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士学位论文--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分类号密级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河北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英文题目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 and water

quality evolution of Laiyuan basin in Hebei

学生姓名外力·许库尔院(系)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号1005093234

指导教师毕二平职称教授

2013 年6 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外力·许库尔班级10050932 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导师姓名毕二平职称教授单位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毕业设计题目河北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及水质演化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1.了解涞源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2.通过分析已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查明了涞源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基本信息。

3.通过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4.对水质演化进行初步分析并得出结论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窦妍,2007,盐池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研究[硕士 thesis],长安大学.

[2]蒋小伟,2011,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博士 thesis],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

[3]王广才,陶澍,沈照理,钟佐燊,2000,平顶山矿区岩溶水系统水-岩相互作用的随机水文

地球化学模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p.9-12.

[4]王新峰,刘蕴,李伟,邓启军,曹红, 2012,涞源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及缺水现状分析:南水北

调与水利科技,p.74-78.

[5]邢卫国,2009,保定西部山区地下水赋存环境与勘查方法研究[博士 thesis],中国地质

大学(北京).

毕业设计(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 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有关文献

2. 翻译英文文献

3. 初步确立题目,构思论文体系,完成开题报告

4. 选择性的学习所需知识,整理资料及数据

5. 总结资料,撰写论文,提交知道老师并进行必要修改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内容时间安排备注

1 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有关文献2013.01.18-2013.03.10

2 翻译英文文献2013.03.11-2013.03.15

3 初步确立题目,构思论文体系,完成

开题报告

2013.03.16

4 选择性的学习所需知识,整理资料及

数据,完成中期报告

2013.04.27

5 总结资料,撰写论文2013.04.16-2013.05.15

6 提交指导老师并进行必要修改2013.05.16-2013.06.03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设计论文

课题来源:教学科研生产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3年1月18日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学生签名:

涞源盆地位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原因,涞源盆地地区地下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通过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水质演化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主要化学成分的成因。本文通过分析已有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查明了涞源盆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对涞源盆地内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对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进行了的初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涞源盆地东部分水岭为王安镇侵入岩体,南部分水岭为上元古界片麻岩隔水层。新构造以导水为主,老构造以阻水为主。在西北部团圆向斜,地下水流向向斜核部,故西北部地表水分水岭与地下水分水岭也趋于一致。向斜倾末端为西南分水岭,地下水水位较高,地表水分水岭与地下水分水岭也基本一致。因此认为涞源盆地为一个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岭基本一致的封闭盆地。根据资料,本文将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分为两个亚系统,分别为孔隙水含水系统和裂隙水含水系统。其中孔隙水含水系统分布于盆地内,主要由新生界构成,富水性较好;裂隙水含水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四周基岩裸露地区,富水部位不严格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

2、在综合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涞源盆地的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探讨。近年来,涞源盆地地下水中TDS、Mg2+、HCO3-、SO42-离子的浓度有所升高,而Ca2+、K++Na+和Cl-离子的浓度有所降低。径流条件与岩性构造是影响该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涞源盆地;地下水系统;地质构造;水文地球化学

Laiyuan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Western Baoding. Because of topography and climate and other reasons, The distribution of Laiyuan basin groundwater is uneven and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 is scarcity.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Laiyuan basin groundwater system ,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Laiyuan basin groundwater basic conditions will be better and the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can help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local groundwater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Laiyuan basin groundwater quality analysis of evolution, can find the source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and help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of the lack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at to was exacerbated by pollu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ydrogeological survey data, the basic information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runoff and drainage of Laiyuan basin were discussed and the groundwater system was classified. Meanwhile, the water quality data in 2005 and 2011 were analyzed, and the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are analy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East Laiyuan basin watershed as Wang Anzhen pluton, southern part of the water ridge Upper Proterozoic gneiss aquifuge and found a new structure that to the guide water and old structure to block water. Northwest reunion syncline, underground water flow to the core of syncline, so the west north of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should also be the same. So it considered that the Laiyuan basin is a closed basin and the surface water and underground water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 Laiyuan basin is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respectively, the pore water aquifer system and fissure water aquifer system. The pore water aquifer system distribution in the basin, mainly composed of Cenozoic, and rich in water; Fissure water aquifer syste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rrounding bedrock exposed areas, rich water area is not uniform, strictly affected by geological structure.

2) On the data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Laiyuan basin are discussed by using hydrogeochemical method and found out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of groundwater in Laiyuan basin that the TDS,, Mg2+, HCO3-, and SO42- ions ware increased,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Ca2+, K++Na+ and Cl- ions were decreased. Groundwater quality has become worse year by year. The topography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the main reason of groundwate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rea.

Keywords:Laiyuan Basin;ground water system;geological structure;hydrogeochemistry;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 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3)

1. 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

2. 研究区概况 (4)

2. 1 自然地理概况 (4)

2. 2 地质条件 (5)

3.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8)

3. 1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8)

3. 1.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8)

3. 1. 2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影响 (9)

3. 1. 3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富集的影响 (10)

3. 2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划分 (11)

3. 2. 1 孔隙水系统 (12)

3. 2. 2 裂隙水系统 (12)

3. 2. 3 孔隙水系统与裂隙水系统的水力联系 (12)

4. 地下水化学演化初步分析 (13)

4. 1 地下水化学特征 (13)

4. 1. 1地下水化学结果分析 (13)

4. 1. 2 地下水化学类型 (15)

4. 2地下水化学演化分析 (15)

5. 结论与建议 (18)

5.1 结论 (18)

5.2 建议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涞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西北部,太行山北端,取涞水源头之意。总面积2448平方km。东北距北京160 km,东距天津210 km,东南距保定89 km。涞源县属全山区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8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32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5座,尤其是位于县中南部的白石山,海拔2096米,最为雄伟壮观。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涞源县河流,主要有拒马河和唐河两大河流,均属于大清河水系,总长79. 65 km,总流量19. 24 m3/秒。涞源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地气候特点显著,年最高平均气温21. 8 ℃(7月)。涞源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拒马源一带生活,到商周时期已形成一定规模。如今涞源享改革开放之天时,县委县、政府以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以及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确立了农业富民,矿业富县。

在我国,大型盆地往往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通常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随着社会发展和工农业用水增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也口益加大,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如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以及土壤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危及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华北平原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地下水开采,形成了面积达7. 3万平方km的深层地下水“大漏斗”,占华北平原总面积的52% (张兆吉等., 2009)。河北来源盆地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己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深入认识大型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完成了全国1: 100万、1:5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普查,1: 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对全国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了初步认识,但其调查的广度和深度较为局限(韩再生等,2001)。随着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增大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地下水文条件的改变,原有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己经无法满足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的需要。上述工作为认识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大型盆地的水文地质勘查还缺乏相关的基础理论支撑(蒋小伟, 2011)。

盆地地下水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Hubbert (1940)对区域地下水流动特征作了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盆地地下水流动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Toth (1963)通过解析解研究发现,由于地下水位的起伏,均质各向同性的潜水盆地中可以发育局部、中间和区域三个不同级次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创立了基于重力驱动的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Toth (1980)提出“重力穿层流动”,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推广到非均质介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揭示了地下水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在水文地质、石油和矿产勘探、地热开采、核废料处置、生态水文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地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模式,是指导区域地下水研究的有力工具。Witherspoon (1967)利用数值解讨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我国积累的各大盆地水文地质资料为深入研究盆地地下水流动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在应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过程中,人们发现该理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学特征、年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同级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精确划分还缺少既完善又简便的方案。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涞源盆地属于半干旱地区。涞源一带在不断轻微上升,而涞源盆地上升的速度较慢,相对于四周山地来说在徐徐下沉,粗大的树木随着盆地下降理入地下形成了煤。四周的降水,或从地上或从地下聚到盆底,形成了拒马河。目前,国内外关于松散层孔隙水的研究程度较深,主要研究趋势己由资源勘查转为水质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在国内,经过长期地下水勘查实践,形成了蓄水构造理论、新构造控水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理。蓄水构造理论由刘光亚教授提出,认为蓄水构造必需同时具备三个要素:a. 构成蓄水构造的含水介质一透水的岩层或岩体;b. 构成蓄水构造的隔水边界一相对的隔水岩层或岩体;c. 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即具有透水边界、补给水源和排泄出路。

新构造控水理论该理论由南京大学的肖楠森教授创立,认为新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中最晚的一次构造运动,它改变了各个地区的自然历史条件,控制着各个地区地下水的活动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新构造找水是在局部构造上,利用新构造控水理论及相应的径迹探测裂隙水的方法,可以确定最佳井位和最佳取水深度,在一系列严重缺水地区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岩山区,找到了地下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外,对于基岩裂隙水研究主要集中基岩裂隙的非均质性研究,由于发展阶段和供水需求上的差异,发达国家在基岩裂隙水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邢卫国, 2009)。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循环的三个基本环节(林学钰等,2005)。一般认为,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与介质相互作用,水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其径流强度受补给区与排泄区的水力梯度以及介质渗透性等因素控制。人们最初将介质概化为含水层与隔水层,并认为隔水层是绝对不透水的,含水层是地下水的基本功能单元。“越流”现象发现以后,人们意识到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组合而成的地下水含水系统才是地下水的基本功能单元。关于水流和水质的研究,TothX(1963)采用解析解获得了均质各向同性盆地二维剖面上的水头分布,通过绘制流网初步分析了盆地中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和水化学特征,逐步发展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蒋小伟, 2011)。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一部分,它是在水文地质学与地球化学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以及各种化学元素在其中迁移、富集与分散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国内外对水体化学演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概括起来有三种: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认识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水岩介质特征,地球化学条件,水动力条件,并从理论上对组分的形成做出推断。2)水化学数据资料分析。在地下水系统演化中对水化学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国内外已有多本专著讨论。3)模拟实验及计算机数值模拟。一般是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的物理模拟试验恢复实际水岩反应系统中化学组分的迁移和转化,通过改变模拟条件实现一系列特定条件下的水岩反应,并由此分析水化学组分实际条件下的成因机理。而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解决了复杂的水化学环境和多种类的化学反应因素模拟。

国内近几十年来,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被应用在地热勘察,有医疗意义的矿水的寻找,与地下水质有关的地方病的调查和防治、地下水污染及水化学形成的机制等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实际研究资料和成果。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工作正在逐渐受到重视,水文地球化学模型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中,我国在运用模型研究水一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最多,例如:王珍岩(2003)等运用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理论证明渤海莱州湾南岸第四纪地下卤水是由古海水经强烈蒸发浓缩后被沉积物埋藏,并在赋存过程中发生水一岩相互作用,使地下水出现方解石、石膏及CO2气体的过饱和析出,并伴随与沉积物的多项阳离子交换反应(王珍岩等., 2003);阿里木·吐尔逊等根据不同化学组分在坝基岩一水系统中的相互转化规律,

建立了坝基老化的反向地球化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了新安江大坝右坝段坝基老化分析中;张建立等突出用化学热力学模拟恢复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方法,在分析齐家水源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界定了齐家水源地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指标(阿里木·吐尔逊, 2008)。李义连等通过分析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规律以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用PHREEQC模拟该区可能的化学条件及相应条件下的矿物溶解状态,推测出地下水与其溶解矿物所处极限状态应为饱和状态,而实际应处于非饱和状态,若计算为过饱和状态,则应可能是分析数据错误所致(李义连等., 2002);郭永海、沈照理等运用质量平衡模型研究河北平原从山前到滨海整个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以及水岩间质量交换(郭永海等., 1997);王焰新等利用质量平衡反应模型,模拟山西柳林泉域岩溶地下水系统中的水一岩相互作用(王焰新等., 2004);王广才等应用随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对平顶山矿区地下水系统中水一岩反应状态进行了随机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和评价(王广才等., 2000)。另外,地热方面的研究,例如:陈宗宇对天津塘沽热田的地热回灌试验进行了地球化学模拟,确定回灌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等(陈宗宇, 1998)。

总体上看,国内的水文地球化学模型的发展一直都比较薄弱,对于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面仍然较窄,应该进一步提高国内水文地球化学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窦妍, 2007)。

1. 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涞源盆地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地下水超采等因素的影响,地下水资源匮乏。水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涞源盆地地层、构造对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影响的研究,划分涞源盆地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其地下水赋存、排泄等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当地进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以往对该地区的研究多注重于地下水水量,很少关注研究区内地下水水质的演化规律。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有可能加剧地下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由于地下水水质与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调查以及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的分析,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握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明确地球化学反应变化及地下水溶质运移特征。

1. 4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文通过对涞源盆地及四周基岩地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过往研究资料的总结,对其地下水系统进行划分,归纳了各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情况。同时,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进行讨论。

通过收集与分析气象、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讨论研究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同时基于水文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

2. 研究区概况

2. 1 自然地理概况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是拒马源、涞水源、易水源三源发祥地。全县总面积2448 km2,辖17个乡镇,285个行政村,平均海拔1000m左右。东邻涞水、易县,南接唐县、顺平、阜平,西界山西省灵丘县,北与河北蔚县相连,涞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经114°20′~115°05′,北纬39°01′~39°40′。总面积2448km2。东北距北京160 km,东距天津210 km,东南距保定89 km,山西大同市256 km。

调查区位于涞源县西部(图2-1),区内包括涞源镇、留家庄乡、水堡镇、走马驿镇、南马庄乡、白石山镇以及上庄乡的一部分,总面积1200 km2,占涞源县面积的50%,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2′10″-114°49′11″,北纬39°36′4″-39°24′9″,南北长约59km,东西长约36km。调查区最北部的村庄为牙庭村,最南部为桑树堰,最西部为古道,最东部为东沟村。涞源县主要调查区图见图2-1。

图2-1 研究区位置图(阴影部分)

调查区处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夏季凉爽湿润,盛行东南风;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凉爽少雨。多年平均气温8. 3℃。历史最高气温38. 8℃,最低气温-30. 6℃。最大冻土深度1. 5m。多年平均日照2690. 4小时,无霜期120-180天。年平均风速2. 4m/s,年最大风速25m/s。多年平均降水量564. 6mm,7月、8月两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造成区内春旱、夏秋多雨的特点。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29. 3mm。

涞源县主要有拒马河和唐河两大河流,均属于大清河水系,总长度79. 65km,总流量19. 24m3/s。其中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城,为常年性河流,境内干流长45. 65km,流域面积1656 km2。河道为砂卵石河床,季节性强,流量变幅较大。历年平均径流量1. 03亿m3(1950-1999年),最大年径流量2. 39亿m3(1956年),最小径流量为0. 40亿m3(1987年)。多年平均输沙量96. 9万吨。主要支流有马圈沟、北屯河、西神山河。

唐河是大清河南支的一条主要干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从水堡镇进入调查区,自北向南,由走马驿镇流出调查区进入唐县。在涞源境内长34km,流域面积792 km2。

2. 2 地质条件

调查区内北部为沉积岩出露区,南部为变质岩出露区,并有火成岩脉出露。层内地层出露顺序和特征如下如图2-2。

调查区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燕山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是调查区主题构造骨架。据以往资料,区内地质构造有如下几组:

1) 褶皱

区内出露多个褶皱构造。主要的褶皱构造如下:

团圆向斜:该向斜出露于调查区北部的红泉—牙庭一带,呈北东40°方向展布,出露长约35km,宽约10km。枢纽位于红泉—牙庭一带,两翼主要由早古生代馒头组—冶里组组成,核部地层由马家沟组和亮甲山组构成。两翼产状不对称,北西翼地层受牛栏—陈家庄断裂影响,产状明显变陡,倾角一般在60-70°,南东翼产状较缓,倾角一般在10—20°之间,两翼地层向核部逐渐变缓,为一大型开阔歪斜褶皱。在龙河水、水石塘以及对角沟可见中侏罗世土城子组角度不整合覆于向斜核部的马家沟组及亮甲山组之上。

2) 断层

调查区内断层构造发育,既有区域断层,又有小规模断层。主要有以下2个断层:(1)北东70°断裂,倾向北西,倾角55-85°,属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糜棱岩发育。特别是涞源盆地中部的牌坊-冯村断层、金山口-黄花滩断层,破碎带宽度可达十米至百余米。调查区内这几条断层控制了涞源南北两个盆地的南部边界。

(2)北东40-45°断裂,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85°,属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不发育,其中以北牛栏-陈家庄断层最长,长度约27km,其两端延出调查区外。构成涞源盆地西北部的地下水阻水边界。该断层又分为两个区段,分别为北牛栏-东沟和东沟-陈家庄断层,其在东沟被一条南北向断层阻断,但未影响断层的整体性质。断层倾向西北,倾角70-80°。西北盘上升,主要出露雾迷山组三段(Jxw3)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东南盘下降,主要出露青白口系硅质角砾岩(Qnbrb)与馒头组(?1-2m)砖红色泥岩、页岩。

这组断层另外有寨沟门-坡水断层、沙岭-寨沟门断层等。这些断层多为张性导水断层。

(3)北西20-30°断裂。该组断裂倾向北东,倾角60-70°,多属张扭性断裂。该组断裂对塑造涞源盆地西南边界以及唐河在调查区内北段的流向起到了控制作用,如图2-3。

(4)北西40-50°断裂。该组断裂多发育于调查区西南,倾向北东,倾角65-70°。多为张性断层。其中马庄-望天岭断层构成了走马驿盆地的西南边界。

(5)南北向断裂。调查区内本组断裂不甚发育,平面分布无规律性,展布方向

为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断层面倾向东,倾角70—80°。断裂带宽50—100m ,断裂带内岩石以脆性破裂为主。次级滑动面上发育硅化镜面、擦痕线理、阶步,结构面力学性质为张性。

(6)东西向断裂。该组断裂倾向向北或向南,倾角50-65°,对唐河南部与西河的流向起到控制作用。

灰色中厚层鲕粒灰岩薄层或薄板状泥晶灰岩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粗晶白云岩

紫红色、砖红色页岩、泥岩灰色薄层或薄板状泥晶灰岩灰色薄层至巨厚层泥晶灰岩组成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灰色厚层泥晶灰岩、白云化泥晶灰岩灰色、褐灰色砾岩、砂质

砾岩

统上

下统震旦系元

界雾迷山组(Jxw )馒头组

(?1-2m )张夏组

(?2z )42.4崮山组(?3g )炒米店组(?o?)冶里组

(O 1y )

亮甲山组(O 1l )中

马家沟组(O 2m )寒武系奥

949151.4

54.9124186.2223.7350.2116土城子组(J 2tch )中统侏罗系古

界中

界界

系统组岩性厚度(m )岩性描述

(?0?) (?3g) (?z)

(?1-2m)

图2-2 涞源盆地北部层序地层

(?0?)

(?3g)

(?2z)

(?1-2m)

图2-3 涞源盆地地区断层示意图

3.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3. 1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内主要地貌类型为中高山,海拔在700-2100m之间,沟谷纵横,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现象普遍。调查区内的地层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都对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起到控制作用。

3. 1.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1) 地下水的补给

涞源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渠道入渗补给、坑塘入渗补给以及工矿水回归入渗补给量很小。其中第四系潜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四周中高山地区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为主,补给源为盆地周围中高山地区以岩溶水、裂隙水为主的基岩水和冲洪积扇顶部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补给充足,径流通畅。

除了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和盆地周边基岩裂隙水补给外,涞源盆地主要靠盆地周边各冲沟洪水补给。这部分山区山高谷深,洪水量大,洪水流入盆地边缘迅速入渗补给盆地地下水。尤其盆地北部控制的山区沟谷,第四系洪积沙砾、卵石厚度大(见表3-1),有利于蓄存洪水补给盆地地下水。

表3-1盆地外围沟谷中第四系洪积沙砾卵石层厚度

沟谷段黑石沟-留家庄黄土岭-南坡底红泉-艾河上庄-甲村厚度(m)20-30 30-50 20-60 50-80

2) 地下水径流特征

天然条件下,涞源盆地地下水自盆地四周中高山地区向盆地中心汇流。北盆地地下水由北、西北、西向旗山至北海泉一带汇流,地下水水平运动较缓慢;盆地南部地下水基本上是自南向北流,地下水水平运动速度较快。

3) 地下水的排泄

涞源盆地地下水主要是以泉的形式排泄以及人工排泄。

在构造、岩性和地形的控制下,涞源盆地的地下水于盆地中心的低洼地带,即拒马河两岸相继溢出。拒马河是涞源盆地地下水的唯一排泄出口,以地表河水和河床卵砾石层地下水侧向径流的形式排泄。根据以往调查资料,涞源盆地中心几个较大的泉均为受基岩控制的冲洪积扇地下水上升泉。涞源盆地中心大量泉水出露于盆地北部冲洪积扇地下水溢出带与牌坊-冯村断层的复合部位。由于盆地北部外围基岩控制面积较大,盆地面积较小,致使洪积扇扇体含水层均为沙砾卵石。在山口处丰富的沙砾卵石孔隙水受到断裂控制,基岩阻挡溢出成泉。此处形成拒马泉群景观(张海波等., 2012)。

拒马泉群由旗山泉、南关泉、北海泉、泉坊泉、杜村泉、石门泉、石门南泉等七个较大泉群组成。其中,北海泉位于本次调查的调查区内。北海泉位于涞源县县城东

部,唐朝在此修建文兴塔。根据调查,北海泉在1958年人工开挖后,形成两个出水点,一个位于文兴塔东冲沟内,一个在文兴塔南侧。开挖前后泉水总流量没有变化。北海泉占地面积约为2. 5公顷。泉水全年恒温,约为7℃。

涞源盆地四周基岩山区,在地貌控制影响的情况下,有泉溢出。如四角台、羊圈、清风沟等地均有流量较大的泉水出露。其中,四角台西北出露的泉水,在人为破坏导致泉水水量大幅减少后,流量仍然达到近200 m3/d;羊圈村西北的泉水雨季实测流量也达到了900 m3/d;烧车村的泉水流量达到600 m3/d,曾作为饮料厂备用水源。

近年来,由于降雨量减少以及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使涞源盆地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盆地中大量泉点干涸。如马圈沟门村村东泉水原为该村主要水源,现流量仅有约14 m3/d,该泉水已无法使用;水石塘村过去作为水源的泉水已基本干涸。由于近年来大量工矿企业进驻涞源盆地周边地区,盆地内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更加加剧了涞源盆地地下水资源的流失。

3. 1. 2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影响

涞源盆地内压扭性断层走向基本上平行于盆地东南和西北部的分水岭走向,与盆地内地表水呈直交或斜交。挤压破碎带宽,糜棱岩发育,并在断层上有由糜棱岩阻水形成的泉水,大多为阻水断层。如斜山村的泉水则出露于断层角砾岩层,雨季实测流量达到172. 8 m3/d。而张性和扭性断层除被岩脉充填外,大多为导水断层。

北东70°断裂和北西20-30°两组断层对盆地的边界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前者对盆地内新生界地层南薄北厚的沉积规律有着严格的控制,由于断层多期活动的不均衡性而形成盆地南侧第三系发育,富水性差,北部第四系发育,富水性较好。

牌坊-冯村断层是涞源盆地内一条水文地质意义十分重要的断层,该断层为一条逆冲断层,走向北东70°,倾向北西。该断层将涞源盆地分割成南北两个地下水系统。

北盆地含水层相对富水性较好,补给范围广,从而在涞源县城附近形成较大的泉水溢出带。这些泉水溢出地表除了受地形低洼、地下水水力坡度变缓的影响外,主要受到牌坊-冯村断层的阻水作用,阻碍了南部基岩地下水向盆地排泄,其北部由于一系列压扭性阻水断层和团圆向斜寒武系顶部页岩隔水层的存在,阻挡了北部山区基岩地下水向盆地补给。致使来自北和西北方向的地下水沿着阻水断层大量涌出地表成泉。

涞源盆地内张扭性断层、扭性断层对基岩地下水也起着补给通道的作用。涞源盆地西北出露的北牛栏-陈家庄逆断层,长度约27km,其两端延出调查区外。断层倾向西北,倾角70-80°。西北盘上升,主要出露雾迷山组三段(Jxw3)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东南盘下降,主要出露青白口系硅质角砾岩(Qnbrb)与馒头组(?1-2m)砖红色泥岩、页岩。该断层构成涞源盆地西北部的地下水阻水边界,同时由于团圆向斜寒武系顶部馒头组页岩隔水地层的存在,使涞源盆地西北部来自凤凰山、老虎山的地下水无法对涞源盆地进行补给。断层西北部主要为雾迷山组白云岩,为含水岩层。如四角台西北出露的泉水,揭露的含水层即是雾迷山组白云岩。

南盆地由于金山口-黄花滩断层以及东部几条同性质的阻水断层和南部边界火成岩和片麻岩的广泛分布,拦截了南部基岩地下水补给盆地。同时该地区第四纪地层也较为发育。该地区的地下水流向基本上是自南向北,最后汇入拒马河。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饮用水水源地如何保护

饮用水水源地如何保护 水源地如何界定和分类 概念:饮用水水源地一般是指提供城乡居民生活及公共服 务用水(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餐饮业、旅游业等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广义的水源地还包括河流源头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指为保证饮用水质量对水源区采取的法律与技术措施。 分类:根据供水的水体类型,可分为地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以供水人口数为分界线,分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人口一般大于1000人)。 我国实行怎样的保护制度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等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 等级划分:根据水源地环境特征和水源地的重要性,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是指地下水水源地的地表分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为地下水水源的补给、径流区。 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

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警示要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特殊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规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包括向城市自来水厂直接提供水源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取水水域和密切相关的陆域,以及海水淡化厂取海水的海域。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的饮用水水源地,应上下游兼顾、共同协调,制定出入境的水质和水量要求,其保护区的划分应与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 政策措施: 有哪些保护规定 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 除了《水污染防治法》第56~63条对饮用水水源保护进行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说明: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2.2项目编制依据1 1.2.1相关法律法规1 1.2.2相关已经批准实施的规划1 1.2.3技术标准1 1.3项目编制范围2 1.4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状况2 1.4.1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物质量2 1.4.2农田径流污染物流失量3 1.5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4 1.5.1饮水安全技术方面的问题4 1.5.2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4 1.5.3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4 1.6解决饮水安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第二章 XX县地下饮用水源保护背景分析5 2.1项目区概况及自然条件5 2.1.1地理位置5 2.1.2气候特征6 2.1.3地表水资源7 2.1.4地下水资源8 2.2社会经济状况11 2.3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概况11 2. 3.1甘泉水厂(主水源地)12 2.3.2五台山水厂(第一备用水源地)13 2.3.3东峡水库(第二备用水源地)13 2.3.4各饮用水水源地基本信息14 2.4水源地水质评价14 2. 4.1甘泉水厂14 2.4.2五台山水厂15 2.4.3东峡水库15 2.5水源地可供水量开采前景17 2.6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影响途径17

2.6.1工业源17 2.6.2生活源19 2.6.3总体情况及评价21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及建设内容23 2.1方案设定原则及方案确定23 2.1.1项目工程内容设定原则23 2.1.2项目实施方案23第三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25 3.1编制依据及说明25 3.2投资估算25 3.3资金来源26第四章后期管理与保障27 4.1组织管理27 4.2资金管理28 4.3质量管理28 4.4水源保护29第五章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29 5.1社会效益分析29 5.2经济效益分析30 5.3环境影响评价30第六章结论31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标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1 前言 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科学、合理地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饮用水源污染对策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01月09日发布。 本标准自2007年02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1.2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集中式(包括备用和规划的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1.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1.4.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1.4.2 潮汐河段 潮汐是海水受月球吸引力作用,出现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并产生涨潮流和落潮流。涨潮时潮水溯流而上,使河水水位升高,并出现溯河流;落潮时则使河水水位回落,并出现顺河流,通常把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称为潮汐河段。 1.4.3 孔隙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土层或岩层孔隙中的地下水。它主要分布于松散的沉积层中,也存在于半胶结的碎屑沉积岩中。 1.4.4 裂隙水 裂隙水存在于岩层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据岩层含水裂隙的产状,裂隙水一般可分为风化带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及脉状裂隙水三种类型。 1.4.5 岩溶水 岩溶水原称“喀斯特水”,是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空隙(如溶洞、溶隙、溶孔等)中的地下水。 1.4.6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潜水的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相对于基准的高程称潜水位,地面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1.4.7 承压水 承压水,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1.4.8 浅层水 浅层水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 1.5 基本要求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范围包括向城市自来水厂直接提供水源的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的取水水域和密切相关的陆域,以及海水淡化厂取海水的海域。 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的饮用水水源地,应上下游兼顾、共同协调,制定出入境的水质和水量要求,其保护区的划分应与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协调。按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其上游地区必须保证达到出境水质要求,并应保证下游有合理水量。其上游地区排污不得影响下游(或相邻)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根据水源地环境特征和水源地的重要性,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是指地下水水源地的地表分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为地下水水源的补给、径流区(承压含水层单指补给区)。 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面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 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6.3.3 对各类别按下列规定(表2)分别确定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 表2 6.3.4 按式(1)和式(2)计算综合评价分值F。 式中:-各单项组分评分值Fi的平均值; Fmax-单项组分评价分值Fi中的最大值; n-项数

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稿

地下水质量标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人们不断地对地下水进行深入开采,不仅造成地下水位持续降低,更甚者引发水源枯竭,再加上地表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地下水污染问题变得越发严峻起来,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胁,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地下水水质分析及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意义重大。 一、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及分析工作 1.1 污染途径 (1)农业污染。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在农作物种植过程当中,时常应用一些化肥,而且用量不科学,大量使用化肥以后,有的化肥无法被土壤全面吸收,磷、氮等元素渗入地下,加剧了地下水污染,破坏地下水水质,加速了重金属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如调查发现温州市瓯海区农业面源造成的水质污染达到5.3%。 (2)工业污染。由于工业生产造成大量的废水排放,这些废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之后,渗入地下之后对地下水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还会引发地下水中出现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危害性非常大。如温州市存在很多企业,这些企业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很多都是家庭作坊进行生产,造成废水废液排放十分严重。 (3)生活污染。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在人们日常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与废水,很多垃圾和废水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进行填埋或焚烧,伴随降雨就会造成大量的重金属物质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出现恶化,降低水之质量。如温州一些农村地区,利用简易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简单处理之后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水质恶化。 (4)自然污染。由于人为因素破坏大量重金属元素渗入地下,尤其是砷元素进入地下对地下水污染十分严重,利用污水浇灌或水生生物从水环境中摄取重金属,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逐级在以水生生物为食的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最后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影响人体正常生活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 1.2 水质分析 由于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种类较多。在进行水质分析过程当中常进行少量计提,或者选择一些参数进行分析,如氯化物、PH值、硝酸根、硫酸根等。这些水质分析方法比较普遍,而且检测较为简单,能够有效明确地下水的污染情况,通过详细的地下水质分析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地下水加强保护,改善地下水环境。 二、科学处理水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2.1 全过程修复技术的应用 (1)处理农业污染。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应当进一步强化管理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应用和农药应用,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合理使应农药、化肥的重要性,逐步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农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科学合理的应用化肥、选择农药,确保化肥、农药用量的合理性。而且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无毒无害化肥品种和农药品种的研究工作,减少和控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2)处理工业污染。工业三废是工业生产实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面对这种现状,应当对工业生产区域的供水水源区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并无害化处理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渣以及废气等,制定完善的污染物处理措施,控制和减少随意排放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达不到污水治理要求的企业,应当责令停业,重点打击。

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

全国水利普查China Census for Water 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 2011年 表号:Q 8 0 3 表 制定机关:水利部 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 [2010]181号 有效期至:2 0 1 2 年 8 月 普查员:联系电话:日期:2011年月日;普查指导员:日期:2011年月日

Q803表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清查表填表说明 一、普查对象及范围 地下水水源地是指向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如自来水供水企业的水源地、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地、单位自备水源地等。 凡未废弃的规模以上(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0.5万m3)地下水水源地,均需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逐个填表。本表可续页。 二、填表要求 1、清查表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中性笔)填写。需要用文字表述的,必须用汉字工整、清晰地填写;需要填写数字的,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代码时,每个方格中只填一位代码数字;填写数据时,应按规定保留位数;选择时,应在备选项前的“□”内打“√”。 2、清查表由水源地管理单位配合并协助普查员填报,没有管理单位的水源地,其清查表一般由所在地的县级普查机构组织普查员填报;普查指导员负责清查表的审核。无需盖章。 三、指标解释 【1.行政区名称】填写清查所在的行政区(至县级)的名称;如为跨县级行政区的水源地,则填写井数所占比重较大的县级行政区名称。 【2.水源地名称】按照管理单位对该水源地的命名填写,如××县水源一厂水源地。 【3.水源地编码】由普查机构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规定的编码要求填写。 【4.水源地所在乡级行政区名称】填写该水源地所在的乡级行政区名称,如大埠乡;如为跨乡级行政区的水源地,则填写井数所占比重较大的乡级行政区名称。 【5.水源地日取水量】一般可根据取水许可证、批复文件、储量(或勘探)报告等确定;如无上述资料,可填写近5年(2006~2010年)的实际最大日取水量。 【6.水源地管理单位】填写水源地管理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及隶属关系。 【6.1名称】已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按照取水许可证上登记的取水权人名称填写;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填写该水源地的实际取水单位名称。 【6.2联系人】填写管理单位指定的联系人姓名。 【6.3联系电话】填写联系人常用的电话。 【6.4隶属关系】单项选择水源地管理单位隶属于哪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T12404-1997)分为:省、地、县、街道、镇、乡和其他,县级以下街道、镇、乡和其他均选择乡。

工艺用水分类

第六章工艺用水 一、工艺用水分类及标准 1.工艺用水分类 药品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水统称工艺用水。工艺用水分饮用水、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等三类 二、工艺用水的水质标准 1.饮用水 饮用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具体标准要求见表6-1。 2.纯化水 纯化水为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其它适宜的方法制得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纯化水水质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年版)1998年增补标准。详见P79。 3.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水质应符合《中国药典》(1995版)的注射用水标准。详见P80。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表6-1 序号项目标准

感官生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色度不超过15度,并不得呈现其他异色2混浊度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不超过5度。 3嗅和味不得有异嗅、异味。 4肉眼可见物不得含有 5Ph 6.5~ 8.5 6总硬度(以碳酸钙计)450mg/l 7铁0.3 mg/l 8锰0.1 mg/l 9铜 1.0 mg/l 10锌 1.0 mg/l 11挥发酚类(以苯酚计)0.002 mg/l 12阳离子合成洗涤剂0.3 mg/l 13硫酸盐250 mg/l 14氧化物1000 mg/l

15溶解性总固体 毒理学指标 16氟化物 1.0 mg/l 17氰化物0.05 mg/l 18砷0.05 mg/l 19硒0.01 mg/l 20汞0.001 mg/l 21镉0.01 mg/l 22铬(六价)0.05 mg/l 23铅0.05 mg/l 24银0.05 mg/l 25硝酸盐(以氨计)20 mg/l 26氯仿60m m 27四氯化碳3m m 28苯并(a)芘0.01m m

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基本方法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文件的编制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年1 月9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 年2 月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备用和规划水源地)的划分。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指国家为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3.2 潮汐河段 指河流中受潮汐影响明显的河段。 3.3 潜水 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4 承压水 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3.5 孔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3.6 裂隙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HJ/T338—2007 3.7 岩溶水 指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 4 总则 4.1 水源保护区的设置与划分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研究综述

第29卷第2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年4月Vol.29No.2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 ces Apr.2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2170);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709055);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7050601510000)作者简介:徐海珍(1983 ),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E mail:hz xu snower@https://www.doczj.com/doc/5d1408263.html, DOI:10.3880/j.issn.1006 7647.2009.02.020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研究综述 徐海珍1,李国敏1,张寿全1,2,董艳辉1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北京市水务局,北京 100038) 摘要:介绍国内外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的发展进程,重点剖析经验法、公式计算法、解析解 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鉴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数值模拟方法中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水文地质参数是影响保护区划分的重要因素,强调了条件随机模拟思想对保护区划分的重要性,指出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保护区划分方法;解析解模型;数值模拟;随机模拟中图分类号:P64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647(2009)02 0080 05 Sum mary of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parti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XU Hai zhen 1,LI Guo min 1,ZHANG Shou quan 2,DONG Yan hui 1 (1.Key Laboratory o f En gineering Geomechanics,I 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 h ysics ,Chinese Acade my o f Sciences ,Beijin g 100029,Ch ina;2.Bei j ing Water A uthority ,Bei j ing 100038,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method of parti 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 is introduce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 of the empirical method,formulation calculation method,analytical model algori th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re anatomized.In the international p opular nu 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the hydro geological parameters with un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 mp 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which emphasizes the i mportance of stochastic si mulation in the 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Finally ,the develop ment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partition of the groundwater wellhead protection zone are described. Key words :ground water;wellhead protection zone;protection zone delineation method;analytical model;numerical si mulation;stochastic si mulation 水源地保护区是指国家为防止水源地(多为饮用水)污染、保护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它分为地表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近年来,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水污染的日益加剧,促使各国更重视地下水并把其作为优先饮用水源,而建立保护区则是保护地下水水源地的有效手段。 早在18世纪末期,欧美工业国家就开始了对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研究,到20世纪末期研究方法已相对成熟,并颁布了许多与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相关的法规,其中包括影响广泛的美国W HPP(well head protection program)计划。 我国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始于1984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当时主要针对地表水水源划分保护区。在1989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 定 [2]中,提出了地表和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和防护的原则。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为规范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初颁布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4],对保护区划分的标准、方法、要求等做了系统规定。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应根据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井源类型、供水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等完成。而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含水层的非均质、各向异性及水文地质参数的时空变异性等问题,导致了保护区划分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研究难度。随着人们对水源地保护区问题的不断探索,其划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笔者将对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研究发展中的几类主要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各方法的原理、划分步骤和适用

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一、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安全系数 取150%,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T一级保护区取100 d,二级保护区取1000d。 根据甘肃省天水地质工程勘察院《甘肃省泾川县城区供水水源地(屈潭沟—二十里铺)前期论证报告》、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院《甘肃省泾川县县城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勘测报告》等报告提供的有关资料,确定水源地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见表1。 表1 泾川县水源地水文地质参数 1.1 水源井保护区半径计算 根据经验公式(1)计算得一、二级保护区半径见表2。 表2 泾川县各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半径经验公式计算值

1.2 计算成果对比分析及保护区半径确定 根据水源保护技术规范的相关技术要求,对泾川县王村镇、水泉寺、杨柳湾3个水源地采用经验公式进行了计算。对计算结果与技术规范提供的经验值(表3) 表3 孔隙水潜水型水源地保护区范围经验值 进行比较,根据规范规定:“在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尽可能小”这一原则,结合水源地周围主要工程项目布局现状,最后确定王村镇、水泉寺2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半径为500 m,二级保护区半径均为5000 m,杨柳湾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半径为200 m,二级保护区半径均为2000 m。泾川县水源地保护区实际采用半径见表4。 表4 泾川县水源保护区实际采用半径

1.3水源保护区范围 地下水一级保护区的划分,如果水源为单井,将以单井影响半径的外切正方形为保护区,如果水源为群井,则以单井影响半径画圆,各单井圆外切线交点所构成的多边形为保护区。 地下水二级保护区是在一级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半径扩大10倍进行划分。 1.3.1一级保护区范围 泾川县城区饮用水3个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共3个,总控制面积15.259 km2。其中:王村镇水源地1个,控制面积11.27 km2,控制点W1—2、W1—3在泾河左岸一级阶地上;水泉寺水源地 1 个,控制面积3.07km2;杨柳湾水源地1个,控制面积0.919 km2。各一级水源地分布和控制范围见表5。 表5 泾川县城区饮水各水源一级保护区控制范围及面积一览表

地下水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1.地下水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一技术方案 1.系统组成及概述 1、1系统结构组成 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以下两部分构成:监控子站(地下水子站),水质监控中心平台。 1、2监控子站组成及概述 1、2、1 地下水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采用投入式、免试剂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仪器通过地下水监测井悬吊于待监测水层中,对地下水体实施现场原位连续自动监测。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地下水监测系统与中心监控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与远程控制。 系统由供电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单元、水位水温传感器、水质多参数分析仪、地下水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等组成。 地下水监测系统示意图

地下水监测系统效果图 1、2、2地下水水质监测站配置 1、标准配置 目前国内地下水监测常规因子: 水文监测因子:水温、水位; 水质监测因子:溶解氧、电导率、浊度、PH 监测因子选择原因 水位地下水总量控制 水温地下水的温度场与压力场与化学场的变化密切相关 溶解氧溶解氧对饮用水地下原水的除铁、锰的效果有影响 电导率(EC) 地下水的电导率异常与其污染状况密切相关 浊度浊度就是地下水透明度的衡量指标 pH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因子 2、可选配置 地下水监测可扩展监测因子: 水质监测因子:总溶解性固体、氨氮、硝酸盐、氯化物、氟化物、钙、CODmn、盐度、矿化度、水中油等

1、3系统特点 ●太阳能、市电、电池供电多种模式 ●长期、连续、定点在线监测,全自动无人值守工作 ●适合于各种水文地质类型含水层水文、水质监测 ●多通道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并有数据记录、处理、报警功能 ●根据野外环境,具备相应避雷保护、抗干扰功能,提高系统野外适应性 ●野外环境长期专用传感器,高精度、高稳定性 ●传感器多层抗生物污染设计:环境安全防垢部件与防垢涂层;独特的双清洗刷装置 ●标准化接口,模块化设计,安装简易、灵活,可根据需求扩展监测参数 ●采用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技术,对水体进行免试剂原位监测,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地下水质量标准实施与保护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

地下水监测报告及地下水水质化验报告

矿区采煤抽排大量的地下水,破坏和疏干矿区和周边地区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矿区水资源的枯竭,引起隐伏矿区的地面下降,诱发岩溶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大量的矿井地下水若直接外排则会引起水质恶化,造成水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对矿井地下水进行监测。 矿井简介 慧通煤矿(原光明煤矿),始建于1958年,当时以小立井土法开采。1973年建设现一号斜井,生产能力3万吨/年。由于矿井的回采工艺比较落后,矿井安全条件差,为提高本矿井资源回收率和机械化装备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政策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矿井的装备水平、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我矿进行了技术改造,现井田面积约1.121km2,开采标高+583m~+275m。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45Mt/a,全矿井划分为一个开采水平,水平标高为+375m。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本区处于大兴安岭西坡,南北环山,中间地势较低且开阔,呈一近东西向的狭长盆地,盆地内地形标高560-650m之间,外围标高650-935m之间,南北低山地区喷出岩分布广泛且大部分裸露,风化裂隙发育,大气降水易于沿裂隙渗入地下,成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在含水层中径流,以泉的形式或直接排泄于下游地区。 1、地表水体 区内主要地表水体为根河及其支流。根河位于本区西北部约6km 处,向西南方向径流,注入额尔古纳河,河水面平均宽110m,水深

2—5m;流速0.74-2.00m/s,平均1.37m/s;流量0-332.0m3/s,平均71.4 m3/s;河流曲率较大,为老年期河流。另外在矿区西部有一北西向的季节性河流,为根河支流,在拉布达林镇南2km处的拉—海公路桥下侧流过,河宽2.5m,水深0.1m,流速0.09m/s,流量1.32 m3/s,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根河(测绘期间干涸)。 2、含水层 区域内含水层以边缘基岩裸露区的岩石风化裂隙含水层和区内 沉积岩的煤层和煤层间孔隙含水层为主,据测绘调查资料,其地下水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80m3/h,地下水化类型一般为HCO3-Cl-Na-Ca 型和HCO3-Cl-Ca-Na形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克/升。 3、隔水层 区域内在腐植土下部普遍存在一层粘土或砂质粘土层,成为本区主要隔水层,其厚度一般从几米到十几米,隔水层隔水效果较好。 地下水位监测 监测井田内水井是为了了解地下水本底值,地下水类型,水位高低,以确认煤矿开采后去水位、水质的影响,也对矿井水处理设施提供基本数据。 监测浅层水是因为浅层水最易受到污染,如果监测结果显示污染严重,那么在井筒掘进、采煤引起的导水裂隙带等方面要详细评价,防止污染水串层,影响下一含水层的水质。 监测点布设:应包括矿井水(同一矿区其它矿或本矿)、民井水(潜水层及承压水层均有); 监测点位应保证包括:矿井工业场地、排矸场地下径流的上、下游;井田外围可能受疏干影响的民井;井田内平均布设1~2 口民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