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20130722-v0.9

10、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20130722-v0.9

10、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20130722-v0.9
10、GDPJ 07-2013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20130722-v0.9

密级: 公开编号: GDPJ 07-2013

地理国情普查

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

(征求意见稿)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二〇一三年七月

目录

1 范围 (1)

2 引用及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3.1 任务区 (2)

3.2 项目文档 (2)

3.3 项目成果 (2)

3.4 分项技术规定 (2)

3.5 成果资料汇交 (2)

3.6 成果资料归档 (2)

4 成果资料汇交内容与组织 (3)

4.1汇交内容 (3)

4.1.1文档资料 (3)

4.1.2数据成果 (3)

4.1.3其他成果或专题资料 (4)

4.2纸质文档排列 (4)

4.3汇交成果目录组织 (4)

4.4移交单据填写 (5)

4.4.1移交清单编制 (5)

4.4.2移交记录填写 (7)

5 成果资料归档内容与组织 (7)

5.1归档内容 (7)

5.1.1项目总体管理文档 (7)

5.1.2省级项目文档 (8)

5.1.3归档项目成果 (8)

5.1.4归档专题资料 (10)

5.2纸质文档整理 (10)

5.2.1纸质文档排列 (10)

5.2.2纸质文档组卷 (10)

5.3归档成果目录组织 (11)

i

5.4成果目录录入 (12)

5.5移交单据填写 (14)

5.5.1移交清单编制 (14)

5.5.2检验登记表填写 (14)

6 成果资料质量要求 (15)

6.1 纸质文件质量要求 (15)

6.1.1规格要求 (15)

6.1.2 纸张要求 (15)

6.1.3 字迹要求 (15)

6.1.4 版面要求 (15)

6.1.5 装订要求 (16)

6.1.6 题名与页码编制要求 (16)

6.1.7 密级标识要求 (16)

6.1.8 生效标识要求 (17)

6.2 数字文件质量要求 (17)

6.2.1数字文件基本要求 (17)

6.2.2 数字文件格式 (17)

6.2.3 软件成果说明 (18)

6.2.4 数字文件说明 (18)

6.2.5存储介质与密级标识 (18)

7 成果资料汇交工作程序 (18)

7.1 整理与自检 (21)

7.2 检查与移交 (21)

8 成果资料归档工作程序 (21)

8.1 整理与自检 (23)

8.2 档案检验 (23)

8.3 归档移交 (23)

附件1成果资料移交清单 (24)

附件2成果资料移交记录 (26)

附件3卷内目录 (27)

附件4案卷目录 (28)

附件5成果资料检验登记表 (29)

附件6设计文件责任格式 (30)

附件7总结文件责任格式 (34)

附件8质检文件责任格式 (38)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地理国情普查汇交与归档的成果资料的内容、质量、整理组织要求以及工作程序等。

本规程适用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资料的汇交与归档工作。

2 引用及参考文件

下列标准或文件对于本规程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明出版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不注明出版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

《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

《地表覆盖分类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元数据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基本统计技术规定》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程》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集成建库设计方案》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考核管理办法》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质量管理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检查验收与评定规定》

CH/T 1030-2012 基础测绘项目文件归档技术规定

CH/T 1001-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Z 1001-2007 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

《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规定》(国家测绘局国家档案局)

《测绘科技档案建档工作管理规定》(国家测绘局)

《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国家档案局)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档案局)

DA/T 28-2002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

GB/T 11822-2000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任务区

地理国情普查省级实施机构负责完成的任务区域范围。

3.2 项目文档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管理文件和技术文件

3.3 项目成果

指地理国情普查产出的,相应技术规定中要求上交的各类成果。包括数据成果、普查报告、图集图件、软件系统等。

3.4 分项技术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的普查数据采集、处理、建库、统计分析等系列普查技术规定及软件系统设计、图集编制方案等技术文件。如:《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集成建库设计方案》等。

3.5 成果资料汇交

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省级实施机构向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的实施机构移交省级普查任务规定的数据成果和文档资料的过程。

3.6 成果资料归档

地理国情普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的实施机构向测绘档案接收部门归档移交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最终成果和文档资料的过程。

4 成果资料汇交内容与组织

4.1汇交内容

4.1.1文档资料

省级普查实施机构汇交文档资料包括:省级项目设计书、专业设计书及其报批过程中所有的请示与批复文件,外业调绘核查报告,技术总结,工作总结,能够证明项目成果合格的质量检验报告,验收意见及专家签名表等。凡相关分项技术规定有明确要求的,要同时满足分项技术规定要求。

所有文档资料均同时提交纸质文件(原件)和电子文件(Word 格式)各一份。

4.1.2数据成果

4.1.2.1影像数据成果

1.分幅裁切正射影像数据文件、对应的元数据以及图幅内的控制点影像数据文件。

2.整景纠正的卫星正射影像数据文件和对应的元数据。

4.1.2.2精细化DEM数据成果

精细化DEM数据及对应的元数据文件

4.1.2.3地表覆盖及地理国情基本要素数据成果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基本要素数据及对应的元数据

4.1.2.4遥感解译样本数据成果

具体包括:地面照片、影像实例数据及记录两者对应关系的数据库文件。

地理国情信息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不单独记录元数据,相关信息直接记录到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中。

4.1.2.5基本统计分析数据成果

1.基本统计数据集:包括基于规则网格统计的数据集及基于统计单元统计的数据集。

2.基本统计数据报表

3.普查报告

4.1.3其他成果或专题资料

省级实施机构需要汇交的其他项目成果,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收集到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专题数据资料。

4.2纸质文档排列

纸质文档应按照实施流程(如立项、设计、评审、实施、验收等)或工序的顺序进行排列。如项目任务包含多个分项工作内容,则文档资料首先应在总体上按照“总─分”的原则排列,即项目总体文件排列在前,各分项文件依次排列在后,然后再在总体和各分项部分分别按照实施流程或工序排列。

联系密切的文件(如:请示与批复、正文与附件等)或同一类文件应排列在一起,一般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

汇交的纸质文档不组卷。

4.3汇交成果目录组织

汇交的数字文档、数据成果按照以下目录结构组织:

其中:“负责单位”指成果资料汇交单位,如:“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可简写为“河北局”;“数据成果目录”分别以“影像成果”、“精细化DEM”、“地表覆盖及国情要素”、“解译样本”、“基本统计”、“专题资料”为目录名称。

与数据成果相关的技术文档,存入二级目录“文档资料”中。

4.4移交单据填写

4.4.1移交清单编制

每批成果资料汇交时,由移交方负责编制《测绘成果资料移交清单》(见附件1),移交清单编制要求如下:

1.移交清单上应包含所有移交材料。

2.每份移交材料都应填写一条目录。

(1)模拟成果资料和数字成果资料都须填写目录。

(2)同一份资料既有模拟版本,又有数字版本时,只填写一条目录。

(3)不对光盘、移动硬盘、磁带等数字载体编制目录,只对其包含的内容分别编制目录。

(4)如果无法对单个数字文件编制目录时,可直接对包含该数字文件的数字材料整体编制目录。如:一个软件填写一条目录,无需对软件中的单个文件编制目录;以图幅为单位组织的矢量数据只对图幅编制目录,无需对该图幅包含的单个数字文件编制目录。

3.编制目录时,目录的前后顺序与移交时成果资料实物排列的顺序应一致,即:按照案卷号及卷内顺序号排序。并且,纸质(模拟)材料的目录排列在前,有数字文件而无纸质文件目录排列在后。

4.每条目录的数据项为:序号、题名(文件名)、文件编号、责任者、形成日期、载体类型、件数、密级,各数据项的要求如下:

(1)序号从1开始依次累加。

(2)题名是文件文首的题目(即文件的题名)、图名、图集名、电子文件(夹)名等的统称,照原文著录。以图幅编号为单位的成果资料,题名为图幅编号+专业类型名。如:对于DEM、DOM、地形图、图历簿等,其题名为“I-49-001-DDEM”、“I-49-001-D图历簿”等。

(3)文件编号,指形成单位赋予的一组号码,包括发文字号、任务书编号、鉴定证书编号、审核文件编号、质检报告编号、招标编号、合同编号、协议书编号、图幅编号等。公文的文件编号除年度用“[ ]”号外,其余照原文字符号抄录(如“测国土函[2005]179号”)。联合发文的文件材料上有多个文件编号时,一般只著录与移

交方组织联系紧密的机构的文号。没有文件编号的不填。

(4)责任者,责任者是指作者、测绘单位、编制单位、出版单位等形成该文档材料的单位或个人,是对文件内容进行创造、负有责任的团体或个人的统称,用全称。责任者只有一个时,照原文著录。责任者有多个时,只著录列居首位的责任者,被省略的责任者用“[等]”表示(如“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

(5)形成日期,指材料形成的最终时间,是发文时间、签署时间、观测时间、出版年代、修改时间、摄影日期等的统称,用8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1-4位数表示年,第5-6位数表示月,第7-8位数表示日。形成日期不完整或不确定时,用“0”补位(如1981年8月表示成“19810800”)。具有多个形成日期时以最后时间为准。

(6)载体类型,根据移交材料,分别填写“纸”、“胶片”、“像片”、“数字”等。多于一种时,以半角逗号“,”相隔(如“纸,数字”)。

(7)件数,指该条目所对应的档案的实际数量。如:作为项目成果的纸质地图集(见5.1.3.4 )需归档三份,则同一图集填写一条目录,件数为“3”。

(8)密级,为公开、秘密、机密、绝密。此处的密级项应准确反应移交材料的秘密级别。如移交的是测绘成果,应按照《关于印发<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通知》国测办字[2003]17号文确定密级;如为纸质文件,则应为其封面上标识的秘密级别。

移交清单中密级栏中填写的密级要与实物密级标识相符。

5. 移交清单封面信息为:汇交(入馆)单号、项目名称、移交内容、档案件数、数据量、移交单位、接收单位、移交日期、接收日期、移交人、接收人以及完整性、准确性说明,填写要求如下:

(1)汇交(入馆)单号:资料移交时由接收单位填写,由4位年度编号和三位顺序号组成;

(2)项目名称:为项目或分项目的全称;

(3)件数:为清单上各条目录的件数总和;

(4)数据量:单位为兆(MB);

(5)移交单位、接收单位:为单位公章或资料专用章;

(6)移交日期、接收日期:包含年、月、日;

(7)移交人、接收人:为手写签名;

(8)归档/汇交情况说明:项目实施责任人应对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并手写签名。归档/汇交材料完整、准确,则项目实施责任人可勾选“经审核,本项目归档材料完整、准确”;如经项目实施责任人审核,归档材料存在无法更正的问题,则勾选“经审核,本项目归档材料存在如下问题”,同时如下记录存在的问题。

6. 移交清单应双面打印,一式两份,手写签名,由移交单位盖骑缝章,并同时提交移交清单的电子版。

4.4.2移交记录填写

《测绘成果资料移交清单》是成果资料移交的正式手续。当同一批汇交的成果资料数量较大,难以短时间内清点完成的,可先由交接双方填写《成果资料移交记录(汇交)》(见附件2),简单记录交接的实物内容。待接收方按照移交方编制的《测绘成果资料移交清单》对移交成果资料详细清点核对无误后,填写《测绘成果资料移交清单》上接收方需填写的相应条目,正式办理移交手续。

《成果资料移交记录(汇交)》由移交人员、接收人员手写签名,同时填写交接日期,不盖单位公章,作为成果资料交接工作的简要记录。

5 成果资料归档内容与组织

5.1归档内容

5.1.1项目总体管理文档

指地理国情普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的项目管理文件及技术文件,包括总体工程管理立项、审批、任务下达、设计、验收、项目管理等工作中产生的文件资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归档。具体见下表:

5.1.2省级项目文档

内容同“4.1.1”。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实施机构负责归档。

省级实施机构汇交的项目文档,需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实施机构进行筛选,选取其中具有归档留存价值的材料归档保存。

5.1.3归档项目成果

5.1.3.1报告类

1.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总报告。

2.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总报告。

3.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统计分析系列报告。

(1)分省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系列报告

(2)分省地理国情综合统计成果系列报告

(3)全国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报告

(4)全国地理国情综合统计成果报告

(5)全国地理国情专题分析评价系列报告

纸质报告需归档三份。

5.1.3.2 数据类

1.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

(1)全国10米×10米坡度与坡向数据。

(2)重点区域5米×5米坡度与坡向数据。

(3)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包括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

据。

2.全国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1)全国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

(2)全国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库。

(3)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遥感解译样本数据库。

3.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数据库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县级为单位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库。

(2)分省以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区域为单元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数据库。

(3)全国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汇总数据库。

(4)基于多级网格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数据库。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县级为单位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汇编

5.分省按地理单元统计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汇编

5.1.3.3信息系统类

包括以下各类信息系统的软件成果,具体内容有:系统安装盘(含系统运行基础数据,如:背景底图、接幅表等)、软件源代码、其他必要的支持软件(如插件、控件、驱动程序、字库等)、技术手册、操作手册、详细安装说明等。

1.基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和地表三维数据库的地理国情监测平台

2.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

3.基于政府内网的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4.基于“天地图”的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5.地理国情普查业务管理系统

5.1.3.4 图件类

1.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系列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国情图集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国(省、市)情图集

纸质专题图、地图集需归档三份。

5.1.4归档专题资料

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重要专题资料

5.2纸质文档整理

5.2.1纸质文档排列

同“4.2”。

5.2.2纸质文档组卷

5.2.2.1组卷

1.归档的文档文件应顺序装入统一的档案袋(盒),组成案卷。

2.每个案卷应编写案卷号,案卷号从1开始连续编制。案卷号书写在档案袋封面上。

3.以案卷为单位对卷内文件逐一编写件号,同一案卷的件号从1开始连续编制。件号使用铅笔书写在文件封面的右上角。

4.每个档案袋(盒)应编制卷内目录(见附件3),放在文件资料最上面,一并放入案袋(盒)。卷内目录部分数据项要求如下:

案卷号:不填,入馆后由档案管理人员给出正式编号;

案卷题名:应简明、准确地揭示卷内文件内容;

序号:自1起连续编号,与卷内文件排列顺序一致;

形成日期:YYYYMMDD格式;文件上如有多个日期,以最后的日期为准;月或日不详时相应位补“0”(如2012年8月表示成“20120800”);

立卷人、检查人:手写签名,不能为同一人;

立卷日期:YYYYMMDD格式。

5.2.2.2编制案卷目录

1.对所有案卷编制目录(EXCEL格式,格式见附件4)。只需交电子文件,不需打印。

2.案卷目录数据项要求如下:

案卷号:写在档案袋封面上从1开始的顺序号;

案卷题名:与卷内目录上的案卷题名一致;

立卷单位:立卷单位全称;

立卷日期:YYYYMMDD格式;

立卷人、检查人:与卷内目录上的立卷人、检查人一致;

件数:卷内总件数;

密级:卷内文件的最高密级。

5.3归档成果目录组织

归档的数字文档、数据成果按照以下目录结构组织:

项目名称

项目总体管理文档

省级项目文档

省级实施单位目录分项成果项目归档总目录

项目总体管理文档目录,该

目录下直接存放数字文档

文件

省级文档总目录

各省级实施单位文档目录,

该目录下直接存放数字文

档文件

项目最终成果目录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项目总体文档

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doc

省级文档

河北局

хх技术设计书.doc

хх质量检查报告.doc

报告成果

数据成果

信息系统成果

图件成果

专题资料

其中“分项成果目录”具体为:“报告成果”、“数据成果”、“信息系统成果”、“图件成果”、“专题资料”等5个大类目录,为存放各类数据成果的根目录,各分项成果子目录根据最终成果形式分类确定。

与5大类数据相关的技术文档,存入二级目录“项目总体文档”中。

5.4成果目录录入

原则上所有归档项目成果均应提交成果目录,目录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格式。

本项目中以分幅形式归档的DEM数据成果、DOM数据成果,项目最终形成的专题图、地图集,收集的专题数据资料目录格式如下:

DEM数据成果目录数据项:

项目名称图幅编号图名形成单位形成日期大地基准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左边经度右边经度上边纬度下边纬度数据格式格网尺寸

密级

DOM数据成果目录数据项:

项目名称图幅编号数据名称图名形成单位形成日期大地基准

高程基准地图投影左边经度右边经度上边纬度下边纬度地面分辨率

色彩模式像素位数数据格式数据源类型数据源获取时间密级地图集成果目录数据项:

图集名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版次出版号语种所属地区份数载体类型规格密级

专题图成果目录数据项:

图名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版次出版号语种所属地区比例尺拼幅图种印色份数载体类型规格密级

专题资料目录数据项:

项目名称专题类别数据集名称详细内容数据格式所属区域形成单位形成时间密级载体类型

数据项说明:

形成日期:为“yyyymm”格式,yyyy为4位年,mm为2位月,不足位补0;

格网尺寸、地面分辨率:以米为单位;

左边经度、右边经度:为“Edddffmm”格式,E表示东经,ddd为3位度、ff为2位分、mm为2位秒,不足位补0;

下边纬度、上边纬度:为“Nddffmm”格式,N表示北纬,dd为2位度、ff为2位分、mm为2位秒,不足位补0;

载体类型:为纸质图时填写“纸”,为数字图时填写“数字”,两者都有时填写“纸,数字”;

所属区域:列出所覆盖的省、市、县名称,省与其所属市、县及各市、县之间以“.”相隔,省间以“;”相隔,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广西.环江县.

南丹县”;

图种:指图的主题类别,如政区、交通、旅游、矿产等;

印色:彩色、单色等;

规格:图集开本或专题图幅面尺寸A0、A1等,如为多拼图,则为拼后的规格。

5.5移交单据填写

5.5.1移交清单编制

成果资料归档需由归档单位编制移交清单,移交清单编制要求同“4.4.1”

5.5.2检验登记表填写

归档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实施机构)需对归档成果资料进行自检,填写《成果资料检验登记表》(见附件5)自检部分,档案接收部门对归档成果资料检验后填写检验部分。档案检验合格后,以签署结论的《成果资料检验登记表》做为档案检验合格证明,用于项目验收。《成果资料检验登记表》检验项填写说明如下:

1、项目文档的有效性,指归档文件是否具有依据和凭证作用(参见6.1.8)。

2、项目文档的完整性:指文档材料是否覆盖项目所经历的所有阶段(如申报、可行性研究、调研、设计、评审(论证)、专业设计、实施、质检、验收(鉴定)等),是否有缺漏现象。

3、测绘成果的完整性:从成果数量看,指是否符合项目计划(或任务),是否为项目的全部成果;从实施阶段看,指是否包含重要的原始资料、重要阶段成果以及全部最终成果。

4、测绘成果的有效性:指测绘成果是否符合项目设计的总体技术指标,数字成果是否可以用指定的软件打开。

5、软件系统的完整性:指软件系统实现的功能是否与项目计划相一致,是否包含源代码、可执行程序、必要的支持软件(如插件、控件、驱动程序、字库等)、技术手册、操作手册、详细安装说明等。

6、软件系统的有效性:指软件系统是否能够在其它计算机上安装;软件系统的运行是否不需要许可证;如果软件系统需要许可证才能运行,归档软件的许可证

是否永久有效。

6 成果资料质量要求

汇交或归档的成果资料,内容上均必须经测绘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并确认合格,表观质量需满足以下要求:

6.1 纸质文件质量要求

6.1.1规格要求

若各专项技术规定中无特殊要求,纸质文件应采用A4(29.7㎝×21㎝)大小;各类图表宜采用A4型纸或A4型纸的2、4、6…倍制作。

大于A4的各类图表应折叠为A4大小,背面朝外。

纸质文件原则上应双面打印。

6.1.2 纸张要求

纸质文件应采用70g/m2的普通中性纸制作。封面、封底宜用不高于120g/m2的普通中性纸制作。不能使用传真文件、热敏纸制作的文件归档。

6.1.3 字迹要求

所有文件应内容完整、准确、系统,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图形清晰。图表中的文字、数字字号不应小于小5号。

纸质文件应使用油墨、碳素墨水、蓝黑墨水、激光打印机等耐久性好的字迹材料制作。除特殊规定外不应使用铅笔、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复写纸等不耐久的字迹材料制作。

6.1.4 版面要求

对于各种文档资料,如存在已发布并实施的行业或国家标准,其封面及副封面应采用标准规定的格式。

如:项目总体方案、项目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和专业技术设计书封面和副封面应符合CH/T 1004相关格式(见附件6)。项目总结、技术总结和专业技术总结等封面和副封面应符合CH/T 1001相关格式(见附件7)。质量检验报告封面和副封面应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验收提交资料要求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验收提交资料要求 、成果资料 (一)数据成果 1、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成果: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及对应的 元数据,图幅内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基础资料源质量证明、补充影像数据质量及利用情况说明。 2、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成果:用于基本统计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对应的元数据,基础资料源质量证明、补充 DEM数据质量及利用情况说明。 3、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4、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地理国情要素数据。 5、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数 据生产元数据。 6、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成果: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 (地面照片.Jpg,遥感影像实例.tif,坐标信息.tfw,投影信息. xml,属性信息.mdb)。 7、基本统计成果:数据集、报表成果及报告成果。 (二)附件资料 1、技术设计书、作业指导书(省普査办批准的原件,以 —17 —

及有关问题处理上报及批复执行文件)-18 -

2、技术总结(普查单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签 字,单位盖章) 3、检查报告(普查单位质检部门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签 字,单位盖章) 4、级检查记录(普查单位作业员、质检员、问题处理 人员、复核员签字) 5、接合表和作业检查表(普查单位制表人、质量负责人 签字,单位盖章),计划任务标图和实际上交成果标图(包括作业人员、检查人员、图幅号、质量等级等信息)彩色打印。 6、彩色调查底图纸质资料:纸质外业核查底图要有作业 员、质检员签字;若采用数字核查成果图,要有书面签字材料。 用于外业检查验收的核查成果图按1:5000比例尺出图,标注外业核查轨迹,并由出图人签字。 7、外业调查成果资料:夕业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核 查统计表/数据(.doc);夕业调查元数据(.mdb); 外业调查原始轨迹数据;补充收集的专业资料等。(要有书面签字材料) &收集专题资料的相关材料:专题资料提供方盖章或其 他合法性证明,以及资料分析利用报告。(报告由普查单位编写人、质量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9、基本统计报表、报告(普査单位编写人、质量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 10、国家和省过程质量监督检查意见及整改报告(整改报告由普查 -18 -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

目录 1 概述 (1) 1.1 普查背景 (1) 1.2 编写依据 (2) 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 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 2.1 普查目标 (2) 2.2 普查任务 (2) 2.3 普查时点 (3) 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 3.1 普查范围 (3) 3.2 普查对象 (4) 3.3 普查内容 (4) 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 4.1 总体技术路线 (9) 4.2 主要数据源 (10) 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 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 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 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 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 4.3 数学基础 (12) 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 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 4.4.2 分类精度 (14) 4.4.3 数据现势性 (15) 4.4.4 属性精度 (15) 4.4.5 数据一致性 (15) 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 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 4.6 主要技术方法 (17) 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 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 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 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 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 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 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 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 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 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 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 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B.1 地表覆盖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采用面域色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方式表达,见附录C。 B.2 重要要素 重要要素表达要求如下: a)重要要素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之上; b)图式符号按照附录C执行; c)各符号之间应保持0.2mm以上的间隔,符号交叉和结合表示者除外; d)当图幅内地物密度过大、图上表示有困难时,在保持密度对比特征的前提下,对符号进行取舍; e)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素; f)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 g)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 h)要素重要性相当时,根据周围环境移动一方或同时移动双方。例如:两条同等级的道路间距小于0.2mm时,双方同时向外侧移动; i)境界以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境界符号在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上不间断表示,并正确表示岛屿、沙洲的归属;河流符号内表示不下境界符号时,境界符号在河流两侧不间断交错表示; j)境界以共有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为界,境界符号应在其两侧交替表示; k)境界以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一侧为界,境界符号在相应的一侧不间断表示。 B.3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原则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a)重要要素中的道路以线型符号形式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的道路面上,地表覆盖分类中的道路面未压盖部分宽度小于0.2mm时,修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至二者统一,未压盖部分宽度大于0.2mm时,不做处理; b)堤坝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堤坝不表示; c)水域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水域不表示。 B.4 注记 注记表达要求如下: a)字体、字大、颜色按照附录C执行; b)注记的字间隔不宜超过字大的五倍; c)较长的河、渠每隔15cm-20cm重复标注名称; d)注记过于密集时,采用简注名称、或字大缩小一至二级、或舍去注记; e)名称注记与符号冲突时,移动名称注记; f)在颜色较重区域,注记表达不清晰时宜采用套白表示; g)地表覆盖分类的代码注记采用代码后三位表示(水域不表示代码注记); h)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小,可不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仅面域色表示; i)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大时,代码注记或符号应间隔表示。 B.5 晕渲表达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摘要: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着力开发品种类型齐全、要素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有效覆盖全部国土的地形图数字产品及纸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适用、好用的公众版系列地形图以及国家和区域地图集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需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与探讨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与探讨 摘要:在国情普查中地理国情普查是一个非常重要构成部分,其在促进国家发 展过程中对国土开发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而在地理国情普清中,地理国 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项目,它的工序质量的高低会对 数据库以及统计分析的质量情况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将对有关地理国情普 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 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问题探讨 在我国基本国情中,地理国情可以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潜在关系以 及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揭示。地理国情普查可以在地理空间上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资源配置等进行合理布局与优化。而作为地理国情中一项重要工作 的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可以为其整个工序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持, 促进其工作效率提高。 一、有关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的简单概述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 整理包括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以 及数据拼接等。在地理国情普查中,其内业编辑与整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工序,其工作顺序排在数据入库以及统计分析之前和数据采集以及外业调查之后,其在 整体的工作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此工作的具体工艺流程是在外业 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确认的,然后再以专业资料作为辅助工具,与数字正射 影像和专业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地表类型、边界以及要素属性等方面对 通过内业所采集到的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以及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进行编辑、修改或 是接边等方面的处理。有关专家曾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和情况,例如,在 遥感影像中,怎样才能使所拍摄到的影像更能符合编辑整理工作的要求;在外业 调查阶段,怎样才能使外业人员所收集补充的专业资料得到有效合理的分析;怎 样才能处理好编辑整理工作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下面,本文将在实际生产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遥感影像在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工作工序 的地理要素以及地表覆盖数据中,正射影像能够为其提供空间定位基础,同时也 是其进行解译工作的主要依据。影像质量的好坏可以对地理国情的信息定位和解 译工作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作用。遥感影像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包括其 自身的时相、气候、入射角度以及传感器自身原因等,因此现阶段所使用的影像 有时会出现画面模糊、色彩或是明暗失真等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对 影像显示质量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对影像显示的亮度、对比度以及拉伸方式等属 性进行调整。 而在诸如WV2 以及QB 等影像中,可以利用兼具较高的光谱分辨率以及空间 的影像对其采集精度进行提高,而多光谱影像中的全色锐化则是一种较为常用且 效果较好的方法。以ArcGIS 平台为根据,全色锐化图像进行创建的融合方法具体 可以分为四种,包括Brovey、IHS、ESRI 全色锐化以及简单均值四种变换方法,这四种方法均可以兼顾色彩保持和利用不同模型对空间分辨率进行提高两方面,还 可以通过调整某些模型使其自身的每个波段都能够产生不同权重,并在权重添加 的过程中对红外组件进行启用,进而对输出颜色的影像显示效果进行调整和改善。 在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过程中,分景正射影像的使用范围应该限制 在影像镶嵌线以内,若是超出这个限制,则会出现与相邻影像接边精度无法适应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3:09:11.4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周德兄[导读]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地理信息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1内容需要创新 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1.2技术需要创新 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1.3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 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 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普查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地理国情普查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发表时间:2017-10-13T16:24:29.3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作者:俞莉1 张祥2 [导读]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利用现代测绘、遥感、GIS、空间统计学、云计算、通讯等技术,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动态 1.身份证号码:32100219740410xxxx; 2.身份证号码:13112819870610xxxx 摘要:地理国情普查综合利用现代测绘、遥感、GIS、空间统计学、云计算、通讯等技术,对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动态、定量监测,分析评估地理国情信息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形成涵盖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城镇化发展、经济布局、社会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地理国情普查产品,从而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应对、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科学支撑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地理国情;地理国情普查;3S技术;关键技术 1.“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统称。 2001年,日本环境省资助亚太地区环境革新战略项目(APEIS),APEIS是亚太地区各国包括中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参加,创立的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系统,主要负责监测亚太地区的环境破坏、环境退化和生态脆弱区等情况。 2003年,欧盟开始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计划(GMES),旨在获得影响地球表面以及大气变化的各种生态环境信息。GMES 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海洋监测、陆地监测、大气监测、应急管理和安全五大类。海洋环境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海洋资源、气候和季节性预测、海洋和海岸环境、海洋安全等信息检测;陆地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土壤沙化、水体质量和可用性、空间规划、森林监测和全球粮食安全等信息监测;大气监测服务主要是进行温室气体影响空气的反射气体、气溶胶、臭氧层空洞和太阳紫外线辐射等信息监测;应急管理服务监测服务主要是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森林火灾、地震、泥石流等信息监测;安全监测服务主要是通过边境和海上监视,为欧盟提供基础数据以支持其制定对外行动的相关政策。 2008年3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欧洲航天局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展示了根据当时最新拍摄的卫星图片制作而成的最新的全球土壤覆盖图,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是300m,图中涉及的土地覆盖类型有人工地表、农田、水体、沼泽等22种。为保持数据的一致性,该图的图例采用了联合国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2.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的研究现状 我国地理国情普查较其他发达国家晚,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2013年国务院出台通知,决计于2013~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土地和水利信息的调查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提供了相关参考信息[7]。 地理国情普查是我国对地理国情数据的一次系统地统计,它为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提供分析数据。陈军从遥感制图学角度介绍了我国30m 地表覆盖数据产品;杜金莉等进行了地理国情监测及实践的探讨,指出在地理国情监测中,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应充分发挥新测绘技术和人才优势,促使测绘由时间点向时间段、由量测地表形态向监测地表演变、由静态统计向动态监测、由供应成果数据向实时发布监测信息的转变;董冬、龚伟等从系统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地理国情基本内容和分类体系;为了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框架,马万钟、杜清运等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归纳法等,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从技术理论体系出发,李德仁院士等论述了新型技术手段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结合;着眼于3S 技术,吕品阐述了其在地理国情普查中从数据获取、分析、存储、成果发布、信息统计等的具体应用;从地图制图角度出发,刘新华等论述了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综合运用[8]。 因此,我们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在欧美发达国家,地理国情的应用范围尤为广泛,特别是在技术手段和检测内容上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结束语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自然地理的方方面面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实施难度大。普查地点千变万化,部分高原山区很多年来无人问津,地势险要要,调查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调查任务繁重和艰辛,为此了解国情地理调查的内容、原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地理国情的普查工作,是国务院一项重要的决策性战略部署,目的是摸清家底,高效合理地利用国土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通过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所取得的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和动态、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成果,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武琛.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类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张明丽,王明亮,殷涛.浅谈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思考与体会[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222-224. [3]宋晓红.地理国情普查与1∶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9):140-141. [4]吴帆,杨俊艳.“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J].经纬天地,2014,(2):41-46,72 [5]张成.地理国情检测对象与技术方法研究[D].甘肃:兰州交通大学,2014. [6]张海博.辽宁省朝阳市地理国情普查外业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179-1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