新式教育为趋向,以“中西合璧”为宗旨,反映了男女平权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它的出现在旧教育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女子教育社会化在中国兴起的标志,对以后各种女学校的兴办起到垂范作用。这一时期,陈氏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当时较有影响的新兴社会组织“戒烟公会”,旨在移风易俗,曾吸引许多维新派人士和开明官员参加。《求是报》上就刊登过该会的发起旨趣和有关评论,还多次登载入会会员名单及捐款额数等。

庚子事变期间,陈季同也有所表现。他可能是学界至今还没有注意到的“东南互保”的最早创意人。目前有关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在谈到“东南互保”的动议时,一般只是提及盛宣怀、沈瑜庆和赵凤昌等人。但沈瑜庆在为陈季同所作的传记中,却专门述及后者的“首功”:“庚子拳匪起京、津,各国纷电调兵。季同曰:‘事急矣!为今计,南方数省建议中立,先免兵祸;隐以余力助北方,庶几有济。’著为条陈,由道员沈瑜庆上诸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鄂、粤两督合议,东南互保之约遂成。”[4]可见陈氏与东南互保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关系。庚子事变后,陈

季同在政治上无大作为,曾主持过官报局和翻译局。 1905年去世于南京(一说上海)[5],年仅54岁。

有趣的是,陈季同还是晚清中国敢于冲破夷夏之防和世俗压力、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堪称中西通婚史上的开风气之先者。戊戌时期,著名维新派人物唐才常曾发表骇人听闻的《通种说》,主张中外相通,实行华洋通婚以改良中国人种,其文中所举的第10条论据,就是专门以他和另一个人的跨国婚姻为例,说明实行此制不仅应该而且可能。其言曰:“吾闻华洋种族之通,不独各埠头各租界然也,即凤仪、陈季同之妻,皆西妇也。彼西人初不以吾中国之弱,而摒之不齿婚姻之列,则吾又何为闻通种之说,而狺狺争,睊睊谗也?”[6]曾朴的名著《孽海花》中,也曾对其法国妻子和英国情妇为争夺他而进行决斗的故事大加描绘。在晚清士大夫多昧于外情、视洋人为异类之时,他竟敢于“胆大妄为”娶洋妻;且于华人倍受欧美歧视、而自身又“豕尾”未除之际,尤能有西洋知识女性毅然置种族偏见于不顾,如此这般地爱慕追随,其人之非同寻常、极为风流倜傥可以想见[7]。

就陈季同一生的作为而言,他主要是一个文化人,其影响和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由于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欧洲,他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极深,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英国大汉学家翟理思等人,就称赞他法国语文知识极为广博。[8]对于法国文学,陈氏尤为稔熟,谈起法国当时的各文学流派及其优劣得失能如数家珍。我国近代译介法国文学的先驱、《孽海花》作者曾朴有关法国文学的最初知识,就是由他启蒙的。曾朴在给胡适的信中曾坦承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乃至“发文学狂”的主因,“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他写道:

我自从认识了他,天天不断的去请教,他也娓娓不倦的指示我;他指示我文艺复兴的关系,古典和浪漫的区别,自然派、象征派,和近代各派自由进展的趋势;古典派中,他教我读拉勃来的《巨人传》,龙沙尔的诗,拉星和莫理哀的悲喜剧,白罗瓦的《诗法》,巴斯卡的《思想》,孟丹尼的小论;浪漫派中,他教我读服尔德的历史,卢梭的论文,嚣俄的小说,威尼的诗,大仲马的戏剧,米显雷的历史;自然派里,他教我读弗劳贝、佐拉、莫泊三的小说,李尔的诗,小仲马的戏剧,泰

恩的批评;一直到近代的白伦内甸《文学史》,和杜丹、蒲尔善、佛朗士、陆悌的作品,又指点我法译本的意西英德各国的作家名著;我因此沟通了巴黎几家书店,在三四年里,读了不少法国的文哲学书。我因此发了文学狂……曾朴还记述了戊戌时期陈季同向他沉痛介绍法国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及其价值评价偏低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将我国名著向外译出,同时须翻译和了解西方文学,以改进旧式文学传统、提高中国文学水平的敦敦告诫。他后来翻译出了雨果的小说《九十三年》及剧本《吕伯兰》、《欧那尼》、《银瓶怨》,莫里哀的《夫人学堂》及左拉的《南丹与奈侬夫人》等著名作品,成为近代中国“译介法国文学的一位卓有成就的先驱者”

[9]。但曾朴本人深知,他有这一切,均得益于陈季同当年的教诲和指点,因此他尊陈为其“法国文学的导师”,“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10]。多年以后,在其自办的《真善美》杂志上,他还打算专门开辟一个“陈季同特辑”,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前辈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可惜后来因故未能如愿。

教诲出像曾朴这样出色的弟子,并非陈季同传播法国文学仅有的业绩。此外他自己还曾亲自上阵,向国人直接译介过法国文学作品。在《求是报》上,从第2册开始,他曾以“三乘槎客”为笔名,连续译载过法国作家贾雨的《卓舒及马格利小说》。这是以法国著名将军布朗热的事迹和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一部半纪实性的长篇小说。后因刊物中途停办,没有译完,但它却是中国人译介西方小说特别是法国小说值得一提的早期作品,译笔也流畅可读。可惜除了这篇小说之外,我们目前尚未能得见他更多的文学译作。以陈季同的才华、高超的法文水平和对法国文学的深入了解,竟没能为国人翻译更多的法国文学作品,当然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陈季同不仅通晓法国文学,还“精熟于法国政治并拿破仑律,虽其国之律师学士号称老宿者莫能难”。甲午后他闲居上海,据说“西人有词狱,领事不能决,咸取质焉;为发一言或书数语与之,谳无不定,其精于西律之验如此,西人梯航之来吾国者,莫不交口称季同”。[11]陈季同研习西方法律多年,早在1877年作留法学生使团的文案时,除了做翻译,“另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学习国际法。到法国之初,只有他和马建忠被指定研习西国政法,因而两人一同在巴黎私立政法学校注册。[12]这种正规训练,使得他日后得以成为中国极为少见的最具西方法律和法学知识的有用人才之一。

戊戌维新前夜,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法律,效法西方民主国家以法治国的实践,陈季同不惮繁琐,下决心把法国《拿破仑法典》(即《法国民法典》)译成中

文。在《求是报》上,他从创刊号起,一直连载其所翻译的法典,先后刊登过《法兰西民主国立国律》(又作《拿布仑立国律》)、《拿布仑齐家律》、《法兰西报馆律》等篇什共12篇)。其中“齐家律”所译内容最多。这是继同文馆教习、法国人毕利干1880译《法国律例》之后,华人独立地将这一法典较为清晰地译成中文的尝试。

陈季同所译的“拿破仑法典”,是1872年(陈氏称同治十一年)经法国30名议员重订后的法典。在译文刊登之前,他写有一段“自识”文字,相当简明地介绍了该法典的由来,其在西方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法典本身的构成特点。由于这部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民法典自身的重要性,它的汉译传播在中西法律文化交流中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国的法学史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研讨这些汉文译本。

[13]但是,他们对近代报刊上所发表的有关此一法典的译介,却似乎还未引起重视。其实像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变法时期趋新人士对该法典的译介,以及这些译介与维新运动的关系,同样是西方法学在华传播史上值得探讨的课题。如在前面已提及的译者“自识”中,陈季同对西方以法治国于富强关系的认识,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就颇具代表性。他公开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所谓西方强在“轮船枪炮”、富在“通商开矿”的洋务派俗见,指出“轮船枪炮通商开矿若无律法以绳之”,必不能“亿万一心以致富强”,因而认定“拿布仑一律,洵泰西立国之始基,富强之根本也”。他明确表示,正是有鉴于此,他才“不惮繁难,先行寻绎拿布仑律例一书,以供参考。词陋学疏,在所弗计”。也是怀着这种法制“经世”的思想,面对当时“风气大开,报馆林立,动曰新闻体例、报馆章程,究竟若何,局外人多茫然不识”的现状,在友人的怂恿下,他又通融缓急,将报馆律部分先行译出,连载于报[14]。只是由于后来刊物停办的缘故,该法典最终也同其所翻译的小说一样,未能完璧,留下同样的遗憾。但尽管如此,陈季同所译的法典在当时的士大夫中仍然产生了积极影响。1899年出版的《东西学书录》,在介绍《求是报》时就写道:“(该报)所采多法国书报,而尤以所译拿布仑律为最佳。”

顺便说及,陈季同的胞弟陈寿彭(字逸如)也曾留学欧洲,精通英法两国文字,为晚清中国出色的翻译家。在传播西学方面,他较其兄的贡献还要大些。译有《火器考》、《蚕外纪》、《格土星》、《格影》等多种西学论著。《东西学书录》就收录不少他的译著目录。陈寿彭的妻子薛绍徽,更为晚清极为少见的知名女翻译家之一,他们夫妻合译的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1900年刊

行),乃国人所翻译的首部科幻小说,也是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作品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弥足珍贵。

虽然,陈季同有着高度的西学修养,并为西学东渐作出过成绩,但他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尚不在此,而在于他敢于并能够在西方世界弥漫着歧视华人及其文化的时代氛围下,自觉地、主动而又富有成效地向欧洲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苦心孤诣地证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陈季同一生用流畅的法文写了大量著作,在当时的法国多很畅销。我所见到的主要有巴黎Cal-mann Levy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自画像》(LesChinois Peints par Eux - Memes , 1884年第5版);《中国戏剧》(Le Theatre des Chinois,1886年第2版);《中国故事》( Les Contes Chinois,1889年第3版);《中国人的快乐》(Les Plaisirs en Chine,1890年)等。另据曾朴介绍,他所见到的陈季同的法文著作还有《黄人的小说》(Le Roman de I’Homme Jaune);《黄衣人戏剧》(Le Homme de LaRobe Jaun);《中国人笔下的巴黎》(Les ParisiennePeints par Chinois);《吾国》(Mon Pays)等。他还说陈季同“所作法文的小说、戏剧、小品等,极得法国文坛的赞许,阿拉托尔佛郎士,向来不容易称赞人的,也说他文笔诚实而轻敏,他的价值可想而知了”。[15]此外,陈季同还用法文翻译有《聊斋志异》等中国文学作品。但无论是著还是译,他都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变的宗旨:让西方人更好地认识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及其价值。

陈季同以中国为题材的法文著作,对于丰富法国的近代文学也是有其独特贡献的。法国当代学者巴斯蒂,就曾以陈季同的一个法文剧本为例谈到这一点,他说:“1904年,他曾以中国问题为题材用法文写成一部轻喜剧《英雄的爱》,毫无疑问,这是对法国文学的一个贡献。”巴斯蒂还赞扬陈季同为“巴黎文艺沙龙受欢迎的人,他用法语把许多富有魅力的中国民间风俗和文学作品介绍给法国人。这些作品后来由新闻记者富科·德·戴蒙翁编辑出版”。“在他的身上,显示出那些最早直接深入欧洲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国人所创造的成果中最奇妙的混合物。此后福州船政局派遣的留学生中再也没有人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果,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方面。”[16]

陈季同所译的《聊斋志异》,题为《中国故事》,是这一古典名著最早的法文译本之一,也是中国人独立向西方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最初尝试。它首版于1889年,采用节译的方法,共译出《聊斋志异》中的《王桂庵》、《白秋练》和《辛十四娘》等26篇作品。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法国人民的喜爱,在一年内就再版三次。荷兰著名汉学家、西方汉学最权威刊物《通报》的创始人之一施古德(Gustave Schlegel)曾发表文章,给予专门介绍,向欧人大力推荐此书。[17]

《中国戏剧》则是中国人直接以西方文字较系统地向欧美传播中国戏剧的嚆矢。它从戏园的结构,中国戏的种类,角色的安排,表演的方法,开、闭幕,乃至虚与实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了生动通俗的解说,并在介绍过程中不时将其与欧洲戏剧加以比较,是继巴赞(Bazin)《中国戏曲:元代戏曲选译》和儒莲(Julien)《灰阑记》等译作之后有关中国戏剧在法国较有影响、且较为系统的介绍。出版一年内即予再版。后来法国研究中国戏剧的不少专著如卡米尔·普佩(Camille Poupeye)的《中国戏剧》(1933年巴黎版)等,都参引过此书。民国时期,更多的华人自觉地投身到向西方介绍中国戏曲的行列中,如朱家健(Tchou Kia Kien)、蒋恩凯(Tsiang An -Kai)、陈绵(Tcheng Mien)、王光祈(Wang Kuang Chi)等,他们都有过这方面的专著出版,但陈季同无疑属于他们当之无愧的前驱。

在陈季同所有的著作中,《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快乐》影响最大,两书都有过英文转译本。尤其前一本,更为他的成名作。该书首次面对欧洲读者,从一个中国人的立场出发,对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中西文化发表看法,从而开启了中国人独立从事此种文化交流活动的先河。该书1884年(即中法战争爆发那一年)出版后,在巴黎一度产生某种程度的轰动效应,一年内至少再版5次以上。次年,该书由詹姆斯·米灵顿(James Millington)英译为“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 Lead-enhell出版社在伦敦等地出版,也“受到英语世界公众热烈而友好的欢迎”[18]。英译本书后附有一专门广告介绍说:“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书”,“作者尽可能地揭示中国的真相,并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了解,起码不会比那些曾经到过中国的诚实程度不同的旅行者们所谈到的要少。全书内容生动有趣。人们认定,陈季同总兵的书摆脱了那种屡见不鲜的、因自尊而导致的习惯性偏见。”

《中国人自画像》在美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1900年,美国芝加哥Mcnally 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华帝国:它的过去与现在》(The ChineseEmpire :Past and Present)的书,署名陈季同、约翰·格雷(John Henry Gray)等著,陈季同为第一作者。它共收录了《中国人自画像》中的“妇女”、“结婚”、“离婚”和“宗教与哲学”四部分内容,构成此书的第8、9两章,译文直接采用米灵顿的英译本。出版者还特意为此书写有如下一段前言: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有关这一问题易于接受的最高权威所提供。我们相信,读者们会对陈季同将军所写的那些章节感到特别的兴趣,因为它们显示了作者异常广博的见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表明中国人是有能力的。这些文章最初都是用法文写的,不过已经有了非常学术化的英文翻译。尽管这位中国官员更熟悉巴黎和法国,他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但人们将发现他的观察在许多方面却惊人地适合于美国人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的快乐》一书也有英文译本出版。译名为“Chin Chin , or The Chinaman at Home”,译者为谢拉德(R .H . Sherard)。书上未标明具体出版时间。陈季同为此译本另写了一个简短序言。该书实际上是《中国人自画像》中“娱乐”一章的扩大,就像后来林语堂写了《吾国吾民》后,再将其中“生活的艺术”一节扩充成《生活的艺术》一书一样。他们都很懂得西方文明“化”下的人民从东方世界需要些什么。另外,陈季同之所以写此书,也是为了从这一独特角度让西方民族更好地认识中国人,正如他自己所表明的:“再也没有什么比娱乐更能显示一个民族的性格了。……告诉我你怎样娱乐,我便可以告诉:你是什么样的人。”此书的法文本直到1975年,还曾在巴黎重印过一次。

研读陈季同的书,需要明确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的中国人及其文明正遭受来自西方世界的极端歧视,恰如陈氏书中所言:“把中国描绘成一个野蛮的堡垒,正是一种时尚。”因此,欲消除他们对中国的那些片面的认识、深藏的误解和可笑的偏见,便成为他上述两书的基本出发点。在有关中国妇女、饮食、溺婴、劳动以及中国文明的起源、特点和价值等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陈季同的“良苦用心”。在谈及这些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站在人生或人性的高度,很机智地摆出西方有关习俗的弊端,并从中国人的角度给予幽默轻松的批评。这些来自中国的批评在当时西方

人的眼里是很新鲜的,有不少批评西人就表示欣然接纳。它们实在有助于淡化当时西方人歧视中国、认为中华民族极其野蛮的观念和心理。

以今人的眼光来看,陈季同当时对中国的某些社会习俗和制度(如父母包办婚姻、纳妾制、科举制等)的辩护,许多议论已不免显得过于隔膜,它所反映的是19世纪后期一个对西方世界有相当了解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理想、思想观念和生活情趣。当他宣称“对现代文明了解得越多,我就越爱我们中国古老的制度,因为只有它真正实现了其所允诺的东西——和平与平等”时,就如同辜鸿铭发出“我不知西人之学,亦无以知吾周孔之道之大且极矣”的议论一样,使我们感到困惑和不解。或许,这是近代中国通晓西学而又热爱传统的又一典型。这里用“或许”二字,是鉴于陈季同主要文化观点基本上都是在其外文著作中表达的,而这些著作的对象又为西方读者,其中显然存在着写作策略的考虑。如果不正视这种策略因素,我们对其为纳妾制等所作辩护的评价,对他向西人推介中国人达观的生活艺术和哲学的认识,就可能会不得要领,至少将是很不全面和妥当的。

从陈季同著作的字里行间,人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那颗跳动的灼热的中国心。事实上他本人在书里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中国人自画像》的序言中,他曾公开表示:“如果有时受论题的影响,我竟至于表现了对自己祖国的偏爱,在此先请求大家原谅,请求所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们的原谅。”这一点,与他的同乡辜鸿铭也极为相似。

陈季同还不愧为一个富有才华的智者。在《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快乐》两书中,我们就能不时地触及到他那闪烁的智慧的火花。如谈到儒教和基督教的特点时,他说,与基督教强调博爱不同,儒教的宗旨是强调自尊自重自爱自我修养,他译作“respect”,也就是“敬”,既敬己又敬人敬事敬物,但“敬己”即自尊自重自爱,乃其起点或基点。这一见解从儒家教人“修己以敬”的观念而来,乃深研朱子所得,相当深刻。又如,在谈到东西方文明的关系时,他一开篇就写道:“许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发明,都不是产生在那些从中受益的国家”,此言虽短而意绵长,令人疑惑又促人思索,最后你不得不微笑地予以颔首。另外,“宗教与哲学”,“谚语与格言”,“新闻与舆论”,“东方与西方”等篇什,也都机智而风趣,读起来既感有味,也启人深思。即使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也仍不失为一些很好的散文。

然而,陈季同却并不是一个狭隘地固守中国文化之人。从他的法文著作来看,他在内心深处虽多不欣赏近代西方文明,但对其却保持了宽容态度。他承认,西方文明树上所结的果实不少的确色味俱佳。对他来说,之所以亟亟于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并非像李元度那种顽固的旧式士大夫那样,基于“吾道而西,大变其陋俗”的盲目信仰,而完全是出于一种清醒的世界意识和远大的文化眼光。从他对西方以法治国的民主政治的向往中,从他戊戌那年对曾朴的文学告诫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此种世界意识和文化眼光,对我们认识和评价陈季同的文化传播行为、特别是其输出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陈季同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出色诗人。著有《三乘槎客诗文集》、《卢沟吟》和《黔游集》等诗集。1895年,清廷降日割台时,他曾英勇地投身于反割台斗争。事败后,又满怀悲愤写下《吊台湾四律》,传诵一时。诗云:

(一)

忆从海上访仙踪,今隔蓬山几万重。

蜃市楼台随水逝,桃源天地付云封。

怜他鳌戴偏无力,待到狼吞又取容。

两字亢卑浑不解,边氛后此正汹汹!

(二)

金钱卅兆买辽回,一岛如何付劫灰?

强谓弹丸等瓯脱,却教锁纶委尘埃。

伤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门因揖盗开。

聚铁可怜真铸错,天时人事两难猜!

(三)

鲸鲵吞噬到鲲身,渔父蹒跚许问津。

莫保屏藩空守旧,顿忘唇齿藉维新。

河山触目囚同泣,桑梓伤心鬼与邻。

寄语赤嵌诸故老,桑田沧海亦前因。

(四)

台阳非复旧衣冠,从此威仪失汉官。

壶峤居然成弱水,海天何计挽狂澜?

谁云名下无虚士,不信军中有一韩。

绝好湖山今已矣,故乡遥望泪阑干。

诗中“伤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门因揖盗开”两句,早已成为人们谴责清廷和李鸿章卖国投降的常用语。而“绝好湖山今已矣,故乡遥望泪阑干”的诗句,爱国深情更是摧人泪下,至今读之,依然为之震撼。

也许因为自己是个诗人的缘故,陈季同一生用法文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诗,包含在他的各种法文著作中,并被转译成英文。他那诗人的才情、感觉和喜好,使他自觉而有效地充当了中诗西渐的早期使者。仅《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快乐》两书中,他所翻译的中国诗歌,就大大小小不下60首,包括《诗经》中的《出其东门》、《柏舟》等名篇,李白的《静夜思》、《戏赠杜甫》、《春思》、《下终南山过斛山人宿置酒》等篇,杜甫的《成都府》、《玉华宫》、《旅夜抒怀》、《赠卫八处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篇,以及孟浩然、常建、王翰、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不计他引录别人的翻译)。特别是对白居易的千古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那两首长诗的翻译,更是匠心独运,前者用于说明中国诗歌中诗人的兴趣爱好是如何“与华丽的文体、生动的文采浑然一体”;后者则旨在表彰中国诗人在进行长篇叙事的时候,为避免雷同和令人生厌,在结构处理上是何等的精妙和无可挑剔。他坚信,在这一点上,《琵琶行》的艺术水平是“西方诗歌作品所望尘莫及的”。

在《中国人自画像》一书中,陈季同专列了《诗经》和《古典诗歌》两章,对中国诗歌进行较为集中的、精心选择的译介。他揭示了《诗经》之诗对丰富想象的巧妙运用和微妙细腻、令人着迷的情感浸透特点;强调那些古老的诗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历史认识价值,其中凝聚着“和平之爱、劳动和家庭之爱”,“给我们展示的并不仅仅是思想和情感,还有当时的风俗与制度”。在陈氏看来,《诗经》为中国诗歌之根,建安时期,中国诗歌之树得到茁壮成长,到了唐朝,这颗树已是枝华叶茂、硕果累累了。因此,《古典诗歌》一章专门译介唐诗。在选译时,他既注意到唐诗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名家名篇,又兼顾到了诗歌的各种不同风格,很能引人入胜。无疑地,他属于华人中最早独立地用西方文字向外翻译介绍中国诗歌、译作较多且吸引过许多西方读者的先行者之一。在近代中国文学外播、特别是诗歌外播史上,应该有其特殊地位。

遗憾的是,我们现今不仅在中国翻译史专著和翻译家词典里,找不着陈季同的名字,甚至在通行的《中国近代史词典》中,也查不到他。除了《福建通志·列传》中有他的一个小传外,几乎再未见有对他专门研究的文字,这显然是不公正的。究其原因,恐怕与他去世过早,著作主要为法文,国人不易得见有直接关系。希望有条件者,能够关注此人,对其文化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相信一定会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中法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附注:

[1][2]巴斯蒂(M. Bastid Brugureie):《清末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田正平节译自日本《东亚》1985年3月号。见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第266页。

[3]当陈季同主动提出已嘱其法国夫人草拟日课章程时,学堂总办经元善表示出不放心,及时提醒道:“嫂夫人所拟,大约全是西国学派。今中国创设女学,不得不中西合参者,此势然也。”(《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塘会议第二集》),见夏晓虹《戊戌前后新兴的妇女教育——以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心》,《文史知识》1998年第6期。

[4]《福建通志·列传》卷39《陈季同传》。

[5]沈瑜庆《陈季同传》说其卒于金陵,即南京;前引巴斯蒂《清末留欧学生》,说其卒于上海。

[6]《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2页。

[7]曾朴《孽海花》中有关陈季同的情节(书中名“陈冀东”),并非全是无稽之谈。陈季同除娶妻法国赖氏外,确有一英国女博士芍爽“慕季同才,随至中国”,并同他生有一子。见沈瑜庆《陈季同传》。该传还记述他“投射枪炮尤精稳,兼能驰骋。距马丈许,一跃即登其背;以枪击空中飞鸟,无不中”。

[8]见翟理思1898年版“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封面自题中文名为《古今姓氏族谱》)。

[9]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16-317页。

[10]见曾朴译陈季同《读物展览馆》引言,《真善美》杂志1928年2卷2

号。

[11]见前引《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

[12]见前引巴斯蒂《清末留欧学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第263-264页。

[13]参见李贵连《〈法国民法典〉的三个中文译本》,《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14]见《求是报》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五日,第1册“西律新译卷之一”和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求是报》第8册,“西律新译卷之十五”。

[15]见前引曾朴译陈季同《读物展览馆》“引言”。

[16]见前引巴斯蒂《清末留欧学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留学教育》第266页。

[17]该文载1890年4月1日《通报》第1期,王丽娜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最早述及此点。

[18]见陈季同后来为《中国人的快乐》一书英译本所写序言。

作者简介:

·黄兴涛 1965年生,湖北荆州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副教授。

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等。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夏之卷(总第28期)

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姓名年龄学科专长所在单位备注 01.哲学 孙周兴 51 外国哲学、美学同济大学 李建华 55 伦理学、政治哲学中南大学 李晓兵 57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共中央党校 杨耕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 吴晓明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旦大学 汪信砚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 张异宾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南京大学 张怀承 57 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 张法 60 美学中国人民大学 陈凡 60 科学技术哲学东北大学 陈少明 56 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中山大学 郁振华 48 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华东师范大学 卓新平 59 宗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敦华 65 外国哲学、宗教学北京大学 盖建民 50 中国道教四川大学 02.理论经济学 王广谦 59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经济与金融发展中央财经大学 龙小宁(女) 43 西方经济学厦门大学 刘灿(女) 63 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 李俊江 57 世界经济吉林大学 杨瑞龙 57 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范从来 52 政治经济学南京大学 赵晓雷 59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姚洋 50 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北京大学 袁志刚 56 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 黄少安 52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 黄泰岩 57 政治经济学辽宁大学 盛斌 43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 谢丹阳 50 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 裴长洪 60 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03.应用经济学 白重恩 51 经济增长和发展清华大学 丛树海 57 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 冯根福 57 产业组织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与企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曲振涛 57 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吕炜 45 财政学东北财经大学 孙立坚52 国际金融复旦大学 李俊生54 财政学、公共管理学中央财经大学 肖红叶65 经济统计学天津财经大学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中国近代史试题以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把正确答案代码填在括号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 A、魏源 B、龚自珍 C、林则徐 D、李鸿章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 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 A、义和团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反教会斗争 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 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正确答案,多 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 ABCDE )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时期,对外来文化予以排斥和不接受,但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历史的趋势下,中西方文化得到交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下面是我对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所得到的成就的总结和概述。 一,西学中传 明清时期,最早给中国带来西方文化的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宣传他们的信仰,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化送到东方大地。 (一)语文学 利玛窦着有西字奇迹一书,系用拉丁拼音注读汉字。其后又有金尼合(Trigault Nicolas)着西儒耳目资一书,也是讲拉丁文拼音与注音的,其条理比西字奇迹更为完密,此为西人介绍拉丁文的最早著作。当时中国学人多受其影响,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该书。荷兰人占据台湾,曾设学校,教授当地人学习拉丁文。当时士人的应用文件,都采用拉丁文,朋人称为「红毛字」。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许多人懂得拉丁文。 (二)天文历法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天文学和历法。先是在万历三十八年,因为日蚀不验,发现旧历的错误,就有李之藻与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请采用西洋历法,以改良旧历,并推举庞迪我、龙华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朝廷未及采纳,而发生了南京反教风潮,而有禁止耶教、驱逐教土之令。后来延至天启、崇祯年间,再

发生日蚀的错误,旧大统历与回回历都不验。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启的建议,成立历局,以光启为监督,主持修订新历法。即以崇祯原年戊辰为新历元年,名之曰崇祯历。并起用李之藻,征聘教士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布、汤若望等。开局之后,徐光启便偕同李之藻、龙华民等,先从事译书研究与观察的工作。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祯六年徐光启也去世。当光启病笃时,举荐当时通晓西学的前陜西按察使李天经继续主持历局之事。后至崇祯七年,成历书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祯历书,又名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六年又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历法虽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后来清兵入关,即采用西洋教士所研订的新历法,并用汤若望为钦天监。继汤后又用南怀仁为钦天监。 南怀仁死,又用闵明我、徐日升、戴进宝、巴多明、高慎思、汤士选、毕学源等人,或为钦天监,或任顾问。 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的译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合着的乾坤体义、浑盖通宪图说,有徐光启与诸教士共同译述的日躔历指、测天约说、测量全义、恒星历指、月离历指、交食历指,与李天经所著的历元等书。有清初西洋教士共同编译的新法表异(汤若望作)、历法西传、康熙永年历法、历象考全书、仪象考成等书。 与文字著作同时介绍到中国的是天文仪器的制造。在崇祯时,历局成立,在邓玉函、罗雅各布等西洋传教士指导下,制成新式天文仪器多种。包括「七政仪」、「列宿仪」、「平浑仪」、「交食仪」、「天球仪」、「地球仪」、「日晷」、「时钟」。后来这些仪器多被闯贼李自成所毁。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八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民主改革运动? (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 (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 (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1951年9月,在全国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1)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4、建国初期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其原因如下: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中国近代史纲要(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1) 1、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D )A.俄国B.日本C.美国D.美国 2、为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在1893年编成《四洲志》的是(A ) A.林则徐B.魏源C.马建忠D.郑观应 3、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C) A.永安建制B.北伐失利C.天京事变D.洪秀全病逝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D ) A.《原道醒世训》B.《原道觉世训》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5、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掌管洋务的中央机关是(A ) A.总理个管事务衙门B.京师同文馆C.江南制造总局D.外务部 6、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史称(B ) A惠州起义 B 黄花岗起义C 武昌起义D 湖口起义 8.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B ) A广东 B 四川C湖北D 湖南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 A 《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的失败C 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失败D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11.1933年11月,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和蒋光鼎发动了抗日反蒋的(B ) A宁都起义B福建事变C 西安事变D二二八起义 12.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A ) A瓦窑堡会议B洛川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13.1938年3月,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去的胜利的战役是(A ) A台儿庄战役B桂南战役C中条山战役D长沙战役 14.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B ) A佟麟阁B张自忠C戴安澜D赵登禹 15.1945年8月,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的口号是(A ) A和平,民主,团结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D将革命进行到底 16.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6月挑起了全面内战,其起点是大举围攻(A ) A中原解放区B东北解放区C陕北解放区D山东解放区 17.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1947年12月,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的中国民主党派是(A ) A中国民主促进会B九三学社C中国农工民主党D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20、新中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 D ) 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1、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A )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成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进行社会主改造的高级形式是( B ) A.加工订货B.公私合营C.统购包销D.经销代销 23、在中共八大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C ) A.刘少奇B.薄一波C.陈云D董必武 24、毛泽东在1957年2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B )

中西文化交流史作业

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体育文化交流概述 ——以蹴鞠为例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杭枫 2012210238 引言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繁衍生息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极其灿烂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的蹴鞠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化体现,蹴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齐国(今山东临淄),“蹴术”与“鞠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法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中国古代的蹴鞠没有发展成为现代足球,实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学术界主要有3种足球起源学说,即英格兰说、波斯“哈巴斯托姆”说和中国临淄说。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沿用了民间和公学两条发展路线,得以迅速发展;英国足球运动随着英国的全球扩展迅速向全世界推广,实现足球运动全球化发展。 据说足球起源于古代的蹴鞠,我一直怀疑,古代蹴鞠的直接后裔应该是小孩踢的毽子和沙包。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蹴鞠的历史还真有一点意思。 关于蹴鞠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战国时期在齐国的临淄和刘邦的老家沛县都很兴盛。汉代踢球不仅在宫廷和民间盛行,而且成了军事训练的科目。到了唐代,出现了充气的皮球,蹴鞠的玩法就增多了。 汉代军队有专门的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

为两队,各十二名,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这大概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鞠室”是最早的球门。 唐代蹴鞠由双球门对抗赛演变成单球门的比赛,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一直流行到两宋以后。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设在两根三丈二尺高的竹竿或木柱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球门中间有直径两尺多的“风流眼”,三十二名球员分为“左右军”,各在球门一侧,双方互不接触,进行比赛。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以穿过风流眼多者为胜。 充气球可以踢得很高,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没有了汉代的直接身体对抗,于是踢球就出现了各种花样和技巧,也出现了女子蹴鞠。唐代出现了没有球门的“白打”,到两宋盛极一时。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解数”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据说象高俅那样的高手能用头、肩、背、臂、胸、腹、膝,“一身都是蹴鞠”,使“球终日不坠”。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宋人总结有“十踢法”,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膁,一些动作还取了好听的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鸳鸯拐、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白打在玩法上,有一人独踢,二人对踢,三四人对踢,五到九人穿花踢等等,可见宋代的蹴鞠,不仅由射门比准转向身体技巧方向发展,而且玩法上已经和后世的毽子的玩法没有多少区别了。 宋代还有专门靠踢球维生职业蹴鞠艺人。在皇宫宴会上有表演踢球的名手,在市井瓦子里有踢球的明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有自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如何展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目前中国学术界在这个研究领域的难点和任务是何?在方法论上应注意那些?本文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建立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文献学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通义,非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1清末民初,中国学术界一个进步除其他原因外,敦煌文献和安阳考古的发现是促使其学术一大飞跃的关键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与国外汉学家的研究相比,中国学者一直不占上风,究其原因也在材料。傅斯年说的很清楚,“本中国学在中国在西洋原有不同的凭籍。自当有不同的趋势。中国学人经籍之训练本精,故治纯粹中国之问题易于制胜,而谈及所谓四裔,每以无比较材料而隔膜。外国学人能使用西方的比较材料,故善谈中国之四裔,而纯粹汉学题目,或不易捉住。”2以后,汉学家的研究也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内核文化研究,如沙畹对《史记》 1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页。

的研究,中国学者也开始进入四裔之研究,如张星烺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但总的来说,中国学者对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不如外国学者,这里的核心问题仍是材料的掌握。 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就两次,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一次是明清基督教的传入。我本人主要研究明清基督教传入的前半段,即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从这段研究来看,目前向前推进的关键仍在于材料的发现和整理。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文献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中文文献为主体的东方历史文献,3一类就是西文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荷兰文等欧洲多种语言的文献。 关于中文文献《四库全书》是官方首次收入天主教的文献,在四库的采进书目中有西学书共24种,四库所著录的西学书有22种。雍乾教难以后,天主教发展处于低潮,从而使得许多天主教方面的书只有存目,不见其书,到清末时一些书已经很难找到,如陈垣先生所说:“童时阅四库提要,即知有此类书,四库概屏不录,仅存其目,且深诋之,久欲一赌原书,奥中苦无传本也。”4至今中国学术界尚无法全面统计出明清之际关于西学的汉籍文献究竟有多少种,近年来钟鸣旦等外国汉学家陆续出版了藏在台湾、罗马耶稣会档案馆、巴黎国家图书馆的有关文献,5但仍为完成。陈垣先生当年提出的要编一本象《开 3这里所讲的东方历史文献包括日文在内的一些亚洲语言的文献。参阅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4方豪《李之藻辑刻天学初函考》,载《天学初函》重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 5钟鸣旦黄一农杜鼎克祝平一编《徐家汇藏书楼藏明清天主教文献》,台湾辅仁大学1996年;钟鸣旦杜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近代历史变革——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的变化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生在90后,肯定是经历不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热潮。但是在相对落后一点的农村,我经常听到一些长辈谈及现代农村的诸多变化,他们也都是十分感慨,现在的生活真的远超从前了。从自身经历而言,童年时没有见过的许多事物,现在纷纷涌现,那些年经历的一些农村苦,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片浪花。 小时候包括现在,也是经常听大人说着,以前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粗粮,吃红薯干儿、红薯粉儿、红薯叶,当时要想吃上一回白面,那得等到过年,还不一定吃得上。农村呢,除了过年,没有过其他节假的习惯,一是没钱没物过,二是都要出工做活,也没时间过。那时,农民最大的奢望与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至于菜,就只有天天开水煮蔬菜了,油肉这些平常是没有的,也只能是过年时能吃几天。 古代晋惠帝曾问老百姓何不食肉糜?那么要问那时候的农村有肉吃吗?当然有,只不过吃肉的机会也是很少。听父亲说,当时生产队里养猪,遇到特殊的日子,就会选一头猪杀掉,全队人吃肉。那个时候吃肉叫打牙祭。父亲还说,80年代中后期,农村里吃肉的机会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这时农村也通电了,一开始出现 了收音机,慢慢黑白电视开始出现,不过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对于农村的 住房变化,这个算是最直观、最明显 可以看到的变化了。当年的建筑,土墙,灰瓦,屋顶竹结构,易腐朽,由此也 导致了下雨天屋里漏水的现象。在奶 奶去世之前一直住的是这种房子,我也 在里面住过很多次。冬天可以挡得住风,但是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住土墙茅草房,最凄惶的时候是下大雨时,房顶漏水,家中盆桶罐之类的容 器得全部用上,晚上直接无法安睡。但漏水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最让人恼火的事墙脚浸水进水。老土墙房,通常没做什么基础,经年累月,墙脚被老鼠打了好多洞,雨水会从洞中浸进来,浸湿家中还是小事,最主要的是担心土墙会被泡松垮塌。所以,每当下大雨,我们小孩在屋内用盆桶罐接漏水,大人得冒雨在屋外掏檐沟,使雨水尽可能地流走不形成积水,保护墙脚。这种住房现在还存在的原因是不舍得拆,基本上所有的新建住房都变成了砖瓦结构,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屋顶也不再漏水。更有许多的人盖起小楼,买上了小车,脱离了贫困生活。 当时买布要凭布票,每人每年的购买量都是有记录的。买布用来做衣服,但是当时好几年都不会有新衣服穿,基本上都是打补丁,一件衣服打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鞋,男人一般穿解放鞋,女人多是自己做的鞋。小孩一年可能有大半年是打光脚板,冬天天冷才穿鞋,袜子基本没有。 慢慢地,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农村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变化,更主要是彻底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已经不是只会捏泥巴的"农二哥"了,农民在改革发展的洪流中学会了经商办企业,许多农民成了企业家大老板。农民自己改变了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道走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测验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C.“二十一条” 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 17.1917年孙中山针对()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举起“护法”旗帜 A.黎元洪 B.张勋 C.张作霖 D.段祺瑞 18.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 日语142 吴焱 21214217 一、背景 1、外因 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 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 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 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他们主张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竞争。然而因为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没有付诸实践,所以没有成功。 2、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康有为(1858~1927)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见经今古文学)。用以推翻古文经学“述而不作”的旧说,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马关条约》签订时,他正在北京应会试。听到与日本议和,

近现代史材料题+答案(上编)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I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2)联系近代中西经济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材料2中的观点,它能否成立?为什么?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20-e2-~60年代以后,西方一直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自近代以来将非西方国家变为其附庸或外围,使后者注定不能发达(日本是例外),后者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 (2)材料2所揭示的反洋教斗争根源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是什么? (3)材料3反映出洋务派所办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1: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在《筹划清朝大计》中奏称:英、法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南撤,‘‘所请尚以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似与前代之事稍异”。‘‘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就目前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尚不致遽为大害”。此奏得到咸丰帝批准。 材料2:1862年,江西官员派人密访民众反洋教根由,受访百姓回答:“他要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拌命?”“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