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第一节明前期诗文

明代前期的诗文,包括洪武至天顺间近百年的诗文创作。其中以宋濂和高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均为由元入明的作家,宋以散文著称,高以诗歌见长。

1、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元末曾隐居龙门山十余年,专心著述。早年师事元代古文家柳贯、黄晋、吴莱,负文名,由元入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任元史总裁,明太祖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专长散文,论文力主宗经,收入《宋学士文集》。

他受正统儒家影响较深,强调财富儒合经、文道合一的文学思想,文章的道学气味较浓,有不少迂腐之论。其文风,醇正有余而恣肆不足,雍容有余而简练不足。宋廉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王冕传》(多侧面地展示出王冕亦狂亦狷的奇士风采)、《秦士录》、《胡长孺传》、《杜环小传》、《记李歌》均为此类名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送陈庭学序》等不假说教,感情真挚,都长期流传。写景散文《环翠亭记》写亭外竹林“积雨初霁”,“浮光散影,晶荧

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极为清新秀丽。

2、刘基(131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浙东行省郎中,高安县丞等职。他为官清正廉直,不避豪强,终因受当权者压抑和排斥,弃官归田,在乡隐居著书。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后,刘被招聘至金陵,辅佐处理军事政务、功业卓著,为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后受朱元璋猜忌,复为胡惟庸构陷,忧愤而卒。

他是诗文兼长的作家,作于元末的长诗《二鬼诗》,诗中以管理日月的两个“鬼”——结璘和郁仪作为他自己和宋廉的化身,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寄托他要在动乱中重建儒家封建秩序的理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诗以乐府、古体见长,描绘了元末社会动乱中人民的疾苦,如《野田黄雀行》:

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王租未了私债多……农夫田父愁何极。”

再如《雨雪曲》:

平民避乱入山谷,编蓬作屋无环堵。回看故里尽荆榛,野乌争食声怒嗔。

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这些忧时愤世之作,渗透着济世救民的忧患感和责任感,在元末明初的诗坛独树一帜。

刘基的散文,以托喻刺世的小品最为出色,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寓言集《郁离子》,“郁离子”乃为作者假托的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寓言故事和郁离子的议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尖刻的讽刺,对元代社会的弊端进行反思,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开篇第一章《千里马》:

郁离子之马孽得焉,人曰:“是千里马也,必致诸内厩。”郁离子悦,从之。至京师,天子使太仆阅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也。”置之于外牧。

虽是难得的良马,只因它非冀州产,就遭到鄙弃,这显然是针对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埋没人才而发的感慨。浅近的寓言杂文《卖柑者言》。他的诗,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说“独标高格,超越独胜,允为一代之冠。”

3、杨维桢、高启

的诗是重自己的个性。高把个人心的作用提得很高。《青丘子》说自己有指挥宇宙一切的能力,但更多的是对于丧失个性的恐惧和悲哀,他对明有好感,皇上待他优厚,但他仍感不舒服,感到个性在消失。《喜家人至京》写入京修史优厚待遇,表达感激之情,下说:“海鸟哪知亨钟鼓,野马终惧遭笼羁。江湖浩荡故山远,归梦每逐鸿南飞。”

高启(1336—1374)

字季迪,号槎轩,长州(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江上,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召入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三年调户部侍郎,坚决辞官,退隐青丘,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借苏州刺史魏观案件将他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

高启天姿超逸,博学能诗,虽与杨基等并称“吴中四杰”,实为明初诗坛之首。他写诗善于向前人学习,兼长众体,《四库总目》说,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然行走太早,殒折太速,未能熔铸变化,自成为一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吴中四杰”。

其诗以才情奔放著称,尤其是歌行体,表现了豪宕凌厉、奔放驰骋的特色。如自叙生平的《青丘子歌》:

青丘子,臞而青,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谪降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刻画出诗人狂放不羁、高洁脱俗的性格。

其古题乐府,虽袭用旧题,亦能别出新意新题乐府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卖花词》等,描绘出一幅幅农村生活的图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阶级剥削和民生疾苦。

写景诗,如《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怀古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为代表作。

4、台阁体

从永乐到天顺(1403-1464)的几十年中,文坛出现了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三杨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位极人臣,倍受宠信。其作品,除朝廷诏兴奏议外,多属应制、颂圣或应酬、题赠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多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成为典型的宫廷文学。如杨荣《元夕赐观灯》:

海宇升平日,元宵令节时。彩云飘凤阙,瑞霭绕龙旗。

歌馆春声动,星河夜色迟。万方同燕喜,千载际昌期。

台阁体之外敢于反潮流的其他作家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二十三岁中进士,历任山西、河南等地巡抚,为官清正。今存诗614首,不事雕琢,有自然之美。如其作于十七岁时的名作《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

成化、正德年间,宦官中先有汪宣专权,后有刘瑾肆虐,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要求打击宦官,革除弊政,附丽于庙堂文化的台阁体文学独尊的地位动摇了,转而为李东阳(因其为茶陵人,今属湖南,故称)为领袖的茶陵派。

李东阳(1473—1530),字宾之,号西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有《怀麓堂集》。李氏立朝数十年,官显位尊,门生满天下,因而一时被奉为诗宗,并以其为核心,形成一个颇为势力的诗派。他比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讲求文学的浑雅深厚之

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杨”及其末流粉饰太平、缓弱浅俗的诗风。如其《偶成四绝》之四:

三日不食卖牛犊,十日不食兼卖屋。惟有怀中数岁儿,明朝各自东西哭。

层层深入,句句辛酸,浓缩了一幅贫民生活的惨景图。

第二节明中期诗文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流派甚多,斗争复杂,著名的有吴中四子、前后七子、唐宋派等,与理论上的建树相比,创作方面显得相对贫弱。

明中期文学的复苏,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子和前七子。

1、吴中四才子

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以祝为魁首。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活跃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特别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其创作有许多新鲜的内涵。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其为人"傲睨冠绅","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国宝新编。祝允明传》)。祝氏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人称"贯通百家,纵横群籍"。鲜明特点是:表现出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大游赋》劈头一句就云:"允明以为宇宙之道,于我而止矣!"《和陶渊明饮酒诗》则云:"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作为先觉者,不能不感受到环境的强大压力,何况祝允明也无法在现实社会中为自我拓张的要求找到出路,这造成了苦闷的心情。《苦短长》写道:

昨日之日短,今日之日长。昨日虽短霁而暄,今日虽永阴复凉,胡不雨雪为风祥?胡不稍暖开初阳?徒为蔽天氛日黭黮,人物惨懔无精光!物情望有常,造化诚叵量。气候淑美少,君子道难昌。阴晴长短不可问,古来万事都茫茫!独怜穷海客卧者,魂绕江南烟水航。

此诗作于祝允明五十多风在广东兴宁任知县时。他一生自负,却到僻远之地作一个小官僚,内心是不快的。但诗的重点却并不落在"不遇"的伤感上,而是从一个阴天令人不适的感受,联想到社会的沉闷,感慨暗淡的世界使得众人万物失去了自身的光彩,并引发到对整个历史的怀疑。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其家世代为商人,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弘治间中乡试第一名,会试中受一桩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回苏州后卖画为生,"益放浪名教外"。(王世贞<像赞>)

唐寅的诗文在表现城市生活,世俗情趣和抒情的坦白直露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如其<言志诗>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显示了他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快乐乃至骄傲。

与此相应,唐寅后期的许多诗歌如<一年歌><桃花庵歌><对月歌><醉时歌>等,也完全脱离了传统文人诗的规范,用尽可能浅俗的语言\轻快自由的音调,描述自己凡庸的生活和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如<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2、前七子

主要活动时期为弘治年间至嘉靖初年。弘治(明孝宗)一朝,是明代政治最开明的时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呈现兴盛景象,士大夫自信心增强,精神大为振奋。明代大规模的复古运动之出现,并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封建主义文化在末日即将到来之前力图自振的表现之一。复古运动和阳明心学,是明代弘汉、正德间特定现实的产物,是当时进步思潮的两条支流。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边贡等七人,而以李、何为最著名。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今之论者,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渼陂续集》卷下),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创作成就而言,首推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29),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李是个敢于和恶势力顽强斗争的人,曾因弹劾权臣两次下狱。

其文学主张有两点最突出:一是重情,一是倡言复古。重情理论针对诗歌而言。复古理论,主要是在讳言两方面提出最好的典范,效仿的榜样。大体文尊先秦,两汉,古体诗崇汉魏,近体诗崇盛唐。

过去曾批他泥古,实非。李与新思潮想呼应,可谓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先驱。对李的误解非现在始,明史即说他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他并无此主张。他反宋人是事实,无论诗,散文皆反对宋人。对宋文,说“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空同子论学),又说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不真实了,合道了。他说“宋儒言理,不烂然欤,童稚能读焉,渠乌知性行有不必合邪?”他认为理学深入人心,人皆知性不合理是可耻的,故要掩盖起来,所以都是假的。

对宋诗,他认为诗是“比兴错杂”的东西,比兴是感情,而且是真感情,但宋人主理,作理语,而且“薄风云月露”,写诗话教人作诗,于是诗便不成诗了(见缶音序)。他实际是提倡感情,写真的人。所以说“真诗在民间”,《结旸操谱序》再三强调情,且将情与理对立起来,要求写情不必考虑理。只要感情里有,就把它表现出来,此皆与晚明文学相一致。

另外,他还明显地称赞那些为封建礼教所反对的作品。如李开先《词谑》载一故事:一人去向李学诗,李告诉他,如能写的象《锁南枝》一样即可以了,问锁何样?他说,你到马路上去听就知道了。他果然就去听了,很好。锁南枝是男女恋曲,以女娃口气写,把我与你各捏一泥人……此在礼教说,是诲淫之作,但情极真,李即提倡这种思想。袁宏道曾作《答李子髯》:“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草昧、《周易屯卦》天造草昧。王弼注:指造物之师、开创意,草谓草创,昧为冥昧,在黑暗中开创一个时代,机轴句是说何景明,李梦阳自己作品写不好,但开创之路是正的,值得为师,尔——近、雅——正。

可见,文学从李以后又重新回到正确道路上来,不顾理的束缚去表现真的人,回到元末明礼的道路上,是肯定的。

李梦阳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如《君马黄》等抨击宦官及东西厂、锦衣卫横行不法的行为,《玄明宫行》等抚时感事,暴露弊政等。他有些诗写得粗豪生硬,而一些佳作则苍劲雄壮,《秋望》是李梦阳西夏之行过西安时所作的名篇: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弘治间进士,,河南信阳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以"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读书》=说反对李氏"尺寸古法"的主张,其意强调学古只是走向独创的过程,理论上说何氏较为有理,但效果却不如李说。其诗以秀丽俊逸著称,语言流畅,音调委婉,意境和谐。试看其作于正德初出使南方时的《沅水驿》:小驿孤城外,阴森草木幽。晚凉凭水榭,秋雨坐江楼。

绝域鸿给到,空山使客愁。夜深归渡少,渔火照汀洲。

3、唐宋派及归有光

当前七子和吴中四子掀起的第一个文学高潮过去之后,在嘉靖隆庆时,出现了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的"唐宋派"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之间的对峙。

明嘉靖间,社会危机继续加深。士大夫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对朝廷对国家政治越来越失望的情况下,唯以奢靡享乐为意。唐、王诸人则属于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人。他们对形势深感痛心。"唐宋派"在文学观上,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复古运动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王唐二人实际是宗宋派,更严格地来说他们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不是文学。唐氏认为"程朱诸先生之书""字字发明古圣贤之道"(与王尧衢书),又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者"(与王遵岩参政)。王氏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

茅坤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

归有光(1507-1571),因出仕较晚,他在文坛发生影响要较唐王等人为迟。他批评攻击的对象,主要是嘉靖后期声势煊赫的"后七子"。他既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之甚厉,主张文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列入唐宋派的原因。但他并不

是一个道学味很重的人,散文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对的抒情作用也比较重视,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泰伯至德)。其文集中,大部分散发着迂腐的说教气息,一部分散文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写得相当感人。如《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已十年。吁,可悲也夫!

4、后七子

是继前七子之后再度兴起的一个倡导文学复古的集团,形成于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另有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这是一个社会联系十分广泛的群体,声势十分浩大。

李攀龙(1514-1570)

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其文学观主要沿袭李梦阳,但又更推进一步。如一般复古视史记汉书为典范,他则从更古的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古法,似乎这亲就格调更高。其诗对语言的推敲十分用心,也自有其人生情怀在内,但其风格,总是接近于某一种典范,如《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后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世贞(1524┄1590)

字元美,号凤洲,洲山人,出身于太他(今属江苏)官宦世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严嵩当权期间其父被杀,一度弃官家居,隆庆初复出为官,官至南京菜刑部尚书。才学宏富,著作甚多。《艺苑卮言》中,对诗歌法式问题作了具有系统性的阐释。

五古《德洲渡口》写女子送别,颇有韵致:

月细仅如钩,疑升复疑没。美人沙间坐,白露湿罗袜。低头怨去船,举头愁残月。

5、徐渭(1521-1593)

在诗歌、散文、戏曲诸方面,均是晚明文学的先驱。但他地位低卑,生时名不出乡里,去世十余年后才因袁宏道的表彰而声名大盛。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出身于山阴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富于天才,少有神童之名,却从未考中举人,一生经历坎坷。晚年为精神病所苦,多次自杀,最终穷困潦倒而死。在思想上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较深,但引申的方向趋于异端。他把朱熹比作酷吏,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儒学中粗浅的东西。他提出: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论中)表现了对物质生产中的创造者的极大尊重。这些地方反映出明代社会思想的历史性进步。

在文学方面,徐渭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提到了首位。因而对当时主导文坛的后七子极度不满。《与马策之》:

发白齿摇矣,犹把一寸毛锥,走数千里道,营营一冷炕上,此与老踉跄以耕,犁不动,而泪渍肩疮者何异?噫,可悲也!每至菱笋候,必兀坐神驰,而尤摇摇者,策之之所也。厨书幸为好收藏,归而尚健,当怀吾子读之也。

文字随意精警,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在落魄生涯中的悲苦心境,同时也显露出诗人不甘寄人篱下的个性。

诗歌他喜爱中唐,尤推崇韩愈、李贺,正与李、王异趋。险怪幽绝的诗风更适宜表现他激动不宁的心态。

第三节晚明诗文

自万历到明末(1573-1644)为明代文学的后期。这是明王朝走向崩溃的时期,又是明代文学全面进入高潮的时期。

晚明时代社会充满着激烈的预先冲突。在工商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封建政权对它的压制和掠夺也日益严重。晚明思想界的斗争也显得格外尖锐。在这一时代,以抑制人性、否定人欲为主要特征的封建正统道德,既不为统治者自身所遵守,更不为市民阶层和受到商品经济熏陶的文化人所信奉。

1、李贽与晚明文学

晚明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理论上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又是和牵涉更深更广的对社会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在思想上对晚明文学的发展趣了重大失去作用的人物首数李贽。

李贽(一五二七-一六○二),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后辞官讲学,终以“敢介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逮下狱,自刎而死。李贽的学说吸收了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份,但远不能为这两家所包容,它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李贽公然以异端自居,正面地对孔子的权威提出怀疑,嘲弄“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并非真的知道孔子是怎么回事(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又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答耿中丞)。他还轻蔑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虽然李贽并没有展开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批判,但至少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要求。

李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欲的充分肯定。“人必有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所以人为自己谋利益无可非议,好色好货也很正常。

这些论点使统治阶级感到恐慌,因为它浅明而尖锐,其锋芒指向了封建体制的根基。上述论点从打开思想禁锢的意义上促进了文学的自由创造。李贽在《童心说》所阐述的则是一种从人性理论出发的文学理论,对晚明谠的影响更为直接。所谓“童心”,李贽解释为“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指的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

李贽相信文学样式的更代本身即体现了文学的发展,对戏曲和小说表示了高度重视。他以士大夫从未有过的热情赞美优秀的戏曲、小说作品,还亲自对《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作进行评点和修改。由于李贽在一大批文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戏曲、小说在文

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获得显著提高。

2、公安派的革新理论

晚明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因主要作家袁氏兄弟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而得名。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二十年进士,做过吴县令、吏部郎中等。他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翰林庶吉士,官至右庶子。袁氏三兄弟中,他年居长而才气较弱,性格也比较平和。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号凫隐居士,年轻时以豪侠自命、任情放浪。此外,陶望龄、江盈科等都是与三袁关系密切的文人。

公安派的文学观集中表现于袁宏道倡导的“性灵说”。乃在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它和“理”、“闻见知识”——即社会既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有着明确的个性解放的精神。“性灵”外现为“趣”或“韵”,而“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叙小修诗》评其弟之作,曰: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小品文

“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今存有明末书商陆云龙编选的《皇明十六家小品》。晚明小品体制通常比较短小,文字喜好轻灵、隽永;多表现活泼新鲜的生活感受,讲究情绪、韵致;偏重于思想的机智,而避免从正面论说严肃的道理。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的文类,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内。袁宏道《丘长孺》、《西湖》、《徐文长传》等。《西湖》云: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湿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王思任是晚明小品散文的重要作家。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为忆旧之文,心绪颇为苍凉,但着眼处仍是人世的美好、故国乡土的可爱,洋溢着人生情趣。如《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变,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

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3、竟陵派

竟陵派的得名缘于这一派的主要人物钟惺、谭元春均为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二人曾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在序文和评点中宣扬他们的文学观,风行一时,竟陵派因此而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派。

公安派诗歌的流弊在于俚俗、浅露、轻率,至其末流愈甚,所以又有竟陵派的新变。钟、谭在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提出以一种“深幽孤峭”的风格来纠正前者的弊病,表现的是一种内敛的心态。他们偏重心理感觉,境界小,主观性强,喜欢写寂寞荒寒乃至阴森的景象,语言又生涩拗折,常破坏常规的语法、音节,使用奇怪的字面,每每教人感觉气息不顺。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时间流派或文 学现象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产生背景主要文学 成就 明代前期明初诗坛“吴中 四杰”: 高启、杨 基、张 羽、徐 贲,袁凯高启《吴越记 游》 杨基《忆昔行赠 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 秋》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 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 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 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 悲怆。 元末明初 的战乱; 开国之后 明太祖的 政治整 饬。 多写个人 真实感受, 读来感觉 真切。 明初文坛宋濂 刘基宋濂《秦士录》 刘基《郁离子》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元论。 同上人物传记, 寓言散文 及记事写 景之作成 就突出,尤 具有代表 性。 台阁体杨士奇 杨荣 杨溥杨士奇《赐游西 苑同诸学士作》 杨荣《随驾幸南 海子》 内容贫乏,多是应制、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 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这些诗人 多是身居 要职,生 活较为优 裕;国家 太平加上 政治统治 较严,导 致诗人视 角狭窄。 茶陵体李东阳 谢铎李东阳《春至》 《茶陵竹枝歌》 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对声调节奏掌握。 台阁体束 缚文学发 展。 侧重反映 个人生活 与精神状 况的内容; 对前复古 七子有影 响。

明代中期复古前七 子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 行》 何景明《点兵 行》《津市打渔 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 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 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 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 价值,另外,还重视时 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 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 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 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 学现状的 不满与对 文学本质 的理解, “真诗在 民间”之 说,反映前 七子文学 观念由雅 向俗转变 的一种特 征,散发出 浓烈的庶 民化气息。 复古后七子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 柟》 谢榛《渡黄河》 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 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 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 蹈袭的窠臼。 在复古的 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 寻求一席 独立的地 位。 在重视文 学独立的 基础上,增 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 理解。 嘉靖唐宋派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唐顺之《任光禄 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 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 宋,提倡唐宋文风。强 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 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 阳、何景 明等前七 子作为反 拨对象。 产生了一 些含有文 学意味的 篇章。 晚明童心说李贽李贽《焚书》《赞 刘谐》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 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 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 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 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 会反抗传 统系统体 系起着启 蒙作用。 公安派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袁宏道《叙小修 诗》 袁中道《听泉》 以“性灵说”为核心的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 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 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其诗文 变板重为 轻巧,变粉 饰为本色, 致天下耳 目于一 新。”—— 《四库全

明代文学概况

二、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一)明代文学分期 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繁荣准备了一定条件。 明后期,小说和戏曲再现辉煌。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如徐渭和《四声猿》、汤显祖和《临川四梦》、吴承恩和《西游记》、兰陵笑笑生和《金瓶梅》、冯梦龙和《三言》、凌濛初和“二拍”等。在诗文方面,最突出的是公安派。 (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人们一向把诗歌、散文等雅文学视为正宗,而把小说、戏曲等俗文学视为鄙野之言,甚至是淫邪之辞。明初,朱元璋还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是,后来出于最高统治者自己享乐的需要,他们又往往破坏了某些禁令。朱元璋就喜欢听平话,特别是后来承平日久,荒淫无耻的帝王们在寻欢作乐之余,对小说、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正德皇帝爱看《金统残唐记》,万历皇帝爱看《水浒传》,上行下效,朝廷大臣、文人学士也开始爱好俗文学。这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从理论上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从李梦阳赞扬民歌开始,到嘉靖以后,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把《西厢》《水浒》称作“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为“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这些言论,在当时都无异于振聋发聩,对俗文学繁荣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明代俗文学最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小说的勃兴。长篇章回小说的发展,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为突出代表。其次是戏曲的兴盛。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流。明前期传奇,总的色彩比较黯淡。嘉靖以后,“三大传奇”陆续问世;“四大声腔”中,昆山腔、弋阳腔异常火爆。涌现了汤显祖、沈璟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杰出的《牡丹亭》把传奇剧的创作推向了高峰。随着南戏传奇的繁荣,北区杂剧也开始了蜕变。明初皇室作家朱有炖,率先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惯例,开创了对唱、合唱、接唱等形式,甚至有南北合套的体式。明中叶,出现了明代首屈一指的杂剧作家徐渭和他的《四声猿》,展示出明杂剧的特殊风貌。 (三)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俗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进一步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时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不同的文学群体形式 明代文学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明初以“三杨”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的群体,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其性质属于兴趣型;中叶以后的文人集团,如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等,都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其团体性质属于主张型;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臧否人物,党同伐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复社、几社等,这类团体属于政治型。 2、明代文学论争的特点 最受人注目的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的论争。其特点是:各有明确的文学主张;都有较强的革新意识。另外也有故意标新,矫枉过正,拉帮结派,不容异己的霸气倾向存在。当然,正常的论争可以促进文学的创作,如“唐宋派”的创作,“沈汤之争”后的情形都是。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抗议。 他开创中国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汇编)

●论述题: 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 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 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 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 ◆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其代表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 以盛唐为法。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 诗文以欧、曾为师。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 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 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 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文学 第一章先文学概说 1.概述先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始将连横》或《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文 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 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骛,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帧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主张,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二、“后七子”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

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一、三杨与台阁体 1、创作原则:写诗文要得“性情之正” 2、风格:雍容典雅,和平温厚 3、宗尚:文章宗欧曾,平易简切,舒迂婉转,诗歌追盛唐,典雅雍容。 4、内容:歌咏太平盛世,歌咏圣德。 5、弊端:贫弱冗赘,空洞无物,甚者流于“谀词”。 李东阳的诗文茶陵派 (1)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 (2)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二、前七子的复古运动 1、主将: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2、产生背景: (1)台阁空无一物,为人厌弃。 (2)当时文坛八股文风盛行,时文范本,读之无味,言之无物。 3、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三、唐宋派 1、人员构成: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 2、口号:“文擅韩欧”,以唐宋古文为标帜,主张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 4、“明文第一”——归有光 (1)“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动人者深。 (2)注重剪裁布局,讲究篇章结构,其文简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的神韵 一、后七子复古运动 1、主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2、文学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3、弊端:(1)文学结派斗争:“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李谢交恶 (2)拟古恶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反复古文学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1)反对“贵古贱今”,斥骂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 袁宏道思想 散文创作:抒发了个人真思想,真感情,不用奇句僻字,时时杂以方言白语,信腕直寄,体现了隽永飘逸,流利畅快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