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历程与展望295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历程与展望295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

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历程与展望

市港口与口岸局高连

2014年5月24日

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提升大连核心城市功能的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建设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从2003年提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至今已历经10年,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也有近5年的时间。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就斐然,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果

(一)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为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等近10项支持性文件,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国内各港口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关于促进大连港口集装箱业务加快发展的意见》加

快了大连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大连长兴岛港区总体规划》、《大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20余部港区规划和物流规划,并陆续由主管部门批准并得以实施;《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大连也是全国21个物流节点城市和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之一。

(二)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航运中心以来,大连港口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结构升级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港航建设投资约895亿元,相当于从建国至2002年投资总和的近17倍。新增专业化泊位72个,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由4个发展到14个。拥有世界一流、国内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矿石专用卸船码头和水深18.6米转水码头、国内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及可靠泊1.4万标准箱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大窑湾北岸港区、长兴岛核心港区太平湾核心港区陆续开工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码头泊位237个,其中生产性泊位212个、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6个,年通过能力2.78亿吨。大连空港两次扩建工程顺利完成,航站楼面积达到13.6万平方米,符合4E级I类国际机场标准,可供除A380外各种大型飞机安全起降。为满足空港未来发展的需要,大连新机场各项基础性工作正在加快进行。

建设物流中心以来,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加快建

设辐射面广、流量大的资源性优势货品及集装箱物流基地。大窑湾、香炉礁、羊头洼、长兴岛和空港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全市物流园区占地面积达到9.1平方公里。加快内陆港建设,环渤海内支线每周35班,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现有50余个站点,每周密度达到70余班,同时打通了以大连为起点经俄罗斯通往欧洲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铁路通道,海铁联运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当年完成69.6万标准箱,连续14年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三)整体运营实力显著增强

建设航运中心以来,大连港口的年货物吞吐量实现了从1亿吨到4亿吨的跨越,成为石油、粮食、矿石、商品汽车、客货滚装运输的重要国际枢纽港。201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07亿吨,居国内港口第7位、世界港口前10位;集装箱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完成吞吐量1001.5万标箱,是2003年的6倍,居国内港口第7位、世界港口前20位。推进东北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大连机场旅客吞吐量以年均百万人次递增,2010年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国际大型机场行列。201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408万人次,作为东北及环渤海区域第一大机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15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通往15个国家和地区的90个城市,大连至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航线数量、通航城市和航班密度,都处于全国各机场前列。

建设物流中心以来,大连物流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市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主导产业之一。2013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约23158亿元,物流业增加值约为794.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0.4%。社会物流总收入达到1434亿元,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全市现有物流企业5700余家,其中年营业收入200万以上的有400多家,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130多家。

(四)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建设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以来,大连在不断增强港航硬实力的同时,服务体系、口岸环境和信息化建设等软实力显著提升。大连在国内首创“一站式”服务和“一网式”交易模式的航运交易市场成功运行,船舶交易市场、航运金融研究院等3个专业化市场和3个软实力研究院相继成立。仲裁结果可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承认和执行的国际航运仲裁院落成。东北地区首个航运指数——大连航运运价指数正式对外发布,大连港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A股和H股双融资平台的港口类上市公司,东北地区首只由地方政府主导发起的投资资金——大连港航产业基金设立。建设银行在全国唯一的“物流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和“国家开发银行船舶融资中心”落户大连。与此同时,通过学历教育、职称评定和后职业教育等3个层面,强化港航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国首创了“物流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提升计划”,全市

20余所大中专院校开设了港航和物流专业,在校专业学生超万人。

(五)口岸功能持续完善

建设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以来,口岸开放成效显著,口岸功能日臻完善。历经多年努力,旅顺新港和庄河港正式对外开放,长兴岛港68个泊位对外开放,可满足长兴岛未来8~10年的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大通关工作,探索和推进诚信管理、风险管理等通关创新模式,在全国率先与各查验单位共建和谐口岸。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大连口岸数据中心、大连港船舶动态跟踪系统等20多个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大连口岸电子报文应用种类已覆盖港航业务全流程,仅港检联动查验系统每年就为相关企业节省通关成本2亿元。辽宁电子口岸、大连口岸物流网、锦程物流网和航运在线等一批立足大连、抢占国内制高点的物流信息化企业发展迅速。

二、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新任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时作出的把大连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的重要指示,以及李希代省长提出的“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率先突破”的要求,结合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全域城市化,争创开发开放新优势的统一部署,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

(一)稳步提升港航运营实力

科学筹划海港“后千万标箱”时期发展,大力拓展适箱货源,保持航线数量稳中有升,完善环两海中转网络,实现集装箱量合理增长并努力提升适箱货物“含金量”。鼓励和引导港航企业深挖外部市场潜力,以油品、铁矿石、滚装、粮食等货种为重点,扩大内外贸货流承揽范围,提高现有航线资源利用效率,努力使海港货物吞吐量再上台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积极推动规模港航企业加快实现从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服务商的转变,利用成熟资源创造成本优势,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加速发展水路运输,调整海运船队结构,支持航运企业顺应船舶运输大型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加快淘汰老旧船舶,鼓励建造节能环保船型,力争实现陆岛客运公交化。发挥航空跨海越洋长距离运输优势,继续加大中远程航线开辟力度,充分利用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开发国际航线。加强航空与铁路、公路和水路的科学有效衔接,探索开发空铁乘客联运等项目。拓展与国内外航空公司合作空间,鼓励和支持航空公司在连设立货运基地,建设国际货站,加快东北亚航空货运枢纽和东北亚航空快件中心建设。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出台我市《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积极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鼓励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物流信息平台。继续推动铁海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尽快完善大连至东北地区集装箱铁海联运信息平台,对进出港的火车和货物在途动态提供全程信息服务。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托盘标准化、甩挂运输等物流标准化项目。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引导物流企业加强合作、整合功能、延伸服务、加快转型,推进物流业兼并重组,引导和支持工商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外包物流业务份额,做好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和全球物流运营商的引进。继续推进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功能提升,加快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引导物流园区由货运集散中心向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转变。以能力素质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物流创新性人才、高技能物流实用人才、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三)科学推进港口规划建设

统筹港口与城市之间、港口与公路铁路之间、港口与港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科学合理规划使用岸线资源,对岸线资源以保护当先,集约利用,科学开发,确保自然岸线储备。按照全域城市化战略,持续完善大连港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推进太平湾港区总体规划、长兴岛港区总体规划和普湾港区总体规划等修订、报批工作。开

展大连港国际邮轮港选址规划研究,适时启动邮轮母港建设。按照“稳步推进、适度超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加快建设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港口。支持太平湾港城一体化建设,推进太平湾港区航道工程、北防波堤工程和散粮泊位工程等。助力长兴岛经济发展,完善长山群岛陆岛交通体系。推动大连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空港综合物流及配套产业园加快建设。

(四)持续增强港航软实力

坚持“硬实力要硬,软实力更要硬”的理念,巩固港航软实力建设成果,完善国际航运中心“智库”组织架构,设立“智库”产业政策专业委员会,启动“大连航运中心航运人才(海员)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升“智航共享”产业实训品牌的影响力。完善大连航运指数编制和发布工作,提高准确性和预判性,对航运市场起到更大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打造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船舶物资交易市场等专业化市场品牌,继续推动船舶登记、海事仲裁等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着手修编《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对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持政策,组织编制《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航运交易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以我市出台《关于创新发展航运金融的实施意见》为契机,鼓励港航物流业与金融保险业融合发

展,支持组建大连港投融资控股集团,广泛吸纳多元化资金参与港航建设;支持航运物流企业尝试船价保险、试航保险、运费保险和船队保险等创新产品,加快培育和引进船价评估、船舶检验、海事法律等航运中介机构。

(五)提高口岸服务管理水平

巩固口岸开放成果,保持口岸开放力度,认真做好长兴岛港口岸国家验收的各项准备,推进太平港口岸对外开放和庄河港口岸扩大开放的申报工作,力争西中岛、松木岛港口岸扩大开放列入国家审理计划。以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为突破口,将便利进出口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作为口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在大连口岸实施和推广准备充分、条件成熟的无纸化通关等项目,推进大窑湾地区口岸通关服务中心前期工作,完善口岸通关评价体系,建立口岸统计申报制度,提升口岸统计分析价值。按照国务院《电子口岸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依托“六关四检”合作机制,在加强辽宁电子口岸建设的同时,启动东北电子口岸建设筹备工作,着手编制《东北电子口岸整体建设方案》和《大连智慧口岸建设总体规划》,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间互动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当前的新形势下也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而不断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